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范文第1篇

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对象、作用及深交所的功能定位

停发新股3年使深交所陷入了空前的窘境。但2003年以来,深交所在主板恢复新股发行 存在很大变数、创业板在争议中难以推出的情况下,第三条“突围”之路已经日渐清晰。自 去年8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提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三步走”的构 想以后,深交所借建立“中小企业板”之机恢复新股发行的方案已经快要成为现实。种种迹 象表明,目前深交所的中小企业板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1、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对象和作用

实际上,去年8月21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考察深交所之后,恢复发行新股已有定论。据 悉,证监会原则同意的方案是将流通股在5000万股以下、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集中在深交 所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在不改变现有法规、上市标准和发行审核程序的情况下,把 中小企业板作为深圳现有主板市场的一个板块,单独进行监控,以此恢复深交所的新股发行 。这就是所谓的中小企业板。

建立中小企业板,可以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搭建直接融资平台。也就是说 ,中小企业板不仅仅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它的上市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成长型中小 企业。所谓成长型中小企业,是指中小企业具有不断挖掘未利用资源而持续实现潜在的价值 生产的能力,是人们依据企业的现有发展状况和其它内外部客观因素所做出的对该企业的一 种未来发展预期。简言之,成长型中小企业是指那些在较长时期(如3年~5年)内,具有持续 挖掘未利用资源的能力、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整体扩张的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中小企业 。成长型中小企业具有高增长性、企业活力和适应性、稳定性的特点。另一类是创业型企业 ,即在产业生命周期中处于创业初期或种子阶段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通常是高科技企业和 新兴企业,具有经营历史很短、市场需求不确定、盈利能力不稳定、破产风险较大的特点。

建立中小企业板,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的现象,为中 小企业增加直接融资方式,有利于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从而使目 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的现状有一个大的改观。所以,尽快推出中小企业 板,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不但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升我国 资本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2、今后沪深证交所的功能定位

建成后的中小企业板将具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融资平台―― 直接融资渠道,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二是为早期向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 提供一个有效的退出渠道即资金“出口”;三是为场外交易市场提供一个价格发现的场所。

可见,深圳建立中小企业板,不但为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切 实发挥证券市场融资这一基本功能,而且可以对深交所的市场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使得沪深 两个交易所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从而让深交所摆脱目前既丧失融资功能、又定位不清的尴 尬境地。今后上交所将主要为业绩相对稳定的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深交所则定位于高成 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的融资市场。两者的功能互补,遥相呼应,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 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资本市场层次,改善资本市场结构,从而有效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 置的功能。

近日深交所总经理张育军认为,从我国现阶段证券市场的实际出发,证券交易所内部目 前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分层交易平台。从深圳市场情况来看,技术系统除承担现有主板市场交 易、结算和市场监管任务外,专门用于创业板市场的第二交易系统也已开发完毕并经多次测 试。这意味着目前深交所推出中小企业板已经不存在什么技术问题。

中小企业板与创业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003年3月“两会”期间,由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副省长宋海领衔分别向人大和政协 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的广东代表团联名议案,提出在深圳主板设立 中小企业板块,使创业板这一搁置已久的重要话题再次被触动。与此同时,部分著名经济学 家也纷纷再次呼吁尽早推出创业板。去年10月14日,首都经贸大学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 在高交会“创业投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高级论坛”上提出了发行规则与主板直接对接的“中 小企业板”概念,建议为减小阻力、使创业板能尽快推出,应贯彻从紧到松和从高到低逐步 调整的指导思想,采取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就是在提高创业板门槛的前提下,尽快推出“ 改良”后的创业板,也即门槛不低的中小企业板;第二步,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人们认识 的加深,机构投资者比例的提高,再调低上市标准,推出门槛较低的创业板。

1、中小企业板与创业板之间的区别

所谓创业板(Second Board),是与主板(Main Board)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在主板之外为 中小型高成长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新兴公司的发展提供便利的融资途径,并为风险资本提供 有效的退出渠道的一个新市场。许多创业板又被称为小型资本市场或新兴公司市场。比较中 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定义,可以看出两者的上市对象和功能基本相同。虽然如此,但是它们 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1)中小企业板的进入门槛较高,上市条件较为严格,接 近于现有主板市场。而创业板的进入门槛较低,上市条件较为宽松。(2)中小企业板的运作 采取非独立的附属市场模式,也称一所两板平行制,即中小企业板附属于深交所。中小企业 板作为深交所的补充,与深交所组合在一起共同运作,拥有共同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 ,甚至采用相同的监管标准,所不同的主要是上市标准的差别。例如,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 Second Board、吉隆坡和泰国证券交易所的二板市场与香港创业板等都是这样。而我国今后 设立的创业板,其运作将采取独立模式,即创业板与主板市场――上交所分别独立运作,拥 有独立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采用不同的上市标准和监管标准。例如,美国的Nasdaq 、日本的OTC Exchange、我国台湾的ROSE和法国的“新市场”等,即是如此。(3)从设立的 时间顺序来看,中小企业板要先于创业板。或者说,中小企业板是未来创业板的雏形。

2、中小企业板与创业板之间的联系

创业板市场目前已成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关键。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建设应当采 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地加以实施。中小企业板可以先行推出,它是建立创业 板市场的第一步。如果把中小企业板看作创业板市场的低级形态和初期模式,那么创业板就 是创业板市场的高级形态和目标模式。同时,从建立中小企业板入手,稳步推进创业板市场 建设的发展思路已渐次清晰。以建立中小企业板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为推进创业板市场 的建设积累有益的经验,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并尽量减少创业板的设立可能对主板 市场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称谓经历了从高新技术板、到第二交易系统、二板市场、再到创业板 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意味着原先的上市对象应重新进行合理地定位。如果说从“高新技术板 ”的提法改为“二板市场”和“创业板”,是为了减少网络高科技股泡沫破灭所造成的负面 影响,那么从“二板市场”、“创业板”的提法改为“中小企业板”,则更多地是考虑到现 行法律制度的限制和市场环境的压力。在有关制度层面无法跟进、且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又 日益增加的形势下,为了避免因设立创业板造成的过大风险而带来的阻力,对上市条件进行 小幅调整、设立中小企业板便成为更为现实的一种解决途径。与其说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 ”的折衷选择,不如说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曲线救国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小企业板的 推出正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块“探路石”。

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和划分标准

1、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

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规范、稳健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中 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 6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 国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在中小企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所谓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 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 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概念应当包括以下五个要点:(1)该类企业 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2)该类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渠道;(3)该类企 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4)从生产经营规模来看,该类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这是它 区别于大中型企业的主要标志;(5)该类企业的所有制和组织形式不受任何限制。这些要点 缺一不可,较为全面地界定了中小企业概念的内涵。只有同时满足这些要点的企业,才是真 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

国家对中小企业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为 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国务院负责制定中小企业政策,对全国中小企 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具体来说,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组织实施国家中小企业政策 和规划,对全国中小企业工作进行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中小企 业政策和统筹规划,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中小企业工作进行指导和服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 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行政区域内 的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中小企业 特点和发展状况,以制定中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等方式,确定扶持重点,引导鼓励中小 企业发展。

2、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2003年2月19日,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布了《中小企业 标准暂行规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 行业特点来制定。《暂行规定》适用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其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该标准 以外其它行业的中小企业标准另行制定。根据《暂行规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

(1)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 ,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 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2)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 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 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3)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 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 ;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 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 其余为小型企业。

(4)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 ,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 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邮政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1000人以下, 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 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5)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 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 余为小型企业。

《暂行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 业,中小企业标准的上限即为大企业标准的下限。企业类型的确认以国家统计部门的法定统 计数据为依据,不再沿用企业申请、政府审核的方式。该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融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小企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力量。统计数据显示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按照 《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2002年我国134.6万家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88%。中小 企业在全国整体经济中占据大半壁江山。据测算,我国GDP的50%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 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6.6%、销售收入的57%、出口额的60%、税收的40%以上均来自中 小企业。而且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渠道。数据显示,我国在工业企业就业的1.5亿 人中有1.1亿人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以上 ,近年来新增就业人口绝大多数由中小企业吸纳。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作为一支最具活力和 成长性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增加就业更是起着十分关键的 作用。因此,要从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紧 迫性和重要意义。

即使这样,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贷款难和融资难的问题,80%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30% 的中小企业资金还十分紧张。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 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98.7%来自银行贷款,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因贷款交 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而且,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 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的支持。同时,由于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中 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我积累。从总体上看,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渠道缺乏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目前沪深两市仅有上市公 司1285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因此,齐心协力,大力推动多层次 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是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难题的适宜选择。

建立中小企业板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要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最直接的办法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小 企业促进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创造条 件,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各种方式直接融资。这为开辟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建 立中小企业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 它要素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 产品,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这不仅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得 机遇,也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指明了方向,同时为通过建立中小 企业板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了《关于 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指出,应当建立多层次股票 市场体系。在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 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提出相应的证券发行上市条件并建立配套的公司选择 机制。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这为尽快推 出中小企业板、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奠定了明确的政策 基调。

中小企业范文第2篇

中小型企业现状

在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定义。简单地说,中型企业至少拥有员工100人,资产总额3000万元;标准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中小企业的规模和运作模式各异,有几乎没有工人的微型企业,也有员工超过200人的中型企业,其中小企业占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具有以下特点: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每个职位具有多重职责,主要关注日常事务;内部各部门缺乏独立性,联系方式也不正规;将建立与供应商、客户或地方社区的私人关系视为首位;能够灵活应对大企业引起的市场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小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发展速度加快,素质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有活力的经济主体。2001年到2005年,我国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中小企业的年均经济增长量则达到28%。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价值占我国GDP的60%。同时,中小企业还能解决就业问题,大部分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转移到了中小企业。此外,在技术创新领域,我国65%以上发明专利和85%以上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总之,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从社会责任方面来说,作为社会一分子,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中小企业对社会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实践社会责任方面还处于自发阶段,大多数企业考虑的还是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企业与环境、社会的关系认识不明确,也没有形成制度化的体系。

中小型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应该被视作一个机会――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为了股东的利益,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公司内部,中小企业应该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使自己更具有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在员工方面的竞争力。对社会负责的商业活动和允许员工参与管理的治理模式创造出优质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士气和知识技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承担社会责任还能满足股东、承保人和投资者的新需求,提高企业在股东当中的声誉;节省开支;鼓励创新。

从企业外部来看,中小企业行使社会责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会赢得媒体的良好评价、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还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能改善企业的外部关系,与政府、社区形成良性互动,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同时,目前的形势也要求中小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改革。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和外资的合作机会增加,社会责任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通行证。为了不被拒之于全球供应链的门外,中小型企业开始学习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中小型企业如何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事实上,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一直在从事今天被我们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工作,只是它们不知道这一点,也没有用这个名称。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不那么正规,有点直观,但并非没有价值。挑战在于如何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行使更多的社会责任。

首先要做的是积极唤起中小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关注,鼓励它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但这决非易事,因为其庞大的数量和多样性,再加上经营者常常很忙,主要精力都放在确保企业的当前利益上,使得中小型企业成了难以接近的群体。而更严重的是许多中小企业认为社会环境问题与自己无关。

沟通是十分必要的。一些重要的组织提供了与中小企业沟通的渠道,包括商会,贸易协会,一些国家中小企业协会、区域性中小企业协会和当地的中小企业协会,等等。这些组织都能在促使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除了商会等传统媒介组织的影响外,还应该关注那些新的企业合作形式。网络团体和小型的企业博客就是潜在的同中小型企业沟通的有效渠道。

与社会环境相关的教育(无论初级教育、中级教育还是高级教育)也是唤起中小企业关注社会环境的手段之一。因为受众是全体公民,自然也会对中小企业的员工及其管理层产生影响。道德观、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对社会环境事件的关注……公民通过教育体系获得的相关知识越多,越有可能在企业行为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了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员工或管理者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把相关内容融入各个等级的教育中,同时还可以鼓励商业组织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

此外,和中小企业进行沟通,唤起它们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可以使用一些技巧。例如设立奖项,奖励在社会责任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企业;通过媒体发表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有关的新闻,在针对中小企业的刊物上发表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专文;还可以印刷针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或者针对特殊中小企业的小册子或指南;设立旨在帮助中小企业理解和施行社会责任的网站,或是集信息和建议于一身的网站,成立俱乐部和协会,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激励,鼓舞其他公司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中小企业可能会需要常规工具来辅助其施行社会责任,这种工具包括简单的入门指导原则和治理体系等等。一些中小企业可能还会通过认证使其社会责任承诺规范化,甚至用某些方法来报告或针对其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进行沟通。

1、指导原则

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常常是非正规的,和大公司相反,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很少能通过常规工具、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报告来表达。因此,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指导原则更适用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它也能起到唤起社会责任意识的作用。这种工具主要是针对那些没有预先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同商业息息相关的中小型企业。

作为唤起社会责任意识的首要工具,指导原则也应该被视作一个长期参考的重点。尽管等级和内容不尽相同,成功的指导原则都应具有以下特质:简明的中小企业熟悉的语言;专门针对特殊的商业部门或某种规模的企业,深入中小企业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引用已成功施行社会责任的中小企业的案例;将企业社会责任分解成更具体的问题以便独立执行,进行一些简单的自我评估。

2、管理体系和认证

那些努力使其社会责任承诺正规化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治理系统或认证体系等工具。总的来说,对这种类型的工具有兴趣的大都是中型企业,或者已经应用高质量管理或其他正规管理体系的企业,以及积极寻求程序改进和更有效的成本支出与分配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还有在供应链上接受买家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的中小企业。

成功的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应该是成本比较适中的,中小企业很难负担需要高价购买或履行的管理体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最好的管理体系是简单的,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来处理。同时,一个理想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应该同其他现存管理体系相融合,比如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

有的中小企业会通过认证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正规化,这有时会同管理体系联系起来,比如环境管理认证体系ISO9000。在许多情况下,相关的认证体系涉及某个特殊的议题,比如男女平等,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这比尝试一次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所有问题要现实得多。

通过认证的动机多种多样。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当其被告知买家要求其在环境或社会问题上有所表现的时候,这是一个商业问题。然而,认证也可以被先进集团使用,或者可以当作一种激励员工,加强其理解特定问题的方法。

3、报告和沟通

对于许多大公司来说,得到大众认可的社会责任产品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已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追随这种做法。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不可能在中小企业群体中普及,毕竟成本太高,股东的需求有限,而且还要担心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如果能够以群体或部门的级别联合起来,中小企业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对于独立的中小企业来说,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沟通比报告更有意义。在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与其股东之间的沟通常常是不正规的。比起写报告或者召开员工大会,中小企业更乐意用简单的方法来沟通,分享各自的价值观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

4、国际条约

要大部分中小企业阅读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条约章程是不现实的。通过吸收合并条约中的相关内容,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设计企业社会责任工具则可以帮助其跨越这道鸿沟。

总之,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工具并不是终结,也不该是企业的负担,而应该随着它带给企业的和股东的价值不断发展,不断被评判,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商业实践中去。

发挥供应链作用

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都要求其供应商承担社会责任。在供应链上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大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也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工具。买方提出关注环境和社会领域的要求,可以促进中小企业供货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而且一旦中小企业接受了合同规定的要求,它们很可能会将这些要求传达给它们自己的供应商。

许多经验表明,买方可以积极地同中小企业供应商合作,支持它们加入企业社会责任计划,还通过培训,以及鼓励供应商之间分享成功经验来承担社会责任。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策略的制定应以其自身现实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其他经验或需要而制定准则。因此,制定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培训的公共政策应遵从以下几点:

第一,要更多地了解中小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担忧与兴趣所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制定应该以企业历史及价值观为基础,同时应重视企业的文化模式和相关体系,这一点对于小型公司更加重要。

第二,促使中小型企业所有者去关注社会责任的原因更多的是其员工对于健康和福利的关注,同时,来自法规和顾客的压力也要求其将这一计划放上日程。但是,在中小型企业中提倡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着风险,可能会成为公司每天疲于应付的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有可能是来自于政府(时刻关注政府政策的调整)或者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可能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大企业客户强加给他们的,为了避免承担名誉的损失,大企业可能会放弃供应商)。

中小企业范文第3篇

“我觉得挺幸运的。”王涛说。

2011年10月,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和花旗集团举办的微型创业颁奖会上,王涛创办的西安铭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获一等奖。此前,公司还获得了西安市的创业扶持贷款。共计25万元的两笔小额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与之对比鲜明的是,2011年,浙江至少有228名企业主“跑路”、9人自杀,其中有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自杀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银行碰壁的中小企业却是相似的:无抵押物、无财务报表、无信用记录。这对于大银行来说是最忌讳的,也给大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放贷找到了充分的理由:风险高、成本高、回报率低。

在以政策强制大银行扶持中小企业之外,是否能够建立与中小企业门当户对的小银行?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就对《东方周刊》说:“对已经生存发展的几千家小额贷款公司,可以通过设立严格规范标准,让它们逐步升级为小型商业银行,专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要走出的困境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是一直痛的事。

“我们曾经走遍了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但因为公司经营规模小,销售收入太少,银行要求的标准材料也不全,所以贷不到钱。”在深圳一家做指纹识别产品的公司做融资顾问的杨健对《望东方周刊》说,公司的研发项目因没钱停滞了。

尽管地方政府有一些财政及政策上的支持,可在珠三角这样一个中小企业云集的地方,沾上雨露的幸运儿还不是太多。

2011年12月19日,广东省中小企业局《2011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调研报告》:2011年以来,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总量大幅提升,但融资缺口依然较大,政府支持力度与企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

央行广州分行2011年上半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被抽查的382家中小企业中,有67 %存在资金缺口,42. 7%的资金状况与2010年同期相比趋紧。

广东省经信委对省内年营收2000万元以下的100家微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进行调查表明,2011年上半年有资金需求又能获得银行授信支持的不到20%。这意味着约八成微小企业较难拿到银行贷款。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剧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时期,企业一般商业贷款的融资成本为5. 31%(基准利率),而目前企业一般商业贷款的融资成本为7. 22%,同比增加18. 73%;民间借款的融资成本为16 . 74%,同比增加13. 35%。以1年期1000万元贷款为例,2011年珠三角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成本支出比2010年平均增加40万元,占融资额的4%。

“中小企业的利润本来就不高,传统制造业大概在10%,好不容易借点钱还要还这么高的利息。”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对《 望东方周刊》说。

在这一点上,西安的王涛比较幸运,由于他获得的25万元小额贷款是政府扶持项目,融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政府为我们和银行之间搭了一座桥,但以后争取较大数额贷款就要依照常规走了。”王涛说。

王涛忧心的是,随着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各种接踵而至的税费压力很大。尽管国家对中小企业有减税政策,但细问之下王涛得知,还没有实施细则。“相比起融资成本,现在税费的负担要重得多。在一些问题上,小企业和大企业虽是一样的,但会更脆弱,怎么能要求两者的税负在同一条水平线呢?”

“如果在解决融资难的同时把减税落到实处,那中小企业的困难就能解决百分之八九十了。”李子彬说。

大银行的新作为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关乎中国社会经济稳定的问题,因此,尽管2011年信贷收紧,银监会仍先后了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银十条”及部分细化措施。据央行初步统计,2011年上半年,小企业贷款累计新增8659亿元,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35. 2%,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 9%。

“大银行可以做中小企业贷款,但它们不应该是主角。”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大银行基本上都是上市银行,对于风险的容忍度比较低,即使做小微贷能赚钱,但不良率也可能会上升,这正是资本市场不喜欢的。正因为此,大银行选中的中小企业也都是非常优质的,基本上都是能够提供充足抵押物的企业,几乎不存在什么风险的企业。” “给大企业提供贷款的管理成本较低,一项贷款的尽职调查完了以后就发放出去几十亿到一百亿的贷款,而对小企业贷款如果要发放一百亿的话,可能要做成百上千笔调查,成本大不一样。”工行行长杨凯生说。

小企业需要小银行

谁与中小企业门当户对?

中小企业范文第4篇

6月8日,由东吴证券承销的中小企业私募债——2012年苏州华东镀膜玻璃有限公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5000万元的额度,仅用半天时间就被一抢而空,固定利率为9.5%;而在深交所方面,由国信证券承销的深圳市嘉力达实业有限公司私募债,成为深交所首只完成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利率为9.99%,当天亦被抢空;仅仅4天后,平安证券宣布,由其承销的无锡高新物流、江宁水务、钱江四桥、深圳拓奇四只中小企业私募债已经全部发行完毕。

中小企业债风起云涌。在降息通道已然打开,市场利率快速走低的背景下,过去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有些陌生的企业债,这一回通过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形式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债市生变

很多企业早已享受到了发行债券的好处。当前,国内企业发债的途径有三条:一是通过发改委审批发行企业债,二是通过中国银行问市场交易商协会备案核准发行短期融资券(以下简称短融)和中期票据(以下简称中票),三是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发行公司债。

企业债的监管权限“三足鼎立”由来已久。私募债开闸,对于传统的企业债市场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企业债泛滥,出现兑付风险,国务院指定国家计委主管企业债的审批和管理。1993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出台,并规定全国企业债发行的年度规模和规模内各项指标,都必须报国家计委批准,这一规则沿用至今。2003年,国家计委、经贸委、国务院体改办合并而成国家发改委,企业债的发行管理工作转由发改委财政金融司承担。

“三方监管,难免有竞争关系。”一家刚刚发行过公司债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

事实上,上述提到的三条途径其定位很是明晰:走发改委路线发行的企业债,针对的主要是非上市公司,一般分城投债和产业债两大类;短融和中票面对的是非金融企业,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而公司债主要针对的是上市企业。

在承销、审批和发行期限等方面来看,三类渠道也不尽相同。公司债、企业债一般由证券公司承销,短融和中票产品则由银行承销。目前公司债审批速度最快,通常一个月即可。公司债的期限一般是3到5年,企业债一般是5年以上,短融在1年以内,中票也是3到5年。在募集资金用途上,企业发行企业债必须要有募投项目,而公司债对募集资金用途则基本没有限制。

而按照国际市场来看,中小企业私募债有别于上述三种产品,是信用等级低于投资级别的债券。最初,中小企业私募债一直被称作中国版的“垃圾债”。“国外的垃圾债是从评级角度来说,BBB级别以下就是垃圾级。”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邵立强表示。目前的中小企业私募债信用等级还没低到“垃圾债”的程度。

从目前已获备案的私募债来看,多数企业有外部担保,其中不少担保企业自身评级在AA+左右。从发行利率来看,按规定不能超过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三倍,目前发行的利率基本都在10%以下。不过深交所披露,首批通过的9家企业拟定的发行利率介于9.5%~13.5%之间,后续预计有超过10%的品种出现。小微企业离发债有多远

在过去,虽然不少企业已经迈进债券市场。但企业债多半是中大型企业才能玩的“游戏”。即使在浙江等地有创新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产品,其中的发行企业多半是地方上最优质的企业。

“这和以往企业发债的门槛有关。”不少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说明。

从当前来看,企业发债的门槛主要有两个:一是净资产达到一定规模;二是对其盈利要求较高。其中,净资产规模要求对于小微企业谈不上“友善”。

“目前,企业发行债券的规模不能超过其净产的40%。从实际来看,单只债券的规模一般在3亿元以上。由此倒推,企业净资产应该在7.5亿元以上。而在实际操作中,一般要求发行人净资产超过10亿元。”吴承根如是说。

而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沈慧芬也认为:“大的企业发债有规模效应。发债券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摊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另外,大型企业在评级等方面有优势,评级上去了,可以降低利息成本,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评级往往较低,利率往往偏高。”

在盈利要求上,公司债、企业债都要求发行人最近三年持续盈利。对于很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而言,可能过去3年的利润水平达不到这个要求。即使从它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几年的盈利能力没有问题,这样的企业目前仍然不能发行债券。

因此,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企业债似乎陷入“需要的企业没资格,有资格的企业不需要”的高门槛困局。然而,此次即将开闸的中小企业私募债,或将改变此前的状态。

浙江省金融办副主任包纯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中小企业私募债没什么门槛,只要投资者认可企业的成长性,可以承担其风险就行。”

企业债的吸引力

债券市场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发债总体而言能降低财务成本。”沈慧芬称,具有较高信用评级、获得市场认可的优质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获得成本相对较低的融资。

除此之外,不少企业基于优化债务结构的原因,选择了企业债。在过去,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相对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长债短还,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与现金流入期限结构不匹配是普遍现象。而债券可以通过产品的个性化设计,达到优化调整负债结构,进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务情况,调节支付本息的时间。”沈慧芬称。

“发行企业债,也能增加企业在投资机构中的影响力。”另有业内人士这样称。有别于个体投资者,活跃于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人有其独立的运作规则。通过发行债券,企业能够获得更多这类机构的关注。

如今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推出,或将大大提升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降低企业发债的门槛。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沅帆透露:“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期间,发债企业规模按照工信部制定的中小企业认定标准执行。试点企业除房地产和九大限制产能行业外均可以,对企业盈利没有要求,发行额度没有限制。”

国务院参事汤敏则称:“这种私募债将不设发行行政许可,而采取向交易所备案的方式。为减少风险,将对投资者的资格设有一定的门槛,对利率也将会有一定的封顶限制。”企业发债通路

对于企业而言,无论选择那种债券品种,最关键的是寻找到合适的券商(承销商)。寻找到合适的承销商后,企业将会面临募集说明书的准备工作,同时评级机构和券商都将入场,进行尽职调查和其他准备工作。

资料准备完毕,企业债的发行还需走众多的审批流程。以走发改委口子的企业债为例,找到承销商后,企业需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的材料目录及其规定的格式,提出债券发行申请。省属企业直接向省发改委提出申请;其他企业由各设区的市发改委初审后,向省发改委转报申请。经省发改委统一审核后,集中向国家发改委申请。

国家发改委受理企业债券发行方案后,根据法律法规及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发债条件,以及国家发改委下达规模通知的要求,对企业债券发行方案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提出反馈意见,通知发行人及主承销商补充和修改申报材料。企业及主承销商再根据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反馈意见,对企业债券发行方案及申报材料进行修改和调整,并出具文件进行说明。

国家发改委分别会签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后,印发企业债券发行批准文件,并抄送各营业网点所在地省级发改委等有关单位。随后,企业债券发行批准文件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给省发改委(中央企业除外),再由省发改委批复给企业或相关市发改委。

对于企业而言,最花时间的往往是两大步骤:第一关是评级和尽职调查,第二关是上报到有关部门后的审批阶段。迈过上述门槛后,企业才算真正迈入债券市场。

而就公司债来看,因其面向更为规范化的上市公司群体,在当前国内公司发债的三种途径中,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发行公司债的推行效率首屈一指。

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康恩贝)曾在2011年发行了6亿元公司债券(11康恩贝),从4月11日中介机构进场正式启动到6月14日发行结束,只经过了2个月时间。

在前期准备阶段,由于康恩贝在2010年刚刚做过定向增发,中介机构具有工作基础和资料累积,所以基本没有提前进场。“否则,为了加快进度,中介机构应该尽早进场,开展尽职调查、评级准备工作。”公司董秘杨俊德说。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开闸的中小企业私募债,亦在证监会条口的监管之下。因此市场预见,其发债流程和速度,有望参照公司债标准,实现“绿色通道”。

而在发行窗口选择和利息成本控制上,先后发行过4.5亿元的“10西子债”和8亿元短期融资券的西子电梯集团都有一套。公开资料显示,“10西子债”票面利率为5.63%,2012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票面利率则为5.2%,远低于其他同期发行债券。

以“10西子债”为例,在获得国家发改委的通过审批后,西子电梯集团立即筹备债券发行工作。时值国庆长假前夕,市场有关短期内加息的预期强烈。然而,节后数日,加息迟迟未至,数家机构对债券利率的报价纷纷下调。公司管理层面决定,把握机会迅速发债,于10月11日正式发行。“总额4.5亿元,一天就卖完了。”沈慧芬表示,“除了此前的询价、路演工作,券商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债券发行方面有实战经验的券商,不仅能拿捏准发行窗口,而且对许多认购主体的债券购买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而最具戏剧性的是,在募集款项到账次日,即2010年10月20日,央行即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尽管不可否认有运气成分,但“10西子债”的“临门一脚”还是踢得足够漂亮。

中小企业范文第5篇

尽管这些中小企业因为行业背景以及成长阶段、体制性质不同,其问题也各有不同,但是也存在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五大问题:

(一)企业高速的成长掩盖了管理上的缺陷

谈到管理的重要性,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无不肯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其理念与行为却背道而驰。

究其原因,概是企业高速成长掩盖了管理落后的缺陷。

相比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企业,三位数的成长速度几乎只能在中小企业里听到,但这是有一定的必然原因的:

大多中小企业在切入市场时,无疑都做了非常慎重地思考和研究,甚至许多中小企业拥有领先国内外的专利技术,其产品概念也大多是颠覆式的,也不乏有地地道道的蓝海产品,勿庸置疑,在市场方面,也同样具有“惊人”的市场需求,或者潜在需求,经营者一般在立项时,没有这两个硬件条件,是不会轻易“试水”的。

而且,在经营管理上,中小企业因为决策灵活机动,对市场反应快,更容易抓住和把握市场机会。加上企业基数小,常常显示出倍数式增长,也不足为奇。

当局者常常会认为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不禁踌躇满志,在市场开拓上和队伍扩张上不遗余力,但是在内部管理上有些偏废,甚至认为内部管理无足轻重。

譬如,在中小企业,有七成的企业已经或正在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是从实施上来看,许多企业只是通过认证让企业的“名片”更加有份量一些,至于质量体系的贯彻执行,会随着文件锁入保险箱而告一段落。这便是以上论点最有力、最生动的论据。

造成这样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是通过企业管理带来的效益很难量化,而且由于行业快速成长等外生性市场因素对企业的拉动力往往会掩盖管理带来的边际效益,而致使经营者在潜意识里认为管理不重要,抑或不是那么的迫切;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在如何通过管理来提升效益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还不知道切入点在哪里。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所致,问题不在此,管理水平的提升或达到一种层次是一个长期持续改善和优化过程的结果,企业在优越的市场环境中,忽视管理,无疑是将自己置入“温水煮青蛙”的陷阱当中,一旦外在有利因素消失,企业的处境不言而喻,再恍然大悟管理的重要性也必是为时晚矣。这或许正是中国中小企业逃不出“各领风骚两三年”宿命的症结所在。

(二)管理理论与管理工具不能有效结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国有企业转制过来的企业,与其经营层探讨管理问题时,在理念上他们谈得头头是道,而且能够与时俱进,积极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与理论;而在与民营企业家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在谈吐上稍逊一筹;但是在现场参观考察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在整体管理效果和结果上看,民营企业的管理要比改制企业的管理更细致,更到位。究其原因,民营企业家总是在就事论事地、不断思考更有效的管理办法,并开发一些比较“土”,但是很实用的管理工具;而改制过来的企业,同样很注重学习管理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开发有效的管理工具有所偏废,以致于管理理念不能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以发挥其经济效益。

在管理上,导致这种原因的根源就是大家对管理理论的运用方法的认识还不够,将管理理论贯彻落实,需要科学的管理工具,毕竟管理理论是抽象性的指导思想,它的意义在于让大家更加透彻地理解管理工具的运用技巧,或指导管理者如何开发实用有效的管理工具,而在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企业缘何难以将管理理论转化为实用的管理工具,大致有三点原因:

其一,不适应变革。因为每一个新的管理工具的导入,意味着新的机制,而变革意味着既得利益的调整、甚至丧失,加上原来国企缺乏变革的企业文化,导致管理变革的巨大阻力;

其二,偏废管理工具,空读管理理论。毕竟关于管理工具的介绍性书籍是市面上很少能买到,自身又缺乏动手制作管理工具的能力,以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其三,企业内部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

而在民营企业内,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独到和创造性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维,甚至让人感觉有几分“挖苦心思”的意味,譬如,某印刷厂在企业管理中,通过鼓励员工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体悟和感悟,用比较精辟的口号或标语贴在车间的墙面上,与大家共同分享,一方面,活跃了大家积极学习上进的气氛;另者,强化了员工关注工作改进和绩效提升,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这种机制固化下来,形成了有很强的变革型和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再不断地导入新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也就显得顺其自然,阻力自然更小。

尽管在细节上做得非常细致和具体,但是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以至于企业的管理难以成体系化,最明显的就是组织职能的不均衡,大部分企业在某一方面管理特别出色,但是其它方面有所偏废,尤其是在营销方面,营销能力薄弱和营销意识淡漠,这几乎是中小企业的通病,而且营销在企业的价值链上占据龙头地位,这一环不能处理好,也是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症结所在。简言之,组织职能的不均衡的隐患就是直接诱发管理短板效应。

另外,企业的管理难以成体系化的明显特征就是,在这些企业里,许多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机制的导入,是因为在问题发生之后,才想到的,或才引以重视,这只是停留在“救火”的层面上,其本质是一种反馈控制,而无法做到系统、全面、动态地进行全盘规划,事先做好各个环节的“防火”工作,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三)发展思路缺位

在中小企业,提到企业的发展思路,几乎九成的中小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几乎没有企业对市场进行研究,如果问及“为什么不进行市场研究”时,应答的理由比较集中,一般会说,“我们已经浸淫行业多少多少年,对行业情况非常熟悉,对行业和市场的研究都在脑子里”;或者说,“我们的企业很小,市场空间足够大,哪怕几乎是微小的市场份额,也足够我们发展十年以上”。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仔细回味一下,一个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且不说是停留在“坐商”的思想意识上,就从形成内部协同效应的角度来看,我们不禁提出很多质疑,没有方向,怎么来确定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以确保持续发展?怎么来确定阶段性的战略目标?每个部门的考核以什么为主线?部门间协调的原则怎么确定?一言以蔽之,整个内部管理如何能协同起来,也就是说,企业的管理无法走出混乱的状态。

举例而言,假设在发展思路缺位的情况下,企业有三个不同的业务单元,孰轻孰重,只能是以短期地利润指标、抑或财务指标来考量,这也是中小企业最为惯常的考核方式,而这种思路恰恰就是“管理近视症”的症状表征。

(四)认为制度不重要

在中小企业,制度流程文件不系统、不健全是不争的事实。

的确中小企业在制度建设上有很多先天的不利条件,譬如:中小企业的组织架构因为组织快速的成长而经常调整,以及战略方向因为外在市场不确定因素太多,对企业影响很大而经常调整,以致企业的制度和流程的适用性经常发生变化。

加上中小企业缺乏管理制度和流程的人才,也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职员负责。更加导致制度和流程的适用周期的缩短。

如此种种,从表象上,让当局者感觉中小企业不需要制度和流程。

的确,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对大型企业而言,制度和流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没有带来多大的管理效益。

但是,相信随着企业的成长,当企业管理靠经营者亲力亲为无法实现有效管理的时候,相信经营者会明白制度和流程其实是管理者管理能力的一种延伸。

这还不是问题的根源,制度和流程的集合是体系化的管理框架,没有这个平台,许多新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就很难应用,很难落实到位。而且先进的管理思想难以在企业沉淀下来,虽然通过经营者的一时说教,可以起到一些即时效果,但是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会随着这些人员的流动而流失,不能在企业内传承和发扬,至少会打折扣。

而且缺乏制度管和流程管理,企业内部的行为没有标准而显得混乱,从而降低效率,甚至员工会陷入“推一下就动一下”的无序状态。

(五)缺乏管理优化机制

在中小企业的管理改进和管理提升中,几乎没有企业将它纳入到日常工作的议程当中来,而这恰恰是ISO质量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根源,除了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管理知识的欠缺,以及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以外,中小企业存在的以上几个共性的问题也是其主要原因。

在实地调查中,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有专门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制度和流程,这本身就足以能支撑本节的观点。

而且,企业发展思路缺位,以及管理体系不健全,本身也说明必要的制度和流程体系都只是停留在“打补丁,防漏洞”的层面上,还谈不上流程与流程之间的无缝对接,当然也无法谈及如何管理“制度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