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体系建设

心理体系建设

心理体系建设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2013年年初,由于公司组织机构调整,在“三集五大”体系改革对培训中心的定位和方向不够明朗、要求不够清晰、任务不够饱满的情况下,广大干部职工思想一度波动较大,迷惘和担忧溢于言表。随着冀北公司的独立运作,随着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管理培训中心孕育而生。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广泛调研、深入思考、集体研究的基础上,迅速明确方向,找准定位,从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入手,强化责任和使命,综合分析发展现状,积极谋划未来发展。强调要以“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首要任务,提出了“三个下功夫”、“三个紧紧围绕”的工作思路和满足“三个要求”、做到“三个对接”、实现“质”的提升的指导思想。上半年,在中心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方案制订、动员准备、新模式导入三个阶段性目标。举办各类培训班57期、3876人次,16220人天。完成会议接待服务工作55项,会议接待服务人数4176人次、9112人天。完成鉴定及考试15期,7522人次、9769人天。“两手抓、两不误”,广大干部职工精神饱满,队伍和谐稳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管理培训中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明确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

管理培训中心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按照冀北公司党组“明确定位、创新理念、健全机制、突出合力、强化责任”的新要求,通过深入调研、沟通、分析和思考,科学决策,迅速明确了“三个下功夫”和“三个紧紧围绕”的工作思路,为探索中的管理培训中心指明了方向。“三个下功夫”:一是在培训研发上下功夫,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三是在培训宣传上下功夫。“三个紧紧围绕”:一是紧紧围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来思考问题,围绕新体制、新机构、新定编、新定员来思考问题。二是紧紧围绕中心新的定位来思考问题,要围绕管理培训中心新定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三是紧紧围绕冀北公司党组的要求来思考问题,要加强对公司领导讲话精神的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执行,切实增强落实公司党组决策部署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为统一思想,进一步推动中心各项工作,新一届领导班子及时提出要满足“三个要求”,做到“三个对接”,实现“质”的提升的指导思想,作为广大干部员工的行动纲领,也是检验下一步工作的标准。满足“三个要求”:一是满足“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要求;二是满足公司党组的要求;三是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做到“三个对接”:一是实现和公司职能部门对接;二是实现和公司业务对接;三是实现和中心自身的管理和岗位对接。其目的是实现中心内质的提升,达到内质外形协调持续发展。

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公司关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借助良好的发展态势,定方向、理思路、抓关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中心领导班子和改革小组成员发扬中心善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加班加点,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工作日还是休息日,连续作战,全力以赴,深度探究“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先后召开各类会议29次,方案修改20稿,形成实施方案并一次性通过审核。实施操作过程积极稳妥,环环相扣,衔接有序,在短短10天时间就完成了最艰难的中层干部、管理岗位、培训业务岗位的人员配置工作,中干空岗、主任培训师竞聘上岗工作,完成新模式导入,顺利进入磨合整改阶段,“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初战告捷,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了中心广大干部职工的普遍赞誉。这项工作之所以按节点顺利完成并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指导思想明确,得益于组织保障有力,得益于方案严谨务实,得益于班子求真务实。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整体工作推进中,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整体合力,攻坚克难、勇于担当、高度负责、不辱使命、率先垂范,在改革过程中充分相信职工,依靠职工,广泛征求意见,倾听职工诉求,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心与心的交流。这项工作的成功更得益于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管理培训中心的职工是一支识大体、顾大局的队伍,绝大部分职工经历过多次改革和转型,面对改革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广大干部职工深深地爱着这片热土,盼望中心一天比一天好的心情十分迫切,都真诚希望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心再迈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这次改革中,大家积极倡导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确保了管理培训中心“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功。

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管理工作取得实效。在制度建设方面,规范周碰头会、周工作例会和月度工作会制度,通过让中层干部参加公司电视电话会议和碰头会,及时传达会议精神,通报中心管理、培训和服务情况,准确将中心党委的决策部署贯彻到各部门,执行力和管理穿透力不断增强。成立“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规章制度等专项管理委员会,深化研究有关中心发展的各项专题。制订管理培训中心制度梳理方案,拟修改制度140条,拟建立规章制度12条,部分制度已修改完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中心根据机构调整对管理信息系统界面进行调整,进一步明晰工作责任,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公文处理全过程网上流转,结合中心业务实际,逐步扩展了协同办公系统应用范围。在财务管理方面,中心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细化分解指标,清晰界定责任,完善预算编制和审批,严格预算执行与控制,强化预算分析与评价;完善成本分析体系,加强成本管理。在风险防范方面,中心扎实开展清产理财效能监察、车辆清理整顿、集体企业清产核资等专项排查治理,消除了薄弱环节。

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在培训项目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根据公司“可靠、可信赖”的品牌形象要求,确立了“培训质量可靠,培训服务可信赖”的建设目标。组织召开6次培训项目及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统一和规范了管理、运维等五部分的内容和格式,完成资料的统一编码。结合能力维度和能力标签,利用项目开发积累,梳理完成10个管理培训项目、7个内部课程与课件,为培训品牌手册的制定和培训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在培训研究方面,主动服务跟进公司改革发展,学习研究“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深刻理解“两个价值最大化”的内涵,开发形成相关讲座和课件2个、音像资料1套,编写“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学习手册,组织“三集五大”相关培训。在培训课程开发方面,以《中国电力与能源》课程开发为标志,拉开了管理培训中心课程开发的序幕,完成方案的制订,课程框架和提纲的编制,形成4个标准课件,组织2次专题试讲,开展2次实践培训。在培训宣传上,利用公司信息平台,及时报送宣传稿件59篇,被采纳44篇,加大了核心业务宣传力度。

队伍建设稳中求进。在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为满足“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中层干部交流力度较大,能够从中心发展大局出发,服从组织安排,迅速转变角色,履职尽责,以高昂的斗志投入新的工作,是经得起改革考验的管理团队。在培训师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三集五大”改革,为培训师和年轻人搭建成长平台和发展空间;通过听、评课和导师辅导活动,锻炼年轻培训师队伍;通过“三集五大”岗位适应性培训,提高培训师的岗位履职能力;通过组织外出培训和学习,提高培训师的业务水平。

党群工作卓有成效。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组织庆祝建党、建团活动,开展职工思想动态调研,召开座谈会、恳谈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凝聚力,确保了改革期间工作不断、秩序不乱、思想不散,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服务保障扎实有效。在培训服务方面,高质量地完成了国网十大领军人才选拔,审计部依法治企专项检查集中培训等高规格的考试和培训,公司级各类会议、考试、培训和鉴定等工作,以“真诚、热情、周到”的服务充分展示了培训服务的窗口风采,赢得了公司领导和培训学员的一致好评。在校园建设方面,完成校园地下管网建设改造三年规划,水、电、暖安全运行无事故。绿化、保洁、维修工作持续改进创新管理,完成春季校园绿化,完善校园文化设施,持续保持培训服务环境的优化。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强化重点工作落实,建立维修、绿化及保洁计划完成情况反馈制度,深化物业维修标准化管理。培训服务管理、物业管理、安全管理、车辆管理基础工作扎实,为中心正常运转提供了优质的后勤保障。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近年来,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中小学心理辅导,同时在我国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不断增多,有关高校和部分中小学也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开展农村小学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除了对空气、水、食物等基本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依次为: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都可归纳为心理需求范畴,当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心理层面的需求就将逐步涌现,心理需求若得不到满足,就将诱发一些心理问题。换句话说,心理问题的产生实质上是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表现。

然而,事实上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关心学生成长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与学生身心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些小学生因不能承受压力,从而导致精神分裂甚至自杀;因适应不了社会环境而走向犯罪道路的事件也时有报道,这正是心理畸形发展的证据。由此可见,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及开展校园心理辅导与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从大中城市逐步扩展到中小城镇,甚至农村。可以说,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是素质教育区别应试教育、现代教育区别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农村小学形成重视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氛围

(1)国家从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随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1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并指出“中小学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同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明确地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领导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清晰的认识。学校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必须在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地发展,要引导学生向既要社会认可又要个人满意的方向成长与发展。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纳入了学校素质教育体系,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加强了师资培训和硬件建设,提供研究经费,从而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心理健康辅导建设工作。教育只有反映未来发展的要求,才是最有前途、最符合社会需要的教育。结合教育形势及本校实际,学校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即“三个基本目标”和“一个最终目标”。三个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一个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校制订了“三年规划”。第一年,在落实教师心理健康的基础上,选定实验班,在部分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进行个案研究。第二年,全面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组建兼职师资队伍,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编写心理活动课教案。第三年,继续开设心理活动课,完善活动课教案,拓展工作领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以及与少先队工作、家庭教育结合的问题。

三、构建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学校确定了以心理活动课为主,学科渗透与个别辅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开设心理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目标有两个:一是发展性目标;二是防治性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活动,它理应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进行。学校确定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活动课,并纳入课表,由班主任主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中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高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心理活动课经过研究、探讨,总结出多种形式(情境式、训练式、游戏式、辨析式、小品表演式等),可运用多种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训练法、表演法)。心理活动课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故深受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良好。

(2)渗透于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在学校的各科教材中已蕴含着不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3)进行个别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普及性活动(即心理活动课和学科渗透),又要有针对性教育。有调查显示,当今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5%左右。虽然这些心理问题多数并不属于“精神病症”,然而其影响不容忽视。

学校心理辅导室为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设立了“悄悄话”咨询信箱,配备了固定的心理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和科学的方法,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四、农村小学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中的问题讨论

(1)关于农村小学心理辅导目标内容的划分。我们认为,学校心理辅导目标内容的划分应从学生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实际出发,着眼于发展性价值取向,强调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性水平,并体现层次性要求。

(2)关于农村小学心理辅导运行机制的建立。要确保心理辅导的地位、任务、运作方式的落实及财力物力的提供,使学校心理辅导有章可循,不至于因学校领导的更换或个人的好恶而兴废,就必须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的运行机制。

(3)关于农村小学心理辅导途径的主次关系。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应以全体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启发,达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并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对于少数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可通过小组或个别辅导等途径,运用尊重、信任和关爱等基本方法和技术加以解决。

(4)关于农村小学心理辅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仅靠学校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辅导网络。我们建议,应通过家长学校及社区学校等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有序列、分层次的家庭心理辅导指导,使家长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有深一层的理解并予以支持和协助。同时,要依靠社区有关部门和机构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陈沛霖,陈立华.《论心理辅导与现代学校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6.

[2]张声远.《学校心理辅导概论》、《上海中小学心理辅导培训教材》.1992.

[3]肖汉仕.《关于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探讨》、《教育科学》.1996.3.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文化;学生干部;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4-0106-03

学生干部是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学生干部管理为高校的学生管理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管理工作,相对于物质激励来说,精神方面心理文化的指导占主导地位,其中,心理契约理论的提出和其在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中的引入为学生干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依据,本文在阐述心理文化指导中心理契约在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引入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侧重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对构建完善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提出建议。

一、概述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学术界研究定义:心理契约是个人与组织之间为达到共同成长发展而达成的无形约定,具体包括个人有所奉献与组织期望有所获取之间的配合、组织有所提供与个人期望之间的一种配合。学生干部管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同一层次的管理,学生干部管理体系的建立更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硬性的规章制度并不适应于学生干部管理体系,而心理文化指导下的心理契约更适用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引入心理契约的必要性

随着以人为本思想在社会各阶层的不断深入,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管理者都逐渐认识以人为本理念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契约理念的内在要求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将其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对于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十分必要。

其一,心理契约能够与现有的硬性规章制度相互补充。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之中,过于硬性的规章制度、条文款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且往往会给学生留下缺乏内在的人心关怀的印象。采用心理契约的方式,依靠一种内在的、心理层次上的管理途径,是学生干部将其个人的目标与学校共同目标结合起来的一种价值上的共识,使实现学校管理与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机结合。因此,将完善的外在的规则制度与心理契约有机结合势必会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其二,在心理文化的指导下,更能够使学生接受管理,并激发自身的动力。心理契约能够针对学生干部个性的心理需求进行管理,并以此文基础对学生的一些期望与需求予以满足,从而从内在上激发起学生进行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充满自信地去做好学校给予的工作任务,积极进取。其强调的是以学生自身发展角度出发,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并以这一回报促进自身更加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素质提升与学校对学生管理的管理要求的统一。

二、当前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心理文化的发展进步,高校管理的原有规章式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院校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建设的需求。而心理文化指导下的心理契约管理理念才是院校学生干部管理创新发展的关键。我们可以看出,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从动机的角度讲,许多学生在加入学生干部队伍时所抱有的动机各有不同。一些同学加入学生会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即组织能力、办事能力以及与人交际的能力;另一些同学的加入则是单纯为了帮助同学、服务同学;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加入学生会是为了在入党、评比、保研、就业以及公务员等考试时能够获得一些额外的优势。[1]正是由于工作动机的不同,致使一些学生在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后,其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热情都会有所降低,同时,经过换届选举又或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便会选择不进则退和逃避,极易造成学生干部责任心的降低,流动性变大。

其二,从外部约束机制来看,现有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中尚未形成稳定的规则制度。当前高校学生会组织大多是由一些缺乏一定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学生组成,且现行规章制度不足以对学生组织形成约束,致使学生干部间很难形成团队的凝聚力,更谈不上学生工作效率的提升。一些学生干部在参加学生工作初期能够保持一定时期的积极性,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便易出现责任心下降、做事武断、推诿他人等现象。

其三,从激励的角度讲,现有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不足对学生干部给予有效的激励。一方面现有激励机制较多的是从正面的角度对学生干部进行激励,即褒奖,但却缺少对学生干部某些方面的批判教育。另一方面过分依靠物质激励而忽视内在发展型激励的手段,已难以保证选择干部的持久的积极性。在当前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之中,激励制度功利化以及缺乏明确的实施者定位等都已成为导致难以对学生干部实施真正激励的阻碍因素。[2]

其四,从心理契约角度看,即学生干部个人对于学校这一组织的分享与组织的获取以及其所提供的回报之间的一种内在配合。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干部的工作态度以及个人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干部参与到学生工作之中从心理契约角度讲是期望得到来自学校、老师以及同学们的认可以及尊重、期望获得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期望在自身成长和价值实现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机会等等。但当前现在来看,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心理文化指导下的学生

干部管理体系建设在构建学生干部管理体系时,将心理契约理念引入其中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干部的个人潜能,更能增强学生干部团队的整体凝聚力。目前,将心理契约应用于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建设具有较大的运用空间。如何运用心理契约的理念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应主要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团队文化,正确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学生干部个体必须充分认识到团队文化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学生干部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团队文化,形成具体可见的学生干部团队。[3]如在高校团委学生干部、体育部、心理部等等,应当结合自身部门的特点,构建特色的团队文化,如体育部可以“增强自身体质、加强体育锻炼”等,并将其作为个人发展以及团队发展的缘由。使学生干部在进行学生工作时,能够始终以这样一种愿景来督导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渐由以往的单纯地适应工作转变成为创造性工作。

(二)构建管理体系时应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和动态平衡

管理者在确定学生干部团队的目标时应当采用动态测评的方法,即及时与学生干部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对目标的准确性予以分析,对原有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整,避免后期学生干部自身的期望与需要未受到学生团队的足够重视和吸收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契约违背感的出现。[4]因此,在构建管理体系时应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和动态平衡。这就要求从管理者的角度讲,要注重对学生干部管理的随机反馈和阶段反馈,积极实现与学生干部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从学生干部的角度讲,应当注重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只有通过学生干部内部的检查与监督以及与管理者、团队成员间的有效的沟通、反馈和情感交流才能更好地维护契约的公平和动态平衡。

(三)注重提升学生干部的成就需要,实现成就需要与激励措施有机结合

在学生干部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将注重将提升学生成就需要的因素考虑到体系的完善之中,使学生干部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干部团队之中的重要位置以及为学校做出贡献对于自身成就的实现的重要意义。同时,管理体系应注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等。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

其一,对学生干部在学生组织中的岗位责任予以明确。当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岗位责任意识,同时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能够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

其二,学生管理体系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权利,在责任范围内行使其相应的权利,主导自己的活动。可以为学生干部创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的平台。

其三,学校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意识,逐渐树立起以学生成就需要为导向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激励机制,同时不断地创新激励方法,使学生干部激励机制更具活力。此外,应转变传统以成就、业绩、考勤为主的激励原则,将个人对于团队的贡献程度以及学生干部个体的进步程度作为一项激励的原则,发挥其维护管理者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心理契约的重要作用。[5]

(四)注重心理品质培养,增强学生干部自信

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更应注重物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结合以及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的结合。在学生干部工作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应注重从精神的角度给予学生干部激励。如当学生干部在进行学生工作时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教师应当注意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静心对待事件,明辨是非,使其通过一些挫折能够具有一定抗压能力和逐渐树立起责任感;当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获得了突出的业绩的时候,学校作为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之中的管理者应当给予其相应的奖励,反之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单纯注重褒奖而对其不足的方面不闻不问,逐渐使学生干部培养起积极乐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态度,进而逐渐形成自信、乐观、执著、开拓等心理品质。

四、小结

心理契约是心理文化指导下的一个新的管理理念,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层次上的管理途径。心理契约理念的内在要求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因此,心理文化指导下的心理契约更适用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将其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对于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十分必要。学生干部应在心理文化的指导下,培养起积极乐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态度,将心理契约的管理理念应用于构建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1]刘毓敏.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5).

[2]杨湘涛,朱新鹏.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3]师文慧.高校学生干部心理角色冲突及调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8).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会计体系;改革

为了更好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要转变现有的会计管理理念,重视会计改革工作,以管理会计改革为切入点,做好企业会计监督和核算工作,结合企业管理制度开展会计改革工作,制定科学的会计改革方案,以增强企业的创造力,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优化企业的工作格局,保障企业会计改革顺利进行。

1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科技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根本性变化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在会计核算体系中加入所有者权益这一要素,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需要按照生产计划要求开展销售和生产活动,拨款过程中都是按照额定金额,这些金额就是企业的资金来源,国家保有企业生产资金的调动、支配和所有权,企业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资金用途使用资金,保障企业的资金能实现专款专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投资人依法享有剩余分配权、收益分配权、投资额偿还债务的责任,在会计核算体系中纳入所有者权益,确认企业法人自然人的义务和权利;其次,在会计核算体系中纳入负债,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所有资金都必须在定额之内,资金均由国家拨款,临时性的资金需要向银行贷款,从银行贷款并不需要承担风险,贷款期间员工的利益并不会受到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为国家拨款和企业贷款,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资金使用的时间和来源渠道。现代企业制度将负债纳入会计核算中,企业债务人应承担还本付息和破产清算的风险,债权人应承担贷款本息收取的权利;再次,在会计核算体系中纳入资产这一要素。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生产物料和资金,这些资金为企业占用资金,国家享有处置和调拨的权利。现代企业制度下,资产与资金占有不同,是企业法人的财产,本身属于企业共同拥有的财产,法人拥有使用、支配等权利,企业依法具有自主经营的条件和权利,自己承担风险和盈亏;最后,根据企业新型经济利益关系建立会计报表体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为国家,是国有企业重要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国家要重点控制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资金应用,要求企业编制成本费用表和资金平衡表,国家弥补亏损,利润上缴国家,利润表无法起到管控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设计财务报表时,要反应企业的产权关系、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以便更好的满足相关利益者和经营管理者的要求。

2深化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的企业会计改革

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事业单位加强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激发管理活力,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决策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财政部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人才上水平、会计工作上层次、会计事业上台阶的重要方向。“简言之,经济转型发展要求推动与深化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的企业会计改革,这一改革无疑是健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并必将使企业会计工作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3推进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为核心的企业会计改革

(1)将”记账算账“观念转为”为经营决策与管理服务观念企业开展内部会计改革工作时,要充分发挥会计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转变会计观念,由“记账算账”向为经营决策与管理服务的转变,企业管理人员也要转变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财务由国家财务取代,企业只需要承担管理和服务经营职能,这种会计职能观念已经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需求,企业的会计部门不是资金的被动反映着,是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会计数据的提供者,工作内容并不仅仅指记账算账活动,还包括管理相关数据和记账算账为主的经营方式,并不是独立于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之外。

(2)将单一财务会计体系转变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综合会计体系。部分企业会计体制仍旧存在财务会计体系过于单一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要将其转化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综合会计体系。企业财务会计主要包括:管理会计组织系统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两大体系,构件管理会计体系时,必须保障管理会计业务体系与会计组织系统构架、各类数据服务需求相匹配,提升财务会计体系与管理会计体系的协调性,提升企业会计部分的工作效率。

(3)重视管理会计理论学习,营造良好的企业会计改革环境。企业要开展会计改革工作过程中,要重视管理会计理论学习工作,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储备量,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以便为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另外,要想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科学化的支持作用,还必须高度激发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科学化的需求,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管理会计基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学决策管理视野,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学决策管理意识,激发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学决策管理欲望,进而为管理会计业务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

4结束语

企业开展会计改革工作过程中,要了解会计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借鉴国内外会计改革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会计改革方案,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能达到预期要求。另外,企业会计改革工作开展时,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适当的给予企业关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业务培训等的引导,做好现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以便为企业会计改革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满,崔怡.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助力企业价值提升[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4).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设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建设;执行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建筑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建筑项目具有工期长、资金占用量高等特点,而且还会面临一定的危险性和技术复杂性。也正因为此,建筑企业建立内控机制,并通过有效的管控措施规范内部管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建筑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机制,有助于企业随时掌握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并能及时做出风险评判,能够使财务工作有效、稳定的运行,从而促进财务目标的实现。

对建筑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系列的方法与措施,主要用于针对内部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调整与控制。建筑企业无论是企业类型还是业务性质,均不同于一般企业。资金的大量支出与投入,使其建设内控机制变得更有必要。然而目前,我国建设企业普遍重项目、轻管理,在内控建设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内控机制的整体建设还相对滞后,亟待改善。

二、建设企业建立内控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1.加强内控机制是建设企业财务监督的必然选择

建设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充分而完善的监督能够帮助企业及时遏制风险,而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财务监督的必然选择。其能通过有效的内部管控措施对建设企业的资金运行等财务活动进行事前调查、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从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并能以此确保企业资产、资金都被合理有效的使用,使不正当使用资金的行为得到杜绝,对企业财务体系的健康运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加强内控机制是控制不良行为和完善内部管理的有效方法

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与重点,其有效性不仅关系着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与完整,还对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和确保资产的安全有效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还能及时追踪企业的资金运行情况,不仅能防范企业因财务危机而导致破产,还能有效预防资金挪用、盗取等不法行为的产生。

三、当前我国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现状和有效性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建设企业都“重建设、轻管理”,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不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建设企业纷纷认识到内控机制对企业管理与运行的重要性,并着手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体系。然而,纵观建设企业内控机制的执行现状却不难发现,由于目前我国建设企业的内部管理还相对不成熟,而内控机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实施效果并不佳。具体表现如下。

1.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不到位,管理者重视不足

无论何种工作,均应有制度作为保证,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建设企业若要全面实施内控,首先应有健全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建设企业的管理者普遍不重视内控建设,缺乏应有的积极性。或者,有些建设企业虽空有“宏大”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实际执行中却并未严格依据制度的相关规定。还有些建设企业在制定内控机制时只是生硬的“照搬”或简单“堆砌”,使内控机制缺乏实际适用性。此外,在很多建设企业的内部组织架构中,内控机制不仅在执行中缺乏必要的行政领导,很多控制措施和程序也没有符合牵制分离的要求。

2.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缺乏规范性

当前,我国建设企业在执行内控机制的过程中,存在实际执行不按照内控要求的情况。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对预算的控制不规范。有些建设企业无论是编制经营预算还是项目预算,均长期采用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为了编制预算而机械填数,缺乏动态预算控制意识。同时,在制定预算标准时,多依赖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缺乏科学论证。其次,目前我国很多建设企业还存在对资产管理缺乏精细化,资金使用也没有计划性,业务审批环节缺乏必要的复核,建筑材料采购和领用环节的核算不够严谨,对各类财产的盘点不够及时等。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无一不是因为建设企业对内控机制的执行不到位。

3.建设企业对内控机制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

建设企业的建筑项目多为室外作业,正是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建设企业的监督存在一定难度。有些建设企业便以此为理由,为了减轻工作量而不执行日常的监督检查程序,或者将监督职能依赖于项目经理等现场监管人员,而对这些监管人员的定期考核却又不断延期。从而导致建设企业的监督“流于形式”。建设企业也最终无法真正了解企业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潜在风险与财务漏洞也无法及时发现。

4.建设企业对风险控制处理不够

建设企业由于自身的固有性质,常常会受到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的风险、工程质量风险、融资成本风险、客户信用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等多种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使建设企业承担较高的损失。因此,风险控制是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重点。然而,我国多数建设企业对风险控制的处理并不到位。虽然企业管理者普遍都能认识到风险的危害与防范风险的重要性,却并不擅长在实际中的风险控制。主要表现为:首先,风险预测与评估工作不到位,对风险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分析能力,无法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其次,建设企业缺乏健全的风险预防体系,不重视事前预测而过分关注事后对风险的处理。使建设企业无法根据各类风险的特点设置防控关键点,风险预防措施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再者,由于建设企业对风险缺乏有效预防,导致风险发现不及时,控制措施选择不够合理,风险控制效率整体不高。

四、财务视角下建设企业应如何做好内部控制

1.建设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企业而言,此处的规矩便是制度。因此,建设企业若要全面提高内部控制水平,首先便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而实际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根本内容就是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其次才是依据这些制度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等行为进行把控。具体而言,建设企业应进行完善的规章制度主要包含财务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只要相关的规章制度足够完善,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各业务在出现问题时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此外,完善制度并不代表对旧有制度进行否定,可由企业管理者组织具备专业素质的管理人员对现行制度进行全面考察与验证,对不完善之处进行适当补充。

2.建设企业应树立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

建设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并不是对所有部门、所有环节、所有业务进行“面面俱到”的控制,而应围绕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管控。而这种明确的目标,既可以是企业的近期发展目标,也可以是企业的一项任务计划。但是,无论是何样的内部控制目标,都需能够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及各类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保证企业的各类管理行为经济、效率、效果;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相符;保证企业各类资产安全、完整、有效;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3.建设企业应适当扩大业务控制层面

建设企业在内控机制的建设中,应采取“逐层深入”的方法,围绕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潜在问题和已存在的弊端,逐步扩大内部控制的业务层面。通过内控机制,实现引导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沿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建设企业在扩大内控机制业务层面的过程中,也要逐步建立一套“内控参照”,包括与风险预测有关的数据、风险控制文档、建设项目基本流程目录、重要项目类型流程图、控制程序与措施等。依据“内控参照”逐步扩大内控机制的覆盖范围,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成效。此外,建设企业内控业务层面的扩大也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4.建设企业应打破内部控制固有格局

无论何种企业,在其形成与发展中,都会受到来自于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管理方式、员工构成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些影响的存在,使企业在内控的建设中,常会形成一套“固有”的内部控制格局。而这套内控格局势必会存在诸多不合理性。因此,建设企业若要拥有完善的内控体系,就应接受新事物,积极研究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情况,在完善内控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同时,对制度中固有的不合理、不适用的部分要果断摒弃,继而研究更科学、更合理的新制度、新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