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科学技术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精选

基础科学技术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第1篇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

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司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三联书店2001.12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2006.

[4]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译.视觉思维[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周至禹.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第2篇

趣味导入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即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数学史、游戏、诗词等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1)诗词导入案例2在讲授“三视图”时,用多媒体先播放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后提出问题:①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苏轼《题西林壁》)②哪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最后老师指出,这首诗蕴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三视图”.

(2)数学史导入数学史导入是指在讲授数学概念、定理、方法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有趣味性的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史实,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增强学习毅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3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可讲一讲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在讲“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π所做的贡献,树立学生热爱祖国、造福民族的雄心.

(3)游戏导入案例4在“有序数对”的教学导入中,一上课,教师就宣布:“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找朋友.”教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利用“找朋友”这一过程,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置于生活问题的情境之中,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引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近感.

2.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是指在引入新课时,提出看起来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联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案例5在讲授垂线的第二个性质时,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运动会上有没有注意观察体育教师是怎样测量跳远的成绩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争着回答,这时教师就问为什么要这样测量呢?这有什么理论依据吗?它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吗?制造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归纳导入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第3篇

1.1体质现状

2004年12月成都某高校一名大一男生参加1500m长跑锻炼时,猝然倒地,随即休克,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2012年12月东华大学一男生在1000m体测中半途倒下,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不幸逝世。像这样的事例还时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体能下降很明显,心肺功能差,稍微跑一跑就不行;肌肉无力,不少同学的关节很僵硬,和60多岁老人的关节差不多。”浙江大学的体育老师韦俊芳很无奈。

1.2原因分析

部分省份抽查显示,教育部规定的1400多堂体育课充满“水分”,开课率不足、锻炼密度不大,小学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到56%,初中达76%。更令人担忧的是,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也不大,如果按通常40%的练习密度计算,16年中只有12天时间的有效锻炼。没有时间和强度的保证,学生的体质怎能提高。到了大学,学生空余时间多了,体育课也得到很好的保证(没有其它科的老师占有,下雨天也能在室内进行)。但是又出现一些宅男宅女们,他们在寝室上网或睡觉。没有做够运动,心肺功能得不到锻炼,功效就会下降,同时人身体的气血运动的速度缓慢,体内的垃圾及毒素不易排出体外,人体免疫力就降低,人就会生病,碰点超负荷的强度,身体就适应不了,而出现猝死或受伤的事故。因此要让学生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我们对每一节课要在科学的设计的前提下结合艺术的教学,培养他们对某项运动的兴趣,积极地参与运动体验,学生只有在课上享受了,快乐了,学生才会有课下练习的可能,只有课内课外的练习时间保证了,学生增强体质的目标才有实现。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

2较好完成高校体育基础课的目的及任务实施办法

随着时代的前进,环境的影响,学生思想在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去迎合他们及时代的需要。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科学的设计时,不仅要从生理方面,还要从心理方面,甚至是灵(意识)方面,同时结合艺术性教学。艺术性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艺术。艺术能用激发他人思想和情感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这样能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动”转变成“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主动”,激发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所教的内容、方法与思想要为学生所用,便于他们课外自学、自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何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担心,还会为以上所列出的现象而焦虑、紧张吗,不会的。因此对一节课要科学的设计,艺术的创造,这是我们高校体育教师迫在眉睫的当下任务。

2.1前提——科学的设计

以往教师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只是进行身体的锻炼,即生理方面的训练。随着时代的前进,环境的影响,学生思想在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科学的设计体育教学课堂,不仅要从生理方面,还要从心理方面,甚至是灵(意识)方面。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的办法,应让学生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

2.2保证——艺术的教学

在科学的设计教学课堂的基础上把艺术性教学引进课堂,把艺术性融入教学,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语言(设问、提问、讨论等)与非语言(肢体语言)讲解与学生身体健康的话题(呼吸与生命和生命长短的关系、人们常说的千年鹤万年龟的道理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认真而快乐练习。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动”转变成“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不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健身、健心又健脑的目的,就会大大减少因参加体育锻炼而猝倒的现象,其机率降到零。

2.2.1语言与非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一项教学基本功。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讲解中讲究语言艺术性,通过简明扼要,生动、饶有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解能使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语言词语要准确、简洁明了,符合学生特点,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流利顺畅地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使学生听得清晰、明白、舒服。同时语言要生动有趣,富有哲理,也就是说体育学习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在教学中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非语言(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视线接触等)的教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于自然协调的手势(ok、竖起大拇指等)、表情(微笑、赞许等)、姿势等,做到赞许和激励学生,让学生更有兴趣的进行体育活动。

2.2.2组织的艺术

由于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思维也在与时俱进,因此不仅教师的讲解、示范、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而且组织也要一定艺术性,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独特,要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个性,创意性情境,开拓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思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他们所面临的现实,能机智地、灵活地做出多种方案,并迅速进行优选使学生身心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例如一节课的素质练习是蛙跳,学习动作技术本来就是很枯燥的事,老师让学生自己想象青蛙向前进是怎样的动作,再通过学生用绳子自摆图案练习跳远,让学生体会向上、远跳的动作。通过老师的改变使学生们感觉到课堂的新颖,兴趣大增,使学生更快的掌握了动作技术,然后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分组进行比赛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在欢乐的气氛中提高学生的弹跳力、大腿力量,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3结合科学的设计,艺术的教学

艺术需要科学,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中有科学,科学中有艺术。艺术的科学,科学的艺术,都很深奥,也很大众。教师要想上好一节体育课,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科学的设计,课堂的组织要有艺术性,艺术不是唯一的,是多样的、多彩的。同样的一节体育课,只有科学的设计与艺术的教学相结合,教师才会展示出不同的艺术,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社会交际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拜金主义的流行,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文明素养的参差不齐,法治建设中的不足,也导致了社会上诚信危机的出现。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如何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当前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4条也规定“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慌,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但我们认为当代中学的诚信教育应不仅仅是对他们施行简单的准则规定,而更多的是在实践学习当中让学生们自己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同时诚信教育应抛开对学生枯燥说教等方式,而更多的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引导、设置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的同时,能够体会到诚信带来的学习生活转变,让学生们变得更加自信、自强、自立起来。

一、关于诚信教育

诚信简而理解,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在处理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时,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要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的精神,应把诚信作为加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诚信”是一切思想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有了“诚信”的思想观念基础,才能建立德育金字塔,素质教育也才能切实的落到实处。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学生从小培养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认真踏实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二、诚信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中,使诚信教育变得“诚信”

建构主义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也特别要求学习者要对知识自主建构、探究和发现。新课改中更加注重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对世界观、人生观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良好的引导对其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诚信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的培养。

(一)将诚信方面的知识整合到教学内容中

往往在对学生诚信教育中,学校多采用说教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收效立竿见影,但作用消失的也明显。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抛开书中提供的教学示范小资料,而将关于诚信方面的知识编辑成教学内容,特别是学习文字编辑软件word时,学生学习编辑的对象就是关于诚信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既掌握了学习内容,又对诚信方面的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

(二)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关于诚信方面的知识

为了配合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针对我们教学内容《网上浏览》,我特意安排了一节有针对性的网络课,让同学们自己到网上搜集一些关于诚信的知识和事例。针对部分学生上网络课会“单飞”情况,我将此节网络课称为“网络·我·诚信”,并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组,每组一名小组长,并且要求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实行组间和组内监督制。每个小组基本分为100分,个人分20分,组内出现一次“违规”,扣除组内分5分和个人2分,最后将各组收集的资料汇总,拟成题目择优展示。鉴于信息技术上机课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仍然出现许多小问题,我让同学们自己解决,让同学们去分析自己的正确与错误,这时候同学们作为自己的团队中一份子,通过团队中各成员交流,他们能够较好的处理内部矛盾。

通过这次课,学生对课堂纪律有了深一层次的认识,我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们阐述了我总结的关于“学习—诚信—做人—团队精神”的一相互关系,学生们因为有自己的课堂实践,很赞同我的观点,许多同学并要求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总结这节课的时候,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孩子自己的实践所得在知识获取方面显得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三)运用典型事例代替空泛说教

中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喜欢空泛的说教,要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载体,让学生以快乐的方式接受学习的内容。

基于信息技术课中学生更多的是面向计算机的特点,如何将知识学习和学生思想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变得很困难。学生很多时候不听教师的讲述,而只想自己在计算机中“发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基础的薄弱。鉴于学生这种注意力分散不听课现象,我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在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些关于中学生上网的事例,在适当的时候讲述。同时,在发现问题后,我更多的是与学生交流,与学生达成协定,用个人诚信去约束他们的行为。

案例一:

学生甲是我们班一个小“网络高手”,听学生们说最近又爱上了网上聊天。听后,我心一沉,心想:学生热爱的上网聊天和网络游戏,都必须好好引导,否则后患无穷。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会看看同学甲,发现他也会经常偷看我,我想:“鱼”上钩了。一次,我让同学们自己练习,在一个不经意的空隙中,我转到他最后,发现他和一个20多岁的女网友在聊,他自己的虚拟年龄也将近30岁,并且聊天对话框中的文字很难想象是一个十几岁孩子打上去的。过了一会,同学甲发现我在他旁边了,忙关了他的聊天软件,脸变红起来。我一看,这是和学生交流的最佳时机。你的网友信息都是真实的吗?你们聊了多长时间了?我问。同学甲一看我没有批评他,而是问关于他网友的问题,顿时来了精神。聊了好长时间了,她的信息绝对是真的,我在视频中还看过她呢?同学甲回答道。人家那么真诚的和你交流,你为什么要骗人家呢?你对朋友都这样吗?我反问道。同学甲有点蒙了,回答变得支支吾吾。我在上面讲课,同学们都在这里认真听讲,你却在这里骗朋友。请问你觉得你喜欢这样对待你的老师和同学吗?我继续问。同学甲变得不吱声了。脸又红起来。好好练习所学内容,下课后和我说说你的想法。我命令道。下课后,同学甲跑到面前,保证以后上课认真听讲,并保证以后上课不做“小动作”。我说,老师是讲信用的,那你呢?那老师我们签订诚信书,好吗?好,那让老师看看你是否是一个讲信用的同学。

教师与学生的这种互动交流使师生之间关系变得更融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有友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次诚信书的签订,同时也教育了一些学生,收到很好效果。

案例二:

学生乙是我们班成绩比较好的一个,平时上课也比较认真,可是最近两节课经常发现他会偷偷打一种网络游戏,这个发现让我很吃惊。他操作还很笨拙,看得出是刚刚迷上这种游戏。可是学生出现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的制止,任其发展下去,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简单的说教很可能起不到作用,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针对近期的教学内容《文字录入》,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以课堂诚信为主题的文章给我,学生们所写的题目大都不一样,我让同学乙写学生打游戏的相关内容,并注重让他写打游戏的好处和坏处。“打游戏怎么没有好处啊!”我问同学乙。“那没有好处你怎么这么痴迷啊,你看你写了打游戏那么多坏处,我听老师们说你最近经常去网吧,看来你很喜欢做坏事啊!”我继续道。“不,不,老师,我不喜欢做坏事。老师,说实话,我也知道打游戏影响学习,可是自己就是控制不了,老师你看我该怎么办?”看来,“治疗”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就举了一些事例并将自己的看法说给他听,他也频频点头。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会影响他的行为,我决定实行跟踪“治疗”。我说:“老师为了看你守不守信用,也请你每两天向我汇报一下你这两天是否打游戏了,当然老师也会‘暗访的”。学生乙低头沉思了一会,认真的说:“好”。

教师的“跟踪治疗”,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爱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行为。

三、注重诚信评价体系的建立,让诚信伴随学生成长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许多学校的学生诚信教育也搞得有声有色,但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在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由于教育力度大,许多学校的精神面貌有很大改观,但随着诚信教育的余味过去,一些学校的学生又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了,说谎,随地吐痰,乱扔东西,抄同学作业甚至出钱雇同学完成作业等行为,在学校里又经常出现。因此,在我们在学校诚信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更多的从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诚信教育,即后期的评价体系也应相应及时的建立。以便通过评价结果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信息技术课中进行评价体系的建立,关键是通过多种方式手段进行对诚信教育进行评价,然后“对症下药”。

(一)“警钟长鸣”,辅以规则条例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很多教育同行可能不大同意这种方式方法,认为现在是素质教育时代,提倡“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理论道理都是很正确的,但是我们面向教育对象必须有选择性,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我们应该使用的教育方式方法。许多学生在自己进行行为的时候,并没有意识性,而是无意识性的进行行为动作,比如随地吐痰、说谎话、乱扔东西等。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后,并不能使每一位学生马上都变成一个很有诚信的人,即使学生们都按照诚信教育做了,这还存在一个学生意识习惯问题,比如一些学习差生经常考试作弊,并不是一次两次诚信教育就能将他成绩提高上去,这就需要一个时间段问题。这时候,在学生们许多行为还没有形成习惯前,教师应该对学生时常的加以教育引导,必要时辅以规则条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

(二)学生信息反馈与教师引导相辅相成

在诚信教育评价阶段,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与教师谈心,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不能够一直进行规范性、目的性的行为。学生主动将近期表现与教师相互交流,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及时和学生共同分析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解决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扬长性评价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并对出现的问题现象及时指出分析解决。学生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教师的引导做到相辅相成,才能将学生问题处理到萌芽状态。

(三)学生诚信教育的定期性评价

鉴于初级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诚信教育也要进行定期的效果评价。评价学生的诚信行为的持续性。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诚信行为的评价:

1.课堂纪律学生是否违反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诚信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学生最直接的诚信教育评价体现。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表现来评价课堂诚信教育的情况。

2.某些行为在这里的某些行为专指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从事与学习无关的行为,比如:打游戏,网络聊天,浏览无关网页等等行为。教师对这些行为的汇总评价,能够了解少数学生的诚信表现,以此研究学生在诚信教育后的诚信周期。

3.学生细节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诚信教育的评价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诚信细节的表现,比如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是故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堂中表现的行为细节,可以更好的更准确地为学生诚信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分析评价的目的就是制定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案,因此,对于学生诚信教育后的习惯性行为反弹,教师应更注重分析评价后的对策制定上。在对策制定中应更注意“对症下药”,避免盲目的说教行为。

四、结束语

很多教育同行认为诚信教育属于学生德育的范畴,更多的是让思想品德课担当此教育重任,笔者认为其实不然,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育好学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教师在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基于非应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诚信教育,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是否符合当今培养学生模式,这还需要很多的实践去加以论证。但就本文所述的基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诚信教育,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摆正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许多习惯态度等问题。

【参考文献】

基础科学技术范文第5篇

一、基本课型的分类依据

课的类型,课型,是指课堂教学的类别,它是对日常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节节课,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归类而得出的[2]。而所谓基本课型,则是从划分出的课型中再加以筛选,进而得出的最主要的课型。基本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区别。本文基点的选择从“教什么”进行深入追问,即数学不是研究数量的,而是研究结构的。数学知识结构主要是指数学内容结构与数学方法结构,它不仅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而且包括基本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3]。数学内容结构既指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结构,也指数学内容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逻辑结构。如何显性地表达“内容结构”呢?我们经常用“树”状结构来表述和总结学科的知识。树的主干是数学中的主干内容,树枝就是重要知识,而树叶是单个数学命题或者运用,这种“知识树”可以是概念图或者是思维导图[4]。数学方法结构,即数学内容结构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为数学内容结构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基本套路,第二种为解决某一数学问题所用的步骤、方法和策略及其基本活动经验。

二、基本课型的划分与设计

根据单元教学任务的不同,把单元教学中数学课堂划分为四种基本课型———起始课、精学课、习题课和整理课,同时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5]进行整体有序定位,具体安排见表1。这样的整体规划,改变以往教学中“部分→整体”方式,以“整体→部分→整体”为思路架构“单元教学”,其中,“起始课”进行初步整体感知,“精学课”“习题课”分步有序理解、运用,“整理课”再次整体深入认识“单元”,四种基本课型以学定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前者的学定后者的教,实现教与学螺旋式上升。如对一元二次方程这个章节,我们可以进行表2的整体规划。

1.单元教学起始课。单元教学起始课就是在系统思维指导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引领学生明晰“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为整个单元学习奠定基础的一种单元教学课型。该课型的具体任务为:“为何学”(本单元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什么”(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结构),“怎样学”(本单元研究基本套路),感悟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案例1“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学起始课问题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方程?它们的研究路径是怎样的?问题2请用方程描述下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1)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25m2,求它的边长?(2)我校图书馆的藏书在两年内从5万册增加到7.2万册,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3)矩形花圃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栅栏的总长度是16m。如果花圃的面积是24m2,求花圃的长和宽?(4)长5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与墙的距离是3米,如果梯子底端向右滑动的距离与梯子顶端向下滑动的距离相等,求梯子滑动的距离。问题3上面四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能否用一个一般的式子表达出来?请给它命名,并说说你的理由。问题4(1)接下来,我们应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什么内容?(2)x2=25、5(1+x)2=7.2、2x2-2x=0、2x2-16x+24=0四个方程你会解决哪些方程?请尝试解决。问题5想一想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2.单元教学精学课。单元教学精学课就是在系统思维指导下,对相关核心知识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引领学生逐步有序地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经历知识精致加工过程,感悟知识或结构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研究套路,实现学习的“螺旋式上升”的一种单元教学课型。该课型的具体任务为:抓住单元的核心内容,提炼其本质性、概括性,明晰核心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或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内在联系等,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精学课可能涵盖几课时,所以精学课整体规划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精致“长程”设计凸显数学方法结构案例2“一元二次方程”精学课精致的“长程”教学设计好处在于:第一,感悟数学的本质。虽然5个课时中七个例题,但是实际上就只有三个方程①③④,避免了“题海”,节省教学时间,减少学生认知负荷,并且抓住方程教学的“牛鼻子”———转化、整体、换元等方法的适度渗透。第二,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如①→②→③→⑤→⑥的知识链,展现了知识的自然生长过程,方程解法之间的对比呈现,利于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2)课时精细加工完善数学内容结构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课时的“精细加工”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主干内容结构的不断丰富。包括不断丰富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第二,对数学内容结构的多元表征。如配方法精学课中,可以展现古代解决一元二次方程过程,让学生加深对配方法的理解。

3.单元教学习题课。单元教学习题课就是在系统思维指导下,对相关例习题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突出解决某一数学问题所用的步骤、方法和策略及其基本活动经验,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的一种单元教学课型。该课型的具体任务为:经历习题学习的过程,逐步发现(揭示)解决某一数学问题所用的步骤、方法和策略,明晰习题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逐步培养学生“四基”“四能”。案例3《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习题课基本题型某商店4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要使6月份的利润达到3600元,这两个月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变式1:某商店4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要使第二季度的利润达到9100元,求这两个月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变式2:“要使第二季度的利润达到9100元,”改为“6月的利润比5月的利润多600元”;(两种解题方法)变式3:某商店3月份的利润是2000元,4月份的利润比3月份的利润增加25%,要使6月份的利润达到3600元,求这5、6两个月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变式4:某商店6月份的利润是4月份的利润的1.44倍,这4、5两个月的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这样的单元教学习题课,设计优势在于:第一,让学生明晰习题之间的来龙去脉,掌握“数学方法结构”———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第二,易于学生抓住方法结构中的关键。通过变式1~3,让学生明白关键在于“审题”,而审题关键在于策略、方法体系的形成,即利用表格梳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变式4,让学生理解设“辅助元”“单位1”等方法。第三,利于“四基”“四能”的培养。变式教学打破思维的封闭性,廓开思域,积累数学学习基本活动经验,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4.单元教学整理课。单元教学整理课就是在系统思维指导下,对单元所学知识(数学内容结构和数学方法结构)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关联化、整体化,帮助学生形成本单元的知识链条和结构体系,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单元教学课型。该课型具体任务为:第一,知识的回顾。学生自主回顾“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第二,知识的整理。学生能重新将知识组合成整体,再次感悟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第三,知识的运用。学生能熟练地运用知识,并能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新情境”“新知识”等。案例4“一元二次方程”整理课大致流程问题1有关一元二次方程你知道哪些知识?并用适当的图表表示出来。问题2常规例题(略)。问题3(1)在矩形ABCD中,AB=6cm,BC=12cm,点P从点A沿边AB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从点B沿边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问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cm?(2)变式: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问题1分为知识的回顾和整理。知识的回顾关注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数学知识、经验到工作记忆(短时记忆)中来。知识的整理就是精心组织加工和组织,具体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把零碎、松散地知识、经验进行条理化、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更加利于复述、编码、储存,转存为长时记忆;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通过对比生生、师生之间不同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吸收不同知识结构中的精华,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问题2~3就是知识运用环节,处理好两个关键点:第一,知识的选择性———选哪些知识可以解决问题;第二,运用的灵活性———方法的多样性、方法的最优化。特别是问题3,提炼方程的解法精华———转化思想,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再“生长”,产生具有生命力的认知结构。总之,单元教学是一个革故鼎新、富有生机的课题,基本课型的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关联性,也体现了数学教学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的建构性,让单元教学真正在课堂教学落地,发展学生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章飞,顾继玲.单元教学的核心思想与基本路径[J].数学通报,2019(10):23-28.

[2]栾树权,高令旭,夏元琦.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2):50-51.

[3]李昌官.试论数学教学的结构性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02(05):35-37.

[4]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5):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