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德育课

中小学德育课范文精选

中小学德育课

中小学德育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慕课;德育;优势;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简称MOOC,中文也称“慕课”)也在飞速发展,也引起了世界人们的广泛的关注。“MOOC”的出现,同样顺应了互联网扁平化的生活方式,让简单的在线教育模式转变为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交流分享平台,这终将引发传统教育模式的更迭。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以《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罗了社会、历史、地理、文化艺术、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高年级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信息。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本身也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这门课程时无所适从,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方面,教材中对每一个话题或教学内容可能仅仅提供了很有限的一些范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教师受时间和精力等的限制很难每一课都找到丰富的课程资料。另一方面,随着中小学教师编制不断紧缩,主科教师兼职德育课程,不能胜任主科教学任务的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成为了德育课程主力。正是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没有专业的德育课程教师,使得本应作为课程中心的德育学科处于学校教学的边缘地带。

1、慕课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有利于时间的合理安排。

对于学生来说,在慕课这样一个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教师可以建立在线平台,让学生能随时学习,慕课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建立自己的学习平台,把学校教师的所有优秀教学资源上传,让学生能随时参与学习。同时,保证每个时间段都有教师进行答疑,传统教育答疑时间受限,而有慕课这样一个在线网络学习平台教师便可以随时在平台上分享学习经验或者针对学生提出学习建议,促进学习方法上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便学生的学习。其次就是教师可以将在线教育与自己的课程结合,制作出自己的教学视频,甚至制作出好玩的APP,学生在系统学习之余,或者空闲时间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了。例如:教师可以制作数学题的冲关软件,题型广题量大,题的难易程度是由浅入深,做完每道题都有积分奖励,最后把积分排名前几的学生公布,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主要的是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像玩游戏一样地去学习,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2)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顺应教学发展,推陈出新,将在线学习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推出颠倒教室(把知识的传授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和混合学习(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尽快适应慕课的发展,尽快完成慕课的普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

号召全国重点学校积极参与到慕课中,教学资源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共享,国家为基础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平台,各学校靠优质的教育资源争夺生源,促进重点学校之间的竞争,促进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2、慕课的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慕课这样的网络在线学习平台,要求学生要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还要有较强的意志力,能抵挡住网络上的诱惑;学生既要劳逸结合,还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表,每天严格执行。在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安排学习时间,慢慢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也可以在家长的配合下使得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管理方面要促进平台管理,防止他人恶意灌水,防止非学生人员利用平台进行恶意宣传,给学生创建一个干净、和谐的学习平台。完善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科学测试体系,方便学生及时进行科学测试,找出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通过网络或者咨询,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或者教师可以把不同学生分类,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软件,供不同测试结果的学生使用,具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快速提高成绩的目的。完善认证体系,保障完成率。发展互相认证或者认证技术,建立合理完善的认证体系,同等对待在线学习和在校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在线学习的发展,保证学生积极完成在线学习的任务,保障在线学习的完成率。

3、结语

幕课的快速兴起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成为了各国学习和借鉴的绝佳样本。就我国当前教育现状来看,如何针对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兴趣和需求,适度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改革教学途径,成为了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需要密切关注并采取措施的关键问题。我国的幕课经历了两年多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数字化教学机遇背后的挑战和隐忧。当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方法还不能取代课堂教学的地位,使用多媒体必须适度、合理。由此可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幕课将成为重塑学校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窗口,以及学校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台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并将成为各国基础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借助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和借鉴这个工具,为我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开创一个新局面。

作者:邓俊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慧君.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对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的启示[J].职业技术,2008,9:12-16.

中小学德育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课;德育;职校;应用效果

经济新形势下,“互联网+”时代强势来临,新媒体、新技术冲击着人们的认知。这种背景下,利用高新技术开展移动式教学微课,逐步吸引了诸多学校与教师的目光,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创新。本文主要以职校为例,通过分析微课的特点,探索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微课的涵义与基本特点

(一)微课的涵义

微课最早起源于2010年,属于佛山教育局的创新教学模式。在全国推广后,迅速掀起了微课热潮。所谓微课,就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全程录制教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过程。微课,不单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微视频,还涉及与微视频有关的课件、练习题、教学反思与教学反馈等诸多方面。

(二)微课的基本特点

1.内容精练

微课主要针对某个重点知识点和疑难问题进行展示。教学目标单纯,主题突出,因而内容十分精练。

2.时间简短

微课教学,大多在10分钟以内,7~8分钟居多。在这个时间段内,能够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开展学习,极大提升学习效果。

3.形式多样

鉴于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不同,微课可采取讲授、演示、答疑、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十分灵活。

4.使用方便

微课所占容量较小,平板电脑、智能手机、MP4等均可播放,也可以在线观看。不管是学校还是家中,均可方便快捷地进行学习。

二、微课在职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职校德育教学中,有很多课程可以采用微课教学形式。这里,以中职德育课程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中的第一个框题《认清违法危害》为例,讲述微课的应用。

(一)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进行微课录制,一般分5个步骤。

1.结合“违法危害”精选微课主题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主题是微课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认清违法危害》一节的教学内容,在分析比较各种视觉效果的基础上,将违法后果与危害作为突破点,进行微课研发。

2.起草微课视频解说词

结合主题,设计微课教学,撰写相关视频解说词。解说词中,不仅包括对违法危害的阐述和展示,还包括微课的主要构成部分、教学时长、教学环节简析等。

3.精选微课制作的资源

在制作《认清违法危害》的微课前,需要先行收集与课程有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资料,丰富微课内容,形象展示各种违法事件的危害性。

4.按计划录制微课视频

微课视频可以分为视频拍摄与屏幕录像两种不同形式,一般需要使用高清摄像机、DV、智能手机等设备。具体制作时,可整合学校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设备的优势,制作高质量的视频。

5.剪辑、合成微课视频

微课与搞笑视频、电影拍摄的原理一样,需要录制后进行合声、合影等剪辑,增加片头、片尾、特效与文字等。

(二)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可结合课程教学进度,将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新课导入、课中讲解、课后复习等多个环节。例如,《认清违法危害》的微课视频,在新课导入和课后复习中有极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先为大家播放《认清违法危害》的微课视频,通过视频形象展示各种违法事件,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随后,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当然,进行违法类型分析和解剖时可以再次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从微课中找出各种违法事件的违法类型,并查找相关的法律依据。这样一来,抽象的违法类型得到了清晰展示,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当然,微课还有一个较大的用处,即课后拓展环节。第九课教学结束后,要进行教学知识点的拓展学习。这时,可通过展示《认清违法危害》的后续微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与微课展示类似的违法案件、违法行为,进而加深对违法危害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警醒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能从微课中认清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建立较深刻的认知。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多形式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展示微课魅力的有效途径。在德育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微课,能够将教师讲解与视频展示结合,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教学趣味,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还是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另外,除课堂集中播放外,还可以将微课发到学生邮箱,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4等进行观看,不局限观看时间和播放次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在零碎的时间中学到更多知识。

三、微课在职校德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微课自身的狭隘性

目前,虽然微课在职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微课处于边探索、边推进的阶段,很多视频拍摄水平不高,有的仅仅是简单复制和拷贝专家授课片段,有的是将其他学校的视频“借”过来直接使用,导致微课拍摄质量不理想。

(二)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不理想

虽然国家鼓励各地职校广泛应用微课,但进行德育教学的教师大多出身文科,有的年龄偏大,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不熟悉,对时下流行的PPT、Photoshop、PS等软件掌握不熟练,导致他们在微课制作时,总存在图片制作不规范、剪辑合成不顺畅等问题。

(三)微课教学存在一定片面性

微课视频是对一个知识点和核心问题的讲解,涵盖的信息量较小,导致学生在学习和课后温习中只能接受这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片面性、零碎化现象突出。另外,微课只有简短的几分钟,却吸引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导致学生对微课后的教学以及没有使用微课的课程教学兴趣不大,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够理想。

(四)德育微课网络平台建设尚不规范

微课教学刚刚兴起5年,教学普及还存在一定难度。一些偏远地区、农村等地的学校,尚未搭建规范的微课网络平台。对职校来说,目前,我国也没有建立面向职校的德育微信网络公共平台,可以共享的微课资料与微课信息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微课的应用和推广。

四、微课在职校德育教学应用中的建议

(一)全面提升德育微课质量

各职校可组建自动录播室、课例研究室、多媒体集体备课室、微课录制室等,集中开发一批德育微课,实现微课设计的质量化、系列化与单元化。集中设计的微课具有画面清晰、剪辑流畅、内容丰富等特点,可以提升微课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可节约制作成本。另外,进行微课设计时,要提前谋划演示方案,设计最佳演示办法,多方借鉴科学展示方式,以保障设计出的微课更具观看性。

(二)提升德育教师的综合信息化水平

开展德育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微课设计、视频制作、图片合成等方面的技能,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高质量的微课制作。结合院校实际,招聘一批素质高、学历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德育教师队伍。同时,利用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培养一批高端微课制作能手。

(三)合理规范微课教学范畴

科学设计微课内容和学习时间,这样学生能够结合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开展系统化学习。另外,注重微课内容的连贯性。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展示尽可能多的内容,让学生可以系统掌握重点知识。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可规定学生的在线学习与课下复习时间,督促他们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要注重课程教学的连贯性,深入研究微课导入与教师授课之间的关系,将微课内容与课堂授课有机结合,确保衔接流畅、互动自然。

(四)因地制宜建立德育微课网络平台

可由当地教育局带头,统一组建职校微课网络平台,上传一定内容、一定规格、一定数量的微课,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一来,可以节约微课制作成本及时间,及时快捷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微课。有条件的职校还可自行组建德育微课网络平台,提升本校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微课在中职德育课网络教学的应用初探[J].职业教育,2015,(2):76-77,80.

[2]高成坤.刍议信息技术对中职德育教学的影响与改变[J].新课程学习,2012,(10):19-21.

[3]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5]程岚,肖贵桥,王英,等.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9-81,96.

[6]殷海明,叶利华.“微课”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6):50-52.

[7]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48-49.

中小学德育课范文第3篇

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一、不少学校的领导重视并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专题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例如虹口区教育局总结了该校学科德育渗透的三条经验: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南市区尚文中学。对初中各门学科的教材,逐课排出了德育点,并印发给全体教师,使学科德育扎扎实实地进行。青浦县青浦中学组织各科教师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新教材德育功能的做法,各科都总结出各具特色的经验。

二、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学科德育渗透的经验,一些教师对此作了总结,有的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写出文章”仅从最近几年不完全的搜集,就有40多篇文章。市、区县教研部门自1992年以来,多次组织市和区县的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市教研室1990年编辑出版了《中学各科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参考资料》生物、历史、地理分册和数学、物理、化学分册,1994年出版了《中华传统美德教学资料》、《情系中华》两史一情教学经验等书。在组织全市学科优秀课教学评选中,重视学科德育渗透和教书育人的贯彻。

三、学科德育应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自然、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但同时还要注意学科之间在德育上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以形成“合力”。在一所学校,有计划地确定若干教育主题,组织各学科共同配合进行教育是一种好形式。就全市来说,近几年在全国或全市重大教育活动中,如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纲要、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教育、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教育等,都注意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协同作用,使孤立、分散的教育化为整体有序的教育。

四、通过学科德育的落实,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许多中小学校都作过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中的问题及原因

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本市中小学各科的德育渗透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以中学为例,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但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就不能综合实现它们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难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它们德育之间纵向有的机联系。

(二)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

一是教师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

二是年级之间不平衡。小学的低、中年级,初中、高中的非会考年级、非毕业年级,教学改革、德育渗透比较注意;不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到了会考、升学考,教学改革、德育渗透就相对比较弱。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连一些名牌学校、重点学校也不例外。不少校长对此也认为无能为力。

三是学校之间不平衡。全市看,只重视智育成绩、不重视学科德育的学校当不在少数。

这些不平衡性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年级、学段)之间,横向(教师、学校)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

(三)学科德育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

目前较普遍的状况是,学科教师在上分开课时,参与评课的领导和教师还较重视对该堂课学科德育渗透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除此外就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手段,对学科德育状况进行管理和评价。广大教师较习惯于应用现有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实用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学校领导往往仅关注于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与学科德育教和学之间,呈现着的是松散的无序的联系;学生毕业、升学、就业依据的是学科知识考试分数,本来仅作参考的操行评语还常被“从宽处理”得难以反映学生操行的真实状况。显然,学科德育评价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科德育的健康发展。

(四)学科德育理论研究的不深刻性。

从全市来看,在有了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有了较注意体现德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下一步需要着重从总结实际教学经验、学校管理经验,引向深入研究:如学校如何形成德育综合网络,使“三线一面”落到实处?学科德育如何有分工又有协作,发挥整体效应?学科德育的规律性和方法论如何?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德育、学科德育的评价问题,建立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的评价机制?等等。

对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来不及作深入的探讨,初步分析,是否有以下几点:

一是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招生、招工的机制上,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

二是学科德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德育的投入、研究队伍建设、教学软件的开发方面,都远不如像智育那样的重视。教育手段相对比较贫乏,这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形象性、感染力。

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各不同类型座谈会的研讨以及课题组的综合,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加快素质教育新体制建设的步伐。课程教材改革仅是第一步,还需有德育运行机制和升学考试改革的相应配合,否则新的课程教材也会被纳入升学应试教育的轨道,而使改革有名无实。

(二)建立学科德育运行机制,解决分散、孤立、无序的问题。在市和区县两级,需解决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的协调机制问题,使其相互协调、配合、衔接。在学校一级,要有健全的德育组织领导,统一协调“三线一面”在学校中的实施,协调各学科德育的相互配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形成综合效应。在学校德育的关系上,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学科,从教材编写组,教学研究人员到教师,尤其要主动了解各学科德育渗透状况,主动与各学科教师配合,使主线与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建立学科德育的评价机制。

从学科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到青少年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明显的发展,这过程不是立刻完成的,而是以他们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或掌握为其中间环节,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发展过程。学科德育有其近期效应,但也有许多效应将在远期逐步显现出来,基于这样的状况,目前应用于学科知识的评价手段很难直接用于评价学科德育的状况。

德育作为一个系统,既从属于社会学系统,又从属于心理学系统,受两方面规律的双重制约,所以不能把德育建成象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那样的精确评估模式,也不能把它建成象哲学、文学、伦理学那样的模糊评估模式。它需要模糊与精确相结合。模糊论并不完全反对数学测试与数学统计,但是,由于学科德育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就象数学中的“集合”。因此,应当象模糊数学对待“集合”运算那样,更多的采用“描述”的方法。

学科德育的评价,如何既借助于传统的统计数学进行测试,又采取综合总体模糊识别方法,建立起一套操作上易行,能客观描述学科德育状况的评价机制,显然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得急于花力气解决的课题。

(四)加强学科德育的投入,用于课题研究和软件建设。

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与学科特点思想政治课类思想品德课进行以“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包括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礼貌待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诚实正直、同情宽容、认真负责坚毅勇敢、惜时守信、知耻自爱、热爱科学等17个德目,由浅入深地贯彻于小学五个年级教材中,初步养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和健康心理。属德育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初中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爱国责任教育,涵盖了初中阶段培养目标中德育目标的基本内容,使学生知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责任,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高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教育,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志向,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本,能初步运用所学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属德育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文科类语文根据语言思维密切联系、文道统一的原则,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和形象感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在指导课外阅读和作文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每册语文都有三十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某种程度上成为一本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印象深刻的影响,既具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英语通过反复地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小学通过看图识字、看图说话、对话游戏、唱歌等教学活动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家庭及文明礼貌教育。初中主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高中增加了法制、纪律、安全、心理品质和理想、情操教育的内容。其特点,主要是隐性教育。历史通过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了解,近代落实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历史是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进行热爱党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近现代中国国情的了解,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给中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通过世界史学习,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国际主义义务的认识。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内容。历史学科的德育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具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地理通过讲解我国的自然国情(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和我国的人文国情(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提供我国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和数据,使学生既了解乡情、国情、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又了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激励起自力更生、艰巨奋斗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高中阶段进一步使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人类与环境、国情与国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社会本学科是社会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融经济、政治、历史、地理、伦理、法制、科技、文化等基本知识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教育内容,是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课程。小学三年级“认识周围社会”进行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道德教育;四年级“认识祖国和世界”,进行心中有祖国、有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五年级“了解世界与中国的变化”,形成现代意识世界意识。中学第一册了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责任;第二册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第三册隐含社会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第四期振兴中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第五、六册,开阔视野,培养改革开放意识,树立“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思想。具有德育显性课程的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理科类数学小学阶段结合数学知识,选择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例题、习题、统计图表及阅读材料(“你知道吗?”)等形式,渗透教育(如计算祖国疆域、海岸线,许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体积、南浦大桥的长度等)。中学阶段通过数与形、常量与变量、静止与运动、直线与曲线、有限与无限等等进行辩证关系教育;从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教育。用有力的数据、百比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我国数学发展史料介绍祖国数学科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格,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自然结合自然现象的探索进行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现代科技成就(如地震预报、四大发明、煤和石油的最早使用等等)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等道德品质教育;通过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大影响,自然环境的保护等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物理通过种种物理现象,揭示其规律,进行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教育,通过物质存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波粒二象性、物理定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等内容和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我国古代和当今物理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例的介绍,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优良品质的教育。结合实验操作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等教育。化学介绍我国古代工艺成就和我国当今化学工业、化学科技成就以及著名化学科学家业绩,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高尚品德的教育。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在物质结构学习中进行物质无限可分观点教育,在化合与分解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观点,在元素周期率学习中掌握量变质变观点,在溶解平衡中掌握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等等。结合化学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品德教育,结合我国自然资源和国情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教育。教材中大量关于我国古代和当代化学工艺及建设成就照片图表,增强了德育感染力。生物在“人体与卫生”中,通过我国解放前后流行病的不同遭遇,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养成卫生习惯,吸烟有害,禁止吸毒等教育。在介绍我国生物资源、我国古今在生物栽培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在生命起源、生物体内部矛盾,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和环境的统一,生物的进化等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此外还在生物遗传与人口教育中进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等有关的政策教育;在生物实验与观察中进行品德纪律和科学态度教育。理科本科学是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综合课程,包含有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德育内容,强调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法则,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视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等与人类相关的问题,重视观察实验能力和综合考察自然的能力,并结合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如克服偏食、抽烟、喝酒、不良习惯,培养文明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等)。体育与保健通过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造就一大批运动员创全国和世界纪律的有力数据和运动材料,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结合体育运动和训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训练。如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尊重爱护他人、集体主义精神,爱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公共财物的教育。体育在培养良好心量素质方面,如诚实正直、积极向上、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竞争进取,严格要求,不骄不馁,自我锻炼和自我管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技艺类唱游音乐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音乐教学与思想情感教育的紧密联系,从认知、操作、情意三方面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音乐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通过编选教材《国歌》、《我爱你中国》、《红星照我去战斗》、《祖国颂》、《丰收之歌》、《我们的中队》等寓意深刻的歌曲,欣赏高雅的音乐作品,进行高尚情操,活泼开朗、爱美弃恶的品德情操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歌曲的演唱、评述、音乐家的介绍等教学活动之中。美术通过绘画、欣赏、创作等培养学生爱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爱自然美到爱家乡美、祖国美,为祖国悠久灿烂的绘画文化而自豪。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美术家生平作品的介绍,用他们的创作态度、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严谨认真、辛勤劳动的精神,启发、教育学生,并在实际的绘画练习中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小学“生活与劳动”、中学“劳动技术”在德育方面担负着劳动教育的任务,其突出的特点除劳动技术的学习,主要是结合劳动操作进行教育训练。“生活与劳动”中的德育渗透,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如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家务劳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等。“劳动技术”课加强了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高中,进一步明确劳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观念和质量意识以及劳动中好品德、好作风。让学生在劳动技术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中直接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爱护工具、勤劳节约等良好习惯,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最大特点。职业导向通过社会分工和职业形成等内容,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懂得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行行光荣的思想,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为参加劳动和工作,献身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计算机通过世界和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在wps中选用具有爱国主义等思想教育的文章段落;通过计算机的操作训练,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遵纪守法(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团结协作等品德行为。在高中还渗透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教育。

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

中小学德育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中小学;语文教学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课改要求之中,课改也要求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之时,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结合必然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1微课的概述

微课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是由美国学者最早提出。在2008年,人们正式推出了微课概念。微课主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根据人们学习规律,将碎片化学习内容展现在人们面前。一般而言,微课具有课时较短、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少、主题突出、成果简化等一系列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作为中心,这并不符合中小学生学习规律,因为中小学生们学习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无法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微课以具体生动事物作为教学重点,时间较短、主题鲜明,不仅对中小学生语文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效果。除了之外,教育部门的中小学语文改革也强调现代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大力推进微课在教育中的使用。

2微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第一,微课的应用频率非常低。对于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很多教师只是偶尔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甚至有一部分教师从来没有接触过微课,很少会有教师经常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之中,微课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使用,甚至有一部分教师根本没有接触过微课内容,更谈不上如何驾驭微课。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微课教学资源非常稀少,而很多教师工作非常繁杂,再加上教师们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导致教师使用微课次数非常少。第二,微课教学效果不够显著。在使用微课教学之时,只有1/4的教师认为微课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效率,有1/4的教师认为不会有任何提高,有1/2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够明显。从这一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够显著。在对教师进行调查时,一些教师认为微课的使用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氛围,但是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不等于提升了学生们学习效果,因此很多教师认为使用微课并不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微课的应用方式局限于课堂教学。当前,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使用微课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上,教师并没有在课前预习或者是课后复习中使用微课,因此微课仅仅是教师作为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从总体上看,教师们只是在课堂教学之时使用的微课,但是使用微课形式非常呆板,使用范围又过于局限,导致微课对学生激发作用不够明显,难以显著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第四,缺乏系统微课设计教学。当前,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微课教学之时并没有做好充足教学设计,只是简单的将一些原有模板套路到教学过程之中。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微课内涵,教师自身对微课教学也存在着迷茫和困惑。

3微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教师信息技术意识淡薄。21世纪是科技爆发的世纪,快速发展的科技也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人们更加喜欢简短而又高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随之涌现了一大批微事物,例如微电影、微新闻微博等等,这也预示着我们已经步入了微时代。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教师的教学工作也需要紧跟时展步伐,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正确运用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很多教师都忙于工作,工作重心放在了家庭和工作之上,他们对于科技变革只是一种浅显认知,并没有加强教育科技意识,导致很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意识非常淡薄,从而出现了中小学语文教师使用微课频率并不高,甚至部分教师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微课教学。第二,教育技术培训机构稀少,培训机会也非常少。当前,很多教师并没有机会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教师学习微课内容常常是基于自学,学校很少会开展有关微课的教学活动,导致很多教师难以真正理解微课的本质。正因如此,教师使用微课更多从网上复制下载微课模板,将教学内容照搬到微课资源之中,这种微课教学模式虽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并不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没有得到明显变化。目前,大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制作微课之时并没有系统性教学设计,只是照搬网上已有模板,对于在设计微课教学中出现问题也无法找到解决办法,缺乏有效的培训导致教育和技术没有进行有效融合。第三,传统教育方法根深蒂固。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之中,虽然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尝试将微课融入到教学模式之中,但是这种融入只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对原有教学模式脱胎换骨式的改造。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正在大力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学过程之中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甚至有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不喜欢接受新事物,认为提高学生考试分数才是教育的真理,为此他们固守传统教学模式。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模式依旧根深蒂固,微课这一全新的教学事务并没有彻底转变教师教学模式,微课要想真正融入到中小学语文教育之中依旧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第四,作业量过大,教师负担过重。由于我国依旧是应试教育体制,为了提高学生们考试分数,学生们常常需要完成大量作业,而教师也需要批改这些作业。在繁重批改作业压力之下,很多教师难以有空闲时间制作微课,很多教师会放弃微课教学的思想。

4微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的原则与策略

4.1微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原则。第一,微原则。微原则是微课的一项重要特点,主要表现在微课资源容量较小,微课时间较短,微课选题范围较小。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之时,语文教师微课教学时长应当控制在15分钟之内,所选择教学内容也应当是以某个具体知识点为准或者某个重难点问题为准。第二,以学习者作为中心。微课是向学习者提供服务,所以衡量微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就是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在设计微课教学内容之时,所选择的课程以及各项资源都必须以学习者作为中心。在中小学语文微课设计之时,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们学习需求,了解学生们最想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同时分析学生们学习特点。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与学习者作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第三,交互性原则。在设计微课之时,微课不能从头到尾都是文字性的讲述,这样很可能会使得学生感到非常无味,久而久之会失去对学习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开展微课设计之时需要根据中小学语文学习内容需要插入一些视频或者是图画,增强微课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微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策略。第一,加强微课和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之时,我们可以将微课与语文基础知识进行结合,将微课制成趣味性微视频供学生们自主学习和观看。例如,在开展文章讲学之前,教师可以将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事迹以及文章写作方法制作成微课,供学生们进行预习观看,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尽量发挥微课在学生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微课来创建逼真的教学视频,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加强微课认知。为了提高中小学语文微课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们认知。学校需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学校领导可以组织教师学习微课制作方法,深入了解微课开发、设计等各个不同环节。在培训过程之中,培训应当立足于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微课进行细致指导,加强各种制作技术制作流程教育,帮助教师解决在使用微课时出现的现实问题。第三,加强教育改革,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为了真正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使微课可以更好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我们需要转变传统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灌注式教学方法,真正倡导素质型教育理念,让微课这一全新教育模式融入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微课教育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将微课运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我们需要加强微课与中小学语文学科融合,同时也需要加强教师对微课认知,不断加强教育改革,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以便使微课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沈来娣.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133-134.

[2]张伟亚.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8(1):14.

中小学德育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品德教育;有机融合

一、素质化教育,实现有机融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第一部分课程性质指出: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对许多知识点的充分理解和掌握,需要其发自内心的认同。为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传授知识要点的同时,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品德,让学生能把这种品德内化为自己的德行,例如勇气、信念、创造力、责任感、团结合作、友善、真诚等。用崇高和美好感召学生,使其获得内心认同感,再去进行知识的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例如,在教授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学会沟通交流”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换一种思路,尝试在面对问题时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理解别人、赞赏别人、尊重别人。学生渐渐发现,从不同角度想问题,会有不同的心情和想法,体会到了沟通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再进行课程知识要点的教学,例如与人沟通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沉默不语,让别人知道自己心中所想;要学会倾听,从倾听中准确领会他人的想法和诉求;不要相互指责,给别人充分解释的机会等。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相互了解的兴趣,激发他们沟通的欲望,教授他们沟通的技巧,让学生在沟通中展现对他人的赞赏和尊重,既体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是将知识与德育相互融合的表现。

二、生活化教学,渗透德育理念

《课标》中强调: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因此生活化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过上更好的生活,又能在生活实践中有效地渗透品德教育,助力学生成长。例如,在教学“友爱残疾人”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进行了两个生活化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残疾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是体验活动一,名叫“辛苦的右手”,要求是让学生把红领巾先解开,照着笔者的样子放到肩上,然后让学生把左手背到身后,一起来体会缺了左手的残疾人是怎么系红领巾的。当学生体验后,笔者随机采访学生“你刚刚独自用右手系红领巾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没有了左手,只用右手,这红领巾好像和我作对似的,一直扭来扭去不听话。”“我连牙齿都用上了,可是还是没能把红领巾系上……”紧接着,笔者让学生伸出右手来帮忙,再来系一下,看看跟刚才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来,通过和之前一次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明白“健康真好”的道理。只是体验肢体残疾这一种情况,还远远不够,所以笔者又设计了第二个体验活动,名叫“黑色的眼睛”,让学生先一起来看一张图,指导学生“让我们一起来为她画上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吧,但前提是,要蒙上眼睛,接下来,就让我们用1分钟的时间为她画上眼睛”,当他们画完摘下眼罩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把自己的画举来,互相看看他们画得怎么样。学生都笑了,但是在这笑声的背后,学生知道了原本可能让他们自信满满的事情,盲人做起来却是如此艰难。“盲人每完成一个任务都非常艰难,那同学们能不能当她的眼睛呢?”学生回答“能”,于是笔者就再请一位学生来当这个盲人,另一位学生来当他的眼睛,帮助他完成画眼睛的任务。笔者问那位体验盲人的学生:“画之前那幅画和画现在这幅画,你有什么体会?”他说:“有了别人的帮助,我画画时候就容易多了!”紧接着,笔者采访了这位指引的学生:“你刚刚做了他的眼睛,你心里有怎样的感觉呢?”指引的学生说:“帮助别人是很快乐的事情。”最后文章的主题自然就出来了:我们应该关爱残疾人。

三、启迪式引导,闪现德育火花

《课标》中指出: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来学习知识,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家乡新变化”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一张苏州的老照片引出课题,之后笔者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有没有感受到什么变化呀?”学生畅所欲言,有不少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发现,例如:有的学生说家的附近在造地铁,还有的学生说经常能看到建筑工地在造学校和高楼……通过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谈一谈、聊一聊眼中家乡的变化,从这种谈话式的教学中,初步感知家乡的美丽。紧接着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说说他的家乡以前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资料搜集,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大家的热情都非常高涨,思维也很活跃,有的学生甚至还拿出自己事先找到的图片来考同组的其他学生,让他们来猜猜这是现在的哪里;还有的小组根据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不同的方面,依次交流讨论,依据新旧照片的对比和介绍进行了解。最后,笔者请学生打开笔者补充给他们的资料袋,结合他们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一起完成一张剪贴画,要求如下:首先准备好底纸和素材,其次将素材贴到底纸上,最后,看着剪贴画上的内容,和其他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几处进行介绍。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更加期待家乡能够越来越好。再如,在小学五年级“美丽文字民族瑰宝”这一课时,在带领学生感悟认识甲骨文后,笔者根据视频的内容,出示了两个甲骨文字,让学生来说说“这是哪两个字,你是怎么猜到的?”在“猜一猜”中让学生去感受甲骨文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能说出:“身上的斑纹,张大的嘴巴,这个字体现了老虎的威风,所以这个字就是虎”“另一个长长的鼻子,把大象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肯定就是象字了。”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古老的文字非常优美,是人类文化的珍宝。课前,笔者让学生进行分享活动,既可以搜集字帖,也可以自己书写作品。让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再请小组成员上台来汇报。学生依次上台介绍,教师依次结合学生所说进行点评,介绍到楷书的时候进行拓展:“老师知道有很多学生都学过书法,学习书法之人,相信对颜真卿一定不陌生,颜真卿的字浑厚方正,为何他的字深受人们喜爱,来听听他的故事”,然后播放颜真卿的小故事,问学生看后的感悟。“我们可以用正直一词形容他,他的字恰恰体现了他的品行和气节。”此时,相继请班级的小书法家在黑板上写一个正楷的“宝”字,再请班级的小书法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毛笔作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教师再提出“行书和草书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同样请后面两个小组进行介绍。我国几千年的文字发展,甲骨文字生动形象、小篆隶书古色古香、正楷端庄、行书流畅、草书蒙放,处处流淌着形态的优美。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汉字源远流长,经过岁月的沉淀,在人类历史中愈发璀璨。四、结语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实现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的有效融合。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体验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成长,提升自我品德。此外,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能够耐心引导学生的教师,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发散,用这些方法深化知识教学,更好地发挥德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和丽仙.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1).

[3]李小平.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2019(08).

[4]王杰.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