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剧观后感

影视剧观后感

影视剧观后感

影视剧观后感范文第1篇

一、影视剧中音乐的分类

1、影视歌曲

歌曲是较乐曲而言更加具象化的一种音乐形式。音乐是一种纯感性的艺术,也是最为抽象的一种艺术,它表现的情感有时候会直达人的内心,但有时却让欣赏者捉摸不定,尤其是一些所谓高深的音乐,更可能让欣赏者无法领悟其中的内涵。影视歌曲出现在影视剧中,主要是以“主题歌曲和场景歌曲”的形式出现的。近期热播偶像剧《太阳的后裔》主题曲《Always》一首歌便全面的描绘了浪漫情人的甜蜜爱情。在人们听到他们的主题歌曲时,整部影视作品的基调首先已经被确定,欣赏者已经确定自己是否要在屏幕前观赏。主题歌曲的分布结构也是相当有规律的,而其分布形式也会影响整部影片的美学价值。一般主题歌曲分为单一主题歌曲和多主题歌曲两种形式。

2、影视乐曲

在影视音乐对外诉说的语言中,除了影视歌曲之外,还有一种语言便是影视乐曲。乐曲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由乐器演奏或人声哼唱出来的无歌词的音乐。“如果要给人用心灵才能掌握的东西,可以试试为耳朵准备,因为耳朵能最快地探询深处。” 在影视剧中,乐曲也分以两种形式存在:主题乐曲和场景乐曲。主题乐曲所承担的任务与主题歌相似,也是概括或总结主题思想。其分布形式也有所类似,不同的是一般主题乐曲是一直贯穿整剧,对剧情本身起着推动和发展作用的。1997年,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将耗费了五年拍摄时间、耗资上亿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搬上了银幕,影片是围绕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展开的,而音乐对于情感的塑造作用以及在情感变化中发挥的标识性作用功不可没。电影中有一段主题乐曲旋律令人印象深刻,它采用了电子乐、交响乐、流行乐及爱尔兰乐相融合的配乐形式,并选用不同的演奏形式和旋律行进法对音乐进行变奏,实时的依照剧情的发展对人物的情感进行表达,不同的配乐和音符的织体方式,为罗丝和杰克的爱情铺就了一条浪漫的道路。音乐出现时,其缓慢的旋律进行和小跨度的音程走向已经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意境。

二、音乐在影视剧中应用的特征

1、戏剧性

影视剧不同于戏剧,虽然它们都是“剧”的体现,但表现手段与形式却总是有所差异。影视剧在演绎故事进程的现实空间时,可以称为“三维空间”,如加入音乐的成分,则可以称之为具有“第四空间”的成分,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所关注的时空观产生了联系。当观赏者用音乐与戏剧结合的眼光看待影视剧音乐时,音乐实体对人产生的作用就显而易见地成为了影视剧给予人的通感;由于通感以及联觉的形成,会激发人的思考与想象,从而形成“四维空间”在人脑中形成的空间时间特性。例如,张艺谋早年的作品《红高粱》,影片结构的戏剧性直接影响到音乐的戏剧化塑造,从而使音乐在剧中的存在方式直接成为影片故事情节进行的标点式语汇。

2、时空性

就作曲家的创作而言,对于时空感、时空观、时空性的塑造在20世纪的音乐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但表现于影视剧音乐创作之中,则又与音乐作品创作不同。影视剧的时间与空间可以根据编剧、导演要求任意转换,出现倒叙、插叙也在正常范畴,然而视觉印象与音乐的交互使用,却是当代影视剧创作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随着剧情变化的音乐在空间上或许并不能随意变动,但根据剧情风格差异、人物心理活动差异、场景差异等等所表现出的,在音响控制及创作方法上的对比,构成了影视剧音乐的主要时空特点。

作为音乐创作者和场景塑造者,在模拟画面场景的同时,需要在尽可能了解场景画面特色的同时,了解一段时期、一个年代的主导音乐风格,在进行这一剧情辅助工作时,如将两者关系进行紧密的结合,所营造的视觉、听觉、空间、时间氛围将有助于剧情、人物的表达与塑造。例如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中,姚崇江边送宋谨的场面,画面背景是色彩朴素、构图简洁的“国画”,江边的人物被这一景色衬托得极为豁达、清肃,此时的音乐借用了古琴曲《梅花三弄》的主题,描绘出古代文人悠然、冰晶玉洁的气质。虽然作曲家在使用这段主题的同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变化,但却依然表现出一种清爽、高贵的情结。

三、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

1、听觉上的作用

在影视剧中,音乐一直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自从结束了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时代以后,音乐就一直活跃在影视艺术界,并伴随着影视剧的发展而更加壮大。音乐的不断进步为各个时期的影视剧的创造和发展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渲染了影视剧的情节,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贺绿汀在1937年为电影《十字街头》所写的插曲《春天里》,是一首将民间音调与现代群众歌曲音调相结合的、非常独特的独唱曲。整个作品的音乐风格活泼、开朗、幽默、朝气蓬勃。作曲家通过巧妙地运用“啷里格啷”这样的民间衬词穿插于全曲的各个部分,成功地将带有叙述性的长篇大段歌词统一组织在建立与主要主体基础上的、富于层次起伏变化展开的艺术整体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从听觉这个角度介入,参与画面视觉内容的表达,使画面内人物的某种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调,环境气氛得到进一步的渲染,从而达到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的目的。

2、激发观众的联想

在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中,这部电视剧属于悬疑破案剧,并且剧情的发展走向是一直设置悬念。当这部影视剧的音乐响起时,观众会根据音乐的宣传以及风格来猜测接下来会出现好的还是坏的消息。又如,在悬疑剧《一双绣花鞋》中,这是一部恐怖惊悚的影视剧,在剧情的发展中,阴森恐怖的音乐出现时,会让人们的精神马上出现集中,想要看看剧情是什么情况,直到最后的解决展现在观众面前时,观众才会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3、渲染地域色彩

中国著名的电视剧《走西口》中,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耳边也不时传来一段凄婉而缠绵的民歌,这民歌寄托着黄土高原上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希望,承载着200年来荒凉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背井离乡的汉子们沉重的思念。这种思念和牵挂用最原始的歌谣从单纯的妹子口唇里唱了出来,向人们展现了内心的无奈以及失落。通过《走西口》中音乐的应用,当人们听到电视剧中的背景音乐时,仿佛就能感受到《走西口》走过黄土高原荒凉的土地,走过一代代黄河人苦难而遥远的记忆。歌声中那撕心裂肺的呼喊,像要穿过逶迤起伏的高原,穿过沟沟峁峁的黄土坡,和着黄河水的呜咽传到那因穷走西口哥哥的内心中。

4、升华人物形象

音乐在对剧中人物形象塑造时,不同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直接将人物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它是通过音乐独特的表现形式配合画面的具象或写意形式对人物形象进行渲染和升华,使观众不仅在视觉上对人物有所认识,更从心灵深处去感叹人物的命运,从而达到真正深刻地认同人物形象。例如,《葬花吟》在黛玉葬花时出现,林黛玉作为一个先丧母后亡父,且无嫡亲兄弟姐妹的孤女来到贾府,虽有贾母的疼爱怜惜,但寄人篱下的生活始终伴随着一种强烈的孤寂感。同时画面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黛玉孤傲幽寂的神采风韵,音乐与之交织在一起,鲜明地表现出人物形象的特征就是一个“孤”字。

四、音乐塑造影视剧情节的方法

1、使用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

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风格,节奏舒缓低沉的音乐会使观众放松心情,激昂的乐曲则能让观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种特性让背景音乐暗示剧情成为可能。观众在观看影视剧时,会不自觉地注意背景音乐风格的转变,比较典型的是在观看恐怖片时,一旦背景音乐的节奏加快、风格诡异,观众便会认为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而当背景音乐的节奏缓和下来时,观众的心情也会随着舒缓,认为剧情将转入平和。在电视剧中,不同的背景音乐往往会将观众带入不同的情绪当中,影响观众对情节的推测。

2、恰当的使用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既然能暗示人物情感,便也能增强剧情的感染力。情感表达的力度与剧情感染力并不是以正比的形式存在,有时过度的情感表达反而会造成相反的后果。在影视剧中使用背景音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情感的过分表达,即使音乐略微煽情也不容易引起观众反感。这种剧情感染力的增强是与背景音乐对人物情感的暗示分不开的。如在电视剧《琅琊榜》中,郡主与梅长苏相见时反复出现的《红颜旧》这一背景音乐,不仅暗示了郡主在梅长苏离去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为这位铁血女将军增添了女子的柔媚。这个人物的形象由此变得更加丰满立体,其二人之间艰难的爱情也更容易打动观众。在塑造影视剧情节中,恰当的使用背景音乐,能够让影视剧情节的发展更加顺畅,打动人心。

影视剧观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影视创作;补充型同题影视作品

按照叙事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同题影视作品的再创造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颠覆型,即在前一部作品的故事框架中对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较大的改变;其二是复制型,对作品的每一次重拍都较严格地忠实原著,并积极借鉴前期同题作品,基本保持原汁原味,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没有变化;其三是补充型,在原有的叙事内容基础上,对一些叙事断点进行补充。比如电视剧《暖春》是对电影《暖春》进行的补充和纠正。在这三种类型中,颠覆型和复制型的作品再创造形式比较多见,补充性相对较少,我们以《暖春》文本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一、电视剧《暖春》续演电影版辉煌

1,启用原班人马使观众“眼前一亮”

5年之后,作为电影《暖春》的编剧和导演的乌兰塔娜把一部同题电视剧摆在了观众面前,而且扮演剧中人物的演员竟然启用了电影版本中的原班人马,着实出乎人们意料。

原班人马演绎同题电影,符合受众选择影视剧作品时的接近性的要求。观众在观看以往的同题影视时,往往需要先克服刻板成见。打破业已形成的媒介印象,重新建立新的人物链接。

其次,原班人马对剧情的把握比较深刻,这是保证作品不走样的关键要素。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惊叹于其与电影版剧情的一致性,甚至人物的有声语言、态势语言都一模一样,这也只有原班编导和演员才能演绎出来。

2,增加喜剧元素使观众“苦中作乐”

电影版《暖春》把悲情和感动演绎到了极限。而电视剧《暖春》则在剧情中增加了喜剧元素,使得人们在观看电视剧时“苦中作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喜剧元素就是铁蛋爹和香草娘。铁蛋爹是电影版《暖春》中并未出场的人物,只是在其他人物的表述中提及,他是一个“收养了小花,但是后来自己生了个娃,就开始虐待小花”的人物。在电视剧中,这一人物的出场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一个说话结巴、唯利是图,成了全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丑角形象。他总是故作聪明,却往往“偷鸡不成蚀把米”,令人忍俊不禁。

另一个喜剧元素是香草娘,她在电影中只是以一个“坏人”形象出现的,她四处联系收养小花的主家,企图把小花从香草家赶出去,最终却被懂事的小花感动了。但是在电视剧中,这个人物形象却变得丰满起来,她“护犊心切”。为了香草生娃和香杏婚姻的事忙里忙外,却总好心办坏事。她与老王婆子吵架、与香草爹拌嘴、与李快嘴叫板,都富有喜剧特征。使观众感觉到这一人物形象的“可爱”起来。可以说,喜剧元素的融人是电视剧《暖春》的一大看点。也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3,补充故事情节使观众“恍然大悟”

一部26集的电视剧,显然具有充分的空间把故事塑造完整。与同题电影相比,电视剧《暖春》十分注重讲述观众欲知的情节,并十分乐意解答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留下的困惑。

首先,电视剧版《暖春》详细讲述了小花“孤儿”身份的来历,利用5集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幸福的三代四口之家如何经历灾难:小花的父亲为了母亲治病、妻子生产、孩子上学,明知小煤窑危险却仍然冒险打工,最终因煤窑出事而罹难。小花的母亲声嘶力竭大喊救人,却因难产失血过多身亡,小花的奶奶本来有病。在听到铁蛋爹无意中说出的小煤窑出事的消息后也撒手人寰,只留下小花和两只老母鸡。就是这两只老母鸡,其中一只为了还村长大伯家的钱而被卖掉,另一只被铁蛋一家偷偷宰掉。正是这种对孤单的演绎和遭受的折磨,就使得小花出走顺理成章。

其次,剧情的末尾村长向全村人道出了宝柱爹封存30年的秘密。在电影中这是一段很感人的戏,但是观众在感动之余难免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样的秘密能保存几十年吗?这件事全村怎么会只有村长一个人知道呢?使人觉得不合情理。而在拍摄电视剧《暖春》时,补充了结尾的这段话:宝柱是宝柱爹从麦地里捡来的。为了不让他知道自己是个孤儿,从别处搬到了芍药村。这一改,观众才“恍然大悟”,也就解开了观看电影时一直留下的疑问。

此外,剧情中香草娘、香草对小花态度的转变也显得更加自然:宝柱对他爹的态度的变化也更加符合人性。包括香草娘和香草爹的矛盾冲突、香草和香杏的性格差异。都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具完整性和戏剧性,使得剧情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二、电视剧《暖春》存在的不足

1,剧情拖沓

把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演绎成一部26集的电视连续剧,并且故事梗概与电影版基本保持一致,这就势必将内容抻长,将节奏变慢。

电视剧版《暖春》并没有改变电影版的剧情内核,只是在这个内核的增加了一些人物和情节。比如,为了进一步突出小花的遭遇。对其家破人亡的过程的叙述由内聚焦转变为零聚焦,不再由他人之口代为转述,而是直接具体的描述其先前的幸福生活,以便和之后的凄苦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在电视剧中就增加了小花父母、小花奶奶、村长大伯一家、铁蛋爹娘等一系列人物,他们围绕小花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但是,电视剧在处理这些情节时连续用了长达7集的镜头来展现。尤其是在村长大伯把小花接回家之后,村长媳妇与村长之间的矛盾表现得过于繁琐。

在这部电视剧中,人物的增加和情节的扩展并未能使剧情紧凑,受电影版的影响,大多观众可以明显感到剧情的拖沓。尽管编剧和导演一再强调该据“不重情节重细节”,但是对细节的过分刻画很容易导致剧情的分裂。

2,场景失真

无论是电影版的《暖春》,还是电视剧版的《暖春》,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其感人的剧情之外,就是制作成本低廉。我们也可以从影视作品展现的场景发现这一点。在电影中,由于剧情紧凑,没有大量的场景的镜头,观众尚未能明显感到场景的失真,但是在电视剧版中,由于剧情节奏的缓慢。自然风光镜头出现的频率和时长有了明显增加。这也让受众感受到了其中的失实成分。

首先,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山区,但是所选择的拍摄场地更像一个丘陵草原,唯美的乡村风光,与整个故事的悲情基调不太协调。其次。在剧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月亮,这个意象的重复使用缺乏变化,不但不真实,而且影响了整个场景的美感。再次,电视剧演绎的时间跨度与场景和服装形成了矛盾。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从头到尾,剧中人物一直穿着夏装,没有季节的变化,这也不符合常理。

3,虎头蛇尾

看完电视剧版本,观众们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剧情拍摄虎头蛇尾。故事的结尾显得突兀。有一些需要交代的情节未能交代完整。

故事的主线基本上保持了电影版的原貌。但是对于增加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前后照应。香杏和王小到城里打工, 中间经历了诸多波折,却没有交代他们的结局。此外,故事的结局也应该增加小花融人宝柱一家的内容,甚至其学习、考上大学等情节。但是电视剧版本中采取了和电影版本一样的结尾方式,香草和宝柱彻底接纳小花,即宣布剧情的结束。至于14年后。小花大学毕业回到村里教书只是予以了简单交代。故事的结尾和剧情的开端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别,故事开端的不厌其烦地铺垫并未能坚持到故事的结尾,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 三、同题影视作品创作需要解决的几组矛盾 1,文本继承和内容创新 颠覆型改编倾向于对原有文本进行创新。复制型改编则更倾向于对文本内容的继承。补充型改编则不同于二者,既要有创新又要有继承,并且要很好地把握这一对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作品既保持原有文本的整体风格。又具有新鲜内容。因此要枢通过这种艺术创造形式生产出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大的难度。

电视剧版《暖春》较好地处理了文本继承和内容创新这一对矛盾。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有二:第一。要想做到文本的继承必须牢牢把握住原有作品的主线。每一部影视作品都要一条主线。它规定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要的戏剧矛盾。这是影响作品风格的重要元素。因此,只有坚持这条主线,一切创新点都围绕主线展开并最终为主线服务,就可以使得新作品不走样。其二,内容创新要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合理就是要求同题影视剧创作中的创新点要恰当自然,不露痕迹,适度则是对创新的量的要求,创新成分过多,就会影响主线而成颠覆型创作方式,太少则又有容易走上复制型创作的道路。 2,经济效益和艺术价值 随着影视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影视作品愈来愈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把电影改编为电视剧,首先就面临这个问题。拉长剧情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还是严格遵循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成为一个两难的抉择。其实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互相协作并实现共赢是可以实现的。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是第一位的。它不但决定了作品的生命长度,还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广度。也就是说只有好的作品、受众满意的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或者可以说,追求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是保证作品的艺术价值。

目前的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置作品艺术性于不顾,这都不符合影视作品和影视产业的科学发展。是不可取的。 3,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 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并且要保持原有作品的风格,补充型影视作品再创造应该坚持宏观真实,也就是说要保证二者在宏观层面的一致性。但是应该如何使得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相互融合,为文本继承和内容创新更好的服务,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影视剧观后感范文第3篇

“韩剧”的热播

问到我的朋友在做什么?回答是看“韩剧”呢!再次通电话时,回答说还是在看,是一部新剧。“你也看看,挺有意思的。”朋友建议我说。“真的有那么好看吗?”“当然,帅哥美女养眼啊。”一个朋友说她喜欢《浪漫满屋》里面的男主角,另一个说她更喜欢《冬季恋歌》里面的裴勇俊,两个人争论起来。这样的争论不仅在我的朋友中发生,可以说在当今年轻人中,更是见面必谈的话题。

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韩剧”在电视台的热播真的是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打开电视,就可以感受到“韩剧”在各电视频道的“高播出率”。从2002年开始至今,几乎所有的省级电视台都播放过“韩剧”,当年热及一时的《蓝色生死恋》就有12个省的电视台播放。中央电视台第八套节目午后的“环球影院”和晚间的“海外剧场”都曾循环连续播出“韩剧”。仅以2004年为例,央视八套播出的《看了又看(团圆篇)》以2.9%的收视率占据当年收视率的榜首,而2至5名也分别被《看了又看》的其余4部占据。在2004年排名前10位的引进剧中,韩国电视剧就占了7部。

1993年,中国首次引进韩国电视剧《嫉妒》。1997年,央视播出了家庭伦理剧《爱情是什么》,真正拉开了“韩剧”流行中国的序幕。1998年,《向日葵》、《番茄》、《再见我的爱》等“韩剧”的播映,造就了中国人熟悉的第一批“韩流”先锋。

近几年反复重播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明成皇后》《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到《黄手帕》《大长今》和《加油,金顺》等也为各级电视台赢得了众多观众,特别是取得了深夜11点以后10%的收视份额,超过很多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当年,在央视国际网站上的一份“我最喜欢的海外电视剧”的调查中,以71%的绝对优势压倒大片《兄弟连》的“韩剧”《人鱼小姐》获得第一名,第二名《明成皇后》依然是“韩剧”,获得了28%的观众支持率,其他国家的电视剧只占1%的份额。

“韩剧”以它平实的特质和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观众。中国电视台2004年播出的649部引进电视剧中,有107部来自韩国,占总数的16.5%。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引进的外国电视剧中,有57%来自韩国。2005年7月,央视八套在宣布扩容“海外剧场”的同时,还许诺将花重金独家买断一些优秀电视剧的播出权,其中“韩剧”就占很大比例。

为什么看“韩剧”

很多人在所有引进剧中优先选择收看“韩剧”,是有很多原因的。中韩文化的交流和相通性、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剧中贯穿的一个“情”字、俊男靓女偶像派的演员路线、剧中细节场面的设计、爱情音乐的煽情效果、贯穿剧中的韩国风情的展示等,都可以说是“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原因。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个人原因。

“韩剧”中展示给我们的是韩国人讲礼节,有很好的文化传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有很好的信仰、人格和追求。

观众喜欢“韩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剧”的表现手法正好满足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心理。“韩剧”用温柔细腻的手法向人们讲述了东方的伦理美德,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渴望理解和相亲相爱的永恒的主题。所以,大部分中国人喜欢“韩剧”,与其说他们是“哈韩”,到不如说,看“韩剧”可以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俊男靓女养眼”“家庭故事温馨”“爱情故事纯美”这三个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们喜欢“韩剧”的原因;有人说,“韩剧”强调的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观,体现的是纯真和从一而终的情感美德。“韩剧”中体现的坦荡荡的胸怀确实能引发公众的回应,同时也弥补了国产剧在这方面表现的不足,这也是“韩剧”能够在中国播得火热的原因之一。有人说,《大长今》虽然表现的是宫廷争斗,但始终传递的都是正面的感人的情绪。

中国观众在“韩剧”中随时都能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人们看了“韩剧”《看了又看》后,觉得故事很真实,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剧中的人物就在自己的身边。不能说“韩剧”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但“韩剧”所表现的爱情、亲情、友情和信义则是最能打动观众情感的核心内容,这是观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审美趋向的反映。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人说“韩剧”只能让人幻想一下完美的爱情,演绎出人们心中的梦想画面。还有人不喜欢“韩剧”生活化的处理,因为那好像是《渴望》那个年代的故事。“韩剧”并不是最美丽的,反对的声音也不能说不对,但“韩剧”在当下的流行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象,这是不能否认的。

“韩剧”影响了什么

“韩剧”在当下中国能够出现一种社会性的热播和社会反响,似乎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它满足了自新时期以来中国与世界“接轨”“同步”的愿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韩剧”在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正通过“韩剧”每一集的点点滴滴,渗透在每一个独特的领域,而这些独特的领域都可以化约出一套相同的观念,传递给观众的是韩国人的思维和韩国人的想法。在不经意间,电视观众已经受到了韩国文化的侵蚀。

近年来,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韩国的明星、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成为一种趋势。主席在2005年访问韩国期间,明确地提出要加强两国的青年文化交流。青年是观看“韩剧”的主力阵容,看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韩剧”继续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韩剧”和“韩流”,我们应该思考。虽然说,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无权拒绝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但对于“韩剧”所带来的韩国式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尊重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要用一颗保持宽容的心态,通过国家间的交流和文化对话,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客观地面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影视剧观后感范文第4篇

一、传播人文关怀是影视作品的使命和价值

人文关怀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人文既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也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而人文关怀指的是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等。[2]人文关怀的核心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

(一)影视作品人文关怀的本质要求

影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须有责任的传播,要对时代进程、民族、社会发展负责。在信息传媒时代,影视作品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影视作品还要具有人文精神,诠释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是简单的热闹,不是浅薄的煽情,而是要用美的形式,高明的艺术手法,润物细无声地表达出来。要重视各种情感的独特性,如父母子女情、夫妻情、爷孙情、同学朋友情等。通过这类情感题材去寻求隐藏在其后的广阔空间和深层内涵,认真思考和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挖掘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生命关怀。[3]影视作品如果缺少人文关怀,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自从电影诞生至今,流传的经典作品如《罗马假日》《茜茜公主》《音乐之声》《国王的演讲》《城南旧事》《一江春水向东流》《芙蓉镇》等莫不如是。综观广受好评的韩剧,几乎无一不以“大团圆”结尾。“大长今”在皇宫内历尽排挤和陷害,最终好人得好报;“金三顺”长相平凡,30岁未出嫁,生活中被嘲笑戏弄,最终通过努力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人鱼小姐》中的女主角雅俐瑛从小被父亲抛弃,内心充满仇恨,她用心良苦发誓报复父亲一家,制造出重重矛盾,但结局依然化干戈为玉帛,弘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让观众相信爱情婚姻,肯定宽容善良。而这些恰恰是观众期待的。人性都是相通的,韩剧风靡我国,一方面说明韩国文艺工作者对大众的心理需求研究深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影视作品还存在情感表达和幽默诙谐的缺憾。

(二)影视作品的使命和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希腊神话对后来的欧洲人文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又通过剧作向世界传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影视作品的使命就在于用故事弘扬真善美,通过故事认识生命之可贵,欣赏生命之美好,珍惜生命之存在。韩剧大多以家和情感为中心,淡化政治斗争,强化人性因素,以善良与邪恶为主轴展示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艺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生存并延续至今的内核。这就要求影视作品必须担当其人文关怀的使命,让广大观众在享受影视艺术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怀影响。有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影视只有刀光剑影、阶级斗争,没有符合人性需求的爱情、亲情、友情,使得人性萎缩,兽性膨胀,冷漠无情,道德滑坡。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发展了,但文艺产品依然没有跟上观众的精神需求,因而让韩剧占领了市场。这也说明缺乏关注大众心理和潜在需求的影视作品,必将为观众所抛弃。影视剧如此,新闻节目也如此。近年来太多的宫廷勾心斗角戏和穿越剧充斥中国荧屏,缺乏应有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价值,看了后反而会让观众觉得人情不温暖,社会不公正,善无善报,恶人反而容易生存。而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的成功,恰恰就在于韩国编剧导演懂得影视作品的使命和价值,充分利用中国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认同,借中国的儒家文化传播韩国的太极文化。中国为什么不可以主动借韩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文化来传播中国的民族文化呢?其实全世界观众的精神需求都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贝多芬、巴赫、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曹雪芹、曹禺、莫言等是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影视剧创作也要立足于国际化,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了解认同中国文化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给人以真善美的享受。这就是影视作品的使命和价值。

二、韩国影视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借鉴

自从1993年央视引进韩国电视剧《嫉妒》开始,至今中国各家电视台先后播出了上百集的韩国影视剧,韩国影视剧就像一股旋风,席卷中国内地及香港、台湾地区,甚至亚洲各国。韩国由几千年从中国吸取文化成功转变为向中国输出文化和价值观。2013年1月28日,韩国宣布成立“世界韩流学”。一个原先影响力弱小的国家凭借韩剧输出,提升了在国际社会的文化扩张力。这说明韩国打造文化大国的国家战略非常有效。其实韩国电视剧剧情简单老套,但带来的“裹挟性”力量却很强,足以让人们领教其威力。[4]2004—2005年应观众要求CCTV8数度重播韩剧《人鱼小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口60%的人看过《人鱼小姐》,主演张瑞希也一下成为中国观众喜爱的明星。2005年《大长今》以41??6%的收视率创电视剧收视率新高,将涌动的“韩流”推向新的高潮。韩国影视作品在中国热播的原因值得分析和重视。

(一)韩剧中的家庭温情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

文学是生活的再现。韩剧所表现的剧情内容没有什么重大题材,大都琐细复杂、家长里短,然而恰恰成为对观众最大的吸引力。正如许多观众在网络上发表的感受:韩剧细腻真切,生活气息很浓,感觉就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如果导演、编剧、演员、音乐创作者等没有对人们真实生活的感受和关切,是不能创作出这样的电视剧的。细腻的写实主义风格,充满生活情趣的父母斗嘴、夫妻玩闹、婆媳不和、恋人分分和和,使得韩剧充满了朴素的生活情趣,自然质朴。韩剧里的人物并不完美,小毛病不少,有的一开始还有些粗俗、自私,但就是这种生动、幽默、诙谐、趣味,使人物变得更加圆润丰满,意兴盎然,这些生命的经历和变化正是吸引中国家庭主妇、青年男女的秘密元素。典型的韩国影视剧当中,除去写男女主人公以外,通常还会出现长辈老人,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等人物,剧中贯穿着“真情”,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人性的温暖。韩剧中的老人幸福安康,儿女孝敬长辈,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关爱,同事、同学之间交往彬彬有礼,很少有暴力和色情。当中国观众不分男女老幼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些的时候,会觉得剧中的场景和语言如此熟悉,好像就发生在自己的周围和自己的生活中。所有的人都会向往那种家庭和美、爱情幸福、人情温暖的生活。这些东西满足了观众的想象,弥补了现实的缺憾。事实表明,越具有民族性和人情味的东西,越具有生命力。影视作品不仅要保持民族特色,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要表现人文关怀,情感沟通。植根于中国“仁爱”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影视作品,不仅要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下形成的民族属性,更要善于把握当代年轻观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将民族内核融于影视作品中,让观众理解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影视剧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2010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收获5亿多票房就是大打感情牌。近几年国产电视剧《橘子红了》《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我们结婚吧》等之所以大受欢迎,也是因为剧中人物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选择及命运变化吸引了观众。

(二)韩剧以人性需要的唯美浪漫吸引观众

韩剧中的主要角色大都女的青春靓丽,男的阳光帅气,穿着打扮时尚唯美,对爱情执着浪漫,内心善良真诚,非常满足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因而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加上每一集结尾的创造技巧———留下悬念,常常让观众看了一集就一发而不可收。韩剧的场面往往非常生活化,如详细的婚礼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沟通、服饰的搭配等。一个国家的饮食、服饰和婚恋场景,从某种层面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成为这个国家的特质和标志。而赋予生活化的东西以艺术的美感,恰恰是人性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韩剧中如诗如画的镜头,剧中演员变化多端、精致美感的穿着打扮,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如《绅士的品格》《继承者们》中的男装美和《对不起,我爱你》《来自星星的你》中的女装美,受到时尚潮人的热烈追捧。由此韩国的服装也随着影视剧的传播而形成了品牌效应。韩国影视剧里面的音乐也很美,为人物和剧情量身定做,往往让观众在观赏时更加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如《蓝色生死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爱情是蓝色的》,与剧中出现的枫树林、梧桐落叶和蓝色的海洋,相互映衬,使得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死之恋愈加深情悲伤,使观众沉浸其中,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情到深处意更浓,爱到深处无怨尤。美妙深情的音乐配合着慢慢铺开的纯美画面,使韩剧的唯美境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韩剧中的音乐表现不是为了放主题歌而主题歌,而是将音乐与角色心理及剧情紧密结合,恰到好处地将作品思想情感自然地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与音乐天然混成之中。如经典韩剧《情定大饭店》中的主题音乐《邂逅的那一天》,在激情中反复出现,每次都把观众带入爱情的浪漫与温馨中,非常美好,令人向往。

(三)韩剧多以大团圆结局符合传统道德审美

韩剧能够长久在中国的荧屏上立足还有一个原因是对儒家文化情感上的认同感。韩剧故事开头往往主人翁命运不济,遭遇艰难坎坷,但结尾大都化干戈为玉帛以大团圆结局,这非常符合中国人善良的秉性,符合儒家文化以和为贵的宗旨,让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如《大长今》讲述的是韩国历史上一位女御医的传奇故事。大长今一生历尽艰辛,遭受无数次磨难,但是她一次次不屈服于命运,不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最终苦尽甘来,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御医,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类似的剧作还有《我是金三顺》《百万朵玫瑰》《糟糠之妻俱乐部》等。中国与韩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几千年来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两国极为相似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传统伦理和价值取向,如勤劳坚韧、自强不息、宽容忍让、以德报怨等。当韩剧中的人物将这些内容形象展现时,带给中国观众的是一种接近于“零距离”的亲切感。[5]同时韩剧中的主人公大多具有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这也是与中国传统道德相吻合的。正是由于韩剧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符合中国观众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审美,所以对中国观众来讲,韩剧比美剧、英剧、法剧、德剧、印度剧等更有一种亲切感和吸引力。

三、韩剧给中国影视创作的启示

影视艺术源于生活,但又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需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影视艺术的生命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没有现实生活的根基,再“艺术”的影视也会显得苍白。影视艺术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交流思想的,缺乏与观众互动,再高雅的影视也难以维持下去。这就是影视作品要艺术更要人文关怀的原因。影视作品中贯穿着对于个体的人的深层次精神层面的探索,以及人与终极理想、整体人类命运的关系。然而,对这类作品的解读,仅仅依靠个人的生命体验是不够的,对影片的深层解读成为一种强烈的需求。[6]

(一)影视作品要深蕴中华悲悯情怀

由王宝强主演的我国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播出后,很多观众对顺溜惨死的结局难以接受,某知名视频网站甚至发起“我的顺溜我做主”的活动,试图“重拍”结局让顺溜重新“复活”。《我的团长我的团》《双面胶》《幸福有多远》等国产电视剧,结局也让好人得不到好报,让观众“郁闷”到心脏难以承受。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分析道,顺溜是一个草根英雄,普通大众自然希望他能得到好报和幸福,这对于人们是种激励。何况中国文化历来有大团圆结局的传统,编导在安排顺溜命运时,应充分考虑到大众的这种心理感受,否则会在文化产品和满足社会需求间形成落差。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谭好哲教授认为,当文艺创作都在追求所谓的“陌生化”结局时,又会陷入一种新的模式化。而泛悲剧化模式,不符合人性的恻隐之心。中国需要更多“蚂蚁也有蚂蚁幸福”价值观的电视剧。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钱中文认为,陶渊明、曹雪芹、关汉卿等人在中国文化中首屈一指,不单因为他们优美的文字和语言,更因为他们通过作品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建立和发展。文艺创作者理应比普通人站得更高,具有良心和怜悯心,从人的高度来实现人的关怀。浙江大学王元骧教授认为,影视艺术是滋养灵魂的事业,是以人为目的并通过影响人的灵魂来影响社会。文化产品不仅是一个挣钱、娱乐的工具,还应当影响社会风尚和社会心理,让人们在幸福中不至于沉沦,在痛苦中看到希望。

(二)影视作品要展现中国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是“仁爱”,就是对生命的关怀。关于爱的故事全世界都爱听,这是人性的本质需求。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哪个民族会通过故事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各国观众的价值观和认可度。与韩剧相比,我国电视剧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上相差甚远。中国每年生产的电视剧不少,但是多表达的是一些远离生活的、情节离奇的、与人们期望值相距甚远的炮制出来的故事,有些表达的意识想法甚至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中纪委书记在评论韩剧为什么占领中国市场时说:“我发现,韩剧走在咱们前头的原因是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是的,我国国产剧中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的乏善可陈。而中国在海外受欢迎的影视剧,大多是根据我国名著改编的历史剧和表达真善美的家庭伦理剧,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在这些剧中既有家文化,又有表现君臣、父子、男女、长幼、朋友等伦理传统的有趣的情节,还有奇特美丽的画面,让各国观众大饱眼福。但我国有些电视剧所构建的中国人形象依然停留在刻板意识形态的时代,这会让国内外观众感觉假大空。目前,中国文化正遭受美欧文化、韩式文化、日本文化的挤兑,因此,我国必须借用电视剧这一强势媒体,传播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影视文化工作者要学会积累故事,叙述故事,尤其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人的奋斗求索创新的故事和普通人追求爱奉献爱的故事等,让中国观众在荧屏上找回缺失的传统文化,也让海外观众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在民族特色文化方面,我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的中式婚礼、各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和过节仪式、中国传统食物的制作方法等等,都可以结合剧情加以呈现。向观众展现一个善良温情的、富有特色的、美丽和谐的中国。GDP是会变化的,文化的魅力是永恒的。

(三)影视作品要善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影视剧观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叙事角度

叙事节奏

叙事情感

叙事(也就是讲故事),指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者虚构事件的讲述,是叙述者――故事――接受者(观众、读者)的交流过程,电影电视剧的叙事一般都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影视中的故事情节大多关于是普通人的巡遇,普通观众对人物的情感容易产生“认同”,从而产生共鸣,但这些故事中又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故事无疑是生命力最持久的一种,抓住了电影和电视剧中故事,那么无疑就牢牢的抓住了观众。在电影与电视剧中,一般以镜头语言、细节、人物等为手段,来完成叙事的日的,二者是一脉相成的。《建国大业》与《解放》二者的两部影视作品题材相同,都以三年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从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同路线的交锋讲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其共同点有:

一、叙事视角

都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客观地展示国共两党的路线交锋,表现出当今社会群众对于两党的公正态度,打破过去脸谱化的形象塑造方法。纯客观的外焦点叙事策略是两部巨作成为客观再现历史的史诗巨片。《建国大业》中更加可贵的是,还借助各派的视角来观察两党的情况。

二、叙事结构

都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两者在叙事过程中又各有侧重。《建国大业》总体上利用不着平行蒙太奇把国共两党作为两条线索来结构全篇,在表现共产党方面,重点突他们在建同的合法性问题上的努力。《解放》则将共产党在军事上与新政协制度的建立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当然,《解放》能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与电视剧在篇幅上所占的优势有很大关系。

三、叙事顺序

两部作品都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的,力争以最纪实的态度来还原历史。

然而电影和电视剧在叙事的时候并不相同。电影与电视剧由于在作品容量上的不同,因此,他们在叙事的角度、叙事的节奏、叙事情感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1、叙事角度的差异

电影电视叙事中讲述的故事从来不是原始的事实或事件,而是以某种方式被描写出来的事实或事件,这就牵涉到叙事角度。叙述的角度是叙述的焦点。是从某一个人物的立场出发来看世界,也是一部电视叙事作品看取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由于叙事角度的差异,对细节以及情节的安排以及详略等都是不同的。《建国大业》与《解放》二者在叙事角度方面的差异表现为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详略安排上。

《建国大业》从“双十协定”的签订开始讲述,从重建新政协的角度出发,为了突出共产党在国家合法性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没有把大量镜头用来正面表现战场,更多的是利用字幕来交代。电视剧《解放》以解放战争作为角度,将这段历史之前的事情用字幕和解说词一笔带过,直接进入对解放战争的描述,将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盂良固战役、三大战役直至渡江战役等都进行重点描绘,真实又富有历史的质感,表现出以为首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战胜及其军队的曲折过程。它对很多战役的缘起、商议过程及战争场面都加以表现,力求还原历史,客观地再现历史。《解放》被誉为“一部歌颂人民战争的史诗”。

2、叙事节奏的差异

节奏是影视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电影与电视都主要是借助蒙太奇手段来形成强大的叙事节奏。电影或电视剧的节奏是艺术家根据作品中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情感状态,运用电视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在蒙太奇句子或蒙太奇段落里形成动与静、动与动、静与静、快与慢、长与短、强与弱等对应,产生有序的“脉膊”跳动。但由于电影与电视在时间长度、节目内容与容量方面的不同,他们的叙事节奏也是不同的。由于时间长度的限制,电影的叙事节奏一般都比较紧凑快速。电影《建国大业》要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内讲述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内容多而杂的。因此在叙事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处的境况不同,起节奏得以自然呈现,观众随着镜头对不同党派的描述自觉调动情绪,看似不经意,实际上与创作者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有密切的关系。《解放》是一部50集的连续剧,它更注重刻画人物的细节,利用多个小事件穿插在紧张的战斗当中,是原本紧张的节奏有所放缓,从而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有缓有急。如王克勤排长和石头母亲相识的这个事件,既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塑造了人物形像,同时又拉缓了原本紧张的由战争所带来的快节奏的叙事。

3、叙事情感的差异

情感是所有影视作品中一个最重要的元素,观众在通过语言获悉叙事信息的同时也获取作者的情感态度等。细节是观众获取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建国大业》作为新时代的红色经典,其中增添了很多感人的细节和必要的抒情给沉重的叙事增添一抹亮包。如影片中、等人醉酒合唱《国际歌》的一场戏,不仅在全片叙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对带动观众的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剧中人合唱《国际歌》逐渐变成慢节奏的男声哼唱,观众的思绪也转向对他们经历的艰难困苦的回顾,更牵动观众的心,增强观众的期待视野。使观众的情感体验与故事本身缝合到一起。《解放》则有更多的篇幅对这段历史的细节进行补充和丰富,同样是王克勤排长和石头母亲相识这一个小故事,通过母亲做鞋、母亲去看望战死的儿子等等细节进行情感的演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