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范文精选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范文第1篇

我国高等教育大面积普及的同时,给高校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心理健康方面的安全教育工作引起了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学生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等现象的出现给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有的学生要求高,自我期望值高,挫折来临时缺乏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学生会因此而愈加情绪消沉、难以自拔,从而造成不好的后果。在安全教育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值得关注笔者对齐齐哈尔医学院200名在校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表现程度等内容,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99.9%。

二、医学院校存在的心理安全隐患

近些年来,高校人身意外伤害、非正常死亡的案例逐年增多,很多是由于心理障碍造成的悲剧。由于大学生承受社会就业、生活适应能力不强、情感迷茫等诸多因素带来的压力,因此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应特别重视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的完善,预防由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安全事故。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发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给大学生的安全提供了强大保障。现代大学校园已不同往日的“象牙塔”,校园与社会相互渗透形成了高度的社会化,校内校外的交流领域都在不断拓宽。随着大学生社交机会的增多,相关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安全保护意识弱,社会了解程度低,进入大学之前很少系统地接受过安全教育,因此社交安全的相关教育指导十分必要。此外,网络世界也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充满血腥、虚伪、暴力。大学生涉世未深,有些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实施犯罪,网络违法犯罪日益增多。现代网络环境给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因此,高校应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提倡绿色上网,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原因

调查显示,调查群体中有15.7%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大学学习期间,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也是心理失衡高发时期,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变化,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对意外事情承受力弱,易产生心理问题。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诱发原因主要分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经济困难、感情问题以及身心疾病。讨论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高校领导及相关工作者必须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的心理健康课程、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难处,开展心理健康的交流讨论,将课堂安全教育与实践课程结合,将心理教育纳入教学范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往往是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而心理教育则偏重于潜意识,通过说教灌输关于安全教育的观念,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引入灵活多样的心理教育方法,注意安全教育中的差异性、主体性以及保密性等原则,有助于增强高校安全教育的科学性,从而为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条件。安全教育、心理教育不应忽视不同群体的特殊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加强现阶段的安全教育工作,就是要解决当前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这一问题,杜绝“一刀切”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心理差异,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总结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范文第2篇

1科学设计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教师

大学期间,学校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学生虽然有着十分优异的专业成绩,但是心理健康存在很大问题,同样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要在大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安全防范教育才可以顺利地进行。

2注重提升文化教育水平,深入挖掘大学内在的潜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大学期间的迷茫有关,从这个层面分析,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提高人文化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可以说,在当前大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内在潜质的开发,还存在不少差距,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几点要义。第一,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过程。传统的教育知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不仅忽视人的智慧的开发与挖掘,而且忽视人的道德的培养和养成。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粹客体和知识容器,获取的是狭隘的目标结果,并非智慧的过程。第二,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过程。教育在实现功利化和工具化价值的过程中,必然把满足外在的生存性需要而产生的适应性教育作为重点,但不能因此忽略了超越性教育。正如教育人本主义认为的,人之所以成为人,不在于人的工具价值,而在于其一般本性。它不仅要使人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自由自觉的创造能力。第三,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事业,是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事业。教育伴随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引领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帮助个体不断提高和发展主体性,使之逐步地由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变为能够认识、改造和幸福社会的主体。

3提高对大学生生命、心灵的教育

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让他们更了解生命的本质,对于生活中的困难要勇敢积极地面对。当今社会全球化迅速,各种思想百花齐放,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竞争和压力,因此,高校要适应时展,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重视生命,加强学生的本性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更深的了解,“为何而生”以及“何以为生”,帮助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以及自信心,能够以平静、豁达的良好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怀着健康向上的心态走好自己将来的每一步。教育伴随和发展着每个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教育实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己,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发展自己,在和谐社会的同时幸福自己。教育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是人的现代化而不是物的现代化。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物的教育。教育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人占有物的需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4整合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学生的教育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学校教育。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第二,家庭教育。它能够有力地支撑学校教育,是其坚强的后盾。第三,社会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乏,为了解决该问题,各学校可以联合专业的心理医院开设“学校-医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心理疾患方面进行长期的防控合作,开设“学校-医院”24小时心理咨询和辅导援助热线。医院医生和心理专家担任大学的心理教育顾问,接待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专题研究,并培训相关人员,以便于更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让学生多参与活动

教师要给同学们创造集体活动的平台,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学生的心理压抑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从这个角度来讲,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缓解心理的负担,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态度和情绪,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一些社区义务活动、学校内部演讲比赛、辩论赛、创业计划大赛等,这些项目活动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学生的独处时间,对于防范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二结束语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范文第3篇

1、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职责:

(1)学校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加强广大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实行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对全体班主任、门卫保安人员、体育教师及各科室成员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制。

(2)学校每学期开学划分安全责任区域和安全时限责任。

(3)学校狠抓安全制度建设,几年来根据学校实际,先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4)为防止群体性事故的发生,严格落实群体性活动报批制度。对上级召开的安全工作会议,我校每次都按时按要求参加,并对会议精神认真进行贯彻落实。

(5)制订了学校停电应急预案及防火应急预案,抗震应急预案;防汛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6)制订了安全工作考核条例,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考核机制。

(7)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了学校总体工作思路之中。

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学校已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了校级领导、中层领导、值周教师三级值日管理网络;继续实施保安维持秩序的交通管理模式。

3、开展的相应活动及采取的措施:

(1)开学第一周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具体内容有:举行了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安全知识宣传等。

(2)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教育进课堂,每周早操前班级教育,早操集体教育,安全工作做到逢会就讲。

(3)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学校食品卫生、消防设施、电器设施等的检查与修理。

二、本学期打算继续深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同时要更好地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行政人员的安全意识,形成一种安全处处无小事,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高度责任心。

2、加强安全工作考核机制,在原有的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进行修订,要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安全考核并且把考核结果记入教师的岗位考核之中,记入教师的结构工资考核之中,直接与教师的经济挂钩,以此来加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意识。

3、定期组织人员对学校的食品卫生、消防、电器、公共场所、危险品、体育运动器材、防盗设施等进行检查,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一切安全隐患。

4、扎实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定时定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杜绝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一切安全隐患。

5、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起较完善的后进生档案,实施学生谈话制度,并对教师制订出相应的后进生转化考核条例,从而稳定学生的思想情绪,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营造一个安定良好的教育教学内部环境。

6、在原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安全教育的渠道,在形成上要加以不断创新:

(1)、把安全教育融入学生行为规范达标考核之中。

(2)、要利用校校园网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专题片,并运用宣传栏等形式来规范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

(3)、将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4)、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考核,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水平,尤其要加强安全自救自护方面的能力培养。

三、措施得力坚持经常

针对学生年龄小,安全意识差,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我校一方面加强安全教育,一方面采取措施,对校舍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置。

为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学校为实验室、微机室、库房等重要部位安装了铁护栏、铁门窗,配备了灭火器、应急灯,加了明暗锁,还多次就消防器材的使用对值班人员进行培训。

我校对安全保卫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到人,严明奖惩,每晚有两位老师值班,达到学校24小时不断人。

四、法制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我校把普法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使法制教育制度化、经常化。经常利用周一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法制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范文第4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努力做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探索多媒体网络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整合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增强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加大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以德育科研为突破口,创出我校德育工作新特色。

二、主要工作

1、改革创新、注重实效、构建德育新模式。

以“生本德育”为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和生态德育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实践、体验为途径,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利用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夕会等有利时机,以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关心生活、关照生存、关注生态、关怀自己。

2、抓住重点、夯实基础,作好德育科研工作。

(1)积极准备,迎接芙蓉区“德育先进示范校”的评估工作。

(2)进一步巩固德育宣传阵地。继续做好红领巾广播站、小树苗电视台等栏目的演播工作,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

3、端正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提高班主任队伍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并邀请专家介绍工作经验,共同交流探讨,增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2)鼓励教师参加校、片、区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吸取他人成功经验,避免重犯他人教育失误和不当,使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合理、更科学。

(3)订阅相关杂志,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学习笔记。

4、加大力度,常抓不懈,开展多项教育活动。

(1)公民道德教育

以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点,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广泛开展“不乱扔废弃物”“为学校做一件好事”的活动,并强化常规工作的检查、评比制度,评选星级班级,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及自我管理意识,树立良好学风和校风。

(2)安全教育

深化拓展“安全教育月”活动,进一步联合交警、消防、社区等有关部门,以“安全伴我行”活动为载体,开展预防少年儿童意外伤害,保护少年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活动。深入宣传,讲明道理,学习自护知识、消防知识、交通知识,培养自护能力,增加安全意识。

(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手册;内容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从何着手?

有学者认为,心理安全属于一种感觉[1][2]。具体来说,心理安全是指一种能使自己处于安全状态的能力,依靠这种能力,人能够对抗来自自身内部或源自他人的任何破坏性冲动,从而使自己避免受到伤害[3]。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是个体获得自我实现时的一种基础需要,并且安全感是决定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4]。安全包括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心理安全是安全需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不少大学的学生工作者将主要精力放在大学生的危机干预和预防上,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心灵培育和心理教育对学生“明其心性”“安其所安”,一定比“安其不安”更具意义。也就是说,等到学生出现严重问题或疾病时再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不仅会增加工作上的困难,而且给学生和家庭带来更多的痛苦,有些学生甚至面临休学、退学和自杀的危险。既然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心理予以安全教育,从而帮助他们在心理安全感良好的状态下寻求健康的爱,享有良好的归属感和自尊感,最终朝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奋进,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册内容的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教育、问题预防、症状处理及危机干预》的一部分。针对目前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困难、学生思政工作的低效、校园心理健康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册的空白等问题,该研究从大学生目前的现实生活出发,进行实际调研和数据论证,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7个主要影响因素。围绕这七大因素,研究者建构了具有务实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大学辅导员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册的内容,旨在为高校辅导员从事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内容建构及论证

(一)研究目的

收集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通过统计分析探索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的结构,并对探索得出的结构进行验证。

(二)研究被试

本研究对17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过程中尽量保证被试对象在性别和年级上的比例为1:1。开放式问卷调查大一至大四学生200名,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4.5%。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探索性因素分析,大一至大四学生1000名,有效问卷867份,有效率为86.7%。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大一至大四学生500名,有效问卷423份,有效率为84.6%,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的是同质样本。

(三)研究程序

1.项目收集与整理。

在查阅国内外心理安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开放式问卷。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因素,对收集到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整理。对开放式问卷的整理与分析由数名心理学专家、心理学研究生以及中文系研究生使用内容分析法合作完成。在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所有项目均为原始回应的原意概括;(2)将相同意义的项目合并;(3)将有包含关系的项目归类;(4)统一项目词汇级别,使用同一级词汇;(5)区分有因果关系的项目。经过输入和整理,收集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因素共计147项。

2.大学生心理安全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开放式问卷调查所得出的147个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估,并对评估后的项目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探索性分析。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前运用采样充足度(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采样的充足度和因子模型是否适宜因子分析进行考察,其中,KMO值为0.948,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0.000(p<0.001),表明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5]。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旋转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SPSS内设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7个,解释总变异量为52.001,即7个因素共可解释全部项52.001%的变异量。

3.大学生心理安全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Amos20.0软件对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的7个因素结构进行验证。NFI是基准化适合度指标,其值在0~1之间,值越大表示模型和数据的拟合度越好。从表中可知,NFI为0.818,表明拟合度较好;CFI是比较拟合度指标,表中其值为0.879,表明拟合度较好;IFI为增量适合度指标,表中其值为0.880,表明拟合度良好;RMSEA是指平均平方误差平方根,其值在0.05~0.1之间,表明可接受。从各项拟合指标以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结果来看,模型与数据之间拟合程度较好,说明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出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7个因素结构良好[6]。

(四)结果分析

从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七大因素包含31个项目,根据方差贡献率大小对7个因素进行排序,依次为:消极自我评价、担心害怕受伤、自卑、抱怨外界环境、害怕被人取笑、担忧未来、人际关系苦恼。经验证,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7个因素结构良好,符合统计学标准。

三、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册的内容框架

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大学生在校园中为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做各种准备,比如专业知识的学习、交际能力的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还包括社会位置的确立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不仅要面对来自自身内在的冲突和压力,还需要面对社会形势的变化以及在适应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6]。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需要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辅导。大学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对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敏锐性和处理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效果。通过对国内辅导员使用手册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册,已有的辅导员工作手册主要涉及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侧重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安全教育内容[7]。而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辅导员的职业自我概念错误、处理问题时的情感错误和行为错误等[8]。为了帮助大学辅导员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根据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七大因素31个项目建构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册,其内容框架如下:

(一)积极应对“消极自我评价”

消极自我评价因子包括不如同学、缺少展示机会、被人讨厌、无处倾述、身边的压力、没有认同感、心理波动,等等。大学是一个半开放的环境,学生生活的复杂性和开放性逐渐提高,学生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个性的人,并逐渐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触,这些方面与中学时代相比截然不同。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探索自我,并通过自我评价来反馈。消极自我评价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影响个体在生活中的实践和情绪。消极自我评价的另一个方面是个体自我认同不好,一个客观、稳定的自我认同是形成良好评价的基础。大学生期间,明确我是谁,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应对消极自我评价最基本的方法。同时,选择恰当的任务目标是形成良好自我评价的另一个因素。

(二)分析“担心害怕受伤”之“担心”

担心害怕受伤因子包括地震、他人伤害、路遇坏人、校园不安全、神鬼传说、火灾等。担心,是指心中有顾虑、不放心。担,顾名思义是将物体扛在肩上,并使之保持平衡,内含小心翼翼的意思。担心是一种状态,个体可能“沉浸”在这种状态中,对很多事情都产生这种情绪。担心可能源于对事物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源于过去的经验。由该因子下包含的项目来看,大学生的担心大都来自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地震、火灾、路遇坏人等。这些突发事件可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一些现实性因素,也可能只是大学生担心的一个外在表现。大学阶段,个体的个性及人格特质逐渐趋于稳定,个体形成了一定的应对和处理事情的模式。为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在临床心理工作中应注意学生担心的对象和频率,注意区分有现实性意义的担心和无名担心,从而加快心理问题的诊断进程。

(三)理解并超越“自卑”

自卑因子包括班委任职困扰、交友困难、对手很强等。自卑并不是病态的表现,相反,自卑是个体的正常发展过程,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将面对。阿德勒认为,个体之所以产生自卑,源于个体对自我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期望。理想自我作为一种虚假的自我期望,导致个体产生自卑。一方面,正确认识自我是减少自卑的途径;另一方面,自卑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心理能量,如果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卑产生的原因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成功或优秀地位的追求,并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去实现,自卑也会随之被克服。

(四)感受“抱怨外界环境”的情感来源

抱怨外界环境因子包括班级管理欠妥、上课提问、自我封闭、课业压力等。当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事件引起个体较大情绪体验时,高校工作者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其情绪的来源。分析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对于外界环境的反应是内在情绪的投射,当个体对外界的事物不满或抱怨时,其内在必然也是有抱怨情绪的。大学阶段,学会观察和内省自我,学会感受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会让学生将对外在世界的关注收回,将视角朝向内在,在生活中感受自我情绪的来源,体验这些情绪,才能真正了解自我,了解情绪的来源,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安全水平,促进心理健康。

(五)分析“害怕被人取笑”之“害怕”

害怕被人取笑包括被人取笑、家事外泄、学习兼职冲突等。害怕是在事实没有发生前就开始担心某种情况的发生,它含有一种心理暗示,担心不好的事情出现。害怕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解释或逃避,个体所害怕的事情有现实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是不确定的,而害怕往往成为个体不作为的理由或借口。所以,应该探究害怕的原因,即“我们害怕的是什么?”为此,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和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自发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心理安全教育授之以“渔”的基本体现。

(六)理解“担忧未来”之“担忧”

担忧未来因子包括专业前景、学业探索、前途未知。从客观现实层面来看,专业发展与个体的个人发展紧密相连,专业的前景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方向。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结合学科专业发展举办相关讲座,使学生明确学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从心理层面来看,担心未来是对未知的一种恐惧,包含有自我的不确定感和不安,表现为自我的心理安全不好。心理安全感会通过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提升大学生心理安全水平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

(七)探索“人际关系苦恼”的秘密

人际关系苦恼包括不被恋人理解、与恋人的矛盾、人际不佳。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时期青年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防止孤独感。恋爱是大学生建立亲密关系的一种主要方式,恋爱在促进大学生身心成熟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安全。人际关系交往也是建立亲密关系的主要途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获得支持、建立自信的有效保障,也是大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的有效指标。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可通过人际关系讲座,向学生传授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表达的艺术等,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当大学生面临以上可能影响其心理安全的因素时,辅导员如何围绕这些因素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有效地辅导,具体应如何操作,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福显.保障小学生心理安全[J].教学与管理.2005,6(15):23~24.

[2]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40.

[4]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57~236.

[5]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7~189.

[6]何金科.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刍议[J].闽江学院学报,2009(6):107~110.

[7]杨怀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