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音乐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精选

基础音乐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城市教师队伍现状。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多配备有专门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受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参加培训,完成教学素养的自我提升,以适应社会的前进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综合能力强,在能较好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多数还能胜任课外音乐特长辅导。此外,城市中还有一批音乐教研人员、音乐教育专家、热衷于音乐的各行业音乐爱好者来支持国民音乐教育事业,并发挥了带头、引导、示范等骨干作用。他们对音乐教育资源的整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音乐新课改要求教师们认真解读《音乐课程标准》。参照标准,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认真研读新教材;及时在课堂上调整教师角色的转换,让课堂气氛活起来;并能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了理念和知识的更新。正如音乐教育界专家所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革,教师的课堂生活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基础教育仍相当薄弱。以海南为例,2003年我们对海南省3320所小学、535所中学当中的109所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研。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292名中学教师当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37人,占被调查教师总人数的12.7%,连专科文凭都未获得的教师有42人,占所调查教师总人数的14.4%;能胜任或基本胜任所从事的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约占60%。海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深圳等在基础音乐教育较为先进的城市相比,要落后至少10年。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占我国总人口65%的农村音乐教育几乎未发生任何影响。笔者曾被从农村走出来学习的一线音乐教师多次问过一句同样的话:“老师,我们那儿没有多媒体、学生又买不起新教材怎么办?”是啊,该怎么办?像海南一些贫困县乡,长期以来无专职的音乐教师,有些地方连语文课都无法保证用普通话正常授课,都是夹杂着海南话的“双语”授课,更甭说音乐课了,我们又怎么能要求其推行新课程标准呢?这种因缺少专职音乐教师而无法确保正常上课、保证教学质量的现象在其他省市也存在。我国80%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农村音乐教育又是我国国民音乐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新课程在农村学校的推广和实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使用教材的比较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新的音乐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六大原则:教育性原则、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与旧版教材相比,新教材所选曲目加入了部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的经典作品、优秀新作品,中外作品比例适当,有利于欣赏、歌唱、演奏、创造性等内容的综合运用;音响教材包括歌曲示范演唱、歌曲伴奏、欣赏曲、实践范例及供教师选用的一定数量的备用乐曲;教师参考用书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有关参考书目等。编写内容既利于发挥教学的规范性,又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学生教科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文字简明、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教师参考资料除了用文字表达的教师用书外,还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开发制作音乐课件(如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教材的编写,使音乐教学更具直观性、参与性、丰富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城市教材使用情况。众多城市的中小学均使用了新版的音乐教材,且多数学校采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只是有些学校使用线谱版、有些学校使用简谱版;还有些城市的学校使用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本省自编教材(如广东省大部分城市的多数学校);另有少数学校仍沿用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旧版教材。

农村教材使用情况。在我国广大农村,部分条件相对较好、能正常开课的学校使用的仍是旧版教材,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不愿意换。他们已经熟悉并掌握了原来教材的使用,自身的技能及知识结构使他们研读新的教材很吃力,且音乐课件在农村因教学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应用,因此教师们情愿使用旧教材。至于相当一部分经济落后县乡的中小学,长期以来是“教师手中一本书,学生桌前光秃秃”,即学生根本没有教材,只有老师手里有本教材。他们每堂课只带着耳朵、嘴巴来,每学期跟着老师学几首生涩的歌曲,课堂也不涉及音乐知识的讲解,随意性很大。教师简单、程式化的教学使原本最应有趣的音乐课变得枯燥无趣。

少数民族教材使用情况。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当中,多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其中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傣族等的文字较常用,彝、纳西、苗、景颇、傈僳、拉祜、佤等族的文字已少用。其中蒙古族、朝鲜族(延边自治州教材较富民族特色)、藏族等都有用本民族文字编写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他们使用的仍是过去编写的音乐教材,没有受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影响。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边远少数民族农村的中小学虽无教材,但当地一些民间歌唱艺人走进课堂,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孩子们唱着本民族世世代代相传的古老民歌,这也正是我们亟须挖掘的民间音乐瑰宝。如北方少数民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南方少数民族藏族(部分经济较落后县乡)、侗族等。如今,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一些热心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业内人士在少数民族当地建立了“音乐传习所”,立足于挖掘民间音乐、民间歌手,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教学设施的比较

城市教学设施状况。城市的中小学当中,教学设施完善、各种乐器配备丰富,如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各种打击乐器等,有乐队的学校更配备了齐全的西洋管弦乐器、民族管弦乐器等;很多学校都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能依据新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对象,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授课,使教学更为直观、形象,教学过程更为立体化。

农村教学设施状况。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只有个别学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有的师生都未见过多媒体教室。城市学校常见的各种形式的排练,如合唱、舞蹈、器乐等,在这里均无固定的场所、乐器及必备的教学设施。大部分教学是随班上课,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挂图都没有,更无缘投影仪、电脑等先进设备了。

结语

通过对城乡之间师资结构、教材使用、教学设备等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各地区、各学校在教学设备、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表现出的严重不平衡。新课改背景下城市的变与农村的不变让我们在改革中不断反思,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拙见:解放观念,重新审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同时相应提高其工资待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解决长期经费短缺现状。笔者认为这几点做到了,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就能得到切实推行了。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80页

[2]刘琨.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探索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路径.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55页

[3]杨力.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开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2期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6页

[5]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

教育对人的成长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对学生正确的“三观”的树立起关键作用,对其的综合品德与素养有铺垫作用。而音乐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关键作用。同时,坚持以核心素养为教学工作开展的中心与重点,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是新的挑战与突破。

一、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保守传统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其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主要是以带领学生唱歌为主,辅之相应的音乐教材理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音乐教学。

(二)学校不重视

因为学校并没有对音乐开设专门的考试,以至于在学习课表上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但是这唯一一节的音乐课有可能会被其他课程的老师占用。由于学校的不重视,造成学生自身也对其不重视。此外,在基础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常常只是注意学生的发音和唱功,并没有对其教授基础音乐理论知识,对其乐器的演奏手法也没有实施教学,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基础音乐能力对其道德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三)缺少评价机制

学校每年会组织期中、期末两次大型的学科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进行考试,因此学生及其家长和主科老师只注意到考试科目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学生的基础音乐素质的评价检验机制,导致目前学生基础音乐教育中其音乐素养相对较低[2]。

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基础音乐教学途径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基础音乐教学,可以最大限度使学生全方面发展,有助于提升其道德修养以及综合能力,同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强的有效教学方式,将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一)以学生为中心

在基础音乐教学中,要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不同的个体,根据其兴趣,实施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教育。坚持把“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作为考核评价标准。在目前的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老师不再使用“填鸭”的教学,而是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使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我,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以全面培养人为己任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学校应该根据国家制订的教学目标对学校的课程进行调整,并且要重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发现身边的美,感受美,增强对身边美的欣赏以及评判能力,通过其动作与行为上对美的追求,进一步提高其审美能力,达到美的精神领域层面,自觉主动地寻找身边的美,以此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对美的创作。除此之外,基础音乐教育同时也是基础音乐艺术的基础和根本,在引导学生参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接受音乐、开始对音乐建立审美感,是培养音乐艺术的有效途径。

(三)完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机制

除了要调整教师的基础音乐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外,还要完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基础音乐课程的评价机制需要将学生的道德素质全面发展表现出来,通过建立和完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引起学生、老师以及学校对基础音乐教学的重视,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音乐能力,提升其音乐教学的质量,使教师重视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音乐艺术表现的特点

由于音乐使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它与文学、美术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绘画能够逼真地描绘物体的外形;文学运用语言能够直接地表达概念和思想;而音乐更擅长表达感情。音乐在时间中进行,能够表达事物的运动发展、感情的起伏变化,在表现人们的心理活动、精神境界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如高尔基在他的自传小说《在人间》中写道:“我的心碎裂了,它充满了一种强盛的感情,这种感情常常是由良好的音乐奇妙地接触心心灵深处而唤起的。”音乐擅长抒发感情,能够深入打动人们的内心深处,起着教育影响的作用。

音乐不能直接提供视觉形象,不能直接思想概念。音乐中的歌曲可以借助歌词,标题音乐可以借助标题和文字说明,帮助人们了解音乐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帮助人们体验和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对于音乐作品中的非标题的纯器乐曲的感受,比对歌曲和标题音乐的感受更富有个人性,更多的需要借助于个人在生活经验、文化艺术修养、音乐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出个人欣赏的水平和特点。由于幼儿在生活经历、认识能力、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幼儿音乐教材大多数是歌曲和标题性、描写性音乐。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一样,有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能力。各个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运用音乐表现手段的美,塑造艺术形象的美,让儿童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作者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客观的同时,总是表达着作者对该事物所持有的鲜明态度。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殃出对这些思想情绪言所二把手有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有的音乐作品也出现丑恶的反面形象,这些反面形象对正面形象起反衬作用,让儿童在比较中鉴别,更容易识别美与丑、是与非、正与误。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潘振词曲),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音乐技术是达到音乐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

音乐是一门艺术,任何艺术都有它自己必须具备的技术。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就不能获得完美的艺术。在音乐教育工作中,老师需要运用所掌握的音乐技能技巧去教,为幼儿的音乐活动伴奏、教幼儿欣赏音乐、排练和指挥节奏乐等,都必须掌握一定的音乐技术,才能保证教学上的一定艺术质量。幼儿学习音乐也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具有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感染教育,获得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效果。

寓教于乐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爱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体、智、德、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部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实施以来,学习新课程,推动新课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几十年来传统的音乐教育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基础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马云说中国的教相当好,中国的育相当不够,音乐教育作为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更是培育健全个性和高尚人格的重要保证,显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好的音乐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而且要让每个孩子在音乐美的熏陶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会做人的道理,这便是基础教育中的育。本文是作者由马云的的演讲短文引发的思考,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它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起点,文章首先分析了基础性音乐教育现状,从而针对现状在思考中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基础教育;美育;全面发展前不久,一篇标题为《马云:音乐教育比语文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演讲短文在微信朋友圈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文章中指出“音乐是跟天堂通的,将来要寻找开启人智慧是音乐起来的,音乐最早从庙堂里面出来,音乐对人实在太重要了”。对于自己作为音乐专业方向的学者来说,我似乎更加知道音乐的培养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人们往往忽视了其真正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音乐是歪门邪道,这不禁使我对我国基础教育性音乐教育进行了反思。

一、基础性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音乐课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受重视

基础教育中音乐课程正是培养健全人格、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另外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唤醒学生对美的意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育功能。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中小学校的教学课程中,音乐课一直被视为“消遣课”,甚至是“休息课”,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更多的是表面为了应付上级,一个学期下来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更由于在当前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音乐课不会计入成绩,最终导致学生不重视这门课,家长更不会在意孩子的音乐课成绩怎么样。而马云所提到的音乐课程,在老师们的经历中也都没有重视过。

(二)音乐教育出现功利化倾向

在目前国内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强烈的功利化倾向。很多家长逼迫孩子从小学习一门乐器,并不是真正出于孩子的兴趣,有的则是为了攀比;有的作为升学考试的砝码;还有的就是让那些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去学音乐,为自己以后上个好学校做准备。这些所谓的音乐教育,把我们对音乐教育的设想和其本身担负美育的素质教育都“规划”的荡然无存。人们并没有关心音乐的内在审美价值,只是一味把目前的实用性作为目的,只会在乎它所带给我们的社会价值。于是,音乐教育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收到了阻碍。

二、提高基础性音乐教育引发的思考

(一)加大音乐设施建设,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很多音乐课程“名存实亡”,这都是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的表现,而只有关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所以家长应转变成绩攀比的做法,在关注孩子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孩子全面发展。在重视音乐教育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大音乐设施建设,提高各个学校办学的条件,开设专门的音乐多媒体教室,配置钢琴、手鼓等乐器,只有在设施齐备轻松愉悦的音乐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学习音乐,懂得做人的道理。马云说:“如果今天重新设置中国的教育体系,幼儿园的孩子们,他刚刚开始必须学会唱歌、必须懂得音乐、必须欣赏音乐。”这也强调了我们必须要开始重视音乐教育。

(二)构建科学的授课监督体系,提高音乐教育质量

建立科学规范的授课监督体系,可以提高音乐课程的质量,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监督体系的目标是为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其作用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在音乐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吸收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各种音乐乐器帮助孩子们更深入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另外,在课堂内容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奥尔夫教学、铃木教学法等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在音乐的世界中徜徉。

(三)注重艺术活动实践,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包括唱歌、识谱、器乐、欣赏等,它不仅要求音乐教师有组织良好授课的能力,还应该有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音乐的学习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在舞台上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学校在组织好音乐课程上好的同时,还应注重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例如:元旦汇演、儿童联欢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等。只有在各个活动中,才能让孩子们参与进来,表现自我,才能让孩子通过实践,找到自信,才能加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团队意识。在良好的音乐氛围的学习环境下,马云所说的育才能阐释出真正的含义。

结语

对于我们师范类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就是中国未来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健全,这需要我们运用自己专业的知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这也提醒我们,在提高我们专业水平的同时,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成长,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用自己的力量开辟出良好音乐教育的通道,马云的演讲短文也说明了未来的我们将担负着更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陈孝平.音乐是把钥匙——乐中寓教[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4).

[2]向文.对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几点问题的思考[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5).

作者:赵东丽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第二篇:中职音乐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在新时代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中职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职音乐教育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需要优化调整课程结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中职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中职音乐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满足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措施

一、中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就中职生而言,中职教育是他们接触专业音乐的起始阶段,他们所掌握的专业音乐知识、技能比较少,对其比较陌生,加上职业教学的特殊性,中职音乐教育主要有这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中职教育音乐层次并不深,并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只是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就业机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随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教学,学生大都也只是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更别说运用到实践中了。二是: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才是中职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加上音乐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中职生很难掌握海量的音乐知识,但准确掌握基本实用知识还是比较容易的。

(一)中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中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并不完善,“师范性”“专业性”之间主次不分明,公共基础课程开设不够完善,课程安排不合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比例失衡,安排的课程内容知识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导致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不符合当下岗位要求。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中职音乐院校大都采用高等艺术院已构建的传统课程体系,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很多中职音乐院校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中职生各方面特点,合理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不具备整体性、系统性,尤其是技能课。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意识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重要性,加上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轻践”现象严重。就公共课程而言,其课程结构也存在不合理问题,选取的教材内容陈旧,和专业实际情况不吻合。而在选修课程方面,所开设的课程并不完善,缺少一些重要的课程,比如,人文类课程。

(二)中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策略

在新课标背景下,中职音乐教育已被提出新的要求: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改革方法,合理调整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转变已有观念,认真研读新课程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技能,在具备专业教授音乐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根据中职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中职音乐教育课程,可以划分为三类:现代教育思想、音乐教育实习等为音乐教育类课程;钢琴与配奏、乐器演奏等为音乐表现类课程;思想概论等为音乐文化课程。还要兼顾整合音乐知识,优化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适当减少必修课程,以选修课程为切入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渐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以社会市场为导向,把新的信息、新的知识巧妙地融入音乐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音乐专业课程,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借助实践,检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采用各种实践方法来检验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可以采用学生试讲的方法,师生配合讲课,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的知识点,逐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评比活动。在试讲阶段,评比小组由专业讲师组成,并制定统一的评比标准,客观地评价学生试讲内容、讲课教案等,评选出最优秀的“讲师”。如果是毕业班学生,还可以开展课堂教学比赛活动,评比学生的实习成果、实习经验,并为那些优秀的毕业生颁发实习奖状、奖品等。通过不同途径,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让学生去诠释授课角色,能够迅速融入其中,明确自身不足的地方,加以完善,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还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和周围的中、小学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中职音乐教育教学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种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周期较长,难度较大,还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要始终围绕基础教育改革这一主题,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新理念,不断优化音乐专业课程,合理安排音乐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确保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此,改变中职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并促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道路上,中职音乐教育事业能够获取主动权,满足改革的客观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徐丹.中职音乐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才智,2013(16):116.

作者:赵小玲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甘南师范学校

第三篇:高校音乐课堂模拟教学基础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我国进入21世纪后把基础教育改革视为教育界的一件大事,高校在培养基础教育人才方面理当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音乐课堂模拟教学是音乐基础理论和音乐实践的结合体,高校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需求的综合型音乐人才。通过音乐课堂模拟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步入基础教育行列打下坚定的基础!

关键词:基础教育;高校;音乐课堂模拟教学;探索

我国进入21世纪后把基础教育改革视为教育界的一件大事,音乐教育家、优秀音乐教育者对《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的修订更提升了我们对音乐课的认识,各中小学开始重视音乐给学生带来的情感艺术价值,开课率亦稳步提升,还开设了“第二课堂”、“艺术文化节”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基础教育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唱歌欣赏,更注重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音乐教师时多考虑基础教育的需求,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除了掌握基础理论外,更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改进和发展课堂模拟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需求的综合型音乐人才。

一、音乐课堂模拟教学思想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基础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使每一个人都有学习音乐的权利,都应得到发展,这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但是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我们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修养和核心素养为目的。高校在培养基础教育人才方面,理当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学好音乐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音乐教育的公共性和基础性。音乐课堂模拟教学作为高校音乐学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基础教育需求完成实践内容,在教学设计环节先转变教学思想,根据《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的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作为高校教师,在引导学生教学实践时,更应激发其创新思维,在音乐课堂模拟教学过程中体现音乐活动的综合性,而不局限在简单的教唱和听赏环节。

二、音乐课堂模拟教学实践模式的多样化

音乐课堂模拟教学是音乐基础理论和音乐实践的结合体,是音乐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体现出教学方法的综合化和教学经验的概括化,是学生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传统的音乐课堂模拟教学表现为学生承担教师角色,并以学生述课为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拟定的教学内容,就像在唱独角戏,以个人为单位展开实践活动,而与其他同学的互动配合也比较单一,以教唱、欣赏为主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种教学实践模式已不再满足音乐基础教育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多样化的新的教学模式。

1、游戏教学模式的引入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理念,就要求我们基础教育课堂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展开教学,高校教师在训练学生实践时应引导学生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可以采取激发兴趣—参与游戏—引导鼓励的教学模式融入模拟课堂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目前,音乐课堂对学生参与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学生为主的音乐课堂要求教师音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音乐课堂模拟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不仅要树立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的思想,还应鼓励其在教学环节引导教学对象参与课堂,可采用唤起参与—引导参与—主动参与—拓展的模式,培养参与的主动性。

3、注重情景陶冶,鼓励开拓创新

在课堂模拟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不能第一时间转化角色融入课堂,这是由于学生本身没有教学经验,教学对象是由与之同龄的学生充当角色,不能很快进入音乐教师的状态,这就需要在训练时增加对情境的体验,可采用创设情境—情境体验的模式,让学生在感受情境的同时学会为教学对象创设情境。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创新发展,根据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开拓新的音乐教学活动。高校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可采用刺激创新—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展示创新的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将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三、音乐课堂模拟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技术的总称。我国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有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如:欣赏法、演示法、模仿法、情景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如:练习法、视唱法、视奏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比较法)等。音乐课堂模拟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一定要注意符合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自身条件等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除国内这些教学方法外,还应将国际先进教学法融入课堂:

1、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

的“体态律动”教学“体态律动”是由瑞士作曲家、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先提出的,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组成部分,它集中表现了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思想。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音乐课堂律动教学越来越被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综合性运用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学生在音乐课堂模拟教学中应根据基础教育需求首先掌握“体态律动”在教学中的运用,认识到“体态律动”教学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的特点,同时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应以音乐为本、体验为先,在活动的气氛下互动学习、鼓励创造,使学生充分体验“体态律动”教学的优越性。

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自引进中国以来,逐渐被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认识和接受,不断努力学习其精华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奥尔夫教学法强调的本土化教学被人们所接受。中国的奥尔夫亦结合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及语言,尤其是方言的运用,体现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开放性。它作为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每个人都能参与音乐,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在音乐课堂模拟教学中,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学习不仅仅在于掌握其思想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挖掘本土化的音乐活动。在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的课堂模拟教学之前,任课教师可设计教学活动先引导学生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初体验,根据节奏教学、声势活动、器乐教学分别开展体验—创新的音乐活动,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这一教学法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综合性探究,并结合自选的模拟教学内容进行创编,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优秀教学法在音乐课堂模拟教学中的优势。

总而言之,高校肩负着培养新一代优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如何使音乐课堂模拟教学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音乐课堂模拟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这些音乐实践活动是否能满足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需要我们正视。基础音乐教育对综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校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音乐课堂模拟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步入基础教育行列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