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海洋大学好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好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好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好专业范文第1篇

1.我国海洋经济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建立了众多研究开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目前,我国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涉及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已达18所,海洋科学类专业年招生人数约800~1000人。形成了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不同类型构成,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等不同层次结构的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事海洋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已达数万人,其中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28.8%,拥有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各占30.6%和24.9%;获得博士学位的占9.0%,获得硕士学位的占20.5%,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的共44.1%[1]。但是,除高校和科研院所外,海洋人才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仍然稀缺。以国家海洋局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中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计4686人,占事业单位职工总数的53.2%。其中,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比例为1∶1.8∶1.5[3]。目前,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招生人数比扩招前增加了约2~3倍,但远低于其他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扩招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来说,区区数千人的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是难以与之相称的[4]。

2.宁波市海洋人才的现状分析

目前,宁波市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5,6],分布在海洋化工、海洋装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工程、海洋能源矿产等领域,拥有海洋高层次科技人才约2000人[5,6]。在宁波高校中,海洋经济人才约有500人,数量不多,其中专业分布呈现单一、不平衡的特点,以理工居多,占总数的3/4以上;从年龄上看,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1~55岁占到2/3强,30岁以下和55岁以上各占15%左右;在职称分布上,以中、高级为主,其中正高级占15%,副高级占40%,中级及以下占45%;在学历结构上,以硕士为主体,占总人数的2/3,此外博士约占20%,学士约占10%。

宁波海洋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宁波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海洋经济认知度较低,重视程度不足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宁波高校教师群体中关注新闻媒体海洋经济报道的人数占70%以上,但了解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人数仅占42%。在何为海洋经济的调查中,有2/3以上的受访者难以全面回答海洋经济的范畴,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并不了解。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于海洋经济的认知度普遍较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的一个窘境,即广大基层人员对海洋经济的认知程度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要求相距较远,难以匹配。从而也反映出目前在宁波高校中,海洋经济发展受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尚难建立起从上至下的完备的发展体系。

2.人才引进政策竞争力不足

西方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科技为后盾,在海洋经济人才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国内各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吸引人才,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都在积极抢夺人才竞争的制高点。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影响宁波高等海洋经济人才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待遇、职业发展、工作和生活环境、区位优势以及家属子女保障等。在调查中发现,对现有人才政策环境看法认为良好和较好的仅占49%,而认为一般及以下的高达51%,其中差和较差的占23%,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可见,我们的人才政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对现有政策认知态度,能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1%的人认为“政策未能与时俱进”,16%的人认为“政策分散,不易操作”,27%的人认为“政策未得到根本落实”,还有25%的人认为“政策优惠幅度不够、吸引力不强”。

3.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宁波乃至整个浙江省的涉海高校中,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业领军人物比较缺乏,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掌握核心技术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更少。面向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专业人才以及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均比较缺乏,民营科技企业,高层次研发和管理人员匮乏的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的层次也相对较低。此外,涉海类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并且分布狭窄,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海洋产业,而新兴产业建设不足,并且现有学科中多以工科和理科为主,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相对薄弱,尚未建成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以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4.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流失的危害很大,小则对危及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则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调查中发现,现有宁波市人才状况的满意度并不理想,其中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占总数的23%和36%,认为一般及不满意的分别占28%和1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宁波地区海洋经济人才由于不满意而造成的人才流失状况还是比较高的。

5.海洋科教和研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良好的科教和研发平台,是保障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国内某些海洋经济大城市相比,宁波市的海洋科研平台数量偏少,且专业化程度较低。例如青岛市拥有28家海洋科研机构,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704人,占全国同类人才的30%;海洋领域的博士生导师281人,两院院士17位(不含外聘);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其中千吨级以上的远洋科学考察船7艘。“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约有46%由驻青岛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承担[7]。与青岛相比,宁波市不论在海洋科技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数、海洋科教院所数量,乃至海洋科考船等硬件水平上,均有非常大的差距,亟待加强。

思路与对策

1.深化海洋文化宣传,营造海洋人才战略

环境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积淀,文化积累可以培育人才成长环境,也可以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1)抓住历史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有着长久的港口历史[8],港口文化在宁波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要把握好历史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宁波海洋历史宣传,强化宁波海洋文化大市的形象培养,对于宣传海洋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抓住当代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是公认的海洋经济大市,现代化的世界级大港已是宁波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之一,同时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国内遥遥领先的石化、造纸等临港工业。抓住大海港的优势,推进海洋文化的宣传,利于强化宁波海洋经济大市的形象宣介,也利于吸引更多海洋人才来宁波发展。(3)抓住历史机遇,宣传宁波海洋文化。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宁波应牢牢抓住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注重以核心区为重点的宣介工作,通过举办海洋经济洽谈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宣传海洋文化,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核心示范区建设中。

2.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海洋人才发展政策

建立新的用人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是当务之急[9]。(1)完善涉海人才使用制度。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公平、竞争的人才使用制度。在人才使用上重实绩、重贡献、重能力,打破论资排辈、缺乏激励的用人制度。加大对紧缺专业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使人才资源有一定的储备。还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供待遇上的政策倾斜。在人才引进上,也可采取柔性引进、技术引进等方式解决人才紧缺问题,提高单位的创新能力。(2)改革涉海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海洋经济和专业领域的定向招生制度。以产学结合的模式,加大我市海洋经济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探索校地联合培养,鼓励企业在职员工修读高校海洋专业工程硕士。促进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促使企业介入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海洋类继续教育,深入开展岗位培训、预备劳动力培训[6]。(3)建立涉海人才激励机制。积极转变分配方式,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向重点、关键岗位及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不同序列的差额岗位工资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多级互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海洋人才科研创新的资金支持,强化海洋人才开发基金保障,加大对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4)推进涉海人才市场配置。积极发展人才市场,推进海洋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进程。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人才市场管理体制,实现管理办公分离、政企分开和责权利的统一,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完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人才市场的联合互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海洋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海洋人才的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好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 经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01-03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proposes new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qualified personnel. From this perspective, combining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stresses tha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continuity with development to train talents for marine economy. Apart from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for students, we should highlight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economy and the new teaching model in which economy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can be adapted to the economic practice.

【Key words】Marine economy Economy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为了更好地适应二十一世纪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海洋类高等院校抢抓我国海洋开发的战略机遇,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积极探索开设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办出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形成自身的竞争与发展优势,已成为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事业。作为全国海洋类的高校之一和辽宁省唯一一所海洋水产类本科院校的大连海洋大学,一直是辽宁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近年来在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培养目标与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毕业后的职业转换也变得更为普遍和频繁。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转变,高校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符合市场及社会需要的新人才质量评价标准,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新模式。纵观我国高校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长期以来普遍定位于培养比较泛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居多。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校目前进行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论在培养模式还是教学方式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1]基于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特征和经济管理专业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及对人才的新要求,作为海洋类高校应在符合社会需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上,从学校实际出发,发挥海洋学科优势,办出海洋经济的专业特色,着力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性人才,这有利于发挥海洋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也使得学校自身和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基于对海洋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过程的内涵认识以及海洋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并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将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系统培养拥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本原理和海洋经济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海洋经济领域相关业务的基本工作方法与技能,通晓海洋法律与管理政策,擅长海洋渔业或港口物流管理,以及海洋贸易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主要面向政府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海洋经济研究、海洋相关产业的企业管理与贸易经营等相关工作。

为了与上述培养目标相适应,在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应着力构建并形成使学生总体上掌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海洋经济理论和与海洋经济管理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海洋自然科学等有关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海洋权益与保护意识,夯实专业基础、拓展知识口径、实施因材施教、分方向培养,从传统的重理论知识传授到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重、从重理论教学到以理论与实践并重,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海洋经济管理特色,在教学内容、课程组织、质量保证与控制等方面均能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对传统经济管理专业进行的一项创新探索,应当坚持“研究与实践并行”的动态原则,在研究中改革,以改革促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具有海洋特色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现结合大连海洋大学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与海洋管理两个专业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建设做一些基本回顾,以期抛砖引玉。

1.全面对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积极争取开设面向海洋领域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不断修订与完善适应海洋事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1)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本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于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培养有针对性方向需要的专业人才。随着“海上辽宁”战略的提出,社会对于海洋经济、海洋开发、海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适应服务辽宁及国内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大连海洋大学结合市场调查和学校办学条件,成功申报增设了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与海洋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以进一步发挥“开发海洋,振兴辽宁经济”的职能,提升辽宁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地位。开办后又以专业评估建设为契机,开展转变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树立新世纪教育观念,强化本科教学质量意识;组织教师深入海洋经济第一线考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与政府海洋职能部门、涉海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把握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动向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教师对专业发展目标与方向的理解更加明确,在专业教学上充分考虑海洋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对今后就业的自我定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形成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块化整合课程体系。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蒙德的观点,课程体系的设立目标应取决于三个方面:所有学生必须拥有的基础能力;必须具有学科特色的、与核心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必须拥有具备学科特色的,与专业、选修课程相关的能力。[2]结合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了既强调学生素质教育,又具有专业应用能力的5大模块组成的模块化整合学分制课程教学体系:①公共基础课;②学科基础课;③专业课;④通识教育选修课;⑤实践教学课。

人才培养计划的编制在确保经济管理核心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资本论》选读、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等)的同时,紧贴海洋经济发展实践,安排海洋经济导论、海洋区划与规划、海域管理学、海洋行政管理等课程和专题讲座,体现理论教育与实践创新精神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凸显自身鲜明的海洋特色。

2.根据面向海洋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分方向培养要求,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增强教学力量对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新要求的适应性。

一支高水平、高学历、结构合理和充满活力的、满足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需要并特别在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方面予以加强。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一些全国性或有较大影响力的海洋经济与文化、海洋战略与管理、海洋开发与保护、区域海洋特色产业发展等涉海领域的学术交流、科研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到海洋经济第一线的港口物流、船舶修造、远洋渔业、滨海旅游、水产品加工贸易等涉海企业单位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社会调研。

3.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1)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文件精神,学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大政方针及由此形成对海洋人才战略的实施,从思想高度上增强对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注重自身师德师风教育,集中主要精力投身于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各项教学环节之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践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海洋经济建设的水平。

(2)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采用经济管理案例分析及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围绕宏观经济、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的发展,重点抓住国内外热点问题及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重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科研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深化社会服务工作,开拓视野,互动交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大到学生有目的的自学和问题讨论、海洋经济管理活动第一线的实践及社会服务活动等方面,注重解决所学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在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分析应用和海洋经济管理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问题。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能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会更加有效,大学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努力和他们参与课内外活动的积极程度。[2]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余,经常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或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给学生举办海洋经济管理发展方面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海洋经济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型海洋经济管理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上述做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对海洋经济管理理论等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有效解决经济管理专业一般理论与海洋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相结合而带来的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宽、课时紧张的状况。

4.重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提高学生毕业后参与海洋经济管理活动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面向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必须勇于突破传统思维,主动转变观念,以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型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路径。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涉海类高校海洋学科特色和地处海洋经济前沿阵地的地域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的各类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大连海洋大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獐子岛渔业集团、辽渔集团、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单位合作,建立了海洋经济管理的教学实习调研基地,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还结合实验室的建设,进行数字海洋管理等相关的模拟实训,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校内实习平台,为毕业后尽快适应海洋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应用能力基础。

三、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考

经济管理专业是高校中设立较多、建设也较为成熟的传统老专业,早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既定的培养模式。而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对传统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必要的改革,特别是在海洋经济等特定领域的拓展或延伸,是一种有益而必要的尝试。通过对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与海洋管理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可使我们从取得的成效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1.突破常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新,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编制完成了较为规范的专业教学课程大纲,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与规则,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通过海洋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主持完成了一批省、市级纵向项目和地方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并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研究方向,部分研究成果、建议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作为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2.打破经济管理专业传统办学格局,办出自身特色。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中始终在思考面临众多院校均开设有经济管理专业的格局,如何能从中脱颖而出,将自己的经济管理专业办出特色,确保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没有著名高校的品牌及教育资源优势,但凭借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不懈的教改努力,紧紧抓住近年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学校将海洋经济管理的近期人才需求和经济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当前和未来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需求做出准确判断,确保所设置的专业和与此相配套的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和不断优化,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海洋类高校的优势,使所开设的海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在海洋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了较突出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优势,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省内外高校经济管理方面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

3.兼顾继承与发展、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协调,既保证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能较好地彰显海洋领域的鲜明特色,以确保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所培养人才的广泛适应性。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海洋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因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对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认识很有好处,经济管理的“广”可以给毕业生带来更多的机会,相对来说专业的适应面比其他涉海专业更为广泛。大连海洋大学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海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海洋经济领域公务员的竞聘、涉海企业人才应聘中充分显示专业优势。而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也可为进一步深造的考研同学提供专业知识的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在海洋类高校进行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是抢抓海洋开发战略,积极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打造海洋创新人才高地的一项教改探索。以海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改革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体现海洋经济管理学科特点与海洋领域产业特色,培养合格的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为海洋支柱产业和海岸带经济发展重点建设服务,这是高校与社会共同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历史责任,需要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持续深化与完善。

参考文献

中国海洋大学好专业范文第3篇

(一)学校数量、类型

目前,我省没有一所独立的海洋大学或学院,只有近年来在综合性大学设立的海洋类院系、学科,如专业数量少,规模小,远滞后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为我省海洋经济战略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源泉不足。

(二)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海洋技术系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于2001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工程,海水利用,海产品综合加工利用及海洋环保等行业的具有理工综合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海水资源利用研究所是根据河北省及华北地区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技术、海水养殖技术等,并兼任海洋技术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河北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本科2001年开始招生。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从事海洋科学研究与考察、水产养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海洋科学教育、海洋经济研究和管理部门的工作。

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现拥有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两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为2006年新上专业,于2007年招生;有海洋科学、水产养殖学两个本科专业和水产养殖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海洋方向)、资源与渔政管理、水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制药技术水域环境监测与保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海洋技术等8个专科专业,其中海洋科学专业位2006年新上本科专业。

(三)学校布局、人才结构与海洋产业发展的差距

在河北省重点大学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是这些学科专业为近年来新上学科专业,基础薄弱。二是这些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扩张中,规模急剧膨胀,管理和运转成本过重,已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投入发展海洋及相关学科和专业。三是地理位置限制,除了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以外,其他院校缺乏地理位置的优势。四是由于错过20世纪90年代海洋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期,再加上过去河北经济落后,缺乏高级人才竞争优势,因此海洋高等专业教育师资不足。

河北省不仅海洋人才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调,目前缺乏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政治、海洋法律等专业,海洋管理、海洋战略等综合性人才极度缺乏。

二、河北省海洋科技教育与沿海省份相比的不足与差距

目前,我国沿海省份基本都有自己的海洋大学或学院。一些原来没有海洋大学的省份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海洋大学,并且列为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实力较为雄厚(广西、河北、海南三省区除外),海洋学科专业基本拥有博士、硕士点,甚至为国家或省重点学科。如山东省的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同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高等海洋教育相当滞后,其原因之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敢争天下先的思维,它导致的不仅仅是教育的落后,而是整体的落后。其二是对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地处京津,接受科技辐射,只要引进人才就解决问题了。其结果是教育缺乏投入,基础薄弱,差距越来越大。其三是海洋意识不强,海洋科技教育体系、网络建设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河北省海洋科技教育对策

《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统筹考虑并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发展海洋监测预报技术,提高海洋环境保障能力;二是发展海洋开发保护技术,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开展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海洋规律认知水平;四是开展海洋管理研究,促进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实施海洋重大专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六是推进海洋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七是加强海洋科技平台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基础能力;八是加强海洋科技教育,培育海洋科技人才队伍。

《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给沿海省份海洋科技、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河北省应抓住这个机遇迎头赶上,特别是中共河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努力构建沿海经济发展强省的宏伟目标,这为河北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也为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一)宏观上政府加强引导和投入,

学校作为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投入。纵观沿海发达省份,其海洋教育与发展,都列入了省政府的日程,作为重点之一来抓。无论从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角度说,还是从建立河北海洋教育体系来说,海洋科技教育都应该成为河北省的一项重点工程。

(二)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各级各类学校要增强海洋意识,办好海洋教育。另一方面,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不论哪所学校都有办好海洋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在定位上必须准确,要符合学校实际,符合河北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

(三)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好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涉海企业;工程类专业;人才;互动平台

作者简介:张玉莲(1964-),女,浙江浦江人,浙江海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学院长,教授;刘松平(1970-),男,浙江舟山人,浙江海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浙江?舟山?3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一类教改项目“构建面向涉海企业需求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互动平台研究”(项目编号:yb0904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25-02

一、国内外海洋产业的发展状况

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所进行的种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按三次产业法分类,海洋产业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农、林、渔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矿砂业、海洋盐业、水产加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和海洋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1]“涉海企业中的工程类专业”一般指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油气业等行业。

1.国外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美国海洋经济与海岸经济息息相关。海洋经济和海岸经济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海洋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一个小部分,但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而海岸经济则是更为人们所认知的一个领域。美国的经济中,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区的驱动,40%以上的GDP受到了海岸线的驱动,只有8%来自于陆地领域的驱动。海岸经济和海洋经济对于美国整体经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分别占到就业率的75%和GDP的51%。

1998年,加拿大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04亿美元,占加拿大国民生产总值1.4%,为社会提供了12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日本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其发展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所谓海洋经济区域,是指以沿海陆地为依托,向海洋延伸的陆海部分,它是以沿海港口城市为经济中心,以广阔海域为重要经济腹地的经济区域。第二,海洋开发纵深发展。海洋开发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开发;二是海洋技术开发。通常所说的海洋开发多指对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如沿海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这四种海洋产业已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左右。第三,海洋相关经济活动急剧扩大。近年日本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相关经济活动也在急剧扩大,正在形成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2.国内海洋产业发展也很快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5%。海洋产业增加值18742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3222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879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5062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5023亿元。2009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52万人。[2]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5倍:海岸线长达6486公里,占全国总长度的20.3%,居全国第1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有7个连接海洋,沿海或海岛县(市、区)有37个。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到2005年止,浙江海洋经济的状况是: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产出为3123.34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出的6.8%;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稳健发展,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9.7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占全部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8%。

舟山市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市,海洋产业突飞猛进。全市临港工业发展强劲,特别是依托舟山港口及区位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船舶修造业发展亮点最为突出。2006年全市船舶工业总产值达到43.4亿元,同比增长97.1%,发展速度为全市工业行业之最,高出全市平均72个百分点。在船舶修造业发展带动下,海洋运输业发展迅速,海运运力进一步增加,全市现有航运企业159家,运输船舶1546艘,海运运力达到210.26万载重吨,居浙江省第一位,海运大市地位进一步确立。在运力不断扩大的同时,运力结构也加快了调整步伐,船舶大型化、多样化、专业化趋势明显。海洋经济发展保持旺盛势头,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突出。2009年舟山市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增长24.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3]

二、涉海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

海洋产业的发展促进专业人才的需求。“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涉海企业欢迎呢?”据浙海院机电学院学工办日前对舟山40多家与海洋产业有关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问卷显示:70%的企业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条件是不求企业地域限制(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往往在岛屿上),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不苛求名校出身,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其次才是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涉海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学生的素质也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尤为突出。

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许多普通高校大量接收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补充进入教师队伍,一方面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着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特别是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些硕士、博士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在企业生产一线锻炼过或锻炼时间少,分配到学校就马上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的一学期教好几门课,根本没有时间接触生产实际,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想的问题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有的教师虽然从教多年,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时间经常下基层、下车间,长期脱离生产实际,不能跟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由于师资缺乏,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海洋背景。

2.培养目标宣贯不力

有些学校重视招生,但不重视后期的教育,特别是始业教育,有相关调查表明,约有70%的同学在大一进校时对大学的学习、专业、生活都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4]学哪些知识,怎样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怎么锻炼能力等等。学生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及对就业情况的了解,只是按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盲目学习,虽设置多个培养方向,但每个方向培养什么、提高哪些能力不清楚。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近几年大量引进师资,有些教师没有海洋教育背景,对涉海企业的特点了解不够,导致毕业生很难适应涉海企业的需求。

3.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

工程类专业实践性较强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涉海企业更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受扩招和购买设备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越来越少,教学的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另外,我国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缺乏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需求动力不强,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的操作能力比正式职工差,生产效率和所生产产品的合格率比较低,企业往往必须花费时间与金钱进行培训,学生给企业迅速创造利润的可能性很小,不愿意接受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具体工程的管理,动手能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4.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定位不准

目前涉海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地被其他类课程挤占,但人文素质尤其是海洋人文素质不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是“80后”、“90后”,对于新一代劳动者,由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择业观念除谋求获得高薪外,更加注重对就业环境的选择,许多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普遍分布在悬水岛屿或偏僻地区,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相对滞后,船舶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跳槽人次与频率越来越高,眼高手低,还缺乏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5.与企业联系不够

在与企业联系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学生去企业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益和利润等,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直接拒绝,高校教师也碍于面子,与企业联系不够,办学效益较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做得不够,学生的视野不够宽阔,创新能力不强。

四、互动平台构建

1.改革内容

(1)理论教学体系改革。根据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求,改革传统的大众化知识系统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增强涉海专门知识为原则,确定富有海洋特色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在对涉海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改革以知识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以开放实验为辅的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由操作型向实物制作型转变。

(3)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有海洋特色的学生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实践、专业综合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技能认证等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企业—高校互动的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过程管理,实现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有机结合。

(4)校企合作体系改革。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素质。第一,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二,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构建企业—高校专家的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第四,成立由涉海企业为主、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革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将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引入企业中,实施现场教学,让企业参与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熟悉企业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6)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根据企业需要,对于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由企业提供,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高校监督考核,有利于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系统化培养。

2.平台构建

(1)构建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实践实训互动平台。[5]创建面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互动机制。改革单一的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使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紧紧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应对企业发展需求的能力。

(2)成立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指导平台。教学改革委员会负责工程类专业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使改革调整后的课程体系符合现代企业特别是涉海企业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工程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特色与优势明显、很快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

(3)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教材平台。工程类专业涉海课程的可选教材数量较少,版本陈旧,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大量学生面向涉海企业发展的要求,但单纯由高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往往存在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操作性等问题,成立由企业与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与审定委员会是当务之急。

(4)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平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学生在第七学期就与企业联系,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最后由企业决定要不要学生,企业只会得到利益。实践证明,企业非常欢迎这样的模式,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五、实施方法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涉海工程类人才专业工作能力要求。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在基本培养计划实施的基础上,着重根据涉海企业特点及企业的要求,在涉海工程制图能力、工程计算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艺和工装设计能力以及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船舶及配套产品设计与建造)等进行强化培训。

构建由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第一,根据企业需求,提出对涉海工程类专业的实习与实践内容,完善相关实践手段,建立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素质。第二,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涉海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海洋工程设计能力,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三,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四,构建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见长。

改革毕业设计方法,创新毕业设计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特别是涉海类企业实习,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提供,高校监督考核,实施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这种方式能大大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的实习时间,企业也非常喜欢这种模式。

涉海高校管理部门需在学生走出校门前,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外,企业也需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治安环境,丰富职工业余文娱活动,创建良好的招人留人机制,增强岗位的吸引力、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的归属感,使员工待得住、待得久。

通过创建面向企业特别是涉海企业需求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互动平台的建立,让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实习、毕业设计,高校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撑,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康,姜国建.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统计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1-5.

[2]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

[4]竺波.试论高职院校新生始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高校管理,2011,

中国海洋大学好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海洋管理专业 《海洋调查实习》 具体措施

海洋管理专业是淮海工学院2003年新办本科专业,是在切实贯彻落实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区域发展战略,建设“海上”,发展海洋经济,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特别是海洋管理人才的大背景下兴办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把淮海工学院列为江苏海洋人才的培养基地,要求我院重点加强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建设,扩大办学规模,为江苏海洋经济培养更多的人才。

《海洋调查实习》是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海洋管理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是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各种具体措施,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制订定海洋调查实纲,安排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根据海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基本理论和规律,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海洋管理和相关管理部门从事海洋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制订实纲与实习指导书。海洋调查实习的主体实践内容是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及物理海洋学,重点结合海洋监测有关内容进行实习。海洋生物以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为主。通过实习,为学生从事海洋管理工作打下基础,贯彻理论和实践并重,体现上手快后劲足的办学理念。

二、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目的

在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认识实习目的,充分了解实习内容,为什么要实习,如何在实习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和野外实际有机结合,如何加强动手实践能力。海洋调查实习要到海船上去,安全工作非常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旦出事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所以在实习动员会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重点强调,同时准备好足够的安全救生用品,人手一件救生衣。现在许多大学生体质很一般,按照以往的经验,肯定有部分同学要晕船,所以上船前通知大家做好防晕工作,出海前一晚要早休息,因为疲劳也容易导致晕船;带上一些小塑料袋应付呕吐。衣着穿戴要便于在船上调查实习,鞋子要注意防滑,不穿短袖、不穿裙子;带些创口贴、碘汞等医疗防护用品。带上笔记本和海洋调查专业记录表格,如浮游生物样品登记表、大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等,随时做好实习的有关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的现象记录。

三、做好调查所用专业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

海洋调查实习所需仪器设备较多,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由于海洋管理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这些仪器设备,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共享资源,向兄弟学院借用,如向测绘学院借用海洋物理方面的海流计、风速仪、救生衣、绞车、铅鱼、GPS等;向实习基地的协作单位借用,如向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连云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借用海洋浮游生物网、阿氏拖网、采泥器、水色计、采水计、透明度盘等。

四、精选实习指导老师

船上现场海洋调查实习任务非常艰巨,要求指导老师具有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与身体素质。首先,无论风浪如何,指导老师也不能晕船,同时对调查仪器设备的使用要非常精通和内行;还要在特定的情况下完成海洋调查实习任务。在实习中指导老师既要负责学生纪律和安全,又要实施实习调查的技术性工作,而本专业的教师略显不足,所以我们就聘请了实习基地几位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工程师辅助我们,同时给学生进一步现场讲解,由此很好地保证了实习效果。

五、提高海洋调查实习教学质量的技术保障

为了提高海洋调查实习教学质量,在上船实习前,首先,我们对实习的调查仪器设备进行室内讲解和演示操作,使学生掌握使用方法、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提高了上船调查操作的成功率,降低了仪器设备的损坏率。其次,把学生分组,编排好各组调查内容的次序,在船上各组同时开展调查。如,船到了第一个采样站点,一组做海流、风速等物流海洋方面的调查,二组做海洋化学方面的调查采样,三组做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采样;到了第二个采样站点时,一组做海洋化学方面的调查采样,二组做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采样,三组做物流海洋方面的调查。依次调换完成全部海洋调查实习内容,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海洋调查技术方法得到了全面巩固。再次,预先准备好现场处理浮游生物样品和底栖生物样品的固定剂,如甲醛、鲁哥氏碘液等;盛放浮游生物水样和底栖生物样品的瓶子也事先贴好标签,避免实习现场手忙脚乱。最后精选调查采样站点,我们选择海滨浴场、海水养殖区、河道入海口等进行调查采样,以使调查采样站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六、加强实验室内的工作,完善实验数据的处理

各组对海水及沉积物进行处理,测定各项化学因子,记录数据;对海洋浮游生物样品及底栖生物进行鉴定和计数,按照《海洋调查规范》有关要求完成室内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在浮游生物的室内工作中,通过显微镜、解剖镜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观察鉴定,学生巩固了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了海洋浮游生物分类鉴定的技能;通过对海洋底栖生物底拖网样品的分类鉴定,学生熟悉了海洋生物学课程中有关海洋生物各大类的进化分类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熟悉了Excel软件的数据统计方法在海洋生态学`中的应用,学会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的计算方法和涵义。

七、严格海洋调查实习考核管理

海洋实习调查要求学生每天写出实习日记,记录每天的实习情况和收获。另外,实习结束后要上交完整的实习报告,对实习内容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及海洋生物等方面作全面总结。包括海洋化学因子:盐度、pH值、DO、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叶绿素a、氨氮等;海洋物理因子:海流、水色、透明度、潮汐、波浪、水温等:海洋浮游植物种类、数量、海洋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实习成绩按照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出勤情况和纪律表现等综合因素给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第。

参考文献:

[1]鲍献文,高郭平,郭佩芳等.关于《海洋调查方法》课程的建设[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Z1).

[2]李玉,李谷祺,吴建新.《海洋调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21).

[3]侍茂崇,高郭平,鲍献文.《海洋调查方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