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金

资本金

资本金

资本金范文第1篇

4月2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

会议决定,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煤炭、机场、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铁路、公路、商品住房、邮政、信息产业、钾肥等项目资本金比例,同时适当提高属于“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两高一资)”的电石、铁合金、烧碱、焦炭、黄磷项目以及电解铝、玉米深加工项目的资本金比例。

对项目资本金要求的下调,其影响其实相当于下调固定资产投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未来可能节约资本金投放规模看,称之为“新一轮刺激方案”也毫不为过。

扩大投资的信号

受益对象: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力量

松绑效果:充实其资金力量,有助于增加全社会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指投资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的比例。根据不同行业和项目的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

根据我国的项目资本金制度,一个项目的资本金到位与否,成为在获得相关审批手续后能够正式开工建设的关键。

为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有效地控制投资规模,我国首先在1996年8月23日的《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中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

该通知中明确:投资项目资本金是指在投资项目总投资中,由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对投资项目来说是非债务性资金。与之对应的是项目法人从银行或资金市场筹措的债务性资金。除外商投资和公益性项目外,所有项目无论国有非国有,资本金不到位,便不能获得贷款,不能开工建设。

项目资本金对投资的约束力,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信贷扩张能力的约束力之间,异曲同工。因而,项目资本金比例的下调,实际上意味着既定资金量下主体投资能力的增强。

在一季度信贷投放达到4.58万亿、投资增速达28.6%的情况下,政府仍然决定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地方政府的资金短缺是其最大的原因。

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中央政府承担的新增资金为1.18万亿元,剩下的资金则属于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在4 万亿元投资计划公布后,各地政府又陆续公布了各自高达18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从去年地方政府的收入以及2009年地方政府收入预计大幅度下降的态势来看,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推进已经遇到了地方政府资金缺乏的瓶颈。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调整资本金比例,则不失为一个解决地方政府资金短缺难题的好办法。

去年地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3万亿元,如果今年按28%这样一个并不高的投资增速计算,今年全年地方政府投资总额将达17.1万亿元,因此,总体每下调一个百分点的项目资本金比例,就将为地方投资节约1700亿元的资金,按照同样测算方法,则可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节约资金2200亿元。

如果总体水平一次性下调6个百分点(一个很可能的选择),将为地方解决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缺口;为全社会投资节约1.32万亿元资本金投入。

因而,称该政策的出台等同于启动了新一轮的刺激计划毫不为过!

有保有压抗风险

受益对象:银行

松绑效果:既能增加信贷规模,又能降低信贷风险

自1996年建立项目资本金制度后,我国利用项目资本金制度调节投资冷热已有先例。2004年,为抑制当时一些所谓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投资,国务院首次上调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项目资本金要求。

观察项目资本金制度的建立与变更,其实都与宏观调控环境有关,但此前都主要是出于控制经济过热趋向的考虑,而唯独此次主要是应对扩张性政策下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乏力所采取的举措。

此次调整,资本金比例下调的项目,主要是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相关项目,这和国家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政策是密切相关的。而资本金比例上调的这些项目本来门槛较低,社会资金很容易进去,容易形成产能过剩。比如像电解铝、焦炭等行业,目前已经严重产能过剩。

本次调整与此前的调整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前两次要么只下调,要么只上调,而这次是有升有降,体现了既要保增长、促内需,又要调结构、上水平的平衡。

在这次调整中,对国家鼓励的行业门槛降低,而对限制类行业的门槛提高,体现了“有保有压”的策略,不是单纯为搞经济而搞经济,而是综合考虑环境和资源压力。以前很多人怀疑4万亿元投资一启动,会不会降低环保标准,这次国务院会议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

在普遍的乐观情绪中,有一种疑问的声音也越来越强大:随着资本金比例的调低,信贷的风险将极有可能随之加大。

对此,银行界人士却有不同的看法。调低资本金比例与信贷风险有一定关系,但并没有直接关系。重要的是,项目有没有收入产生,收入能否覆盖成本,而不在于资本金比例的多少。

即使同一行业,有的客户信用评级高,资本金比例要求就会低,而有的客户风险高,银行就会要求高资本金比例,甚至不给予信贷投放。从目前来看,“铁公基”类项目贷款的风险判断基本上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政府项目毕竟具有政府信用。

“资本金的门槛虽然降低,但在行业分析、环保达标等其他方面的评审将更为严格一些。比如,我们会要求项目回收期限不能太长,项目收益率不能太低等。”

由此可见,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银行从风险判断出发可能更不愿意贷了。因为银行首先会关注不同行业的风险,其次,在同一行业内也会对单个客户进行评级,建立客户名单制度。

显然,银行的信贷风险并没有被强行放大。

与此同时,银行界人士普遍认为,降低资本金比例是个好事,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一个规范融资的问题。

目前一些政府融资平台、机场、港口等,实际上存在很多资本金到位不规范的问题。比如通过发债、信托、理财、向股东借款等来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这等于是将资本金的属性变“自有资金”为“自筹资金”,已经起不到资本金对投资风险约束的功能。这样“弄虚作假”的结果是,银行信贷的风险更大。而现在通过降低资本金比例来把“灰色地带”阳光化,对银行的风险防范是个好事情。

松绑资本金的另一个好处是解决了银行贷款放不出去的问题。

目前,基本上银行现在已经投放的贷款都是以前储备的项目,而信贷后续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大量通过直接融资,对银行信贷有所挤压,并且部分债务融资后直接用来归还银行贷款;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预期效益下滑的情况下,都急于归还银行贷款,而融资需求下降。此外,通过降低资本金比例可以把一些通过搭桥贷款发放的信贷解放出来,以缩小银行风险。

地产企业喜与忧

受益对象:房地产开发商

松绑效果:大地产商将错失行业整合机会,小地产商信贷空间将明显放大

尽管未能跻身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但倚仗“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这一点,开发商终于如愿以偿向政府要到了政策。

从去年10月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下调契税及利率7折优惠、12月流转环节营业税减免、下调商品住宅的资本金比例……可以说,“该出台的政策都已经出台了”。

尽管自去年10月起政策暖风频吹,市场成交量逐渐恢复,但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和新房开工面积增速却急剧下降,今年第一季度更为明显。国家统计局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880亿元,同比增长仅4.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8.2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为2.0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幅度达16.2%。这是自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据测算,如果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将直接拉动GDP增速回落1个百分点以上。因此,稳定房地产投资应成为今年所有房地产政策的着力点。

此次下调商品住房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在市场上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即鼓励房地产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鼓励开发商购置土地及增加商品房新开工面积。

资本金范文第2篇

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旦理解错误或是计算错误,都将导致项目的决策错误,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造成企业资源浪费。然而现行资本成本概念的界定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混乱。从表面上看,企业在实际使用资本时是先将其转化为货币,然后进行投资或购买实物资产等。从这一意义上讲,外在形式上资本与资金可以统一表示为货币,因而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似乎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从深层次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内涵的不同

西方财务理论对资本成本内涵的描述:《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Therateofreturnafirmmustearnonitsprojectinvestmentinordertomaintainitsmarketvalueandattractneededfunds(为维持其市场价值和吸引所需要的资金而在项目投资时所必须达到的报酬率)”;或者“Thecostofcapitalistherateofreturnafirmmustearnoninvestmentinordertoleavesharepriceunchanged(资本成本是企业为了使其股票价格保持不变而必须获得的投资报酬率)”(LawrenceJ.Gitman,1991)。可见,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所要求的预期报酬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投资项目的风险补偿。

MM定理对资本成本内涵的描述:“任何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而是取决于将其预期收益水平按照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进行资本化”。这其中的“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指的就是资本成本。

然而理论界和实践中,资本成本往往被理解为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成本,即为了取得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价值耗费,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对资金成本这一概念的描述,而非资本成本,反映出理论界和实践中对二者的混淆;资金成本的概念仅是基于表面上的观察,是从资金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分析的是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并没有充分考虑资金投入者的回报要求。

对于资本成本含义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资本成本的实质是机会成本。根据《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的定义,“机会成本就是对大多数有价值的、被舍弃的选择或机会的评价或估价。它是这样一种价值,为了获得选择出来的对象所体现更高的价值所做的放弃或牺牲。”在企业实践中,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某一企业或项目,就不能再投入另一个企业或项目。由于投资于此项目而丧失了投资于另一个企业或项目可获得的潜在收益,这就是投资者投资的机会成本。因此,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不应低于其机会成本。而投资者的报酬率对企业来说,就是资本成本。可见,资本成本的实质是机会成本。例如,某公司有A、B两个项目,A项目的报酬率是11%,B项目的报酬率也是11%。该公司为如期进行项目投资,与银行达成了贷款500万元的协议,利率为8%。在这种情况下,若该公司选择了B项目,则对其进行投资收益评价时的适用资本成本应是被放弃的A项目的报酬率,即11%,这是选择B项目进行投资的机会成本。如果被选择的投资项目不能提供11%的报酬率,就必须放弃这一项目。在B项目投资收益的评价中,虽然贷款利率对企业利息费用有影响,但它对项目决策来说是非相关因素。第二个层次,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要求报酬率的高低,而这又取决于企业投资项目风险水平的高低,即资本成本归根结底是由投资风险决定的,而不是由融资活动决定的。

三、风险考虑的不同及其在计算公式中的具体体现

从二者使用的不同期限看,资本一词在这里与资本市场中的资本一词是相通的,是指为公司的资产和运营所筹集的长期(大于等于1年)资金。从资金成本定义对资金筹资费和占用费的强调可以看出,我国理论界的资金成本其实相当于西方财务理论中企业发行的短期(小于等于1年)融资工具(即货币市场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等)的成本,与资本成本具有不同的使用期限。

由于使用期限长,资本资产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即风险,并且其长期性又决定了资本资产的风险要大于货币资产的风险。货币资产由于期限短,其风险可以忽略,因此可以直接使用筹资费用和占用费用来对其定价。而资本资产的定价则必须考虑风险的大小。西方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就主要使用风险定价的资本成本概念。相反地,我国理论界过去一直都忽视了资本定价中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理论界缺乏风险报酬意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时侧重使用建立在筹集费和占用费基础上的资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普通股为例,在资本成本计算中,普通股的资本成本计算方法通常包括资本资产估价模型(CAPM)、债券收益率加权风险报酬率和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而资金成本的计算通常仅简单表示为用资费用与实际筹资额之间的比率,没有体现风险因素。

四、二者混淆的不良后果

(一)不利于资本的合理使用

由于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没有考虑风险因素,仅是从融资者角度出发,因此资金成本必然小于已考虑风险的资本成本。若以资金成本来代替资本成本,即用资本使用者决定的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来计算属于资本提供者的企业价值,在实践中会高估项目的净现值,导致投资过度和资本浪费。我国曾经出现过的投资过热现象也与此不无关系。特(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别是在当前依然存在严重的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加大资本使用者处置所筹集资本的自由度,并且认为这一处置过程和投资者是无关的。

(二)不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融资成本的制约。对债务融资而言,债务资本成本与债权人所要求的收益率相关;对股权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成本与股东所期望的收益率相关。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一般都要遵循“啄食顺序理论”,即公司偏好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偏好低风险的债权融资,发行股票则是最后的选择。这是因为公司的管理层受到股东的硬约束,经常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并不低,而且由于债务的避税作用,债务成本往往低于股权融资成本。他们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一般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外部股权融资。而在我国,绝大多数非上市公司都偏好于上市募股融资,而上市公司则配股积极、增发踊跃。由于股东对经理层的约束较弱,上市公司分红派息压力较小,外部股权融资成本成为公司管理层可以控制的成本,因此国内债务融资的顺序明显排在外部股权融资之后,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长期资金来源,其比重占绝对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资金成本的概念来解释资本成本,即资本成本被定义为企业为了取得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价值耗费(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则容易使人忽略了那些成本形式不明显的资金使用成本如权益资本的成本,导致了管理者认为权益资本成本为零而忽略了使用权益资本的效率,并在筹资方式上放弃债务筹资,一味地通过发行新股或配股等方式筹集资金以满足企业的各种资金需求,从而使企业的资本结构难以优化。

(三)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市场参与者具有强烈的资本成本意识,投资者能够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在投资者具有强烈的资本成本报酬意识的条件下,其所要求的资本成本对于公司管理者就具有了硬约束性。如果公司管理者大肆进行股权融资,而实际支付的融资成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达不到具有同等风险的公司的资本成本,就会出现原股东回报率下降的情况,股东就可以利用公司法人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制约管理者的行为:或者“用手投票”,在股东大会上否决再融资提案或撤换管理层;或者“用脚投票”,在股票市场上出售公司股票造成该公司股票市值下降从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敌意收购,以此形成对公司管理者的有效约束。这样,公司的实际股权融资成本与股权资本成本将趋于一致,同时,公司的债权融资成本也将与债权资本成本趋于一致。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股权资本成本要比债权资本成本高出一个风险溢价部分,由此股权融资成本高于债权融资成本,公司融资自然应首选债权融资。然而,在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的情况下,投资者不能很好地约束公司管理者的融资决策,在这种软约束机制下,公司股权融资的实际资金成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就会小于其股权资本成本(投资者要求获得的必要收益率),甚至可以为零,从而使投资者的利益遭受损失,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

五、结论

综上所述,资本成本作为企业取舍投资机会的财务基准;作为企业根据预期收益的风险变化,动态调整资本结构的依据;作为资本市场评价企业是否为股东创造价值、资本是否保值增值的指标。资本成本应从资本的提供者即投资者的角度提出,它体现的是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对资本风险报酬的尊重,而资金成本只能反映企业单方面的融资成本。在我国财务理论界应使用资本成本的概念,即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者所要求的预期报酬率。

资本金范文第3篇

从经济发展的逻辑来看,应该说是先有产业资本,后有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开始阶段基本上是依附于产业资本的。而它真正独立于产业资本,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不过,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金融资本开始与产业资本展开了博弈。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投资实业,并且具体控制某个企业、直接参与管理的资本,才能称为产业资本。而在资本市场中控制公司股权的资本才可以被严格地称为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则以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代表。

提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就要提到股权分置。股权分置是指由于我国早期的制度设计,只有占股票市场总量三分之一的社会公众股可以上市交易(流通股),另外三分之二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则暂时不上市交易(非流通股)。按照西方早期的金融资本理论划分,非流通股在性质上属于产业资本,而流通股属于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异,表现为:产业资本的表现形式是实体经济,金融资本的表现形式是虚拟经济。

上市公司上市肘,国有股、法人股就被剥夺了上市流通的权利,从而直接导致我国在股份制和股票市场的初始设计时就出现了股权分置的情况。股权分置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当时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制度上设计的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中国股票市场得以建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政府而言,股权分置一方面能够控制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又能募集到大量资金。但是股权分置也存在很大弊端,结果是:占三分之二绝对多数的国有股不能在证券市场上流通:占三分之一少数的流通股股东以远远高于股票面值的价格认购股票。所以它一直成为困扰股市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托宾Q理论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是否进行新投资的标准,这个比率称为“Q”。其中,企业的重置成本指建造这个企业所需成本;企业的市场价值就是这个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总额,它等于每股的价格乘总股数之积。用公式表示:

如果Q

如果Q>l,即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大于新建造企业的成本时,建造新企业比收购该企业便宜,此时当然会选择建造新企业,就会有新增投资出现。由上说明,若Q比较大时,新增投资会较大。

在股权分置改革后,部分限售股票允许上市流通。当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较高时,即当Q>l时,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大于在实体经济中产业资本对相关企业股权的定价。因为存在这种价差.产业资本就会在股票市场上卖出解禁的上市公司股权,即存在从股票市场退出的理由,这时它可以重新投资实业,从而完成套利。进一步,可能产生以下后果:原来的上市公司失去主要管理团队后,开始走下坡路。而刚刚成立的新公司又在逐渐壮大,再经过运作上市,这时又给产业资本的套利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看出:由于企业股票市场价值和重置成本存在价差,产业资本的这种直接套现只是这些股东减持的一个动力所在:这些股东抛售股票获得资金后重新投入下一个即将上市的公司,待新公司上市后再次套现是减持的另一个动力。这种模式重复循环,实际上使大小非从二级市场的多头转变为空头。

当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即当Q

凸显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果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套现后,把资金投入到待上市的新公司,等到新公司运作上市后再次套现,这样产业资本“左右逢源”,在一轮一轮与金融资本的“蜜月”、 “离异”、 “联姻”的路途上完成超常规的套利操作。这主要缘于国内对于上市公司主要股东的这种行为没有在制度上和法制上进行约束,因此存在这种套利空间。国外的制度比较成熟和完善,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出售原有公司后,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即禁止在一段时间内,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在股票市场上抛出原公司的股份后再入股同行业的企业或者组建同行业的公司.这就使该股东在若干年内无法再涉足这一行业,从而产业资本反复套利的模式无法实现。

1.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

股票市场上存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这两种资本都有两个可选择的策略,即做空与做多。如果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选择做多,两种资本得到的效用都是9; (在经济学中,具体的数值并没有意义,只是用来作比较。)如果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选择做空,则两种资本得到的效用都是2:如果一种资本做空,另一种资本做多,那么做空得到的效用为10,做多得到的效用为0。图l的支付矩阵描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图1中的数字均表示得到的效用。

2.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过程如下

先考虑产业资本的策略选择。产业资本在考虑金融资本的策略选择的前提下来决定自己的策略选择。根据已知的支付矩阵,如果金融资本选择做空,则此时产业资本也选择做空。 (因为做空的效用2优于做多的效用0。)如果金融资本选择做多,此时产业资本仍然选择做空。 (因为此时做空的效用10优于做多的效用9。)这样,无论金融资本选择做空还是做多,产业资本均选择做空,此时做空是产业资本的占优策略。

按照以上思路来分析金融资本的策略选择时,我们会得到类似的结论,即无论产业资本选择做空还是做多.金融资本均选择做空,此时金融资本的占优策略也是做空。

转贴于 3.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博弈后结论

博弈双方都有一个占优策略,即做空。这样该博弈有一个占优策略均衡(做空,做空)。此时,再仔细分析一下该矩阵,我们发现:双方都选择做空策略是因为即使双方都采取合作的做法(即都选择做多),这时股票价格可能会上涨,对于两者整体来说可能会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每一方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都会有一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冲动,即单方面偷偷独自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即做空),期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双方都会担心因为对方做空而给自己的利益带来损失,这样双方都会产生先于对方做空的策略,这样所赚到的盈利要好于做多。此时如果当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产生这样的想法并且这样实施后,,一方的做空会引致另一方的抛售。这样(做空,做空)的最差结局就会出现,不仅使得整体利益下降,各自利益也没有得到满足。

事实上,低位抛售无论对产业资本还是对金融资本来说,都没有任何好处。但是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博弈的角度,两者均会选择做空。首先产业资本存在做空冲动,因为:第一,当初股权分置时,有许多公司的部分股票暂时是不能上市流通的,这些非流通股当初以极低的成本购入,即使按照暴跌后的市价套现,仍然能获取暴利。因此市场很难准确估量解禁后的套利冲动。第二,后续的产业资本筹码会越来越多,抛售难度会越来越大。第三,产业资本也面临着宏观调控下的产业转型问题。

除了上面提到的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套利的冲动之外.产业资本套利还存在另一种冲动,即套现后可以继续进入到下一个待上市公司,等时机成熟后开始新一轮套现。所以,此时产业资本会大量抛售所持有的股票,而众多蓝筹被抛弃使得金融资本也更加确信产业资本做空的策略。此时,如果股票市场上流动性的增长跟不上流通盘涌现的速度,那么就会造成股票价格的下跌,此时金融资

本自然也会做空,资本市场也必定会走低。这个时候对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来说,抛售(做空)就是他们的占优策略。这就形成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囚徒困境”。

这样的恶性循环促使股价进一步下跌。当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抄底或者并购等行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又会频频做多,重新抬高股价,新一轮的博弈会重新开始,形成一个重复的“囚徒困境”。

资本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产融结合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3-0148-04

一、引言

“产融结合”一般来讲是指产业组织机构与金融组织机构相互之间的资本结合关系,具体来讲是指工商类企业与金融类企业通过互相参股、人事派遣等相互渗透的方式进行资本领域合作的行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涌现了产融结合现象,如宝钢、海尔、新希望、德隆、东方集团等国内企业纷纷进入金融业,涉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各个领域,它们的产融结合行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学者们对其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产融结合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利于我们正确理解我国企业的产融结合行为。

二、产融结合形成的多样原因

1.产业资本的扩张性。产融结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资本的无限逐利性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使产业资本具有扩张的天性,这就要求产业资本必须寻找到能够持续、稳定、大量地获得资本和资金的途径。而产融结合恰好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交叉融合、同生共长,帮助产业资本低成本地获取资本和资金,从而快速实现产业资本的扩张和发展。

2.产业间利润率的差异性。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根据它们在经济中的不同职能划分的,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资本,其本性在于获取最大利润,因此资本总是不断流向那些高于平均利润率的领域,并离开那些低于平均利润率的领域。在资本运动过程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发现对方能够获得明显高于自己的利润时,本着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就会采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方式,分享对方的高利润。

3.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依附性。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相互依附的,金融资本借助产业资本的运动,实现资本增值,产业资本借助金融资本提高资本周转率,实现产业资本的优化配置。具体来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表现在:(1)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剂,金融资本可以优化产业资本配置、提高产业资本利用效率、加速产业资本运动。(2)金融资本推动了社会闲散资金的集聚和集中,可以加速产业资本规模的扩大。马克思认为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其分支机构日益增加,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储蓄集中到银行,然后再分配给产业资本家使用。因此,银行信用的发展让单个资本家超越了它自身单个资本的限制,加速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3)金融资本借助信用创造功能不断满足产业资本扩张的资本需求。熊彼特认为金融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金融资本通过信用创造功能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必需的现实购买力。因此,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依附关系决定了产融结合存在的必然性。

4.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金融市场具有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金融市场存在着交易费用、道德风险与机会主义。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是存在不同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它们的资金融通关系一般是建立在债权一债务契约基础上的资金借贷关系。这种交易关系在主体效用函数不一致的条件下,会因为不确定性、市场风险、机会主义,让企业和金融机构都面临着潜在巨额的交易费用。因此,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就会由外部的信贷联系走向内在的资本结合,希望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减少交易费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不止是一个企业的资本经营行为,它还能反映出金融市场的效率,当金融市场中资金融通的摩擦越大交易费用越高,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为了降低资金融通成本,就会倾向利用产融结合将金融市场内部化。

三、产融结合的必要前提条件

1.企业股份制产权组织形式。产融结合的核心是工商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资本结合,而资本结合及由此产生的系列资本运作、资本流动、资本重组都需要依托于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只有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都实现了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才能彼此持股、参股、控股,融合为一体。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使得产业资本流入金融部门,或金融资本流入产业部门变得更加容易,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提供了组织基础。

2.发达的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本市场是产融结合的平台,为交易者提供了低交易成本、高流动性的交易机制,同时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了产融结合主体的权责一致。更重要的是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会快速准确地把金融资本配置给高收益的企业,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产融结合企业集团的形成无不借助于资本市场的支持,资本市场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起到了媒介作用。

3.适宜的法律政策环境。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经济活动的发展。法律与政策是制度的重要构成,一方面,法律政策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产融结合行为的合法性,影响着企业产融结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法律政策环境对产融结合行为有着约束与规范作用。法律政策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产融结合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产融结合的负面经济效应可以起到削弱和抑制作用,有利于产融结合的健康发展。

四、产融结合的多种途径

资本金范文第5篇

亚马逊在2009年年中旬宣布8.47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在线鞋类零售网站Zappos,这笔亚马逊迄今为止数一数二的大额收购案为鞋业的垂直B2C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Zappos是具有10年历史的鞋业B2C网站,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已经占到了美国鞋类网络市场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强。

而中国风险投资机构也一直在试探鞋业B2C领域的机会。2008年12月,拍鞋网进行了首轮5000万元人民币融资;2009年11月24日,北京好乐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好乐买)获得来自红杉中国首轮近1000万美元融资。

除了专业鞋业B2C网站外,达芙妮、百丽等品牌鞋业也纷纷抢滩网络销售领域,以网上衬衫销售起家的VANCL(凡客诚品)高调进入鞋类市场,以“买鞋就到购鞋网”为口号的购鞋网宣称2010年将投入2500万元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鞋业垂直B2C网站几百家,虽然真正的“领头羊”还未出现,但各自为营、排兵布阵的架势已经摆开。

跑马圈地抢占先机

根据易观国际的《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B2C网上零售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B2C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6亿元,环比增长33.4%,同比增长达171%。而在用户增长率方面B2C用户始终领先于C2C平台,B2C商城覆盖人数超过1.3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正是看到了这一机会,众多鞋业B2C网站才纷纷涉足这片红海,开始了跑马圈地。

国内知名男装网购企业VANCL宣布大力进军鞋业市场,并在随后一周重磅推出49元超值帆布鞋抢购活动,促销第一天就疯狂卖出两万双。其销售之火爆连其负责人也坦言“完全超出了预料”。VANCL专业鞋类产品B2C网站购鞋网虽然刚刚成立不久,但旗下已拥有多个自主品牌,并在日前宣布将掷重金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主要用于门户网站、各类社区网站以及视频媒体网站的宣传,旨在为公司树立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不管促销也好,打折也好,各家公司使出浑身解数,目的只有一个:抢占先机。本刊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中国有13亿人口,以每人每年消费2-3双鞋,也有30亿至40亿双,总体市场规模有几千亿元之多。

对于鞋业B2C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易观国际分析师曹飞给出了解释:“中国的B2C市场已经很成熟了,这个成熟度体现在如果淘宝网上哪个品类的商品卖得好,那么在B2C市场上必然出现这个品类的垂直网站,鞋类很早就在淘宝网上有了很好的销售,因此鞋类B2C受到如此关注也是预料之中的。”

虽然中国鞋业B2C网站一派热闹景象,但并没有如其他垂直细分行业那样出现一两家龙头企业。“目前行业第一阵营中的几家公司没有表现特别突出的。”曹飞说,“但是2010年龙头企业应该会出现。”曹飞认为,电子商务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谁先花了第一笔广告费,那么后者就需要在这个费用上成倍的追加投资,才能够达到与前者相同的宣传效果。因此,哪家鞋业B2C最先开始大规模大力度的品牌宣传,那么就基本上奠定了在行业中的领先优势。好乐买在行业中率先获得融资,VANCL本身在男装B2C领域已经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它们在目前看来都具有各自的优势。

鞋业作为刚刚兴起的B2C产业,与其他B2C行业有着同样的特点,就是初期不会关注盈利情况,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吸引新客户开拓和新市场。所以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各家都会把价格压得很低,基本不会有盈利。换句话说,目前各家网站都在跑马圈地,争取成为中国的Zappos。红杉资本副总裁孙谦也表示,投资好乐买也是希望能够在中国复制Zappos,“从发展曲线和创业团队来看,好乐买具有这样的基因。”

中国难复制Zappos模式

在美国,几乎没有在传统广告或营销活动上投入过巨资,而主要依赖良好口碑和消费者口耳相传的网络鞋店。Zappos创造了很多奇迹:每38个人中就有一人在Zappos上买过鞋子或其他商品,网站上陈列着超过 1000种品牌、9万多种价格从20-2000美元不等的鞋子,2008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被称为“卖鞋的亚马逊”。

Zappos的优势很简单,就是以客户体验为主。消费者不用担心线上买鞋不合脚,他们可以在Zappos一次预定几双鞋,如果不合脚,只要保证商标和包装完好,就可以将鞋子全数退回,来回运费完全由Zappos承担。而且,Zappos退换货的时限也相当长,即使购买了一年也可以退货。统计显示,75%的Zappos顾客是回头客,还有一部分则是由家人或朋友介绍而来的,这说明 Zappos 令人印象深刻的服务在顾客中造成了强大的口碑营销效应。

但这个“体验为赢”的最大优势,在中国市场却不能完全照搬,好乐买总裁李树斌认为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鞋子的季节性很强,过几个月再退货的产品就只能打折处理,因此Zappos的这一方式,也使得其盈利水平有限。另一方面,物流是中国电子商务的短板,中国的快递还做不到美国那样标准化,大城市可以使用快递公司送货,但县级市甚至农村只能用EMS。大城市可以使用货到付款,但是其他地级市只能是先付款的方式,这也使得退换货的成本非常高。因此,Zappos的服务模式目前在中国还行不通。

易观国际的分析师曹飞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Zappos模式现阶段还不适合在中国市场通用,依然是成本的问题。“如果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需要商家提供更高额的服务成本,这个成本实际上最终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但中国消费者对于网络的认知还是低价为主的理念,如果提高了服务成本,那么企业无疑会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吃亏。”

虽然Zappos模式不适合在中国全面的使用,但曹飞认为可以进行变通的应用,“在现阶段可以提供收费的增值服务,比如在消费者下订单的时候,可以只付一双鞋子的价钱,多加5元或10元的运费商家给用户发出两双不同号码的鞋子,当货到试穿后,用户留下适合的,将另一双由快递公司运回。通过这种收费的增值服务来满足用户试穿的需求,从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也就是把一部分成本转移给能够接受更高费用的消费者。”

虽然与美国市场相比中国国情决定了鞋业B2C的劣势,但中国市场依然有自己的优势,就是中国网购市场的增长非常旺盛,远高于国外市场。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网民基数,这是最大的机会,意味着中国一定会有全世界最大的网购规模,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劣势同优势一样明显

“2010年将是电子商务爆发的一年。”好乐买总裁李树斌憧憬着未来。对于鞋业B2C网站来说前景可谓一片光明,但在展望未来的同时行业中潜藏的危机也不容小觑。

由于淘宝网对于国内网上购物人群的长期影响,导致目前国内网上购物的最大障碍是信誉问题,尤其对知名品牌的产品尤为突出。所以,建立良好的售后保障体系对于加强消费者的购物信心和促使他们产生尝试购买的意愿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目前鞋业B2C网站需要攻克的难关。

鞋业B2C企业在库存方面的把控也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也是考验公司运营水平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库存量很大会造成货品的积压以及资金无法回笼等问题,但另一方面如果做零库存的公司,那么就需要供应商为公司提供良好的供货渠道,而对于目前普遍规模不大的鞋业B2C公司来说,一般很难吸引供货商为其提供完全准时的货物。“我认为有库存的公司利大于弊。大量的库存能带来了更快速的响应机制,即使面对大宗订单,也可以及时响应。而如果长期卖不掉的话就需要做一些折扣处理,因此总体来讲还是机会大于风险。”曹飞分析道。

另外,中国不成熟的物流体系也是制约B2C行业发展的一大弊端。因为鞋业B2C公司的规模还都不够大,如果自己做物流就会导致成本急剧上升,所以成长期的鞋业B2C公司的物流业务基本都采用外包形式。

除此之外,鞋类包括服装类市场与传统渠道相比,传统渠道在清仓时价格上也会有优势。从模式角度来讲,传统渠道有更大的库存压力。当新品上市的时候,如果原有的库存没办法处理掉,对于新品的销售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鉴于此,传统渠道不得不被迫低价销售。而这个时候的低价销售往往会比线上模式销售的价格更便宜,“我认为虽然在很多行业中线上的销售价格是最便宜的,但是鞋类和服装类却不一定。”曹飞也有这方面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