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道德年度个人总结

职业道德年度个人总结

职业道德年度个人总结

职业道德年度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公司属党总支、各党支部:

近年来,公司坚持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广大职工群众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职工对公司发展前途充满了信心。特别是经过“四五”普法宣传教育,职工群众的法制意识普遍增强,敬业爱岗、遵纪守法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教育职工群众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根据局党委《关于开展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公司党委决定集中三个月的时间,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开展一次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职业道德及法制宣传教育,目的是帮助广大职工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油田利益。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推进油田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热爱之心对待油田、以忠诚之心对待企业、以奉献之心对待岗位。引导职工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行为准则,自觉用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约束自己。引导职工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热爱油田、热爱物探、热爱集体,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从违法犯罪案例中受到震憾、得到启发,提高警惕性、增强免疫力;引导职工依法经营、依法办事,运用法律维护国家、企业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勇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健全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建设“和谐企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

(一)活动的主要内容

1、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各党支部要以普法办公室编写的材料为基本学习教材,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控制手册以及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认真学习。各支部也可结合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增加其他教育内容。[本文出自文秘站网-]

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各支部要组织职工群众认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操作服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通过组织职工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引导大家掌握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标准,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二)活动的主要方式方法

各党支部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利用政治学习时间、交接班时间或职工息工时间,对干部职工群众进行集中宣传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具体方法:一是组织职工学习有关宣传教育材料,做到自警自省自励。二是组织班组职工讨论,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三是由各级领导干部备课、宣讲。四是购买并组织职工收看相关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录像片。五是参加局有关部门组织的《法纪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活动。六是利用广播、橱窗、黑板报、网站等宣传工具,宣传有关职业道德内容和法律法规。七是选树宣传活动过程中涌现出的敬业爱岗、遵纪守法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要组织人员多向报社、电视台投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教育氛围。

三、活动时间安排和步骤

宣传教育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安排部署阶段(20__年2月6日至2月23日)。这一阶段是活动的起步和筹划阶段。各党支部要根据公司的总体部署,对本单位的教育活动作出具体的安排,列出学习计划和活动运行大表,制定具体措施。各级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做好辅导准备;组织科要对违法犯罪案例进行整理,穿插到法制教育内容之中。

2、宣传教育阶段(2月24日至4月10日)。各党支部要按照活动方案深入扎实地开展宣传接育活动。活动中,要把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穿行,做到生动活泼,易于职工群众接受。要把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同形势任务教育结合起来。要强化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要把学习、宣讲和讨论结合起来,在向职工群众讲解时,要以案说法,针对所举案例,围绕“如何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和提高法制意识”这一主题进行大讨论,通过讨论让职工认清几个问题。要把领导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演讲、知识竞赛等,使职工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要把选树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宣传爱岗敬业、见义勇为等正面的先进典型,又要对一些损害公司利益等不良行为进行曝光。要把教育活动与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忠诚企业教育,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同感,自觉宣传、维护公司良好形象,勇于同有损企业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总结验收阶段(4月11日至4月30日)。各支部要对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情况进行自下而上的总结。要以班组为单位进行群众性自我总结,看自己受到哪些教育,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不足,今后如何纠正。党支部要

召开职工大会,对教育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肯定成绩,提出要求,并于4月25日前将书面总结报公司党委办公室。在活动期间,公司党委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支部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根据情况进行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四、几点要求

1、要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各党支部要把这次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作为形势任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切实抓出成效。教育活动由党办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加强对教育活动的指导,确保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2、要把教育活动与强化管理结合起来。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是手段,杜绝和减少违法现象是目的。各支部要组织干部职工紧密联系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查找差距,制订措施,认真进行整改。要针对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和落实好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要严格执行油田《关于严重违反生产经营管理规定的处理办法》和油田内控手册以及公司各项规定,严肃处理违规人员,使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要妥善处理教育活动与生产经营的关系。开展教育活动是为了增强职工法制观念,更好地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促进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各支部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因为开展法制教育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也不能因生产任务繁重而忽视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要做到统筹安排,互相兼顾。

职业道德年度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29-02

中国政府目前致力于改革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03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的教育宗旨,他强调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注。从社会大环境而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正面临空前旺盛的需求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为推动职教的改革和发展,连续召开会议,不断文件,教育部领导亲自主事,大力推动,确实十分重视。 "在第四届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表彰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育用,无德无才弃之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这表明了企业很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概述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遵守与其本职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现代管理学认为,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竞争力息息相关。作为培养劳动后备军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为主,在重视对学生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对这种实践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的人格,内容十分广泛,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2.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现状

虽说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以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令人称道的业绩,但也确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学生,不仅缺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缺乏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甚至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可以说,当前社会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评价并不高,这说明我们的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总体上还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3.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反映的问题及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中职生职业的道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在中职院校普遍推广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在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由于学制短、时间紧,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感受、体会和修炼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于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这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就是其品德、人格的体现。所以,注重养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o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2.1教学方式单一,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在我国中等职校中,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职业道德课的课堂教学进行,而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文娱活动、专题讲座、报告会等以活动的形式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较少。由于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学生总感觉缺乏主体性和能动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3.2.2教学内容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有关调查显示:只有9.8%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或他们专业将要从事的行业。90.2%的职业道德教育只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的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很少涉及。

3.3原因

3.3.1从中职生自身特点来看。目前中职生的年龄普遍处于15——20岁,正好处于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们常常同时具备这两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15、16岁,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此阶段的孩子除了在记忆力上有优势外,思维的发展也开始朝着抽象逻辑思考的方式发展。而在社会性发展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第二次飞跃。年龄范围大约为17、18——35岁的属于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而中职生同时具备青年初期的一些心理发展特点,比如在认知发展方面,思维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上,思维形式开始朝着辨证的、相对的、实用的方向发展。在社会性发展上,形成的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需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不断进行修正。同时,开始懂得逐步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职业的适应,更能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起到的指导作用就会更大。

3.3.2从国家的职业教育环境来看。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这标示着社会对职教事业的高度认同, 反映了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和飞跃。职业教育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 更表现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落实到职业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接受某种理论,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同、同化和内化。根据这一理论,我认为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4.1强化职业道德意识的内化作用职业道德意识是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的思想意识基础,是职业道德理念内化的结果。道德理念的内化,是个人将社会和群体公共道德理念转化为个人道德意识的过程,是在个人行为意识 (包括具体行为)与社会、群体道德理念与规范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是内心对社会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的真诚信奉。

要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行,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识,使道德主体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道德对公民个体和社会的价值,从理性上认同社会道德,从情感上真诚地接受社会道德,愿意践行社会道德,并在意志上能够坚持持久。内因、外因双管齐下,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4.2职业道德行为能力的形成条件。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自觉采取的符合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的行为,它既是职业道德意识外化的过程,也是职业道德意识内化的结果。把建立在职业道德意识基础上的道德目标追求成功地体现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并得到民众、组织和社会普遍认可的能力称为职业道德行为能力,它是与从业者的职业情感、性格特质、意志品质、行为规划能力、行为价值取向判断能力、行为目标实现能力 (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能力,需要通过有意识的、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

4.3设置更加合理完整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4.3.1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4.3.2专业课教学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4.3.3通过见习和实习活动深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养成职业道德行为

这是目前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在评价德育的效果中不仅关注的是"知"单方面的内容,更实质的是要体现于"情"、"意 "、"行"上。为了增加德育的实效性,除了重视教学计划中的显性课程外,必须还要注意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的开发和挖掘。

4.4从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起。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必须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加强职业理想、事业信念教育,可以促进自由自觉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4.5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训练能巩固专业知识和强化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职业意识。重视技能训练,就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实训中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这样能使学生在比赛中强化专业技能。最好是以企业标准开展实训教学,以达到实训教学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无差别对接。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

5.结论意义

中职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否发挥作用,既要看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因此,中职院校应该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

最后,中职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育和培养。中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充分考虑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应遵循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为今后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9

[2]罗箭华,韦茜.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三段式.[J].教育与职业,2009,12(35)

职业道德年度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德;教师伦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演进历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1-0006-05

易连云,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琰,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400715。

① 基金项目: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三个倡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编号:2012ZDA07)。

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职业不同,现代教育制度下的教师职业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与社会角色,教师必须发挥特定的社会功能,承担特定的义务与责任,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职业道德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于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职业道德是一种规范职业行为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以约束教师从教行为,保证教师顺利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教师的服务质量。

一、建国后我国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先后颁布了四部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总体来看,四部规范条目与字数较少,内容涉及范围较宽泛,条目多属于纲领性规范,偏重理想和要求,实际操作性较弱。

(一)“四化”建设背景下的师德规范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社会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教育要“造就千百万适应四化需要的又红又专的人才”。[1]党的十二大特别指出,要把发展教育作为四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将振兴教育看成是振兴中华的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的各种社会功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还特别指出,“要在各行各业加强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在十二大精神和“三个面向”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人师表”等活动,提出了成千上万个“爱生公约”和“为人师表公约”。

我国第一部教师职业道德守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就在这些活动和公约的基础上概括总结而成,并于1984年10月13日由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社会结构仍呈现出明显的“总体性社会特征”,政治、经济和意识中心高度重叠,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不具有明确区别。[2]因而该规范的六条规则中,有一半条目涉及政治要素,保证教师“政治正确”是该规范的核心内容。规范不仅提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执行教育方针的要求,还倡议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又红又专”和“为人师表”是这一规范的核心精神。

(二)“教育现代化”语境中的师德规范

如果说最初教育地位的恢复主要源于教育之于经济和社会的工具价值,那么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自身的现代化也逐步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邓小平于1983年为景山学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成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和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特别强调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此后,“教育现代化”这一话语作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延续,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3]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成为新时代的强音。这一时期,培育“四有”新人仍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坚实基础。同时,80年代后半期教育还面临着新老教师的交替问题,50、60年代的老教师大多不能继续工作,大批中青年教师将要接班。“年轻教师最大问题,不在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技能技巧方面,而在于是不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是不是懂得教育是干什么的,是不是热爱教育事业,是不是有献身精神”,[4]这些都要求继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建设一支政治与业务素质都过硬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有效防止国际资本主义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此外,这一时期大量未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代课教师注入到教师队伍之中,尽管多数代课教师都能尽职尽责,但仍有不少教师的道德素养亟待提高。

在此背景之下,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于1991年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与1984年的教师道德要求一脉相承,仍比较注重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新规范更注重各条目之间的逻辑性,不同类别的道德要求不再混杂在一起,“规范内容在整体上更具有层次性意识。主要调节教师作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伦理道德关系和教师与学校集体的关系”。[5]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师德规范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和市场社会已经基本成型,中国完全卷入了“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之中。中国进入了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分化阶段,人们不再有统一的思想基础。“教育先行”“教育改革”“主体性”“学习型社会”等主张不同程度地转化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内容。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在这一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步扩大,引发了中国社会的精神与道德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见利忘义事件层出不穷,精神与理想日趋沦丧,社会道德约束几近解体,国人的精神家园逐步沦为“旷野中的废墟”。“这股极富中国化特色的‘商品化’潮水不仅使公众文化素养普遍下降,更标志着整整几代人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冷淡,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我们已经对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丧失了兴趣”。[6]针对这种思想多元、道德滑坡的社会状况,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之后,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中心的“三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全面展开。“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成为各行各业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也成为1997年师德规范修订的指导思想。此外,教师行业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部分教师不安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利用职业之便谋取私利。“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严重压抑了师生的生命个性发展,造成一系列师德失范的现象,这些社会事件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师德规范的修订。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均发生了极大改变,这让规范修订背负了更多的社会道德责任与使命。1997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了较大的改变,其内容更加具体。它首次将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列入其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在行文方面,每条规范均以一个原则引领数个具体内容的方式呈现,使规范重点更加突出、逻辑性更强。

(四)“新社会结构”中的师德规范

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社会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特征,新的社会基本结构特征和运作逻辑已经开始定型和固化,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贫富差距扩大的程度加大且继续恶化,甚至出现了失控的趋势,贫富悬殊也开始固化为社会结构。[7]新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伦理关系的解体、新的伦理关系还未成熟之际,是非不清、善恶颠倒、美丑混淆成为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这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信仰危机、诚信危机、道德冷漠日趋显现,2001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近六成人赞同“现实生活中,诚实常常会使人吃亏”的看法,不同意这种说法的人只占四分之一。[8]为了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分清美丑,促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党中央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新社会结构中,职业道德也遭到了较大的冲击,“价值观念紊乱、职业选择失衡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忠于职守观念淡化,敬业精神弱化,影响到各种社会工作的质量”。[9]汶川大地震中范美忠不顾学生而自行逃离教室,之后又在互联网上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师德大地震;安徽杨经贵老师上课过程中一名学生因打斗致死等事件,都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层出不穷的师德问题不断挑战人们的认识,重建师德规范势在必行。

2005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师德建设要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进行。2008年,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规范首次将“保护学生安全”列入教师的道德要求之中,要求教师要“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版规范还突出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规范的操作性。

二、我国师德伦理的变迁特点

自1984年我国第一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发以来,目前规范的内容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分析职业道德规范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一)政治主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变迁

通过对四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演变历程的审视,可以看出,尽管规范中的政治性力量和因素在逐步降低,但政治因素仍是师德规范变迁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每一次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发和具体内容都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从前文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历程的政治背景的描述中便可窥见一斑。此外,与国外行业自律规范不同,我国所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均由行政部门颁发,这也必然会导致规范的修订与内容富含政治意味。

从内容来看,我国第一部分职业道德规范的政治意味最浓。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仍是一种“总体性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中,“政治挂帅”成为所有行业的鲜明特色。同时政治与道德之间的界线不清,道德内部结构模糊,使许多并不属于职业道德的个人道德倡议、公民道德要求和法律条文充斥于规范之中。90年代后,虽然我国社会结构已经逐步分化,可政治话语仍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指导性作用。2008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一条也开门见山地指出,教师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师德规范的伦理价值逐步分层

从国际上看,比较理想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具有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三个层次的内容。理想层次的要求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原则层次的要求是中级要求,规则层次的要求属于最低要求或起码要求。[10]从历史上看,我国遵循的是“取乎其上”的道德高标,形成了注重道德理想、忽视道德底线的道德传统。加上我国教师在古代被视为圣职,是社会的道德榜样和楷模。因而传统师德也大多属于理想层次的师德要求,原则与规则层次的要求较贫乏。

因之,从内容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属于道德理想和原则层面,具体道德规则较少,呈现出“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格局。这种特点在每部师德规范中都较为明显,但总体来看,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努力扭转这一倾向。2008版职业规范中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比例较以往有所增加,多是先提出正面的要求后,再以“不……”的方式提出否定、禁止的要求(只有第六条没有出现“不……”)。[11]这种方式更便于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借鉴和操作,可以有效地约束教师不当的从教行为。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专业特性逐渐显现

一般来说,可从两个方面考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特性:一是对职业道德界线的探讨,二是对教师劳动特点和劳动关系的关照程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的界线开始了争论与探讨,目前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尽管规范之中仍旧包含不少政治、公德和私德等不属于职业道德范畴的规定和要求,但整体来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一直保存着对“专业能力”和“关爱学生”的要求,还逐步将教师对专业的责任和对专业关系的维护置于规范的核心位置。

教师职业在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其专业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专业特性要求教师不能将其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工具,而要将其视为一种职志、一种事业。不仅要求教师尽职尽责,还要敬业、乐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此外,“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终身学习”等要求也是教师职业规范专业性的表现。

三、我国师德伦理的未来走向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几经修订,继承和总结了我国优良的师德传统和实践经验,使教师职业道德日趋成熟,为我国师德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师德专业化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因而,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仍旧有较大的完善空间,需要以新的师德伦理来指导教师职业规范的修订。

(一)以“专业伦理”指导师德规范

专业伦理是指专业行动和生活中所有涉及道德和价值的事件。因而可以看出,专业伦理并不是某种具体的伦理思想或价值,而是对职业的专业性和伦理维度的一种强调。从最初的一般性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向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伦理规范,引导笼统、抽象和一般的传统师德过渡到全面、具体、规范的教师专业伦理[12]已经成为时代的共识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专业伦理有别于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它的作用范围是特定的专业生活和专业行为。因而,专业伦理规范应尽量排除政治、公德和私德等与专业无关的要求,将专业的责任范围限定在专业的界线之内,确保教师对其专业对象和专业团体的利益负责。此外,专业伦理要突出教师专业的独特性,超越传统经验性的教师身份论,从教师所特有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职责重新界定教师的工作特性基础。[13]这种“种类界定”视角中道德维度不再是教师职业的附加价值,而是教师职业之所以具有专业性的根本性质。这就要求重新确定专业的服务目标及理想追求,建立以目标为中心的原则和规范,并排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非道德性因素。

(二)增加师德的“底线伦理”要求

规范是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制定专业伦理规范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制约教师的专业行为。然而,传统理想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起到的大多是激励和指导作用,难以发挥规约功能。加上高标准的道德理想表述较模糊,离现实较远,很难成为教师行为的指针和目标,容易流于形式。因而,以指导实践、约束行为为主要目的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增加师德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数量及比例。

“底线伦理”意味着某些基本的不应逾越的行为界限或约束,[14]它可以为道德建立一道最后的堤防。从专业生活的角度来看,教师职业道德必需具有底线伦理的要求。因为“教师专业生活需要有专业道德上的基本要求予以保证,以确保教师能够在伦理上达到起码的标准,同时确保教师在行使专业权利时免受非专业人士的非理性指责与侵犯”。[15]以“底线伦理”为指导,明确规定教师不能做和不应做的事情,可以为教师提供一种行为上的指导和保证。也可纠正长期以来民众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减轻教师承受的道德期望过高的压力,使教师可以真正承担起属于自己责任范围的专业伦理要求。

(三)不能放弃对“德性伦理”的追求

一般来说,规范的重点在于导引、监督和制约教师的行为。虽然规范能反应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和普遍的道德理想,但规范作为普遍的行为准则,总是超越并外在于个人行为的。在教师的专业行为中,教师主体的德性获得是所有道德和伦理规范得以实现的基础与前提,是教师职业规范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与职业道德相比,专业伦理更注重教师的自主和自律性。这种包括个人和团体两个层面的自律特性是教师专业行为伦理性和教师专业地位的标志与保障。教师的自律不单纯意味着教师将外在规范内在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指教师主体对行为的专业伦理考量与判断,它还包含着对实践主体自身德性的关注与强调。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行为的普遍指向与评价的普遍准则离不开一般的规范,而规范的现实有效性又与德性联系在一起”。[16]与规范来比,德性是一种更高的标准与境界,其养成过程也必然是漫长和间接的,但其与行为主体和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获得。因而,当代的教师道德建设必然不能忽视对德性伦理的追求。

因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化过程需要同时符合底线伦理和德性伦理的需求,专业伦理、底线伦理和德性伦理三者缺一不可。但这三者如何才能发挥自身的特性,是理论和实践上值得探索的课题。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师德研究仍是项未竟的事业。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通讯发刊词[J].中国教育学会通讯,1980(1):3.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刘云杉.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师角色演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1.

[3]于述胜,等.中国教育三十年:1978-2008[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导言.

[4]张承先,柳斌,李星万,等.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笔谈[J].人民教育,1991(11):6-8.

[5]胡珠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历史沿革、比较分析与未来前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 (6):63-66.

[6]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J].上海文学,1993(6):63-71.

[7]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8.

[8]胡松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全史(1949-2009)[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970.

[9]钱广荣.中国道德国情论纲[M].合肥:安徽出版社出版,2002:256.

[10]黄向阳.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导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7.

[11]刘良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四个文本的比较[J].教育观察,2012(3):34-40.

[12]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6(7):48-51.

[13][美]古德莱德,等.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M].汪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62.

[14]何怀宏.底线伦理的概念、含义与方法[J].道德与文明,2010(1):17-21.

职业道德年度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87-02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普通高校35岁以下专任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60万,占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7%。由此可见,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如今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一般具有研究生学历,这使得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当代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队伍的主体[1],其职业道德操守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及接班人意义重大。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素质,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3]。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过程和行为[5]。

由此可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遵循教师行业的行为规范,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必备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和行为。特别是在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改造和提高,达到高校教师的道德境界。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李春秋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006)根据教师劳动中的各种关系,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教师与教师职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第二,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第三,教师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第四,教师言表风纪的道德要求。

杨芷英主编的《教师职业道德》(2007)具体列出了八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志存高远;关爱学生,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因材施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终身学习,严谨治学。

邢永富、吕秋芳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007)把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总结为四个方面: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际交往。

以上各家都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教师需遵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概括。本文采取邢永富和吕秋芳的分类方法。

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高校的青年教师是当代青年中较为杰出优秀的群体,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总体表现是良好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热爱教师行业,愿意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懂得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注重自身的师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忘加强自身学习,基本能够做到把教学、科研、学习三者结合。其中一部分业务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优秀青年教师已经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骨干力量。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不容小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书育人方面

1.角色转换缓慢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无论是本科学历还是研究生学历,基本是毕业直接工作——即从一所大学进入另一所大学,甚至有的是直接毕业留校任教,大学环境都没有变化。无论学校变化与否,身份角色已经发生变化:即由“学生”变为了“教师”。名称的改变是瞬间的,但是心理角色的转换却无法轻易同步完成。总是把自己当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职责的顺利实现。这里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完全没有教学经验,即没有在学校当过实习教师,也没有以任何形式教过课;第二种,有一定教学经验,即在学校做过实习教师或兼职教师,甚至课外辅导教师。前一种青年教师角色转换极为缓慢,后一种青年教师角色转换速度与其之前具有的教学经验成正比,即教学经验越丰富,角色转换速度越快。

2.教学方式单一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牢固,一般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现在高校流行的PPT①教学,在视听方面对教学有极大促进,弥补了以往粉笔黑板教学的不足,已经成为青年教师的首选教学方式。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分依赖PPT,因需要操作电脑而无法脱离讲台,准备的幻灯片用完了,即使课时没有达到,也要下课。教学内容不是储存在教师头脑当中,而只是储存在PPT上,教师完全受制于PPT,出现了“一旦停电,只能停课;电脑坏了,停课;U盘数据无法识别,停课”等怪现象。

(二)学术研究方面

1.不思进取,混天度日

现在能够进入大学的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某些青年教师自觉已经登堂入室,自信满满而止步不前,已有的专业知识逐渐落伍,新观念、新方法不去接触,使得专业知识水平每况愈下,不思进取,混天度日。

2.急功近利,肆意抄袭

个别青年教师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搞研究,为评职称或争职位急功近利,甚至做出偷梁换柱、将他人的观念成果改头换面纳为己用的事情,严重缺乏学术研究意识,缺乏科学探索和追求的精神。

(三)人际交往方面

1.师生关系复杂

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比较接近,一般较易沟通,但是也出现了以下三种现象。第一,教师与学生关系太过随便,称兄道弟,呼姐叫妹,有时出现对人不对事,有失公平的情况;第二,教师对学生存有“复仇”情绪,如上学期间受过老师的严酷管教,自己为人师后恶性模仿,把学生当做宣泄撒气的对象;第三,一些青年教师假装老成,与学生拉远距离,冷漠无情,师生之间死水一潭。特别是大学教师一般不实行坐班制,这些教师有课则来,无课即走,从不参与学生活动,甚至课间也不与学生交流。教师授课不屑互动,对学生态度生硬,形似路人甲乙。

2.教师之间剑拔弩张、恶言相向

个别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中的摩擦或者职称评定的竞争等原因,相互之间不能和谐相处,同事面前互相诋毁,学生面前互相拆台,使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学生无所适从,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人才培养受到影响。

这些都有悖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符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形象,不利于学校教学秩序的管理,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第一,时刻提醒自己进入教师角色,珍惜一切教学机会,缩短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时间。

第二,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式,既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也不放弃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根据教学需要及客观情况随时调整。

第三,持续关注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带动他人。做到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注意师生关系。既要踏踏实实传授知识,也要真心真意关爱学生,既不冷言冷语,也不过度热情,给学生以温暖,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一切学生,既做严师,也育良徒。对学生要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第五,注意同事关系。同事之间要互敬互爱,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

所谓青年教师师德缺失,这其实不是青年教师的问题,而是个人品质的问题。一个有道德缺陷的人,他做了教师,就是师德缺失;他做了医生,就是医德缺失;他做了司机,就是司机道德缺失。所以不能把矛头指向青年教师,关键是提高个人素质,注意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

参考文献:

[1]廉思.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N].学习时报,2011-10-

24.

[2]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9.

[3]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

[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17.

[5]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8.

[6]张玲,刘毅,印晓星.浅析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现象[J].西北医学教育,2008,(2):134-136.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朱俊.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职业道德年度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体育教师 职业道德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李勇(1974- ),男,河北冀县人,西京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项目“基于系统方法论的高校阳光体育模块化管理体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JK107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71-02

陕西省作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大省和强省,目前已拥有学历教育民办高校二十多所, 容纳各类别和学历层次学生近40万人。所以,民办高校发展的好坏,其教育质量的优劣,将很大程度影响陕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是实施高校发展战略和学生素质培养的直接组织者和参加者,其在高校学生总体培养体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办高校这一特定教育环境中,其体育教师多由一些公办高校退休教师、新毕业的年轻教师以及少量的“跳槽”过来的中年教师构成。由于老教师的精力所限,年轻教师的能力所限,部分“跳槽”中年教师的功利价值取向,再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种不良思潮对高校群体的广泛影响,造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底线不断下移的尴尬现实。应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滑坡已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群体、教师主体、广大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突出问题。目前,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内涵和意义方面的理论研究,而较少涉及实证调研和操作量表。同时,由于体育教师教育行为的特点,在现有研究成果中,极少有十分匹配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可以套用,尤其是以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群体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还未发现。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研,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来为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调研选取陕西民办高校,包括西京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思源学院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体育部领导、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为调研对象。调研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文献分析法。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出影响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因素。第二,专家访谈法。通过专家座谈会和访谈形式就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并确定出民办高校体育教师体现职业道德水平的具体6个评价维度,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育人为本,精业博学、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和谐发展,并且编制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问卷》。第三,配额问卷调研法。分别向以上相关院校体育部领导发出调研问卷,每校2份,共发出14份,收回有效问卷11份,有效率为78.5%;向每校体育教师发出调研问卷5份,共35份,收回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82.8%;向每校在校学生发出调研问卷60份,共420份,收回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为93.3%。第四,李克特量表分析法。将《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问卷》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第五,综合归纳法。将调研统计问卷及其相关维度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归纳出陕西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和提出有益对策、建议。

本调研以开放式问卷编制《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问卷》。根据确定的6个一级评价维度设计22条二级评价选题,6个一级评价维度分别对应的二级评价选题是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严守工作纪律,为人正直等;热爱学习,热爱本职工作,维护教师和学校尊严等;无迟到、早退和旷课行为,对教材内容熟悉,教学准备认真充分等;不体罚、侮辱、贬低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等;知识丰富,学识渊博,了解学术前沿,与时俱进等;尊重他人成果,积极参与集体教研活动,团结同事等。同时,分教师调查用卷和学生调查用卷两种。根据李克特量表要求,将体育教师群体职业道德行为评价分为五个值段:“5”代表全体教师都可做到;“4”代表多数教师可以做到;“3”代表半数教师可以做到;“2”代表少数教师可以做到;“1”代表没有教师可以做到。被调研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各选题后标注相应数值。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体育教师对职业道德评价结果与分析。根据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结果(教师用卷),其一级评价维度平均值区间为4.17~2.31;二级评价选题平均值区间为4.27~2.28。这表明体育教师对自身群体职业道德行为基本满意。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热爱学生、育人为本和严谨治学、为人师表这4个评价维度上均值较高,表明广大体育教师是能够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制度的,在教学活动和日常交往中能够做到正直无私、以诚待人,对于所从事的体育教育事业还是抱有热情和较高认同的,能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自身对学生群体的培育责任,能够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而在精业博学、求实创新和团结协作、和谐发展这两个评价维度上均值较低,集中表现在对自身专业能力不强、知识储备匮乏、学习能力不足等方面,尤其是科研创新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严重缺失,不太愿意主动参与教研室工作,同事间较少进行学术交流。

2.学生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结果与分析。由于团结协作、和谐发展这个行为维度学生不便进行评价,因此,在学生用卷中将其剔除。在学生用卷调查中,一级评价维度平均值数值区间为4.39~3.27;二级评价选题平均值数值区间为4.41~3.21。反映学生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评价满意度优于教师自身评价满意度,学生群体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总体是认可的,满意的。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和敬业乐教、无私奉献这两个评价维度上。学生认为,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方面和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方面,表现出的职业道德行为很好,是符合学生对教师心理预期的。满意度位列第二的评价维度是热爱学生、育人为本。认为半数以上的体育教师对学生保有教育责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比较爱护、关心的。但也有个别教师把对学生的教学行为只看作是工作而已,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很少。满意度较低的评价维度主要集中在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和精业博学、求实创新这两个评价维度上。学生认为,有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准备的不认真,课堂组织较松散,内容安排随意性较大;在对学生态度方面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对喜欢的学生十分关心,犯了错误容忍度大;在考试方面原则性不强,给“感情分”“印象分”“情绪分”。另外,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满意。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语言缺乏幽默感等。

3.教师与学生在职业道德评价维度上的对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对比(见下表),可以得出这样的比较结果:(1)教师和学生对六个职业道德评价维度的满意程度及排序基本一致。(2)学生评价满意度整体高于教师评价满意度。(3)在严谨治学、为人师表这个评价维度上学生与教师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评价高于学生评价。(4)教师与学生评价满意度均较低的是精业博学、求实创新评价维度。

4.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单一和学习能力不强的缺点,造成该群体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的不足。(2)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一些不良思潮,使得部分教师存在较强的功利思想,把教育教学行为只当作是工作而已,对学生关心交流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自身的教育培养责任。(3)教学专业水平不高,教学内容老套,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无新意,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无法互动,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4)缺乏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民办高校中的体育教师,由于所处地位、待遇和受理解程度等方面的现实情况,以及和公办高校教师的对比,导致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心理悲观情绪,尤其是年轻教师。表现出工作热情不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清晰,最终使得教师不愿主动加强自己的专业基本功、教学创新和学术研究能力,不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自然也就无法将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创新、教学手法等运用到具体课程当中。(5)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还需加强,个别教师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行为。

三、对策与建议

1.职业道德的养成。职业道德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精神纲领,是教师担负对学生培育责任的心理依托。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需要多种培育因素共同作用,形成聚合效应,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应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全面考量。无论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学习,还是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术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养成等方面都要综合考虑。培养过程应从情感出发,教育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发自内心的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另外,要运用多种培养途径来全方位实施培养目标。树立“教、德双优”标兵,掀起学习热潮,学校予以重奖,使其形成示范效应;利用学校各种宣传媒介充分进行职业道德宣传,形成促进职业道德建设的舆论环境;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档案,举办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论坛,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制度,全面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化、常态化。

2.职业道德的激励。高校应以表彰鼓励为主,处罚为辅的思想为原则,在教师评优、晋级、职称评定等活动中,优先考虑职业道德评价高的教师。加大奖励和宣传的力度,形成“人人重德”的良好氛围。

3.职业道德的监督。监督包括外部监督和自我监督。外部监督是指建立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体系,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评测。自我监督是指通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使职业道德规范不断转换成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最终达到自省、自律的慎独境界。高校体育教师要培养自我监督的意识,努力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刻谨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4.职业道德的评价。评价工作应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由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其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必须符合相应特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考评制度,才能较好地完成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目标评估。

[参考文献]

[1]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程大琥.试论名师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