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征信;中小企业;融资;构想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8-006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8.16

一、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征集电子化融资平台的原因及需求分析

作为关系民生和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大局的重要中坚力量,中小企业的健康、永续发展无疑至关重要,而资金链作为其间的重要一环举足轻重。为进一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信息、金融服务,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牵头启动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旨在发挥征信功能,从中小企业信息征集、数据库建设、档案更新和数据应用方面入手,构建以征信服务为切入点,通过“失信制约、守信受益”信用约束机制实现中小企业高效融资并切实增加其有效信贷投入的核心基础性系统工程。经过3年的建设,当前已有近196万户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实现了征集入库,累计提供信息查询354万次①。但由于现行征集模式存在手工录入、纸质建档(更新)的低效能性、信用档案对决策参考的微小性,加上良性、自愿式纳入制度的缺失,中小企业系统建设遭遇了“三难”②发展瓶颈,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系统建设向纵深层面的进一步推进。

(一)约束性操作依据缺乏,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遭遇“征集难”

相对于征信体系的系统建设而言,我国的征信立法步伐稍显滞后。虽然当前《征信管理条例》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但离正式实施的操作性阶段仍有一段距离。社会征信体系方面成熟、完善的法律框架和系列法规尚未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缺乏,致使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缺乏约束性的操作依据。当前,基层央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征集工作的制度依据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06年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银发[2006]257号,以下简称《试点通知》)、发改委关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方案的通知》(发改企业[2005]966号)等,明确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牵头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探索建立适合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体系、评级制度、失信惩戒机制以及信用制度管理办法等。但由于上述文件均归属部门文件,不具备法律效力和对其它相关部门的硬性约束力,致使《试点通知》中“中小企业工商登记注册信息、高管人员和出资人信息等可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征集”的规定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性操作依据,当前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仅遵循自愿、协商的原则,金融机构及企业认为自身并没有法定义务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和提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信息征集的量和面,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遭遇尴尬的“征集难”问题。

(二)工作连续性难保证,信用档案“更新难”

《试点通知》要求,每年必须对已建立信用档案的中小企业进行两次信息更新,以确保征集工作的连续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做到。一方面,在现有的人力、物力下,基层中国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面对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任务已是疲于应付,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进行一年两度的更新;另一方面,企业对于一次性普查性质的数据填报还能勉强接受,但要定期提供财务及经营信息则基本不愿意,且相对于已领取贷款卡企业一年一次的信息更新,一年两次的中小企业信息更新频率显然过于频繁,信用档案“更新难”,信息采集连续性难以有效保证。

(三)信用产品及服务滞后,信用体系建设成效凸显“应用难”

报送及提供信用信息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是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两个重要参与主体,在利益决定行为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信用产品和便利的信用服务,就很难激励和驱动上述两大主体主动参与到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当前,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虽已从征集层面转向信用服务层面,但制度建设和功能完善尚处起步阶段,一方面,利用数据库信用资源查询、筛选有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还缺少便捷途径。当前,商业银行仅能查询单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能通过条件筛选、批量查找等方式查询符合条件的多个企业,系统提供的信用服务与商业银行希望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系统方便、快捷地挖掘潜在优质客户的心理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与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提供者相配套的服务和信用产品尚未开发,提供信用信息者的优越性得不到体现,致使企业认为填报、更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项是增加“额外负担”而不愿配合。总体而言,信用产品开发和服务提供的相对滞后,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银企提供、报送信用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用体系建设成效凸显“应用难”[1]。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征集电子化融资平台的初步设想

如何发挥征信功能,创新信息征集服务模式,使系统永焕生命力、得以永续发展的“以用促征”方面有大的实质性突破,摆脱当前系统建设仅徘徊止步于入库企业数量提升的尴尬局面和继续向纵深推进的瓶颈制约,为中小企业档案应用提供较成熟的、可供借鉴的推广模式,可以说一个全新课题。结合基层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发挥征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数据应用、突破瓶颈制约”为着力点和撬动点,通过征集方式的“三个转变”来实现。

(一)基本思路

遵循“以用促征”的系统建设思路,从改进征集手段和征集方法入手,通过金融机构网上银行功能模块的合理扩展,实现“变手工征集为电子征集,变有纸管理为无纸管理,变现场审批为网上审批”的“三个转变”,一方面创新信息征集模式,改变当前人工征集的低效率局面;另一方面则通过银企间高效、便捷融资平台的搭建,强化中小企业信息数据的应用。在切实发挥中小企业档案信息“信用名片”作用、提升银企信贷“耦合度”的同时,“以用促征、以征促用、征用互促”地实现系统永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而真正发挥征信体系建设在加大中小企业有效信贷投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的核心基础[2]。

(二)可行性分析

一是操作层面可实现。由于当前各商业银行基本实现了基于外部互联网络的网上银行框架构建与运维,个人或企业凭信用卡或身份证号码即可登录商业银行网站,安全、便利地实现购物、付款与资金划转等一系列非现金结算操作,成熟、完备的网上银行框架体系和仅需一台可登录互联网的远程电脑即可实现的便捷运作模式,为中小企业信息征集电子化融资平台的搭建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框架与导向性建设思路。即可依托商业银行通畅、便捷的网上银行系统,进行“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功能模块的开发,并在其间内嵌“中小企业信息征集”模块,使其成为“中小企业贷款平台”的先决及必要流程;即有潜在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必须向意向金融机构如实、完整地填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项》并提交、审核后,才可进入下一步的在线贷款申请环节,从而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征集的电子化,并通过契合银企双方需求的“应用”强化,来促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征集”,确保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永远焕发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和体系建设的长久可持续性。

二是技术层面可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及各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数据安全和数据库建设水平为中小企业信息征集电子化融资平台的构建及数据项信息的传输、对接及入库提供了完备的技术及安全保障。如对由中小企业信息征集电子化融资平台征集的中小企业信息数据项,可参照网上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个人征信系统入库模式开发相应接口程序,实现企业征信系统的报送入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是数据安全有保障。基于网上银行的所有操作一般均涉及客户账户资金的真实流转,网站的黑客及病毒防范能力必然强而严密,在这种环境下的中小企业数据项信息流转,其安全性有保障,保密性也勿庸置疑地可以实现。

(三)具体方案构想与流程操作

第一步,在各金融机构网银页面,增加内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项”的“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功能模块;第二步,有潜在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在向意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申请以前,必须按《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项》要求,如实、完整地登录包括企业名称、财务指标等在内的信息资料,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征集的“手工征集向电子征集”转变,同时申报中小企业应按要求上传相关影印资料(如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等扫描证件,供金融机构进行真实性认定及审查;第三步,在金融机构对企业所填报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项》进行“三性”①审查后,申报中小企业可进入下一操作菜单,即以网络形式向意向融资银行提交融资申请,具体可包括企业名称、规模、融资金额、期限等要素,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征集的“纸质管理向无纸管理”转变;第四步,意向融资银行在限定期限内完成资料审核,如有初步授信意向则按企业预留方式作进一步的联系接洽,如无授信意向则应在“中小企业贷款平台”的相关菜单中具体说明拒贷理由,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征集的“现场审批向网上审批”转变;第五步,通过开发接口程序,将已征集的中小企业数据项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供其它商业银行查询和中国人民银行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参考[3]。

三、中小企业信息征集电子化融资平台的构建意义

(一)创新中小企业信息征集模式

该平台旨在通过模式创新改变现行征集模式由于未从商业银行实际出发并真正契合信贷投放关注点,而对商业银行挖掘潜在优质客户、切实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参考作用不大而陷入的应用难、系统建设仅徘徊止步于入库企业数量提升,难以继续向纵深推进的尴尬境地,从全新角度对总行“以用促征”的中小企业信息征集工作开展思路加以释义及践行,并更深层面地探求“以征促用”和“征用互促”地征集信用信息的方法及模式,真正发挥征信体系建设在加大中小企业有效信贷投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的核心基础。

(二)实现多方互促共赢

该平台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模式创新实现功能集成化,即集中小企业信息征集、企业融资申请及金融机构客户遴选于一体的集成式服务平台,实现各方各施所能、各就其位、各得其益的多方互促共赢局面:一是央行以其号召力、公信力搭建集成平台,得其“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征集高效、便捷入库”益处;二是银行以其网络优势及客户资源,在配合央行履行其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职能的同时,通过该平台得其“直接寻找并定位中小企业目标客户,准确了解客户群体信贷需求”的益处;三是中小企业在如实、完整、准确填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项》,真实体现自身诚信度的同时,通过该平台得其“有效节省时间成本,顺利找到成本最低融资模式”益处。

(三)从征信角度有效践行央行在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

该平台以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为载体,制度创新为抓手,通过为银企双方节约时间成本、让中小企业顺利寻找到成本最低的融资模式,实现银企间的高效、自主对接和融资事宜办理,从征信角度与制度创新方面有效践行了央行在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致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应尽职能,体现了央行促成金融创新、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心。

(四)有利于中小企业系统的永续发展和我国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

由于从新思路、新角度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进行了初步规划,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由于各方互促共赢良性循环模式的形成,也为中小企业系统建设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以用促征、以征促用、征用互促”地实现系统永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同时,还可通过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中小企业的独立管理机制、利率定价机制、贷款审批机制、正向激励机制等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并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四、配套支持体系及制度建设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各方面条件还不太成熟,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电子化征集平台的构建离不开良好外部的环境及相关配套条件。因此,除做好中小企业电子化信息征集平台的构建之外,现阶段还应抓紧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以切实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提供有力的配套措施及支持体系。

(一)建立良性、自愿式的高效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纳入制度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被动征信、主动配合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信息征集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建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对已纳入信用档案的中小企业在信贷审批、授信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提供差异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并下发商业银行,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档案运用的示范效应,引导更多企业自愿加入到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来。

(二)积极推动征信立法,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及制度保障

尽快出台有关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职责和权利,同时应尽快明确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各信用建设主体在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进一步顺畅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机构,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的连续性。

(三)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系统功能及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商业银行参与的积极性

积极征求政府、商业银行及企业等系统建设主体的信用产品需求,从系统使用和推广的角度出发,逐步完善系统功能和指标体系。建议增加中小企业按某种指标、某种口径的系统筛选及批量查询功能,并可借鉴借款企业外部评级的做法,尽快开发出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便于商业银行通过系统资源发掘潜在的优质客户群体。此外,系统的征集指标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实际需求,当前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主要都是采取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因此建议增加一些能准确、全面反映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方面的指标,如厂房、土地、设备等内容,以进一步方便商业银行对客户的筛选及把握[4]。

(四)研究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信用服务及信贷产品,充分调动中小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及信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应尽快研究开发与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提供者相配套的服务和信用产品,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给予信用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较高的信用额度、优惠的贷款利率和更便捷的结算服务,使提供信用信息并守信者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正向激励,从而调动企业参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逐步过渡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奖惩机制,使诚实守信成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行为的恪守原则及规范。同时,金融机构应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切实担负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重任,正确处理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切实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支持,从深层次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筛选功能,建立查询申请提请机制与通道

当前,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基层央行仅能依靠“窗口指导”、信息等方式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推介工作。由于中小企业推介及信息工作,纯粹依靠从系统中下载中小企业名单并经手工汇总、筛选而成,工作量大、效率较为低下。同时,由于当前推介工作缺少可借鉴的成熟模式,基层央行对如何进行客户信息筛选、如何实现与地方特色产业、重点行业有效结合,特别是如何确保被筛选出来的企业均处于“优质”这一层面上,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为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推介效率,提高中小企业应用的示范效应,为中小企业信息电子化征集模式提供良好的配套功能,笔者建议:一是在征信系统中增加按“资产总额”、“销售收入”、“法人代表”、“联系方式”、“地址”等筛选功能,同时建立查询申请提请机制与通道,赋予金融机构按实际需求进行名单筛选与信息查询的权限,方便各金融机构按自身的目标客户定位与营销特点进行客户信息查询;二是在企业征信系统中增加按照一定的要求与格式进行的数据自动转换与生成的功能,方便中国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对辖区中小企业的信息加工与查询汇总。

(六)打破信息蕃蓠,改变中小企业非银行信用信息的手工填报录入模式

当前,企业在水、电、质检、工商、环保、税收、海关等方面的奖惩记录分散于政府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征集与录入均较费力且困难。建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积极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高效、便捷的信息共享机制,以一口接入形式实现中小企业水、电、质检、工商、环保、税收、海关等奖惩信息从征集、整理、录入到传递、共享的全部电子化流程。

参考文献:

[1]魏文静.以信用制度建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浙江金融,2009(9):51-52.

[2]徐晓音.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09(17):51-53.

[3]陈卫华,郭德焐.仙桃市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调查[J].金融参考,2005(6):88-91.

[4]史秀云.解决黑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保障[J].黑龙江金融,2009(10):72-73.

①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中国证券报,2009-12-17.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档案管理;中小企业

我国近年市场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大批的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人数不多,三四百人或者还少。一部分是从早期的小手工作坊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另一部分是从新兴产业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特征的企业,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企业。对于从手工作坊演变过来的企业,一般最初的组织领导者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明确的管理存档意识,更没有常设的档案管理机构。对于新兴的中小企业,虽然在全球信息化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开始注重档案管理建设,但由于档案管理人员、技术和制度的严重缺乏,许多中小企业面临档案管理明显落后。总体来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档案管理不善的问题,有些虽然意识到了档案管理的不足,但不知如何更新档案管理,大大地制约了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小企业档案管理的特性和存在的明显问题,提出了如何在信息时代进行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思路,为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型企业档案管理的特点

我国虽然很早就有档案管理的概念和实践活动,但由于管理总体落后的基本国情,档案管理很难在中小企业中得到重视。一般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早期很少注重档案管理的基础建设,也舍不得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造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定阶段具有的如下明显特性:

1.档案管理概念不清。由于对档案管理的作用不明确,导致对档案管理不重视和概念不清。许多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对档案的了解还只限于原始的人事档案的范围。实际上,现代企业的档案发展历程包含了更广泛的概念范畴,例如客户档案,文化建设档案、财务档案和业务档案等。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档案内容中,距今越远、案卷越薄、内容越少,有些内容甚至消逝了,档案管理的概念总体上是模糊的。

2.不重视文秘人员的重要性和规范档案管理的作用。中小企业发展初期通常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管理干部不稳定,文秘档案管理人员变化也快,使档案管理没有延续性;同时文秘人员的水平不一有的甚至没有专业的文秘训练,对文件价值的认识不同,鉴定方法和处理手段不尽一致,所以能保留下来的材料就更少了。同时导致仅存的文件中不规范。如会议记录的格式不一致,内容不全,日期不明等,有些文件编号也不系统,甚至无编号、批示及处理结果。企业没有档案管理,如同没有企业历史,更无从谈起企业文化和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发展的历史记录不全,如厂区旧址无照片;老产品无照片等等。这些均需档案人员多方寻觅并采取补救措施,尽可能地查寻到保存下早期的这些珍贵档案。

3.没有独立的文秘档案办公机构。中小企业的厂长办公室是厂长管理的龙头,通常以厂长办公室为核心附设档案管理办公室。厂长办公室也是在与横向科室的日常交流中最为广泛,相关文件内容具有权威性和最终决定性。厂长办公室所管理的工作面广,可能保存的真实记录最多,厂领导一般都将重要文件交文书保存,所以厂办往往存有当年各类现行文书,如各类上级文件、批复,行政会议记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原稿、打印稿;外事活动记录;民事纠纷调解记录;各种许可证、合格证、代码证、营业执照副本、各类获奖证书奖杯奖牌等等。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档案管理概念,其他许多档案信息,如商业往来,客户资料、市场信息等重要的关系企业发展的档案没有统一和有效的管理。

二、中小企业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滞后。企业发展的早期,中小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多局限于记录日常的一些企业文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这种原始的记录行为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高节奏、快速和高效的信息化处理方式,档案管理已经大大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并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意识到档案管理不仅要为企业保存有价值的各种的原始记录以供查考利用,同时应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并积极提供档案利用,优化企业发展决策。例如通过档案管理,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加强信息利用,以避免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努力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维护企业品牌和知名度,为企业规模化发展和市场产品占领率的提高做出贡献。

2.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及业务水平低下。中小企业档案管理虽然逐步得到了重视,但由于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部门,档案人员不应满足于上岗培训的最低标准,应全面掌握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热爱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软件和硬件,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实际管理水平。

3.档案管理服务功能缺失。档案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如果能够将相关有用信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将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然而目前的普遍情况是各种信息是或者还是记录在册的文件和卷宗,没有进行技术机数据库信息化管理,或者比较零散地储存在众多的单体档案中的,查阅很不方便。未来的发展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把相关信息系统地、规范地整理出来,能够提供充分的已有的信息为企业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发挥档案的信息作用和价值,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档案管理发现问题,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例如,通过综合国内外新技术资料和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最新市场动态等。

4.档案管理缺乏安全措施。档案管理的安全危及企业的安全,如新的设计技术,企业的合同,规划等资料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必须有安全的管理措施保证档案管理。档案安全涉及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确保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档案工作者的首要职责。要从人员、制度、设施、和信息保护技术等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保证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的安全。

三、企业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发展过程及途径

企业档案信息化已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网络信息化技术也为档案信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档案信息载体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档案信息正在向数字化发展。企业档案部门要抓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提出档案管理需求。从中小企业档案管理的发展来看,必须遵循如下发展途径。

(一)不断创新档案管理,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档案资源的管理正朝着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也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挑战。如何有效利用档案资源是一项长期的、紧迫的、艰巨的档案管理任务。必须不断挖掘和加工档案信息资源,使加工出来的档案信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充分体现其作用和价值。企业档案部门要把握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企业管理的新思想、新模式,树立创新愈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企业档案制度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此外,在服务方法上要逐步实现与计算机联网,采用以数据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信息利用技术形成高效的网络查询和信息更新模式。

(二)规范企业信息的数据库管理,实现信息共享

数据库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核心,用数据库技术组织信息资源可极大地提高信息的有序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和安全性。建立数据库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将要处理的数据经合理分类和规范化处理之后,以记录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中。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方便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了效率。通过完善档案目录中心以及全文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各部门档案信息化。同时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交换标准,维护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实现企业信息高度集成与高效、安全传递,充分发挥企业档案信息化的作用。现代企业可通过建立档案网页,开展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和在线服务。随着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建立电子文件数据管理中心,使档案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

(三)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安全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式,改变传统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和健全适应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例度,保证企业档案工作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有序地发展。规范档案管理、企业信息化也是建设科学、规范和严格的企业基础管理的过程。因此,企业档案部门应积极参与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达标活动,实现对文件、档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对电子文件形成、存储、传输、利用等各个环节以及计算机系统、存储介质等各个方面的保密防范,严防电子文件被窃密。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层层落实档案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档案安全保密承诺书。建立档案安全保密记录,使档案安全事故发生后可以进行追溯性检查甚至追回档案。

(四)强化档案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随着现代化技术在档案部门的应用和普及,对档案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熟练计算机和应用软件的专业技术,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的技能,提高档案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同时,重视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普及现代档案科学技术知识,让档案工作者具有现代化的发展眼光,以满足档案管理的高永平持续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档案部门应树立全新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加强企业档案信息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不断加强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应对信息化给企业档案管理带来的巨大变革。

参 考 文 献

[1]王儒琳.浅谈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J].管理科学.2011:82

[2]张慧玉,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移:小企业和新创企业的社会角色[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7):130~135

[3]江微.浅谈电子档案的保管与利用[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0:19~20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目标信息化战略

1中小企业信息化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①纵深化。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具备,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深度将进一步拓展;②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和先进的理念进入到中国,企业信息化理念与应用也逐渐与国际接轨;③区域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应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都十分明显;④专业化。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小企业不断增长,供应商的专业分工将越来越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丰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2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

2.1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

无论如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能够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帮助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放松;使企业知道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便于企业检验成果和发现问题;使实施措施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紧密结合。图1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示意图。

2.2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步骤

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战略制定和实施大致包含4个步骤。虽然各个企业的信息化战略都不同,但是完整的战略制定步骤基本是相同的。

(1)根据企业发展远景与内外部条件,确定合适的信息化目标。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指当前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潜在的经济效益。只有从这点出发,企业才会以自身的经济出发为基础做信息化的效益分析,为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信息化,而不会出现盲目甚至为图虚名而搞信息化这样的怪事。根据企业发展的远景和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确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和内容。对任何中小企业,正确确定其实施信息化要实现的目标和实施的内容,不仅有利于系统的成功,而且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浪费。任何企业实施信息化都要避免盲目,既然不盲目实施,就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

(2)以整体考虑,从需求切入,确定合适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有了清晰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将这目标分解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方案。根据目标才能合理的确定信息化的内容与方案。企业在确定具体的信息化内容时,不同的企业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中小企业由于信息化需求的独特性和信息技术人员的缺乏,应联合信息化系统供应商、信息管理咨询机构成立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小组,并由企业一把手担任小组负责人,共同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在设计方案时要坚持以上提到的原则,并且应注意:第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使信息化建设过程有条不紊,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由大到小,平稳发展,并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第二,在设计方案时既要有利于信息技术发挥作用,也要考虑到员工的接受程度和可执行能力;第三,方案除了要最适合企业之外,还要保证灵活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要以未来的眼光和远见设计方案。

(3)制定实施计划。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后,就要制定严格的实施计划。好的实施计划不仅能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还能帮助企业节约有限的资源,争取宝贵的时间。相反,一个草率的实施计划不仅将使企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将使辛辛苦苦制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无法实现,更影响企业的发展。

(4)严格项目实施与维护及实施后信息化持续建设与发展。企业应当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要求并监督系统供应商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施信息化项目时,企业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决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积极参与。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各个阶段任务完成后要进行考核与评估。此外,要坚持“先培训,后实施”和“边培训,边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切不可先不管不顾地对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然后再去培训员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开发维护队伍,为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的真正使用奠定基础。

除了这4个步骤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小企业必须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战略与方案。不变是相对的,只有变化才是绝对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个阶段中,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必须实事求是的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案和实施计划,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达到企业发展的远景。

3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

3.1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

(1)市场型模式。它主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网上展示企业形象、展示优质和特色产品及服务等企业的有形无形资产,吸引客户,争取巩固已有的市场并努力争取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通过网上客户服务系统,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一些企业在已具有稳定的传统市场渠道和商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为保住客户不流失,进一步扩大新产品市场,依靠网络这一新的渠道为客户提供网上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这种模式的显著代表。

(2)效率型模式。它主要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生产与经营效率,加强行政和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同时,通过Internet网络带来的廉价通讯平台为空间广泛分布的企业提供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的效率。如生产自动化系统(包括CAD、CAM、CAPP、CIMS等)、企业内部结算系统、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

(3)服务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很多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服务信息或直接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网上技术服务。最主要的是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信息的分析将直接帮助检讨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也将直接的帮助实现服务任务的管理、服务作业的调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应用。

(4)关系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依托,使企业成为或维持在某一链条的某一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引进大型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并通过建立Extranet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关系,提高效率,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满意度,协助完成整个链条的信息化建设,如连锁店型企业网上供销存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事实上,这几个模式之间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有些信息化系统即在这种模式中应用,又在那种模式中应用。这4种模式主要是方便中小企业根据企业的核心业务和需求进行战略规划与实施,而不是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技术手段无从下手。

3.2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的选择

(1)制造业。制造业与商贸业、服务业的明显区别是设计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控制部门极其重要。CAD、CAM、CIMS、仓库管理、合同跟踪等是最重要的信息系统。全球竞争和经济发展趋势将制造业产品生产、分销、成本、效益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也不断向制造业管理者提出新的挑战。制造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按期交货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多变的市场需求不断设计开发新的产品;对库存进行合理控制。MRP(物料需求计划),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是制造业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如果企业主要活动就是生产,高效、灵活的生产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那么选择效率型模式最适合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除了生产之外,开拓市场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那么也可以选择市场型模式。如果企业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技术人才,那么,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也是可以的。

(2)商贸业。商贸业的突出特点是电子通信手段的极其重要、市场环境的信息需求比制造业、服务业更加重要。因此,需要建立自己的网上销售渠道,市场型模式非常适合。

同时,商贸类企业交易的规模较大,频度也较高,物流的流转比较密集,以物流为纽带的业务环节的管理是日常业务管理的核心,商品核算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价值管理的核心。他们最重要的管理要素是商品流和资金流。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各类商贸企业可以简单的划分为零售业、批发业和专业贸易企业3大类。对于零售商业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商业自动化”系统,如POS(销售点实时管理)系统,市场型模式可以是将来这类企业发展的方向;而对于交易量不够大的大宗批发、专业贸易业和小型零售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进销存管理系统”,关系型模式可能更适合这些企业。对于商贸企业而言,商务软件对企业的价值最大。商务软件以商品为主要核算对象,对进货、销售、库存、应收、应付、结算、经营分析等环节进行记录和分析,可以比人工管理更快速、更准确、更系统化。

(3)服务业。服务业的行业特征就是产品的非实体性,与顾客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和生产的过程同时就是服务的过程。服务业的特点使得服务业最直接的信息化需求是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信息的分析将直接帮助检讨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也将直接的帮助实现服务任务的管理、服务作业的调度。

服务业的事务管理、业务的动态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最重要的管理要素是客流,其次是人力资源流。因此,服务型模式最适合处于服务行业的企业。

(4)依附型企业。在中小企业中,有一类企业不可忽视,那就是依附型企业。依附型中小企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作为大型企业上下游的辅助企业而存在,通过与大型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而获得稳定回报的中小企业。它们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数量,它们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由于它们依附于大型企业,它们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由于大型企业的需要被动推进的,因而信息化实施的风险比较小,而且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在大型企业的帮助下进行的。他们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采用关系型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佩仓.中小企业信息化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周辉.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曹国法,樊勇.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1 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实现税金、完成利润以及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市场竞争、体制机制等诸多约束,而信息化技术是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支撑和动力引擎。

分析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约七成中小企业认可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意义,但调查也表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人才也比较缺乏,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资源建设和数据管理,探讨中小企业在经营多变、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2 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业务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信息化开拓市场,了解市场信息,加强产品推广扩大销售能力,控制销售成本和改善售后服务,实现客户信息管理等。二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和研发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包括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实现管理流程自动化,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等。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求一般包括如下几个层面: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管理,销售渠道和客户关系管理,协同办公,电子商务,绩效和决策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

也可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求划分为三大平台:一是基础设施平台。二是生产管理平台,包括生产管理和产品开发管理。三是经营管理平台,包括经营管理、销售渠道和客户关系管理、协同办公、电子商务、绩效和决策支持。

3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

中小企业一方面是体制机制比较灵活,生产经营随市场迅速变化;另一方面,普遍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企业资金有限、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对信息化建设应用效果缺乏信心等。根据中小企业实际,其信息化建设应按“行业规划、按需建设”,“统筹分工、协同推进”,“先易后难、效益优先”的思路进行。

3.1 行业规划,按需建设 信息化规划是指在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提出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不同行业其业务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差别较大,整体规划建议分行业进行。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明确针对本行业信息化建设完整的系统架构、选型和实施策略,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信息化需求,选取行业信息化规划的相关建设内容分阶段或整体实施。这样,一方面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能统一在行业规划框架内,为今后的集成共享和统一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解决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规划能力的不足,避免选型五花百门、标准各异、难以集成等问题。

3.2 统筹分工,协同推进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

个大型的系统工程,参与的方方面面要统筹分工协同推进才能有序有效顺利进行。政府、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商如何分工协作是关键。信息化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标准化、基础设施平台、生产管理平台和经营管理平台等几个方面。标准化工作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完成,行业配合,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商作为使用者。基础设施平台主要由第三方服务商和企业负责,第三方服务商负责骨干网络甚至关键服务器的建设;企业负责本企业内部网络和终端的建设,同时租用第三方服务商的基础设施,可使企业投资较小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企业生产管理平台不同的行业差别很大,应按由行业牵头,在典型企业进行试点建设,本行业中小企业推广应用。经营管理平台具有通用性,应由第三方服务商负责提供解决方案,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规划框架内选择应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分工示意如下表一:

3.3 先易后难,效益优先 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资金匮乏,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相对更严格,信息化人才普遍不足,信息化投入非常谨慎,更注重短期投资回报率。企业现状要求信息化必须能真正解决企业的一些急迫的问题,能够确确实实获得明显的回报,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项目时,它们会更加考虑成本收益分析。政府、行业或第三方服务商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时要采取先易后难、效益优先的思路,为企业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切实提升企业产品销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扩大企业市场规模。中小企业在制定或选择信息化建设方案时也要采取同样的思路,先实施一些企业需求急迫、投入少见效快的模块和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形成投入、收益、扩大投入、扩大收益的良性循环。

4 建议

要更好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最好的方法是信息化投入少、见效快,形成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因此,在进行中小企业信息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等阶段要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4.1 处理好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也有个性化差异,导致了中小企业在决定IT产品投资、选择解决方案和实施策略上更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标准化意味着低成本,但存在标准功能与业务需求不能完全匹配的风险;个性化意味着投资

大,但客户化功能可更好满足用户需要。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将影响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成效。一方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调研需求,确定采用标准化解决方案或是个性化解决方案,满足企业需求应优先考虑通用功能、其次是行业的通用功能、最后才考虑企业的个性化功能定制。另一方面,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解决方案要按行业需求,提供灵活和可配置的功能,最大化适应企业的生产管理业务。

4.2 处理好阶段建设与整体集成的关系 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其信息化建设无法做到统一推进、一步到位。大部分企业仍然是根据自身实际分阶段分层次建设。因此,处理好阶段建设与整体集成的关系对将来信息化的应用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企业应遵循行业信息化规划的内容和建设阶段,按业务驱动、效益优先的原则,从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中选取相应的模块或子系统先行实施,使信息化尽快产生效益,同时也为今后系统的集成和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4.3 处理好外包租用与自主建设的关系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处理好信息化服务的外包租用与自主建设的关系。对信息化的建设内容要充分考虑到投资、建设、运行维护和系统升级等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支出,评估外包租用与自主建设的成本开支,制定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优先考虑依靠信息服务厂商所提供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外包服务形式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以降低信息化采购成本、管理成本和维护成本,这种方式可快速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节约信息化投资。

5 结束语

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求,针对中小企业特点,提出中小企业信息化“行业规划、按需建设”,“统筹分工、协同推进”,“先易后难、效益优先”的建设思路,并对如何更好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国家、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商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快更好推进并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9.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全面抓好经济科技档案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除加强和改善国有和国家控股大型企业外,将更多地注重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辽宁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坚持放心、放开、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消除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通过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双进双强,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将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档案部门就要在做好国有和国家控股大型企业档案业务指导的同时,更要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全力抓好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档案的业务指导。首先要在民营企业档案资源建设、提高民营企业建档率、提高民营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大投入力度、职工建档等方面加强指导,制订民营企业最低建档标准,力争实现民营企业建档100%覆盖。其次要加强各类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档案工作,开展对外商投资企业、驻外企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仅今年一月份,辽宁省就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8项,同比增长了39.1%。有131家外商投资企业发生实际投资,平均每家企业实际投资额25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每家企业实际投资额204万美元增加48万美元。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使辽宁成为当前国际资本投资合作的热点区域,外商投资的大项目已成为当前我省的实际投资主体。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全省各级各类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加强这方面工作势在必行。第三,要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档案工作。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彻底改变条块分割,大而全、小而全的社会现状。档案部门就要强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档案工作,大力开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建立起科技成果档案、人才档案信息库和信息网络,为产学研结合铺路搭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加强档案馆功能建设,做党和政府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政府机关运行机制和建立法制政府,全面扩大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政府政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政府致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档案部门就要发挥优势,做党和政府与老百姓沟通的桥梁,承担起向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各级国家档案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不仅具备收集、保管、利用档案资料这三项基本功能,而且还具备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维护历史真实面貌、资政襄政、繁荣科研、发展经济、宣传教育等社会功能,真正把档案馆建成保管党和国家档案的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求政府必须更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分配、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当前最大的社会矛盾集中在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没有社会保障这方面。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争取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是这个社会保障体系要系统,至少应包括失业、养老、医疗、工伤和意外事故四个方面。而建立这样一个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职工档案管理体系是基础,所以档案部门应该承担起这个重要责任。加强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应该说突出地反映了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及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这一主题,档案部门应该将此项工作做深做细。《辽宁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国家档案局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大媒体、职工群众也给予了强烈关注。应抓紧出台细则,主要解决职工100%建档、职工档案联网、单位扣押职工档案、职工档案接续及职工档案丢失后如何处理等实际问题。

建设社会信用档案管理系统,为建设诚信社会服务

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近年来,经济生活中失信失范的行为越来越泛滥,情节越来越恶劣,严重影响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所以加强信用建设,深刻反映了人们对于市场经济和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的渴望。因此,建立健全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信用有机组成的国民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早在2003年,上海市就出台了《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成为全国首个采用征信机制的城市。到目前为止,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入库人数超过600万人,信用报告查询量近1万份。目前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的基础数据库正在抓紧建设,并已经于去年投入试运行,率先在北京、重庆等7个城市实现了联网。建立健全我国的国民信用体系,需要进行的基础性工作是十分繁重的。其基础就是建立全社会联网的信用档案数据库。档案部门应该也必须在建设我国信用管理体系这项重大“社会工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加强档案管理,为建设法制社会服务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制社会最大的特点是要求人们要依法办事,每个人在做每件事时都必须“说话有据,办事有根”。这里的“据”和“根”,说到底就是档案。在建设法制社会中,档案部门必须依据《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加强监督、管理和宣传,让档案意识深入人心,使全社会每个单位、每个组织、每个家庭、每个个人都建立起健全的档案。这不但对社会有利,也是在法制社会中确保每个单位、每个组织、每个家庭、每个个人自身利益的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