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范文第1篇

为了系统地阐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情况,我们特地组织本次选题,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教育城域网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本期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教育行业的应用技术:

教育:信息化先行

教育管理网络化

资源建设是关键

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育行业

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行业的效率和效果,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信息化不仅包括现代化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也包括由此而拓展开来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教育城域网建设、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组织和管理、运行方式变革等重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部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投资了4000多万元,建设了300多门基础性、示范性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课程平台,并且 实施了网络课程质量认证项目,100多所高校参与了该项目,培训了上万名高校教师,促进了校内网络教学的开展。

在基础教育领域,各地均开始重视并进行教育资源建设,积累了一批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库、教育软件和教学平台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非常活跃的组成部分。

培育者的艰难

虽然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由于我国教育行业规模非常庞大,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育信息化投资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的华北、华东地区占据了教育信息化投资56%的份额以上,而经济欠发达的西北、西南地区只有21%左右。

自“校校通”工程以来,教育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虽然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资金仍是困扰信息化的最大难题。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底子仍然很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即使教育信息化资金年年高速增长,在教育信息化巨大的空白形成的资金深谷面前,仍然显得力不从心。

由此来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投资规模将达到数千亿元之多。显然,这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续投资。而在投资上,各地并没有教育信息化专款。由于教育部严格实行“一费制”政策,从学生集资搞教育信息化建设也难以实现。

现在市场上有几十种商品化的教育资源库,这些资源库的出现一定程度缓解了学校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渴求。但真正能够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适合网络特点的资源严重匮乏。

我国教育资源的开发尚处于低水平重复开发状态。一方面教师迫切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统筹规划,许多地区和学校都在竞相开发资源,但是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重复开发阶段。低水平是指开发的资源质量总体不高,导致开发出的资源重复较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不容易吃的“蛋糕”

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增长,教育信息化催生了数以百亿元计的巨大市场空间。尽管资金投入在总体上不充足,但是每年仍有几百亿元的投资规模。赛迪顾问数据表明,2003年,中国教育行业IT应用市场投资规模超过250亿元,增长率达20%以上,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远程教育市场,2004年教育信息化投资将达到300亿元的市场规模。

目前,教育信息化在总体上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硬件设施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比例达8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在90%以上。因此,对从事硬件销售的企业来说,教育行业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但是这块“蛋糕”吃到嘴里绝非易事,只有拥有丰富的教育行业客户关系的企业才能吃到嘴里。

即使吃到嘴里也并不容易消化,因为资金匮乏仍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许多企业如联想、TCL等提供了“分期付款”模式,由企业出面为教育行业提供银行贷款,教育行业分几年将欠款付清。但是,剩余款项的回笼却是令企业颇为头疼的问题。如果教育行业没能及时还款,企业即使诉诸于法律也无济无事。

教育行业软件企业分得的“蛋糕”远没有硬件企业多,教育信息化总体上仍处于基础建设阶段,软件占整个投资中的比例非常小。这一点在高校领域中并不特别突出,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则鲜明地表现出来。

教育行业对教育软件的需求非常强烈,但是目前教育行业处于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之中,对教育软件需求的变化也非常大,尤其是对教育资源类软件来说更是如此。

虽然与硬件设备提供商相比,教育软件企业没有实施分期付款的问题,却一直面临渠道销售的困扰。教育行业软件与家用教育软件迥然不同,它不可能走像软件专卖店、新华书店这样的渠道,必须要走教育行业内的渠道。而除少部分有财政自的学校以外,教育行业软件的渠道则被牢牢控制在各地电教馆、电教站的手中。国内大部分省和直辖市设有《电教征订目录》,供学校订购时使用。在证订时,电教部门可以左右学校的选择,因此电教部门实际上已经成为教育行业软件的垄断性销售机构。这样将严重削减教育软件企业的利润,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将产品提高定价,或者降低产品的品质。

因此,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教育信息化是一块硕大无比的“奶酪”,但是无论是硬件厂商,还是软件,只有实际上品尝过的企业才知道个中滋味,“教育行业好看不好做”是业界公认的事实。

路漫漫教育之路

赛迪顾问预计,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将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421.9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预计在未来的几年里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以“应用为本”,向纵深方向发展。应用乏力是教育信息化的“软肋”,为业界诸多人士所诟病。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阶段工程,必然需要分步来实施。在经过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后,必然要以“应用”为根本的纵深方向发展。“应用”主要体现在管理、教学两个方面,除需要配备大量的软件之外,用户培训和相关促进信息化应用的机制也非常必要。

教育信息化的结构逐步优化。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教育行业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认识的加深必然会导致教育信息化的结构不断优化。由原来的仅仅重视硬件的片面建设,会逐步加大在观念、软件、人才、培训、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整个教育信息化的结构将呈现优化趋势。但是对不同地区、不同教育类型,教育信息化的结构优化会呈现极大的差异。

高等教育信息化逐步进入成熟期。高等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相对最为完善的教育类型。高校在资金、硬件、软件、人才、用户等各方面的成熟程度要远远高于其它教育类型。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建设了校园网的情况下,高校教育信息化逐步进入成熟期。一些走在前列的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其信息化规模和信息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行政、后勤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高等教育将是最早步入成熟期的教育信息化典范。

基础教育信息化呈现梯度发展趋势。由于中小学分布在全国各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观念、信息化思路、相关人才均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少数东部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广州等,PC机、投影机、校园网、城域网基本普及,表明教育信息化已经超越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正进入实用阶段。中部中等发达地区正处于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同步的阶段。而许多欠发达地区尚未开始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呈梯度发展趋势,各地差异非常大。“数字鸿沟”在近几年不但不会减少,甚至会有加深趋势。

教育信息化也需要产业链

教育信息化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主要包括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提供商、软件分销商等。

设备提供商包括为教育行业提供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的企业。联想、华为、神州数码、锐捷网络、IBM、清华紫光、清华同方等公司均是教育行业中的大型设备提供商。教育行业对硬件设备有非常旺盛的需求。据资料显示,硬件占据了80%以上的教育信息化投资份额。

教育信息化范文第2篇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 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教育信息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 教育资源建设 分析

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为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尚处于一个不完善的阶段,其硬件投入、应用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严重的不足之处,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水平与质量。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开展,与之对应的教育信息资源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这也是我们所需要面临的有关新课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有关信息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概述

1.什么是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其主要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依托,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教育的一个必经之路。教育信息化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教育时需要对基于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通讯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综合的利用,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的安全发展,进而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从本质上来说,教育信息化是对知识资源和获取方法提出了有关丰富与便捷的新要求,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更新速度,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提供有力的帮助。[1]

2.什么是信息化教育资源

以广义的角度为出发点,信息化教育资源概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各个学科的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新闻或社会、自然现象,学生学习的能力、方法以及态度,教师教学的观念、手段、综合素质等都在教育资源的范围之内。教育资源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利用、运用以及消耗的人、物、才三方面力量的总称,其能够对实现教育目标的经济和信息条件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育事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2]

信息化教育资源则主要指的是在进行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各种资源,具体包括电子教案、教材、素材,百科知识、教育新闻信息以及各种教学数据等。在开展和控制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利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传播的分析与处理来完成的。基于新课改的发展趋势对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二、我国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不均匀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况

针对教育进行的投资多偏向于城市或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忽略了农村或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这就导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出现严重不均的现象。在教育层次方面,其资源的分配也是不均匀的,我国的教育层次主要分为高等、中学以及小学三个阶段。政府针对教育层次所投入的教育资源是以此来依次递减的,也就是说,政府较为重视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而忽略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部门将教育资源的投入重点放在了重点学校上面,这就更加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的发生。

2.不重视教学资源的投资应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逐渐得到发展,在教育投资方面,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与支持,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校园网等信息化基础教育设施硬件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教育信息化投资方面仍然存在失衡的问题,重硬件投资而轻资源投资。教育硬件与教育资源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只重视硬件投资,而无教育资源可用,就会使硬件设备形同虚设,如果只重视资源投资,而无教育硬件设施,那么教育资源的作用也不会被充分的发挥出来。

3.质量较差的教育资源

我国的多媒体软件的种类和形式都比较多,不过,能在信息化教育中得到使用的却很少。这是因为目前的教育资源数量庞大而质量较差,严重缺乏针对性。另外,现阶段的多数资源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素材、教案以及试题等方面的设计都是以教师教学的角度为出发点的,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3]

三、完善我国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具体策略

1.增强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中,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过程与标准。应该增强对信息化教育硬件方面的投入,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此外,我们还需要对均衡教育环境进行有效的建设,完善教育资金的监督制度,力求切实落实教育投资与改革的工作。

2.培养更为专业的信息化教育人才

目前,我国极为缺乏现代化设备使用与维修方面的教师,这就使得农村或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出现有设备和技术却无人会用的现象,而在有些城市也出现了设备与资源维修不利的现象。现代化教育人才的缺失对于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专业信息化教育人才的培养,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拓展基础教育服务的方法与渠道。

3.建立健全信息教育资源建设的评估机制

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教育资源建设评估机制,为教育资源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优化环境。对各个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定期的评估,并进行实时的监督,使评估机制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促进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与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信息化教育与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对信息化教育与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以确保我国信息化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美娜,何庆.基于网格技术的教育资源建设现状[J].才智,2010(20).

教育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57-06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教师教育信息化更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信息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有效地实现教师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于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这也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文件中,如《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都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上。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育实践的组织承担者和体育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已经由单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体育学习模块的构建者、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体育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教学效能和效果。传统的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暴露出来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此为契机,从教师教育信息化视角审视和思考构建一个体育教师主动学习、自我提高和外部条件予以强化、互相促进的信息素养培训制度和教育培训体系,旨在为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教师教育信息化内涵解读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近年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国内已经有过不少研究,马立(2002)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角度提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师信息化教育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顾小清(2004)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提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刘福满(2005)从教师教育信息化本质的角度提出“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在教师教育领域,吸收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思想,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师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现代教师”。诚然,这些提法反映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教育信息化作了不同的诠释,不乏精彩之处。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站在教育信息化视野的框架下,可以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作如下诠释:教师教育信息化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地利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借助于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和内容,实现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职后教师培训信息化、在职教师研修信息化,从而构建新型的信息化教师教育模式。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2002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就明确指出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以培训教师信息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方式是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见,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教学监控与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的总和,这些能力既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也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信息化教学管理是教师于教学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以实现教学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这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

体育教师作为传播体育科学知识和培养体育人才的职业角色,除具有一般文化知识、体育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等必备的传统基本素养之外,还要不断发展自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教师教育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变化,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地丰富和扩大。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定义和内涵还存在着众多争论,至今未形成最后定论,从现有的各种表述中,我们对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狭义内涵可理解为: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获取相关体育教育教学信息,对信息环境中的体育学习过程和体育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以便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广义的体育教师信息素养除具备一般性信息素养内涵外,还应具有促进其职业自我发展的信息素养。所谓促进其职业自我发展的信息素养也可以理解成体育教师具有利用信息素养服务于科研的能力。很显然,提升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师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贯彻落实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信息素养是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其涵义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认识的不断改变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不断完善。目前,有关信息素养和一些相关术语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可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技能知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是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结合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群体信息素养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体育教师信息素养至少包括四个方面:认知层面的意识素养、知识层面的文化素养、操作运用层面的技能素养、思想态度层面的道德素养,并且认为意识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先导,文化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技能素养是信息素养的核心,道德素养是信息素养的保证。

1.意识素养

意识素养是认知层面的素养。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和反应。通俗地讲,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查寻、选择、评价与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以及对信息活动过程调节控制的信息认知策略。信息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人们利用信息的程度和效果。尽管体育教育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教育过程,但同样具有信息交流性和传播性,体育教育必须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作为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及获取所需信息的欲望,要具有善于将有效信息整合到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要塑造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教学观、信息时空观和多元智力观,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进体育教学系统设计和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知识层面的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和现代信息知识的融合。网络信息时代虽然改善了传统文化中的读、写、算等基本能力的传达和表现方式,但传统文化的读、写、算的能力仍旧是人类文化素养的基础。信息素养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扩展。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体育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张,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传统文化素养,还要掌握信息常识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常识包括信息理论知识,信息的方法与原则,信息发展动态及其对人类影响的认识和理解;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原理、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未来等,这些都是形成和发展信息素养的前提、基础。英语作为国际性的通用语言,更是网络上的主导语言。可以说,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没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根本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还应该掌握英语这一门信息检索必备的知识,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技能素养

技能素养是操作运用层面的素养,是指体育教师有效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生成新信息的能力。它要求体育教师具有信息的搜集和选择能力、信息理解能力和信息判断能力、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以及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等。体育教师应该应用信息技术去研究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进行合作、交流。信息技能素养是信息素养诸要素中的核心,其高低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体育教师应该能根据体育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求,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有效地解读、获取和评价体育信息,结合要解决体育教学实际问题有效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各要素、课程有效整合,营造新型体育教学环境;能利用信息技术准确、快速地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和和对教师的体育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价与教学反思,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

4.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是思想态度层面的素养,指的是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道德观。信息道德是把握信息素养的方向,其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及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与传统道德相比,信息道德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体育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了解与学校体育中有关的社会、伦理、法律和人性问题,提高个人自律自控、自我调节能力,在众多信息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示范、传授与信息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和道德习惯以及有关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的礼貌和网络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使用体育信息资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和信息腐蚀,促进技术资源的健康、安全使用;能尊重知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共同提高网络道德素养。但是,近年来体育学术界也经常发生违反学术规范,不遵守信息道德的事件。

三、目前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误区

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发展,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传导模式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我国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学校都认识到提高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进行相应的培训,但其培养理念与策略和教育信息化促进体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或缺陷,基本包括这些方面:

1.重技术层面的培训轻信息意识与态度培养

目前对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各种技术层面的培训来进行,注重对动画和网页、课件制作等技术的教授,很少涉及体育教育教学及其研究的专题信息技能培训,对体育教师信息意识与信息态度的培养则比较欠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各级行政部门主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部分体育教师对信息素养的涵义理解有偏差;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由于技术培训实施简单,且立竿见影,“效果”明显。然而事实证明缺失了信息意识与态度培养的信息技术培训,对体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短期提高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提高体育教师信息素养,解决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作用却比较有限。因此,切不可过分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而忽视了信息意识、态度、策略等层面的培养,陷入唯技术主义的误区。

2.培训与实际教学科研实践脱节

目前具体负责实施信息技术培训的多是校外培训机构或者是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对体育教学科研现状的深入了解和真实体验,忽视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差异性,再加上培训过程中缺少优秀体育教学案例的讲解,从而导致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难以与体育教学实践有效整合,影响了培训目标的实现。以组织实施信息技术培训来提高体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固然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这不能成为信息素养培养的根本目的,也不应成为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全部。通过有效手段唤醒体育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提升信息素养的迫切感,引导体育教师将信息素养培养与个人教学实践相结合、与个人专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信息素养的自我培养与可持续提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而日益兴盛并得到广泛关注的Blog技术,正是唤醒体育教师主体意识,促进信息素养自我培养的有效手段。

3.缺乏持续有效的培训评价和反馈机制

培训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非线性的发展过程,因此,培训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也必然是一个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动态调整培训课程的过程。目前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大都由各级部门组织培训的,由于部分授课教师对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缺乏了解,因而在培训中过于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造成了培训所学的东西并不能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缺乏实效性,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没有突出对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评价,培训后又没有广泛收集体育教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的反馈意见,缺乏培训部门与体育教师之间稳定畅通的反馈机制。培训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机制既影响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影响培训的效果。因此,应该以体育教师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为基本尺度来评价培训的效果,以体育教师的反馈意见来调整培训的方法与内容,帮助体育教师获得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4.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滞后

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提升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和实现体育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配置会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从硬件方面看是滞后的,在对体育教师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客观上制约着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培养良好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信息资源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仅有硬件设施是不够的,还应十分重视体育信息资源的建设。现阶段体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仍存在瓶颈,主要体现在资源库的整合问题、资源的可用性问题、资源的更新问题、缺乏成功的资源四个方面。真正能够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符合体育课堂教学需要的、适合网络特点的体育教学信息资源严重匮乏。

四、有效提升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对体育教师信息素养进行有效的培训是当前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然要求。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和倡导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建设,并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拓展信息化资源建设等多种途径,创造一个体育教师主动学习、自我提高和外部条件予以强化、互相促进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强化信息意识教育是提升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切入点

信息素养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念中,没有作为体育教师必备的能力加以硬性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的意识尚未到位。随着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许多体育教师一时不能将信息技术同体育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进行体育教育改革和体育科研的积极探索。因此,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社会信息环境的演变状况,结合体育教育的学科特点,在体育教师中加大信息政策、法规、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强化体育教师对于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应当经常组织体育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举办各种信息技术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开展学术交流等,使体育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现代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体育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引导广大体育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体育教学工具和手段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全过程中,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目的。

2.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

事实上,当前一些纯技术、重复性的信息技术培训已经导致一线体育教师在理念和行动上的模糊不清,致使部分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有抵触情绪。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制定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结合体育教师岗位需求和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编制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阶段目标以及考核方案等;设置开放性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机构,聘请教育信息技术领域有较高素养的培训人员,实时或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各种最新教学信息技术的培训,也可以向培训机构提供体育教师所需要的培训信息,由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实地培训,促进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尽快地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其次,要设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标准,改革信息素养的培训模式。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标准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强调技术层面、应用层面和理论知识层面,设计出针对技术操作层面的基本信息技术培养量表和适用于技术整合应用层面的教育信息技术培养量表。培养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科研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应用、校园网体育资源库的应用、互联网体育资源的搜索、掌握运用Flash制作课件、个人网站及体育主题知识网站的开发等技能。要改革信息素养的培训模式,促使“校本培训”和“学科渗透”相结合,使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活动更具活力和效果。一是“长短结合”的校本培训。立足本校资源通过在多次的、阶段性的“短期培训”中,穿行“长期辅导”等形式,使体育教师一边接受培训,一边亲身参与教学科研实践,实现现代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和学校实践的最佳结合;二是“学科渗透”的教学实践。体育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做教学的工具渗透到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评价过程中,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自身信息素养提高。此外,体育教师应通过网络、阅读等自发研修活动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技能,自发研修活动能增强体育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迫切感,是特别有助于体育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活动。

第三,要建立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培训考核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体育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考核和评估提供框架,只有不断进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和评估才不至于使培训考核评价机制流于形式,最终达到提高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在组织培训考核时既要注重信息技术方面考核,更要注重信息意识、态度层面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整合创新能力层面的考核。同时,把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考核评价与体育教师考核聘用、评优晋升联系起来,把体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证的必备条件,以此促使体育教师不断追求个人与专业的信息技术发展,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对每年新调入的体育教师,要求完成规定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并进行相应的培训考核,形成制度。

3.建立提升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跟踪评价平台和激励机制

提升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是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科研中的综合运用,因此,把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效果评价延伸到培训之外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立培训效果跟踪评价机制的好处在于:通过跟踪考核评价,可以督促体育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升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跟踪评价平台可以从政策平台和网络平台两方面来考虑。所谓的政策平台就是在优秀课、公开课等课程评价机制上要与信息技术能力挂钩,制定信息技术素养能力的量化评价指标,分批对受训体育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评价。所谓的网络平台主要是利用网上教学系统对体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监督。教学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对信息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科研中应用信息技术,对培训结束后能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体育教学和改革的体育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形成体育教学创新与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此外,教学主管部门应结合体育课教学实际定期举行一些诸如体育教学课件大赛,优质体育课评选等活动,借助竞赛的刺激作用调动体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鼓励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自主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得到良性发展。

4.加大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构建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平台

教育信息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措施

一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提高人才素质,促进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建设出现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喜人局面。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加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科教兴国的最实际和最迫切的行动之一。

二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改善教学手段、强化素质教育、提高管理效率,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和大众化以及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这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要统一认识,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中去,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伴随着社会转型、教育改革及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的计算机学科教学,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管理,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以基础设施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到最近开始的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这轮廓分明的四个发展阶段显示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在不同阶段的任务、重心和发展特征。

教育信息化一出现,便与信息通讯技术,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许多人对教育信息化的关注集中于技术层面上。例如,国内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以此可见,所谓“教育信息化”,重点即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随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对其概念的理解也逐渐从技术维度转向了个体、观念、组织管理和制度方面。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也有研究者提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的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可以看出,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已开始从单纯的技术层面发展到了系统的组织和机构层面。正如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一样,“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本身并无一个预置的固定框架和模式,需要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三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以及目前的状况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必须手段。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水平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题库和学校管理软件到今天琳琅满目的多媒体软件和教育资源库,从简单的电子教室到各地互联网和校园网的迅速兴起。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实际上早在1982年就已经开始。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 的建设,地区性城域网络建设和校园网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仅本科以上层次的大学几乎都已直接接入CERNET,而且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已近十万所,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达5700多所。

据1999年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近6万所,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近3000万人,拥有计算机165万台,计算机教室近10万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近3000所。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乎所有的高中在校生都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大中城市70%~80%的初中在校生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15%~20%的小学生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到2001 年年底,约有15579 所中小学建立校园网;全国中小学有电脑307万台,大约51名中小学生拥有一台电脑。同时国家逐步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广大中小学生都可目睹、聆听名师讲授的课程。

例如,我校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从四年级开始,每周一节课,保证每生一台机。学校曾为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投入了大量奖金,五年前,学校就组建了互联网和校园网,是采用光纤接入互联网。学校为每个教师配置了一台电脑,学校有四间配有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有三间每间配有56台电脑的网络教室,网络教室的配机为C66及P3900。现在,校园网内共有电脑近三百多台,每台机均能上网,并且局域网内的各种相关的安全配备齐全,如安装瑞星杀毒网络版(300用户),用过滤王(硬件)对不良信息过滤,安装了硬件防火墙等等。

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

可以说我国目前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但是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对什么是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理解不清,相当多的人将“教育信息化”和“购买设备”“上网”简单地联系在一起,并不真正了解教育信息化的需要。要想理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要先明确信息网络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目前,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是信息资源库和校园网的建设。另外,还要形成全国性的服务、培训机构,形成整体性发展的良好发展模式,尽量避免区域性、地方性的分割发展。近几年,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和教育软件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严重不足,严重地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硬件易得,软件难求”,许多地区和学校,硬件设备上去了,就是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管理软件和教学软件,以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

多数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总体还处在初级阶段,程度不高,发展不快。具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推进步骤尚不明确,校园网虽然建成但利用效率不高,学校计算机配备仍然不足,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师培训有待加快,非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提高。

四 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教育现代化,要采取必要措施。具体如下:

1.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通过业务学习、教师论坛等形式学习信息技术,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认识。如我校曾多次派教师参加全国省内外各种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学校大部分教师已参加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对全体教师进行了NIT考核,都取得好成绩。

2.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自2001年组建了互联网及局域网, 为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投入了大量奖金,使学校基础设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方便了老师们在网上查找对自己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料和信息来辅助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通过引进大量的优秀的教学管理软件、题库、多媒体教学软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和网络资源,鼓励教师从校园网资源库、中国教育网、因特网等下载优秀的课件,简化教师开发制作课件的过程,提倡电子备课,从而大大提高备课效率。

(2)挖掘自我潜力,鼓励教师利用网上资源,制作适合学科特点的CAI课件,积累形成自己的素材库、课件库。

(3)是学以致用,狠抓应用。如何使资源为我所用,发挥效率,信息技术人员应结合培训所学知识,迅速熟悉机器性能,熟练操作技术,保证接收系统良好的运行,并按照计划定期下载相关教学内容,及时与各科任教师取得联系,指导科任教师将下载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去。有价值的同步学堂、示范课,用刻录机制成光盘交给科任教师使用。

网上资源十分丰富,每天都下载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从简单的文字信息到声情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科资源中有很多各科的成套教案,直接打印下来,稍作修改便可以应用到教学中去使用,教师们可以轻松地备课和讲课。网上作业也灵活多样,网上丰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文件,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灵活、牢固,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内涵有更深层的把握,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使用,我们发现教育网络为教师继续学习提供了机会,网上优秀的课件资源(示范课、学生天地)对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学生的学习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网上下载的各种资源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拓展了知识面,特别是英语学科方面,利用网上声情并茂的课件资源,教师和学生都能纠正发音,积累常用短语,提高交际能力。

3.围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开展课程整合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整合,推动教育信息化,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平台,以教育资源为基石,以应用促发展,做到边建设、边使用、边发展。如我校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应用比较活跃,这一切,均有力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内容的同时满足个人的需要,帮助学生运用各种媒体和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交换、整理、组织、分析和综合信息,使学生的素质在合作和协作等诸方面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五 结语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绵亘不断的渐近过程,它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在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靠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要从具体做起、点滴做起,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认为,教育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总趋势主要有如下几点:民主性、科学性、人文性、开放性,而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运动应该向这个总趋势不断靠拢、看齐,以融进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潮流中去。

参考文献

[1]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4-1-12.

[2] 黄荣怀.《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报200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