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辅导疗法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精选

心理辅导疗法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第1篇

人类在享受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的高效、舒适与文明的同时,却由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与日俱增和压力舒缓渠道的匮乏,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到抑郁症的折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全球抑郁人口多达1.2亿人,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每年给中国带来的经济负担达到了621.91亿元。大学生承受着诸多的烦恼与困惑,在社会优势群体的光鲜外表下,心灵的迷茫很难得到公众的真正理解,“郁闷”已成为大学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头禅。我国学者对青少年抑郁的研究显示,大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可高达18%—36%。抑郁情绪导致大学生学习、交往、生活方面遇到障碍,自伤、他伤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引导大学生关爱自我,走出抑郁倾向,建立和谐的身心健康机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二、大学生常见轻度抑郁倾向的特点

大学生轻度抑郁倾向的常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认知偏差,倾向于以消极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对现状有所埋怨。二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三是社交退缩,对学业与生活表现出无所谓,不感兴趣。尽管这些表现一定程度上与抑郁症有类似之处,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未达到抑郁症的症状标准。因此,我们称之为轻度抑郁倾向。

大学生轻度抑郁倾向在不同的年级、性别、环境间具有显著差别。

1.不同年级的学生抑郁倾向存在显著差异。

大一新生的抑郁程度最高,主要原因是未考上理想的院校或专业、远离家乡生活不适应、不适应社交圈变化、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变化等。其次是大四,主要原因有就业压力、处理大学恋情等。大二和大三的抑郁程度较之前两个群体较低,且大二和大三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性别的学生抑郁倾向存在显著差异。

抑郁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女性抑郁患者是男性的两倍。女性经历悲伤时会想到可能的原因及其对她们感受的意义。相反,男人则试图通过集中注意于其他事情或者投入体育运动来积极地分散自己的抑郁情绪。

3.大学生抑郁情绪与生活环境紧密相连。

大学阶段是人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阶段,大学生仍然处于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可能引起抑郁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影响程度较高的十种生活事件依次为就业(升学)压力、亲友死亡、亲友患急重病、恋爱不顺利或失恋、学习负担重、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家庭经济困难、被人误会或错怪、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

三、心理调节对策

既然抑郁倾向的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那么相应的心理调节对策也就应当是多维度的。

1.接受专业心理辅导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关注,纷纷成立了正式的心理健康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培养兼职心理咨询师,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为大学生抑郁倾向的调节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寻求专业、半专业心理辅导,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途径:一是一对一的专业心理咨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三是朋辈辅导。每种方法的效果各有千秋,但都是心理辅导的好方法。

2.参加丰富的校园活动

所谓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校校园特定环境为背景的学校文化精神和氛围。一般来说,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总是通过一定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精神、心灵、性格、素质的塑造。当个体融入到集体中,充分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示自我才能,获得充足自信,结交一些朋友,具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往往就会变得乐观、开朗。

3.自我调节

(1)运动法

不同的运动形式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压力,放松心情,减轻抑郁情绪,使人们精力充沛,增加平衡性及柔韧性。从总体功能上来讲,运动疗法安全、有效而且简单易行,但进行新的运动项目之前,一定要同医生商议。结合抑郁倾向及各项运动的特点,在此主要介绍四种运动:一是慢跑。慢跑可以改善睡眠,增强体质,愉快心情,还可以净心宁神。二是乒乓球。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可以锻炼全身,集中注意力,使人灵活起来。三是登山。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登山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同时也在克服困难的同时看到了更壮观、更宏伟、更辽阔的风景。对于具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来说,登山是一次锻炼身体的过程,更是一个锻炼毅力、体验生活的过程,对于他们的消极思维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四是瑜珈。瑜珈的功效之一,便是帮助人放松身与心,以最自然的疗法消除身体的不适。瑜珈的最精深的内蕴不仅在调身,而且在调心;既塑造人外在的形象,又关照人内在的感受,给人一个源自内心最深处的力量。

(2)社交法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抑郁倾向的人常常不愿意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就容易丧失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撑。社会支持是指被支持者所觉察到的来自重要他人或其他群体的肯定、尊重、关爱和帮助。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根据刘春梅的研究,大学生感受到来自重要他人的肯定与支持、陪伴与亲密感、满意度主要与SCL一90的抑郁、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来自重要他人的冲突与惩罚与SCL一90的9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可见,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大学生抑郁症的自我治疗中要重视良好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与利用。

(3)积极日记法

积极日记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写积极日记,发掘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积极的一面,进而改变一个人消极的思维方式。“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具有抑郁倾向的人往往只看到反面、消极面,从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斗志。积极日记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建议患者每天自由地书写,不限题材、体裁,不限字数,不予检查,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从乐观、积极的角度看待笔下所写之人、事、物。坚持半年左右,写日记者往往已经学会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对于抑郁倾向的人而言,犹如釜底抽薪,是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的。

(4)阅读法

阅读心理治疗源于古代,流行于现代。阅读疗法是一种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达到修身养性、建立新的认知、调节情绪、重塑行为模式等目的的心理治疗方法。阅读疗法的特点是:治疗目的藏而不露,治疗过程潜移默化,治疗方法温文尔雅。笔者推荐一套用于阅读心理治疗的文集——《阅读心理治疗》,该文集有5本,分别是《大自然是一间疗养院》、《人生一首未完成的诗》、《挖掘你的快乐之源》、《习惯铸造人格》和《音乐的精神分析》。如果能够每天大声朗读一段或优美、或宁静、或恢宏、或幽默的文字,自我调节效果是非常好的。

(5)音乐欣赏法

音乐疗法是一种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治疗方法,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学科。在心身疾病的防治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它将成为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的主要手段之一。音乐疗法是音乐艺术与医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综合的应用,音乐疗法简便易行,无须特殊设备,在基层医院及患者的家中尤其适用。在医疗资源尚不充分的今天,对提高心身健康,辅助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使用音乐疗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自信自强”,树立康复的信心和勇气;第二是“对症下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音乐,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人士,如擅长使用音乐治疗的医生、心理咨询师等;第三是“随机应变”,根据病情缓和的程度变换不同的音乐。

四、结语

如果一个人的兴趣是单一的,那么他快乐的源泉也就是单一的,一旦这个源泉出现任何问题,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本文所综述的几种心理调节策略,尤其是自我调节策略,既可用于治病,又可用于预防。这些方法不仅无痛无污染,而且简单易行,节约社会资源。在大学期间,如果能形成这些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影响都将是长远的,可以为他带来更多的快乐理由。此外,通过运动、社交等活动,还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改善社会支持系统,真是一举多得。我们应共同铭记这句格言:“你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轻度抑郁倾向特点心理调节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快节奏、高竞争与低沟通导致具有抑郁倾向的人与日俱增,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不小的负担。“郁闷”已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禅。本文作者根据在高校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常见轻度抑郁倾向的特点进行思考、研究,总结出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参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自我调节三种对策,特别重点介绍了运动、社交、写积极日记、阅读和音乐欣赏等五种自我调节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杨映兰.浅析大学生抑郁症形成原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5):148-151.

[2]李双,吴卫东.大学生的抑郁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2007,(7).

[3][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435.

[4]刘春梅.社会支持系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113-114.

[5]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12):33-34.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学生在面对即将开始的顶岗实习时,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有巨大的压力。因此,顶岗实习成了学生害怕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文章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分析了学生面对顶岗实习可能产生的心理担忧,并阐述了心理辅导对顶岗实习的意义以及进行心理辅导的方式。目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运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顶岗实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顶岗实习的内涵及意义

顶岗实习不同于参观式的毕业见习,在企业里,学生作为企业员工,有明确的工作责任和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实习工作任务和实习期间的学习任务。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因此,顶岗实习对整个学习生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对正式步入工作岗位更是意义非凡。

二、顶岗实习学生的担忧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资金投入、学生管理等办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企业资源的不充分利用、教学计划的非连续性实施、学生与学校的分离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学生拒绝到企业继续实习或者企业拒绝接受学生实习,甚至还发生了学生在实习中违法犯罪或者意外死亡等重大事故。

因此,学生在面对即将开始的顶岗实习时,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有巨大的压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如此担忧呢?学生的压力主要从何而来呢?综合而言,学生的担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不同专业学生分到不同的单位实习,同一个单位实习的学生但岗位也不同,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信息互通困难。有的学生自律性较差、个人空间自由度大、经验不足或者劳动强度无法承受,一方面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容易陷入传销组织或者社会上不法组织集团,而目前我国尚缺乏规范工学结合行为的相关法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事件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学院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有重大危害作用。

第二,心理问题。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陷入迷茫和困惑。一是心理不适应:新环境新的生活,遇到新的困难没有不及时疏导,导致挫败感和无助感增强;二是工作不适应: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怀疑自己的能力,厌恶眼前的工作;三是人际环境不适应:与上级管理人员或同事人际关系不协调,封闭自我,感觉孤独;四是身体不适应:工作中的强度相对学校生活来说较大,体力不支,饮食不适应,出现身体疾病症状;五是公司企业待遇不平衡,双方满意度不一样。

三、心理辅导的定义及对顶岗实习的意义

面对学生的担忧,校方除了加强实习过程中的管理之外,也应该在实习开始之前特别是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加以辅导,从心理上祛除对顶岗实习的担忧,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学校信任,对实习单位充满向往。在心理上坚韧不拔,那么许多问题也能迎刃而解。高职院校须充分认识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不仅帮助学生克服对顶岗实习和踏入社会的恐惧,同时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能给予心理上的帮助。让学生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心理安全的同时保障人身安全,并能应对各种问题。

对于2009年发生的“21岁女大学生酒店实习跳楼身亡”事件,让人扼腕哀叹,更让不少学生对顶岗实习特别是去酒店实习有了更多的犹豫。有如此个案出现,不仅让人想到学生实习期间安全管理责任的重要性,同时也更进一步向我们表明做心理辅导是多么必要,不仅关系到能否适应新环境,更关乎到能否及时拯救生命。

(一)心理

辅导的定义

理论上,根据美国辅导学会(AmericanCounselingAssociation)的定义,专业的心理辅导是指应用精神健康、心理学或人类发展的理论和原则,透过认知、情感、行为或系统性的介入方式,(对事主)提出并强调个人的价值、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以及心理疾病。

在特定的学校实践中,它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动用其专业知识手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二)心理辅导对顶岗实习的意义

无论是从学术上或是在特定的学校实践中,心理辅导的定义都反映出它的目标——维持心理健康。针对顶岗实习中学生的担忧,心理辅导的意义有如下几点:

1、帮助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勇敢迈开顶岗实习的第一步。面对人生的重大考验,任何一名学生都会有惶恐不安,不知未来驶向何处去的恐惧感。恰当的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强健自己的心灵,预先了解将面临的困难,打了一针预防针,可以更踏实地应对可能到来的重重压力。

正如上例中所提及的在实习中发生的跳楼身亡事件,对后来即将步入酒店进行实习的学生特别是女同学来说,是很难坦然面对的。曾有这么惨烈的事发生,酒店给人的印象更加恐怖。那么自己在酒店实习是否也会有此类事发生进而威胁生命呢?排斥抗拒情绪主导着学生,即使去了实习酒店,也是不情不愿的,在工作中也会消极懈怠,度日如年,惶惶不可终日。学生有此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但校方则需要正视这个问题。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可以集中学生对事件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踌躇不前。从心理上重塑安全感,不论是去实习还是踏入社会,都得用自己的智慧去化解危机。

对于个别案例,要加大辅导力度,辅导员或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都要特别关注,在实习前或者实习中要进行跟踪观察,对于心理变化要及时给予协助。让学生感受到,虽然在外,但仍然有老师关心,身边总有人关注着,并不是孤军奋战;遇到难题也能有人给予建议,那么对于实习的各种挑战也有勇气去面对。心灵上的安全感会让学生更有信心坚持到最后并变得更坚强勇敢,为踏入社会培养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

2、帮助大家正确缓解压力,预防心理疾病,保障顶岗实习的效果。生活中有压力是正常的,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与成就的原动力。但是如果压力过大,超过个人承受、调节的范围就会出现成为四处作恶的“洪水猛兽”,轻则临阵退缩,重则出现心理疾病进而危及生命。这就是为什么每年高考前后,总会有关于某某学校高三学生因为什么事情受到刺激从而出现精神失常的报道。一个人的发展更多应该是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灵。有了这些,我们才能获得人生的圆满,才会感觉到生活的幸福、快乐。

学生因为顶岗实习,产生心理压力之后如果无法及时的缓解,在实习中发生心理疾病或身体疾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进而影响实习的预期效果。缓解的方法因人而异,在欧洲和日本,风行一种香薰疗法。某些精油能通过嗅觉神经,刺激或平抚人类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心理压力很有效果。因此,很多心理咨询中心将香薰疗法引入心理辅导中,效果显著。有条件的话,学生也可以自己通过香薰来舒缓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3、帮助大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构筑坚实的心理防护墙,为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建立心理屏障。大学生要注重培养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态。要自信,充分认识自己,愉悦地接纳自己;要有毅力,“任何成功都不能

轻易得到,咬牙挺住就有希望,否则只能失败”;要豁达,有了宽容,就有了幸福;学会自我调节,在失意与困惑时,不过分压抑自己,懂得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独立性强,但自制力弱;情感丰富,但控制力差;追求新事物,但缺乏远大理想。因此,大学生应随时随地加强自我心理的调节,以确保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心理防护墙,犹如给他们装备了“防弹背心”,能在必要时给予贴身的保护。

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有机会迎难而上,敢于挑战自我,不做逃兵;拥有健康的心理,在顶岗实习中就能有跟坚韧的决心去投入工作,在恰当的沟通中学会认识和适应社会,找到自身的不足,坦然面对其中的困难。

四、心理健康的标准

坚实的心理防护墙,实际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既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体差异。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积极的自我观;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健康是人获得快乐、幸福、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的意义远远超过躯体健康。它不仅关系现在,更关系到将来。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与别的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参与一定的群体生活,个体的心理问题就在这种群体互动中产生了,而顶岗实习中的大学生尤其明显。如不及时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不易改变的心理倾向。正因如此,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对即将参与顶岗实学生而言,进行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方式都尤为重要。

五、心理辅导的方式

第一,个别咨询与辅导。不仅在高校或者高职院校,目前全国的各类学校都设置了心理辅导室,方便心理老师与学生一对一地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直接的指导,排除心理困扰。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对于顶岗实习的担忧问题,可以是具体情况采取个别咨询,详细了解起因,辩症施治。同时,也可以利用集中讲座的形式,让实习单位和学生面对面沟通,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让校方与实习单位一起给学生做具体的讲解,让学生对双方的合作、管理、实习内容有更详尽的了解。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课。在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在大学阶段应加深并拓宽。不能局限于通过问题辨析、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解等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还应通过现实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应对,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真实的社会并不是绝对不可以的,相反,更能让他们在了解中引以为戒或者做好防范。从而使学生在拥有强健的体格的同时也能拥有坚韧的毅力和能经风吹雨打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川林,吴兆方.大学生心理健康[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第3篇

一种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教学形式也应以团队为基础。团体心理辅导侧重于“知、情、意”,侧重从医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渗透心理引导,达到预防的目的,体现了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要从“四性”上重视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更有效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迅速适应医疗学习、职业规划和医疗工作的节奏。

1辅导目标的实际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这门特殊的课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参与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情绪和情感的心理波动,针对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因此,针对不同团队,辅导目标的确定是每个心理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是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核心。辅导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要根据医学生的不同年级、性格差异、所属专业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设置的,关系着整个心理干预实施流程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课前调查是制订有效辅导目标的有效前提,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最基本的调查方式,了解医学生现实需求的前提。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低年级学生设计《分工》一课时,课前调查问卷以基础实验技能学习为调查点,发现医学生做基础实验时并不清楚实验流程、分工合作和实验结果评估。结合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设计有效活动方案,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制作相应的自评和互评表格来检测辅导目标的可操作性,大幅提高了医学生的实验室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建立积极的自我工作评价理念,最后通过“群策群力”将这种评价方式和结果转化到团队工作模式中,达到辅导活动的目的。因此,活动辅导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事件,只有真实符合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的辅导目标才是打开医学生心灵第一道门的钥匙,才能使整个辅导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辅导形式的多元性

一堂有实效的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形式应该避免单一化,要有多元化的活动组合方案。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该组医学生的特设计灵活有序、有效、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不同辅导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头脑风暴测试、对话行为训练、角色饰演、心理短剧表演、具体情景模拟、讨论沟通、心理量表测算等。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高年级学生设计《竞赛与合作》一课时候,就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整合团队目标———签署团队公约,形成团队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夹气球的肢体接触和小组合作夹豆子比赛,提出问题———短句串联游戏和巧解千千结,引发讨论———小丑木偶剧,形成体验———多媒体展示、自我设计解决问题。把多元化的活动方式作为辅导载体是帮助医学生获得真实体验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医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轻松地融入体验活动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感悟,循序渐进地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扫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完成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目标。另外,辅导形式的多元性还体现在辅导语言的丰富性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运用强亲和力的鼓励性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当进行真实的自我体验和积极的自我评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智慧和启发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发胆怯的学生参与意识,获得交流中的初步体验;引导性的语言利于学生更自然的在参感悟自己内心的情感,尽量投入,以获得最真实的反应。提炼性的语言促使学生在形成浅层次感悟的基础上,挖掘内心深刻的体验,把游戏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提炼,解决实际问题。

3辅导过程的实效性

3.1辅导环节的层次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象是医学生,对医学生的心理辅导要从易到难,按层次、分步骤完成。第1步,进行热身活动。要启动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使参与者乐于倾吐和表达,自我探索、积极互动。第2步,发起阶段。通过创设的活动情境,引导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完成队员自我探索、提升和帮助的第一步。以单个学生的分享为起始点,带动整个团队成员的活跃度,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启动讨论。第3步,问题探究阶段是关键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如何让医学生积极表述自己正向的和负向的生活体验,暴露消极负性的自动思维,从自责、幻想、退避、求助,到正视不良情绪、合理解决异常心理问题,具体评价个体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4步,收集汇总阶段。提炼精简、有益的收获。这个阶段中既清晰理顺问题的所在,也对如何应对防御或解决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概念,为辅导终极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基础。第5步,尝试实践阶段。在寻找处置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同时,结合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新的实践后动,发现偏差之后再评估纠正,以期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自我设计阶段。参与者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学的方法,灵活机动地迁移到生活中去,并不断纠正偏差,进行自我和团队监督、评估、实践,达到真正意义的实效性。

3.2辅导活动的主体性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遵循以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给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要发动队员自主进行活动的意识。环节设计上既要重视连贯性持续性,又要注意动静结合。时刻以医学生为主体,通过团队游戏、角色扮演、团队行为训练、艺术活动、沙盘游戏等,鼓励朋辈心理辅导,使其在自得自悟中实现内心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让医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提高辅导效果。

4辅导理论的灵活性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是支撑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背景,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辅导理论目标在于促进个人的最优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种类很多,如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个人治疗中心理论等。恰当、灵活地把不同的心理理论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才能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专业、更有效,达到实现医学生社会适应、人格发展、潜能发挥的目标。例如合理认知疗法中的核心理论是埃利斯的ABC理论。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代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比如,以如何使患者和医生形成良好的关系(A)作为共同探讨的内容,通过队员换位思考,角色扮演认识到规律和方法(B),期望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可以正确处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并揭示调节情绪(C)的方法。由此把机械的心理理论用活动、讨论、表演、游戏等方式呈现出来,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逐步感悟理论的内涵,形成深刻的心理体验,顺利达到辅导的目标。

二总结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高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管理者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心理困扰、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心理健康教师承担,因此要想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有效培养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基于此,如何建设一支能够胜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一、相关背景

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才,确保每一个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人才都拥有积极、理性、平和的心理健康状态,而要想实现这个任务,心理健康教师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先天遗传的气质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形成,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想、知识、人格、能力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和职业修养。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指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各种品质内部因素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总和。从广义上可将其分为三类,即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已经内化了的非认知因素[2]。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准入条件为“取得硕士以上学位、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对于其他方面的职业素质则没有硬性规定,这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张莉、甘标[3]以广西高校为例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科研能力不强和待遇不高等问题。一项关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调研报告也表明,学校心理师资建设过程中存在专业人员匮乏、职业倦怠频发、角色定位不清、规范形式化等问题[4]。明确和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内容和结构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前提。然而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研究较少,只有寥寥几篇,且主要研究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能力特征和胜任模型,其中胜任能力特征包括认知技能、工作风格、人格特征、职业精神与支持性[5];胜任模型包含个人效能、帮助与服务、管理技能、认知维度四个维度[6]。周向华、孙淑华[7]认为职业院校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分为基本素养和专业发展素养,其中基本素养包含基础文化知识素养、信息素养、仪表素养;专业发展素养包括人格特质、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专业情意素养。笔者现基于国内研究成果,结合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和心理咨询实践,在与教育同行研讨交流的基础上探索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以期为高校选拔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参考标准,同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双重身份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跟普通教师一样要从事教学工作,而在新课改要求下,体验互动式心理健康教学新模式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并且新课改在教学情境设计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兴趣能力、激发学生潜力能力、分享和总结能力等方面对心理健康教师有诸多要求。同时,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还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要聆听并共情学生的心理困惑,疏导学生心理困扰,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换言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拥有高校教师与心理咨询师双重身份,在高校工作中具体从事以下工作:①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②为学生提供个体心理辅导服务、团体心理辅导服务,并进行危机干预;③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④策划、组织“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心理健康系列活动;⑤指导学生社团工作;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研究;⑦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咨询[8]。这种独特的身份定位和繁杂的工作内容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具备多元化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技能,包括教学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危机干预能力、策划组织能力、科研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内容。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一方面作为普通教师,需要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心理咨询师,还需要了解各种心理咨询流派,掌握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并且具备及时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一)专业理论与“跨界”知识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面临较多的工作内容,这决定其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变态心理学、精神分裂症诊断与治疗知识;各种心理咨询流派,包括精神分析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格式塔疗法、森田疗法、箱庭疗法、音乐心理治疗、短期焦点疗法、来访学生中心疗法等知识。同时,对于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流派,如后现代主义、正念、叙事疗法等,心理健康教师也要及时进行系统学习。此外,虽然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但教师在学习西方国家优秀的心理成果时也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元素,如“家”文化、“人情”和“内观”等。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跨“界”知识储备。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承担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因此必须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就业方向、职业心理素质要求等,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不同专业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设计相应章节,且教学内容既要保证具有相对完整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又要兼顾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比如,对于电力工程的高压输配电专业,由于从业人员主要以高空作业为主,所以教师要注重高空情绪管理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战胜恐惧、超越自我;对于会计专业,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责任心、细心、耐心等人格品质;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由于施工环境较艰苦,且人际关系较复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心理咨询技术和危机处理技巧

尽管心理咨询流派众多,但没有一个流派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即各种流派各有长短。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精神障碍等情况复杂,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师把各种流派咨询技术融会贯通,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咨询技术与咨询形式。例如,曾有一个性格极其内向的大二男生来寻求笔者的帮助,其第一次咨询时一直低着头,除了简单的“嗯嗯”“好的”,与笔者没有任何目光和语言交流,笔者根据该生人际交往特点,判断语言沟通很难帮助其解决相关心理问题。于是在第二次心理咨询时,笔者征得该学生的同意,选择了箱庭心理治疗,在相对自由又有边界的“世界”里,该学生投射了内心的世界,宣泄了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内心的渴望,在触摸、把玩柔软沙子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之后在笔者的陪伴下,该学生吐露心声,顺利开始对症治疗。在心理危机处理方面,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评估学生心理危机风险,然后与辅导员沟通,必要时还可联系家长,尽最大可能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例如,一位大一学生入学心理普测为阳性,辅导员根据筛查结果与该学生沟通了解情况,发现该生高三患有焦虑症,曾住院治疗一个月,但出院后,该学生没有按照医嘱按时按量吃药,存在随意加、减、断药现象。入学以后,该学生自我感觉症状加重,不去医院复查,反而加大药量,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心身反应。经心理健康教师评估,该学生疑似焦虑症复发。经过教师的劝说,学生愿意入院治疗,但需要家长配合。辅导员试图与家长沟通,但家长表示学生之前已经治愈。这时心理健康教师运用专业沟通技巧,寻找突破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说服了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管理,陪同学生住院治疗。

(三)专业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个流派的心理咨询操作流程是不够的。无论是开展教学还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如共情能力、洞察力、推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教师的共情能力体现在教学上,能够理解学生的心声,在情感上回应学生,以及及时回馈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在心理咨询上,能理解来访学生的心理痛苦,在情感和内容上积极回应来访学生。即在教学中,教师具备共情能力,就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保证教学效果提供基础;在心理咨询中,教师具备共情能力,有利于与来访学生形成良好的咨询关系,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信任自己,减少学生心理阻抗,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咨询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在教学中特别是团体拓展活动和案例讨论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对于学生的非语言动作和言语要有非凡的洞察力。如在对学生做“房树人”绘画投射测试时,笔者发现某学生的绘画内容为“枯萎的桑树、封闭歪斜的半个房间、低头背手佝偻的‘人’”,同时该生回答问题时存在非语言动作迟缓,两眼空洞无神的问题。于是笔者预判这个学生有抑郁倾向,随后查阅心理普测结果,发现这个学生在UPI测试筛查中结果果然为阳性,所以课后及时对该学生进行了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教师具备良好的洞察力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安全隐患,进行心理干预。部分来访学生的心理症状相同或相似,但是病因不同,同时来访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性具有差异性,拥有的心理资源也各不相同,对此,心理健康教师在开展心理咨询时,要对复杂的个体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推理,从而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心理咨询方案。概言之,缜密的推理能力对于心理决策方案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师在组织团体拓展活动时,各种现场因素复杂多变,其中不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可能使拓展活动陷入尴尬,对此,心理健康教师要精准分析,兼顾各类学生,使得团体拓展活动能顺利开展。

(四)科研能力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欧内斯特·L.博耶的学术理论,人类的学术研究活动包含“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整合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四个方面[9]。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由于具有双重身份,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进行“探究的学术”,但是本身拥有渊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以及娴熟的心理咨询技术、沉着淡定的心理危机处理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完美实施者,故其可以在“教学的学术”“应用的学术”里发挥专长。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学和心理咨询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采用教育实验、问卷调查、访谈等科学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心理学科研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充分结合,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以提高工作效果,促进专业发展。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

“成功的教育是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而又安全的气氛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的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它要求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特质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吻合[10]。在国外,有学者提出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具有以下人格特质:活泼有力的生命观、幽默、诚信、允许自己犯错和认错、以现在为导向、不断创造自我、做抉择以塑造生命、真诚关怀别人的福祉、投入工作寻找意义[11]。还有学者提出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必须具备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移情三种品质[12]。借鉴国外的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职业人格特征内容,并结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可归纳出如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人格特征的主要内容。

(一)亲和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首要的人格特征是亲和力,良好的亲和力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和愉悦咨询关系的前提条件。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师道尊严,教师多以严师自居,授课时表情通常比较严肃,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因此学生容易产生敬畏感,难以在心理上亲近教师。特别是现在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为’00后,其在父母的万般宠爱中成长,自尊感较强,难以接受“威严”的讲课风格,而是更喜欢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对于被称为学生“心灵港湾”的心理健康教师来说,亲和力特别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有亲和力的教师面带笑容,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愉悦,学生可放下紧绷的神经聆听知识,这样更容易消化和吸收课堂知识;在体验活动和互动讨论中,教师的亲和力也能使学生放下担心被指责的心理负担,畅所欲言,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面对心理存在困扰且比较敏感的来访学生,亲和力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敲门砖”,能给来访学生以温暖和真诚,减少学生心理担心和求助压力,能使其更信任心理教师的咨询能力。

(二)真诚

真诚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受欢迎的人格特征。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开展的是助人工作,必须真诚接纳每一位大学生,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好坏而区别对待。比如,部分来访学生在咨询心理问题时,会因急于摆脱痛苦而渴求心理教师立即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健康教师不能因为一时的虚荣心或价值满足感而违心承诺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要运用一定的咨询技巧真诚地与来访学生沟通,使其明白接纳自己的过去就是放过自己,从而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健康快乐地生活。

(三)一定程度暴露自我的勇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完美的代表。心理学上有“仰八角”效应,即若教师过分完美,学生就会和教师拉开心理距离。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暴露,一方面可提升自身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现实榜样作用,这对学生的间接现实体验能起到正强化的效果。比如,心理健康教师在教授“情绪管理”理性情绪疗法时,可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负性刺激事件及相应处理方式。心理咨询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暴露自我成长经历、生活刺激事件,可以减弱来访学生的心理阻抗,加快心理咨询的进程。

(四)处事不惊的魄力

开展课堂互动体验活动、团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反应具有自发性、情境性、情绪化等特点,特别是那些家庭背景关系比较复杂、童年受过心理创伤、自我中心意识强、自制力较薄弱的大学生,他们在活动中或心理咨询中容易出现认知思维上的“不合常理”、情绪上看似“莫名”的失控、行为举止十分“古怪”等情况,而在课堂和团体活动中,这些心理行为很容易破坏活动现场的氛围,甚至造成现场的起哄或争吵,这时,心理健康教师要处变不惊,从心理上引导学生理解、接纳和宽容所谓的“另类”学生,稳定和控制活动现场。在个体心理咨询中,无论来访学生倾诉的成长背景在常人看来多么无法理解,心理健康教师都要保持镇定自若,并与来访学生共情,否则会加剧学生的心理恐慌、焦虑或愤怒情绪。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由于危机现场一般事态比较紧急,涉及当事人和周边学生的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教师要冷静沉着,稳定危机现场,迅速评判形势,洞察问题症结,当机立断,实施可行方案。亲和力、真诚、自我暴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实施心理健康课程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和做好学生心理咨询的前提,这些人格特征能够让大学生更容易、更快捷地被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更有兴趣积极反馈教学内容,进而及时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快进入实质性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咨询效果。处事不惊的魄力是高校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人格特征,其在课堂体验互动式活动、团体心理咨询和个体心理咨询过程中从容应对,可确保活动和咨询效果。高校一般有1~3万学生,每年都会发生若干起心理危机事件,这时心理健康教师情绪稳定,正确处理危机事件,对于保障学校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五、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既不能如一般高校教师一样享有自由的课下时间,也不能像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一样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基于此,心理健康教师如果考虑更多的是经济上的高回报、社会价值认可度,将会对其从业产生不良影响。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其职业理想应是“助人成长,助人自助”,即要致力于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提高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与此同时,在进行学生互动教学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教师也能获得自我成长。心理健康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把学生的健康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体现与价值追求。喜欢与人打交道,关心人,帮助人应是高校心理健教师的主要职业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教师对于自己的助人职业要有信心、有能力、有担当,坚信自己能够在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有所成就。尽管教科研精力有限,但其仍要凭借强大的心理能量,坚定职业信念,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获得自己的职业价值。心理健康教师从心理上引导学生费时费力,且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短期成果往往不太明显,故其开展教育教学、心理咨询的主要回报是获得助人价值感。基于此,心理健康教师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对学生心理的好奇心,或者一时冲动“拯救学生的心灵”,或者仅仅把心理健康教师作为谋生手段,那就失去了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即使拥有渊博的理论学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误导、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概言之,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信念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

六、结语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一、问题阐述

人际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国内外诸多研究都表明,人际交往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

团体辅导也可译为小组辅导、集体咨询等。加兹达、邓肯和梅多斯(Gazda,Duncan&Meadows,1967)认为:团体辅导是一个动力人际过程,以意识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核心,具有多种治疗功能:导向现实、疏泄、互信、关心、了解、接纳和支持。由于团体辅导可以同时对多人进行训练,既能解决目前因心理辅导教师少而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困境,又能发挥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其效果已为国内外诸多心理学研究者所证实。

本研究选取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困扰的初中生为被试群体,以团体咨询理论与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为依据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使用标准化心理测量、个案分析和团体过程分析的方法,从团体辅导的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评估。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学教授邬庆祥制定的《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共36道题目)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共28道题目)作为测量工具,作为前测筛选被试与后测考察辅导效果之用。题目用“是”“否”回答。

《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配备标准答案,将学生的回答比对标准答案进行评分计分,总分越高,表明学生人际关系越好;30分以上表示人际关系很好;25~29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较好;19~24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一般;15~18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较差;15分以下表示人际关系很差。

《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问卷》则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总分越低,表明同学关系越好:0~8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困扰较少;9~14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5~19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困扰较严重;20~28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困扰严重。

2.被试选取。选取研究者所在初中的全体初二学生(共96人)为测试对象,通过《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进行前测,共筛选出10名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困扰的学生,其中男生6名,女生4名,这些被试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一般人际关系》得分处于24分以下,即一般人际关系处于一般及以下;(2)《同学关系测验问卷》得分处于9分以上,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3)经与班主任沟通,确认其在班级的人际交往状况不令人满意。

为了更好地引导被试适时暴露自己,分析自我,活跃辅导氛围,树立学习典范,研究者安排2名(1男1女)学生加入被试小组。他们在前测中未表现人际交往困扰,师生反映其人际交往状况较佳。他们在前后测中的得分不参与数据统计。

三、研究过程

1.前测及研究准备。前测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10名被试,并选出2名人际交往较佳的学生,共同组成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少数相互认识,大多数并不认识。

由于研究者之一(徐艳)为该校的心理辅导教师,为了防止被试对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存在“我的人际交往有问题,才被选为小组成员”的误解,被试选定后,研究者与被试逐一交谈,帮助其了解团体辅导的目的、过程及效用,打消被试的抵触与排斥情绪。

2.制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团体辅导方案时,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三个因素考虑:

(1)由于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很多,一些因素如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人生经历相对来说较难控制和改变。因此,本研究选取认知、情感因素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训练。基本的研究假设:通过对被试的认知、情感因素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干预,改进其人际交往能力。认知方面涉及以下内容:帮助被试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树立人际交往中的合理信念和健康的交往心态,学习交往技巧;情感方面,降低被试的社交焦虑程度,了解合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与作用。

(2)选取指导性的心理咨询理论。为使咨询在一个学期内取得最佳效果,本研究尽量利用各种心理咨询理论的优势。本次团体辅导采用以下观念为咨询的理论基础:心理分析理论的无意识和早年经历会影响当前行为,在团体辅导中多次启发学生思考与主题相关的早年经历;理性情绪疗法和相互作用理论较为简单易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仍然比较艰深,因此,研究者将此进行改造,在《合理表达》一课中,结合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遇到的人际交往困境及相关情绪,通过帮助其合理表达化解困扰;根据强化原理,在团体辅导中适时适量使用表扬、鼓励、现场反馈等方法强化成员良好的交往行为。在整个咨询中,始终贯穿罗杰斯的无条件关注和共情,同时通过挑战、面质等督促成员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等。

(3)两名研究者都具有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在长期的中学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进行过多次调查和整理,采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的《心理健康学本》及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综合团体辅导的理论,对团体辅导方案进行完善。

3.实施团体辅导。由于初二处于初中阶段的转折期,课务安排相对较紧,本次团体辅导只能利用每周拓展课或午休的1个小时开展,除去期中期末考试的相关时间,共开展8周,一共8次、8个小时。

每次团体辅导结束之后,教师提供课堂反馈单,要求成员对辅导效果进行书面的反馈,以此强化课堂效果。此反馈包含成员对团体辅导的评价以及对自己成长的评价。

4.实施后测。团体辅导结束后,仍采用《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作为测量工具,对12位成员进行后测。由于距前测整整一个学期(5个月),可忽略记忆效应。

5.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对前后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只统计10名筛选出来的成员,2名人际交往较好的成员不参与本次统计分析)。整理和分析每位成员每次辅导后的反馈记录,评估团体辅导方案及其实施的有效性。

四、研究结果

1.《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统计结果

表2的数据显示,经过人际交往团体辅导,10名成员在一般人际关系测验的前后测得分差异极其显著(P<0.001)。依据《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的评分标准,本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提高初中生一般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效果。

2.《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统计结果

表3的数据显示,经过人际交往团体辅导,10名成员在同学关系测验的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P<0.05)。依据《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的评分标准,本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提高初中生同学交往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3.成员的课堂反馈示例

单元主题为“朋友,你好”,设计的问题为:你记住了几位朋友的名字?本次活动对你与朋友认识有什么益处?

成员反馈:串名字游戏一下就让我记住了大家的名字,而且听到别的同学说出我的名字和爱好时,心里很开心。以后我也会注意记别人的名字,因为这会让对方觉得受到关注而开心。

单元主题为“组建团队”,设计的问题为:谈谈你在《诺亚方舟》游戏中最大的感受。

成员反馈:我们这次的游戏没有成功,我感到很遗憾,因为我们确实付出了努力,也想了很多办法,失败的原因可能是队员之间还太拘谨,但我还是感受到了团队帮助的力量,我相信下一次一定能成功!

单元主题为“学会倾听”,设计的问题为:在本课中你学会了哪些人际交往应该具备的知识?你准备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使用这些技巧吗?理由是什么?

成员反馈:要认真地倾听他人的诉说,与人谈话时不要打断对方。要耐心地听完,并作出表示。这些技巧很重要,做到这几点,一定能与他人很好地交往。

单元主题为“学会宽容”,设计的问题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宽容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的?你准备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如何宽容待人?

成员反馈:用宽容的话语总比尖酸刻薄的话给予他人的伤害要小得多,他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宽容并不等同于纵容,对于犯错误的人我们不可以一味地纵容,这样只能让他人觉得犯了错就一定会得到原谅。

注:12位成员都有即时的课堂反馈,限于篇幅,只选择其中1~2位成员呈现。

4.个案分析

成员A:男,性格腼腆,人际关系不佳。在团体辅导中非常投入,没有一次缺席,每次发言都坦诚开放,敢于袒露和剖析自己,在“大方赞出来”的课中,得到团体成员的一致赞扬,班主任反映其变化很大。

成员B:女,成绩非常优秀,由于同学关系不好,为此常常困扰。由于本次团体辅导直接切中其需求,加上其本身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资质也较好,因此每次辅导都很投入,发言积极而有质量,课堂反馈也很有质量。师生对她的变化反映非常好。

五、讨论

1.本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综合《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的前后测数据,参加辅导的10名中学生在一般人际关系方面有显著的提高(P<0.001),在同学关系方面获得了显著提高(P<0.05)。综合成员的课堂即时反馈,本次团体辅导能够帮助成员从自身的人际关系出发,结合辅导内容,认真思考人际关系,坦诚解剖自己。同时,课堂即时反馈起到了即时强化、巩固课堂效果的作用。综合两个典型个案及其师生评价,成员自我改变意愿强烈、投入度高,且积极思考,这说明本次辅导具有较积极的意义。

本次团体辅导取得积极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团体辅导对于改善人际交往具有独特的优势

团体辅导对于改善人际交往具有独特的优势。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参加者提供了交往机会,因此,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不良的人。

(2)团体成员的主动发展意愿是辅导成功的基石

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一样,需要成员具备主动发展意愿与积极投入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辅导前辅导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动员工作,并且加入两位人际交往良好的成员活跃和引导气氛,因此本次团体辅导中,12位成员没有一位缺席过,上课非常积极投入,每次团体辅导之后也都认真填写课堂反馈,并且表示很期待下一次的辅导。因为有这样的主动意愿与投入精神,才保证了团体辅导的良好效果。

(3)团体辅导方案的针对性是辅导取得效果的保障

参与本次团体辅导的两位教师都具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能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团体辅导的方式方法等有一定的把握,也积累了一些资料,因此设计出来的团体辅导内容,从团体辅导的理论和中学生身心特点出发,采用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堂强化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富有实践性、趣味性和生动性,还进行现场强化,保障即时效果,从根本上保障了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辅导课堂上,依据辅导内容的进程及成员的表现,辅导教师的无条件关注、共情、挑战、面质以及及时反馈、强化等咨询技巧的合理使用,也保证了辅导内容的有效使用。

2.本团体辅导方案的不足

(1)时间安排。由于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不便安排辅导,因此我们选定辅导教师(徐艳)所在的初二年级作为研究对象。但初二处于初中转折期,课程种类较多,教学安排紧张,因此8次团体辅导只能利用拓展课或午休时间开展,每次团体辅导之后,成员和辅导教师便又要匆匆赶去上课,师生都比较辛苦。如果能有更为宽松的时间和条件,本次辅导将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