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人同学录

中国人同学录

中国人同学录范文第1篇

一、调查结果分析

英国是传媒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电影学、新闻传播学等传播类专业的教育基地。目前大部分中国纪录片在国外发行都以英语为主要译语,研究英国大学校园的受众对中国纪录片的态度对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数据调查地点为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伦敦大学学院在英国大学中排名前四,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英国大学伦敦学院中的英国人及其他国籍的非华裔为调查对象,通过中国纪录片在英国大学校园中的影响,窥一斑而知全豹。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随机的抽样方法,随机发放50份问卷,除2份遗漏之外,一共回收 48份,其中已剔除掉13份不符合要求的答卷,有效的答卷35份,有效率为72.9%。笔者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对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归纳后,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1.翻译是影响中国纪录片在海外接受的最大问题

部分受访者认为他们接受中国纪录片的最大障碍并非新颖的题材、制作水平、政治观点,而是翻译问题。在影响中国纪录片海外接受因素中,翻译问题最高,占45.71%,题材问题和政治观点问题居第二位,其比例都占22.86%。从此可见,翻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当务之急(表1),需要更多纪录片人的重视与加强。

2.约五成受访者认为纪录片应该翻译剪辑

受访者的意见有所不同。其中,37.14%的受访者认为纪录片翻译就是解说词翻译;42.86%的人却认为纪录片翻译应该重新剪辑改编;22.86%的人表示纪录片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版本;只有11.43%的人回答纪录片完全不需要翻译;5.71%的人不回答该问题。

3.超六成受访者认为文化偏见影响纪录片的翻译

被视为影响纪录片翻译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偏见,表达该意见的受访者比例为65.71%,占了大多数;其次是价值观不同(20%);排在最后的是政治立场不同(8.57%)。5.71%受访者不确定自己的答案。其中,受到影视教育和未受影视教育受访者对该问题的答案大同小异。两组受访者一致认为文化偏见是影响纪录片翻译的最大因素,但除此之外,受到影视教育的这一组还认为价值观不同也是导致纪录片翻译质量不好的重要原因。

4.合拍有利于解决纪录片翻译难题

笔者在调查中询问海外受访者“你认为中国纪录片人应该做什么以解决中国纪录片翻译难题?”并提供“走合作拍摄路线”(第一种观点)、“感兴趣的题材拿过来翻译”(第二种观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亲自去拍摄”(第三种观点)3个选项。结果表明,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纪录片人应该走合作拍摄的路线。34.29%受访者支持纪录片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亲自去拍摄(其中,受到影视专业教育的人占75%)。选择拿过来翻译自己感兴趣的题材的人很少,只占受访者总数的8.57%。

如上所述的调查结果再次证明了字幕翻译与确保翻译质量,对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重要性,让包括纪录片人在内的传播者重新考虑目前中国纪录片字幕翻译现状,并且想方设法将其进行改善,以便让海外受众更容易接受中国纪录片,最终才能扩大中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市场。

二、中国纪录片翻译的不足

以上数据调查凸显出当下中国纪录片翻译的不足,纪录片翻译不仅仅是文字与文字、单词与单词的互译,更应该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接。即解决文化和语言两个矛盾应该是纪录片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是否达到了‘信、达、雅’或动态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原文作者、目标读者等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③。换句话说,它是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而进行的。在目的论下,翻译的标准不是静止固定的, 而是动态的,是随着翻译的目的变化而变化的。目的论将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信息转换行为,而评价这个信息转换是否成功,则要看它是否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中国学者李娜认为,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类型有着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翻译所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及目的性也决定了在翻译的过程中,为面向这些特点以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翻译就应运而生。纪录片的基本特性: 声画性、真实性、文献性、人文性、艺术性;这些特点就是制约着纪录片翻译的非语言因素。因此,纪录片字幕翻译不但要解决语言问},而且考虑如何让翻译更符合纪录片的基本特性,以便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同一部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能够理解。

就中国纪录片字幕翻译而言,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忽视纪录片字幕翻译的自身特点。纪录片字幕翻译具有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文化差异等影视翻译的特点。关于时间限制,纪录片的字幕要和画面以及解说词同步,在屏幕上显示的时间很短,随着解说的语速以及镜头的切换稍纵即逝,来不及反复阅读,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字幕的可读性。关于空间限制,受电视屏幕大小和普通观众可以看清的最小字母大小的影响,屏幕上最多出现两行字幕,一行只能容纳一定的字数,所以进行字幕翻译的时候,译者需要采用浓缩、简化和省略等技巧。关于文化差异,因为不同语系背后都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表述差异经常出现,比如: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文化题材的纪录片的文本中经常使用典故典籍、谚语等,而在其他外语系统中不一定能找到对应(或具有同样的文本地位)的词(或词组),所以难以在翻译过程中确保跨文化因素转换的效果。总之,纪录片字幕翻译的自身影视语言特点确实将其置于难处。

其二,漠视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原则。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原则是简洁易懂。“在句式上应化多为少,在词汇上应化繁为简”④。另外,纪录片字幕还要尽量保持翻译文本和语言风格与原文一致,保持字幕的关联性、逻辑性,同时还要尽量缩小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以便迎合影视字幕翻译特点,也不影响观众的接受心理。实际上,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是很难的,一般来说,译者都得按特定条件,依这几个方面的轻重灵活对待。比如纪录片《冰冻星球》的字幕翻译:

【原文】孙怀忠:我放慢一点,你试试看。爱的真谛,爱是什么,爱就是挠痒痒,要挠就挠一辈子,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说得再好听,用年轻人讲话,神马都是浮云。

作者原译:Sun: Now I’m going to take it slower to see if that helps. Oh, what is true love? For a monkey,love means always having a partner. Lovers’vows are insubstantial and fleeting.

央视改译:Sun: Now I’m going to take it slower to see if that helps. Oh, what is true meaning of love? For a monkey,it’s always having a partner. But like the Beatles sang,‘Love has a nasty habit of disappearing overnight’.

分析:“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说得再好听,用年轻人讲话,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是孙怀忠在排练“猴戏”时候的台词,全片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练摊的时候,一次是在家中跟老伴排练的时候。“神马都是浮云”是2010年中国网络热词,是网民们面对一些社会现象发出的无可奈何的、自嘲式的感慨,是当代中国草根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作者在初稿中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译为Lovers’vows are insubstantial and fleeting’,但央视的外籍专家在校稿时将这句话改译为:But like the Beatles sang,‘Love has a nasty habit of disappearing overnight’. 作者在与外专讨论之前,觉得这样的译法似乎归化有余,完全消解了原文中新词的文化内涵。而外专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目标语读者在有限时间里的理解负担⑤。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纪录片翻译被视为海外受众接受中国纪录片的最大难关。翻译是跨文化的桥梁,翻译过程表面上是语言与文字的转换,但是因为东西方等各国、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导致文化上存在差异,特别是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上存在的不同特征,所以包括纪录片翻译在内的翻译过程在本质上是跨文化交际行为,直接影响到受众对纪录片的接受心态和接受能力,为了促进中国国产纪录片海外传播,纪录片人要更重视纪录片翻译这项工作,并尽快解决纪录片翻译存在的问题。

关于如何解决纪录片翻译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指出有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纪录片人应该走合作拍摄的路线。然而,实际上采取这个办法的可能性不大。基于现实情况,笔者在此提出如下的建议:

1.遵守影视行内的翻译准则。比如:进行中国纪录片英译时,要遵守Jan Ivarsson(瑞典电视台知名字幕翻译专家)和Mary Carroll(德著名影视翻译字幕公司Titelbild总监)共同制定的字幕翻译准则,其中要注意的是要用西方的语言风格讲述中国故事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可接受性。⑥一部被翻译过的异国纪录片在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的认同感,尤其是当被置于世界纪录片的大舞台上时,其语言风格的母语特质以及这个风格所反映的对观众视听习惯的尊重,都将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话题。为了更好地向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字幕译者在遵循传统字幕翻译规范的同时,更应有效地把握目标语受众的接受心理与传播中国文化之间的平衡,在翻译删改时应考虑纪录片整体叙事的连贯性。

2.客观对待文化折扣现象。我们对待纪录片的翻译工作,尤其是其所承载的文化气息,应该抱着较为宽容的态度:即客观地对待一定程度的缩译及文化折扣现象,容忍原文本中地方性特质的削弱,以及译文的“本土化策略”。

3.字幕翻译应当细分全球市场,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观影期待。包括字幕翻译在内的纪录片制作应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策略。正如文学翻译需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一样,纪录片的翻译和制作必须考虑观众是谁?观众具有怎样的特点?观众的期待如何?在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纪录片制作人可以对目标语受众的收视需求、偏好、习惯等进行计算和预测,并根据结果调整纪录片的生产、传播和销售,其中也包括翻译策略的调整。中国的纪录片人应该积极与海外同行交流对话,在这种跨文化的环境下,两者将会探讨对方的意见,会更好把握语言转换/翻译的效果。同时,由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不仅限于英语国家,今后的纪录片翻译应该更加重视多语种翻译人才的培养。⑦

(本文系文化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基地课题“中国纪录片学术研究、翻译与海外推广”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为KY01000D2016002,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I类高峰学科建设项目“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与中国形象重塑”阶段成果)

「注释

①杨宝磊、王长潇:《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路径的新拓展》,《现代视听》2014年第12期。

②李美:《受众接受视阈中的纪录片翻译》,2016 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与翻译高层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年6月12日。

③张清宏:《翻译目的论与影视字幕翻译》,《西安欧亚学学院报》2009年第1期。

④杨丽俊、丁颖:《电视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研究――以为例》,《三峡大学学报》,2014年第12期。

⑤程维:《求同或存异: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纪录片字幕翻译――以央视外专审稿意见为例》,2016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与翻译高层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年6月12日。

中国人同学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字速录;高等院校;本科体系

汉字速录职业是一种正处于上升期的新兴行业。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专业速录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速录人才却远远无法满足旺盛的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培养高层次速录人才,既符合高等院校“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缓解我国高等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汉字速录”课程亟待纳入我国高等院校本科体系。

一、汉字速录

速录业是一种近年来正逐渐引起社会关注而市场需求旺盛的新兴行业。汉字速录是一门能达到“话音落,文稿出”的快速录入汉字的职业技能,是一门需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速录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是随应计算机的引进,在汉字速记的基础上,由唐亚伟先生结合汉字特点和手形结构,运用“多键并击” 的原则(即左、右手可同时击打多个键码)发明的。速录师一般录入汉字速度为180~220多字/分钟,最快录入速度为每分钟556字,而人讲话或交流的速度一般为200字左右/分钟。这就达成了“话音落,文稿出”的即时效应,使“语音、图像、文字”三者同现成为现实。这大大增强了各行各业相关业务部门录入汉字的速度,从而提高了单位决策部门的工作效率。

2003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颁布了《速录师国家职业标准》,将速录职业从业者分为速录员、速录师、高级速录师三个等级,各等级要求标准分别为:每分钟不低于140字、180字、220字,且准确率为98%。这标志着速录师正式成为一种新的职业。目前,国家《秘书资格考试证书》己明确将速记技术列为秘书技能必考科目之一。2009年初,教育部将“计算机速录”列入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新增专业的名单。

速记领域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速录指的是亚伟中文速录机。这曾在推广初期,一度将速录引入类似推销录音机或录像机的误区,致使消费者忽视了速录本身便捷、高效录入汉字的功能。其实,准确地说,速录是一种运用中文亚伟速录机的键盘代替普通键盘、与计算机联机、快速录入汉字的技能。一次击打,可同时输入两个汉字,大大缩短了汉字的音素、音节之间的时间间隔。每分钟达到录入220多字的速度则可想而知。汉字速录的技术应用和推广,不仅填补了语音信息与文字信息同步显示的空白,而且提高了我国速记在国际速记界的地位。2010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47届国际速联会议。

二、汉字速录就业领域与速录人才需求类型

汉字速录适用范围广泛,与各行各业都有切合点。它是一种便捷高效的录入汉字的职业技能,不但提高了速记行业工作的效率,而且有望发展为一种不分年龄、行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惯性输入汉字方式,成为一种全民的益智活动。汉字速录既能适时满足个人提高自身素质,开拓高层次就业目标的强烈愿望;又能满足市场和社会聘用高素质速录人才,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要求。这为各行各业迎合全球信息时代的快节奏提供了条件。同时,汉字速录使用左右手同时击打键码,有效地锻炼了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具有较高的益智作用。

目前,速录人才主要适用于各种大型会议、新闻、网络直播、法院庭审等现场,涉及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传媒业、金融业、建筑业、科研机构、文化机构、医疗卫生部门及社会团体等行业领域。许多普通速录人才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上市公司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的字幕制作、新闻采访及社会团体等单位的中、高层担任速录师或速录秘书等职(如外交部、财政部、中国对外联络部、政府办公厅、市区政府、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新华社、国台办、国新办、北京六维网络公司、丹尼尔集团企业、艾迪尔传媒有限公司、华为集团、第一视频集团、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北京新京报和新华网,还有以中央电视台为中心的全国各省、市电视台,各大报纸,广播电台等单位)。人民代表大会设有专门的速录组,北京奥运会、大型国际会议、大型学术会议等都活跃着速录师的身影。甚至,国家领导人出访也带有专门的速录师陪同。专业速录人才尽己所能地发挥着汉字速录的时效性、快捷性。

根据速录的途径和方式,可将速录分为中文速录、外文速录、外文译中文速录、中文译外文速录等四大板块。汉字速录则涉及三大板块及其对应的三类专业速录人才:中文速录板块的普通速录人才、外文译中文速录板块的中级速录人才和中文译外文速录板块的高级速录人才。普通速录人才,主要是熟练掌握了速录技能,而文化基础知识、语言文字编辑和应变等能力则相对较差。外文译中文速录板块的高级速录人才,是以良好的专业素养为前提,掌握速录技能,同时也具备较高的外语能力、秘书实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中文译外文速录板块的高级速录人才,是需要具有的专业素养、速录技能及外语能力、秘书实务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比前一板块要求更高,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更广泛。

三、汉字速录现状

速录自1994年开始向社会推广以来,现已普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青海省、澳门外),培训速录的单位共有200多家,其中,高职、高专及中专院校140多家,社会培训机构100多家,高等本科院校仅5、6所。从北京速记协会人才中心统计的结果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所培养的速录人才已有15万多,解决就业问题人数达9万多人,高级速录师的就业率则高达100%。据调查得知,速录从业人员的基本收入情况为:220字/分钟的高级速录师,月均收入上万元;140~180字/分钟的速录师,每月收入相对较低,但也有3、4千元。由于待遇较优厚,竞争压力小,速录公司或自由职业速录师一般不采用计时收费的方式,且往往以天或半天为单位来计算收费标准:不用屏幕显示的,全天一般1500元,半天800元;用屏幕显示的,全天(三小时以内)2000元。否则,不接受此业务。速录从业人员的主要职业有三大类:从事速录师、速录教学和速录员工作的占42.7%(其中,从事速录师的占25.8%,速录教学的占6.8%,速录员的占10.1%);从事助理、文秘、文员的占38.4%;从事司法机关的书记员占18.6%。用人单位还根据自身需求,设置了速录秘书、速录师、速录编辑等新型的专业速录岗位。许多速录从业人员已在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单位的中、高层担任速录师或速录秘书等职。截止现在,速录业已在全国解决了9万多人的就业问题。#p#分页标题#e#

据调研,目前专业速录人才的市场需求现状为:中文板块的普通速录人才,短缺;外文译中文板块的中级速录人才,奇缺;中文译外文板块的高级速录人才,空白。十多年来,虽然目前所培养的速录从业人员多为整体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普通速录人才,但因市场需求缺口较大,此板块速录市场仍有较大的发掘空间。普通速录人才的身价一路飙升,甚至出现十万元年薪招不到熟练速录师的现象,更别说国内和国际市场急需而目前国内仍未真正关注并开始培养的中、高级速录人才。

培养外文译中文的中级速录人才是目前制约国内速录业发展的瓶颈,也是速录业拓展部门亟待开发的领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日益发展,普通速录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国内一些大型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聘请速录人才时,一般要求具有本科学历、本单位某种专业素养、较好的综合素质等条件。而我国目前高等院校本科学历的专业速录人才寥寥,更别说具有较高素质、真正符合中级速录人才条件的。这类人才是目前社会和市场急需的专业速录人才。虽然有的用人单位高薪聘请这类素质相对较高的中级速录人才,却找不到真正符合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在高等本科院校培养这类中级速录人才,操作性较强。

而外文译中文板块的高级速录人才的培养,是个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眼光的崭新领域,是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这是目前速录推广拓展相关部门和我国高等院校未曾涉足的。根据国家科技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需求,在专业领域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特别是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在重点学科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等,这都迫不急待地需要具有专业背景、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速录人才。在高等院校的研究生中培养这类高端速录人才操作性较强。

四、汉字速录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日益提升,国内、国际市场对中、高级等高层次速录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中、高级速录人才的严重缺乏,随着用人单位对高层次速录人才的市场需求而日益突显,甚至出现了“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的高层次速录人才”的反常现象。目前国内、国际急需中、高级速录人才的用人单位主要有:大中型国有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外企、地市及以上政府机关、涉外机构、科研机构、国内国际大型会议、大型活动和高峰论坛、国内国际各大媒体(如电视报道、网站视频、新闻直播、期刊和出版编辑等)、教育部门、国有大型金融、保险等行业相关机构,众多大、中型私有企业,国际各贸易组织,以及国际科技资讯、信息情报等。然而,目前速录师却大多为高职、高专院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培养的普通速录人才,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虽然教育部根据市场需求在2009年适时将“计算机速录”列入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但仍无法满足国内、国际市场对普通速录人才,特别是中、高级速录人才的需求。培养高层次速录人才已迫在眉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前景堪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就业环境也日趋艰难。虽教育部多次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但只能减缓,却没能根本扭转“就业难”的整体局面。一部分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虽已就业,但专业不对口,对所从事工作不感兴趣,又缺乏真正发展自我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想突出重围却苦无良机。而汉字速录技能为这些亟待就业和再就业的高校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的良好的就业机会和自我发展平台。高等本科院校学生可以通过掌握速录技能及其他综合知识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层次速录人才,从而迅速跻身于国家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中、高层,实现自身的就业或再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形势,为高层次速录人才提供了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云霞.中文信息处理速录及语言应用模式[J].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赵宏伟.速录:迟到的专业?[J].教育,2009,(20).汪瑞林.

中国人同学录范文第3篇

上海SMG纪实频道于2002年元旦开播,是国内最早24小时播放纪录片的专业频道。频道运营的前几年较为艰难,处于亏损的状态,直到2005年频道才开始扭亏为赢,2006年创收七千多万元,到2007年的时候,频道的创收已经突破了一个亿,到了2010年,上海纪实频道单纯的广告收入已达1.55亿元,盈利1.13亿元。上海SMG纪实频道的成功无疑给了中国纪录片人莫大的安慰和新的希望。“SMG纪实频道的成功,说明纪实节目完全可以在市场化环境下生存。SMG纪实频道为北京、广州等大型中心城市创办纪实频道提供了成功经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张同道教授如是说。

上海SMG纪实频道成功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核心的因素是其推出的一大批品牌栏目与精品之作。这些品牌栏目和精品之作,既培育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又打开了国际市场。受上海SMG纪实频道近几年的改革和创新实践的启发,我们试着提出中国纪录片生存的两条战略途径:一是外促途径,二是内强途径。

外促途径

一、加快纪录片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同道教授在分析中国纪录片的现存困境及问题时指出:“中国纪录片发展所面临的不是局部问题,而是从运营体制、制作模式到传播模式全链条的系统问题。”张同道教授在分析中指出:“如何进入良性运转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这是中国纪录片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的纪录片创作不但缺乏行业标准,就连通过市场化运作创作的纪录片也是屈指可数。很多独立纪录片人仍然在“无渠道、无资金、无市场”的三无状态下苦苦地坚持着,他们创作的作品除非获奖,否则无人知晓,即便是某些获奖作品,也难觅得播出平台。而各级电视台作为纪录片的高产区,其创作的热情也因纪录片创作的高投入和低产出而望而却步。

纪录片市场化运作应该符合商品的市场化运作规律,具备一切市场化运作所需要的市场元素。具体包括:一是在商品供应上,要能够提供足够丰富且具备相当专业水准的纪录片作品;二是在消费者方面,要培育广泛而持久的纪录片作品的需求者;三是流通渠道方面,要建立足够多的、比较规范通畅的纪录片买卖渠道。因此,为促进我国纪录片的繁荣和发展,加快纪录片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当务之急,其中最重要是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内容供应商,同时要培养一定数量的纪录片经纪人,严格按照纪录片的创作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来生产和销售纪录片,为纪录片建立起畅通的销售渠道。也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孕育中国的纪录片市场,为纪录片的商品化提供外部环境和前提条件。

二、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纪录片的创作存在着拍摄周期长,投入成本大,见效慢等特征,这使很多电视台对电视纪录片的拍摄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即便有的电视台或独立纪录片人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拍摄了一些像样的纪录片,也只能是孤芳自赏,难觅购买者和播出商。当前,在国家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背景下,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之一的纪录片产业,日益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重视。2010年10月,广电总局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并启动了中国形象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工作,这充分彰显了国家大力发展纪录片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下一步,我们更应该在政策鼓励和资金扶持两个方面做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制订纪录片发展战略规划,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纪录片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纪录片产业,并给予纪录片企业一定政策和税收的优惠等。

三、理顺并拓宽电视纪录片的流通环节和渠道。2011年1月1日是值得中国纪录片学界和业界同仁欢欣鼓舞的日子,当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9纪录频道正式开播。CCTV-9纪录频道的开播,可以说在国内开创了两个第一:一是中国第一个面向全国卫星播出的部级纪录片频道;二是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卫星覆盖的专业化纪录片频道,从而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构建起了一个高端平台。CCTV-9纪录频道运营采取的是制播分离方式。制播分离虽然是市场化的关键,但在我国仍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和困境,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缺乏电视台和节目制作公司之间的中间环节。该环节一方面能让电视台了解受众的取向和热点,了解广告商的需求和愿望,另一方面可以给各节目制作公司起到导向、分担风险等作用。所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理顺并拓宽电视纪录片的流通环节和渠道是当务之急。

四、加快媒体间的相互融合,拓宽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从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层面来讲,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媒体,而新媒体的出现势必会促进媒体间的相互融合。当前,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机以及以苹果iPad为代表的小型平板电脑等终端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正引领着文化消费时尚,从而促进了传媒业务融合化和市场一体化。我们看到,在当今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媒介内容逐渐成为香饽饽,而纪录片行业本身就有着强大的内容优势,因此,新技术和新媒体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与创新带来了契机,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

内强途径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纪录片创作队伍。2011年底,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陈晓卿主任在筹备一个市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会议时发现,很多城市电视台已经没有纪录片专业制作队伍了,原来做纪录片的导演也都改行了。事实上,中国现在最缺的不是频道及播出空间,而是内容。就拿央视纪录频道来说,其每天播出的4小时纪录片中要求国内自主创作的纪录片达到79%,没有地方台的支援,这个刚性的要求很难达到。但地方台恰恰因为纪录片人才和创作队伍的流失,能够提供的支援相当有限。没有了高素质的纪录片人才和创作队伍,哪有好的纪录片作品?没有好的纪录片作品,包括央视纪录频道在内的各纪录频道何以良性运转?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创作者是决定性要素,只有纪录片创作者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我国纪录片的生产实力才能够真正提高。就当前的中国纪录片创作来说,建立和完善创作队伍,全面系统地进行专业培训是当务之急。而就培训的内容来就,不能只局限于拍摄技巧等基本功的培训,而是要加强对创作者自身素质及社会公德的培养,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叙事学等基本理论素养的培养,让纪录片创作者能够在今后的创作中学会研究观众心理、观众习惯,同时学会借鉴其他艺术门类创作的一切有效的规律和法则来丰富电视纪录片创作,真正提升纪录片的质量和层次。

二、丰富纪录片的类型,提升纪录片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上,纪录片节目交易的需求主要有社会类、人文类及自然类三大类型。我们知道,社会类纪录片是反映各国人民生活、工作及社会问题的纪录片,而人文类纪录片是反映各国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考古等有关人类学题材的节目,自然类纪录片则是关于生物多样性,反映野生动物的保护和植物的保护,反映人和自然、人与环境的生存依赖关系的纪录片。鉴于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对题材类型进行规划,主动去迎合和适应国际纪录片市场的节目需求。

当前,我国的纪录片选题重人文类和自然类而轻社会类。就拿央视纪录频道来说,央视纪录频道的定位是“为时代中国存像,与大千世界共鸣”。从过去一年频道栏目的设置和播出节目来看,选播的国内题材的片子更多的是反映中国人积极的态度、人性的美好和特有的智慧,更多地用国际化的方式展示中国的形象。对此,国内很多纪录片研究学者颇有微词。例如,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刘景锜曾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就怕央视带来的不是整个纪录片市场的繁荣,而是一花独放。”而复旦大学的吕新雨教授提出了更让央视难以回避的问题:“如何平衡对外与对内的关系,这很难把握。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不可能太复杂,这导致对外时纪录片会更简单。”“如果只关注国家形象建构本身,只拍歌舞升平,对当代中国社会关注不够,削弱了中国问题的复杂性,那纪录片最重要的社会批判功能就不能发挥,所起的社会作用就十分有限,对国内纪录片生态的发展也难以起到帮助。”对这一问题,刘景锜曾更加犀利地提出:“目前中国观众不是知性型而是娱乐型,Discovery频道都公开承认他们就是做娱乐化的纪录片,央视作为国家台肯定不能这样。那么们他敢不敢把现实中尖锐的问题拎出来?”

因此,从内部发展策略来说,加强纪录片题材类型的规划,将题材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元的纪录片提供给国际市场,是繁荣国产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战略途径。当然、丰富的题材类型仅仅是打开国际纪录片市场的前提,而创作生产制作精良,在影像语言上能够与国际一流纪录片相媲美,具有很强专业品质和观赏价值的优秀纪录片,才是真正的王道。[基金项目:曲阜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校园DV纪录片发展与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J201048)]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胡江银

中国人同学录范文第4篇

作为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引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继去年高调亮相第24届法国阳光纪录片节之后。今年,应组委会邀请,参加第五届亚洲阳光纪录片大会,继续在国际舞台上一展风采。3月18日下午,央视纪录频道在该节成功举办了推介会,吸引了众多国际纪录片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的高管参加,获得他们的高度评价,现场气氛热烈。

CCTV-9用数字说明实力

领航之势锐不可当

推介会上,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女士对频道进行了全面介绍,她用一连串的数字描述了频道成立3年多所来取得的成绩:2013年纪录频道全年累计覆盖观众将近9亿,相比2012年增长35%;年播出节目总量大约1万8千多小时,约占中国纪录片播出总量的三分之一,在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占有率达61%。三年来,频道通过节目购买、联合摄制、共同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每年都会投入超过1000万美元用于国际联合摄制。目前,我们已启动了20余部、总时长达80小时的国际联合摄制项目。

周艳还表示,去年纪录频道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最大的纪录片联盟,此举被誉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今年,纪录频道还将于 11月18至21日承办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这将是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另一个里程碑。

旗舰驱动效果显著

原创新片异彩纷呈

《2013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纪录片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央视纪录频道的旗舰驱动作用明确显现。”形成这一“旗舰驱动”的基石,正是纪录频道不断推出的一系列优秀纪录片。

推介会上,纪录频道推出了2014年度的6部重点原创纪录片。它们当中有讲述中国陶瓷文化在全世界传播旅程的《瓷路》;有展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绝美风光、社会生活、自然风物的《大黄山》;有探寻中国的“国民之花”牡丹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有力文化传播符号的《牡丹》;有传达数千年来中国人对完美生活空间的理解的《园林》;有从全新的视角重新发现中国“汉文明”的《汉》;还有记录中国商人在全世界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精彩“生意”故事的《与全世界做生意》。这些纪录片,取材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是以国际化的叙事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国际合作风生水起

纪录大片重磅出击

除原创纪录片外,由央视纪录频道与国际一流电视机构联合打造的4部纪录大片也在推介会上亮相。其中有纪录频道与英国广播公司、探索频道、德国RTL电视台和法国国家电视集团联合摄制的纪录片《隐秘王国》;与五洲传播中心、法国国家电视集团联合摄制的《中国设计》;与奥地利国家广播集团、法国ARTE电视合摄制的《番茄的胜利》;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动物星球频道、美国野生救援协会联合摄制的《野性的终结》。

不仅如此,周艳还表示,央视纪录频道成立三年来,一直致力于丰富选题的种类和风格,据统计,全球每天都有15亿人在收看纪录片,而在中国潜在的纪录片受众更加广泛,这预示着频道巨大的国际合作空间。她说:“我们期待,在此次亚洲阳光电视节上,能与更多朋友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智慧,与更多国际合作伙伴达成新的国际联合摄制项目。”

千呼万唤始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Ⅱ》初露锋芒

去年,在法国阳光纪录片节央视纪录频道主题推介会上,纪录频道推出了10部最新原创纪录片,其中就有在国内火爆荧屏、引发全民热议,在国外行销到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并表示该片第二季将于2014年面世。如今,佳期已至,这部已经吊足世界人民胃口的纪录片,终于在本届亚洲阳光纪录片节上初露锋芒,该片总导演,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也来到推介会现场,他不仅带来了《舌尖上的中国Ⅱ》精彩绝伦的片花,陈晓卿还透露,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除了有更多的美食,还希望通过食物,展现更加开阔的中国社会,也就是片子中的故事会更加强大,更加吸引人,而且在表现风格上还会借鉴好莱坞类型片,比如片中有些片段像公路片,有些地方像家庭,相信本片将会更加吸引人,海外销售可能也会不错的成绩。

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纪录频道除了诞生了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家喻户晓的纪录片品牌,还每年参与国际联合摄制项目30个小时左右,其中在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和日本放送协会联合摄制项目《生命的力量Ⅱ》中,纪录频道团队直接参与到节目创作的一线。该片中国一集的导演李炳在推介会表示,国内团队在野生动物题材的拍摄方面还经验不足,而我们的合作伙伴新西兰历史公司在这方面则成就斐然,我们在跟他们的合作中不仅学习到先进的拍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手段。

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董事总经理Kyle Murdoch也感触颇深地补充道:“有中国的合作伙伴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单枪匹马作战,非常需要中国同行的加入。”

CCTV-9再聘国际顾问

继续提升国际化水平

除了积极与世界一流纪录片制作机构搭建国际合作网络,央视纪录频道还致力于邀请一流的国际顾问团队,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今天,曾凭借《迁徙的鸟》、《喜马拉雅》和《微观世界》“天地人”三部曲,以及斥资五千万欧元打造的巨制《海洋》,在世界纪录片界为自己确立不可撼动的地位的法国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先生,作为央视纪录频道此前聘任的首位国际顾问亲临推介会现场,他谈到与纪录频道正在洽谈一个有趣项目,一部关于动物夜间活动的纪录片,他表示非常高兴跟央视纪录频道合作,因为“央视纪录频道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有什么样的意义”。

推介会上,央视纪录频道聘请世界科学与纪实制片人大会的内容规划总监Alison Leigh女士为纪录频道国际顾问并颁发聘书。截止目前,央视纪录频道已经聘请了包括:法国“纪录片之光”纪录片节的创始人,奥斯卡奖获得者伊夫・让诺;艾美奖获得者史蒂夫・伯恩斯;英国电影学院奖和美国艾美奖双料获奖导演及制片人菲尔・阿格兰等在内的16名国际纪录片大师为频道国际顾问。

Alison Leigh女士兴奋地说:“很高兴能成为央视纪录频道国际顾问,刚刚看到中国的纪录片的质量已经非常卓越,这是有目共睹的,更希望在今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上,我们能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中国人同学录范文第5篇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伊始,便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国际纪录片行业的高度关注。近三年来,央视纪录频道已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法国国家电视集团、英国独立电视台、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奥地利国家广播集团签署了纪录片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它们已经成为央视纪录频道最为重要的伙伴。

2013年8月14日,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正在这里举行的“D9放映厅——央视纪录频道国际联合摄制项目看片会”,3部央视纪录频道与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法国国家电视集团等国际电视机构合作摄制的纪录片:《秘境中国·天坑》(MYSTERY CAVES)、《非洲》(AFRICA)、《生命的奇迹》(WONDERS OF LIFE)的精彩画面,加上3部纪录片国际制作人、制作方代表对各片创作历程的生动讲解,让现场观众们再次被纪录片美轮美奂的视听感受所震撼。看片会现场,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介绍到,在过去的两年里,央视纪录频道已经启动了20余部、70余小时的国际联合摄制项目,从中成功探索了多种合作模式,与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制作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本次看片会所播映的3部纪录片,正是央视纪录频道与这些国际合作伙伴在上一阶段的合作成果。

《秘境中国·天坑》(MYSTERY CAVES),由央视纪录频道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联合摄制,英国独立电视台承制。该片讲述了洞穴地质学家Darryl Granger教授,为解开中国西南地区存在大量天坑,这一奇特而蔚为壮观地质景观背后的种种谜团,带领一支国际探险队深入广西凤山天坑内部,展开的一段奇妙探险旅程。该片制作人、英国TRUE NORTH公司执行制片人Liz McLeod,在看片会上介绍到,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听过“天坑”,即使中国人知道的人也不多,这就意味着“天坑”是一个制作电视纪录片的绝佳题材。制作这样的纪录片很不容易,所以国际电视机构间的合作非常必要,只有通过这样的合作,才能群策群力汇聚各方的优秀资源。她说,中国是一个故事的宝库,这些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掘,等待着我们去讲述,她自己非常期待能与央视纪录频道这样的合作伙伴,联合摄制出更多关于中国的作品。

《非洲》(AFRICA)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探索频道、法国国家电视集团联合摄制,英国广播公司承制。该片通过一系列世界最新的,如缩时摄影和星光摄影等拍摄技术和手段,带我们到达以往纪录片未曾探秘的非洲角落,记录下非洲不同地域多姿多彩的生物故事,为我们展现出这片伟大土地的广袤与神奇。该片监制、英国广播公司(BBC)自然历史部高级总监Mike Gunton先生介绍到,该片由BBC经典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生命》原班人马打造,近百人的摄制团队,跨越了27个国家10万英里的路程,使用了共550台21种不同型号的摄像机,历时4年摄制完成。他表示,对于BBC而言,能与央视纪录频道这样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非洲》此类大型纪录片,意义非凡。

《生命的奇迹》(WONDERS OF LIFE)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英国广播公司联合摄制,英国广播公司承制。该片通过观察分析地球上多种生物的生长与进化过程,从生物学的角度,探寻光、地球引力、时间等物质能量与生物生命结构的关系,向观众展示自然法则是如何支配与管理生物的多样性与适应力,让观众领略到大自然令人赞叹的神奇创造力。该片联合摄制方,BBC环球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张国礼先生在现场介绍,当今多国合作、全球拍摄,已成为国际纪录片界创作的基本模式。BBC与央视纪录频道的合作,更加推动了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将具有全球广泛关注性的题材,以东方的视角呈现,将使双方未来的合作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