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咨询室建设

心理咨询室建设

心理咨询室建设

心理咨询室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81—02

引言

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个体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加强社区心理干预逐渐成为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要求社区卫生机构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明确提出建设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拥有超出1.6亿的老龄人口,并且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建设已经不容忽视。而其中城镇离退休老年人特定的心理转化是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问题[1]。在整个老年群体中有相对比较独特的特点,因而对城镇离退休老年人的研究十分有价值。

北京市X社区以及Y社区是非常典型的老年社区,其社区内的老年人已超过居民总数的40%,并且两社区均作为北京市较早一批设立社区心理咨询室的社区。本次研究开展于2011年8月,历经一年的时间收集咨询室使用情况,结合两社区内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的看法和态度,整理相关材料对当前社区心理咨询室尤其是老年社区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提出建议。

一、国内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国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三级预防理论[2]

初级预防理论:指采用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

次级预防理论:及早发现社区居民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并及时干预、治疗服务。

三级预防理论:指使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人数减少,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

同时,社区内心理卫生服务还涉及压力应对、危机干预、精神疾病愈后心理健康等,主要的服务方式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以及心理咨询两大方面。社区内均设有专业心理咨询以及相关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

通过对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探讨,可以发现,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是以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理论为基础的,而且十分注重心理学在社区和社会的应用,倡导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与非专业人士共享的态度方式,而且发展历史较长,在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创新,从而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与模式。其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发起或引导、社会支持、社区动员,这样既保证了国家政策的方向性,扩大了社会责任的覆盖面,又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的创造力。而且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法多样、队伍建设完整、基本上都考虑到社区居民的主要需求。

(二)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社区心理服务模式有:第一,医学模式:它是指各种卫生机构承担的社区心理服务的存在形式。例如,现有的社区卫生机构、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在社区“伸腿办院”、疾病控制中心在社区的宣传教育等。第二,社会模式:它是指社会上自发、自愿形成的占据社区一席之地的个体性质的心理服务机构的存在形式,从业人员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缺少专业技能和经验。目前的这些社区心理服务模式普遍问题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规范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仅仅停留在面上欠深入[3]。

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所建立,但是仍属于初步阶段,专业人员不足、相关机构缺乏以及居民认识的偏差都制约了该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对象心理需求特点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吴振云等人通过调查北京地区18个区县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从而分析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在人际交往的需求方面,老年人在不顺心时选择谈心的对象,按选择的比例大小依次为老朋友/老同志、家人和邻居;在心情和心理感受方面,老年人总体上心情较好,但心情与受教育程度有关,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改善;老年人的心理感受总体上也比较好,会随增龄而降低,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改善。此研究可见,老年人最愿意与老朋友、老同事谈心,说明人到老年需要有知己。与家人谈心,与晚辈沟通,互相尊重、信赖,密切关系,这是最好的感情交流,可缓解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反应(如孤独、抑郁和失落感等),有益于心理健康。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依旧存在,同时,根据他们本身人群的特点,他们所产生的自我调节方式以及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特点。

二、访谈结果

(一)社区居民对心理咨询理解存在偏差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受访者大多表示社区内的心理卫生服务是必要的,但是社区内设立的心理咨询室已经一年有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当我们问及他们是否听说过社区内的心理咨询室时,多表示不知道。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询问,他们表示并非社区内的宣传不够,而是居民对于“心理咨询”这几个字表示抵触,并没有留心这一系列的宣传工作。

同时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心理服务就是心理咨询,而且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心理服务对象是有明显精神性疾病症状的人”;部分认为:“在遇到重大负面事件或自身无法调节心理冲突时都可以去”;还有人提到“寻求服务的人多多少少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或“自己有些问题”。并且强调虽然他们认为心理服务是必要的,但是他们认为至少在现阶段自己不需要,因为他们有一套自身的调节方法。

心理咨询室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党校 心理咨询室 策略 心理健康

一、党校简介

党校作为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教育的培训场所,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机构。党校不同于一般性的教育场所,有其独特之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其是其培训的对象具有特殊性,通常而言是党员和领导干部,有时还会对一般性的公职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其次,其培训内容具有特殊性,往往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或者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受教育对象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培训使其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都不断提升,从而其保持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的先进性。除了培训教育的日常性工作以外,党校往往还承担了党建的研究性工作,通过不断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再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为我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智力保障。

二、党校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必要性分析

(一)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广为关注

党员和领导干部往往在国家企事业单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时常处在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作为具有公共性和社会责任的特殊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不容忽视。其心理健康问题通常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职业公共性引发的“权力”性心理健康问题,这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公共权力与自身道德修养的冲突引起的;其次是“”心理问题,长期以来的“”思想导致其过分的刻板,容易造成人性的扭曲;再次,就是竞争引发的心理问题,社会急速发展引发的“知识荒”以及激烈的内部竞争,都极其容易造成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严重的引发心理困境,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显现。因此,为了破解党员干部心理问题,党校作为专门培训、教育该类人员的专门场所,开设心理咨询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开设心理咨询室有利于丰富党校功能

从党校建设的完备性以及功能的丰富度方面而言,开设心理咨询室也是非常必要地。虽然党校与一般性的教育培训场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同样承担了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从小学、中学、大专院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便可以看出。因此,开设心理咨询室,有利于提升党校建设的功能完备性,是符合党校事业发展的,也是适应培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

(三)党员和领导干部通过自身心理调节缺乏专业化手段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以及自身的干预调节的有效性,党员和领导干部一旦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调节与保护,长此以往,心理问题严重化、持久化会给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心理问题调节专业不强、调节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党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在日常的党员、领导干部培训教育过程中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于提升党校学员学习效果以及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非常积极的因素;除此之外,党校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心理监测,能够发现党员领导干部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于提升学员心理调节和保护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党校开设心理咨询室策略探究

(一)心理咨询室符合心理干预一般性与特殊性要求

党校心理咨询室符合心理干预一般性和特殊性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一般性的要求,无论是党员,还是领导干部,其都是自然人,因此其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同样是符合一般意义上的通用性的心理学特点,由此在进行心理干预、介入以及应对时应当以心理学为基础进行普遍;其次则是特殊性的要求,特殊性是指党校学员以及党校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时候,同样应尊重其学员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进行“特殊性”的服务,使得心理干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符合服务对象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心理干预的作用。总之,党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一定要处理好心理干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要求,使得心理咨室能够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心理咨询室应积极构建介入和服务体系

心理咨询室介入体系应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的方式进行,同时还应加强与媒体大众的积极引导,使得党员和领导干部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能够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认可,除此之外党校心理咨询室还应与各级政府和党委加强沟通,提升对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服务体系的构建,党校心理咨询室应结合机关单位内部调节、党员领导干部自身调节以及心理专业干预等手段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使得党员领导干部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关注和干预;其次,还应构建适当的发泄和交流机制,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当事人长期压抑、得不到有效的发泄有直接的关系,鉴于此,心理咨询室除了提供一些针对性的调节以外,还应构建积极的发泄和交流机制,使得一些不好的心理情绪得以适当的排解;最后,心理咨询室的构建还需要专业的服务队伍,本文建议可以聘请一些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并通过招聘、政府购买、志愿者等形式保障整个咨询室队伍的稳定性。

(三)心理咨询室应加强与专业教育、群团部门工作的有机结合

党校心理咨询室的构建不应是单纯心理问题应对,过分强调单一的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党校学员厌学、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因此,党校心理咨询应加强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度,可以适当的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使得学员在不知不觉中专业技能与心理健康都得到有效的锻炼。除此之外,心理咨询工作也应与群团部门工作进行适度结合,总之,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不应孤立进行的展开,而应与党校的专业教育以及其他部门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心理监测、干预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党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应从一般性和特殊性要求、心理介入和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与党校专业教育、群团部门的联动工作相结合进行有效展开。

参考文献:

[1]彭麟,李竞.江西宁都县开设咨询室排解公务员“心理疙瘩”[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5-07-17.

[2]宋倩茹.基层公务员职业压力、心理健康及EAP需求评估[D].鲁东大学,2015.

心理咨询室建设范文第3篇

社区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市二七区将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围绕群众需要,狠抓“四个到位”,大力推进社区心理咨询室建设,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心理援助工作,注重社区居民理性平和心态培育,大大增强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和创新了社会管理。

集中力量推进社区心理咨询室建设,确保“心灵港湾”阵地建设到位。二七区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集中力量推进社区心理咨询室硬件建设。截至目前,共有65个社区建立起具有独立工作场所的心理咨询室并正常运转。其中,大学路街道康桥华城社区心理咨询室总面积达160平方米,划分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图书阅览室等3个功能区域,咨询区域的各项设置由专业人士设计,整体环境温馨、舒适、优雅,成为帮助社区居民进行心理调适、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心灵港湾”。长江路街道长江路社区的心理咨询室,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引入和运用成熟的心理治疗技术“箱庭疗法”,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设备――心理沙盘,将心理分析同游戏及其他心理咨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青少年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效整合人力资源,确保“心灵导师”队伍建设到位。二七区将心理援助队伍建设作为深入开展心理援助服务的基础,深入挖掘辖区现有资源,将干部、律师、医务工作者以及街道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纳人心理咨询援助服务队伍,有效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目前,65个社区心理咨询室全部配备专兼职结合的“心灵导师”队伍。一支支“心灵导师”队伍活跃在辖区各个社区,针对居民心理特点进行情感关怀、心理关怀、精神关怀,引导人们求真向善爱美,在帮助社区居民化解不良情绪、培养积极心态、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文明素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科学规范心理援助服务,确保“心灵净化”工程制度保障到位。二七区将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制度作为保障心理援助服务广泛开展的重点,全区心理咨询室制度不断完善。一是明确心理援助服务的保密原则及其限度,建立严格的心理援助档案管理规范,将个案记录、测验结果、信件等资料纳入档案管理,设定查阅权限,全方位保护服务对象隐私,最大限度消融群众对接受心理援助服务的顾虑。二是制定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心理援助工作者工作守则、心理援助工作者道德规范等,并对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心理援助工作者简介、心理援助服务内容等一并在社区进行公示,为群众接受心理援助提供方便。三是确定心理援助服务工作流程,对咨询预约、初谈接待、心理援助、转介、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等环节进行明确规定,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根据服务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心理援助服务,通过制度保障实现用人文关怀滋养精神、用心理疏导融通情感的目标。

着力打造心理援助服务特色品牌,确保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效果到位。二七区将心理援助服务工作同帮助解决居民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是充分考虑社会变革加剧、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们对心理支持需求更加强烈却羞于表达的现实因素,深入居民访谈,确立关爱重点。各社区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居民情况,排查登记心理障碍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活动,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帮助群众有意识改善心理状态,享受幸福生活。二是采取“亲情化、均等化、家庭化”的服务模式,着力打造品牌工作室。淮河路街道亚新社区将心理咨询室命名为“我的秘密花园”,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发力,请来心理学老师坐诊,帮助青少年消除烦恼、释放压力。嵩山路街道亚星社区的“心灵之约”谈心室“约客”不断,心理援助工作者就财产继承、老年人再婚、邻里关系、感情纠葛等各类问题为群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被群众称为摆脱烦恼的“及时雨”、“减压阀”。三是切实关注群众的现实需求,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励并用,使援助服务成为心理咨询的有力支撑。德化街街道文苑社区针对孩子放学早、双职工家庭抽不出时间接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办了“四点半课堂”,专门接纳“真空时段”无人看管的孩子,帮助年轻家长和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建中街街道西福民社区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利用远程教育丰富的资源优势,面向社区下岗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2010年以来,远程教育接收点共组织下岗失业及外来务工人员学习80人次,帮助12名失业人员获得了再就业工作岗位。

心理咨询室建设范文第4篇

一、建立机构健全制度,真正发挥“咨询室”的教育职能

学校将教学楼相对独立的一个功能室作为学生法律咨询室,咨询室宽敞明亮,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咨询的需要还能够开展相应法制案例的情景表演活动。学校的工会主席具体负责咨询室的使用安排和活动开展,安全办公室主任、政教处主任、教导主任为咨询室的常务理事,分别负责安全防护、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咨询工作。

为了提高法律咨询的专业水平,真正发挥咨询室的普法功能,学校分别从辖区派出所、区检察院、区交警大队、区消防大队聘请专业人员担任“咨询室”的法律顾问,负责对全校师生进行普法知识培训,使全校师生能够懂法知法。法律顾问还负责对学校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法律论证,负责对学校行使管理职权、执行管理制度等方面提供法律依据和决策咨询,最大限度地维护学校的正当权益。

法律顾问根据预约时间定期面向全体师生进行法律咨询,疑点解答。但法律顾问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他们的服务空间、时间仅限于咨询室及咨询时间段内,在服务的主动性、覆盖面等方面都存在缺陷,这样强化咨询室教育功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为此,学校对安全办公室主任、政教处主任、教导主任进行相关方面的法律培训,以保证每周五全天向学生开放咨询室的服务质量和效果,保证为前来咨询法律事务的学生提供比较专业权威的解答,帮助学生释疑。咨询室还拓展了服务职能,除了通过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维权外,还强化教育功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法守法。

二、创新工作载体。打造有效的品牌平台

为更好地发挥咨询室的教育功能,打造有效的品牌平台,咨询室在工作细节上下了不少功夫。为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咨询室利用网络具有隐秘性、即时性、互动性、平等性的特点,倾力打造法治论坛。在校园网上设置了“政策法规”、“心灵驿站”、“成长博客”等特色版块,并通过这些平台实现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校普法工作的实效性。咨询室还建立了咨询热线,以热线的形式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服务方向。引导学生依法反映诉求和解决问题。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学校将“法律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室”进行了有机整合。心理咨询师为同学们在校园、家庭和社会活动中产生的疑惑或阴影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创新工作内容,开展丰富的品牌活动

传统的你问我答咨询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增强咨询室对学生的吸引力,咨询室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拍成情景剧,吸引大家积极参与到普法活动中来,通过零距离接触,让孩子们知法、懂法、守法。咨询室还设立了“小包公断案”模拟法庭,大胆运用“古装人物打官司”、“我是大法官”、“小动物告状”等趣味创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熟悉法律条款,感受法的庄严。同时,成立“政策法规宣传队”,从学生中招募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走向街头、走进社区,向社会宣传法律法规知识。

四、联系学生实际,注重“说法”实效

开展“每月一案”活动。咨询室工作人员组成案例搜寻小组,专门收集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与同学们关系密切的典型案例。比如:因不懂交通规则而引发的学生车祸案;因小摩擦引发的学生打架致残案:因沉迷网络游戏而引发的学生偷盗案等。案件整理后,在每月月底组织咨询室法律顾问授课。以案释法,详细讲解案件的始末、缘由,深入探讨案件的实质、危害,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教育广大学生要用法律武装自己的头脑,防止不必要的危险事件发生。

心理咨询室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室;心理困惑;心理健康;安慰式;前瞻性

许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由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组成,其主要工作职责是为那些由于遭受各种各样心理困惑及生活变故而处于心理困惑状态的学生尽快摆脱困境提供心理健康援助。例如,突发自然灾害、突如其来的疫情、家庭变故、身体遭受意外伤害、人际关系不和谐、遭受欺凌、学习困难等。从这个角度而言,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心理健康援助很像是问题发生后为了弥补问题导致的个体心灵困惑而实施的“安慰式”行为。当学生的心理困惑产生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是化解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但并非心理健康援助的全部。

一、“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存在的缺陷

问题发生后,对遭遇心理困境的学生实施类似于“安慰式”的心理咨询服务,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对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很有必要,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1.心理咨询服务现场过于形式化。走进各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内部建设设施虽然各有不同,但却大同小异,例如:在咨询室门口悬挂“×××心理工作室”的牌子,并附有心理咨询师简介、联系电话及咨询室值班表;室内光线柔和,色调以中性为主,在桌子上摆放纸巾和鲜花(或盆花),两张椅子摆成90度直角,茶几及墙壁上布置一些温馨的装饰,书柜里有一些心理辅导类书籍,有些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了音乐放松椅、沙盘等设备。心理咨询师在与接受心理援助人员交流的同时,一边说一边在咨询记录表里记录着来访人员的案例。部分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援助的学生如同去医院看病一样,拘谨、彷徨、紧张,甚至怕被别人看见,这样的心理状态很难让他们彻底打开心扉去坦然接受心理健康辅导。2.心理咨询服务大多是坐等求助者上门。“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问题发生后,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主动求助,心理咨询师根据需求者存在的困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即:坐等需求者上门。以校园欺凌为例,欺凌行为在每所学校都发生过,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在校园欺凌中,容易被发现的是身体欺凌。身体欺凌一旦发生,学校心理咨询室会立即启动对遭受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显性问题发生后的心理咨询服务,大多属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主动行为。而一些隐性欺凌,例如言语欺凌及网络欺凌却不太容易被发现。有的学生长期遭受软暴力欺凌,但由于种种原因,受害者没有把自己遭受欺凌一事告知他人,他们长时间独自忍受各种软暴力,心理上的创伤远大于身体欺凌中的被欺凌者,但由于这种欺凌行为没被发现,当他们不主动寻求援助时,基本得不到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健康援助。3.心理咨询服务局限于就事论事。以中等教育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例,其接待的学生很多与男女生交往有关。比如,当处于暗恋痛苦的学生向心理咨询室老师诉说自己的心理困惑之后,心理咨询师大多就事论事: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何与异性同学相处、如何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调整自己等。这种就事论事的心理咨询服务,有点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部分性格内向、较少接受过心理健康专业教育、身心健康水平本就不高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认知的知识基础,很难从遭遇困惑后心理上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因而,“安慰式”的就事论事的心理咨询服务,对部分受助者所起的作用很有限。4.心理咨询服务缺乏对咨询者的系统了解。再高明的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服务时,如果对需要帮助的人缺乏一定的了解,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如同教师备课及上课时不了解学情一样,只是按照教材把知识讲了,即使课讲得无可挑剔,但却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教育需求。在对受助人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前,如果对受助者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指标、心理健康教育经历、心理困惑的系统诱因、心理发展期待等一系列问题缺乏一定的了解,自然很难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因而,“安慰式”心理健康援助由于缺乏对咨询者的系统了解,甚至心理咨询师与需要心理健康援助的学生根本就不认识,片段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其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5.心理咨询服务受助面较小。以本次肺炎疫情为例,当疫情还处于较为严重时期,很多心理辅导机构就做好了如何对失去亲人及感染了肺炎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的计划。当疫情形势逐渐向好发展,特别是在武汉解封后,部分心理辅导团队将心理健康援助的重点放在被疫情夺去父母生命的青少年身上。这部分青少年毕竟是少数,还有一大批青少年在长达三个月左右封城、封路、不出门、停课不停学的日子里,由于适应不了被疫情打乱的生活节奏而使得生活与学习长期处于无序状态,由于父母亲子陪伴能力的缺失而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由于熟悉的人在疫情中倒下而导致严重的心理恐慌。因为疫情,他们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与那些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心理问题却不太被关注,较少接触到心理健康援助。6.心理咨询服务缺少与家长的互动。问题发生后,心理咨询团队对遭受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援助,大多局限在与受助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较少与受助学生的家长及班主任取得联系。教育离不开各教育主体之间的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周期更长、难度更大、情况更复杂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援助必须要靠受助学生父母、亲人、老师、玩伴等多方人际关系的合作,仅靠“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很难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效果。

二、提升心理咨询室前瞻性身心健康指导能力

“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当把心理咨询服务仅仅局限在问题发生后的安慰层面,对相当多的接受心理援助的人而言,其效果并不显著。因而,在做好“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十分必要。1.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咨询服务的研究。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让心理咨询服务从问题发生后的“安慰式”状态中走出来,首先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不确定性灾害的种类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2)不确定性灾害容易引发青少年哪些心理困惑?(3)各种心理困惑的特点及对受害人可能的影响程度;(4)各种心理困惑的干预措施;(5)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对心理咨询师业务能力的要求;(6)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接与融合的研究;(7)不确定性灾害发生后,如何在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8)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9)系统性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的构建。2.提升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能力。许多学校都有针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承担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工作。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都采用学生求助在先,教师指导在后的类似于“补救式”心理健康辅导,例如:在心理咨询室门口挂一个信箱,张贴一张心理咨询师的简介,并在简介中公布每个心理咨询师的联系方式,心理咨询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需求,采用面谈或书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健康辅导。能主动确定心理辅导主题并对学生进行前瞻性心理健康指导的心理咨询师非常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育人的阵地之一,要从教育的角度、育人的高度,将心理健康指导及心理健康援助的范围扩大、端口前移,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研究,构建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应对各种逆境的能力。3.将应对突发灾难的心理调节纳入教育环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很多学校将训练学生地震逃生能力纳入学校教育,特别是在每年的5月12日,很多学校都对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本次肺炎疫情的爆发,也让很多学校将疫情防控纳入到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多措并举提高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能力。灾难发生后,用类似于“补救式”的方式落实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但是,学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应对各种突发灾难的技能,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上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心理上应对人生灾难的能力,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及学校社团组织,在教育教学及各项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加强对学生心理上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4.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相关教师及心理咨询师是无法完成的,该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每个教师要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认真学习与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认真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及时干预,而且还要能够预测到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从“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中走出来。认真探讨如何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心理世界更加强大;探讨如何通过学科教学,让学生的知识及各种隐性能力得到综合提升。5.加强与社会心理辅导机构的合作。以本次肺炎疫情为例,不出门、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等应对疫情的举措出台后,学校教育大多侧重于如何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通过一天数小时的网课规范及充实学生停课不停学的超长假期,但对学生应对灾难的心理辅导却做得不够。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仅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对需要接受心理援助的学生进行类似于“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各成一体、相互分割的现象较为明显,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很好化解。无论对学生进行哪个层面的教育,仅靠学校及某个社会组织是无法有效实施的。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援助时,需要学校主动与专业的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及家长进行合作,让各教育主体在相互协调、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辅导。6.让心理健康援助在润物无声中进行。真正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在润物无声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援助也是如此。过于形式化、特别强调、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援助方式,虽然强化了教育的仪式感,但也让辅导教师及受助人多了一份拘谨与防备。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援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援助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将各种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让学生面对突发灾难时不恐慌,当学生遇到困境、陷入心理危机时,相关教师及社团组织能够润物无声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类似于“补救式”的心理健康援助,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中,化解心理困惑,让心理世界走向丰富及强大。7.加强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质量如何?教育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学校的重视及全体心理咨询师的共同努力,也取决于对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学校及相关学术机构,应将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纳入到课题选题计划,成立研究团队,制定研究方案,对心理咨询室定位、课程实施、发展目标、心理健康援助能力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等提供科研引领。每个人都会无法预测地遭遇各种难以承受的打击及突发灾难,都会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出现心理困惑。当心理困惑出现时,需要用类似于补救及安慰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援助。但是,补救再好,安慰再到位,即使能把心灵的创伤弥合,却很难与受助个体的心理纹路完全畅通对接。将心理健康援助端口前移,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系统研究,不仅是提高心理健康援助效果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韦雪艳,周琰,钱芸施.班级心理环境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03):24-27.

[2]朱夏艳.论心理健康教师咨询力的提升[J].江苏教育,2019(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