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农业补贴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提高粮食产量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13年,中国粮食连续第十年增产,全国粮食产量为60 193.84万t,比2012年增加了1 235.87万t,增长率为2.10%。伴随着粮食产量的连年增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粮食供需总体上始终维持一个紧平衡的情况。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首次提出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再次确认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然而,自2005年以来,中国粮食自给率逐年下滑,2010年已低于90%。在国家强有力政策的支持下,2011年粮食自给率略有提高,但是,2012年,粮食自给率再度下降,仅为88.38%。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一消息再度引发国际社会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热议。因此,科学认识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分析不同投入要素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寻求增加粮食产量的有利因子和降低粮食产量的不利因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提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献回顾

目前,关于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有很多。由于其关注的重点不同,选择的影响因子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大多数学者选取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粮食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等作为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如:粮食产量与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呈正相关,却与受灾面积呈负相关。在现有文献中少数几位学者也研究了农业“四项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例如:史清华等嘲指出粮食补贴政策只是引子,因占农户收入比重过小,因此对农户增加收入和提高粮食产量影响甚微。在现有补贴制度和水平下,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产量的增加有积极作用,但是作用有限。姜松等却认为农业“四项补贴”能减轻农民的种粮成本,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显著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因而,农业“四项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还需进一步求证。

2.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现有文献,可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为四类:自然因素(气候、生物、土壤等)、经济因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劳动力的投入、土地的投入等)、科技因素(品种、农药、施肥、灌溉、栽培技术等)、政策因素(价格支持制度、农业补贴政策等)。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也不同,故暂不考虑自然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经济因素指标选取。农业劳动力投入是粮食生产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粮食生产投入劳动越多,粮食产出越大。除了农业劳动力投入外,粮食播种面积也是决定粮食产量的重要变量。与此同时,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极大,要确保中国粮食生产安全,不仅需要外部资源及投入,而且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要积极进行防灾减灾。故本研究选取经济因素的指标分别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粮食播种面积、受灾面积。

粮食产量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粮食直接补贴;粮食产量;C-D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2-0138-05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各国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维护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尽管在不同国家补贴形式和补贴力度不尽相同,但是粮食补贴政策是各国政府保护与支持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

1999年至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不断下滑,自2004年,国家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均以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同时,政府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借鉴了世界各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经验做法,从2004年起开始在我国全面实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以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收入补贴、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性生产补贴相结合的粮食直接补贴(简称“四补贴”)政策体系,而且补贴力度逐年增大(图1),我国粮食产量在经历了从1999年至2003年连续四年下降之后,从2004至2012年实

现了“九连增”。但是我国粮食生产由于受到土地面积、水资源匮乏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粮食供给与需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研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虽然已有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的不同,研究结论也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甚微[1~5];另一部分学者通过经济学理论分析或者实证研究认为当前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影响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6~8]。上述学者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是使用2004年以后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而未与2004年之前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1994年至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直接补贴相关数据,分析后者对前者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关系以及影响的程度强弱,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材料与方法

1.1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用于研究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且使用非常广泛的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为:

式中,Y代表产出,A代表技术水平,L代表劳动力投入,K代表物质费用投入。α、β分别代表劳动力与资本的产出弹性,μ为随机扰动项。

为了测算粮食直接补贴等各种农业投入与粮食产出的关系,本文采用上述C-D生产函数形式,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从理论上来讲,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主要涉及如下解释变量。

1.1.1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产量变化的一个关键变量,预期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是正向的,即粮食播种面积越大,粮食产量越大。

1.1.2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物质与服务费用包括种子费、化肥费、农药费、农膜费等直接费用,也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保险费、管理费、销售费等间接费用。预期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物质与服务费用变量在剔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后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也是正向的,即单位面积粮食生产中投入的物质与服务费用越高,粮食产量越大。

1.1.3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用工数量由于中国农村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国内现有公开出版的统计资料中并没有关于投入粮食生产劳动力人数的数据,所以本文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三种粮食生产中每666.7m2用工数量(日)作为反映粮食生产函数中劳动力投入数量的指标。预期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用工数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是正向的,即单位面积用工数量投入越多,粮食产量越高。

1.1.4粮食直接补贴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出台就是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保障种粮农民的收益,预期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会对粮食产量产生正向影响。

本文具体采用如下函数形式:

Y=AX1β1X2β2X3β3X4β4eμ (2)

式中,Y代表粮食产量;A代表综合技术水平;X1代表粮食播种面积;X2代表剔除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定基指数的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物质与服务费用;X3 代表剔除了CPI定基指数的粮食直接补贴数额;X4代表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用工数量;eμ为随机扰动项。在实际估计中对式(2)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粮食直接补贴数额在2004年以前为0,为了保证该变量取对数值有效,对2004年以前粮食直接补贴数额给予一个极小的赋值,本文赋值为1,取对数后恰好等于0,并不会影响估计结果),可变换为线性回归模型:

lnY=lnA+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μ (3)

β1、β2、β3、β4为待估系数,其中β2、β3、β4分别表示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物质与服务费用、粮食直接补贴数额和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用工数量的生产弹性系数,由于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用工数量都是666.7m2平均投入,所以粮食播种面积的生产弹性系数应为β1-β2-β4。

1.2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1994~2011年共1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CPI价格指数数据来自1995~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物质与服务费用、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用工数量数据来自1994~2011年各年度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粮食直接补贴数额数据来自2005~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2结果与分析

借助于STATA11.0计量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式(3)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DW检验结果落在不能确定区域,进一步用游程检验是否存在自相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游程的临界值为5和15,游程检验结果发现游程个数为12,处于上下临界值之间,所以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对所有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对所有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都是二阶单整序列I(2)。在此基础上对回归方程式(4)的残差e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时间序列e是平稳的,所以方程式(4)中的时间序列数据之间是协整的,即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或均衡的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从总体回归结果来看,各回归系数符号与理论预期相同,粮食播种面积、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物质与服务费用以及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正向显著的,单位面积用工数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也是正向的但不显著。模型拟合优度达到92%,F(4,13) =53.35,伴随概率为0.000。各个参数的解释如下。

2.1粮食播种面积对数前的回归系数β1为1.07,因此粮食播种面积的生产弹性系数应为0.40(由于X2代表剔除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定基指数的三种粮食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X3代表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用工数量,但是因为该变量系数不显著,因此播种面积对产量的真正影响就成为β1-β2),即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粮食总产量提高0.40%,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起着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2.2剔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定基指数的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生产物质与服务费用对数前的回归系数β2为0.67,即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物质与服务费用每增加1%,粮食总产量提高0.67%,表明单位面积物质与服务投入对粮食生产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2.3三种粮食单位面积用工数量系数是正值,符合预期,但是t统计量不显著,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单位面积粮食生产的用工数量投入过剩,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用工数量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工数量并不会显著影响粮食产量。

2.4剔除CPI定基指数的粮食直接补贴数额的回归系数β3为0.02,表明粮食直接补贴数额每增加1%,粮食产量提高0.02%。这说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于粮食生产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这种正向影响的程度并不是很高。

3结论与讨论

本文使用1994~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相关数据采用C-D生产函数法实证分析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直接补贴数额、播种面积、物质与服务费用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均是正向显著的。其中,播种面积和物质与服务费用对粮食产量的正向影响程度较高,而目前的粮食直接补贴数额对粮食产量的正向影响程度较弱。单位面积用工数量对粮食产量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结合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保护耕地面积,同时采用适当补贴方式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的生产弹性系数应为0.40,说明播种面积是粮食生产中对产量制约性较强的因素,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但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被不断地占用(图2),已经占用的耕地被复耕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国家应加快完善征地制度,采取相应措施对征地进行严格管控。在保护耕地的同时,还要采取适当的补贴方式促进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按照种粮面积补贴在实际操作中被简化为按照农田计税面积补贴。从不同补贴方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来看,按计税面积补贴对农户粮食产量没有任何影响[3],如果按照农田计税面积补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民很可能会减少粮食生产[9],我国目前仅有内蒙古、江西和安徽等省按农业税计税常产计算粮食直接补贴。今后应从国家层面统一规范补贴方式以切实保证补贴的实际效果。

第二,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直接补贴的标准。根据回归结果,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效果不是很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粮食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收益较低。以2011年为例,三种粮食平均每666.7m2现金收益642.24元,常见经济作物如花生和棉花平均分别为1 261.77元和1 121.44元,蔬菜水果类经济作物每666.7m2现金收益是粮食的6倍以上(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而同年,粮食直接补贴平均每666.7m2仅98.98元(根据《2011~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四补贴”数额计算得出),根本无法弥补三种粮食生产的比较劣势,说明靠提高粮食直接补贴标准来促进粮食生产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今后应保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增长。

第三,加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按照粮食实际播种面积进行补贴的方式可以激励农民扩大谷物播种面积,但难以保证农民将补贴用于增加粮食生产的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以提高单产水平。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可以确保农民将补贴切实用于粮食生产投入中,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第四,提高农资综合补贴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定基指数(1994年为基期)不断攀升(图3),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抵消粮食直接补贴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所以应继续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以防止通货膨胀制约农民进行生产投入。

第五,应妥善解决生产资料的供应问题。例如在提供良种补贴的同时,应同时考虑良种的生产供应问题。在良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单方面提高良种补贴可能会虚抬良种价格,使良种补贴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六,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确保粮食直接补贴的效果。一是粮食直接补贴资金要实行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不准截留、挤占、挪用,确保资金如数到位。二是要完善补贴机制防止农民虚报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确保补贴资金切实用于粮食生产。

参考文献:

[1]

马彦丽,杨云.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一个基于河北案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2):7-13.

[2],谭向勇.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净收益的影响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1):44-48.

[3]王姣,肖海峰.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06(12):4-12.

[4]臧文如,傅新红,熊德平. 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效果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84-93.

[5]闻海燕,马玉山. 主产区粮食政策的效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11-14.

[6]盛艳. 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和农地利用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7]韩喜平,A荔.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3):80-84.

粮食产量范文第3篇

一、核心示范区要素投入和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要素投入和科技进步对粮食产量增长贡献率的测算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了最为普遍的C--D生产函数。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生产函数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记为C--D生产函数,表达式为:

Y=AKctLB

(1)

其中,Y代表产出量;A代表常数;K代表资本投入量;L代表劳动投入量;a、β代表效益系数,且d+B=1。在本文中,Y为小麦、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主要的投入要素为种子投入费用(元,亩,x。),化肥投入费用(元/亩,x2),农药投入费用(元,亩,x,),机械费用(元,亩,)(4),灌溉费用(元/亩,)(5)以及生产用工量(元/亩,)(6)等。其中,投入要素中的种子费用、化肥费用、农药费用、机械费用(机耕费用、机播费用、机收费用和秸秆还田费用)及灌溉费用是指农户每年花费在每亩小麦或玉米上的各种费用,即(每种要素每次投入的费用×投入的次数),种植粮食(小麦或玉米)的耕地面积。生产用工量包括农户每年投入到每亩小麦或玉米上的劳动天数和雇佣劳动天数,即(每年投入到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天数x当地劳动力价格),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由于玉米不发生机耕和机收费用,所以,玉米的机械费用只将机播费用作为变量进行估计。因此,其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模型为:

Y=AX,b,X2b2X3b36(2)

二、数据来源和模型估计

(一)数据来源

所有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对核心试验区及技术示范区农户进行的实地调查,粮食产量、价格、各项费用支出以及直接生产用工量均是试验区内被调查农户的微观数据,与以往测算要素贡献率时采用的统计年鉴数据有所不同。

(二)模型估计

用Evlews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公式(2)经线性简化整理以后可得:

T为不同年份(包括2008年和2009年),其回归系数就是技术进步贡献率。估计结果见下表。

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看,上述估计的拟合优度、总体显著性和单个参数显著性检验以及DW检验都比较理想。估计结果表明,小麦的技术进步率为6.96%,玉米的技术进步率为6.76%。

三、结果分析

(一)小麦

从上述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各投入要素对核心示范区小麦增产的贡献排序为:化肥费用(x:)>灌溉费用(X)>机械费用()(4)>科技进步率(T)>种子费用(x。)>农药费用(3)>生产用工量(x6)。技术进步率对两个区域粮食增产贡献比较明显,表明课题组实施的小麦玉米两熟高效技术以及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明显。技术进步率除以单产的增长率的比值,就是技术进步对单产增长的贡献份额。小麦单产增长率平均为15.23%,所以小麦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为45.07%。如果将要素贡献分为技术进步贡献、物质费用(农资、灌溉及机械费用)贡献以及生产用工量贡献三种类型,物质费用的贡献是最显著的。在物质要素投入中,农资费用(化肥排第1、种子排第5和农药排第6且均为正数)和灌溉费用(排第2)的投入贡献最明显,这说明在价格没有大幅变动的前提下,增加核心及技术示范区农资费用和灌溉费用是实现增产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机械费用投入也不容忽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机械费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也会继续发生变化。最后,用工量为负值,表明劳动投入过多,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浪费。

(二)玉米

从上述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各要素对核心示范区玉米增产的贡献排序为:化肥费用(x:)>机械费用()【4)>灌溉费用(Xs)>科技进步率(T)>种子费用(x。)>农药费用()(3)>生产用工量()(6)。玉米的单产增长率平均为12.88%,所以,玉米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为52.48%,这表明课题组实施的技术集成对玉米的贡献也较显著。但是,玉米增产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农资费用、机械费用以及灌溉费用投入来实现的。所以,在价格不产生大幅波动的前提下,加大对玉米的物质费用投入也成为增产的重中之重。在农业劳动力投入方面,玉米与小麦一样产生了劳动力的浪费,但与小麦比较程度较轻。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核心试验区和技术示范区技术进步贡献是明显的。继续加大对核心示范区的技术投入,有助于该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1、多进行生产实践指导。除采用电视播放农业科技节目、夜校培训以及发放明白纸等措施外,鼓励专家教授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多下田间地头进行示范性指导。2、在此前技术大量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技术投入的力度,增加相关方面资金投入,丰富农民的技术内容,使农户得到的技术支持更具多样性。3、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二)控制粮食生产的农资费用

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直接影响了农民对于农资的使用量,而种子、农药和化肥等农资费用是各投入要素对粮食增产最显著的要素。因此,控制农资价格、增加农资的投入量成为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1、促进农资市场健康发展,防止农资市场紊乱和农资价格过快增长。2、继续加大农资补贴力度,减轻农民负担。3、宣传并帮助农民成立农资互助合作社,增强农民在农资购买过程中的谈判能力,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高质量农资产品。

(三)保证农民合理用水

灌溉费用投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是显著的,保证农民合理用水对于粮食增产帮助较大。1、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使农民用水更加便捷且有保障。2、当地政府可以鼓励农民成立一种自发性民间组织―-用水协会,这种协会是农民用水户自愿参加,按照自主管理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从事农业灌排服务的非盈利性农村合作用水组织。它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灌排服务,降低灌排成本。

(四)采取更好的惠农强农政策。提高其种粮积极性

粮食产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92-02

“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等一些古训一直沿用至今,总理说:“手中有粮,心不慌”。因此,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为世界各国政府以及百姓所重视[1]。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基数又十分庞大,对粮食的消费自然更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形态与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粮食品种数量以及品质结构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些农产品是由更多的粮食转化而来,并需要占用更多的良田,因此就又增加了粮食的消费。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亚麻、甜菜、烤烟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2]。黑龙江粮食产量始终全国领先,并逐年提高,黑龙江省粮食增产贡献率在2009年高达60.61%,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创下5 570.5万t的纪录,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是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之一,根据2010年调查数据,黑龙江耕地面积1 426.67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74%[3]。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较高。自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每年销往省外的商品粮均在2 250万t以上,占全国省际间商品粮净调出量的1/2左右,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战略粮仓”[4]。

1 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

1.1 指标选取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有许多,首先应当考虑的是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生产资料的投入,如化肥使用量、农机动力、资本、劳动等,此外还有政策方面的因素等。由于政策因素难以量化,因此不将其引入模型中。该文选取了粮食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折纯量、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作为影响粮食产量的指标。

1.1.1 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毫无疑问是影响粮食产量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出量。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从2000年以后逐年增加,尤其是2006年超过了1 000万hm2,比2005年增长了10%,2007年开始,播种面积只是有小幅度的增加,而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达1 313万hm2,比2008年增长了近20%,之后的几年粮食播种面积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也有小幅度的增加。

1.1.2 化肥的施用。化肥的施用对单产的贡献极大,在各种物质投入中,化肥所占比重较大。黑龙江省的化肥施用量也是在逐年增加,由2001年的123.2万t增加到2011年的228.4万t,11年里增加了85.4%。为了全文统一,该文采用“农用化肥折纯量”作为解释变量。

1.1.3 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样对粮食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该文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解释变量,黑龙江省在不断引入农业机械,农机总动力由2005年的2 234万kW增加到2011年的4 097.8万kW,增加了80%。

1.1.4 有效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也是影响粮食产量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黑龙江省的有效灌溉面积在不断加大,由2005年的239.4万hm2增加到2011年的434.2万hm2。

1.2 模型的建立及数据来源

粮食的产出量与这些生产要素数量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该文采用多元线性函数的形式进行回归分析。设定模型为:

Y=A0+A1X1+A2X2+A3X3+A4X4(1)

式(1)中,Y为粮食产量(万t),X1为粮食播种面积(千hm2),X2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万t),X3为农机总动力(万kW),X4为有效灌溉面积(千hm2);A0、A1、A2、A3、A4为各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数据来源于1991―2011年历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1.2.1 参数估计。采用EViews5.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

由表1结果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Y=-2 256.09+0.512X1+19.125X2-1.003X3+ 0.133X4(2)

设定置信度为5%。

1.2.2 模型检验。由以上结果可知除X3外,其余变量均通过经济意义检验。R2=0.98,说明模型拟合较好,通过统计意义检验。X1,X2,X3通过了的变量显著性检验,X4剔除。剔除X4后的方程为:

Y=-2 158.2+0.48X1+20.65X2-0.869X3(3)

Prob(F-statistic)= 0.0000,方程整体显著。

异方差检验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存在异方差,令w=1/abs(resid),取权重为w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处理,结果见表3。然后再次进行异方差检验,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说明已经不存在异方差,并且方程拟合得更好,各个变量更加显著。

序列相关检验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不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综上结果,得到的方程为:

Y=-2 116.8+0.469X1+20.44X2-0.83X3(4)

2 结论

X1、X2的弹性系数是正值,说明粮食播种面积、农用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并且化肥施用量的效果比较显著,而X3的弹性系数是负值,说明农机总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起到削弱的作用,主要原因是黑龙江部分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水平低下,并且土地分散、集约化程度低,利用农业机械难度较高。X4对Y值的影响不显著,也就是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黑龙江省近几年注重发展水利与防灾,在水利灌溉方面做得比较完善。

3 黑龙江粮食生产的对策

首先,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最基础的资料,是粮食生产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前提,因此保护耕地是时刻都不容忽视的工作。应该完善土地管理及耕地保护的法律制度,并严格按照法律执行,确保耕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变坏[5]。严禁农用地“非农化”,防止乱占滥用耕地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因国家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而渐渐浮出的“黑地”,政府应严格按照制度和法律操作,合理利用合理规划。其次,增加农业的投入,各种物质费用的投入会提高粮食产量,然而这里物质的投入不仅限于数量,更多强调的是质量,如绿色有机化肥、无害的农用地膜等等。不仅要增加农业生产的物质投入,还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使农民在具有一定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再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由于黑龙江省除农垦外,农村组织化程度普遍很低,不仅致使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推广难度大,还使农民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将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提高其组织化程度[6],就能使农民占有更大的优势,具备一定讨价还价的能力,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利益;此外还有助于统一管理、新的科学技术更容易推广和应用,促进机械化的发展,也有助于粮食生产获得更好的发展[7]。

4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基本思考[J].新农村黑龙江,2011,1(1):5.

[2] 邓吉祥,程叶青,张阳生.黑龙江粮食生产变化及潜力预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1):26.

[3] 魏,王建国,顾万荣.“中国粮仓”――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分析与发展策略[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7):1-7.

[4] 吴艳玲,魏枫.黑龙江省在中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54.

[5] 马丽宏.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粮食产量范文第5篇

马建堂说,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准确的粮食数据是国家解决粮食问题的基础,是党和政府安排农业生产、制定粮食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依据。粮食产量事关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一直广泛关注。确保粮食产量真实准确,意义十分重大。

马建堂指出,我国粮食产量数据是通过农产量抽样调查获取的。坚持实事求是是做好农产量调查工作的根本。在农产量调查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农业生产的客观实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按照统一的程序和规范,准确揭示粮食产量和结构状况。要将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始终,贯穿于农产量调查的方方面面。

马建堂要求,做好农产量调查工作必须坚持依法统计,坚持由法定的调查主体,以法定的程序,遵守法定的标准,按照法定的方法搜集、审核、汇总、上报、提供和粮食数据。地方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支持统计调查机构履行法定统计调查职责,支持统计调查机构统准查实粮食产量。各级国家调查队要坚决执行《统计法》,严格执行国家农产量抽样调查制度规定的分类标准、指标口径、抽样方法、计算方法、汇总方式、上报程序,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审核评估制度、调查操作规程、统汁行为规范和数据提供规定,确保粮食产量的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