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范文第1篇

刚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些类似于游戏机的机器,当时我还疑惑呢:心理与健康的展出怎么全是游戏机啊?不管了,还是先玩吧!

我们来到“一分钟有多久”的游戏前,先看游戏说明:屏幕上出现动画片,觉得一分钟到了,就按下结束键。动画片可是我的最爱,我迫不及待地按下了“开始”按钮,陶醉在动画片的惊险刺激里。哎呀,快一分钟了吧,赶紧按下“结束”键,画面竟然显示80多秒,这时间也过得太快了吧!第二次游戏我生怕超时了,就没顾上看动画片,按下键后刚30秒。该第三次了,我终于有了一个争气的成绩:56秒。看来珍惜时间它就过得慢,不珍惜它就过得飞快,我以后应该多珍惜时间。

往前走我们来到“放松菩提树面前”,屏幕上出现的是一课“参天大树”,但只有光秃秃的枝干。原来这是一棵根据心情成长的大树,当心情放松时大树就会长出茂盛的叶子;相反,如果紧张,菩提树就只有枝干。我坐到沙发上尽量让自己舒服一点,闭上眼睛,调整呼吸,使自己放松起来……五分钟过去了,我睁开眼睛:“啊,什么?居然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我大叫起来。妈妈笑道:“哼哼,看我的!”妈妈坐到沙发上……五分钟慢慢流逝,还没等妈妈睁开眼,就听到了我的笑声,原来妈妈的菩提树和我的一样,也是一片叶子都没有。看来我们俩都是没有放松啊!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让我和妈妈都没学会放松,我们有机会还是多来这儿练习练习,放松自己的心情让自己轻松的生活。

心理健康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辅导技巧 班主任工作 个体辅导 团队辅导

心理学是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辅导是每名教师必备的技能。在读书时我曾经很怀疑心理辅导对班主任工作有多大用处,而在做了几年班主任工作之后我不得不叹服:离开了对心理学的研究及对心理辅导技巧的应用,班主任工作将举步维艰。

心理健康辅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可分为个体辅导和团队辅导两种类型,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针对问题的涉及范围及不同性质分别应用。以下我将在个体辅导实践中的认识归纳如下。

一、归因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或出乎教师预料的事情,由于这些学生总是会给集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很难对这类学生产生好感,但又不得不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改正已有的坏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教师工作的根基存在问题:基本态度错误。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教师都面临类似的问题。这类学生的行为无法引起教师的好感,如果教师表现出欣赏,也是违心的。的确,违心的爱是欺骗不了学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应用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即教师要找出学生犯错误的根源。例如,我班的xx同学,新生报到刚进入班级就到处吹嘘自己的“光荣历史”,如他在初中是如何不听老师的话而老师又怎样拿他无可奈何,等等,以显示自己如何厉害。在班级中造成的影响非常不好,对他的言行我很讨厌。经了解,我得知原来这名同学从小离开父母,在奶奶家长大,初中后一个人从长海县到大连读书,父母只负责给他生活费,由姑姑照顾他的生活。正是由于他在幼儿时的依恋期没有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在青少年期没有得到家长的呵护而缺少安全感,因此他的言行实质上是在隐藏内心的孤独与不安,是为了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或欺负自己而做的一种自保行为。

当我为学生的行为归因之后,我发现自己不但无法讨厌、憎恨他们,反而非常同情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帮助他们改变现状,这就为我们的心理健康辅导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同时,正是因为找到了问题所在,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经。

二、共情

在班主任工作中,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是一种常用的工作形式,也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效果较好,而某些教师经过交谈仍不能走近学生,学生也不愿意把心里的想法向其讲述,产生这种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是否会在谈话中运用“共情”的技巧。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同其他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过程一样,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建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定向阶段”,即最表层的自我暴露;第二阶段:情感探索阶段;第三阶段:感情交流阶段;第四阶段:稳定交往阶段。教师与学生的个别谈话属于感情交流阶段(第三阶段)。因为谈话中既要为内容把握方向,又要力图随意、轻松、愉快,就不得不使用一些技巧,这其中就包括“共情”。“共情”是指真诚地站到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使自己的心灵及情感与对方产生共鸣。如果一名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体验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他就无法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建立稳固、融洽的关系,更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只有班主任真正地快乐学生的快乐、痛苦学生的痛苦的时候,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三、回避自我防御

“自我防御”是个体维持态度稳定性的重要方式,同时是态度改变碰到的最大障碍。任何态度的改变,都必须遵循自我防御回避原则;否则,态度改变的努力所诱发的将不是态度的变化,而是主体强烈的自我防御,努力可能反而使人们的原有态度更稳定。态度改变的努力只有在避开自我防御抵抗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对个体发挥实质性影响,促使其态度发生变化。例如:有些学生不爱学习,其归因于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在学生没有回避自我防御的情况下强迫学生学习,其结果可能是使学生更加厌学。在弱化学生自我防御时,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立场向信息接受者靠拢,对学生既有的态度不是采取简单的否定立场,而是通过适当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弱个体的自我防御倾向。如对待厌学的学生,不是简单地指出不学习是不对的,而是应先认同学习生活是比较苦的一件事,像他这样不学习又要每天坐几个小时是很辛苦的,老师很理解他的不易;甚至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其不爱学习的行为,结果反而会大大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意义,以及只要他付出努力,就可以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并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计划,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范文第3篇

哈尔滨医科大学一位教授介绍,人的健康,从后天因素分析,主要有六大因素,即心理健康,生活规律,营养合理,运动适当,医药保健,环境良好,而心理健康应该是列在第一位的,中老年人更是如此。

祖国医学认为,“气是百病之源”,这里涉及到心胸和精神心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50―80%的疾病与不良心理有关。他们制定的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能力。”后来,在健康标准中又增加一条“道德良好”。所以当代健康的新观念共有四条,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与自然的能力,道德良好。后三条均涉及心理因素,这足以说明心理健康在人体健康中的地位。

现代科学认为,生理和心理共同构成健康的基础,但心理也影响生理。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健康,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当心情愉快时,神经体液调理好,思维敏捷,工作能力提高,免疫力增强。当心情长期紧张,焦虑时,神经体液调理失去平衡,血压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胃溃疡等。美国澳恩堡有位喉癌患者,在服药同时接受“想象疗法”――静坐,并想象体内白血球战士向癌细胞恶魔开战,将恶魔一个个杀死,并运用内力帮助使劲儿。一年后,癌症肿块消失,恢复健康!可见涉及心理的“想象疗法”多么重要。

祖国医学主张,“形神合一”,强调形神相互依存,同时强调神的反作用,认为,“神为行之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明代名医万密斋曾经给落榜而忧郁成疾的秀才朱正治病,便调侃他的病是“怀孕啦!”,需要开两副保胎药!使朱秀才乐个不停,心情为之一爽,抑郁症不治而愈。调查发现,世界各地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是豁达开朗,处世乐观。可见,心胸开阔对健康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呢?

首先要学习些心理学、医学和养生常识,在此基础上,了解心理――生理――病理的转化关系,重视心理调整与身心健康的重要关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还要注意怡情养性,保持乐观。无论老年、壮年还是青少年,涵养道德都是第一位的事。要以积极态度对待生活,淡泊名利,随遇而安,保持愉悦的心境。许多养生学家、科学家都认为,情绪是生命中的指挥中心。古人云:善念造药,恶念造恶。要让自己始终善念做主。每天对着镜子笑一笑,可以自我鼓励地说:“今天我很好,我很愉快!”这似乎是阿Q精神,实则有其道理,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和心理安慰。

其次,讲究形神兼养,动静平衡,动以练形,静以养神。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有人说“生命在于静养”。确切地说,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命在于动静的平衡之中。动,不可过劳;静,也不可过懒。这就好比前人说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需要张弛有致,动静平衡。

再次,中和七情,和畅情志。七情即喜怒哀思悲恐惊。七情过度会损伤身体。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人有情感,当发则发,但要发而有度,这个度就是“中和”。所以要以理治情,适度。

俄罗斯学者兹马诺斯基提出一个健康公式:

这个分式说明,分子越大越健康,分母越小越好。分子中首位是情绪稳定,情绪不要大起大落,做情绪的主人。善于养生保健者,都勤于动手动脑,使生活充满情趣,读书、听音乐、书法、绘画、种花、爬山、旅游等等,不仅仅是活动和爱好,也是健身之道。工作着是美丽的,生活多美好!既是知足常乐,又要知不足也乐。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顺其自然,四季调神。中医养生的核心理论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要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生发应畅快勿抑郁。夏季要精神饱满勿焦躁动怒;秋季保持安宁,神气收敛;冬季宜沉静,气机不外泄。

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尽快适应离退休后或者提前内退的角色转变。离退休后首先遇到的矛盾是原来的职务已不存在,一下子“门庭冷落车马稀”了,不要为此而抑郁寡欢,要尽快顺应角色转换,当好快乐闲人、“家庭小时工”、“老年学生”等等。对孙子辈的喜爱不要过分较真,孙辈主要让子女去管;老年宜动用脑,活到老学到老。

二是做身心衰老的自我调节。生活要有规律,定期体检,及时治病;多参加社会活动和亲友聚会;适当运动和静养,重点在腰腿,心肺功能,要量力而行,保证安全。

心理健康范文第4篇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早已从造成的巨大痛苦中恢复过来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改善。没有前后研究数据的对比,我不敢说中国人是不是比以前更快乐了;但是,我大概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比任何时候更追求快乐:“开心”是年轻人最常用的词汇;“快乐”是许多大众娱乐节目的品牌名称;“生活质量”已成为多科学的研究热点;民众的“幸福感”已经成为了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连舶来的“happy”、“high”等也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追求开心、快乐和幸福,当然首先要没有心理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各种心理障碍(或称为精神障碍)在人群中的现患率大致在15%左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心理障碍都会导致不愉快的、负性的内心体验。以“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为指标,抑郁症在我国疾病负担谱上位列第二,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如果以“痛苦指数”为指标,则抑郁症极可能在“痛苦负担谱”上位列首位。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有很多心理障碍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例如,估计我国接受过系统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30%左右,抑郁症患者则在10%以下。

心理障碍会带来痛苦,但没有心理障碍远远不等于幸福和快乐。作为主观体验,幸福和快乐的体验产生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交互过程中,而健康的心理素质,则正是产生幸福和快乐的必备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同样,没有心理障碍不等于心理健康。在二者之间,还存在许多导致不开心、不快乐和不幸福的心理问题,如价值观冲突、人生意义和目标定位的困惑;人际关系矛盾、重要人际关系丧失、亲人去世带来的痛苦;学习、工作和事业中存在的压力、挫折和失败;以及各种令人不愉快的、痛苦的个人遭遇等等。在人生的道路上,这些问题每个人或迟或早都会遇到,它们不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但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具有较高心理健康素质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在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下,能够顺利地、一个一个地解决这些问题,使这些问题导致的困扰和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心理健康素质较低者则可能会败下阵来,导致适应不良甚至发展为心理障碍,遭受较长时间的痛苦和折磨。

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目前还缺乏广泛接受的、操作性强的定义。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心理健康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意味着不同时代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社会越是发展,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越复杂,对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即使是在同一时代,对个人心理健康的要求也不是一致的,例如,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比较,对宇航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求要高得多,但显然不能根据判断宇航员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要求普通人。从另一方面看,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丰富的经历和适当的训练,可以使人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要求。

“心理卫生”一词来源于英文的“mental health”,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就是“心理健康”,或者称为“精神健康”;其二是指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努力、行动和学问。提高全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以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为基础,需要心理卫生工作者无私的奉献,需要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重视和努力。没有心理健康,就不会有开心、快乐和幸福,就不是全面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心理健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