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的感想

家庭教育的感想

家庭教育的感想

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第1篇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的特殊性

1.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

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最先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在时间上,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思想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家庭获得了许多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人们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在心理学上叫“定势”),使人们根据这种意识倾向对后来的思想信息采取选择的态度。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若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2.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

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就开始接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是一辈子都不会换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即使上了大学住宿在校,除了对家庭经济、感情的依赖外,通过书信、电话或假期探亲,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人与其他任何组织的关系都没有家庭这样长久。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不重视家庭这个长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

3.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一般来说是易于接受的,在家庭成员心目中,其他家庭成员是最亲密、最可依赖和最依恋的人。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自己人效应)。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家庭环境对人影响的感情优势,也使家庭成员容易接受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而且会抵消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影响,影响功能的发挥。

4.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5.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接受社会主流文化中的政治立场与道德规范。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全民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6.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

在学校中,教育实施的计划性较强,且具有固定的时间、场地。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家庭中,虽然在一个大的时间阶段内,对教育孩子有一个计划,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也很少有哪个家庭固定某个地点教育孩子,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更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吃、住、行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7.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

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接触往往是以“融洽”和“喜爱”为媒介,他们的接触交往随便、轻松、自然。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8.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

社会由家庭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家庭。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家庭小环境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促进社会对家庭小环境的关注;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随着家庭成员的流动(工作或学习)而扩散给社会,对社会施以潜在的影响。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这将是一股十分巨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1.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全面安排和部署,使之落到实处。各级领导要关心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战斗在社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最前线的同志,为社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自己带头搞好自己家庭的思想政治工作。

2.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各级指导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家庭文化活动本身是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有比较宽的活动范围,其直接影响几乎涉及到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观念、道德和行为等因素。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家庭文化活动中去,寓教于乐,有利于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与参与。因此,我们在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家庭文化活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4.根据家庭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充分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不同家庭出身的工作对象个性气质、思想政治素质、兴趣爱好、行为特点不一样,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花大力气,充分了解每个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及其对工作对象思想的影响,然后分类别地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对富裕家庭的工作对象应重点进行国情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培养顽强拼搏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贫困家庭的工作对象要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和自强、自信、自立精神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当前的改革,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身改革。对特殊家庭的工作对象,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分析其思想行为偏轨的程度,帮助其克服和认识影响思想行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5.创造良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创设适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家庭物质环境,要让家庭里每一件物品都变成一种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因素和条件,对家庭成员起到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次,要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家庭成员具有吸引作用,能使家庭成员热爱家庭,也能引导、激励和约束家庭成员,使其积极向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有的好交际娱乐,有的喜读书学习,有的爱运动,有的爱文艺等等。家庭文化氛围可以多种多样,保持个性,但一定要健康。再次,要营造和睦、民主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姑嫂关系、叔嫂关系等,其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影响最大。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家庭成员是一种生活的启迪和人际关系的示范,能使家庭成员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和幸福。

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不健全学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9-02

不健全家庭,一般是指因天灾人祸、父母离异而出现孤儿或单亲的家庭。尤其是现代社会,单亲家庭逐年增多,这使得单亲学生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这给学生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给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家庭不健全学生的思想教育,这是高职院校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如下教育建议,以供参考。

一、了解家庭不健全学生的实情,因人制宜

对于家庭不健全学生而言,他们通常缺失家庭教育,存在情感缺陷,这就高职院校思想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因此,若想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有效性,教师更需关注家庭不健全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提高思想教育效果。

第一、在开展思想教育时,教师应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这是确保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在开学之初,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学生,如调查问卷、师生面对面对话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生活环境与家庭情况,如有些学生时因为父母离异而导致家庭不健全,而有的学生则父母双亡,只能随着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亦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等。这样,可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性。同时,在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教师应对这些学生予以更多的帮助与关怀。鼓励其他学生和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多沟通交流,然后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反馈。而老师不仅要做学生思想上的教育者,也需做学生生活中的朋友,融入学生内心世界,关注学生言行举止、个人特长与兴趣爱好,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与内心情感。

第二、对家庭不健全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时,教师应注意因人制宜。对于家庭不健全的学生而言,他们有着各自的问题,因此在详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之后,教师可依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来合理而科学地制定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教育方案,以提高教育有效性,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形成正确的心态。如有些家庭不健全学生不自信,有自卑心理。在思想教育时,教师可对其“委以重任”,为这些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发挥才能,将注意力与精力转移至班级工作上来,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如有些学生因家庭不健全而导致品德不良。有些单亲家庭,对孩子缺乏有效管教,亦或父母离异后,互相推委责任,恶语相向。生活在这样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感受不到源于家庭的关爱与温情,因而逐步产生错误的道德认识,缺少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易受社会消极现象或朋友影响,难以接受家长、学校的正面评价与教育。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则需结合不同实情,多多关注与爱护学生。同时,对其渗透法制教育,亦或进行严格军训,使其感受到遵纪守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亦或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团活动或文体活动,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教学过程中,对于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肯定与表扬,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风气摆脱心理阴影,健康成长。再如有些学生因为家庭不健全,而导致性格沉默不语,易产生悲观与沮丧情绪,缺乏学习兴趣。对于这类学生,则需多加关心与爱护。如教师与家长谈话,使其抽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关心学生生活与学习。同时,教师也应如家长般以爱护之情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活动或社会活动,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相互完成不同任务,以发挥学生才能。另外,引导学生理智看待家庭变故,使其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二、将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双重教育

与普通家庭学生相比,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因其特殊生活经历而更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时,院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以让这些学生受到双重教育,形成健康人格。

第一、整合师资队伍。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家庭不健全学生的情感状况与思想动态。因此,在教育体制方面,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教职者融入思想教育队伍中,以发挥两者的教育优势,提高思想教育效果。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一定的思想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与指导下,思想教育老师需要把握有关心理咨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第二、整合思想教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应依照家庭不健全学生的相关心理,将思想理论教育与他们的实情有机结合,以让思想教育与学生心理情况更为贴近,促进这些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共同发展。另外,院校还可聘请专业心理师在校进行心理讲座,使这些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情况,了解自己心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矛盾。同时,院校可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同时安排有关教职者轮流值班来帮助家庭不健全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关爱,避免形成错误道德认知与行为。

三、完善家庭不健全学生关爱体系,以情育人

对于家庭不健全的学生而言,他们缺乏家庭教育温暖。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学校应构建家庭不健全学生的关爱体系,让学生不仅受到思想教育,更感受到温暖、关爱,以消除心理问题。

第一、构建不健全学生的个人档案,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其档案内容主要如下:影响这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关资料,如家庭自然状况、父母教养方式、学生生活环境、对这些学生身心发展有极大影响的一些生活事件等。其次,是体现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状态的基本资料,如心理健康、个性品质、智力发展、学习适应性等状况。然后思想教育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与帮助下,记录号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思想动态,形成不健全学生个人档案,同时在后面的工作中加以跟踪与适时补充。这样,可多方位、全方面地研究这些学生的性格与心理特点,展开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以顺利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第二、展开挫折与自信教育。家庭不健全的学生一般心理较为脆弱,然而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不可因学生心理脆弱而放低要求,而需对这些学生强化挫折教育,使其明白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想不到的变故,面对这些变故,我们更需增强信心,不畏困难,增强困难的承受力。其次,在开展挫折教育时,应增强学生的成功经验,使其增强信心与勇气。另外,教师可利用相关的现实案例来渗透思想教育,如让一些曾有过心理挫折或走出家庭不健全阴影的毕业生和学生展开交流沟通。由于处境相似,感受相同,因此,学生可易于接受思想教育。

第三、教师以自身情感来促进思想教育。在对家庭不健全学生展开思想教育时,教师应以朋友身份与这些特殊家庭环境

的学生展开平等沟通与交流,尊重这些学生的思维方式,保护他们的自信与自尊;同时,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应以爱心与真诚来打动学生,为其他营造温暖、幸福的成长环境。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心理健康水平来提出择业与发展的相关建议,以减少学生工作迷茫。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我们需要关注家庭不健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了解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同时,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构建家庭不健全学生的关爱体系,以情教育,使这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春霞.徐武俊.如何加强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J].才智.2010,(10).

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和谐 家庭教育氛围 创建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太多的诱惑为未成年人带来不良的环境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开始深切地感受到现在的孩子与以往的学生有了很大的不同:有好的一面,但更多地感受到学生的思想状态与以前学生的差异,不是说他们不如以前的孩子懂得是非、明辨善恶、知晓美丑、尊敬师长,能做到这些的学生现在有很多,但不可避免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不是如此,他们缺乏上述这些美德,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对的总是自己,错误都是别人的,对不起他们的是别人,甚至是父母。为什么他们会存有这样的想法,说到底,笔者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负有相当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的言行对自己的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这么一句话:“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有教养,孩子的素质也高。因此,要教育好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营造和谐家庭教育氛围离不开家庭的和睦

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在和睦、幸福、互助、互爱的家庭中,孩子自然会感到温暖、快乐、有安全感,情绪开朗、性格活泼,能热情关心他人,敬爱父母和尊重长辈。相反,在家庭关系冷漠、紧张、争吵不断、纠纷常起的家庭中,孩子焦急恐惧、郁郁寡欢,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往往变得性格暴躁、敌对、孤僻、胆小,对人冷漠,摧残小动物,进而心灵受到创伤,阻碍身心的正常发展。有调查表明:生活在家庭成员关系和谐友好的家庭中的学生,品德优良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差的不到十分之一,学习优良的占五分之一,差的十分之一;生活在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时常争吵的家庭中的学生,品德优良的占33%,差的也是33%,学习优良的没有,差的占近20%。因此,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子女才能从父母那里获取最温柔、最纯洁无私的母爱和既严格又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父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从而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子女对父母关爱的体验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父母应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对自己的家庭有自豪感、愉、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二、营造和谐家庭教育氛围需要父母的赏识

在人的本性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知识粗浅,意志薄弱,但又极力地想表现自我,想要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一些想法不可避免地带有幼稚性和不成熟性。如果此时家长过分地去求全责备,不支持、不信任,甚至蔑视,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是成大才的料。反过来,如果家长以赏识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他们,从积极的方面去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就可以使他们看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但是,赏识教育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对孩子简单的表扬或鼓励,片面理解赏识和不负责的赏识都是有害的。赏识的本质是信任和看得起孩子,无论他们的表现令人满意,还是不尽如人意时都能给孩子以信任。而不是要等到孩子做了令家长满意的事情,比如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时,家长才会表扬孩子。家长的赏识教育是帮助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借闪光点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克服缺点的能力。例如孩子在学习上暂时落后时,就教他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合作。孩子某一方面的成功会给他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找到“我能行”的感觉,从而提高他们其他方面的自信心。家长给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要合理而具体,应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同时,家长要注意“赏识孩子不等于溺爱和迁就”。对孩子的赏识与批评要适时适度,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和缺点应及时处罚。父母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以宽容的心态给孩子克服缺点的时间,也允许他们有反复。尤其是孩子在学校或社会上受到伤害或委屈的时候,家长们则更应弄明白事情的真相或出现的原因,而不能够雪上加霜。这样,可以使孩子增加对家长的信任,感受到家庭的宽容,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三、营造和谐家庭教育氛围应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当前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了孩子过多的宠爱,而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暴露了家庭教育中“爱的失衡”及教育的误区。孩子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现代教育虽然强调让孩子“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家长注重孩子智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假如孩子们只知道“我想怎样”、“我们要什么”,不知道“我该怎样”、“要我什么”,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师敬长,不懂得关爱他人,那么,孩子们就会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没有种下“善”的种子,那么几乎不可能要求他成年后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施恩不图报的人。因此,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师。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可以随时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潜移默化地实施感恩教育。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善于抓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从点滴做起,让孩子从尊重老人,关心理解父母,为家庭分忧等小事做起,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大声地说:“谢谢”。经常引导孩子“孝敬爷爷奶奶的孩子是最棒的”“谁最辛苦啊”“妈妈我来帮你”,引导孩子关心和照顾生病的大人等。孩子是最纯真的,只要你给他创造一个机会,他就会将“爱爸爸爱妈妈”的语言化为实际行动,你要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妈妈真高兴,你这么懂事”“谢谢你”等及时回报给孩子。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眼中看到浓浓的自豪感,看到他施恩的快乐,培养其感恩意识。

总之,营造和睦、幸福、互助、互爱的家庭教育氛围对于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

[2]周弘.赏识教育.

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孝文化;传承;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思想领域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得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得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的话题。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现象表明:在我国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其带来的诸多难题影响家庭和谐的建设;家庭生活之中尊老不足的现象增多;各种利益的争夺冲淡浓浓的亲情关系;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偏移问题突出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最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入手。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活动,也包括家庭中各成员间发生的各种互动。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家庭生活,家是社会的最小最基本单位,而家庭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非正式的同时又是终身式的,从始至终不断地影响着教育着人的各方面。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传承之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优秀资源。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传承就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孝文化的传承。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孝文化无疑是最传统的,最古老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几千年来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把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教育,孝文化是我们必须吸取和借鉴使用的根本内容,其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教给青少年孝文化的精髓内容,使孝的中国传统深埋于心。

何为孝文化?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提出:“百行孝为先”。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里将孝字从结构上分析开来,“孝”是由“老”与“子”组合成的,意思就是下面的“子”侍奉上面的“老”人。孝文化是指包括古今关于孝的所由概念、观念、法律、规范以及行孝的行为方式的社会内容存在的总结。在传统的孝文化中,其指孝道以及它所涉及的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孝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内容大体分为几方面。首先,尊亲敬亲的思想。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次,养亲的思想。对父母的侍奉,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的最基本的孝行要求。最后,贵生博爱的思想。珍惜生命,爱护身体,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对孝文化加以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孝文化加以弘扬和传承,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德育、道德、精神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孝文化的传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感恩意识。孝文化的核心是有感于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形成感恩意识。由感恩父母而推广至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由感恩小家而至感恩大家。孝文化的传承使得他们理解感恩、学会感恩、诚信感恩他人。

第二、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解决养老问题。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情况最严重最特殊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问题高度。中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对深化改革开放,稳固社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积极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实施时间不长,不是很成熟,快速的老龄化又使我国的养老问题雪上加霜。孝文化的传承。基本要求善事父母,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是基础,为父母提供生活帮助,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进而对父母的精神照顾是关键部分。尊亲、敬亲、养亲的孝文化使青少年心系父母,为父母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品质,有利于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

第三、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建设。孝文化中的平等、互敬、互爱原则,可以使自己与父母平等的交流沟通,使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历程,与孩子一同成长,彼此尊重;平日对父母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回家的真心交谈等,有利于代际间的隔阂疏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孝文化中将爱推及他人,教会青少年做人的基本准则,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生活,有利于解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建设和谐健康的人际关机,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

第四、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责任意识。自古以来,孝与责任相辅相成,总是相伴而生。孝几乎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责任的发源点,孝的精髓既是培育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现在的青少年只关心玩乐享受,对父母对家庭淡漠,不对自己负责,不对家人负责,更不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孝文化中的贵生博爱思想,要求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爱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守护自身的品质和节操;对父母家庭负责,承担起子女应尽的义务;对社会负责最后对国家负责,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领悟,以责任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第五、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着许多优良传统,孝文化正是这些优良传统的集合体,孝文化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断传播这华夏文明的精神世界。

家庭教育伴随一生一世,人离不开家庭教育,我国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应当是孝文化,孝文化以其尊亲、敬亲、养亲、谏亲、贵生博爱等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思想屹立于华夏几千年文明传承长河中,对于自身,家人,社会,国家都有莫大的有利影响。孝文化的精髓精华需要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第5篇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善于模仿各种行为。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在被孩子所观察、所模仿,这就容易引起孩子的无意注意、无意模仿和无意记忆。日常生活中的影响,长年累月、由量变到质变,使孩子的思想、情感、性格等各个方面都受到熏陶。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一个亲切和睦、充满爱心、好学上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和高尚人格的培育。否则的话,会给孩子成长造成巨大障碍。大量数字表明,青少年犯罪最初往往来源于有严重缺陷的家庭环境,即问题青年产生于问题青年。家庭作为主要的社会化机构,对孩子的教育,将影响子女一生的性格、品行。

二、家庭教育环境的现状

父母认为现在条件好了,就要为孩子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给他们最好的生活待遇,愿他们能出类拔萃,不负父母的一片苦心。有时事与愿违,对待孩子越是怀有这种心态,孩子越是辜负他们的期望。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家长过度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忽略了对子女问题的发现;过度感情投入,忽视了对子女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过高的目标期望,忽视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孩子进行不正确的成才观教育。自古以来家长就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急切心情导致了教育方法的失误。关于成才的界定,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读书考大学、进城当老板、当官才是成才,否则就是不成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此来让子女出人头地。据说还有家长拿出“两双鞋”来教育子女:一双是皮鞋;一又是草鞋。只有好好读书、赚大钱,不至于受制于人;否则只能永远待在农村吃苦受累穿草鞋。这样给子女带来不应有的精神压力,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这种教育理念也易使孩子产生好逸恶劳、怕吃苦和轻视劳动者的错误观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是家庭中缺乏民主氛围,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三纲五常”要求子女必须服从父母的意愿,不得与其顶嘴、反抗。父母安排子女的一切,从上哪所学校,到培养什么兴趣爱好,再到上大学选专业,甚至恋爱结婚都由父母来决定,子女只有逆来顺受。这样才算得上孝顺尊敬父母,才会让人觉得有教养、家教好。然而,也应该看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是任父母摆布的玩偶。父母应同等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见,让孩子在家庭事务的决议中拥有发言权,感到自己被重视,这才能利于家庭民主和谐氛围的形成,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三是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视道德品质教育,使孩子感觉没有价值感、责任感。当今新一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一切便利条件,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孩子容易为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而吸引,体会不到价值感。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考分和名次在班里排名高,至于愿不愿意帮着做家务、对父母是否尊敬、与别人是否相处得好都无关紧要,只注重孩子智力的提高,对其道德发展的引导较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孩子从小养成任性、自私的恶习,与社会上对人才的德才兼备相冲突,必定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坑害了孩子的前程。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