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学院教科办

高校学院教科办

高校学院教科办

高校学院教科办范文第1篇

一、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一)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转换“只注重发展单一的高职教育,只注重办学规模”的观念,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和服务三大功能,坚持全面发展。

1.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体,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一如既往地办好高职教育。目前中职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应及时抓住这个机遇,依托高职院校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开办或复办中职教育,并且使中职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一个亮点和办学效益的增长点。努力办好成人教育和教育培训工作。成人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不同需求,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配合做好广大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2.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工作。

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面向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退役复员士兵、城镇失业人员、初高中毕业生等,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面向企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积极拓展服务功能。

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服务功能的社会化,面向社会和市场,开展科研、科技开发、技术咨询和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和企业生产的发展。

(二)协调发展。

要坚持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依托高职教育,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教育培训工作和成人教育,努力向社会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形成主体突出、特色鲜明、灵活多样、组织和谐的“多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结构。

(三)可持续发展。

1.充足的学生生源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高职院校开办的各类教育、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等,其服务对象都是学生和受训人员。没有学生来源,高职院校的办学就成了无米之炊,学生来源成了办学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办学充分利用学院内部、外部的各种有利条件,密切注意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积极拓展各类学生来源,包括扩大直接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就读高职院校的比例等措施,才能确保办学的正常进行,学院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2.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能适应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培养能适应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

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二、创办职业教育集团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各级政府的扶持。

创办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教育的新生事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否则,创办职业教育集团将会是举步维艰。

1.政策问题。

在创办职业教育集团的过程中,会遇到某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当地政府在不违反现行的法令法规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或政策倾斜。

建议各级政府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令、法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具体、可操作性、约束力更强的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或政策,把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落实到位,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资金问题。

创办职业教育集团需要征地,增加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因而资金短缺是一个大问题。各级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向职业教育集团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

3.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格问题。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业务时,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培训和鉴定的资格。国务院在2005年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和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高职院校取得上述的资格。

4.协调问题。

高校学院教科办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66-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而民办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其中一项最为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就是要重视和加强科研管理工作,通过科研来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形象、扩大知名度,突出内涵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民办高职院校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科研管理成为内涵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前,诸多民办高职院校深陷管理困境之中,找不到出路。因此,如何突破科研管理“瓶颈”,摆脱困境,成为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拟从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出路,以期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困境分析

(一)科研管理态度消极

传统观念认为,科研是本科院校的工作,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很难搞好科研工作,故而持不管不理的态度,科研工作全凭教师的兴趣而为。例如,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构建立晚,且大多是科级建制,直属于教务处,科研管理工作在地位上从属于教学,属于教学的附属品。

(二)科研队伍素质偏低且不稳定

科研队伍素质低 从管理层来看,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中具有高学历(硕士、博士)或高职称者少,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没主持过科研项目,甚至没参与过科研项目,对于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中期检查、结项流程都不清楚,缺乏基本的科研素养和管理经验。而从被管理层来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远远低于高校教师的平均水平。据安徽省教育厅2011年11月公布的2012年高等学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结果公示情况看,立项资助的重大项目5项,民办高职院校0项;立项资助的重点项目59项,民办高职院校1项;立项资助的一般项目320项,民办高职院校2项;专项课题30项,民办高职院校0项,民办高职院校的立项率为0.72%。而安徽省有高校104所,民办高职院校15所,占14.42%。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偏低的现实。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偏低的原因固然很多,如学历层次不高、进修培训机会少等等,但笔者认为,与公办高职院校教师相比,工作内容变动性大是民办院校科研队伍素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很多都是“双肩挑”,甚至是“多肩挑”,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管理,甚至还要去招生。加之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快,课程设置变化大,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

科研队伍不稳定 教师永远是科研队伍的主体,科研工作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队伍。然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大,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民办院校不存在编制问题,名义上是事业单位,实际上执行的是企业标准,上至院长,下至普通员工,皆采取聘用制,而且大多是年轻教师,教职工的归属感不强。而科研工作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好的,往往需要年复一年的累积,才能做出研究成果。科研队伍的不稳定与科研工作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是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又一大困境。

(三)科研经费困难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的占20%,30~50万元的占10%,10~30万元的占20%,不足10万元的占50%,有的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甚至是零,教师只能用自己的工资搞科研,严重挫伤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①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本身工资收入微薄,搞科研工作又没什么功利可图,做科研不如多教课,毕竟工资主要与教学工作量(即课时)挂钩,而与科研无关。而且,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周基本教学工作量均在12学时左右,基本工作量内的课酬比较低,超工作量的课酬相对高些,课酬成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收入的主要来源。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教师愿意多上课,因而无暇顾及科研。这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个别有科研兴趣或有评职称需求教师的个别行为。

同时,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十分困难,科研是个软指标,常被看作锦上添花的事情,搞也行,不搞也行。更何况科研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举办者甚至认为加大科研投入是在“为别人做嫁衣”,教师科研能力增强了,更容易“跳槽”,因而不愿往科研方面投入。科研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兑现困难,更别谈科研经费的配套,甚至省级立项项目直拨经费都不能做到及时发放。经费问题是目前困扰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一个瓶颈。

(四)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合作机制不健全。民办高职院校搞科研往往关起门来做,缺少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尤其是校企合作,产、学、研不能做到有机结合。从我院2012年科研立项项目来看,申请的科研课题大多涉及教学、教法等方面的内容;从研究项目的层次来看,大多是一些校级课题,省级课题如凤毛麟角,更别提部级项目。这就说明民办高职院校在科研过程中并没有与企业联合,没有形成合作机制,单凭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承担大的科研项目的。(2)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不算工作量,不与评优评先挂钩,很难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3)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重数量而轻质量,重立项而轻过程管理和成果转化。

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出路

(一)转变领导对科研管理的态度

近几年,随着民办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开始流入民办高职院校,并涌现出一系列研究成果,科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民办高职院校领导亟须转变科研管理的态度,要强化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意识,把科研当成学校的一件重要工作来抓,确立科研工作的地位,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去,加大科研投入。

(二)加强科研人员(尤其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引进

首先,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各专业领域的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科研骨干等,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平台,教科研资源分配要向他们倾斜,使他们能够长期安心地做科研而无后顾之忧。其次,学院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要重视引进人员的科研素质和潜力,有意识地引进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可从其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或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以他们为中心带动其他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另外,还可实行“一导一”或“一导多”的导师制,让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或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老专家采取传、帮、带的方法促进重点培养对象科研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科研经费的筹集与管理

设立“民办高职院校科研专项基金” 学校从学费中单独抽出固定比例的资金设立专项资金,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监管,保障科研经费的落实。

政府特别投入 如部级、省级等有资助的项目在审批上适当向民办高职院校倾斜,甚至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特别是对围绕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相关问题开展的研究项目要给民办高职院校开绿灯。因为要搞好民办高职院校,就要鼓励一部分人来研究民办高职院校的问题;反过来,研究成果又会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每年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经费预算;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并且落到实处;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合理使用。

(四)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制,营造科研生态环境

与名校名企合作,建立健全科研“手拉手”式的合作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公办高职院校,尤其是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立起科研合作机制,借鉴和学习他们的经验。科研管理人员更要主动走访兄弟院校,并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势,为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创造条件。同时,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因为校企合作的科研之路是提高师资队伍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完善和推进竞争与激励机制 首先,科研工作应计算工作量,与绩效工资挂钩,与教师聘任制度结合起来;其次,应建立健全科研管理的奖惩制度,推出奖勤罚劣措施,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再次,科研工作应与评优评先挂钩,凡是年度没有学术(获奖)的,年度不得评为优秀;最后,应设立“科研新秀”奖、科研标兵奖等专项科研奖项,营造一种对科研人人争优的大环境,推动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民办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与导向作用。民办高职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及科研定位决定研究项目的审批与推荐,不能盲目而无限制地立项,以防止不讲质量的急功近利倾向,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同时,要将科研业绩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及课题成果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切实提高科研工作的内涵和质量。

鉴于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我们无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建立一套适合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管理体系,摆脱科研管理困境,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注释:

①王凤玲:《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的思考》,《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

[1]钟衍寰.高职学院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S1):76-77.

[2]孟学英,黎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45-46

[3]唐锡海.高职科研工作的特征与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9):36-37.

[4]胡洁.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114-119.

[5]左海云,宋伟.论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策略[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118-119.

[6]谢新媚.校企合作下创新高职科研发展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32-34.

作者简介:

高校学院教科办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本科院校 联合举办 高职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78-03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桂”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高职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近年来成为多个省区直辖市探索和实践的热点,其发展的路径主要有本科院校独立办高职本科、高职院校独立办高职本科、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办高职本科三种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较为直接的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广西高等院校需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多元开放的办学之路,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指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由合作的院校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又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联合举办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旨在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北部湾和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使社会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人才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强大的支撑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日益增强,但还不能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办本科层次教育,能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未来几年直至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广西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正是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时期。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是广西高等教育探索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具体体现。而且,本科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但广西普通本科教育以学术型为主,单一的普通本科类型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教育多样化发展和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需求。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以及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也应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而广西高职院校目前只有专科层次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有利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优化广西专业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三)有利于高职和本科院校优势互补。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与优势。通过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办学优势互补。

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特征的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人才。

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主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岗位设置等设置专业,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主要按学问的性质和知识门类(或领域)来设置。

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原则,在对企业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专业学习领域,其课程注重实用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考虑学科的完整性,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标准,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重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理实一体化等是常用的教学模式。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发展思维能力、人格导向型为主。

师资力量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本科院校教师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

二、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模式探索

(一)联合办学模式。面向普通高考生、高职生和中专生三种不同的招生对象,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可采取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4年制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4年的方式;二是“2+2”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职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2年、在本科院校就读2年的方式;三是“3+1”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3年、在本科院校就读1年的方式;四是“1+3”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1年、在本科院校就读3年的方式;五是2年制高职本科,即招收高职生,学生在本科院校就读2年的方式。

(二)联合办学的主体选择。联合办学的主体选择,可优先考虑行业背景厚重、办学特色鲜明的广西高职院校及具有对应学科的本科院校作为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的办学主体。或者先在全区国家(骨干)示范性、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专业试点班。

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应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能满足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符合高职本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专业教学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有效的产教结合机制等。

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应具有下列条件:有拟办高职本科专业的学科优势,在教学队伍、行业影响力、国内国际影响力方面有优势。

原则上,1所广西高职院校对应1所广西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申报高职本科专业的试点工作应由高职院校牵头,由本科院校协调合作。

(三)高职本科专业的开发与设置。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其专业设置和建设必须能很好地满足广西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使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推动广西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

具体而言,高职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了解国家及广西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其专业设置要对国家及广西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作出积极响应。二是要了解广西产业调整政策,特别要关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方向。三是要了解行业、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高职本科专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四是要体现超前性、标准化。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下进行,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体现超前性。在专业划分时要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专业分类的有关标准,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课程结构要合理,体现标准化。

(四)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举办高职本科专业,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校企合作资源和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技能,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注重过程性考核,构建符合高职本科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联合办学的实施与管理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应以“政策引导、共同管理、分工实施”为原则。具体办学实施与管理建议如下:

第一,招生对象。具有广西籍的普通高考生、高职生、中职生。

第二,招生工作。面向普通高中生的招生工作建议由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在本二批次招生。面向高职生、中职生的招生工作建议由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组织单独招生考试。

第三,招生规模。原则上,当年的高职本科专业的招生数量不应超过同期该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招生数量。应根据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的客观需要,依据适度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第四,学制年限。招生对象不同,学制也有所不同。面向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的学制为4年(包括4年制高职本科、“2+2”高职本科、“3+1”高职本科、“1+3”高职本科)、面向高职生的学制为2年(包括2年制高职本科)。

第五,收费标准。学生学费、住宿费的收费标准按照广西教育厅、广西物价局有关文件执行。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贷款、学生生活补贴等方面,高职本科学生与其他类型的高职高专学生应执行同样的政策,一视同仁。

第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由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订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应明显区别于三年制高职和普通高校本科相关专业。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经过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论证,开展专业分析工作,准确定位高职本科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体现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能满足预期就业岗位(群)的要求。二是职业面向及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主要就业岗位明确,在对典型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分析分解基础上,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明确就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三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基础课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实施教学,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四是教学进程及教学安排。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资源,合理设计各学期起止时间、教学安排。

第七,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由高职院校进行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在本科院校学习期间则由本科院校进行管理。

第八,学籍与毕业生证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执行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办法,由本科院校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按国家招生管理规定录取并取得本科院校正式学籍的高职本科学生,在允许的修业期限内获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高职本科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并颁发本科院校高职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证编号采用高职编号,并注明“高职”字样。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本科院校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四、联合办学的保障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的首要目标,而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合作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构建完善的合作保障机制,政府、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各方都有责任。在宏观方面,对校校合作办学,国家需有政策引导和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在微观运作方面,应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校校双方应该责权利明晰,管理有序。如应签订校校合作协议,建立和实施《校校合作管理办法》《校校信息交流反馈制度》等制度和办法。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防止责权不清和短期行为,有利于在校校办学运行过程中规范双方行为,形成契约机制,保障校校合作办学长期稳定开展。

【参考文献】

[1]董静,裴晓玲,卢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综述[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刘晓.加快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J].职业与教育,2011(28)

高校学院教科办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现状;发展方式;发展途径

一、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于上世纪末,至今培养了大量各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目前在校生已经占据我国大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但是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与国外知名技术类学院存在巨大差距。社会传统观念认为高职教育的人才与统招本科人才不是一个层次,办学体制不如传统本科大学正规。所以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与国外学院或大学联合办学,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资源和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人才,为院校面向国际、学生面向世界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培养大专学生或者是专升本。在专科制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中教育方式非常灵活,其中包括:1+2模式(国内一年学习,国内专科学历;国外两年学习国外专科学历)、2+1模式(国内两年学习,国内专科学历;国外一年学习,国外专科学历)、3+0(可获国内与国外专科学历,但三年全部在国内学习)以及专升本,基本是3+2模式(国内三年专科学习,专科学历;国外两年本科学习,本科学历)。学习方式的选择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种是专业证书教育,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取得专业证书。学生通过学习国外专业课程经过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国际认可的技能合格培训证书,比如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德国焊接工程师培训证书等等,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种类已经形成了多种选择,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之间从教师培训、学生交流、课程认证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技术资格认证证书等,提高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最近几年,合作办学遭遇了学校招生难、学生出国难、合作办学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国外院校竞相争夺生源基地,合作办学泛滥等多重问题,未来办学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途径仍需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打破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建立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完善教育体制。

二、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方式与途径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种类很多,其中有:高职院校独立与国外学校进行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民办高职学院的国际合作学历教育及远程学历教育;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国内与国际联合培养办学等。总之,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优越性、自主性等特性。国内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情况与国际合作办学,其发展方式与途径应选择最佳合作模式。选择主要从学生的国际视野、学习能力培养、教师的国际交流水平、学术能力,国际合作项目的优越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选择,挑选专业相近、课程融合度高、适合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发展自身国际合作办学新领域与新特色,优化教育教学体制,实现教育转型。当然,高职院校在发展合作办学过程中必须明确:第一,体制保障。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对象选择要具有健全的体制,办学主体明确,学校建立相关的二级学院,配备专门的教学、学工、督导,形成合作办学项目的闭环管理,加强合作的深入性,摒弃盲目合作,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前提,多元化教育。第二,师资保障。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接受双语教学,严格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按要求聘请专业外籍教师,或者由国外合作院校派遣专任教师来校授课,使学生在语言沟通、专业学习等方面上能够尽早适应在国外生活和学习。第三,设施保障。在国内高职院校内进行硬件环境和软件师资的改造,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尤其是对语言的学习,为学生建立固定的双语教室、阅览室等,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国外学习和生活能力。第四,后勤保障。加强学生在国内外生活、学习的沟通、交流等服务工作,提高出国留学护照签证等各项事宜的办理服务水平,尤其是出国后的沟通联络、指导服务工作,让学生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来自祖国母校的关怀。

参 考 文 献

[1]李艳辉.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

[2]夏瑶.论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12(15)

[3]张丽.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专业课教学实践探索[J].企业导报.2010(5)

高校学院教科办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办学规模; 办学效益;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76-02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规模是教育的基础,效益是规模和质量得以提升和优化的综合体现。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向前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就是在适当教学规模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普通高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办学硬件指标主要包括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拥有量等[1]。这些指标是衡量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能够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进行综合性的、客观的分析[2],高职院校适度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应降低生师比、扩大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提高生均图书拥有量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加大对教学的基本投入。

一、高职院校办学硬件指标[1]

1.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2.监测办学条件指标

(1)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

(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3)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折合在校生数

(4)生均图书=图书总数/折合在校生数

(5)生均占地面积=占地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6)生均学生宿舍面积=学生宿舍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7)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全日制在校生数)*100

(8)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全日制在校生数)*100

(9)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资产总值—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0)生均年进书量=当年新增图书量/折合在校生数

二、高职高专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与办学条件相对不足,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重视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的一条成功经验。以德国为例,之所以能在二次大战的一片废墟上只用了几十年功夫,就能够实现经济的起飞,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科尔总理认为有两条主要原因:一是德国人的文化素质;一是发达的职业教育。自1998年以来,教育部提出了“三多一改”的方针,近10年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高职教育已撑起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3][4]:许多民办学校进入了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公办的中专院校组建或升格为高职学院,本科院校或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院校在举办本科教育的同时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在快速扩张的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有不少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是在缺乏基本办学条件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过度的扩张、扩招使得高职院校良莠不齐,政府投入少、办学规模的“小而全”、学校布局欠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分散、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等弊端尽皆暴露,不少地方已出现高职院校之间无序竞争、资源浪费、整体办学效益低、办学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同时,对于公办高职院校,存在政府投入少、缺乏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等问题;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则存在地位不明确、办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社会认同度不高、外部发展环境较差等问题。

近几年高职高专教育办学规模快速增长,而教育投入和硬件建设跟不上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尽管教育经费总量在增加,生均占有的教学经费却相对减少了,一部分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质量下滑。

教学基础设施薄弱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5]:目前承办高职教育的学校主要有三类:由成人高校转制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普通专科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相对优越,而某些成人高校转制后由于没有足够的硬件投入,仍然存在成人高校为求生存而超规模办学的现象,在教学基本设施,如校舍、实验设备、图书馆、食堂、运动场所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即使是规模较大的一些高职院校,或者在评估中加大投资力度的院校,其教学设施也十分陈旧或有限而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某些普通高校中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道被作为创收的途径而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三、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建设,实现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之间的协调发展

学校应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社会各界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办学规模,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建成配套的实训基地、实验室、图书馆及必要的活动场所,特别是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是高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

办学效益体现在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统一。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扩大办学规模而不考虑办学效益。在办学软硬件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招所付出的代价就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协调性的紊乱。只有形成适度的办学规模,才能培养造就出具有规模效益的高技能人才,克服社会上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供需矛盾。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内涵建设为主线,规范管理,以质取胜,妥善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同步推进,在不断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强化管理效应,努力创造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全力以赴提高育人质量和服务质量。在教育质量稳定发展的同时,办学规模的适度扩张、办学硬件的持续投入、办学效益得到提升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Z].

[2] 许志军.基于因子分析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现状分析及对策——以辽宁省17所高职院校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57-59.

[3] 张家寰.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