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创造价值

专业创造价值

专业创造价值

专业创造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动漫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链产业链价值链互动演进

[作者简介]卢Z(1972- ),男,回族,陕西西安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信息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教育管理。(陕西西安71007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制度重建与政策行为导向研究――基于社会契约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Z5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21-02

动漫产业是科技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朝阳”文化产业,因此培养一批熟练掌握动漫设计基本知识,具有动漫艺术创作基本技能,能从事电脑美术教学、影视动漫创意及广告制作、动漫制作特技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动漫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综观动漫行业,其作为一个创意型产业,一方面动漫创作、设计和制作人才缺口巨大,需要具有原创能力、创意丰富的设计与创作人员,包括原画、导演、编剧等;另一方面需要在动漫全产业链中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从实践中提炼升华出能力的市场人才、管理人才。如何以企业真实工作案例作为依托,运用模拟项目开发方式,适应动漫全产业链发展及整个工作流程,是现在动漫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

一、“人才培养链研发与产业链价值创造的互动演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链研发与产业链价值创造的互动演进”校企合作模式,即本着以人才培养链研发为根基,以校企共同创造产业链(如右图)的价值为目标,着重人才养成、校企共同规划、共同治理、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进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形成校企合作共同的利益链、价值链,推进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在延伸、深化专业向产业链高端进军的过程中,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专业特有的核心技术技能,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企业发展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同步的专业适应产业的发展机制。这种互动演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创造的内容包含智慧、信息、知识和创意,是整个校企合作过程价值增值的源头,在相互对接、相互融合实现均衡过程中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

二、人才培养链的研发与再定位

1.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及专业建设规划。通过对部分动漫制作企业的岗位分配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动漫行业普遍形成了“原创、衍生两头小,技术、制作中间大”的情况。动漫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原创动漫人才的依赖性最大。在动漫制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编剧和导演岗位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内涵,在有好的脚本与策划的基础上,才能依托漫画、动漫或其他表现形式将其很好地诠释出来。动漫衍生品产业化是目前动漫及衍生品产业发展所依托的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但实际也是整个链条中最获利的环节,这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认为没有技术含量而被轻视。动漫及衍生品设计与制作的职业岗位能力会涉及动漫设计与制作、工业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目前多数院校乐于培养入门台阶较低的动漫师、剪辑合成师等技术性动漫制作岗位人才,这类岗位仅需要熟练的专业软件操作技能和基本的动漫制作基本知识,往往不需要太多从业经验,不要求很高超的绘画能力,也不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和新颖、独特的创意能力。但由于是没有灵魂的技术支持会导致人才在岗位中无法顺利进行可持续发展,若要继续往更高层次发展,就得相继学习很多支撑知识,否则最终还是面临改行,这导致岗位人才流动性特别大。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动漫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重视动漫文化的培养、动漫氛围的营造、重视动漫语言表现基本功的训练和创意思维的培养,通过整合专业资源,发挥集聚效应,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

2.校企合作中动漫企业的角色。一是动漫企业主动参与课程设计。针对动漫教材的选用及校本教材的开发,西安三元数码软件公司对人才成长规律有着较深刻的理解,对于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及如何引导院校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有着明确的认识。三元数码积极与西安多所高校联合积极探索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技能实践为主线、以实训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及时帮助院校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发与就业市场要求紧密结合、对就业和创业有实际相关作用的课程。迄今为止,已经开发了基于企业工作过程、以实际工作案例为主、以动手训练为主的互动式系列教材《动漫实战案例设计与实现》两大类四套。同时,还开发了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综合素质的职场系列教材――职场三剑客,即《职业启航》《中文能力》《团队工作》,通过对学生沟通能力、中文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多元能力。二是企业的优势资源与学校共享。动漫企业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必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设备和技术方面,学校受培养方向性问题及资金的影响,在硬件配备的投入上一般是有限的,能够看到的多数是电脑,一些高、新、尖端设备引进少之又少。如现代动漫制作中的动作捕捉棚,是由32台光学式动作捕捉仪分别被悬挂在各个角落,只要演员穿上贴着一个个可以反光的球状体的“动作捕捉衣”往棚内一站,动作捕捉仪就能通过发光点精确地捕捉到演员的每个细微动作,继而记录在硬盘上。但这样的设备资金投入相当巨大,而且空置率也是学校无法承担的,只有专业动漫公司才有可能配备,所以动漫企业的优势资源,可以保证学生在企业学到最新的知识。三是项目带动课程,课程辅助项目。企业在职业院校的实训人员可以尝试从动漫企业引进一个或若干个真实项目,或者是项目的一个段落,合理导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各知识点的分解,将学生编成分项目小组,形成分项目开发流程,学生跟随产品完成进度,完成各自的项目,初期甚至可以是企业人员手把手教学。企业实训人员从商业化和产品质量的角度,对产品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可以综合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根据某些项目做一定的市场调查,了解前期策划及市场运作等方面的情况。四是企业的动漫师担任学生导师。采取导师工作室制度,由企业的动漫师指导若干特别优秀的学生学习创作,企业动漫师通常处于这个领域的前沿,对工作室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主张会默化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训练上,创作出与导师的主张、追求甚至气质都相近的作品,可以使专业变得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和商业气息。五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企业应鼓励成果考核(设计报告、制作方案、作品)、实际操作考核、团队协作、分工合作等多种方式考核完成过程评价。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进行监控,最终由企业主导,以符合教学常规基本模式的形式完成结果评价,既保证了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企业精神融入学生中。

三、产业链的价值创造

1.产业链与价值链。产业链与价值链都是产业经济学中的概念。产业链是基于产业分工理论,研究传统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也就是说,是由一个企业为主导,逐渐分离为多个企业的活动,这些企业相互依存,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这种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所涉及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构成了产业链。产业链中存在着上下游各种价值的交换,上游链条向下游链条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链条向上游链条反馈信息。价值链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产生、最终,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再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动漫的产业价值链。动漫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重要文化产业,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成本、高投入、高附加值、高国际化程度等特点。从企业视角来看,动漫产业链包括动漫创作、动漫人才培训、动漫技术平台搭建、动漫文化交流、数字动漫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等,在动漫产业中,动漫生产(动漫创作生产)、动漫市场(包括动漫片本身的播出市场、动漫图书与音像制品市场,以及动漫形象所衍生的产品市场)、动漫消费(观看影视动漫、购买动漫衍生品、主题公园旅游)等环节构成动漫产业的有机链条。每一个环节的运作质量都直接影响下一个环节运作的成败,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循环系统。动漫产业价值链主要是以原创内容为起点,其价值通过动漫企业进行漫画、动漫片制作,到漫画内容、动漫播映权的授权转让,再到图书出版发行、动漫片播放,终点到消费者得以实现。同时,通过播映权转让、形象授权、图书授权对衍生产品进行开发等多种营销组合,充分挖掘动漫原创内容的潜在价值,实现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

3.动漫专业适应产业价值链发展并服务产业价值链。在动漫专业建设诸多问题中,对产业链条的割裂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在校企合作中,特别是从事国产原创动漫的创作生产过程中,一些院校往往重视中期的动漫制作,而忽视前期创意研发和后期经营推广的渗透,学校和动漫行业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原创性是动漫产业价值链价值实现的关键第一步,处于价值链的核心地位即选题策划、剧本编写、动漫形象的原始开发与设计等环节。只有牢牢抓住这一环节,才能从动漫产品中挖掘最大的经济利益。动漫专业要根据动漫专业和所处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选用创建适合于动漫产业原创能力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目前流行的形式有:工作室制,这种形式适用于以漫画、图形图像设计、小型广告创作等原创小型业务的市场服务,也可能是一个大型动漫的雏形;梦工厂制,强调动画设计制作各环节、全过程的人才培养,重在市场策划选题、编故事脚本、编剧、导演、角色设计等能力培养,大型动漫的集团型作战;师徒合作制,以内容、文化艺术品原创为主的师徒合作,艺术性强。动漫衍生品是动漫产业中盈利较高的领域。目前国内市场上从事动漫衍生品设计的多半是从其他设计行业转行而来,动漫衍生品缺乏专业化的设计团队,这与动漫整体理念以及高校几乎没有开设动漫衍生品设计专业课程密切相关,使动漫衍生品产业链比较单一。在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动漫衍生品设计专门课程十分重要,同时吸引其他设计公司参与动漫衍生品设计的校企合作中来,推动动漫衍生品设计的人才体系建设及培养。

动漫产业具有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其盈利的不确定性,动漫产业投资回报不稳定,具有较大波动,动漫的营销作用凸显。对于动漫创作方来说,各种动漫作品以及媒介渠道都存在价值,从动漫机构角度来说,更希望把自身的优势传达出去,使更多的非动漫企业了解动漫,运营动漫营销策略。动漫专业的成功必须建立在成熟的动画策划,情节编制、市场营销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在这类人才供应不足,呈现出全国性的短缺状况。

动漫专业建设如何发展变化,其本质不变,可以将动漫产业链理解为一个知识体,能够适应动漫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模块化教学、网络效应的价值创造过程和知识共享过程,从知识角度契合产业链的分化整合,产业链整合过程中知识共享的动力机制、模块创新机制、知识创造机制,以及产业链整合的组织模式。动漫专业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活动通过信息流、物流或资金流联系在一起,由一系列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价值创造活动组成。因此,动漫人才的培养应立足“大动漫观、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极大拓展动漫专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2]丁海洋.动漫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昝胜锋,王书勤.动漫产业:新型业态与盈利模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4]陈楚.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创意产业赢利模式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

专业创造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全球价值网络; 内生优势; 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2-0027-05

一、引 言

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能够替代市场价格竞争机制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内生优势[1] ,然而,管理成本削弱了它的这种内生优势,由此企业的发展具有边界局限(企业和市场之间的边界收敛于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相等之处);产业组织理论指出信息效率是造成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根本原因之一,并且它们之间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可有效降低专业化分工的协作成本,尤其是跨区域分工的协作成本。根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市场规模扩大将促进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2] 。

在全球化市场上,专业化分工突破了区域市场的界限,传统纵向分工和横向分工所形成的价值链环节得到了进一步细分,从而形成了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分工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工格局将价值创造活动从基于价值链发展到了基于全球价值网络。基于全球价值网络的分工体系更具动态性,它直接缩短了企业既有竞争优势在市场中的为继时间。如:受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很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原有的低劳动成本优势很快丧失。据赵杰等统计,全球市场环境趋劣使中国中小企业订单成倍下滑,超过85%企业开工不足,产能仅达61%[3] 。然而,与此同时,国外企业如:Apple、Amazon;国内企业如:淘宝、当当、京东、华为等却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

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为什么不同企业表现差异巨大?那些表现良好的企业,它们在实践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理论本质?传统企业理论侧重于从异质性竞争力视角给予解释。然而,全球价值网络型分工模式下,价值创造活动更依赖资源互补合作、利益共同分享的基础来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在塑造内生优势时,必须兼顾“竞争优势”和“合作优势”。鉴此,本文基于竞争与合作两方面的思路来构建企业内生优势生成路径,尤其是基于全球价值网络型分工模式,探究企业如何借助外生优势来突破其自身内生优势的极限。

二、理论构建

(一)异质性禀赋与企业内生优势生成基础

资源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基础,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通常分为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现代企业竞争理论强调企业内部异质性资源与能力的培育[4] ,认为这些资源与能力在市场中无法买到,是企业连续行动内生形成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正是内生知识与组织技能的不断创新才使得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3]。这实际指出了,知识和组织技能等无形资源是企业内生优势生成所需的核心资源。那么,这种知识和组织技能具体包括什么样的内容,如何进行培育和获得?

从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功能来看,作为价值创造主体,它投入资源输出产品和服务。根据古典企业理论,企业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组织方式和配置机制这三个约束变量。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企业资源获取能力,包括资源获取途径和方式;资源组织方式反映企业专业化分工能力,包括企业内分工和企业在市场中的分工;资源配置机制反映企业专业化协作能力,包括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之间的协作和与外部专业化分工之间的协作。企业在这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其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引起目标值的变化。由此推知,企业内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基础:资源获取方式、分工组织形式和分工协调机制。由此也可以将其静态内生优势生成逻辑描述如图1。

从动态的角度看,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可控性,企业需要时时进行适应性反应,Michael E. Porter指出全球化市场增加了企业适应成本降低的概率[5] 。但是,这种成本降低取决于企业面对变化的创新能力。因而,企业动态优势则表现为它在资源获取方式、分工组织形式和分工协调机制等方面所具有的创新能力。

以上分析虽然指出了企业内生优势生成的基础,但是,如何构筑这样的基础,以及怎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创新?下面将从全球价值网络型分工与“互联网+”战略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全球价值网络与企业异质性构建

“分拆”c“组合”是企业发展自身能力的两种思路,“分拆”是从大到小,而“组合”是从小到大,“分拆”在先,而“组合”在后[6] 。分拆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自己在全球分工网络中的功能,通过分拆可以提升自身专业化效率(核心能力),从而促进更多专业化知识内生;而组合则为企业将自身的专业化能力发挥到最大化提供了方向,通过组合不断壮大自身价值创造能力,组合实践促进组织技能内生。“分拆”与“组合”是实现企业异质性构建极具操作性的两种思路。

1. 企业基于“分拆”构建异质性的理论本质在于专业化作业更有利于专业化知识内生

然而,这需要一个能够促进专业化分拆的有利环境。根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市场规模决定分工水平。互联网具有的信息沟通优势,打破了专业化协作的地理边界,将分工协作的半径拓展到全球范围,由此,也使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程度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化发展,全球化市场的空前规模为“分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随着分工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由全球化分工所形成的全球价值网络必然集聚难以估量的经济发展所需的内生力量,这种力量实质是专业化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更高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它对于置身其中的企业来讲是一种正的外部性。利用这种外部性,企业通过分拆的方法对自身进行价值重构,将自身的有限资源集中到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单元上,而将不擅长的部分在价值网络中进行置换。对于置换方式,既可以通过价格置换,也可以通过联盟契约进行置换[7] 。

通过“分拆”,企业不仅能够节约有限的资源,而且还能增长专业化内生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价值网络为企业通过“分拆“将自身构建成具有高度专业化内生优势的价值创造单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企业基于“组合”构建异质性的理论本质在于企业自身资源有限,要实现自身能力发展,必须借助“外力”,通过与外部力量联盟来获取内生优势

“分拆”虽然能够提升企业专业化作业的效率,但是,完整的价值创造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众多专业化单元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因此,专业化水平提高只是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充分实现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企业还需要提高专业化单元之间的组织效率。

传统企业主要依靠科层组织的形式对各专业化单元进行协调,这种组织机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企业官僚文化使企业创新激励不足;二是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单元对市场价格信号反应滞后,从而不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全球价值网络是一种开放的价值创造体系,其最大特征在于以竞争性联盟方式实现价值创造。即:它要求置身其中的任何一个价值创造单元必须通过竞争的方式进入价值网络,通过协作方式实现价值创造。因此,要融入全球价值网络,企业必须打破科层,让内部各专业化单元直接面对市场,在市场中以竞争联盟的方式进行价值创造。在全球价值网络中,巨大的市场空间为具有专业化功能的企业提供了无限的联盟选择机会。这样,企业可以充分展开组织技能实践,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积累组织技能知识。

(三)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内生优势生成逻辑

根据以上的分析,企业异质性禀赋是其内生优势生成的基础,而这种异质性需要企业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通过价值创造功能的“分拆”和“组合”来构建。全球价值网络为企业通过“分拆”和“组合”方式构建异质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然而,如何进行“分拆”和“组合”才能保证企业既能满足全球价值网络的条件约束,又能实现内生优势生成与增长?这需要企业从经营目标定位、组织模式构建、运行机制设计及经营模式选择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经营目标定位。随着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它所处价值创造区间的价值增值空间也会发生变化。纵向来看,研发、制造、物流、销售、营运管理等价值链环节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分布结构。横向来看,在每一个价值环节,不同的企业因为自身禀赋不同,其价值增值空间也存在不同的差异。企业要具备实现更大价值的内生优势,必须保证能在增值空间大的价值环节进行经营。因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禀赋,随全球价值网络的演化,动态定位自己的经营目标。

组织模式构建。全球价值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行分工协调,这有效降低了专业化分工的协作成本。企业能否融入全球价值网络取决于它是否具有高度专业化的核心能力,而不是它是否是功能齐全的全能型组织。因为,只有具备高度专业化的优势,企业才能有效获取全球价值网络所带来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及联盟合作优势等正的外部性。由此可见,企业要在组织形式上取得内生优势,就必须对自己进行“瘦身”,将有限资源投入到最具竞争力的功能单元,而把不擅长的功能交给全球价值网络中其他最具竞争力的企业。

运营机制设计。全球价值网络中,专业化分工之间的协作主要是依靠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置身其中的企业能否在残酷的全球市场竞争中胜出,一方面取决于它能否对外部环境变化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它对于这些变化能否做到及时、有效的应对。为此,企业作为竞争主体,需要打破科层机制的边界,将市场的价格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实现科层与市场相融合。以此来保证企业内部各要素直接面对市场,使市场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感知,在市场竞争压力的驱动下,充分调动各要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去应对竞争格局的变化。因此,科层中引入市场是增强企业内生创新优势的有效路径。

经营模式选择。企业要从经营模式上获取内生优势,仅仅依靠自身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将经营的战略视角从内部转向外部。从实践来看,打破自身发展“资源魔咒”的有效途径就是外包和联盟。在全球价值网络下,价值创造过程呈现显著的虚拟化特征,这表现在:价值创造从基于有形要素发展到了基于无形要素;经营模式从实体经营向虚拟经营发展。置此环境,企业经营模式必须适应全球价值网络的客观要求,一方面要从以实物要素(土地、货币、劳动力)为核心转向以无形要素(知识、信息、网络、声誉、社会资本)为核心;另一方面要从基于实体经济的外包和联盟转向虚拟联盟,进而,实现从“竞争的红海”走向“合作的蓝海”,实现从“独赢”到“共赢”。

综上,全球价值网络下企业内生优势的生成逻辑可以描述如图2。首先,企业基于全球价值网络进行分拆,将自身塑造成更具专业化能力的价值创造单元,以此@取专业化效率和专业创新能力两方面的内生优势。其次,企业再以联盟价值创造的方式融入全球价值网络型分工体系,以此来拓展其价值创造能力的发挥空间。这种联盟价值创造具有两方面重要特征:一是采用虚拟化手段对资源进行整合;二是采用市场与科层相融合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虚拟化资源配置方式可以使企业将广阔的外部资源纳入自身价值创造过程,从而使其具有资源上的内生优势。而市场与科层相融合的资源配置机制,既可以发挥市场的创新激励优势,又能发挥科层对市场无序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规制优势,这使企业具备了创新方面的内在优势。此外,因为联盟价值创造采用竞争性联盟,参与联盟的企业进入退出联盟是动态的,从而它更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因此,联盟价值创造使企业更具组织上的内生优势。

三、案例剖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经营目标定位、组织模式构建、运行机制设计及经营模式选择等行为是企业内生优势生成的基础。以下将结合具体实例,总结归纳实践中企业从这些方面构建内生优势的一般规律。

(一)从经营目标定位来看

信息经济时代,现代企业深刻认识到“顾客满意”对其经营目标实现所具有的深层次涵义。过去单纯基于“产品”来获取“顾客满意”已经不能满足顾客对于“物质+精神”的高层次需求,企业围绕“产品”实现价值增值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因此,许多企业基于产品进行价值延伸,从而形成“产品+服务”的经营目标定位。这样一来,企业就从“服务”上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空间。

例如:IBM、戴尔、GE、耐克等传统制造业企业,随着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这些企业将经营目标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当制造业价值增值空间缩小,这些企业不仅从服务业获得了价值补偿,而且还因为率先进入服务领域而获得了竞争优势,为其价值增值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如2011年IBM的服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2.1%,服务业务的税前利润占到总利润的92.9%[8]。

在IT业,如:Amazon、Apple,Fackbook,腾讯、当当、京东、淘宝等公司深刻认识到,传统经济活动中,企业在向消费者提品时,“服务”缺失导致顾客满意度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价值增值的空间。因此,这些公司将经营目标锁定在为服务缺乏的企业补缺。正是这些企业将经营目标准确地定位到了价值增长的潜力区间,从而为它们的发展赢得了巨大的内生优势。

由此可见,面临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顾客需求导向下,只有“产品+服务”的经营目标才能更好满足顾客需求,将目标锁定在“服务”环节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先天性的内生优势。

(二)从组织模式构建来看

现代企业更强调组织对于生存环境变化的反应效率,注重基于“核心能力”进行重构,将自己不擅长的功能进行外包,或者进行外部联盟,使自己保持具有专业化功能的模块化组织形态[9]。

例如:在零售业中,全球最大的零售商,Wal-Mart Stores, Inc.专注管理团队建设,而以外包或联盟的方式将采购、物流、卖场等价值创造环节交给其他企业来做,当然,接包企业和联盟企业必须满足Wal-Mart的指令要求。

在制造业行业,如IBM,它主攻电脑主机总体功能架构设计,而将具体功能模块的开发和硬件制造交给外包商或联盟企业;又如耐克,它集中自身所有人力、物力和财力主攻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培育,而将具体制造环节全部外包[10]。

在IT行业,Amazon、淘宝、Google、百度等企业专注平台建设,而将其他业务全部外包或联盟,如:Amazon和淘宝在线销售的商品信息由供应商提供、物流信息由物流公司提供、商品评价和反馈信息则来自消费者。Google和百度上的内容主要来自用户上传。

以上这些企业正是因为通过组织功能专业化,使其核心能力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支持,从而使它们具备了更强的专业化内生优势。此外,因为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结构也会变的更加简洁,面对环境波动,就更具灵活应对的内生优势。

(三)从运营机制来看

传统企业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对其内部生产要素进行配置,由于行政命令主要是依靠科层机制来进行分工协调,因此,其创新激励不足。现代企业深刻认识到市场竞争机制对于创新的激励作用,并积极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科层。

例如:海尔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链(SST)”机制,它是基于市场的索酬(S)、索赔(S)和跳闸(T)机制。海尔以订单为中心,通过市场链机制将市场的目标直接具体到企业中的个人,使企业中每位员工的酬劳直接由市场效率决定。在市场竞争的“淘汰”赛中,不适应市场的必然会被市场“闸”出。市场链不但使企业内部每一部门成了一个SBU,而且使每一个员工也成了SBU。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为了不被“闸”出,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员工不再是按照指示被动工作,而是,对市场变化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应对[9]。

海尔的经验说明,在科层中引入市场机制,是打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有效手段。因此,对于企业构建内生创新优势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四)从企业的经营模式来看

传统企业主要采用产权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这主要是因为一体化可以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和跨企业边界的联盟协作成本。但是,现代化的计算机通讯技术有效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和联盟协作成本。尤其是在互联网构筑的虚拟空间,企业间联盟协作的成本得到了大幅度降低。从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采用虚拟化经营模式。

例如:美国公司,它是一家专营T恤的网络公司。和传统企业不同的是,这家公司从T恤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物流到客户服务等过程都不需要自己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它的投资只限于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经营T恤的公司平台,这个平台是开放的,任何服装设计爱好者都可在此展示自己的T恤作品。因此,该公司聚集了来自全球的设计师,每天有无数作品展出。这吸引了很多人下订单购买,巨大的订单规模吸引无数服装加工企业加盟合作,然后,通过专业物流公司送达客户,而且,在平台上有专业的客服公司为其各类顾客提供客户服务。这样一来,公司不仅拥有强大的T恤设计团队,而且,它还拥有最优质的联盟合作伙伴。因为,联盟合作是基于市场竞争机制,只有在竞争中胜出的服装加工企业、物流提供商及客户服务公司才能成为其联盟合作伙伴。

由此可见,通过虚拟化联盟经营,企业可以突破自有资本的局限,实现只有拥有超级资本实力才能实现的价值创造能力。

四、结 语

在分析企业内生优势问题时,传统企业理论侧重企业异质性的“竞争优势”,对于异质性之间的“合作优势”重视不足。针对这方面不足,本文结合全球价值网络的“分工”与“协作”特征,融合“竞争”与“合作”两种思路,构建了企业内生优势生成的基本分析框架,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之上,得出如下结论:①企业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将自身经营目标动态定位到全球价值网络中最具价值增殖空间的领域。目前,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很多企业,如IBM,将经营目标定位从“产品”转向“产品+服务”,从而成功取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空间。②构建核心能力型组织是企业在组织上获取内生优势的有效途径。如:IBM、耐克等企业基于核心能力进行模块化重构,将自身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其最具竞争力的功能单元,而将不擅长的部分以外包或联盟合作的方式交给市场。这使它们面对市场变化,在组织上更具灵活性和弹性。③科层中引入市场机制是企业获取创新优势的有效途径。海尔通过市场链的方式将市场引入企业科层,不仅充分调动了其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借助市场的“淘汰赛”机制,使海尔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为了不被市场淘汰,积极进行创新应对。④联盟价值创造是使企业获取“合作共赢”内生优势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化运作,它可以突破实体联盟价值创造的时空界限。淘宝、当当等企业通过虚拟化运作,与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共同实现了难以估量的价值创造。

[参考文献]

[1] 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2] (英)亚当・斯密. 国富论(上卷)[M]. 杨敬年,译.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3] 赵杰,丁云龙,许鑫. 制造业中小企业内生优势生成路径分析[J]. 管理世界,2013(4).

[4] Praharad,C. K.,Hamel.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5] (美)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 孙小悦,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7.

[6] 李海舰,聂辉华. 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J]. 中国工业经济,2002(12).

[7] 陈小勇. 基于全球价值网络的企业行为研究[J]. 国际商务,2015(2).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2013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专业创造价值范文第3篇

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之所以很难大面积提高质量,根源还在于我们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已经跟当代艺术实践发展现实相脱节了。当然,不仅是公共艺术教育,高校各专业、各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当代艺术发展其实早就已突破了传统精神文化意识中的“艺术无功利”藩篱,艺术的观念、功用、评价体系等,早就与精神文化消费资源的生成、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创新、与提升各类产品市场竞争力等融为一体。有学者指出,“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在这样一种新的理论语境中,自鲍姆加通和康德以来的许多现代性美学观念,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美学‘第一原理’或‘普遍价值’,遭到了强有力的质疑和批评。美学不再是躲在学院书斋里的艺术纯粹性研究,而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和批判性。美学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运动的一部分。”艺术是美学在实践范畴中的文化态显现,我们已经无法把现实存在中的“艺术”关进精神家园中的“象牙塔”供奉着,艺术已经走向大众化、生活化和商业化,这已是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我们应当学会尊重当代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在艺术的功用性价值和艺术的表现范畴两个方面突破既定思维束缚。在艺术的功用性价值突破方面,我们既要坚持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价值,但同时又要看到,艺术的本质价值须通过认识价值、情感熏陶价值、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等一系列功用性价值来实现。每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发展环境都不一样,战争年代的艺术更多的是通过认识价值和情感熏陶价值来表征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价值;而在和平年代,尤其是在“奢华与丰盛”的“消费社会”,艺术更多的是通过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来表征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价值,而且正是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功用性价值,从根本上体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因此,今天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应该关注如何在艺术的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等功用性价值中容纳、表征艺术的“真、善、美”的本质价值。在艺术的表现范畴方面,既不丢弃纯艺术产品,诸如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文学、戏剧、曲艺等传统艺术项目的艺术教育,又需要将艺术教育扩展到一切专业的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的教学中。将公共艺术教育与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挖掘艺术的创造价值以及艺术能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功用性价值,让所有专业教师,尤其是应用型专业教师都来关注当代艺术发展对于本专业发展的渗透性,关注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对于促进本专业发展、强化学生的社会生存竞争能力的指导意识。而一旦我们扩开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视野,朝着艺术教育与艺术现实发展相吻合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努力不仅有利于解决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难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一种将人的艺术素质培养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的公共艺术教育新模式。由此,我们便可以引导和激发所有专业教师都去从艺术创造角度关注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调动起学生掌握艺术创造方法和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既有效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效率的提高,又有效促进了应用型专业教育教学实际水平的双重教育效果。

好的设想还有待付诸实施,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两点:一是探索艺术教育实践新途径;二是改革课程设置,将艺术因素融入各专业课程。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认识到应用型专业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形成自己的教育实践重点。在教育实践中,公共艺术教育正在被框定在一个特定的教育模式中,似乎只有围绕纯艺术产品实施相关教育,才能被算作公共艺术教育。实际上,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在普及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根据行业分工和各个专业课程设置与艺术相溶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所有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是着眼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生产生活实践技能的。“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当代新技术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新技术手段通过艺术设计的创新建构环节,从生产与消费的源头上提升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就曾很准确地解读过消费中的艺术渗透特征:“平凡与日常的消费品与奢侈、奇异、美、浪漫日益联系在一起,而它们原来的用途或功能则越来越难以解码出来”。在当代生产与消费实践中,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向人性化回归,艺术美感的追求渐渐成为消费目的,所有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都通过艺术设计通道被冠之以造型美观、赏心悦目、怡情悦志、心旷神怡、意趣盎然、有品味、有格调、充满想象和诗情画 意等艺术特征,技术则渐渐成为人类满足艺术美感的手段。越来越多的产品,尤其是那些新近被开发出来的创意产品,不仅其功能被定位在满足两种消费需求上,而且其产品形态也更加模糊了物质产品与艺术产品的形态边界。很显然,在这个消费大发展的时代,应用型专业要想取得实际的公共艺术教育效果,就不能不关注社会实践中的技术与艺术合流的趋向,就要关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等功用性价值的发展动向,积极开发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实践途径。

专业创造价值范文第4篇

摘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和信息化塞拙上的经济,它不仅在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和实践的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将出现与传统管理方式不同的发展趋势。人才的招幕与培养将是区域经济推行知识经济发展的关健。 关键词:知识经济 人力资源 管理 专家型人才 一、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一)分配模式,从按资分配转向按贡献分配 在知识经济时代,分配关系所赖以存在的资源占有关系和性质发生深刻地变化,其分配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1、资本的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上发生了变化资本不仅仅理解为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仅仅理解为有形物质,而且还理解为知识是资源,是资本的财富,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于是无形的知识资源也成为资本,它是可以生产社会财富的。 2、知识存在人的大脑中,知识本身是通过人的智能活动来创造价值的,掌握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因此,知识资本与掌握知识的人是有内在统一性。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创造价值进一步表现为知识化劳动(脑力劳动)创造价值。 3、企业的参与者不再是看你投人了多少资本,而是看你投入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你的知识技能创造的大小。 4、由知识生产力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显然是以投人的知识技能量作为分配的重要依据,而知识技能的量化形式只能以知识技能劳动产品果实的形式,即贡献大小。因此,按贡献大小分配应是知识经济时代分配的主体模式。人力资本管理就应着力于维护这种公平的分配形式。 (二)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要的管理对象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而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超过了资本价值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管理对象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企业对全球知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体系的管理。 2、企业对员工知识素质的培训、教育,不断的提高和发掘员工的潜能。 3、对领导集体和专家队伍的知识和智慧的重视,特别是战略性决策,关系到 事业的成败。领导集团和专家队伍知识信息、能力和胆量的综合运用,是知识的创新。如何发挥集体智慧和专家队伍的作用,是开发知识资源最重要的方面,也是知识要素管理的焦点。 (三)以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为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值。价值创造就是在理念上要肯定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要遵循2:8规律,要关注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人。这些人形成了企业的核心层,是企业的骨千。企业要通过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确定人才的贡献,使真正优秀的、为企业所需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形成凭能力和业绩,选拔任用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通过价值分配体系的建立,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有效的激励员工。这就需要提供多元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职权、机会、能力、工资、奖金、福利、股权的分配等。 二、专家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 专家型组织是新经济的主导性人力资源战略。新经济是以数字技术、网络为平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体并带动其它产业升级的经济体系。新经济中,技术变化快、市场成熟快、竞争水平高,企业趋向同步发展与同步作业最大化。因此,企业大量需要的是高知识、高技能、高自治、高创造力、高责任

专业创造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专利;经济价值;劳动生产率;专刺信息;专利授权

1、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专利作为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具有价值。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专利价值是指专利预期可以给其所有者或使用者带来的利润在现实市场条件下的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商业工具,是企业研发与市场之间的自然链接,是企业价值与盈利的重要增长点。拥有专利技术的数量、质量以及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占有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对企业专利的经济价值进行有效评估,有利于企业正确认识所拥有专利的重要性,有效实施管理策略,加强专利保护,促进企业对专利的有效利用。这对于企业了解自身实力、明确发展方向、实现最大经济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学者对企业专利进行评估时,往往是从单件专利价值进行评估,而对于企业整体专利价值量化的研究很少见或者是一带而过。对于企业来说,其专利价值可以通过企业收益的贡献表现出来。Himchey和Richardson(2001)利用TECH-LINE专利数据库,研究了1989-1995年间184家日本与256家美国高科技企业的专利数据与企业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企业创造性产出的市场价值效应。结果表明,美国专利的数量对美国企业的市场价值具有正向的显著边际影响,但对于日本企业却不显著。而Toivanen,Stoneman和Bosworth(2002)关于创新对经济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把R&D的影响考虑进去之后,专利数量对于市场价值没有显著影响。Breitzman(2001)等提供了利用专利指标加权选择股票组合的算法。Thomas(2004)等根据企业的技术能力计算技术导向的市值与账面之比(Technology MTB),将TechnologyMTB与现实的市值与账面之比相比较,判断企业的股价被高估或低估,为股票买卖提供依据。

由于我国缺乏相关的专利信息披露规定,以及相关专利数据库的不完善,对企业整体专利的经济价值的研究相对落后,而实证研究就更少。方曙、武振业(2007)等曾为华为企业的专利产出与经济产出之间建立了一个关系模型,即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与企业收入之间存在着一个线性相关模型。张彦巧,张文德(2010)选取厦门某电子企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提出专利拥有量与企业收益关系的复合函数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Yang和Chen(2003)利用台湾电子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企业专利、科研投入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台湾,电子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专利总数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卢春源等通过我国上市信息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数据的分析,检验企业专利总量(SPC,Simple PatentsCount)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发现专利总量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詹学朋以广东省21个地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把DEA(数据包络分析)和PCA(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应用于区域企业专利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价中。

以上研究虽然对专利价值的量化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但其研究的视角都不是基于企业整体专利价值。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企业整体专利价值进行有效评估,从而明确专利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地位。

2、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本文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3种专利类型,选择2006-2009年4年的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综合专利指标,分年度进行4次回归分析。并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金昌博士在《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提到的劳动生产率评价方法,就“企业效率”要素中的劳动生产率作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基于企业劳动生产率对知识产权能力存在滞后一期的关系,选取广东省2007-2010年共4年的21个地级市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企业就业人数两个指标,通过换算求得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数据。然后分别将3种专利类型的具体指标与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获得能够全面反映各类专利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能力和相关性,检验专利对其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3、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广东省统计年鉴。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和适应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首先选取广东省21个地级市在时间点2006年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及2007年的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为研究对象,见表1,研究广东省各地级市专利授权数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为方便数据的查找和计算,企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其计算公式为:

企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通过数据查找及计算,得出如表1所示的2006年广东省各地级市3类专利授权数及2007年各地

4、模型构建与回归分析

4.1 模型构建

本文选择企业劳动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地区专利授权量为考察的解释变量。由于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不仅仅包括地区专利授权量,因此,在研究地区专利授权量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还应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模型的设定与大多数文献一样采用线性形式。对模型的两端取对数,得到基本的线性回归模型:

lnLP-αi+βlnpatens+ε (1)

其中,LP表示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patents表示地区专利授权量。

4.2 回归结果

通过回归分析,得如表2和表3所示结果。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R2=0.977,表明拟合程度相当高。专利授权数的P值为0.000,说明专利授权数的系数非常显著。常数的系数P=0.000,同样很显著。

其模型回归方程为:

lnLP=0.813+0.8551npatens (2)

t-statistic(2.49)(31.80)

4.3 三类专利授权数与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

设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x1i},{x2i},{x3i}构成3个数据列,{y1i}为当年

各地级市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数据列,i=1,2,…21,则(x1i,yi),(x2i,yi),(x3i,yi)是3种专利授权数与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三组各21对样本值,分别检验三组变量间的相关性,利用回归分析计算得出2006年广东省各地级市3类专利授权数与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

发明专利与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r1=0.861

实用新型专利与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r2=0.741

外观设计专利与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r3=0.528

再进一步对2007、2008、2009年3年的广东省各地级市的数据进行检验,得到各组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

4.4 专利授权数与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

各地级市3类专利授权数与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可以用图1表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地级市3类专利授权数与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且均大于零。同时,发明专利授权数与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存在较高且稳定的相关性,然而,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尤其是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数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明显低于前者。

5、结果与讨论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

①发明专利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最高,相关性最大,其次是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而外观设计专利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最低。贡献最小。

②在专利授权数量上,广东省总体规模虽然较大,2006年总数达到了43505件,但质量不高,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居多,分别占了专利授权总数的35.95%和58.45%,而发明专利的比例偏低,只占专利授权总数的5.60%,特别是反映创新水平的核心专利非常少。由此可见,广东省的专利工作还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综合指标与广东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称。一方面全社会专利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专利的投入特别是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投入不足。

③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的兴旺,反映出在研发与创新问题上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普遍将发展寄希望于市场的短期快速回报,而对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的发明创新缺乏应有的热情和长远的期待。

④探究广东省专利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可以发现,其中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利申请量在其整体专利申请中所占比例偏低是一个重要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利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比例明显低于国内先进地区如北京和上海两市的水平,如表5所示。

6、建议与对策

6.1 重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贡献

经验表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其研究具有基础性、原创性、前沿性,且多致力于高附加值的发明专利,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对知识产权的贡献,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公共研究机构的研发活动,加大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投入力度,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存量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6.2 促进专利技术的有效实施

“创新――收益――创新”是经济学“投入――产出――投入”在创新领域的体现。以利润创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实施战略模式对于我国企业积极实施专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专利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企业积极实施专利以创造利润。然而,纵观目前各地区的专利政策,不难发现,主要是围绕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转化方面,尤其是专利申请方面。企业过于重视专利的申请及专利数量,而忽视了专利的实施。

政府应该为专利技术转移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条件支持。构建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加强金融、税收政策对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完善风险投资制度,设立技术产业化专项基金,对与高校合作进行技术转化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