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科学研究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基础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年,在国家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我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工作以《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省“*”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通过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全省的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认真总结经验,更好地研究和规划下一年度工作,经研究,决定进行*年度全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工作总结。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范围

总结期限为*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

总结内容包括在总结期限内国家和省各类基础研究计划立项、在研、结题项目情况及管理工作经验。

二、总结材料

(一)年度总结报告;

(二)重要研究成果简介;

(三)*省*年度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情况统计表;

(四)*年度新承担国家级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统计表。

三、报送时间及要求

1、各单位要落实专人,认真总结。总结报告和成果简介要突出特点,统计数字要准确、真实、可靠。

2、总结材料包括书面材料和电子版各一份。请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于2月28日前送省科技厅基金办。外地单位可将书面材料邮寄至基金办(时间以邮戳为准),将电子版发至基金办电子邮箱。

地址:

邮编:

基础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大数据时代的高速发展,掌握计算机技术越来越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教育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增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已经逐渐成为了中职院校中的一门重要公共课,在中职学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然而,仍有许多中职学校的学生计算机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引发了用人单位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低效,本文以此为主要探究对象,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创新进行探讨,创新教学模式、内容、考评体系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键词:

大数据;计算机应用基础;创新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日渐发展,社会逐渐向现代化、网络化、科学化转变,大数据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对社会上各个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教育行业[2]。大数据的冲击为各行各业带来变革,教育行业亦认知到本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停步不前。如何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改革创新中职院校的教学决策,开发出具备着数据支撑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计算机应用能力扎实的人才成为中职院校追求的目标。

二、大数据的特征

大量性。大数据具备着大量的信息,随着信息的不断产生、发展,TB的数量级早已经因无法满足数据需求而被淘汰,并发展为PB数量级以及ZB数量级与YB数量级[3]。多样性。随着数据的不断发展,数据的结构类型逐渐由过去的单一结构类型逐渐向多样化形式转变,在多样化数据类型之中,包括有网页、图片、音频、地理位置等半结构或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料。高速化。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数据产生的速度逐渐加快,因此,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效及时的数据监测、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方法的需求越加深入。价值高于密度低。各种设备的不断更新发展,数据产生的速度越来越来,在连续不断的数据产生中,所存在的有价值的信息却相对较少,造成了在众多信息中提取价值信息的艰难[4]。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批素质过硬、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在中职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论知识够用、技能掌握牢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成为了中职院校的重要学科,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力成为根本。然而,由于教育模式以及其他问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不足,导致进入单位后的各种问题,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如何利用大规模数据改进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教育学习的主动性。第一,教学环节设计的改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进行挖掘并分析学生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情景并与学生多做互动回答。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运用大数据对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与主次要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适用于学生自学与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慕课、微课等形式达到好的课前自学目的,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学生讲解对本节课的学结或者根据自身作品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等,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次记忆。在课堂中,教师应把好本身的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前进方向上的引领者,当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针对学生学习不全面、了解不全面等情况,教师应及时进行讲解,为学生梳理知识。第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大数据背后强大的网络资源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教育中,大数据下的课堂教育的优势具有以下几种:其一,为学生增加了学习知识的途径。其二,教师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的行为进行收集,如,学生进入课堂的时间、学习的时间长短、学生学习行为等,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以及对知识掌握的多少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第三,教学评价改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则计算机课程将会更加向网络化、多元化发展。考核评价对学生与教师双方都具有助推力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将大数据挖掘算法运用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将教学效果与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师生间的沟通互动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为教学管理部门带来更科学的决策信息,为教师顺利、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做贡献[5]。除此外,大数据还能对学生操作计算机的细节进行详细记录,以此提高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促进学生纠正计算机操作中常犯的错误,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学科的教师,所背负的责任更加重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积极改进教学的环节、方法与评价等,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运用大数据技术及其背后庞大的信息网,了解学生的水平,丰富教育知识,并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满足企业用人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丽玉.中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研究[J].电子制作,2016(4).

[2]张红芳,刘晶.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5).

[3]刘春晖.创新式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J].中外交流,2016(36):390-390.

[4]李爽.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创新教学研究[J].教育,2017(2).

基础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团队协作;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明确指出,机械类专业开设的工程基础类科目要求“以数学与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或数值方法,发现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热流体、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知识领域。”为此,河北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了适应工程认证标准要求,在201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设置了材料科学基础(含实验)课程,课程性质为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实验学时由原有的6学时延长为9学时。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主要对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主要验证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1],也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原有实验项目(见表1)设计与内容不合理:(1)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实验时,主要针对某一种碳钢或某一种热处理后的碳钢进行试样制备、显微组织的观察、硬度的测试,实验结果比较单一、无法比较,理论依据也难以找到。在该情况下,学生比较盲目,不能判断实验结果是否正确;(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全程交流甚少,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便完成实验,但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导致学生的实验效果参差不齐;(3)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实验,这违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掌握不了实验基本要领和操作,造成教师重复指导;(4)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千篇一律,没有结合自身实验状况和心得体会进行撰写;(5)考核方式简单。教师凭实验报告的结果对学生进行考核,但发现试样的显微组织图片和硬度指标互相借用,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操作水平的高低。

2团体协作实验实施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引领学生从个体向团体转化进行实验,主要从制定实验项目、试样选择、提炼的实验理论知识和团队协作等角度进行实施。

2.1设计实验项目

为了避免单一验证型的实验项目,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实验项目设计数量没有变化,但实验类型改变为综合性质,实验内容也进行了扩展,每一个实验项目包含至少四种不同成分或热处理工艺的试样,学生通过多种试样实验结果的对比,发现一定的实验规律和现象。如实验2,不同热处理方式对铁碳合金组织的影响,对于原有实验,学生只研究淬火对同一成分试样组织的影响,学生之间毫无对比性和分析性,而调整后,学生需要以团队协作形式进行不同热处理方式:淬火、退火、正火、回火等对同一成分试样的显微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组织图片,观察不同热处理后的组织图片,分析试样的表面组织与物相,研究不同热处理方式对试样的显微组织的影响规律,探索出与显微组织相对应的组织理论知识和铁碳相图知识。

2.2试样的选择

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目的的需要,选择工业纯铁(含碳量低于0.0218wt.%)、Q235钢(0.14~0.22wt.%)、T8钢(0.75~0.84wt.%)、共晶铸铁(4.3wt.%)等铁碳合金为试样,这四类试样的含碳量由低到高的变化,相应的组织变化也比较明显,从铁素体→铁素体+珠光体→珠光体→莱氏体变化。

2.3提炼的实验理论知识

本课程实验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主要有5个[2-3]:(1)根据铁碳相图,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室温下铁碳合金的组织变化为铁素体→铁素体+珠光体→珠光体+二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珠光体+二次渗碳体+低温莱氏体→低温莱氏体+一次渗碳体→一次渗碳体;室温下相含量变化为铁素体逐渐减少,而渗碳体逐渐增多。(2)珠光体和低温莱氏体均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组织,其组织形貌由渗碳体的形状和分布决定。(3)根据铁碳相图,含碳量增加,铁碳合金的硬度增加,这与铁碳合金中渗碳体含量增加、而铁素体含量减少有关。铁素体的力学性能:硬度低(80HBS),而塑性韧性好(断后伸长率A为50%;断面收缩率Z为80%);渗碳体的力学性能:比较大的硬度(950~1050HV(维氏硬度),断后伸长率A为0)。(4)热处理温度、冷却速率由铁碳相图和等温转变图(Temperature-Transformation-Time,TTT图)决定。如T8钢进行淬火处理,淬火温度选择Ac1(A1线为铁碳相图中的PSK线,加热时临界点,以加“c”区别,727℃)以上30~50℃;冷却速率:快冷(大于马氏体形成临界冷却速度);冷却介质:盐水等。(5)退火—铁碳合金容易获得平衡组织,如珠光体;淬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正火—索氏体(索氏体+铁素体),回火—回火马氏体(低温回火)、回火屈氏体(中温回火)、回火索氏体(高温回火)等。

2.4团队协作模式的实施

团队的组建。教师讲授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内容、目的和安全操作要领与注意事项后,要求实验学生组建团队,每4人形成一组,同时推选出有责任心、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的小组长,各个小组长直接与教师沟通与协调,教师向小组长分派任务,小组长向成员分配实验任务,并引领成员实验操作。小组长负责实施实验。以实验1为例说明团队实施,其实验步骤主要有磨样—抛光—侵蚀—观察与分析等。首先说明每一步骤的注意事项[4-5]:(1)在磨样环节,先采用粗砂纸(砂纸号数比较小)进行磨样,然后依次采用砂纸号数增加进行磨样,在每换一种砂纸,试样磨面划痕旋转90o,在每一道次使用砂纸磨样过程中,需要把上一道次的试样划痕磨掉,方可再换另一道次的砂纸。直到最后采用比较细的砂纸(如1500#)磨样后方可抛光。在这过程中,学生因心里急躁或没有掌握实验要领,在每一道砂纸磨样后,均会留下上一道次的划痕,以此类推,最后在抛光前,发现试样的磨面划痕深浅不一,方向各异,划痕交叉严重。(2)抛光环节是试样制备好坏的关键。学生需手持试样稳固,否则试样在抛光中容易甩抛出去;试样划痕应与抛光机旋转方向尽量垂直;水量大小与流速需要适宜控制,做到试样与抛光布之间有摩擦力但不大;抛光膏涂抹试样抛光表面要薄、均匀且不定时涂抹,明确抛光膏的切削作用;抛光时前期需用力但后期却施力较小。(3)侵蚀阶段,对表面光滑的试样采用4%HNO3酒精侵蚀,侵蚀时,用镊子夹住脱脂棉蘸硝酸酒精,然后置于试样表面,待表面变成灰白色即可用清水清洗表面,用酒精擦拭,吹干待用。(4)观察金相组织环节。操作光学显微镜要领要先粗调,出现图像后再微调,注意控制试样与物镜的距离。基于以上步骤,学生以团队协作实施实验时,(1)小组长领取试样。一个小组实验的试样共四种,每个成员获取的试样是不一样的,小组长领取试样后,分发给小组成员,同时指导小组成员制备试样。(2)小组长负责统筹与协调成员使用的试样和砂纸用量,一旦出现问题,小组长总结出不规范的操作,结合实验教材内容检查试样表面划痕情况,合格者进入下一步实验步骤,不合格者继续操作。(3)团队成员、团队之间互相探讨,出现问题事先归类为哪一类问题,小组长引领成员进行讨论,探讨问题出现的根源,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继续进行实验。(4)团队每一成员对该团队试样的显微组织进行拍照,对四种试样的显微组织发至微信群或QQ群进行共享,同时交流显微组织涉及的信息。成员获得四种显微组织图片后各自进行分析与探讨,探索出不同显微组织图片对应的理论依据,最后呈现于实验报告之中。(5)各个小组长根据各自小组的实验结果、收获与心得体会进行汇总,向指导教师提交,指导教师反馈于班级群,学生互相共享实验结果与实验效果。团队协作实验效果主要为(1)针对实验实施出现的问题,以小组长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指导教师及时纠正,这使逐渐形成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寻找解决措施与办法的学习态度,从而提升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2)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团队意识与合作共享意识,互帮互助,懂得一件事情的成功完成需要团队的合作与协商以及每一个成员的重要性。(3)教师从烦琐的指导中解放出来,使得教师更有精力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和经验的总结。(4)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领”的教学模式。

3结束语

基础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一、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起源于西方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术界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已初具规模,80年代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Mursel(l1954)的描述性定义和M.Dunkin&J.Biddle提出的流程式界定。早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有效教师的特征和品质,80年代至今,有效教学研究逐步完善,形成体系,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各方面均有涉及。在我国,“有效教学”的思想是与教学活动的诞生相伴而来的,孔子提出要使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显然就在关注教学的效率。其“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无不是有效教学的策略。在当代,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也很多。在众多的研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有崔允漷、钟启泉、姚利民等。其中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他同时强调,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境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因素是课上学生的反应。

二、民办大学基础英语学习现状

由于大学的持续扩招,民办大学的学生英语水平较以往很更弱一些,学习上自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如词汇积累量很少,很多单词都是意思清楚,可是一到拼写部分就出错,语法知识掌握不够,再加上在高中更多关注的是笔试成绩,所以很多学生都存在语音语调的问题,这样直接导致他们学习自信心不强,上课不敢回答问题,课堂参与度低。其次,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用来查单词表里的单词,却没有把它放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去理解,结果发现到头来单词记得很吃力,即使当时记下来了,也不能灵活运用,同时也不理解课文的主旨,而且语法上也没有多大提高,最终每次基础英语的学习就是查了一课又一课的单词,机械地完成每课的练习,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方法事倍功半,长期下去就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只是被动学习,最后学了一个学期感觉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走,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大学比高中学习环境更加宽松,使得这些学生学习态度十分松懈,课下很少预习和复习,从而上课效率十分低下。

三、提升基础英语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在本章,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旨在分享心得,抛砖引玉。

1.课堂内容多样化。

在平时课堂上,教师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比如可以安排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一位同学用英语做报告。内容不限,只要与英语有关,形式自选,只要自己感兴趣即可,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和同学搭档完成,最后由教师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考核了学生的平时表现。

2.导入部分灵活化。

由于基础英语的题材多样化,既有记叙文,也有议论文、说明文等。这就意味着如果使用单一的导入形式,势必让学生感到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为例,在讲解课文SayYes时,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如让一个同学站在台上面对大家,另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的名字,然后站在台上的同学问大家问题,大家只能用Yes或No来给他提示,通过这种方式让这位学生来猜到底是谁。这种活动既能够把大家全部调动起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让学生在很轻松的氛围下开始了课文的学习。又如,在讲解课文WisdomofBearWood时,可以事先给学生几个跟课文内容有关的关键词,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编一个包含这些词的故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既锻炼了口语与听力,还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经过对比后,还能够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另外,对于文章的关键词提前也会有所了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文讲解生动化。

关于课文核心内容讲解部分,传统教学法主张教师“填鸭式”教学,而实际教学经验表明,教师一味讲解并不能够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主张有效教学的当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如在课文HowReadingChangedMyLife一文中,涉及很多作者当时读到的书籍,如果教师一略而过,并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只会让学生觉得作者读了很多书,但不会和作者有所共鸣。相反,如果把对部分作品的讲解部分留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把该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样,既能让学生课下主动查阅尽可能详尽的资料,同时还会分工明确,增加了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这样的方法不仅会调动讲解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使其他同学对于该作品有了更深的印象,从而会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也达到了文章作者一直强调的主题———开卷有益。又如在课文ADillPickle一文中有很多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如果只是教师自己讲解,就会显得很枯燥。如果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可以让学生立体感受两人不同的人物性格,对于之后的人物性格分析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在课下还可以让学生排练相关的话剧,既提高了英语口语,还锻炼了动手写剧本的能力。另外,对于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文章,如SilentSpring一文,主要讲的就是环境保护问题,如果单纯讲课文的内容就会很单一,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进行小组讨论,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遇到生词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很多相关的词汇,同时还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学生的能力是可以无限激发的,他们不仅可以认真地查阅文章涉及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讲解一些重点单词及词汇。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图解式等不同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其分配相应的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才会避免太简单不重视,或者太难而手足无措的情况。

4.课后练习层次化。

基础英语一直都强调学生的基本功,所以课后练习形式多样。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为例,课后练习包括预习和复习两个部分,题型还包括口语、词汇、语法、写作等。如果一味机械地讲解练习,学生会觉得十分枯燥,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把班里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种题型的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再被动地听课,而是大家一起动起来。每个小组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查生词,有的负责查语法,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任务分配,有不同的意见时也可以互相讨论,对练习中所涉及的重点和难点有所了解,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语法及语言点都会进行巩固复习。教师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要平衡自身辅助者和中介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进行主动性的知识建构。同时可以设立激励机制,对那些积极准备、讲解全面的同学给予肯定,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

四、结语

基础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教育观念的改变、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课程整合是体现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具体方式之一,也是学科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符合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和时代特征,在我校非医学类专业如管理、营销、英语等专业开设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其工作大多都与医疗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因此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具有本专业的知识与才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现代基础医学概论》是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这五门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重组,使之成为一门全新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编排上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整合课程。可以相应减少授课时数,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本课程按器官、系统进行编排,将人体大体结构、微细结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有机的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知识体系框架的搭建基础医学概论涵盖了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复杂,涵盖的教学内容繁多,再加上有限的学时数,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无论是授课还是听课的效果都不甚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将繁杂的教学内容以系统进行精简、整理和归纳,重点、难点突出,该删除的内容就删除,该简单讲解就简单,涉及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也尽量将其简化。比如讲解肾脏这一器官,先介绍其位置形态,再引出其组织微细结构即肾小球及滤过膜、肾小管、集合管,这样将知识点顺着一条线一一介绍给学生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建立在结构基础上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以及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等生理功能;深一层的“尿液的生成和调节的机制”就作为熟悉内容。进一步的病理改变就作为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能认识到特定的形态结构决定了相应的生理功能,而稳定的生理功能作用需要神经、体液及自身调节。当自身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及机体的调节功能异常时,就打破机体的稳态,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有必要的认识,也使内容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

2.2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初学者来说,基础医学是一门枯燥、深奥的科学,再加上所开设的都是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普遍重视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我们教学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突出教学内容的专业实用性,所讲解的医学知识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剖知识是枯燥而繁杂的,但却是我们自身结构的精确再现,不要依照书本一一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自身的结构融入到书本中,将知识点融入到他的身体结构中,这样他就会认识到这些知识点就是他身体的构成,自然而然就会有学习兴趣。关于机体的生理功能,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说不出其所以然,就要抓住这样一个切入点,使其明确自身这一功能是以一定的形态结构作为基础,通过明确而复杂的作用机制体现出来,才使他可以正常的生活学习。讲解相关疾病时,可以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亲属所患该病的经历,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叙述对这一疾病的生理基础、病理改变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感觉到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在心中燃起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医学发展史中经典故事、临床上的生动事例以及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报道,对知识的由来以及新进展做一简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带着问题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积极思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自身学习的能力。

2.3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概论时,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上的误区。从客观上讲,基础医学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抽象。对于微观组织学的内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病理机制,学生又难以理解。在主观上,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进度不适应,而以往的学习方法又不能完全适用,因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太注意一些局部的细节,而忽视对整体的把握,致使学到的知识零乱,没有办法串联到一起,这样时间一长特别容易忘记;有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活学活用;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内容太难理解和记忆而放弃学习。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应用生动的比喻和简练的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对知识连贯性和联系性的总体认识;引导学生把握本门课的重点、难点,适应大学的教学进度;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的书籍、网站,开阔学生思路,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其尽快地适应这门课程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