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范文第1篇

本标准的认知内容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一是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二是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三是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四是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涉及的概念是“聚落空间形态”,指人类聚居地的外部形态,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

本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分解、剖析之意。先静态理解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站点、交通线路、综合交通网)影响下的聚落空间形态,以此为基础动态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一般过程,掌握其影响的一般规律及本质原因;某个城市在某个时期依赖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兴衰变化,必然会带来相应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张或者停滞甚至萎缩。从形成条件(即组织商品和聚集消费人群)认识商业与交通运输的关系,理解交通运输是影响商业网点区位、规模、密度等的重要因素,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带来商业网点布局的新形式和新变化。分析的结果都要落实到地域联系上,城市空间形态的改变是交通带来的人员和物资流动体现的地域联系,商业网点布局的变化也是如此。理解交通是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经济、历史人文都是影响因素。

本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要求分析过程应从实例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要能运用到实例中去。教师要选取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实例,发现规律,认识本质。训练学生掌握从分析实例到概括规律再到认识本质的学习方法,逐渐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

二、知识体系分析

常见的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前一内容标准中已经涉及,因此,在实施本内容标准时可以将这五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适当处理,按照运输线路所处空间将其分为三类,即陆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这种划分方法能更直观地通过空间属性,将运输方式与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联系起来。三种运输类型的比较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三种运输类型的区别在于线路所处空间不同,共同点是站点所处空间都在陆地上。由于聚落和商业都是布局在陆地上,因此,聚落的空间形态与三种运输类型的站点、陆路运输和内河航运的线路所在位置及布局密切相关,这是分析其影响过程的知识基础。陆路运输的站点、线路和内河航运的线路对聚落空间形态有影响,海上运输和航空运输只有站点能影响聚落的空间形态。有一个特殊的例外,即管道运输的线路是封闭的,它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不大。

聚落空间形态按方位划分为水平形态和垂直形态。商业网点按空间位置可分为城区的商业街和商业小区、郊区的购物中心和乡村的零售商店。

在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众多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中,交通运输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商业形成的两大条件――畅通的顾客流和商品流,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最具地理特色的因素,体现了地域联系。

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包括站点和线路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网带来的影响。受单一交通站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呈点状(在小比例尺地图上观察),多属于城市发展早期,可见于部分欠发达的村镇聚落。受单一交通线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呈条带状(在小比例尺地图上观察),多属于城市发展中期,可见于部分小城镇聚落。受综合交通网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呈面状或星状。它们在发展中综合,在变化中体现影响。既要从某一时刻的静态去把握,又要从时间演替和空间差异中去分析。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中,“变化”表明了两层含义:一是指时间变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主流运输方式,受其影响的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特征不同,交通繁忙时城市空间形态和商业呈扩张状态,交通衰落时则呈停滞甚至萎缩状态;二是指空间变化,即空间差异,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不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力水平和主流运输方式也不同,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特征各异。“变化”的产生还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自发的变化,一是人为的变化即规划。这两种情况下的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特征也不尽相同。在这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是“因”,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特征是“果”。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都属于人类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们都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即要达到先天具备条件、满足人类需要、保护自然环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能力层次分析

“结合实例,分析……”,意味着落实本标准的认知方式是从特殊到一般,即先有实例,后有规律原理。这样要求,不仅降低学习难度,还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遵循的一般规律是:其影响过程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即城市空间形态首先是在交通站点(也称节点)形成点状形态,然后沿交通线延伸成线状形态,最后在多条交通线和多个站点的引导下发展成面状,在形成面状之前还可以形成放射状或星形的形态。在城市发展的自发状态下,这一过程体现十分明显。遵循的原理是:交通通达性提高,土地价值增大,土地利用方式由乡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城市空间形态随之改变。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捷交通带来的大量消费人群和商品流。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遵循的一般规律是:商业点一定是布局在交通便捷的位置,交通越便捷,商业点规模越大,交通网密集,商业网点也密集。布局商业网点要遵循交通便利原则。遵循的原理是:交通为商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商品和消费人群,是商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时,除了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外,还应遵循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点线面”规律和商业网点布局的交通便利原则,选择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前提,布局好城市交通运输的站点和线路、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是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现实需要。

四、教学价值分析

本标准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对现实世界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解释价值;二是对聚落空间形态未来发展的规划价值;三是科学合理选择商业点区位的实用价值;四是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的教育价值。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的空间形态,都能解释其由来,理解一个城市为何会形成现在的空间形态。关键是掌握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方法,主要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角度着手,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居民出行和货物流通,提高土地价值,变乡村用地为城市用地,形成城区。理解一个商业中心或商业点为何选择现在的位置,也要从便利的交通能够带来大量消费人群和商品流的角度去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管理和发展意义重大。在城市规划时,必须选取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进行合理布局,在可预期的时期内,形成合适的城市空间形态,方便城市的管理,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经济适应性;公路布局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062-02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交通运输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也是经济运行质量、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缩短世界距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在一切改良中,以交通运输改良最为有效”的著名论述。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也证明对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专为汽车运输提供服务的道路交通设施,公路工程的优势集中于速度快、通行能力强、运输成本低与行车舒适度高等。为更深入地分析公路交通经济内容,需重视公路经济适应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才能推动公路工程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公路经济适应性的概况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运输理论体系由苏联移植而来,近年来,我国在对国外运输领域研究成果积极吸纳的同时,也需从理论与实践探讨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情况。韩彪于1994年对各国交通发展、经济发展历史关系研究后,指出交通在对经济需求满足后,经济将拉着交通走“交替推拉关系”理论,特别是《运输经济学导论》(1995年)将该阶段研究推向了高峰,书中对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过程内交通运输的作用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系统愈加完善,但仍是制约着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分析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影响就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中交通运输问题,才能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投资效率,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公路交通运输作业充分发挥出来。

公共基础性、公益性与经营性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特点。在公路经济适应性研究中贾元华对公路经济适应性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公路经济适应性是指在规划设计、建设投资、经营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现代化交通设施一高速公路选取的策略、管理体制与运作方式,并进行相关方案、措施制定,以此与国家、地区等经济关系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制约作用。笔者认为,交通运输系统经济适应性是经济和交通系统的一种自组织、自适应现象,实际展现在不同发展阶段交通和社会经济系统出现“协调效应”。而“经济适应性”是指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系统间具有互相协调、互相作用的联系,进而调整交通运输系统本身结构适应性。

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属性、先进交通方式,公路经济适应性是指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公路和经济系统发展需求等相互作用分析,应做好适应性调整工作。作为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公路交通遵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诞生,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公路交通发展必须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为更好分析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可从下图分析。经济系统与公路系统之间存在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作用,能够进行良性发展机制的建立。同时,两者还存在相互制约与阻碍作用。

二、公路经济适应性分析

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可紧紧联系构成区域经济活动的各类要素,是经济布局形成的根本要素,交通方式的每一次改变、更新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扩展与区域产业格局变化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为实现交通经济一体化必须重视运输网络的合理构建。20世纪50年代,“公路产业带”在国内外出现,其为现代化交通方式对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改变的重要形式,进而对经济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并促进现代交通建设和区域经济增长。为更好地分析与研究公路经济适应性,需重视其布局、交通供给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公路布局和经济布局的复合度

作为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轴线,公路交通在宏观层面分析,其建设对地区经济布局规划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于微观层面而言,企业区位选择与公路建设息息相关。除此之外,作为区域、城市连接的快速客货运通道,公路交通可紧密连接国家、地区间的城镇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分布等,并按照“效率”和“公平”等原则,在现有布局前提下,公路交通利用规划建设,可对系统化、网络化程度进行最大限度提升,并对地域分布相对均衡加以重视,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交通通畅,更要对经济发展水平不足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加以改善,实现该地区经济发展。

公路建设需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更要按照国家各个时期发展战略导向作用,对各个区域间的地理区位条件加以充分考虑,在开发区域资源与城市化进程推进等方面应重视公路交通的带动作用,确保公路交通布局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联性,以此适应地区整体性规划,并达到协调国家、区域空间发展目标,提升公路交通和社会经济布局间的复合度。

(二)交通供给和需求流动的匹配性

以交通供给和需求均衡方向研究,公路网发展布局和主要线路走向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总战略、目标相符,并满足生产要素和产品流通的发展布局状况。同时应和交通流量流向要求具备统一性,进而将路网运输最佳水平发挥出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对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实施高度重视,如将公路经济适应性理念引入交通供给中,实现其与需求流动间的匹配性,可有效交通运输事业经济发展水平。

(三)公路布局建设时序的合理性

作为一个长期建设过程,公路网的完善常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建设资金、资源条件等。公路网布局需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公路建设需求进行全面考虑,通过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需按照区域建设具体情况,合理布局公路运输网。由此可见,公路建设布局适应性应与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实际情况相结合,需具备相应的时效性。

(四)空间布局上公路交通和交通综合体系的协调性

作为交通综合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公路建设布局需与综合运输布局、区域地区交通运输方式等相结合,以此选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各个交通网布局的合理性,如铁路网、航运网等,在和交通综合枢纽连接时,才能将各类运输方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也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层次布局公路交通网,也就是局部满足整体需求,以公路布局为前提,合理规划我国公路运输网,优化整体路网。

三、基于经济适应性的公路布局评价方法

公路建设网布局规划是指在交通需求与建设资金的制约下,对规划节点与规划线路实际走向的合理连接、布置,是整个公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目前公路网布局评价应从三点分析。

一是路网的整体规模与涉及范围,其选取评价指标主要为路网密度、目标长度等;二是路网的布局特点,其选取的评价指标主要为连通度、可达性、迂回率等;三是路网等级结构,其主要是对公路系统自身等级结构状况的反映。

由现阶段公路交通实际情况研究来讲,公路网布局评价对网络本身完善度较为重视,则并不重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协调适应度,如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生产力布局等。为缓解交通压力,实现公路网合理规划,需对公路系统自身发展问题进行有效处理,更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一体化。

基于经济适应性的公路布局评价方法研究,公路网络可表示为拓扑结构图,如相关城市、县市或公路,并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据等进行充分考虑。有两点集合V与点、点间连线的集合E构成的集合对称(V,E)为图,其表示为G(V,E)。节点为V内元素,边为E内元素。如图内随意一边(i,j)都赋予相应数(i,j)w,则被叫做边的权数。

在规划公路网时,路网联通度、可达性等为网络布局、性能评价指标。路网连通度公式如下:其中,规划区域内公路总里程由L表示;

规划区域面积由A表示;

规划区域内应连通的节点数由n表示;

相邻两节点的平均直线距离由H表示;

非直线系数由ξ表示。

同时,公路网特点可通过网络拓扑结构相关内容描述,公式如下:

β=d/v其中,节点连接率由β表示;

交通图内点和点间的连接线数目由d表示;

交通图内点和点间的连接线点由v表示。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客运轨道交通一体化;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3-0021-02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体化构建目的在于满足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给旅客出行的带来便利,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合理的交通活动空间,建设一体化的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已迫在眉睫。

1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必要性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出行需求也越来越多,一个方便适宜的交通运输体系会给人们带来便利,因此城市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

要想构建一体化的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就要先了解什么是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它是一种通过科学、统一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合理、衔接紧密、有利城市发展的客运轨道交通模式,而城市一体化的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有以下三个目的及意义。

第一,可以实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需要。目前,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人口增加过快,地面交通压力增大,城市交通供求关系矛盾也已成为大中城市交通的首要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只有构建合理、方便的城市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才能达到轨道交通运行的协调、设施的平衡、提高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优化公共交通的发展。

第二,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自身发展的需要。由目前的城市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是客运系统要集便捷快速、容量大、污染轻、耗能低、准时等优点于一体,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既有以上优点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可以对城市交通路线进行合理的布置,使其有效的衔接,让居民能够方便地换乘,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最终能够达到城市客运轨道交通的良性发展的要求。

第三,能够优化和调整城市的布局。城市交通影响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体化构建工程可以协调各种交通方式,诱导城市人口以及就业岗位的重新分布,更能提高城市可达性。要让城市的发展模式优而合理,进而能调整和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一体化轨道客运交通体系的构建是有效的方式。

由上述分析可知,城市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十分有必要。

2 一体化构建的一些方法

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在一体化的构建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标准适度统一、无缝接驳、换乘衔接、共线运行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体化的构建中要考虑全面,尽最大努力创建一个健康有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体系。

2.1 注重枢纽布设

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程度高低的关键是客运轨道交通体系一体化枢纽布设的好坏,客运一体化枢纽能很好地发挥客运系统的运行效果,提高客运系统的运行效率。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枢纽的布设对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枢纽布设能够解决我国城市客运交通能力紧张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作为城市交通骨干的作用。

从国外的一些实践结果来看,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枢纽有三个明显的优势,即布局合理、能力强大、内部功能分区合理,这从根本上能保证交通的持续畅达。城市客运枢纽的设计应结合市分区和地区公共活动的中心的规划进行布局设计,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枢纽的不同规模与功能,这样设计出的枢纽就能够布局合理;一体化枢纽的布局能充分利用地下、地上以及高架空间的资源,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的枢纽以方便各个方向的交通,能够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疏通客流,实现高换乘率,因此,枢纽能力强大;城市客运轨道交通体系一体化枢纽在设计时,就应注重站台、站场、停车等功能分区的合理布设,合理设计衔接通道,为客流疏导提供便利,这样就能保证交通通畅迅捷。

在城市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要改变以往对城市交通枢纽布设不重视的态度,同时也要从长远规划,要有长远设想。

2.2 注重基本模式选择

构建城市一体化轨道客运交通运输体系时,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以及城市现有的轨道交通网络条件总结出可以使用替代兼用模式、共轨运输模式和枢纽换乘模式这三种模式来实现一体化建设。

替代兼用模式是指城市客运利用铁路列车,将铁路列车引入城市,让其在市区内按照城市轨道交通方式运行的模式,最终形成城市列车,即一种可以让铁路列车在空闲时段、在城市范围内开行、完成城市范围旅客运输任务的新列车种类。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城市内道路资源的占用,而且可以减少旅客出行换乘的次数和时间、减小城市地面交通的压力,但同时这种模式的适用条件也比较严苛。从现有的轨道交通条件和城市的用地情况来看,可以在两种情况下采用这种模式:一是铁路已引入或外包,但该路径未设轨道交通线,可以重新规划、建设站点,且该铁路线上列出不繁忙,在空闲时段允许开行城市列车;二是铁路线路的有条件引用,即该方向尚未构建或实施城市轨道交通且该线路铁路不繁忙,在这两种情况下才能进行比较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才能使其实现替代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

共轨运输模式是指一轨多用的模式,即城市轨道交通线既能供城市内的轻轨的使用,也能在铁路列车进入城市后供其使用,让铁路列车可以在该轨道交通线上的站点进行升降模式。共轨运输模式可以借助市区地铁与市郊轻轨共轨运输、轻轨与市郊客运铁路共轨运输、轻轨与货运铁路共轨运输、轻轨与地面有轨电车线路共轨运输和通勤铁路与地面有轨电车线路共线运行五种方式实行。通过这种模式,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共享资源,也可以节省建设投资。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铁路类型都能适应该模式,同上一种模式相同的地方在于基于城市的自身情况,在城市轨道交通不繁忙及可通过改造技术满足共轨运输条件的基础上只有两种情况适用:一是城市既有的铁路延伸线上已有城市轨道交通,二是在已建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线方向上新建铁路。

枢纽换乘模式是指通过枢纽进行一体化的布局和设计,形成分布合理、衔接紧密、高效的换乘枢纽站,最终方便各个站点上的旅客,达到方便快速换乘的目的的一种城市客运轨道交通模式。这种模式不但适用范围较广,而且也不受轨道交通类型的限制。同时,合理的枢纽站分布也能减少旅客的换乘时间和次数,可以缓解城市地面交通的压力,并提高客运效率。枢纽换乘模式又包括同台换乘、垂直换乘和分层换乘这三种高效的换乘模式。

由以上三种一体化构建模式来看,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在选择的时候,要根据城市的规模、城市的需求、城市交通发展情况等选用适合的模式。

3 构建的基本原则

在城市一体化轨道客运交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一些原则,以下列出一些。枢纽的设置目的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给乘客提供最佳路线的选择,因此要遵守以人为本原则;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规划与布设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就需遵守与城市发展协调原则;城市一体化轨道客运交通体系的构建不仅要给乘客出行、城市发展到来利益,而且要让公共交通运营公司受益,遵守整体效益最有优则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根据上述的三种构建模式中,也有需要注意和遵守的原则。在替代兼用模式中,设计线路应有一定的超前性,要遵守与城市的规划相匹配的原则,尽可能采用城市的地下路线,避免对城市带来不利影响,为降低建设成本,在城市中可以利用能力富裕的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路径,站点布局要符合城市内客流的分布特性,有效利用城市交通资源的配置。在共轨运输模式中,要做到其线路技术条件同时满足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的条件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设施、设备条件要适用于跨线运输的车辆,共轨列车要能够接受统一机构的调度指挥。枢纽换乘模式中,铁路站点布局符合城市内的客流分布的特性和轨道交通网络构成,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要与城市土地规划相匹配,线路与站点设置要符合铁路列车种类和性质的要求。

4 结 语

随着居民的出行次数和距离的逐渐增加,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要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构建出一个方便快捷的综合客运运输体系为旅客服务已成为未来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趋势。作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一体化轨道客运交通体系的构建不容忽视,实现一体化的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应是今后研究探讨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郑毅,王燕凯,孔令洋.用三大理念构建高效城市轨道交通网络[J].都市快轨交通,2011,(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范文第4篇

Key words: multimodal transport;logistics park;plann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90-04

0 引言

物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物流园区是这个庞大系统中功能最全面、业务最丰富的节点设施,而城市交通即是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物流系统的支撑纽带。从物流运行角度分析物流园区布局与城市综合交通的关系是决定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目前对物流园区研究较多的是其本身形态和功能,很少对物流园区布局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关系进行详细梳理,文章以沈阳苏家屯物流园区规划为研究案例,试图探讨依托交通优势促进物流园区合理布局的有效手段。

1 物流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物流园区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济组织方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通过对社会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中的流通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可以从整体上提升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水平。物流园的建设对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1 促进产业链的发展 物流园快速发展对提高流通行业运行效率、整合流通全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加速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产业链全面整合带动区域的快速发展。物流园的重要功能就是集聚整合,通过集聚扩大了企业服务范围,增加商贸机会。现代物流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项目越来越多,如今更多企业已将主要精力放到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将辅助业务进行外包。物流园通过这种聚集效应,使企业能方便的寻找到不同特色的物流服务商[1]。

1.2 优化投资环境发展 很多地区早期的产业园区为了促进园区的快速发展,政府往往首先采取一系列优惠性政策吸引大量的企业入驻,使园区迅速壮大,这在发展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各类产业园区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能够提供适合企业发展的优良园区环境显得更为重要[2]。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渔区物流系统的支持能够使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将使企业获得更强的综合竞争能力。

1.3 改善城市环境品质 通过将现有零散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物流园的优势,利用统一发展的模式,如此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形象,还有利于满足城市功能发展的需要,比如改善环境、优化交通、方便生活、利于生产等。

2 物流园的区位特征与交通需求

2.1 区位特征分析 物流园区布局一般靠近交通枢纽地区,紧临航空港、铁路枢纽和便捷的公路交通,园区宜采用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衔接;靠近城市干道出入口区域,便捷的对外交通是配送中心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临近城市流通节点,靠近交易市场,可缩短运距、降低运费,具有较大物流量或者供给需求;同时考虑土地要素,不占基本农田,周边用地拓展空间充裕,土地成本较低;也要考虑生态环境等因素,尽可能降低对城市居住区的干扰,对于大型物流园区,应适当布局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区域,将有利于城市交通的运行,改善拥堵的道路交通状况,提升城市整体机能。

从园区位置与城市的关系角度,物流园区的区位条件分为三种:内含――建设在城市之中,或是接近城市中心;咬合――建设于城市近郊,融入城市脉络;独立――建设于城市远郊。三种区位关系中,咬合式发展是综合性物流园区较为适合的方式。苏家屯区目前的区位正适合发展该发展模式。(图1)

2.2 交通条件分析 交通运输是物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网络的高级综合节点,一般是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节点,通过外部交通网络实现中转运输、物资集散等功能。

物流园区外部交通系统包括外部交通设施、集疏运通道网络及物流园区与外部交通的衔接部分[4]。外部交通设施在城市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外部交通设施主要包括港口、机场、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和口岸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通道网络是指连接物流节点的货运干线系统,包含城市干道、公路、铁路、水运及空运等多种方式及其组合。另外物流园区与外部交通的衔接通过道路交通完成,衔接处通常是物流园区交通的关键以及瓶颈所在。(图2)

一般物流园区多采用公路运输模式,内部功能组织也主要依托公路运输模式,是典型的城市以及区域运输配送型物流园区;依托铁路运输的物流园区,除与公路交通衔接外,还会通过铁路专用线引入园区内部实现与国铁干线系统相链接;采用水运交通的物流园区,从空间布局角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前方码头堆场与后方陆域园区结合的非集中型布局模式,第二种在有充足开敞空间港口区,将作业区与集装箱堆场集中在园区内部建设,岸线资源较为有限的地区,一般采用依托港口外建设物流园区的第一种模式;依托航空港的物流园区,一般紧邻航空港通过专门的装卸作业空间进行运输衔接,因为航空港内部空间较为紧张,而且建筑高度有限制要求,其建筑空间将会较为局促,仓储能力有限。

3 沈阳市苏家屯区物流园发展优势

沈阳市苏家屯区交通四通八达,“海陆空”交通体系完备,航空、高铁、高速、轨道交通等构成的“沈阳综合交通枢纽”逐渐成形,并在沈营和沈本两大城际连接带上发挥更加重要的枢纽作用。机场路及东西延长线横贯苏家屯区,将为临空物流业、临空制造业、临空休闲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将成为苏家屯东西走向的重要产业带。机场路以南3公里处的四环线以及确立的五环线,线形走向科学合理,一方面,拉开了沈阳城市发展的骨架;另一方面为大浑南留足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图3)

如此看来,苏家屯区地处多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的区域。苏家屯铁路货运编组站与桃仙机场,两者相距仅10公里,并且有现代化的宽广的快速路――苏桃路相连。在“编组站―苏桃路―机场”周围15公里范围内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多条国道、省道干线穿过,本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交通运输条件极佳。

4 交通导向下的苏家屯物流园规划策略研究

4.1 依托铁路枢纽促进物流业发展 由于受到铁路运输能力、运输经济性和经营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近年来,沈阳市铁路货物运输一直徘徊不前。从铁路运输设施和城市发展布局的衔接来看,也存在较大问题。由于城市空间拓展以及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大型工业、仓储等向郊区迁移,原有铁路货运设施布局相对滞后于货运需求改变,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和布局结构调整要求。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过分强调了公路货运和铁路货运的竞争关系,忽视了两者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特点,造成目前沈阳市公铁联运不完善,不能有效发挥铁路运量大、长途快速的优势和公路运输方便灵活、门到门的特点。

沈西编组站、苏家屯编组站是沈阳铁路枢纽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物流产业的发展建设给铁路运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苏家屯物流园区的发展也是苏家屯铁路枢纽的发展需求。依托苏家屯铁路编组站,特别是与中铁集装箱、中铁特货、中铁快运三大专业化运输公司相结合发展,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有关的物流业,走地、铁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路子。在优势互补、业务合作、战略联盟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同发展综合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整合地、铁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构建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重点发展物流方案策划、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门到门物流运输服务,铁路、航空、公路、水路(干港)和中转、联运货运等项业务。通过共同开展一体化物流业务,迅速造就一个竞争力强大、生命力活跃的“苏家屯铁路物流”品牌。

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物流业选择发展地区位于苏桃路西段,沈大高速路以西,两个高速公路出入口之间的地带。有多条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道通过,与城区、高速公路的联系十分便捷,靠近苏家屯铁路货场,同时便于引出铁路专用线,并有较为广阔的扩展空间,是沈阳浑南地区实现多方式联运的最佳选址,是苏家屯区多式联运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4.2 依托公路主节点促进物流业发展 公路具有运输灵活/便捷的特点,凭借该特点公路在货物运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有效的衔接了各种运输方式,公路主枢纽就是在促进多式联运打通综合运输关节的指导思想下的产物,可有效促进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公路运输枢纽对于物流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一般来说,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的地理位置较好(多在城市中心边缘),具有交通便利/地价低廉/扩展余地丰富等优势,物流园区初期可以利用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的上述优势,依托公路运输枢纽进行发展,比如首先以某个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或站场群为基础,扩大其土地、建筑规模和主体功能,将其改造为一个初级的物流园区,然后再通过运输方式的整合和中立经济责任机构的设置对其进行功能上的改进。

通过路网间快速联系通道以及信息系统建设,整合现有公路运输工具、仓储设施和配货中心,促进区域公路物流发展向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首先,建立区内各类主干道路之间快捷的联系通道,基于现代物流业“实时运输”的基本需要构建、完善和优化道路网络体系。其次,注重完善和优化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并通过发展运输实时跟踪定位系统、运输路径优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网络定位系统、条形码技术和红外线感应系统等新型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电子化管理过程与网络支付结算系统、电子商务融为一体。

根据沈阳市周边高速公路布局及立交桥、通道桥位置,结合城市现状的功能分区及工业布局,可以判断出沈阳市道路货流主要方向。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起点或讫点在沈阳市内部的内外货流交通、起点和讫点都在沈阳市外部的过境货流交通。

通过对沈阳市地理位置和产业布局进行分析,以及对沈阳各方向主要出口路的货运交通流量进行抽样观测,可以得出西向是沈阳市出入境和过境货运交通的主流向。由于西部的铁西新区是沈阳最大的工业区,京沈高速出口附近的沈新路和沈辽路是沈阳市货运交易最为繁荣的地段,其次是南部的沈大沈丹方向,最少是北部。

4.3 航空物流发展重点 沈阳航空货运主要依赖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货运站。机场货运站位于国际机场内部,是目前处理沈阳地区航空货运、货邮的重要基地。1995-2003年度桃仙机场的航空货运趋势是稳定增长,2003年的货邮吞吐量已经达到8.8万吨,同比2002年增长19.4%,在总货运量中所占的比例为0.02%。虽然沈阳航空货运量增长速度较快,但对于快速货运需求量的急剧增长以及沈阳对外贸易量的大幅增加,航空货运量在沈阳市货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有待增加。目前,航空货运的集疏散全部通过公路来完成。

根据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成果,规划把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建设服务沈阳经济区的国内骨干机场,逐步发展成为振兴东北民航事业的中心机场。机场部分跑道和站坪满足A380等F类飞机滑行要求。桃仙机场规划总面积为19平方公里,远期布置四条平行跑道。2040年预测旅客吞吐量7000万人次,2020年预测旅客吞吐量2500万人次。2040年预测货邮吞吐量110万吨,2020年预测货邮吞吐量40万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经贸交流的进一步加强,21世纪初将会给现代物流业带来快速的发展。促进临近机场的物流发展优势真正地转化为现实。一是要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当前的物流基础设施协调,补充设施的缺口,改善设施功能,在苏桃路东段1机场临近区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区,主要包括国际货站、快件中心、现代化的仓库设施等,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二是要发挥航空港、航空公司和地方政府多方的积极性,通过各级行政引导、行业之间的协调构建综合化、集团化物流运营公司。三是把与空港物流相关的物流加工区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临空型”产业基地。

4.4 促进海运物流(内陆干港)建设

内陆干港(简称CPS,也叫集装箱货运站、中转站)将沿海地区的口岸优势与腹地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把沿海口岸的保税、港口功能延伸到内陆腹地的重要城市,可以实现保税港区、内陆干港的联动发展,共同打造东北物流大通道2。要协调铁路集装箱运输,抓住大连港、营口港等港口完善腹地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基础网络体系的机遇,打造苏家屯区内陆干港,形成沈阳经济区的集装箱中转、拆装箱、放关的主要场所,形成港口作业、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国际贸易、商品展示、研发检测等功能区。

根据内陆干港以及保税物流区的选址要求,在临近主要交通枢纽区、交通条件便利、扩展空间较大的地区,单独选择建设。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布局;地下空间

ABSTRACT:This paper is explored an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Through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zhou West Railway Station、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and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I explore the functional layout and positioning of hub, the hub of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the layout of underground space hub solution to the problem.This Paper are focused on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transport facilities, the layout of large-scale integrated transport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ofthe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KEY WORDS: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transport facilities layout; underground space

中图分类号:U412.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及特点

1.1 概念

交通枢纽是在两条或两条以上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中转、装卸、仓储、信息服务及其他服务功能的综合性设施。一般由车站、港口、机场和各类运输线路、库场以及运输工具的装卸、到发、中转、联运、编组、维修、保养、安全、导航和物资供应等设施组成。

城市交通枢纽是指位于综合交通网络交汇处,一般由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重要线路、场站等设施组成,为旅客与货物通过、到发、换乘与换装以及运载工具技术作业的场所,又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城间交通的衔接处。综合交通枢纽实质上是一个系统,它包含线路、站场、运载工具和信息、管理服务等

城市交通枢纽可以分为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和货运交通枢纽两大类。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务于市内交通,以承担市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和不同线路内部中转换乘为主要功能;另一类是位于机场、火车站、码头等,主要解决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转换问题,通常称之为“对外交通枢纽”。城市公共交通枢纽承载着多种交通方式于一处,既要在有限的场地内解决内部各种车辆的流线组织问题,完善与外部各种交通系统和周边道路的衔接,更是改善该地区的整体交通环境,吸引大量客流发挥商业潜能的重要节点。

1.2 基本特点

(1)交通枢纽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也是大宗客货流中转、换乘、换装与集散的主要场所,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和联运的基地。

(2)交通枢纽是同一种运输方式多条干线相互衔接,进行客货中转及对营运车辆、船舶、飞机等技术作业和调节的重要基地。

(3)旅客到达枢纽至离开枢纽的一段时间内,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等候环境,包括餐饮、住宿、娱乐等。也提供货物堆放、存储场所,包括包装、处理等服务办理运输手续,货物称重,路线选择,路单填写和收费旅客购票,检票运输工具的停放、技术维修和调度。

(4)交通枢纽大多依附于一个城市,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城市实现内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2 项目背景及问题研究

2.1 项目背景

随着兰渝线、宝兰客专线、兰新第二双线、兰州-机场-武威-张掖城际、兰州-天水城际等铁路的相继建设。兰州西站将完成“货”改“客”的功能转换,另外兰州西铁路旅客站房已进入实施方案的设计阶段。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1、2号线也将通过此区域,并在此设置地铁换乘站。兰州七里河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也将在此地区规划长途客运站和公交枢纽及公交首末站。兰州西站将成为集高铁、城际、地铁、长途客运、公共交通、出租和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枢纽。

2.2 问题研究

1)铁路的天然割裂使得城市结构缺乏整体性。基地东西向交通压力大,铁路两侧城市空间联系不足,道路系统不完善。

2)西客站区域现状土地利用以铁路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用地功能混杂,用地零星,布局散乱。

3)车站对周边地块缺乏系统的延伸,缺乏枢纽的一体化设计。缺乏对周边地块地下空间的统筹考虑。

4)该区域的城市形象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周边建筑不能体现大型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空间形象。

5)随着轨道交通1、2号线换乘站,公交枢纽和大型社会车停车场在此区域的规划建设,缺乏区域交通流线组织的考虑。

3 枢纽的布局策略及功能定位

3.1 布局策略

针对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理论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策略:

1)区域交通设施的整体布局

2)区域交通流线的合理组织

3)区域换乘形式的一体设计

4)区域城市设计的引入应用

3.2 功能定位

兰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是以大型国铁站房为主体,建设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其功能目标是形成国内一流的综合交通枢纽、带动七里河副中心的开发建设、形成西站地区的城市窗口形象。其定位如图1所示:

4 枢纽各种交通设施的综合布局

总的来说,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设施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铁路设施;包括站场、站房、站前广场等。二是为旅客服务的城市配套的设施,这其中包括轨道站、公交站、出租车上落客区及侯客区、社会车上落客区及侯客区、长途车站、旅游车停车场、非机动停车场等。兰州西站是以大型国铁站房为主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其所配套的交通设施主要由国铁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和常规交通设施组成。

4.1 枢纽交通设施的总体布局

兰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由北至南分别是北综合广场;旅游巴士停车场、长途客运站、地下公交枢纽、地下出租车、社会车辆停车场;地铁1、2号线兰州西站站;铁路客运枢纽;南侧交通广场、公交首末站、旅游巴士停车场、地下出租车、社会车辆停车场,地铁2号线南广场站。其总体布局如图2所示:

4.2 枢纽交通设施的组成及规划设计

4.1.1 国铁设施

兰州西站位于兰州七里河区,处在兰州市中心地带,是利用既有的兰州西编组站的位置而新建的大型综合车站。其站场规模为15站台29线,站房的总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米。站房以北的广场为集交通换乘、配套服务、城市形象、环境景观多功能的综合性广场,北广场面积为14公顷。站房以南的南广场定位为交通广场,其用地规模控制在4公顷。

4.1.2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

轨道交通作为大城市居民未来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轨道交通与铁路的换乘量将随着轨道线网的完善而逐步增加,并有可能成为铁路集散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兰州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由1号线、2号线和3号线共三条线路组成。地铁1、2号线垂直交叉通过西站枢纽地区。西站枢纽地区的轨道交通布局为“一纵一横”结构,即地铁1号线平行于铁路站场方向,在北广场靠近铁路客运枢纽附近设站,地铁2号线由东部城关区方向北上在南广场设站后穿越铁路站场后在北广场设站与地铁1号线车站换乘,如图3所示。

4.1.3 常规城市交通设施

常规城市交通设施包括公共汽车站点、出租车停车场、社会车辆停车场、长途客运车站、旅游大巴停车场、贵宾车停车场。相关的客流预测、泊车数量以及相关的场地面积如表1所示。基于表1的预测,结合枢纽总体布局, 对常规交通设施予以布置。

(1)公交枢纽

现阶段,公共汽车是城市中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在进行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布局时应当优先考虑公交站点。根据客流需求和《兰州七里河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兰州西站北广场布置公交枢纽一处。考虑到北广场为综合广场,为了寻求人行和广场景观的连续性,故将公交枢纽布置在北广场地下一层。在南广场,将公交首末站布置在地面东侧。

(2)出租车停车场

出租车的交通集散作用仅次于公交,但是其车流量较大。其上落客区和停车场的布置应以良好的交通组织为基础。在北广场,规划的出租车停车场在地下一层西侧,其布置应具有一定的可扩充性,以适应对出租车需求的动态变化。在南广场,规划将出租车停车场布置在地下一层的西侧。

(3)社会车停车场

随着城市中私家小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社会车辆所承担的出行作用也逐渐增大,所以在规划中考虑的社会停车场的面积应较大。在北广场,规划的社会车停车场布置在地下二层东西两侧。在南广场将社会车停车场设置在地下一层东侧。

(4)长途客运汽车站

为加强公路铁路联运,根据《兰州市七里河地区控规》的要求,在北广场西侧商业地块以西布置长途客运车站一处,面积为3.6公顷。

(5)旅游大巴停车场

为了满足城市的旅游需求,往往需要布置旅游大巴停车场。故兰州西枢纽还布置了三处旅游巴士停车场,分别位于北广场东西两侧和南广场西侧。

4.3 枢纽地下空间的布局研究

4.3.1 地下空间总体布局

枢纽充分利用西客站黄金地段的商业价值以及解决自身大量的停车需求,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自身特点将商业空间和停车空间向地下拓展,形成发达的地下空间系统。枢纽的地下一层以停车和商业、餐饮和活动空间为主。地下二层的主要功能为换乘大厅,另外还设计有停车场和部分商业空间。

4.3.2 西客站枢纽地下分层布局

1)地下一层

地下一层西侧为出租车停车场,东侧为公交枢纽。中央过街通道穿过西津西路,中央通道两侧布置商业空间。其地面标高为-6.50米。

2)地下二层

地下二层为-11.00米的出站层和-12.00米的换乘大厅层,二者由坡道连接。-11.00米出站层设置出站地道、南北联系通道通往换乘大厅,-12.00米布置换乘大厅,地下社会停车场、地铁付费区以及部分商业。换乘大厅采用通高设计,面积为1.1万平米。

3) 地下三、四层

地下三层是地铁1号线站台层,地下四层为地铁2号线站台层。

5 结语

本文结合兰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从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枢纽的交通设施组成到枢纽交通设施布局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就兰州西站枢纽而言,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设施布局涉及到城市规划、城市铁路车站、城市常规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等多个专业。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规划,除上文关于交通设施的布局外,在规划布局中还应注意:

(1)详细分析交通设施的组成,对各种交通方式所需要的设施场地予以统筹考虑。

(2)对各种交通方式所产生的车行流线结合枢纽布置进行交通分析和规划。为避免车流的冲突,通过对出入口的布置和交通管制形成合理的车行组织。

(3)与车站周边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机衔接,进行周边地块的城市空间及景观设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纳王有为 张国华 李凌岚. 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布局研究[A].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会2005年论文集[C].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24-428.

[2] 闵雷黄焕.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的城市设计[J]. 城市规划,2009.33(8):76-79.

[3] 倪明. 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的启示[J]. 交通科技,2010(1):94-96.

[4] 盛辉 刘云强 黄咏梅. 武汉火车站现代化交通枢纽综合体[J]. 时代建筑,2009(5):54-57.

[5] 常四铁 叶青. 铁路客运综合枢纽规划与换乘系统优化设计[J].城市规划学刊,2009(7):19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