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育文化

生育文化

生育文化

生育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育文化 生育文明 新型生育观

一、生育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生育文化的概念

生育文化是指人们在生育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它指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制度和道德等,是意识形态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生育文化是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生育活动的历史的积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物。

(二)生育文化的类型

生育文化是随着人类对生育行为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现阶段而言,中国的生育文化分为传统生育文化和新型生育文化。

1.中国传统生育文化

中国古代形成了适应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生育文化--传统生育文化。传统生育文化始于夏商周时期,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源头是生殖崇拜,进入封建社会后,生殖崇拜逐渐形成了系统的传统生育文化。传统生育文化中有"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男尊女卑"的生育观念,形成这样的生育观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科技发展水平偏低,封闭的小农生产方式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男劳动力;统治者为维护和巩固政权,要增加税收和兵源;而战乱导致人口死亡率极高,因此,生育文化形成了"早、多、男"的特点。第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传统生育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孝"文化强化了人们为延续家族香火而看重生育子孙的责任感。

2.新型生育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婚育观念也发生转变,新型生育文化就是在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形成的生育文化,用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代替旧的婚育观念。新型生育文化认为生儿育女不仅是家庭的私事,还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它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倡"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在婚育方面形成的科学、文明、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新道德和新制度。

二、生育文明的主要内容

(一)生育文明的概念

生育文明是指人们在婚姻、家庭、生育、节育等活动中,按照进步的婚育观念、科学的省直方法和国家意志,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形成的理性的、科学的、进步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以及有关生育的良好完善的外部形态、外部环境、创新能力、知识能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设备等。

(二)生育文明的内涵

生育文明包括生育观念文明、生育制度文明、生育行为文明、生育管理与服务文明和生育科技文明等内容。生育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先进的生育文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着社会文明和乡风文明。生育文明是构建和谐家庭、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它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是人类自我延续的最高境界。只有在全社会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先进生育文化,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生育文明,才能达到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目的。

三、河北省沧州市生育文化研究

(一)沧州市人口概况

沧州位于河北省东部,东临渤海,西倚"华北明珠"白洋淀,北环京津,南与山东接壤。沧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汉、回、满、蒙、维、壮、苗等41个民族。沧州市总人口为713405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14327人,回族总人口17万,占沧州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是河北省回族总人口的34.7%,为全省、乃至华北地区回族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回族人民的聚居区。

(二)沧州地区的生育文化

由于沧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沧州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互为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融合,使得沧州地区的生育文化具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文化包容性。

回族遵循伊斯兰教义,反对歧视妇女,注重女性生育健康,使得回族婚姻中女性具有较高的地位,但回族有早婚、早育、多育的习俗。

朝鲜族,传统的民族生育文化中有"多子多福""重男轻女""早婚早育"的生育观念,但在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的冲击下,朝鲜族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大部分家庭都主张"少生优育""男女平等",不管男女只生一胎。

满族,一直沿袭着重男轻女、早婚早育的思想,以生子为贵,但是女子不会受歧视,认为"多子多女"都是福。

蒙古族,女性地位较高,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蒙古族人具有早婚早育的生育观念,视无子为人生憾事。

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推动生育文明进程

近年来,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稳定低生育率水平已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沧州市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的婚育观念,大力发展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推动生育文明进程。

(一)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法律制度

沧州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切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严格执行及顺利进行。严格的生育政策和管理措施对破除传统生育观念和生成新的生育观念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

沧州计生委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宣传科学、健康的生育观念,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联合中心医院、市医院、妇幼医院的医护人员,在街边人流集中的地方开展计划生育教育工作,与市民进行面对面的咨询与交流,让人们了解科学、健康的生育知识,转变不良生育观念。计生委工作人员还定期下农村,向农民传播优生优育的新型生育观。为了让更多育龄群众关注优生,通过广播、电视、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大力宣传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预防出生缺陷等科普知识,让更多育龄女性积极主动地参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高育龄妇女参与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积极性。

(三)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让大众更容易接受科学的生育文化,沧州市创新宣传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大力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知识。在市区,利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科学、健康生育的宣传单放入座椅背后的宣传栏,向乘客传播知识。在农村,在墙体上绘制连环画,用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向村名传播文明、健康的生育观。

(四)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新型生育文化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的,沧州市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妇女地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供养体系,鼓励社会兴办敬老院、托老所,使老年人老有所依,为建设新型生育文化,推动生育文明进程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为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育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生育进步的标志,建设新型生育文化,推动生育文明的发展,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田雪原.生育文化:人口科学研究的新领域[A].全国生育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 集[C].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22-28.

[2]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生育文化范文第2篇

一、目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现今很多学校都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时对于学校教师的评级来说,主要与自身所带学生文化成绩有很大关联,因此这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重视,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并且很多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学生德育不在意,仅仅是学生分数高即可。并且很多小学都缺乏一个专业的思想道德教师队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是一些其他文化课教师担任,这使其他文化课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最终严重地影响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仅是形式工作,简单地进行书本内容的概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想法不够了解,无法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思想道德认识不够。很多小学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实际德育网络系统相互脱离,要想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教学,那么必须要充分的做好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利用一个完善的教育系统网络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是目前来看,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氛围不够全面,经常会出现一些腐朽的文化影响学生的成长。其次,就是学校对思想道德文化的重视不够,对学生的教育不到位。最后就是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关途径

1.明确指导思想以及教育内容

各大小学教师在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首要做好的便是明确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教育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并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优秀文化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学校要建立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德育教育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提升学生的德育精神。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来说,教师要以传统的优秀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学,我国属于一个文化大国,在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中,具有很多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美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为学生讲解一些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情操等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德育教育。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是伟大民族精神,其中有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坚韧不拔的品格、爱国敬业职业操守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等。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仅仅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进行教育,同时在其他学科中也包含着一些德育思想。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做好各个学科德育的渗透,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德育教育方式的合理设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例如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在教《悯农》这首诗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农民伯伯的辛勤劳苦,这样使学生了解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并且教师针对这个课程也可以直接引入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一些其他关于节约粮食的诗词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粮食的重要性。

3.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与学生生活相互联系

生育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型生育文化

1  传统的生育文化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生育承载了过多的责任和重压: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养儿防老,一直是我国传统社会不懈追求的理想家庭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直到今天,仍然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左右着人们的生育行为。

1.1重视繁衍,崇尚早婚多育,以能够为家庭尽快增加劳动力,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等传统观念也广为流行,子女成为私有财产。人类早期因生存环境恶劣,死亡率高,需要用高生育率加以补偿,形成了早生早育和多育的生育文化。并且,传统的小农经济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 在历代技术水平和自然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劳动力就是生产的决定因素,反映在生育文化上就是重人口增殖,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劳动力尤其是男性劳动力是家庭经济的基本来源和养老的保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主导思想和历代思想家的主流思想。

1.2男尊女卑。男女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不平等,男性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妇女处于依附的地位。

2  营造和传播的新型生育文化

新型生育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化。它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2.1生育政策的人性化。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来,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法规,包括成文及不成文的生育制度、组织机构等。将计划生育纳入国家《宪法》和《婚姻法》,建立了全国各级计划生育常设机构,建成了以政府行政为主导、以民间组织 (计生协会、人口学会、性学会)为辅助的规模庞大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网络系统。使计划生育工作有法可依,也更加人性化。1992年出台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对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转变工作思路,由传统的以行政制约为主逐渐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为了满足人们生育方面的需求,国家在人们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节育方法上进行科技攻关、出台政策,规定相关服务部门开展服务,多角度营造社会化传播氛围,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2习俗层面的变化。

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每一个民族和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关生育的习俗,生育文化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和习俗各方面,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作用的结果,表现为生育愿望、性别态度和社会价值取向。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左右着人们的生育观,重男轻女思想成为封建文化禁固女性发展的枷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育行为。如中国广大农村婚嫁仪式、求子仪式等。这些习俗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开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移风易俗的活动,为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建立拉开了序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计划生育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摆脱了旧生育习俗、婚嫁习俗的束缚。

3  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转变婚育观念是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而婚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最终也决定了新型生育文化的层次,一种文化形态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当中,才是巩固和成熟的。要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就必须以转变群众婚育观念为着力点,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创新活动载体,搞活宣传倡导。调整计划生育宣传方式,改变教育方法,突破主要靠标语、传单宣传的简单呆板的宣传形式,开展群众性人口计生歌曲原创、演唱评选活动。创作出一首首反映时展、社会变化、计生成果,歌唱祖国、赞美家乡、咏颂青春、关爱女孩、忧患地球、咏叹生命的歌曲。开展创新人口文化传播的形式、模式,增强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在全社会创造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形成创作、演唱、传播的链条,使宣传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无限丰富性得到充分展示。

3.2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营造传播新型的生育文化必须促进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联合国将“促进两性平等,赋予妇女权利”作为千年发展目标之一,促进男女平等必须实行政治平等,大力宣传《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母婴保健法》等有关男女平等及妇女权益的规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女性,形成女性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男女平等必须实行经济地位平等,建立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和利益导向制度,保障女性劳动权利、入学权利、分配权利,纠正性别岐视等社会问题,提高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 关注女性愈来愈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话题。国家人口计生委做出关爱女孩的部署,提出了关爱女孩的发展目标。开展关爱女孩主题活动,把母亲健康,女孩成长作为重点,传播文明、健康的婚育观念,为女性提供优质生殖健康服务,保护女性的身心健康。建 立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发展的利益机制,维护女孩的合法权益,推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促进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引导群众婚育观的转变。通过建立落实有利于妇女及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和保障机制,帮助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户解决教育、培训、技术方面的困难,促进女性平等发展。计划生育法律制度虽不属于狭义生育文化的范畴,但对破除传统生育观念和生成新的生育观念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严格的生育政策和管理措施,会逐渐增强人们对计划生育的认同感,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生育文化范文第4篇

摘 要 体育文化是我们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校园发展的一种形式。随着体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对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校园文化建设将是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的关键。

关键词 体育文化 大学生 修养

体育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文化,一种可以跨越国界、性别、肤色等因素进行交流的一种文化。所以体育文化不仅是体育系统的核心,也代表着人类对待体育文化态度的本源,是人类体育文化素养的根基。

一、目前高校体育文化的局面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及物质财富。它由高校体育意识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组成。体育意识文化是有关精神、理念、道德、知识等方面的;体育物质文化是有关体育设备、体育场地环境、体育服饰用品等方面;体育行为文化则是有体育制度、体育教学、体育比赛、体育锻炼等组成。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学校越来越重视体育建设,这使得校园的体育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在进行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中,既促进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但现在的校园文化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参加体育活动的只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整体性;第二,学生过分重视名次,而忽略了培养自己的体育道德修养;第三,体育设施的建设落后,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其的需求及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影响

(一)通过教育导向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教育性,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重点就是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林斯曾说:“经常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还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因此拥有良好的体育文化,学生可以在体育文化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在感受体育运动的好处时,逐渐的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等良好的性格,促进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加强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校园体育文化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接受了体育的显性教育功能,展现体育文化隐形的教育功能,刺激学生的运动意识,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

(二)通过娱乐怡情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体育不仅拥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还有娱乐功能。就如《体育颂》中写的: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更加甜蜜。它的娱乐功能使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紧张学习中的师生等放松心情,消除疲劳。发展体育运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选择各种体育项目,感受不同体育活动带给自己的心情,在学习的闲暇时光调整自己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在观看体育比赛时,往往会激发起自己对未来的美好追求,会产生希望像看到的运动员一样奔驰在跑道上的欲望,这种欲望会使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更加浓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体育文化素质。

(三)通过发扬强身健体功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校园文化拥有健身性。通过大量的科学实践表明,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够提高人的耐力、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提高自己的适应力,加强自己的身心健康。校园体育文化的强身健体功能,使学生轻松的学会如何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学生通过进行体育活动,明白体育运动的使用性,进而懂得长期锻炼的重要性,加强自身身心健康的观念。拥有良好的体育文化素质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融入社会,并使其受益终生。因此让学生重视体育文化素质的健身功能,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发扬锻炼文化等,这些都可以体现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

三、大力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

(一)加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建立“健康第一”的终生体育思想,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体育的各种功能,从感情、行为、认知等多方面实行科学的引导,使其形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观念。学校可以多举办有关体育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切身体会到体育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其多功能,利用自己的朋友圈,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体育氛围,增强其活动意识,逐步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再者,要利用宣传的力量,可以通过宣传体育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光荣事迹,刺激其内心的爱国情感,意识到体育与社会的联系,并利用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发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其形成良好体育文化素质,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

(二)深入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随着人们对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管理网络化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要加快健全组织保障系统。第一,校相应部门要建设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校领导与师生共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第二,重视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推动实际、实效、实用的教学方案,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第三,发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使其更容易走进体育文化的世界。学校除了要举办贴近生活的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外,重点要发展高水平的运动队,利用它的优异成绩,高知名度,使师生产生爱校情感和自豪感,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热情,吸引更多的人主动走进到校园体育文化中。

(三)建设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形态如体育建筑、场地、设施都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蕴含着人类的思想智慧,在无形之中对人产生影响。因此学校要重视可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这个关键因素,建立设施齐全的体育馆,完善学校的体育设备,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更加方便容易。高校建设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是实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生育文化范文第5篇

2011年11月8号,《山东教育报》以《省庄“小先生” 教学“领头雁”》为题,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我校的“精彩主持,自主学习”教改实验。文章中写道:“泰安市泰山区省庄一中,因今年山东省农村中学课堂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在这里召开而声名鹊起。学校自2008年启动的‘精彩主持,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也越来越得到同行的关注。”其实,这只是我校科研文化不断创新的一个侧面,是我校文化建设累累硕果中的一个亮点。多年来,我校作为泰山区首家“省规范化”农村中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靠文化管理立校”的理念,把文化管理作为管理者追求的最高目标,把学校文化建设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具有我们省庄一色、卓有成效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很好的实现了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2011年,我校被评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市先进党员活动室”。2012年,我校又被授予“市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学校”、“市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市个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全国人大严隽琪副委员长、山东省委组织部高晓兵部长、山东省委宣传部孙守刚部长先后在泰安市委、泰山区委领导的陪同下,到省庄一中调研,对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活动形式,积极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建立科学而系统的文化管理制度

学校制度建设可以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脑和灵魂,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近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管理人员经常学习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多次就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讨。在制度建设上我校实现了“五化”:内容序列化,目标层次化,方法多样化,渠道网络化(学校教育网,社会教育网),管理现代化(文明班集体建设“量化考核制”)。在工作方法上我校做到了“三变”:变灌输为疏导;变说教为帮助;变被动为主动。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先后制订了《省庄一中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省庄一中文明班级评选方案》、《省庄一中教师评价方案》、《省庄一中师德教风建设实施方案》、《省庄一中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为促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证。

二、秉承“厚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建设文化长廊一条街。我们把校门外的一条路精心打造,装帧美化,使其变成了弘扬传统文化、积淀人文精神、陶冶师生情操的文化长廊。这里有对校训的解读,有经典的修身格言,有激情的爱国诗篇,有传颂千古的美德故事――课余时间,师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反复吟诵,流连忘返。2、彰显“精彩主持”特色。步入省庄一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学校特色,把我们全体师生包裹在“精彩主持”的氛围之内。博学楼上“精彩主持 人生精彩”八个金字熠熠生辉,宣传条幅、宣传栏、宣传橱窗等等形式灵活多样,像“学子因参与而快乐,课堂因互动而精彩,生命因智慧而美丽”之类的内容,时时刻刻警醒着我们全体师生。正是有这样的耳濡目染,有这样的温馨提示,处处彰显着人本理念,体现着人文关怀,促使我们勤于“笃行”,努力“博学”,乐于“厚德”,追求“至善”。

三、构建学生群体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的实践机制,凸显“学校文化是熏陶学生的文化、服务学生的文化”这一崭新的理念

我校强化学生会、班委等学生自我管理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特长,大胆的把组织学校、年级、班级各类活动的指挥权交给学生,把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交给学生会。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四旗一牌”的评比等等,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切实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这方面我校主要有两个鲜明的特色:1、学生主持文化。我校改进了学生评价方式,采取即时评价、定期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即时评价主要是由教师、主持人在课堂上进行。定期评价有两种形式:一是短期评价。采用板报的的形式,每班在黑板报上开辟专栏,一周评选一次本班的“展示之星”、“合作之星”、“倾听之星”、“主持之星”、“质疑之星”等。二是长期评价。还是采用星级评选方式进行,每学期由学校评选一次,入选者学校统一照相,并收齐学生本人的获奖感言、家长和教师寄语,制成展板统一展示。通过多元评价,激发了学生争当主持人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我能主持”、“我会主持”、“我要主持”的勇气和信心。2、学生法官文化。为了探索新形式下普法教育的新路子,我们开设了学生模拟法庭这一特殊的法制教育形式 。通过让学生模拟组成法庭上的角色,真实地再现了法庭上的审判过程,让同学们融入角色中,从中接受案例给予人们的启示。它不仅具有案例本身的教育意义,更激发了未成年人学法、用法的兴趣。它使学生们懂得:个人的言行举止不仅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还要受到道德规范的制约,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法律素养。这一切措施的实施,是我校把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定位到“熏陶学生、服务学生”这一理念的具体展现。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塑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