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素质知识

心理素质知识范文精选

心理素质知识

心理素质知识范文第1篇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情感过程、职业兴趣、智力与能力、人格特征和教育信念等。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从能力方面看,教师的基本能力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力等。这些能力是从事教育事业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此外,教师的特殊能力还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决策、教学监控等多方面,如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教师的智力和能力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带学生走进了知识的殿堂,而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不但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地健康发展。

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动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发展和形成”。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心理素质(非认知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勇于进取,勤奋向上;性格开朗,自我悦纳,胸怀坦荡;情绪稳定,自信乐观,有轻松愉快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乐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地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健康地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长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如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都会通过影响神经生理机制、内分泌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损伤机体的功能,导致生理上地不健康,甚至病态。反之,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促进生理健康。其次,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而不良的情绪与心境则会直接抑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甚至消蚀其意志与事业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与质量以及师生的关系的建立与性质,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沐春风;而自身情绪紧张、烦躁、忧郁的教师,常常使教室形成一种紧张与压抑的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如坐针毡。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二、教师素质的概念及构成

关于教师素质的定义描述较多,如:

(1)“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2)“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有关教师素质的结构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如:

(1)“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七项因素”。

(2)“教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智能、个性三方面的静态素质和协同性、系统性、事业性三方面的动态素质”。

(3)“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等”。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地影响尤为重要。“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KarlMenniger)

三、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提高从外部条件看可通过政策、管理等加以改善,如加强职前、职后培训,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等,但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1、热爱教育事业,悦纳自我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所授学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长流水。能够自我接纳,一个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极其复杂而艰巨。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时期,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

当前,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前所未有的社会要求与竞争压力使教师经常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职业道德规范看,人们对于教师地德性要求显然来得更为严格。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常常担心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后者如孟柯强调“教者必以正”,要求教师“独善其身”;董仲舒提出“善为师者,即美其道,又慎其行”等等,如此种种,为我国历代教师规定了基本的职业操守,成为社会评定衡量教师的主要依据。然而,现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偶像地位的渐趋失落,造成了教师内心的惆怅、彷徨和失落。倘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Goleman(1995年)在他的《心理智力》一书中论述道“那些能进行心理调节即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并能理解和有效地对待他人的感情的人,往往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占据优势。”

具体方法有:一是合理释放“宣泄法”。这是一种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不要闷在心中,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情绪转移法。转换情景,转移注意,改变心境。三是暗示微笑法。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可以和亲朋好友娱乐一番,讲几句话,笑上一阵,利用积极地心理暗示改变心情。四是升华转化法。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就是将因为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将挫折化为动力,将压抑变为激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能使人忘却烦恼,给自己带来愉悦等等

4、提高自我修养,寻求人格完善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最高追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一种自我的要求,通过自我修炼充实生活、丰富体验,陶冶情趣、拓宽加厚文化底蕴、完善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现代人。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他能思索自己的存在,并赋予其以独特的意义和方向;他要有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能够主动驱除各种外在的遮蔽,而体验到自我生存的内在意义,从而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成长,真正在育人过程中实现育己。

参考资料:

王卫红,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J〕,心理学,2003.(1)

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庞丽娟,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毛放,浅论中小学教师素养自我提高的“第三条通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3.(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王建平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摘要: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心理素质知识范文第2篇

1.教师心理素质结构

教师心理素质结构可以从多角度划分。第一,教师角色认知。指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以及对教师职业与社会其他职业的关系的认识。只有清楚的角色认知才能在社会情境中找准定位,恰当行事,做到与现实保持一致,达到良好的角色适应;第二,教师角色体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社会及家长、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和期待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教师角色体验可以使教师在教育工中避免“自我牵连”或“殃及无辜”;第三,教师角色期待。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对自己角色行为的看法和期望;第四,教师品格。如果把教师当成学生的楷模,则更注重于对教师人品上的角色规范。在教师人格上,西方学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效能的教师要具有合作、民主、体谅、忍耐、公正、了解学生、给予鼓励的特征;第五,教师自我意识。主要指教师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2.教师心理素质的基本元素及主要体现

教师心理素质的实质内容即为教师心理素质的核心成分,它支配和调整着教师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也决定其能否胜任教师职责。首先,教师适应角色转换,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都要适应,在此基础之上教书育人。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再次,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同时它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此外,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

二、现代教育中教师的压力及其影响因素

1.传统观念的弊端与思考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发展中,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形象已经定位于敬业与奉献等价值观念,教师本身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无形中也被潜移默化。这种传统观念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社会性,使教师职业缺少生活性和主体性,不利于教师自身个性的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2.社会因素带给教师的压力影响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就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无论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都必须对自己的学历提升而努力奋斗。“学无止境”对教师来讲恐怕体会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经济开放使得先进技术设备蜂拥而至,现代化教育媒体迅速占领和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阵地,在学校教育改革中掀起热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就成为必须掌握前沿技术的生力军,他们为信息、为网络忙得不可开交,无形之中心头又多了一块“病”。

3.教育活动中的压力凸现

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一分子。如果教师的期望、教育结果与学生的成长结果基本上一致,教师就会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但是,学生也具有各自的性格差异,教师在实施教育的共性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教师面对学生的现实压力。学生往往并不像教师期望的那样在“控制”中成长。教师如果仅仅立足于学科研究与教育,则无法适应充满个性的学生在成长中的各种要求。同时来自社会、家长的期望“压力”,也会使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发展差异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增加教师教学中的负担。

三、素质教育中改善和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有效途经

1.培养师爱

教师积极情感主要表现在其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前提下,教师才能自觉地调动自身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投入相当的精力,发展和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深刻揭示了这一道理。因此,教师应高度认识师爱的意义,培养师爱感情,将爱心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细微之处如对学生一道目光的友好接触、对其名字的一声亲切呼唤都会产生师爱的魅力。将自己的师爱之情化为满足学生某些合理而迫切的需要的行为,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怀着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错误,也是批评教育的艺术性之所在。除了教学中,要注意课外的“感情投资”也会获得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效果。

2.培养教师的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兴趣及对所教学科和教学方法探究的兴趣,不仅能驱使教师去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自觉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能促使教师积极地钻研业务,认真地、满腔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也常常会引起学生相应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的兴趣不应仅限于所教学科,更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广泛的兴趣使教师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各学科知识,成为合纵连横、触类旁通的“大家”。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满足各类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教学采众长,不断推动教育创新。

3.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依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经验和个别差异,恰当地选择教学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状况,把握学生认知、情绪、意志及个性方面的特点,结合学生这些特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发展学生个性。

心理素质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素质;结构

当今时代到处充满了竞争,由竞争而带来的各种冲突和压力构成了时代人们的心理底色,人们频频处于各种应激状态。当前经济危机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更是大量涌现,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因此也就相应地对心理咨询师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早在1998年辛斌:周启元两位老师就发出痛苦的呼吁“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哪里”。整整10年过后,汶川地震再次震动了我国心理咨询界,当地灾民“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这第三防防出了心理咨询师的尴尬,将心理咨询师原有虚弱薄脆的光鲜外衣无情地剥离,呈现在光灿灿的阳光下。“防心理咨询师”这种奇闻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思考: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会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伤害!我们再次呼吁“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哪里”?那到底什么素质的心理咨询师才算是合格的,或者换句话说,合格的心理咨询人员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呢?许多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比较笼统、宏观,难以操作执行,咨询师欲提高自身素质亦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结构与要求尽可能地进行细化,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以便给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进行参考。

综合起来说,心理咨询师素质的基本构成是知识、技能、心理、身体四大方面。并据此分别了解、掌握和提高。

知识结构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仅仅按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知识要求显然不能满足心理咨询实践需要。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要掌握的知识应该分为两大方面: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专业知识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基础性理论知识,比如哲学、社会学、脑科学、基础医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等。另一块是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变态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这些专业知识都应该系统扎实学习的。北美规定心理咨询师申请者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必须经过2-3年硕士和4~5年博士的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可见在专业知识这方面国外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学历要求表现出来的。比如美国心理咨询师最低进入水平是硕士,而且必须是从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专业毕业。学历要求的目的是保证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获得学历不是目标,而是对相关知识要求的一种标准。我们国家的心理咨询师的入门学历标准较低,因此造成了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影响了心理咨询师的社会信誉。

在综合知识方面,《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根据咨询实践,综合知识应该包括各学科领域的常识性知识以及异域文化历史等知识。这种知识要求,一方面是提高咨询师的个人素养,另一方面,也能满足接待来自各种领域不同教育背景的来访者的一般性需要,不至于与来访者存在交流障碍。时下,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因此,心理咨询师也必须了解社会性的时尚知识。这样与年轻来访者容易建立咨询关系。在综合知识中还包含着社会生活经验。这有助于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一些生活话题,给予一般性指导。目前我国获证咨询师绝大部分都比较年轻,年轻心理咨询师,有的还没有独立出过一次远门,除家人同学,甚至和老师都没有实质性的接触,这样如何能与来访者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呢?也更谈不上为来访者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建议。技能结构

技能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工作技能。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技能结构包含两大部分,一种是基础性工作技能即一般性操作技能,另一种就是专业工作技能,也就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基础性工作技能包含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语言表达技能等。专业性工作技能包括建立工作关系技能、助人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心理治疗技能等。基础性工作技能在较短时间内能获得较为明显的成长。而专业性工作技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训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心理咨询师的技能结构还包括社会技能,在这里主要指人际交往技能。首先表现在与家人的交往。许多咨询师与家人的交往不甚和谐,自然不能与同事与社会人员愉快相处。也就无法获得来自家庭的心理支持,工作中的负性情绪也很难化解。另外,社会技能更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方面。比如与邻里、同事、上下级、社区人员等。如果在这方面应付自如,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建立工作关系也就比较容易。心理咨询师需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家门校门勇敢地去深入社会,广交朋友,这既是锻炼提高自己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也是推销自己、接触并获得潜在顾客的机会。

心理结构

作为心理工作者,咨询师的心理素质显然比任何条件都重要。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素质体现四个方面:正确观念、自信、耐心和真诚。

正确的观念体现在心理咨询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咨询师本身来说既不能形成基本的人生与生活指导原则,也不会获得持续的工作动力,更不能给身负各种困惑的来访者以正确的人生指导和面对世界的方向。

心理咨询师的自信是基于: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能。咨询师心理自信,则言语流畅,思维清晰,工作步骤有条有理,举止自若。咨询师自信的语气和神态本身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为它能增加对咨询师的信心,提高来访者改变自我,建立新生活的希望。如果面对困惑的来访者,咨询师自我方寸大乱,言不由衷、吞吞吐吐,自然也就不能给来访者以信赖,何谈咨询效果。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素质还体现在耐心上。心理咨询本身是一种长期耐心的工作,也大量消耗身心能量。许多来访者的问题不是三五次咨询就能解决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咨询工作也就无法持续,来访者的问题也就很难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咨询师的耐心首先体现在对来访者的宽容,允许来访者存在各种不足与错误的出现;耐心也体现在对对自己不满或不喜欢的人与事的包容。咨询师的耐心还体现在坚持,许多时候咨询的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需要咨询师作出痛苦的探索并坚持下去,方能获得成效。

真诚与热情。不管哪种咨询理论或咨询流派,都把真诚当作咨询师的重要素质。因为真诚,真诚才能积极关注和理解。真诚的外在表现就是态度的热情。因热情而打消来访者的顾虑和缓解紧张和不安。这些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前提性条件。

心理素质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高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管理者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心理困扰、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心理健康教师承担,因此要想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有效培养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基于此,如何建设一支能够胜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一、相关背景

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才,确保每一个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人才都拥有积极、理性、平和的心理健康状态,而要想实现这个任务,心理健康教师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先天遗传的气质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形成,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想、知识、人格、能力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和职业修养。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指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各种品质内部因素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总和。从广义上可将其分为三类,即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已经内化了的非认知因素[2]。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准入条件为“取得硕士以上学位、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对于其他方面的职业素质则没有硬性规定,这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张莉、甘标[3]以广西高校为例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科研能力不强和待遇不高等问题。一项关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调研报告也表明,学校心理师资建设过程中存在专业人员匮乏、职业倦怠频发、角色定位不清、规范形式化等问题[4]。明确和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内容和结构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前提。然而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研究较少,只有寥寥几篇,且主要研究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能力特征和胜任模型,其中胜任能力特征包括认知技能、工作风格、人格特征、职业精神与支持性[5];胜任模型包含个人效能、帮助与服务、管理技能、认知维度四个维度[6]。周向华、孙淑华[7]认为职业院校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分为基本素养和专业发展素养,其中基本素养包含基础文化知识素养、信息素养、仪表素养;专业发展素养包括人格特质、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专业情意素养。笔者现基于国内研究成果,结合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和心理咨询实践,在与教育同行研讨交流的基础上探索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以期为高校选拔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参考标准,同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双重身份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跟普通教师一样要从事教学工作,而在新课改要求下,体验互动式心理健康教学新模式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并且新课改在教学情境设计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兴趣能力、激发学生潜力能力、分享和总结能力等方面对心理健康教师有诸多要求。同时,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还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要聆听并共情学生的心理困惑,疏导学生心理困扰,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换言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拥有高校教师与心理咨询师双重身份,在高校工作中具体从事以下工作:①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②为学生提供个体心理辅导服务、团体心理辅导服务,并进行危机干预;③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④策划、组织“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心理健康系列活动;⑤指导学生社团工作;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研究;⑦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咨询[8]。这种独特的身份定位和繁杂的工作内容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具备多元化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技能,包括教学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危机干预能力、策划组织能力、科研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内容。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一方面作为普通教师,需要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心理咨询师,还需要了解各种心理咨询流派,掌握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并且具备及时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一)专业理论与“跨界”知识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面临较多的工作内容,这决定其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变态心理学、精神分裂症诊断与治疗知识;各种心理咨询流派,包括精神分析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格式塔疗法、森田疗法、箱庭疗法、音乐心理治疗、短期焦点疗法、来访学生中心疗法等知识。同时,对于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流派,如后现代主义、正念、叙事疗法等,心理健康教师也要及时进行系统学习。此外,虽然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但教师在学习西方国家优秀的心理成果时也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元素,如“家”文化、“人情”和“内观”等。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跨“界”知识储备。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承担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因此必须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就业方向、职业心理素质要求等,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不同专业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设计相应章节,且教学内容既要保证具有相对完整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又要兼顾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比如,对于电力工程的高压输配电专业,由于从业人员主要以高空作业为主,所以教师要注重高空情绪管理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战胜恐惧、超越自我;对于会计专业,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责任心、细心、耐心等人格品质;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由于施工环境较艰苦,且人际关系较复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心理咨询技术和危机处理技巧

尽管心理咨询流派众多,但没有一个流派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即各种流派各有长短。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精神障碍等情况复杂,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师把各种流派咨询技术融会贯通,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咨询技术与咨询形式。例如,曾有一个性格极其内向的大二男生来寻求笔者的帮助,其第一次咨询时一直低着头,除了简单的“嗯嗯”“好的”,与笔者没有任何目光和语言交流,笔者根据该生人际交往特点,判断语言沟通很难帮助其解决相关心理问题。于是在第二次心理咨询时,笔者征得该学生的同意,选择了箱庭心理治疗,在相对自由又有边界的“世界”里,该学生投射了内心的世界,宣泄了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内心的渴望,在触摸、把玩柔软沙子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之后在笔者的陪伴下,该学生吐露心声,顺利开始对症治疗。在心理危机处理方面,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评估学生心理危机风险,然后与辅导员沟通,必要时还可联系家长,尽最大可能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例如,一位大一学生入学心理普测为阳性,辅导员根据筛查结果与该学生沟通了解情况,发现该生高三患有焦虑症,曾住院治疗一个月,但出院后,该学生没有按照医嘱按时按量吃药,存在随意加、减、断药现象。入学以后,该学生自我感觉症状加重,不去医院复查,反而加大药量,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心身反应。经心理健康教师评估,该学生疑似焦虑症复发。经过教师的劝说,学生愿意入院治疗,但需要家长配合。辅导员试图与家长沟通,但家长表示学生之前已经治愈。这时心理健康教师运用专业沟通技巧,寻找突破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说服了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管理,陪同学生住院治疗。

(三)专业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个流派的心理咨询操作流程是不够的。无论是开展教学还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如共情能力、洞察力、推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教师的共情能力体现在教学上,能够理解学生的心声,在情感上回应学生,以及及时回馈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在心理咨询上,能理解来访学生的心理痛苦,在情感和内容上积极回应来访学生。即在教学中,教师具备共情能力,就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保证教学效果提供基础;在心理咨询中,教师具备共情能力,有利于与来访学生形成良好的咨询关系,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信任自己,减少学生心理阻抗,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咨询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在教学中特别是团体拓展活动和案例讨论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对于学生的非语言动作和言语要有非凡的洞察力。如在对学生做“房树人”绘画投射测试时,笔者发现某学生的绘画内容为“枯萎的桑树、封闭歪斜的半个房间、低头背手佝偻的‘人’”,同时该生回答问题时存在非语言动作迟缓,两眼空洞无神的问题。于是笔者预判这个学生有抑郁倾向,随后查阅心理普测结果,发现这个学生在UPI测试筛查中结果果然为阳性,所以课后及时对该学生进行了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教师具备良好的洞察力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安全隐患,进行心理干预。部分来访学生的心理症状相同或相似,但是病因不同,同时来访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性具有差异性,拥有的心理资源也各不相同,对此,心理健康教师在开展心理咨询时,要对复杂的个体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推理,从而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心理咨询方案。概言之,缜密的推理能力对于心理决策方案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师在组织团体拓展活动时,各种现场因素复杂多变,其中不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可能使拓展活动陷入尴尬,对此,心理健康教师要精准分析,兼顾各类学生,使得团体拓展活动能顺利开展。

(四)科研能力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欧内斯特·L.博耶的学术理论,人类的学术研究活动包含“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整合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四个方面[9]。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由于具有双重身份,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进行“探究的学术”,但是本身拥有渊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以及娴熟的心理咨询技术、沉着淡定的心理危机处理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完美实施者,故其可以在“教学的学术”“应用的学术”里发挥专长。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学和心理咨询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采用教育实验、问卷调查、访谈等科学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心理学科研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充分结合,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以提高工作效果,促进专业发展。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

“成功的教育是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而又安全的气氛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的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它要求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特质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吻合[10]。在国外,有学者提出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具有以下人格特质:活泼有力的生命观、幽默、诚信、允许自己犯错和认错、以现在为导向、不断创造自我、做抉择以塑造生命、真诚关怀别人的福祉、投入工作寻找意义[11]。还有学者提出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必须具备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移情三种品质[12]。借鉴国外的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职业人格特征内容,并结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可归纳出如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人格特征的主要内容。

(一)亲和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首要的人格特征是亲和力,良好的亲和力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和愉悦咨询关系的前提条件。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师道尊严,教师多以严师自居,授课时表情通常比较严肃,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因此学生容易产生敬畏感,难以在心理上亲近教师。特别是现在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为’00后,其在父母的万般宠爱中成长,自尊感较强,难以接受“威严”的讲课风格,而是更喜欢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对于被称为学生“心灵港湾”的心理健康教师来说,亲和力特别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有亲和力的教师面带笑容,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愉悦,学生可放下紧绷的神经聆听知识,这样更容易消化和吸收课堂知识;在体验活动和互动讨论中,教师的亲和力也能使学生放下担心被指责的心理负担,畅所欲言,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面对心理存在困扰且比较敏感的来访学生,亲和力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敲门砖”,能给来访学生以温暖和真诚,减少学生心理担心和求助压力,能使其更信任心理教师的咨询能力。

(二)真诚

真诚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受欢迎的人格特征。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开展的是助人工作,必须真诚接纳每一位大学生,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好坏而区别对待。比如,部分来访学生在咨询心理问题时,会因急于摆脱痛苦而渴求心理教师立即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健康教师不能因为一时的虚荣心或价值满足感而违心承诺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要运用一定的咨询技巧真诚地与来访学生沟通,使其明白接纳自己的过去就是放过自己,从而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健康快乐地生活。

(三)一定程度暴露自我的勇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完美的代表。心理学上有“仰八角”效应,即若教师过分完美,学生就会和教师拉开心理距离。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暴露,一方面可提升自身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现实榜样作用,这对学生的间接现实体验能起到正强化的效果。比如,心理健康教师在教授“情绪管理”理性情绪疗法时,可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负性刺激事件及相应处理方式。心理咨询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暴露自我成长经历、生活刺激事件,可以减弱来访学生的心理阻抗,加快心理咨询的进程。

(四)处事不惊的魄力

开展课堂互动体验活动、团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反应具有自发性、情境性、情绪化等特点,特别是那些家庭背景关系比较复杂、童年受过心理创伤、自我中心意识强、自制力较薄弱的大学生,他们在活动中或心理咨询中容易出现认知思维上的“不合常理”、情绪上看似“莫名”的失控、行为举止十分“古怪”等情况,而在课堂和团体活动中,这些心理行为很容易破坏活动现场的氛围,甚至造成现场的起哄或争吵,这时,心理健康教师要处变不惊,从心理上引导学生理解、接纳和宽容所谓的“另类”学生,稳定和控制活动现场。在个体心理咨询中,无论来访学生倾诉的成长背景在常人看来多么无法理解,心理健康教师都要保持镇定自若,并与来访学生共情,否则会加剧学生的心理恐慌、焦虑或愤怒情绪。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由于危机现场一般事态比较紧急,涉及当事人和周边学生的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教师要冷静沉着,稳定危机现场,迅速评判形势,洞察问题症结,当机立断,实施可行方案。亲和力、真诚、自我暴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实施心理健康课程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和做好学生心理咨询的前提,这些人格特征能够让大学生更容易、更快捷地被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更有兴趣积极反馈教学内容,进而及时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快进入实质性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咨询效果。处事不惊的魄力是高校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人格特征,其在课堂体验互动式活动、团体心理咨询和个体心理咨询过程中从容应对,可确保活动和咨询效果。高校一般有1~3万学生,每年都会发生若干起心理危机事件,这时心理健康教师情绪稳定,正确处理危机事件,对于保障学校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五、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既不能如一般高校教师一样享有自由的课下时间,也不能像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一样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基于此,心理健康教师如果考虑更多的是经济上的高回报、社会价值认可度,将会对其从业产生不良影响。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其职业理想应是“助人成长,助人自助”,即要致力于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提高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与此同时,在进行学生互动教学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教师也能获得自我成长。心理健康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把学生的健康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体现与价值追求。喜欢与人打交道,关心人,帮助人应是高校心理健教师的主要职业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教师对于自己的助人职业要有信心、有能力、有担当,坚信自己能够在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有所成就。尽管教科研精力有限,但其仍要凭借强大的心理能量,坚定职业信念,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获得自己的职业价值。心理健康教师从心理上引导学生费时费力,且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短期成果往往不太明显,故其开展教育教学、心理咨询的主要回报是获得助人价值感。基于此,心理健康教师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对学生心理的好奇心,或者一时冲动“拯救学生的心灵”,或者仅仅把心理健康教师作为谋生手段,那就失去了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即使拥有渊博的理论学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误导、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概言之,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信念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

六、结语

心理素质知识范文第5篇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就业和需求导向为主的高职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实现动态的适应和有效发展。[1]对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面向的主要岗位群是销售代表,这一岗位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对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就变得十分必要。具体而言:

(一)营销人员职业活动特点的需要

营销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均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营销人员营销水平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其事业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营销人员在初次面对客户时,大都有紧张、恐惧、怯场的经历,造成这些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反常所致。营销人员除了应该掌握较高的营销技能外,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二)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仅仅停留在做一些市场营销、销售技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上,比较重视学生的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推销公关、市场开拓等技能训练,但对于营销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视明显不足,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要改变这种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营销任务,而且可以使他们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更健康地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

(三)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

近几年,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持续走高,但录用率却比较低,形成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应聘学生的素质问题。就素质而言,一方面是学生相对缺乏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企业比较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比如自信心、坚持性、抗压抗挫等方面。因此,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率的角度,也亟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训练。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的目标与内容

开展营销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具备营销职业心理素质,以尽快实现其进入职场后的角色转换。[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以“促进学生积极适应、持续发展和主动创造”为总体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确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富有自信

自信就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和相信,是获取销售成功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销售其实就是一个用自信创造销售业绩的职业,即把自己对产品或服务的信心传递给客户,进而影响客户选择的过程。

(二)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是人们对现实环境做出的积极回应,它能够驱使销售员在不被人监督和敦促的情况下主动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三)充满热情

热情是一种对学习、生活、工作和事业的炽热感情,它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做销售要尽可能地将你对销售工作本身和所销售产品的激情展现给客户。

(四)善于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销售员需要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那就要善于和客户沟通。成功的销售员始终都把客户放在首位,认真倾听,善于沟通,以达成共识。

(五)全力以赴

全力以赴,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比起来,在面对成功的时候往往只差一步,可往往就是这一步决定了一个人、一个项目或者一个公司的兴衰。销售员要想实现职业梦想,需要全力以赴。

(六)坚持不懈

坚持不懈就是指坚持到底,毫不松懈。成功的销售员是屡败屡战的,他们能够正确面对销售拒绝,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创造出超常的业绩。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的原则

要做好营销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并确实达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营销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为目的

这就要求首先对学生现有的心理素质水平进行合理定位,即加以分类和量化;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训练计划,定出具体目标,确定心理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最后还必须确定评估训练效果的考核方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心理训练效果。

(二)营销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必须与营销专业其他课程相结合

对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营销实战中,能够根据营销工作的特点和性质要求,将心理学与营销其它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解决营销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因此,营销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只有与营销专业的其他课程紧密结合才能使心理素质训练凸显营销职业特色。

(三)营销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最好通过行为训练来完成

职业心理素质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和提高。这就要求营销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要尽量安排在营销实战环境下,或者尽可能地接近营销实战条件,使学生在真实的营销实战中锻炼、检验并校正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水平,从而使心理素质训练达到最佳效果,形成职业化的高水平心理素质,进而适应营销实战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的途径

在营销实践中,很多困难不是因为营销知识不够丰富,营销技巧不够熟练,而是因为无法面对由于市场波动而引发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因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既要考虑营销职业心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更要基于解决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一)专业课程中的心理素质训练

指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的心理素质训练,如市场调研课程中如何克服怯场心理,推销课程中面对销售拒绝时如何进行自我调节,面对销售任务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商务谈判课程中如何轻松解除潜在客户的防卫心理和消极抗拒等。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不能脱离营销专业的其他课程而单独实施,否则,就会失去基本依托,成为无源之水。

(二)针对性心理素质训练

指结合学生具体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学生在营销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可以归结为胆怯(如外出拜访怕见客户)、自信心不足、自制力差、缺乏韧性、耐挫性差等几个方面,针对性心理素质训练可以从如何克服胆怯心理、如何进行自信心训练、如何进行坚持性训练、如何进行情绪调节训练以及如何进行压力管理等方面进行。

五、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营销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一)行为训练法

通过自我暗示、教师的示范和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互动来进行的。如自信训练、放松训练和情绪表达训练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角色扮演法

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充当相应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3]角色扮演法,适合情景化程度较高的教学内容,如推销课程中面对销售拒绝时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三)拓展训练法

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利用多种典型情境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完成一系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意识的方法。[4]如通过“跳出真我”、“断桥”,可以建立学生临危不惧的自信心,挖掘自身的潜力,挑战自我。

(四)实战演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