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工程实习小结

基础工程实习小结

基础工程实习小结

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

语文学科是现阶段小学生课程教学内容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切实做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为小学生群体开展其他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体验活动,创造和提供坚实而充分的认知性基础背景条件,促进小学生群体实现良好稳定的成长发展。随着最新一轮新课标教学改革工作的快速有序推进,小学语文学科日常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问题,逐步引起了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密切关注,相关研究探索为今后一段时期之内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工作的发展,创造和提供了坚实的支持条件,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问题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1小学语文小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1切实有效提升小学生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观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日常教学工作环节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通过对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程度恰当的引入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和诱发小学生个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观兴趣,通过不断建立和强化小学生在参与具体化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主观兴趣,促进小学生自身的课程学习活动参与积极性水平实现幅度显著的改善提升,为小学生群体实现良好有序的成长发展,创造和提供坚实的这次条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高效深化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在开展具体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协作水平,促进我国小学生群体实现良好有序的成长发展目标状态。

1.2切实提升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主体性水平

在具体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破除传统教育事业发展背景下,教师群体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大时间进程和内容进程的绝对控制和干预性地位,切实满足新课标课程教学改革事业发展背景下,以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工作实践控制要求,显著提升了小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过程中充分的主体性地位,为小學生群体创造并提供了充足而宽裕的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实践空间,确保在和谐稳定的教学实践活动环境氛围的保障和支持条件之下,小学生群体能够顺利获取到良好稳定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认知水平。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应用过程中,独立小学生个体之间通过围绕具体知识内容开展的探究和讨论活动过程,有效提升了彼此之间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为小学生逐步建构形成基础性的人际关系建构处理能力,创造和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和保障条件。

1.3切实提升小学生个体对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掌握水平

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生自身针对具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要素形成的认知观点,通常可以借由参与学习小组内部的讨论以及评价活动过程,促进小学生自身在基础性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修正,提升小学生自身所在班级的基础性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氛围,切实促进本班学生在围绕具体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展开教学呈现活动过程中,能够建构形成互相帮助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格局。要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引入运用,不断优化和提升小学生个体的基础性思维模式、认知结构,以及实践活动精神,切实完善小学生个体对语文学科基础性知识要素内容的认知储备结构,确保小学生自身能够顺利实现良好优质的成长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学科应用的具体策略

2.1切实提升学生分组过程的科学合理性

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小学生个体通常都是借由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形式的团队结构完成具体的学习体验任务的,在这一实践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切实做好学生在分组处理过程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对于确保小学生在开展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顺利获取到最佳的预期效果,具备极其深刻的实践影响意义。语文学科任课教师在具体开展学习小组划分和建构工作环节过程中,必须优先针对本班学生群体具备的性格特征、年龄特征、基础学习习惯、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基本知识内容认知掌握水平等信息展开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本班全体学生,按照合理化结构搭配的处理方式,切实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合作实践组织,并确保小组成员在后续开展的合作学习活动体验过程中,能够实现基于学习能力和知识要素储备层次的互补提升。

2.2切实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性指导力度

在完成针对本班学生群体的合作学习小组划分工作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具体学习小组组成学生群体实际具备的基础性知识内容掌握认知水平,以及基础性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建构和表现状态,为每一个具体建构形成的合作学习小组,提出专门性的合作学习探究题目,并注意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注意诱导和激发小组内容全体组成人员的学习体验活动参与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确保最佳预期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3结束语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问题,本文具体选取小学语文小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学科应用的具体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桂霞.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97. 

[2]叶廷.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176-177. 

[3]柴利江.小学(中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调控策略[J].学周刊,2016(07):79. 

[4]吕翠花.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17. 

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基础工程;教学改革

1引言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1]。通过课程学习应该使学生学会综合利用相关课程知识解决有关地基基础设计的问题。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致使基础工程课程在授课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结合我校情况,分述如下:(1)授课学时少,教学内容多。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普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法,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单调乏味;(2)授课过程中,注重于教师的教,学生处于被动的学,讨论、互动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3)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书本知识准确掌握,课外多以大量作业为主,使得大学课程学习变为“后高中时代”;(4)考核方式上,以闭卷考试为主,人为地将设计型课程转变为文字型记忆,轻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客观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5)由于缺乏对实际工程项目的认识,学生在后续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中,只是机械地按照教材中例题填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严重不足。由此可见,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技术人才,基础工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凸显其不足,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项目驱动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使项目成为学生学习的平台,在师生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并提高的教学方法[2~7]。其具备三个优势:一是学为主、教为辅,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由“主角”变“配角”,只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二是以项目为牵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三是集实践、作业、考核于项目一身,减轻学生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基础工程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2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项目的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综合考评方式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根据基础工程的课程内容及班级学生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2.1课程项目的合理设计首先在课程开展之初,根据每个班的实际情况,以4~5人进行分组,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特点,以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分组中都能承担一定的工作。然后根据课程核心知识单元,共设计柱下浅基础和桩基础两个项目,通过给定不同的上部结构荷载、场地环境条件、承载力要求、水文地质条件等,由各组成员具体拟定浅基础和桩基础的设计方案,每个成员都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2.2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项目组织下发后,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采用多元化形式。2.2.1改革课程授课内容为了改变基础工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结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结合项目需求,通过适当的删、减、移、增等手段,由指导教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规范规定等系列内容进行讲述,并通过应用实例,启迪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套入工程实际。2.2.2结合大学生“挑战杯”,将项目落到实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同时提高实践能力,项目的实施结合学生热衷的“挑战杯”实践项目进行。首先学生需要在课余花大量的时间预先学习相应的内容,制定设计方案;然后由每个组根据设计方案,采取制作模型的方式实施。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尺,选择适当的材料,根据相应规范要求,制作基础模型。通过这样的实施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地讨论,使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在基础模型制作过程中,对构造的了解更为直观,能够将图纸与实际模型相结合,有助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2.3阶段性项目汇报,加强过程监控教学过程执行的好坏,与是否具有一个好的监控体系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特别是约束不自觉学生的行为,同时也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项目执行过程中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阶段性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小组的实施进度、讨论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等,汇报的形式不限。实践发现,在此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汇报不仅能及时掌握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小组之间也形成竞争,项目实施进度有一定的提前,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点评和讨论,学生汇报技巧得到了提高,所遇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3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设计

考核本身便是评估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学生知识巩固以及教学工作改进的重要测量。在考虑到技术类文件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对以往的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将其调整成了过程性考核以及形成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形成性测试,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掌握内容的实际情况,通过项目评比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把实践和知识结合的情况。项目评比的成绩组成包含了现场评选、各组汇报评分等,为了确保评分真正的公正,项目评分包含了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两种,其中学生评分则是班级交叉进行,个人得分则是在小组得分的基础上根据组长的评分来进行确定。这种考评的方式,能够比较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激发出来,不断的提高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性。并且通过实际考核结果研究可以发现,这种方式的确能够将每个小组成员的情况客观的反映出来。

4结论

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基础会计对会计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深入学习会计知识的入门,也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在整个会计学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初学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这门课程对于初学者会计知识的构建,会计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探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尤为重要。下面就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浅谈了几条体会。

1 改革教学内容,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朱国泓[1]认为不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要尊重人的认知规律,会计教学更要注重人的认知需求。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归入相关的篇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

将基础会计教学分为二部分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二、三、四章、介绍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会计职业与规范等相关问题,使学生了解会计,掌握学习会计的方法。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增强学生对会计及会计职业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第五、六、七、八、九章,以渠川钰[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践为启发,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见表)。模拟某一企业的经济业务,在手工实训室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场景,以会计工作岗位任务为驱动,将学生分成几个会计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个财务负责人,设若干会计岗位,小组内成员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并轮流交叉进行角色岗位的体验。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师及兼职教师的领引下完成各项工作,其内容主要包含通过原始凭证分析经济业务,编撰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本,进行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点评、引导和总结,并适时地引入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而使教、学、做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会计处理流程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熟练掌握会计基本技能。

2 改革教学方式,实现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有机融合

不忽视手工做账,以手工做账为基础,熟练理解手工账务的基础上完成电算化账务处理。采用两套系统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一在以手工操作的训练系统基础上,虚拟一次工作背景为企业经济业务,完全采用真实的证、账、表资料的会计流程。再者在计算机操作的模拟系统的基础上,安装上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系统,其操作能力较高,而且互动性能较好,色彩的分辨率较强,其证、账、表完全源于工作实际。整个过程中,教学理念和自主实践交叉实施,宏观和抽象交替呈现,着重体现学生技巧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团队精神

理论讲解、操作示范、操作训练、归纳总结、角色分配、小组工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组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改变理论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过程,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 理论讲解:教师先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引入教学的主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动机,围绕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展开教学内容。

3.2 操作示范:教师通过实物向学生示范如何操作。

3.3 操作训练: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按照教师的示范,自己动手操作,教师辅助指导。这个过程,可以结合小组工作法和角色分配法来完成。按学生学号自然分组,按组分配角色,按组考核。

角色分配不容忽视,可以是全班一个角色,也可以按组分配角色,根据具体内容确定。通过角色分配使学生正确认识角色,了解角色内涵,承担角色责任,进入角色,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小组工作法与小组考核相结合,能够调动小组每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参与,积极思考,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3.4 归纳总结:每个实训结束,以小组推荐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是小组考评的重要依据,促使小组成员积极认真准备。通过这个环节还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教师辅助补充,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4 改革考评标准,突出会计执业能力考核的考评标准

张平慧等[3]认为,高校考试必须打破单一考试模式的垄断局面,应因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学制要求设立不同的考试形式。突出会计执业能力考核的考评标准。建立实务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方法和考评标准。

通过增加会计实务考核,提高会计执业能力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让学生重视实务操作。学生经过会计实务操作,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判断简单经济业务性质的能力,培养诚实守信、细致、准确、有条不紊的专业素质。设置小组加分项,引入学生考评,可以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团结合作的心理品质,全面评价学生。结合课程特点建立了考评标准。

正值我国的会计制度由于经济发展,从而进行着根本性转变的时候,会计教育受到了会计业界的直接挑战,规定其从自身条件上进行战略性改革。因此,我们的会计教学相继要在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手段的创新上实施根本性改革,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综合素质高和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人才。我们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与世界接轨,满足经济迅速发展下对于会计工作的更深要求。同时这也是我们会计工作者的衷心期望。

参考文献:

[1]朱国泓.《从来不曾预料 好似早已注定—我的会计教研之路》[M].会计学术之路2012.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院校 全程并行式 教师教育专业 培养模式

一、地方综合性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教师教育专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实践通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与学生准备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导致部分学生精力集中放在考研和找工作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习。第二,中小学领导和教师,以及中小学生家长担心实习生大规模地教育实习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升学率,不愿意放手让实习生独立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第三,地方综合性院校大多是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成,一些师专中老年教师仍习惯用传统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来培养人才,这样势必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教学技术和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第四,虽然地方综合性院校意识到师范生实习时间的不足,适当增加了实习时间,但也只是机械地延长时间,再加上师范生人数多,中小学实习基地相对较少,学校无法对实习进行妥当地统筹安排,学生大多是集体安排到课堂扎堆听课,很难保证师范生实习质量。

这四个因素严重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导致实习生心里很愿意走上中小学课堂,却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学生对教师职业缺乏整体深入的认识。地方综合性院校必须跳出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旧框架,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建立与新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总结国内外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借鉴美国威尔明顿大学师范教育实习采用的“协同督导教育实习模式”,并结合当前我国国情,我们首次提出了构建“全程并行式”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核心概念

1.“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贯穿于整个大学四个学年的全部学习生活并以“大学――中小学合作协同发展”为原则的全程教育模式,在学习教育理论课程的同时学习教育实践课程,通过统筹安排,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接触中小学校园,并持续不间断地认识所学职业岗位的内容,既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强化了师范实践教学,又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2.“全程协同实习小组制”:指实习生、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协同参与,从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开始进行高校教师督导、中小学教师协同实习过程,形成“双导师”立体式、互动强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全程协同实习小组”由1名大学教师(负责安排实习进度和中小学教师的联络工作)、5名实习生和5名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教师(负责协同实习过程)组成。

“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全程协同实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将大规模的实习改为分散的互动式教学,不仅较好地减少了对中小学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而且促进了师范生、中小学教师、中小学学生对新的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二)基本特征

1.全程连贯性。把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贯穿于大学四年。实习基地包括中学和小学,使实习生可以完整体验整个基础教育过程。

2.服务地方性。地方综合性院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地方发展,承担着为当地或周边地区的中小学输送合格师资的任务。地方综合性院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地处大城市的院校更易了解农村基础教育,因而更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意识,协同地方政府满足农村基础教育的需要。地方综合性院校中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所占比例比较大,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中设置农村题材的教学专题研究,并在教育实习基地中设立农村中小学校,有利于增强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意识和情感,并提高学生在农村从教的能力。

三、“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尝试

对传统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是一个集专业课程设置、教育实践、管理与评价体系、保障机制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考虑其实践设计复杂,工作量浩大,历时长,我们开展试点实践。

(一)建立实践试点小组

九江学院师范学院从2011年3月开始选取一个2010届新生班与九江市中心城区实习基地小学结对,推行“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二)改革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即通识课程模块、学科专业理论课模块、教师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和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模块。在传统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大部分课程都是纯理论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我们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精简传统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增加教师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通识课程重在加强师范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科专业理论课模块主要是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类、心理学类等课程,并增设一些必要的课程。另外,还根据地方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需要,增加了一些地域性强的选修课程。

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学年侧重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部分基础专业课程,第二学年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学生可以用所学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到市中心城区小学进行班主任实习工作,第三、四学年开设学科专业课程,同时到市中心城区小学实习基地进行课程教学实习。为了保证在市中心城区小学基地开展的教育实践能有秩序地开展,大部分理论课程实行“小学期制”。课程的“小学期制”要求剔除对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精炼一些经典且应用性强的课程内容,将课程的授课课时适量缩短并对所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日历。规范教学日历有利于保障学生大规模地、有秩序地开展实习,在高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同时到市中心城区小学基地进行教育实践。

(三)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以新的评价体系,对“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运行进行调试,不断完善。分为六个板块:1.师资队伍。主要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创新教学激励机制、小学教师协同参与激励机制、大学教师实践督导考评机制、小学教师实践协同考评机制、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2.办学条件建设。主要对市中心城区小学基础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建设、教学辅助设备(含基础教育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实习专项经费投入进行评价。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主要对校本课程设置情况,实践课改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实践效果进行评价。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主要对微格教学、全程协同实习情况、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5.教学管理。主要对“全程协同实习小组”实施制度、实习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小学教师选聘制度、小学基础教育实习基地管理、学生实践学分考评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价。6.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内容为小学生对师范生课堂教学实习评价,实习教师对师范生实习评价,教师技能资格考试通过率,小学教师选聘考试通过率,学生就业于教育系统比例,社会对学生在工作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四)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1.组织保障。建立了资源互享、合作互惠的组织管理机构,由九江学院师范学院领导担任组长,由试点实践小组组织者和实习基地市中心城区小学分管副校长担任成员。开展教育实践的统筹协调工作,负责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结构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运行和实施,加强九江学院师范学院和各小学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交流。

2.实践教学基地保障。目前,九江学院建立了50个师范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和6个基础教育研究基地,为试点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与地方教育局合作,结合高校教学的需要,邀请市中心城区小学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给师范生开设教育教学讲座,并通过讲课让师范生进行观摩学习。同时,以基础教育研究所为平台,通过教学调研、参加地方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等方式,让高校教师进入市中心城区小学课堂,促进了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与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念上的对接、课程上的衔接。

3.教师激励。对参加指导的高校教师、小学教师在职称评定、访学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和物质奖励;把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等工作作为对教师考核指标之一,把教育改革课题的研习等同于在核心期刊上的工作量,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入到教育实习的队伍中来。

4.学生激励。支持师范生强化实践、师范技能竞赛等计划;对学生实践课程部分实行学分制度。

(五)阶段性的创新成果

通过两年半的试点实践工作,已完成部分实践内容。我们向参加试点实践和没参加试点班级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参加试点实践班级教学效果明显较好。参加试点实践班级93%的人对“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表示认可,职业认同感和投入热情高,认为业务素质训练效果好。

与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结合当前我国国情,首次提出了一种以“全程并行式”为特征的地方综合性高校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破除了传统“先理论――后应用型”教育模式带来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认识误区,改变了传统“先理论――后应用型”教育模式带来的师范生理论强、技能弱、与实际教学不适应的现状;第二,构建了“全程并行式”地方综合性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积极地有作为地给专业地方中小学培养符合要求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阳.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育实习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8,(9).

[2]黄正夫.李尚卫.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定位与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0).

[3]贾金玲.加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第5篇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专业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从事基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事务管理等的初级财会人员。从这一培养目标出发,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主线,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中职会计毕业生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工作态度端正,吃苦耐劳;二是动手能力强。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1职业素养的培养

很多初中毕业生对学校的选择存在误区,主要因素是因为上普通高中无望才无奈选择中职,因此就读的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较为被动,在选择专业上更是有很大的盲目性,没能更好地选择与自己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相匹配的专业。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学生人校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系统性强、内容繁杂,对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会计知识空白且文化知识基础又差的职高生来说,其内容抽象难懂。教学的首要任务则是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帮助学生克服上中职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职业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进行热爱会计专业的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职业信念等重任。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厚,才具有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

1.2课程教学定位准确

《基础会计》是职业高中会计专业的启蒙专业课,讲授会计基础知识原理和技术,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过程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会计实践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完整地解决了如何认识会计和如何做好会计工作两个方面的问题,为学生进人社会从事财务、金融、统计等经济管理类工作打下基础。鉴于此,结合《基础会计》课程的专业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正确的教学定位,着力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会计核算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基本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明确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后续专业课打下基础。

1.3合理制定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能力培养目标,真正突出会计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有如下六个方面。(1)具有遵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相关法规的能力。要求学生熟悉会计工作规范,如熟练书写会计数据、正确编制会计凭证和报表等,使之符合行业标准,保障提供的信息真实、合法、可比。(功能运用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如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日记账账各处理程序等。由于每种账务处理程序的适用范围不同,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合适的账务处理程序。(3)能分析简单经济业务。(幼能处理小型企业全套账务。(5)能正确选用会计资料并归档保管。(6)具有灵活变通终生学习的能力。

1.4灵活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教材内容的更新往往赶不上知识的更新,教师在教学中首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做到既不脱离教材也不死守教材,不断补充新知识,保持教学的先进性。同时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1.5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抓“三基”教学,进行有启发性地精讲多练。“三基”即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进行系统备课,掌握重点、难点,进行精讲多练。在授课时,要启发性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他们自学的要求。在练习时,结合课程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练习,如编制会计分录、填写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等训练,并进行反复练习,达到牢固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目的。(劝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基础会计课程中涉及的核算原理、核算过程、图式、账表及账户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较多,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清楚地讲解操作过程。(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优化课堂教学。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单位,灵活运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等形式,使之有利结合,相互渗透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每堂课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精心设计当堂课讨论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展开讨论,而后分小组发言总结,老师点评考核。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结合作精神。这一教学模式对于操作性极强的《基础会计》尤为合适。既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能就及时出现的问题当场解决,成功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互动学习关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很容易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基础会计课程的社会实践性教学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校实践课可以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校传授会计的基础性工作和技能,校外则可以与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定期让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见习、实习,缩短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差距,增强学生实际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为会计专业的其它课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考试方法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