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公德心培养

社会公德心培养

社会公德心培养

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第1篇

立个人美德,树健全的自然人

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因此,社会发展必须从培养优秀的人才着手。而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关注个人道德修养,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独立个体,即社会自然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要紧,私德是公德的根本”。因此学校教育要大力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家庭美德的要求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等。把学生个人和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美德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美好的品质如忠诚、正义、坚韧等;优雅的礼节如礼貌、节制等;宽广的胸怀如慷慨、大度等;关爱之心如怜悯、仁慈等;待人处事的态度如谦虚、真诚、勤奋、积极等;全面的素质如丰富的知识、健康的身心、幽默的谈吐、高雅的情趣等。

立优秀双德,树社会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个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外。因此学校从孩子的学生时代就要培养他们优秀的“双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首先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公德意识。学校应想尽办法通过多种途径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要求植根在学生心中。每个人在公众场合散发出美好私德的光辉,社会公德环境才可能真正优化起来。

其次是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学生虽然还没有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但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提前对学生进行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我国提倡的社会公德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学校和老师如果都能从小事抓起,把职业道德培养与学生学习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岗位是学习,爱学习钻研是爱岗;不早退迟到,按时完成作业,学习勤奋拼搏是敬业;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犯错不撒谎,答应他人的事一定办到等是诚实守信;对同学一视同仁,不歧视贫困学生、残疾学生,不欺负女生,敢于仗义执言是办事公道;每天做好清洁卫生,关好门窗,帮助困难学生是服务群众;当青年志愿者,传播网络文明,关心鳏寡孤独老人,赈灾救灾,美化环境是奉献社会。

立法定美德,树法制人

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内容中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所以学校要加大对法规和法律的研究力度,梳理法律条文中对公民道德的要求,并且有目的地加以培养。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是行政法规对公民的道德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我国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纳税和履行其他相关义务。其中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就是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美德。

学校教育要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以神圣的态度践行法定美德,做一个自省、自律、明智的法制人。

立传统美德,树民族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仁、义、礼、智、信”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情感;“义”是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规则;“智”是人认识社会、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处事的道德准则。学校要充分认识“仁、义、礼、智、信”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教育学生很好地遵循这最重要的五种社会道德规范,把学生培养成跨越古今的民族人。

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公民意识教育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成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法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公民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权利和义务的意识。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群体,是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者的后备军,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重任,加强高职生公民意识教育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同志的讲话中指出,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既是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高职院校是强调学科的专业性、职业性和技能性,也要重视学生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合作诚信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同时,领悟到民主、团结、协作社等会公德意识,这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将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范畴之中。

(三)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当前社会需要的是技术人才应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我校大学生的现状分析:高职大学生群体90%以上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关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较强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和法律意识,但公民义务、公民行为意识相对较弱,学生缺乏公民意识。对社会的关注不多,更缺少对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因而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和社会公德心。

(一)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

据调查,虽然198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主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要求中等学校德育工作重视公民教育,但目前在校的高职生接受的公民教育却是十分有限的。他们更多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而接受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灌输与意识形态的强化。

(二)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身份认同感

我国大众化以前的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非常稀缺的智力资源,是人们羡慕的对象。荣誉感和优越感,再加上比较好的生存状况,促使他们从单纯的知识精英向外延伸,也使他们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质,并有体现自己公民素质的愿望。然而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的总体素质下降成为事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也下降,荣誉感优越感逐渐消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生身份认同感的丢失。加之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使得学生们一心为生存而求知,于是缺乏对自己品德修养的诉求,也无法将自己优秀公民的意识唤醒。

三、公民教育对高职学生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地位

2007年,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理念。”高职院校应将公民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融为一体,以推进公民教育的稳步发展。

(一)加强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高职学生素质。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的美德教育,对深化公民教育有重要作用。传统美德对我们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教育和影响,能使大学生懂得修身、为人、处世、治学等方面的基本道理。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渗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之中,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公民行为及公民能力,形成尊师爱校、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加强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全面建设和谐向上社会的需要。

中国公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民主意识。

(2)平等意识。

(3)权利义务意识。

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日常教育活动 培养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报告从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即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公平、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准确回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一个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三个层面中,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基础,学校就是主阵地。一个孩子迈出的人生第一步尤为重要。培育每个公民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做起。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他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全局性意义。为此学校教育就重任在肩,各个学校要抓好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何在学校做好核心价值的培养,是当今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理念转变的关键所在。学校教育要从各个方面交叉渗透,全方位做好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强调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工夫,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寓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一、培育学生勤奋好学的习惯

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塑造。一是从小抓起。在启蒙教育中就要开始做起。在中小学阶段,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入手,除了在课堂上的引导教育,还要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挖掘出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在中小学挖掘开发传统经典文化校本教材,强化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组织经典诗文诵读、启蒙教育儿歌唱读等一系列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二是从课堂做起。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课本这一内涵丰富的课程资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利用教材中的经典事例、著名人物,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学习著名人物的学习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品质。三是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校到教师要注意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把课堂中传授引导的内容融汇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去,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引导学生初步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良好品德是培养良好素质的基础。古人云,人无德,不立,因此学校教育要抓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一是从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入手,做好德育工作。中小学生是人生德育培养的起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细节的教育。从捡起一片纸屑开始,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德意识。二是从日常活动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多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如爱心义卖、爱心捐助、社会公益宣传等公益性强的活动,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好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修德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三是树立榜样,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学习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的光辉事迹,体会他们的感人业绩和公德意识,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一是做好正面引导,传递正能量。生活的出现的好人好事,教师要积极宣传,教育学生见贤思齐。如某个学生捡到饭卡或现金上交,学校管理部门要及时表扬,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对问题学生及时帮助,引导他们步入正轨。学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找准问题所在,教育引导,用爱心去感化,给学生改正的机会。三是强化法制教育,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学校要定期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听专业人员的宣讲和观看法制教育影视资料等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引导学生做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四、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对学生品质的培育,教育学生诚实守信。首先,从细微处着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细节的培养,不论是写作业、还是做卫生,都要要求学生细致耐心。教师可利用教材或其他资料引导学生从典型事件中吸取教训,让学生时刻牢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道理。其次,从基础做起。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开始,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将自己的的人生价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再次是从小事开始,教师要教育学生做诚实的人。面对纷繁的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小事开始,诚实守信,做一个胸怀坦荡的人。如遇到犯错误的学生,要鼓励他积极面对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完善自我。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广大教师要勇挑重担,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工夫,使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立志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第4篇

一 、培养大学生

公民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一)如何理解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现代文明人所具有的行为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理念、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所具有的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制社会下形成的大众意识。具体体现为视他人和自己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同时,这种意识还包括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即公民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体。

(二)当前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作用和意义

1.当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由于家长的保姆式呵护、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和本身生活阅历的缺乏,使他们做出了诸如随地吐痰、乱抛果皮纸屑,公交车上不懂得礼让老弱妇孺的举动;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政党制度,不懂得什么是权力制约,不懂得什么是法治国家、不懂得什么是市场经济,不懂得以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等。有些大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还出现了诸如心理困惑、冲突矛盾或犯罪等诸多的社会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准公民”阶段,处于向真正带有社会性的公民阶段的过渡期,所以,在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展专项的公民意识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⑴ 加强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国家新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以说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大学生,当然应该接受公民意识教育。

⑵ 加强公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因而人们的社会角色变换频率也越来越快。市场经济要求人们以公民的身份来参与平等的市场竞争、参与广泛的社会管理,因此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学习公民知识、增强公民意识,正确地行使公民的权利与履行公民的义务。

⑶ 加强公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目前和长远发展来看,大学生毕业后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公民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是青年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是他们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在校园中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那么,我们很难想像他们走上社会以后能当好一个合格的公民。所以,大学生未来的角色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同时也要求高等学校把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摆在思想教育的突出位置上。

二、 公民教育和

大学德育是相互一致相互贯通的

(一)大学德育对公民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包容性

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等三个方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它虽属于道德范畴,但由于其涵盖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内容,对于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在高校进行相应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是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制定、宣传和教化工作,以促进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良心,由“他律”逐渐转为“自律”,使他们在走上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公民教育与大学德育在目标上具有共同性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 明确规定了德育的目标:“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结合,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而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理念、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它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我们开展公民教育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开始,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发展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理性,使之有助于公民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公民教育和大学德育在根本任务上具有一致性

公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在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就是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具有发展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和献身精神,既懂得行使个人权利,又注重履行自己责任和义务的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德育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到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 、培养大学生

公民教育意识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工作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道德教育。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而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初步的道德素养和最高的道德品质都是公民精神的主要内容。公民精神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而爱祖国又是公民精神的核心。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中,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其次,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年轻一代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这使得智育在年轻一代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格外重要。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每个劳动者具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创造性的才能。要使年轻一代具有崇高的理想、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劳动、善于劳动以及各种文明行为等等,没有智育是不可想像的。在公民教育中,我们不但要强调开发智力,大力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还要高度重视提高人才的人文素质,即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第三,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突出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内容。针对我国当前德育工作中偏重于政治教育,且内容抽象、大道理多、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少、教育效果较差的状况,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懂得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让学生在感知光荣历史和身体力行的锻炼过程中培养爱国、守法、互助、团结的精神和生活严谨、简朴及奋斗进取、明辨是非的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人格教育极大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任何时候放弃立场,盲目追随,没有发展的自主创新,只会受人牵制。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教育理论多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比如,德育工作不大重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培养,常使得道德教育成为空洞的说教。智育不大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等,这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特别提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将 “心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同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五,要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舆论氛围。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公民教育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公民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民教育。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就是要优化环境因素、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行使舆论监督作用、发挥舆论教育功能。从小环境来说,就是建设好校园文化;从大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好整个社会文化。社会大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如果社会风气得不到有效纠正,如果社会道德继续滑坡,如果违法乱纪不受严惩,如果民主法制建设不落到实处,那么公民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正规的学校公民教育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大环境方面我们要加快民主法制建设,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优化社会环境,以创造公民教育的良好氛围。

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家庭的一员,出了学校后还将从事某种职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从书本定义上讲?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总和。但是?道德不是一层不变的单一概念。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社会生活已经衍变成了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三大领域。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就相继产生了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这三种道德规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分别简述之。

1.大学生应具备最基本的社会公道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称社会公德是“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也是社会道德的支柱?极大地有利于培养高等学校“四有”新人。换言之.社会公德既具有共同性、群众性?又具有时代性、历史传承性。

客观地讲?在今天?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例如?在图书馆自习时大多数学生懂得安静、不防碍他人正常学习?懂得爱护图书资料;在食堂用餐时?懂得依次排队、礼让师长;在考试时?反对弄虚作假、企图舞弊过关?提倡公平竞争;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分明、敢于和歪风邪气做斗争……这些现象令人欣慰。但在另一方面?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极少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公德。如?在考试时寻找“”。在公共场合言行古怪?甚至违法乱纪?极大地败坏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形象。如果我们不能对上述现象果断做出科学对策?将使社会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同感下降?后果堪优。

2.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初步的职业道德意识

大学生虽然还没出社会.似乎还谈不上什么职业道德?但是?大学生很快会进人社会而融人某一职业中?我们高校完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宏观的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他们初步的Y,业道德意识?明白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人社会后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行事。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以及职业作风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凡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公民?都将面临职业道德的约束。只有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才能使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从而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高校学生总会步人社会?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意义在于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为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要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以从中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发现?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或从事过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他们在就业后所显现的职业道德素质一般较高。

3.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家庭道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当今中国?无论是社会还是农村?无论家长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好是坏?大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在各自家庭中处于实际的核心地位。从读小学开始到读完大学?每个家庭所提供给大学生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动力是无法计量的。目前?有些过分溺爱孩子?一味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过分的宠爱?使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回到家中总以“英雄”自居?不尊敬父母、长辈?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能为家庭分忧?自私自利……这是极其有害的!古往今来?中国人都讲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孝顺父母”、“家庭和睦”?这与世界文明的前进潮流也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德育应针对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的现象?及时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帮助他们摆正其在各自家庭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发挥的作用?理解家长的辛苦?懂得孝敬父母、长辈。

二、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的内容与方法

高校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应立足以下几点:(1)高校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学生树立“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一外在要求变为大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目前?大力整顿高校的学风、考风?严肃处理违纪学生?就是一种有效的公德教育。(2)高校应把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灌输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现代社会?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两把不可缺少的“神剑”?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问题都交给法律去解决?将会使人们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故而只有把道德教育和法律结心起来?才能彰显道德的威力。(3)必须重视“小事”上的公德教育。若放纵某些大学生在“小事”上的缺点,将会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恶性发展,等到出现大问题时再想扭转局面,恐怕不是易事。目前,少数学生恶意破坏教室、宿舍、图书馆以及校园的公共设施,其初衷或许仅仅是好玩,他们未必意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但一些学校对此现象重视不够,没有对相关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而是派后勤职工把受损的公共设施修好了事。其结果必然是,公共设施继续被破坏,而那些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将继续丧失,并有可能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职业道德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1)通过德育课、就业指导课,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观念,为他们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人只有确立了相应的职业道德意识观念,才能培养起职业情感、树立起职业理想,也才能做到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2)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高级人力资源。目前,少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几乎不考虑社会的利益,单纯追求就业环境和经济报酬的最优化,怕吃苦,这是需要纠正的。同时,我们也可喜地看到,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报酬,立志西部、扎根艰苦行业,这是值得高校德育界大书特书的。(3)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工作者向大学生进行爱岗就业的报告,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此夕卜还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两课”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