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项目管理机制

科技项目管理机制

科技项目管理机制

科技项目管理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现状运行机制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当今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科技项目的有效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当前我国科技项目管理的研究中,已经集中在一些专业的机构上,充分利用各个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管理,能够提升其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因此,确保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高效运行也就显得极为必要。

1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现状介绍

基于当前我国现阶段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状况来看,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发展趋势的必要性,但是因为起步较晚,相应的配套机制也不健全,所以相对应的运行现状也并不是特别理想,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研究管理的角度较为单一。结合当前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和应用来看,其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单一性特点,这种单一性主要指很多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往往集中于工程科技项目的管理,而对于科学技术研发项目的管理和涉及并不是特别的丰富。从这方面来看,其不仅表现在具体管理职能部门的单一性管理上,而且对于当前一些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到管理中来的具体项目来说也是如此。当前绝大部分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理的项目都是工程科技项目,很少有科学技术研发项目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管理。这两方面都体现出了单一性特点,也就限制了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及其管理水平的提升。

(2)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具体运行机制不完善。虽然当前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大体结构和运行制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具体到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落实,保障各项管理工作及其相应的研究能够高效进行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地体制,各项管理运行细则不完善,这也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一问题也表现为科技项目管理需求和实践操作的差异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对于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对项目全程监督管理机制来说,难以实现较为系统全面的监管,往往仅仅针对一些较为关键的要点和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但是对于全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细节却缺乏足够的关注,这也是这一机制欠缺的主要体现。

2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机制完善措施

结合当前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具体运行状况来看,为了有效的促使其在实际管理中发挥出最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还必须要重点从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机制上进行研究,其具体的完善措施和手段有以下几项:

(1)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进行传统职能的解放和优化,对于原有职能机构承担的相关项目日常管理进行分离,从这些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提升宏观其管理效能。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加强相关项目的具体管理和监督控制。但是这种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是单纯的降低政府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并不是要求政府撒手不管,而是更加倾向于宏观管理和监督层面,促使其能够在主导科技项目研究进程的同时,使科研项目管理更高效。

(2)提升管理的专业性。基于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机制发展而言,还需要从专业性以及规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切实提升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才能够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尤其是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应的管理专业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必须要对科技项目管理的高度重视,从专业化和标准化方面进行优化分析。对于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中的从业人员而言,同样需要重点加强指导和约束,促使其能够在管理实践操作中体现出较强的价值,由此可见,切实保障实践方面的管理专业化是比较核心的一点,也是最为基本的一个要求,要促使相应的管理机制具备着可操作性效果,尽可能的避免管理漏洞或者是不符合实际状况问题的出现。

(3)提升专业机构管理能力。具体到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过程中来看,要想保障其能够有效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必须要首先从专业机构的管理能力入手进行分析,这种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能力主要就是由各个管理人员以及具体的一线人员决定的,由此可见,加强对于人员的建设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在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人员组建过程中,必须要优化选拔机制,确保相应的选拔机制能够较好的适应于当前的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根据该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构建恰当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如此也就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该机构的运行可靠性和水平,这种选拔机制的优化必须要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充分运用竞争方式来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最终提升整个机构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而言,其已经成为了今后科技项目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也是当前很多国外科技研究机构的管理机制,为了促使其在我国能够发挥出较强的积极作用,除了要加强专业机构的完善之外,还需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1]刘娅.英国非政府部门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机构运行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15,04:148-154.

[2]侯小星,香小敏,陈志聪.专业机构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2015,25:28-29.

[3]骆光林,余向平,陆江东.浙江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科研管理,2008,03:145-151.

[4]黄锦成,杨颂阳,阮付贤.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监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02:91-94.

[5]郭红侠,赵功强.宁夏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6:46-50.

科技项目管理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科研机构 科研项目 全过程管理

面对世界科技快速发展、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快的新趋势,国家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时期的科技投入,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作为推进技术创新与加快实践应用重要力量的科研机构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并且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因素和科技管理体制的原因,科研机构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尚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普遍重视项目申请,轻视过程管理

为了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主管部门(如科技部等)每年都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相关领域部署一些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受理项目申请等相关事宜。当开始申报项目时,科研机构各个部门都非常重视,一方面科研人员会仔细研读项目申请指南,并开展广泛调研,积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认真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严密地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并进行科技查新,确保研发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也会全力支持做好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与项目主管部门协调联系,指导科研人员编制预算,并确保准时上交各类上报材料等。

然而,当项目申请成功后,很多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往往不重视实施中的具体细节,科研人员忙于再申请新的项目、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研讨会等,无法集中精力开展技术攻关与实验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又开始协调新的项目,忽视项目执行中的监督管理。这样的现状很难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与结题,更谈不上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2、内控机制不健全,项目管理流于“形式”

科研机构内控机制是科研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来科研机构对科研项目管理相对较为宽松,科研政策的制定也以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为导向,在科研项目管理上,内控制度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未能形成统一规范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与协调机制。

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经常出现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各自为战,二者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相互之间职责不清,流程不明,扯皮推诿,以至于部分人员消极怠工,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致使科研项目管理流于“形式”,对科研项目申请、立项、执行、结题的全过程管理更是无从谈起,很大程度上阻滞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职称考评制度不科学,不利于科研项目管理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科研机构亦在稳步前进,但是面对世界科技强国,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我国综合国力相对不强、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外,与现行的科研机构职称考评制度也有很大关系。

现阶段由于改革步伐缓慢,多数科研机构在职称考评中仍采用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形式,以论文、专利和著作的数量及科研项目的数量作为衡量被考评人水平的重要条件。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但是若“尺度”把握不当,这种过度量化不科学的考评方式将会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以至于有些科研人员“弃本逐末”,不潜心研究从事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创新研究,长期以往将极不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实施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观念是科研机构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逻辑起点。科研机构应加强思想教育,从一线科研人员、部室领导到主管领导都要转变观念,不仅要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也要重视立项审批后的执行控制和结题验收后的项目推广应用等中后期的管理工作。

特别是,随着科研机构承担科研项目种类、数量、以及经费体量的增加,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更加比较繁琐复杂。科研机构更应摒弃传统的人工运用Excel、Word等办公管理模式,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采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科研项目信息化动态管理平台,从科研项目管理流程与内容出发,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在科研机构内部营造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信息环境,构建科研项目管理、学术活动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收发文通知管理等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贮存、反馈、利用的综合管理平台,确保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快捷沟通,充分发挥科研信息的作用。

通过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实时、动态地反映科研项目各项管理工作情况,有效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确保科研项目按照任务目标按时保质完成,而且还可以节省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宝贵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科研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大大提高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完善内控,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项目申请、立项执行、结题验收、推广应用的一系列过程。由于科学研发工作的不确定性,即使立项之初规划再好,也不可能预见到执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事先做出对策。因此,科研机构应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依靠科学先进的制度进一步规范执行,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在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都是参与管理的主体,科研管理人员是对内、对外联系的桥梁纽带,科研人员是从事技术攻关、实验研究的主力。科研机构应制定合理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加强科研项目从项目申请至推广应用的全过程管理。一是,在项目申请审批阶段,科研管理人员负责联系科技项目主管部门,密切跟踪项目相关的最新政策及要求,指导科研人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同时,科研人员调研国内外最新现状,结合单位自身研究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项目申请方案。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申请的成功率,科研机构可以邀请同行业领域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综合论证分析,并给出指导建议。二是,在项目实施执行阶段,科研人员按照任务书研制周期、研究内容、时间节点等要求,制定详细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技术攻关、实验测试等研究工作。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负责项目实施中期检查和信息反馈,跟踪项目进展各个环节,强化动态管理。三是,在结题验收归档阶段,科研机构应及时上交项目总结、经费使用情况报告、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取得的成果等资料。同时还应依据任务合同书要求,对项目专利、文献等相关知识产权的取得、使用、管理、保护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做好项目资料归档工作。四是,在后期推广应用阶段,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科技成果的申报宣传,动员科研人员申报科技奖项的积极性,提高申报质量。同时,科研机构还应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可以通过学术研讨、召开成果推广应用会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进一步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

3、完善职称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职称考评制度与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优化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以论文、专利等量化指标的职称考评制度,不仅不利于科研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确保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良性发展,科研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考评制度。具体而言,科研机构应不断完善职称考评标准、改进考核方式,针对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分别成立职称考评委员会,在职称考评中,不能仅以论文、专利数量为考核指标,还要同时兼顾科研人员参研项目属性,经费体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客观的进行考评。对于科研人员,应根据其承担的科研任务,指导学生数量和情况,争取经费情况,发表文章数量和取得科研成果质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给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进一步激发其从事一线科学研究的热情。对于科研管理人员,应根据其争取的科研项目立项情况、经费体量、管理制度建设、后期推广应用等指标进行系统考评,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

三、结语

在科技强国的今天,科研机构已成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加强科研项目的有效管理事关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科研机构应转变观念,开创科研项目管理新思维,探索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完善人才考评制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进科研机构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飞:浅谈科研项目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

[2] 靳云全等: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7(4).

科技项目管理机制范文第3篇

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是一种面向市场、鼓励竞争的运作机制。政府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作为直接需求者通过市场来推动国家科技整体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及政府委托的有关机构使用财政资金,购买或委托研究开发有关技术、工艺或服务。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方式与一般的政府采购有一定的差异,其采购标的质量要求高于价格要求,缺少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成本信息,与供应商服务业绩有较大联系。

一、我国政府资助科技项目管理制度的现状

1、现行政府资助科技项目的管理程序

我国的科技项目运行管理机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行机制中,多数项目由政府无偿资助,这些政府资助的科技项目从立项到结题都由政府运作,均属政府行政行为。一般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项目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和评价,做出是否批准的结论。从申请立项到结题鉴定的过程一般为:

(1)由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发出项目研究指南

(2)科技项目研究单位组织申报项目;

(3)经科技项目管理部门评审后确定立项并拨付项目经费;

(4)项目研究完成后科技项目管理部门组织验收或鉴定。

实践证明,这套管理制度对保证科技项目的研究质量,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促进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现行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现行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些科技项目重申报、轻研究,致使项目最终结果与立项的承诺相差甚远;

(2)科技项目研究的委托人和承担人法律责任不明确,当项目发生问题时无法进行责任追究;

(3)科技项目的申报和批准透明度不够,虽然2002年颁布了《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但仍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上述问题应引起重视和思考。

3、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科技项目政府采购制度

我国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不少政府部门已经对货物、工程和服务实行了政府采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科技项目特点的科技项目政府采购制度,相关的政府采购更没有实施,只有个别部门在个别项目上进行了尝试。

二、建立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特有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但随着科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科技项目管理制度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因此,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政府资助科技项目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1、必要性

建立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科技资金使用效益和科技管理水平。

(1)建立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

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是一种面向市场、鼓励竞争的运作机制。可以把市场范围设定为宽广的国内统一市场甚至国际市场。通过来自多方面生产者公平而充分的竞争,使政府取得物有所值乃至物有超值的科技研究成果和科技服务。政府的消费品从性质上说归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或者是为形成公共产品所需的投入。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产品,以十分可观的份额,来自于非政府部门或非国有部门。政府采购可成为一座很好的桥梁,把非政府部门的产出置换为公共产品,同时也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或投入注入了健康的竞争因素,促成那些最具竞争力(包括质量和价格)的供应商承担政府的委托,从而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我国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实行公开、统一、规范的政府采购,一方面可以起到培育、规范统一科技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巨大的资金效益潜力,提高财政资助的效益。

(2)建立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调控管理水平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合理、适度的宏观调控与科学的才力分配管理,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使政府的调控管理合理化、科学化,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需要形成一套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方式方法。将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纳入统一、公开的政府采购体系,可以使政府在这方面获得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因为政府统一采购属于与市场规则、市场运作兼容的间接调控,既可以加强科学化管理导向,又有助于实现一系列政府所追求的调控目标。建立科技项目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科学化导向中提高政府调控管理水平。

(3)建立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有利于增强科技项目承担人的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

市场经济注重平等主体间的公平竞争。科技项目研究引入市场机制后,委托人与承担人为平等主体,其行为变为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规范科技项目委托方和承担方的法律责任,可以减少双方的违规行为。在政府采购制度下,科技项目的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让,都奉行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民事活动原则。研究单位或个人通过竞争投标获得科技计划项目的承担资格,政府科技项目管理部门作为委托人与科技项目的承担人,通过平等协商订立合同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委托双方都将承担风险,同时也可获得相应的预期回报,这也符合市场的一般规则。

除此之外,从国际科技的发展趋势观察,科学研究的全球化趋势在21世纪将会越来越扩大,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普通方式。科学研究活动从选题、资源获取、资源配置、成果转让、产权分享等各方面都将出现全球化的趋势。因此,科技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和改革,使之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建立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可实现跨国界的科技项目采购,使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

2、可行性

(1)公共事业引入竞争机制已取得共识

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对政府垄断造成的服务质量低劣颇有微词。因此,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已成为各国公共行政改革追求的共同目标。近20年来,欧美国家在公共行政改革中,提出了一些新理论,如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和新公共管理等,其中新公共管理提出的主张是将那些已经为非公共部门成功运用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等运用到公有部门中,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事业领域,打破政府垄断,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企业家政府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政府管理体制,建立一个使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竞争机制。加入WTO后,我国政府面临着行政管理体制如何与国际规则和区域性规则的要求相适应、相协调的问题。按照要求,政府的工作任务和管理方式都要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转变。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应更为关注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即组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发展项目,更加关注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社会生产部门之间转移规则的制定和监管。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有效地引入竞争机制,把多年习惯的靠政府包办、包管的做法进行彻底的改革。

按照公共产品特性的分析,为公共服务提供产品、技术,以及为政府公共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支持和咨询服务的科技研究项目,都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特征,因此应属于公共事业范畴。为了提高科技项目的研究质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应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事业范畴的科技项目管理。

(2)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科技项目政府采购的法制化环境

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虽然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没有承诺加入《政府采购协定》,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采购支出的一部分来自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而这种资助要求采购必须按照国际规范向国外开放,进行国际间公开竞争。使得保护政府采购市场的封闭政策客观上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歧视性购买受到更多的限制。

我国政府已对WTO《政府采购协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将政府采购贸易自由化的全球性安排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2002年6月29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行为已经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从1998年以来,历时几年的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政府采购机制。2002年5月28日科技部、财政部、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国家一些重点项目的招投标活动和评估评审活动已按管理暂行办法执行。这些都为建立科技项目的政府采购机制营造了法制化环境。

(3)国外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以美国为例,美国军队的科研管理中较多地运用科技项目政府采购,目前正在运行的主要有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和小企业技术转化计划。这两项计划的科技项目政府采购都按照三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为初始研发阶段,经招标后由政府资助研究,但时间控制在半年,经费控制在7万美元;第二阶段是一个连续的研发活动,第一阶段成功的项目,邀请进入第二阶段,由政府与企业或投资人共同出资研究;第三阶段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阶段,成功的项目研究承担者向政府或商业领域推销其开发的产品或服务。联邦政府还将科研服务中有关“咨询和辅助服务”项目也纳入了政府采购。

美国政府的这一举措,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4)我国已有个别科技项目成功尝试了政府采购

加入WTO后,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方面也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工作,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浙江省在这方面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02年初,浙江省科技厅了重大软科学项目浙江省科技应对WTO行动方案任务书,并要求5月底“交货”。浙江省政策研究所和浙江省软科学研究所两家单位接受任务后,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按规定的期限提交了研究成果经省科技厅审核评议,决定对该项目进行“政府采购”,并按课题研究质量支付了10万元的科技项目采购资金。

这是浙江省首次对重大软科学项目推行政府采购。对重大软科学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使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按质论价”的市场买卖和交换方式,被正式引用到科技项目的管理体制中。今后浙江省对重大软科学项目都将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具体做法为,首先由科技厅向社会发出项目任务书,然后由有能力完成任务的单位和部门先行投资进行课题研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后,再由科技管理部门或政府采用单位评审,经投票决定是否由政府采购。

对重大软科学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是浙江省科技厅正在进行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改革措施打破了原来课题立项后先拨付经费,再进行研究,最后提交成果的习惯做法,使项目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从而避免了过去一些科技项目再完成时间上和成果质量上与预期要求相差甚远的弊端。这一地方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胆尝试,为我国建立科技项目的政府采购机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三、构建我国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新思路

构建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的目的就是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项目运行机制。本文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构建我国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的新思路。

1、 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的基本目标

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科技项目政府采购的规则、程序和措施的体系框架,改善并协调现行科技项目研究环境,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

通过科技项目政府采购中竞争机制的完善,加强透明度和客观性,促进科技项目政府采购的经济性和高效率。

2、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的原则

(1)公开原则,是指在实施科技项目政府采购中,政策、程序和活动的信息和要求都要公开化。

(2)公平原则,是指所有参加竞争的科技项目研究者(供应商机会均等,享受同等待遇。

(3)效率原则,主要体现在政府采购节约的财政资金与取得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花费尽可能少的公共资金取得最大的科技进步。

(4)竞争原则,市场竞争是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的精髓。保障竞争的平等和竞争的成效,是构建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的基本依据。

(5)“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统一的科研项目采购体制下,注意发挥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允许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有关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

3、科技项目政府采购主体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主体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遵照我国法律,科技项目政府采购的主体应确定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事业单位。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是公共部门为履行公共职能所进行的非营利性的采购,其采购资金是政府采购主体用于采购的资金,均来源于公共资金。

4、科技项目政府采购范围与特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借鉴美国科技项目政府采购的做法,将科技项目政府采购的范围定为:科技成果、科研项目以及科技咨询和服务三类。三类采购对象的特性如下:

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取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践价值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直接转化成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用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支持。其特性表现为:研究工作已经结束,不存在可变性;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可准确界定;在采购过程中可与同类研究成果进行对比。

科研项目是指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项目,是政府主导的研究计划项目。其特性表现为:研究工作处于开始或过程当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研究过程中风险大,研究项目的成败难以判断;科研项目的采购需对研究过程进行阶段评价,其评价指标随阶段要求动态变化。

科技咨询和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公共事业领域中提供的科技咨询和服务。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管理和运作的支持性服务,涉及各类与公共事业有关的项目。二是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支持的咨询和服务,涉及为政府的政策研究、制定和管理提高决策依据,以及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提供有组织的研究、分析和评价活动。三是为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工程和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公共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运作或维护,以及为公共服务系统有效运作和维护提供必需的直接支持。其特性表现为:所提供的咨询和服务多与政府的行政职责有关,有些直接就是承包的公共科技服务;多数情况下,咨询和服务具有持续性的特点,以保证提供的服务对于决策的连续性。

5、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方式

(1)科技成果采购方式,分为采购一般性成果和采购专业性成果两种方式,即向社会招标,凡是拥有相应科技成果的供应商,都有资格通过竞争获得政府定单。采用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有效地在众多的科技成果中选择最符合要求的、最经济的方案。虽然科研成果的应用目的已确定,但实现的手段还是有较大差别,特别是对于将要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来说,实现的可行性、经济性就更为重要,利用公开招标的形式有助于发现最理想的方案。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成果采购,应采取邀请招标的方式,即在专业领域中,邀请特定的供应商投标,通过竞争实现科技成果政府采购。

(2)科研项目采购方式,应采用两过程招标的方式。第一过程招标时,要求投标者提交不含价格标的技术标,目的是征求对拟采购的科技项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成果要求等方面的建议。第一过程招标结束后,组织专家对科研项目的技术标进行技术评估,经评估后修改招标文件,在第二过程招标时,要求依据修改后的招标文件进行竞标。针对目前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按项目的重要性将科技项目分为重点计划项目和一般计划项目。

对于重点计划项目可按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公开招标、启动资助。政府根据科技需求进行公开招标,通过严格的评标程序,遴选出一批中标者。为了资助有较强研究能力项目组,通过财政拨款对中标项目组投入启动资金作为资助。第一阶段的研究期限、研究成果要求以及资助的力度,应在标书中具体规定。

第二阶段,邀请招标、双方投资。在前阶段获得资助的项目组被邀请参与第二阶段的竞争。第二阶段的研究期限、研究成果要求以及资助的力度,应在标书中规定。通过对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评估和第二阶段的评标,进一步对项目组进行筛选,在本阶段竞争获胜的项目组将得到第二期资助,但资助的方式有所变化。本着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计划项目进行到第二期应建立项目基金。基金有两个来源。其一,来自于财政资助;其二,项目组或其投资人的投入资金。根据项目的不同规定两部分资金的比例。而项目研究的运行费用将由该项目的基金支付。

第三阶段,成果推销、政府采购。本阶段是成果商业化阶段,成功的项目组向政府或市场推销研究成果,政府是研究成果优先购买者。

对于一般项目,特别是研究费用较少的项目,可采用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通过评标确定中标者,财政资助只支付项目经费的50%,其余经费自筹。

第二阶段,是成果商业化阶段。项目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评估实施政府采购。

(3)科技咨询和服务的采购方式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无特殊专业要求的科技咨询服务,可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利用社会上的众多咨询机构竞争,以保证得到最有价值的服务。在采购费用的支付上,若为一次性咨询和服务应在服务完成后,经评估按质论价,支付采购费用;若为连续性咨询和服务应在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分阶段评估并按质论价制服采购费用。第二种情况,有特殊专业要求的科技咨询和服务,可实施邀请招标采购。向有资格提供相应咨询服务的供应商发出邀请,经过竞争选定服务供应商。

在科技成果、科研项目、科技咨询和服务实施政府采购过程中,还可用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以及询价等方式。

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可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在科技成果、项目、咨询和服务方面有特定专业要求,且无其它合适的替代选择;某些供应商拥有专有权;科技项目采购后需拓展项目领域。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时,采购单位需向科技管理部门申请,批准后方可实施。

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可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或者没有合格标;出现了不可预见的急需科技采购项目,而无法按招标方式取得;供应商准备投标文件需要高额费用;对采购项目技术内容有特别的要求。

当科技成果或科技咨询和服务的技术内容都能满足要求,只需对报价进行比较时,可用询价采购方式, 确保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寻求最低的采购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基础研究项目由于研究的目标和内容难以具体细化、完成时限和评审标准也难以确定,暂不适用政府采购。本文阐述的科技项目的采购范围,也不包括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科技成果、项目和服务。

科技项目管理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科研管理 对策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1]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质监系统共有7个直属专业技术机构,这些机构大多以科研研究为主,科研项目管理是其进行科研研究的主要路径。而T机构又是质监系统直属事业单位近年来发展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T机构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可深入探究质监系统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一、质监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一)注重科研项目平台建设

近年来,为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质监事业单位首先是突出抓好机制创新和项目管理创新。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科 技贡献奖励办法》,建立了明确的奖励机制,有效调动全体员工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了“全方位跟踪”的科研项目管理新模式,实现了项目储备、申报、立项、研发、应用各环节的有序衔接。逐步构建了“统一管理、密切配合、协调互动、上下衔接”的科研工作新机制。为做好科研基础工作,设立了“院自立项目”并定位为储备项目,按科技含量、工作难度等区分为大、中、小型项目,给予分类指导坚持“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研发一批”, 鼓励技术人员在院自立项目的基础上申报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为了给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T机构于2010年系统建成材料科学、化学分析、无损检测及机械电子四大类共26个重点实验室,大、中型仪器设备40多台套。此外,充分开展对外合作交流。T机构根据自主创新研发的实际需求,分别与省内外高校、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标准化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共20项,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支由院技术人员、外聘专家顾问组成的科技开发队伍,切实提高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检测研究的实力和水平。

(二)注重应用新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的转化直接关系到质监直属事业单位的技术水平,为此,近几年来,T机构始终坚持把新技术应用及成果转化与核心能力建设放在发展重要的位置。先后成立了29个“专业小组”,在涡流检测、相控阵检测技术、声发射检测等16个“高、新、尖”的检验检测方面形成专项能力,并在其中的涡流检测、相控阵检测技术、声发射检测、埋地管道检测、导波检测技术、TOFD检测技术、磁记忆检测技术、起重机械寿命评估等8个检验检测能力和方法上形成较强优势。在总结前几年科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快新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速度,2012年T机构还成立了高新技术研究所,重点将与核心能力建设有关的新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及解决现场检验技术难题的项目作为科技攻关的重点,加大核心的能力提升的力度。

(三)注重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市场的开拓

为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与产业化的工作目标,着力培育特色技术产业,T机构坚持产品研发的公益性与提升发展形象相结合。2007年以来,以开发既有公益性质又有市场需求的应急救援指挥车、特种设备综合检测车等产品为重点。坚持技术创新与服务民生相结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远程安全信息化监控的技术,研发了“电梯故障无线报警安抚和安全知识宣传系统”。此外,还坚持成果推广应用创新与开拓技术服务市场相结合。如应用超声波相控阵检测技术和方法对钢结构产品非常规焊缝进行质量检测;应用现有的压力管道安全检验技术和基于风险检测分析评价技术,对水电站压力钢管进行风险评估等,为培育新兴的检测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质监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专业知识依赖性高,同时,还具有不确定性及一定的风险性。正是基于科研项目的这些特点,笔者研究发现,质监事业单位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质监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实行两级评估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操作标准和程序,这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简单地把科研项目管理理解为评审、立项、验收,只注重项目数量,而忽视项目质量,导致资源不能合理分配;其次,评估专家具体应承担什么责任也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在立项时,评估专家一般由单位内专家与单位外专家组合构成,专家们享有权利,却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否全凭当时所下的定论,过后便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二)未能对资金的经费预算、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质监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虽然有一套标准,但更多的是体现在报销环节上。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的进度,阶段性成果把控不严。其原因在于,质监系统专业技术机构众多,科研项目繁多,一个个项目的跟踪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执行起来有诸多困难,科项计划与进度脱节,导致管理部门对科研资金的动态监控难以执行,对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只能通过定期汇报会来进行监控。

(三)缺乏的有效的项目申请竞争机制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项目的申请与具体执行承担未能有效分开。在项目申请过程中,为借用专家的权威或高层管理者的权势,许多项目更愿意让“专家”、“领导”挂帅,而项目立项评估时,也会受此影响,忽视项目具体执行者的资历、经验、能力等因素;二是“公开征集”与“定向征集”没有结合,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优势。一般在项目申请过程中,更多的是公开征集,而非定向征集,科研项目缺乏领域预研,未能摸清该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等,导致科技攻关方向杂乱无章,不能朝着同一方向钻研;三是工作研究不够规范。科研项目借助外协的力量成了一种潮流,申请者为单位员工,具体的研究工作更多的是高校等科研院所。不可否认,与外部机构的联合研发,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科研效率,但当大部分的科研项目都由外部科研机构执行时,科研项目的针对性、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却大大降低了。

(四)缺乏相应激励机制与环境,员工参与科研积极性不高

科员人员不同于一般的脑力劳动者,其研究前景具有未知性,需相对稳定的科研时间与相对宽松的环境。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均是一线员工,一线员工既要承担本职工作,又要从事科研工作,两者难以兼顾,疲于应付。在一项“你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调查中,仅约35%的人选择同意,具体见图1。

图1:从事科研工作的意愿调查

此外,用人机制及科技评价机制也导致了科研人员缺乏团队意识。朱兆斌(2006)用人和科技评价机制存在不科学因素,决定了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方面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缺乏团队意识。[2]

三、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科研立项评估机制

科项立项评估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第一关,要建立科学的科研立项评估机制,需进行科研项目立项前的前瞻性预见。通过运用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技术路线图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及专利地图法等技术预见方法分析,科学地遴选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关键性技术和支撑。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科研项目的必要性,即科研项目需不需要做,可做可不做的项目应排除在外;科学性,科研项目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间、空间的性质特点;可行性,即科研项目可落地,而不是天马行空;合理性,包括项目合乎法规,经费预算合理等;预期效用,即项目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具体见图2

图2 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采取适当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方法与程序。质监系统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缺乏科学、完整的科研立项评估方法与程序。可选用的方法有专家评估法、基本评估法、同行评估法、领域评估。各个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各单位可视实际情况,结合具体项目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立项评估。

(二)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加强科研计划与进度的监控

刘永成等(2011)认为加强科研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监督共有4种方式,包括会议、书面汇报、口头报告、现场督察等。[3]但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且均没有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的方便、快捷。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促使科研项目实现信息化与标准化管理有诸多好处。对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实现科研管理创校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可以促使质监系统专业技术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还可改善科研管理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其次,建立 服务完善的科研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化的手段,服务于各种科研活动和科研辅助活动,建立一个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从而在各类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网络化的沟通、协作与管理平台。

(三)规范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各相关主体职能,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质监事业单位科研创新的主体是员工,而科研管理理念、机制、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各级管理者,尤其是分管科研管理的领导。科研项目管理如何更科学,关键在于落实各级主体的责任与权利,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的科研计划,引导员工往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了解国家或行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及时加以宣贯培训,尤其在涉及经费申请与报销方面。陈颖姣等(2010)认为在科研立项阶段,管理部门促成协作,组织协调重大项目的申请,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中标率。[4]其次,要明确专家组或专业评估机构的责任与权利,建立项目评估负责制,改变以往光有权利,没有责任的现象。此外,应建立弹性的薪酬机制以适应参与科研的员工,将细分岗位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培训、晋升等政策适当向这类员工倾斜,以激发其创造性及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房卫东, 张为, 汤羿. 科研院所分支机构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年6月: 30-34

[2]朱兆斌.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学研究.2006年12月: 512-514

[3]刘永成,毛兵. 军工单位科研项目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航天(英文版). 2011年 9月:43-45

科技项目管理机制范文第5篇

1新形势下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现状

1.1科研项目管理总体战略布局与规划不合理

当前科研院所科技发展规划对科研项目发展指导性作用不强,主要表现为科技发展规划中的科技创新目标缺乏整体、统一的科研方向,科技创新目标过高且不切实际,科研项目发展的重点不够突出,不能正确引导科研项目的发展[2]。在多部门管理和统筹协调不足等背景下,科研项目和计划的安排信息难以共享,导致项目立项存在分散、重复和交叉等现象。

1.2缺乏完善、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首先,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对课题在完成项目任务目标中发生的费用支出是否与项目目标有关、发生的费用是否合理缺乏必要的认知和监督,只是机械地照搬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呆板、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灵活性和应用性;其次,预算编制由课题负责人完成,而课题负责人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缺乏法律意识,对有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了解较少,只凭经验测算,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再次,在农业科研经费的使用中,缺乏公开透明的资金监管体系和对科研经费规范使用的宣传,使得在资金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突击花钱、执行和监管不到位、财务评价体系缺失编等现象[4]。

1.3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虽然农业科研院所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与其研究贡献不匹配,距离科技人才期望的薪酬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当前能提供的培训机会也比较有限,农业科研院所目前缺乏系统的培训体制及计划,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培训机会,对外交流培训机会少,科技人才知识更新较慢;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抑制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同时也抑制了科技成果的转化[5]。

2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对策

根据《意见》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公正公开、规范高效 的基本原则,科研院所建立健全能与国家体制改革相配套的科研管理机制及体系,改变落后的科研管理状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2.1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学术影响力

《意见》指出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计划和建立健全统筹协调与决策机制。农业科技工作要服从国家战略和时展需要,农业科研院所应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围绕产业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科研发展现状,形成详细明确的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并对科技规划进行合理分解和优化整合,选择战略性、长远性农业科技重大攻关课题,组织跨专业、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强化成果组装集成,通过核心课题带动同类课题整体研究的突破。同时,抓住同一科学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破点,从源头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到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实现上、中、下游紧密结合,形成系统集成的重大成果[6-7]。

2.2严格制度,规范经费管理

《意见》指出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和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监管。农业科研院所在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上,要树立项目负责人的法律意识、经济责任意识,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负责。要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在编制预算时,财务人员要发挥预算管理作用,指导项目负责人制定科研经费预算,并按照预算要求进行经费开支;建立并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自查制度;培训科研人员财务知识与项目管理水平等。

2.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创新能力

《意见》还指出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对于基层农业科研机构而言,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不仅能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培养科技创新团队,还能推动成果转化效率。首先应实施人才超前培养战略,开展有计划、分层次地培养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接班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等工作,力求培养出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科研团队,为今后承担重大课题提供实施保障[8]。同时,为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研究所应对科技人员实行任务考核和奖励相结合的管理办法,以承担科技任务、项目、成果与论文的完成情况作为岗位职责进行年度考核,对获得的成果按级别进行奖励,对高级别的成果和高水平的论文加大奖励力度,还应建立与实际贡献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的人才流动机制,以及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等收益分配机制,尤其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双向人才流动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激发科技创新人员的热情,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4加强科研管理现代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意见》提出的建设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地方科研项目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应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充分管理和利用积累的文件和数据,使之转化为对科研工作有指导价值的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和提高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成为单位之间交流的窗口和调用共享资源的途径,也是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9-10]。此外,基层科研管理系统可以建立融入科研管理、项目组、财务处、审计监察等重要部门的相互管控体系,加强部门之间、课题组与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8],通过建立的信息平台,使项目、基地、条件、人才和资金管理等资源科学统筹使用,调度有序、分工负责、联合协作,实现项目监督、资金监督、仪器共享、讨论交流,提高科技管理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