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范文第1篇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总书记在六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它一些国家,以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同奖项诺贝尔将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当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6位美籍华却在别国的土上获此殊荣。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发展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获得诺贝尔奖,其真正意义在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如一直以“模仿”为主要牲的日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已开始大力调整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决定告别“模仿时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立国”,近几年,日本对科研创新投入的经费呈明显上升趋势。“加拿大的明天”对策研究会也曾提出呼呈,为确保在“新工业革命”中取得主动,必须改变教育制度,去培养“富有创新的一代人”。世界其它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都十分重视创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以上这些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作出的提议与举措应对我国有所启迪。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如投入不足以及我国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等因素,使创新能力与国家需要以及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很大。因此,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顺利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在即将到业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作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可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创新教育的内容

教育创新范文第2篇

教育创新作为教育领域一个新的理念,渐渐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全国就掀起了教育创新的热潮。从词义上分析,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概括来讲,教育创新这一概念指的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体系的发展、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改进、课程的改革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

在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个总目标落实到教育创新上就表现为: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实施教育创新的首要条件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说到,人可以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实施教育创新中,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更新是首要条件、前提要求。如果教师不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就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更为具体的教育创新活动。新时代的教师要拥有先进又开放的教育理念,既要立足于实际,在自身教育教学生活中善于总结经验,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领悟,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又要积极吸纳外来的优秀教育理念,充实个人教育思想理论素质,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创新活动。

三、教师应转变教育观点,增强自身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

1.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是“传教士”。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观导致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死板、僵化,学生个性受到束缚,思维能力差,过分地依赖教师,学生成为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的人。因此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是极其重要的。

2.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培养新的师生关系

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一直都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活动都围绕教师展开。一堂课里,教师往往表演着“独角戏”,很少在意学生的感受;或者是教师习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训斥学生。这样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得教育任务、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而且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影响学生的发展,也让教师本身得不到进步。

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敏捷、活跃、开放、乐于接受新知识,表达新观念。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新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用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与他们共同合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3.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改正以往忽视学生基础和个体特点的缺点,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避免盲目地进行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模式,发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会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进行统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适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以及幻灯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课文的资料或背景。此外,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奖抢答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总结: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其他教育创新行为进行指导,教师作为教育前线的工作者,其教育理念的创新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学会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将自身打造成新时代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史新荣.摒弃教育旧观念,弘扬教育新理念[Z].江苏镇江市中山中学,2006.

教育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教育创新 关系

一、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内涵

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同志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才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做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又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创新这一概念,在开展创新教育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全国掀起了教育创新热。从词义上分析,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同志把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列,并寄予巨大希望,意味着当今时代的教育创新应当在思想理论、实践体系、内在品质等方面都取得更大更深层次的突破与进展。其实,只有如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

二、开展创新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创新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信仰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注入了重守成轻创新的基因,儒家“言必称师”、“以六经为准绳”、“师道尊严”的传统又使之变成了我们的一种社会遗传。这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了创造性,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对传统教育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创造性。

首先,创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教学、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新理念,冲击了陈旧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直接引发教育观念的创新;其次,创新教育特别强调为学生的怀疑、提问、发言、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倡导学术面前无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将极大地冲击师道尊严的传统,开创教育民主化的新时代;最后,创新教育,包括创造教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在教育管理制度、课程编制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措施,这些凝聚着古今中外优秀经验的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加速我国教育在相应方面的创新。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强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创新性学习方式,从而对旧课程和旧的教育教学方法造成了巨大冲击的现实已经说明了这一道理。特别是关于学生创新性的评价与测量方面的改革,必将引起我国考试制度与内容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教育创新价值。

我认为,如果说相对于应试教育倾向提出的素质教育,可以被称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创新的话,那么相对于守成教育特性提出的创新教育,则可以称之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第二次教育创新。如果说这第一次教育创新确立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的话,那么这第二次教育创新就能够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并成为真正的“兴国教育”。

三、推进教育创新应以开展创新教育为突破口

反过来,从教育创新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并取得我们期待的创新效果呢?我认为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把实施创新教育当做努力的方向和重要内容是现在进行教育创新的一条成功之路。

教育创新范文第4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属于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新的研究课题,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的基本实施策略应具备同其他研究对象相一致的问题:内涵的界定、研究对象的界定、课程设置情况及具体实施对策等。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被提出来的[2],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主要是指事业心及开拓技能的教育。此概念在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具体完整地阐述出来,内容涉及求职就业和创设新的就业岗位两项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标。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创业教育做出了部署,拉开了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序幕。研究分这样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关于在中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的研究;第二是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研究;第三是创业教育与创业的关系研究;第四、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第五,创业教育的模式、方法研究;第六,创业教育在高校开设的课程体系研究等等。2006年4月12日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了以“创新、创业管理与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同年9月18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了“中美创业教育交流圆桌会”,清华大学等7所大学成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首批试点开课院校。我省关于创新创业重视工作的开展始于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成立的2012-201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符合我省省情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论课程、指导科研和实践的创新训练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创业实训课程、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适用于省内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基础类课程的高质量教材。促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定期整理省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的案例素材、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信息、资源和成果。结合我省高等教育的实际和省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现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方法研究,指导省内高校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为全面贯彻党十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在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管理体系,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体系,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培训,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鼓励和激励政策,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资源使用。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用资源平台,拓展并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资源,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交流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校际交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这为推动我省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相对完善而具体的实施对策。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内容

教育教学资源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用于维持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包括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教学资源是指用于教育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总称,是人类进行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教学资源研究内容包括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定义和内涵的界定;利用和挖掘多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统计学的方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系统资源;创建学校和社会教师资源系统;创建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系统;创建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系统。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六个结合、三个环节和一个整合:

(一)六个结合

第一,将校内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学科专家资源整合起来,挖掘学校教师资源。高校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业教育知识,无疑是高校创业教育最宝贵的资源。这些师资力量要集中整合,将师资力量发挥最大功效。第二,将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家结合起来,形成联合授课资源共享与互补的教师团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发展,高校内的教师会提供学生充足的理论知识。在教授理论课程时,校内教师是最基本的授课资源,但是校外的企业家拥有丰富的就业创业实践经验,在创业教育方面更具有发言权,他们的授课方式会让学生更容易吸收和接受,也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程体验。第三,创建校内模拟创业实验与到企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开发学校有形资源和校外企业资源,以弥补高校创业硬件的不足。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即注重理论的系统梳理,更重视实践环节,创建学生创业培训基地,组织学生创建微型公司等。创建模拟实验与到企业实践锻炼是对学生创业能力的两个阶段的层次的培训。建立实践基地平台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充分利用实践来巩固所学,加深理解,但是学校内部资源毕竟有限,模拟实践平台不能完全复制出社会创业实践的情景,所以到校外企业去实践就可以弥补高校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深层次地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第四,将教师的讲授与企业家、创业者的演讲结合起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要多样化,不仅要有教师的课程教授,也要有相应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的一些报告会和演讲相呼应。报告和演讲是最能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激情和接受到新鲜创业知识的一个课外平台。将教师的普通授课和校外企业家的演讲报告相结合,多种形式让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第五,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技能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结合起来。高校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包括创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业技能这样的硬性指标,同样包括创业意识、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的软性指标,只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自身的创业竞争力才会加大。第六,将经济学、成功学、管理学、心理学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学生“逆商”(抗挫折能力)、情商的培养,激励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日促成的,要在平时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抗压性,高情商和激发学生潜能发挥最大优势,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整合学校的跨学科的教学资源。

(二)三个环节

第一,强化教育环节的资源开发:教育学生,职业、择业、创业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念,才能有助于自己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如何塑造和培养自己。教育环节就是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学生观念行为上做出指导。学生创业观念的形成是创业教育运行的重要环节,就业、创业是供学生选择的平等机会,要培养学生对职业选择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这一环节,充分发掘丰富学校的教育功能资源;第二,强化教学环节资源的开发:逐步将教学内容系统化,同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授方式,在课堂上不仅实行双导师制,而且积极组织课堂讨论、实际模拟、辩论等方式,使教学环节发挥创业教育主渠道的功能。教学环节的资源开发也要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组织体系的建设,完善和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核心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模拟实践课程及创业教育赛事指导等课程和创业拓展课程体系。对现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增加课时,不依托各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自成体系,单独排课。创业教材要与时俱进,实用、科学,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创业教育要贯穿学生大学生涯始末,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创业基础课和核心课、创业拓展课和实训课等,每个年级开设课程有所不同和侧重。第三,实践(课余)环节的资源开发。注重利用课余时间,追踪学生的思想行为轨迹,举行诸如头脑风暴、各类大赛、名人成功访谈等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消化理解和实践课堂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外的资源。

(三)一个整合

将学校和社会的有形和无形教学资源统统整合在一起,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系统,创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育养成模式。创业教育重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业资源的开发也必须是软硬教学资源的结合,也必须是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的结合。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开发是在根据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详细的深入研究,以便于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在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资源进行探究式开发,以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广泛地被高校发掘。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目的是有利于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达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是服务于创业教育的一项活动,资源整合的总体目标就是充分挖掘高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将其纳入创业教育体系中,对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配置,优化重组。以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益。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开展教育时间上的递进性,首先要整合文化资源,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起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热情。其次要整合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创业奠定知识基础。最后,整合实践资源,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创业行为的认识和驾驭。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实施对策

我国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背景下,研究教学资源开发更是具有开创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框架,需要有创新的观点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开发提供范式和借鉴。

(一)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结合当前国际教育前沿理论,运用科学计量学中的可视化技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的相关学科、相关创业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将高校创业教学资源的外延与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强化学科的整合、师资的整合、教学硬件的整合、校内与校外的整合。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教师资源的开发;二是教学环节的资源开发,包括课堂教学环节上各相关学科资源整合的开发;三是教学实践环节的资源开发;四是思想观念教育环境氛围的开发。四部分内容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环环相扣的,这样整合的结果可以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充分利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是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也是基础性建设目标。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可以影响到教学资源是否可以得到充分利用。高校必须要合理安排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将一切与创业教育有关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灵活应用于教学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特别重视创业教育的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不能让理论和实践不平衡的发展,而且同时也要注意课程设置中文理课程的比例协调,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充足的综合教育。课程设置要使创业教学、教学科研、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平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定是要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一定要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广泛建立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之后有充足的平台来用实践证明所学知识,用实践证明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获取新的理论。

(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师资团队建设

高校创业资源的共享首先应是创业师资队伍的资源共享,通过鼓励教师跨校互聘、跨校兼课,能充分发挥各校创业教育学科名师的优势,让优秀教师成为更多学生所拥有的共同财富[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破旧立新,与时俱进,不能完全被传统教学模式所约束和束缚。创业师资是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直接接触学生,直接对学生产生创业影响和作用,也就是最能对学生产生创业效果的最宝贵师资资源。创业教师和创业师资团队的建设好坏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学生讲什么、怎么讲,采取何种方式讲,怎么带学生开展创业实训、实践,怎么指导学生创业设计、参加创业大赛,甚至他们在课上课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所以良好的创业师资团队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师资团队建设中,要加强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无论引进还是本校培养既要注重创业师资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要注重年龄、资历、学缘结构、职称等多项要素,要终合考量,特别要注重创业师资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培养。

(四)合理整合和开发创业教育教学资源

高校创业教学资源是否能被充分利用,关键是看高校教学资源能否被整合并提高利用效率。整合高校创业教学资源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调整资源系统不平衡,紧紧围绕创业教育的需要,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共同整合,创造利于创业教育发展的文化氛围和教学秩序和高利用率的实践平台。不仅高校内部的资源要整合,高校之间的资源同样可以整合和共享。打破高校教学资源流通的壁垒,开放相关数据信息,共建共享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势在必行[4]。省教育厅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我省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研发设计工作,辽宁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于2015年6月份开始试运行,届时区域内高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将逐步实现共享互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将获得更有利的条件环境。我省将以本科教学管理平台为基础,搭建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理念和手段提升高校实践教学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推进实践教学规范化、促进高校实验室的开放性,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效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环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开发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自身特点和优点,充分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发掘。加强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使创业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需要高校对资金筹措和合理利用进行严格规划,高校的师资力量也需要高校的严格把关。师资是教学资源的基础,组建有专业实力又具备优秀全面素质的教师团队,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教育创新范文第5篇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上海要建设与国际一流城市相匹配的基础教育,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用教育的创新来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教育的创新。

教育的创新,首先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读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尤其是要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来更新我们的观念,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用“三个面向”的思想来审视我们当今的教育;用现代化的标尺来衡量我们当今的教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应试教育”的羁绊,自觉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条条框框,构建出符合新时展要求的、适应人民需求的未来教育体系。

其次,教育的创新还必须从培养“四有”新人出发,注重总体设计、全面思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与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纵向上讲,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可谓是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处理不当,或有失误,都会造成改革的夭折。从横向来看,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教育的失败。因此,要进行教育的创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时时、处处都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学校为本,整体设计。这样才能构筑起通向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立交桥”,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

其三,教育的创新,其根本是要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教育的产品不是物,是活生生的人,决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创新需要基础,创造需要知识。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性的劳动为前提的。比尔.盖茨如无中学时代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能成为当今的软件大王吗?可见,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掌握知识越丰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智慧火花。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过时的、死的知识与技能,而是一种全新的、活的知识与技能。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教材进一步加以改革,努力构建一套全新的课程教材体系,使之成为我们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最好的载体。

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用教育的创新来实现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