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智慧教育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精选

高校智慧教育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雨课堂;高校篮球教学;智慧教学;实验研究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探索智能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创新业已成为我国教育创新战略[1].在传统的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此外,由于过分注重单个技术的传授,不利于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学习时空环境,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有研究认为[3]相比传统教学,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对于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高校篮球教学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实验研究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为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模式和可借鉴的经验.

1雨课堂的内涵与优势

“雨课堂”是清华在线教育办公室研发的一项用于教学的新技术,它是通过MOOC平台“学堂在线”推出的混合式教学工具.简单来说,“雨课堂”就是给PPT装上一个增强插件,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PowerPoint和微信,建立了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的沟通桥梁,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的动态学习数据收集和分析,“雨课堂”的推出为智慧教学提供了环境和技术支持[4].“雨课堂”最显著的优势是:(1)简单易用,教师只需安装“雨课堂”插件就可以使用,学生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加入班级.“雨课堂”的软件界面完全基于PPT和微信,师生对这两款软件都非常熟悉,教师也无须重复制作PPT课件;(2)高效互动,“不懂”按键、话题讨论、弹幕功能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开辟了新的途径,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得到提升,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3)大数据分析,“雨课堂”能够自动记录和保存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通过“雨课堂”的大数据分析能够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5].

2基于雨课堂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篮球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要想实现有效篮球教学,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进行有效组织,严格控制教师的教学时间,保证有效教学密度,让学生多学、多练[6].借助雨课堂的课件推送、学生分组以及数据收集分析功能,可以使篮球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更加合理,推动教学模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7].因此,“雨课堂”与篮球课堂中的“身体练习”具有教学理念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的契合性.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深刻把握篮球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借助“雨课堂”的动态学习数据收集与分析功能,构建了课前线上预习、课堂示范点评、课后延伸学习3个阶段共12个教学步骤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模式(见图1).

2.1课前线上预习

课前教师将制作好的篮球学习课件推送至“雨课堂”.学生可以随时打开课件进行预习,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点击“不懂”,或通过弹幕方式与教师交流.借助“雨课堂”的数据统计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监控,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通过课前线上预习,让学生提前建立动作概念,产生学习兴趣.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从而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2课堂示范点评

课中先由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根据反馈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和示范,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练.如果遇到复杂的、适合探究的问题,教师应利用“雨课堂”推送学习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加深理解.在反复的技战术练习之后,创设比赛或展示情境,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篮球运动以及这项运动带来的乐趣.最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

2.3课后延伸学习

课后教师可通过“雨课堂”对学生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提高.教师推送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掌握更多篮球技术、知识或体能练习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雨课堂”线下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篮球运动,养成锻炼习惯.根据“雨课堂”统计的学习数据,教师和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使教与学持续优化.

3基于雨课堂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模式教学实验

3.1实验对象

以研究者所担任的许昌学院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选项课2020级60名学生为对象,男生36人,女生24人.运用随机分组软件将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30人(男生18人、女生12人),对照组30人(男生18人、女生12人),学生在主观上不受分组影响参与实验.

3.2实验程序

实验前对所有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剔除具有篮球技术与理论学习经历的学生,并补充没有篮球技术与理论学习经历的学生.对两组学生进行体能测试并统计测试结果.实验组采用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讲解、示范、分解练习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每周各上1次体育课,每次2学时,完成一个学期32个学时的教学后,以教考分离的方式,再次进行体能测试,并进行篮球理论知识和篮球技能测试.为控制无关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都由同一名教师授课,并且练习内容、强度保持一致.

3.3实验测试内容

技能测试选择篮球半场往返运球上篮和15米×2运球折返跑进行评价,体能测试为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和一分钟跳绳.篮球理论知识测试采用标准化试卷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篮球运动的起源、篮球运动的特点及锻炼价值、篮球技战术知识、篮球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等内容.

3.4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实验前测.3.4.1.1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与理论水平前测结果统计分析.由于许昌学院大多数新生都没有篮球技术与理论学习经历,实验前对所有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剔除具有篮球技术与理论学习经历的学生,确信被试都没有篮球学习与训练经历,以此种方法确保两组学生的篮球技术与理论水平最大程度相似,并视两组学生的篮球技术与理论知识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4.1.2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能水平前测结果统计分析.依据许昌学院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的体能考试标准,在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以及一分钟跳绳测试结果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均满足正态分布,因此可以对两组学生的体能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按照α=0.05的标准进行检验,由表1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体能前测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126,P>0.05).3.4.2实验后测在32个学时的教学结束后再次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进行体能、篮球技术以及篮球理论测试.体能与篮球技能测试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由三位专家测试出学生的1000米(男生)、800米(女生)和一分钟跳绳成绩.篮球技术测试内容为半场往返运球上篮和15米×2运球往返跑.篮球理论测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经专家审阅记录成绩.3.4.2.1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与理论水平后测结果统计分析.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篮球技术与理论后测成绩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均呈正态分布,证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篮球技术与理论后测成绩可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经独立样本t检验,按照α=0.05的检验标准,由表2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篮球技术(t=2.877,P<0.05)与理论(t=3.222,P<0.05)后测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的篮球技术与理论后测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由此证明基于雨课堂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在篮球技术和理论教学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篮球教学.3.4.2.2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能后测值的对比分析.在32个学时的教学后,再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体能进行测试,并对体能测量值的增加值进行协方差统计分析.由表3可知,分组变量(教学模式)与协变量(前测成绩)的交互作用的统计值F=1.058,sig值大于0.05,因此交互作用不显著,满足了协方差分析回归斜率相同的条件.由表4可知,根据前测成绩调整后,实验组实验后体能测量值的增加值为5.279(95%CI:4.441-6.117),对照组实验后体能测量值的增加值为3.698(95%CI:2.863-4.532).按照α=0.05的检验标准,经过32个学时的教学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能测量值的增加值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实践表明在提高大学生体能方面基于雨课堂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优于传统篮球教学.

4结语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高校;地理教学;整合

0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互联网产业化、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2018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如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优质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如何选择优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做到以人为本?这些是当前迫切要回答的问题。通过瞄准智慧学习环境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基于教育学方法论,并借鉴地理学及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思想和方法,结合慕课、微课、翻转学习等,探索智慧学习在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智慧学习环境与高校地理教学的整合,研究成果对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智慧学习环境与高校地理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主要是课程信息化[1]。然而,地理学是研究行星地球表面的科学,又是研究关系、强调位置和考察分布的科学[2]。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具有明显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多维性的特点。

1.1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育教学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新型模式,智慧教育代表了未来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智慧教育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3-4]。智慧学习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从而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智慧学习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初步应用。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目前,国内正在掀起基于智慧学习的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关于智慧学习的研究主要涉及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学术平台、智慧学习资源、智慧学习模式、智慧学习体验、智慧学习服务等方面[5-7]。与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相对应,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极其复杂;而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慕课、微课教学及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条件开展地理学习,对于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探索慕课、微课课程在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高校地理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8-9]。

1.2混合教学与地理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形成的具有理论性、系统性、操作性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融为一体的综合策略体系[10]。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体在与客体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主体的一些知识被内化为主体自身的一部分,成为主体解决类似问题的个人知识和智慧。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最早是由加拿大学者DaveCormier和BryanAlexander在2008年提出的,有助于学习者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优秀在线课程资源及促进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彻底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等。MOOC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课程学习的影响极大[11-12]。随着MOOC的兴起,翻转课堂便以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形式在高等教育中风靡[13-14]。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将“课上传授知识、课后内化知识”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课前传授知识、课上内化知识”的教学过程。翻转课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自下而上”的认知提升和“自上而下”的思维创新,革新教育理念,关注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15],尤其适合综合性较强的地理学教学的实施。因此,结合MOOC和翻转课堂,探讨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混合学习,实行创新驱动的高校地理课程智慧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

1.3智慧学习环境与地理教学的系统整合

以往智慧学习环境运用于地理教学方面的研究往往过于注重技术层面,多侧重于智慧学习环境单个方面的研究,而在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及其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理论方法方面较为不足。另外,以往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主要是与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的整合[16-17]。然而,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如人工现实、人工智能与地理教育教学的整合方面研究有限[18],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潜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人工现实技术在地理学的时空多维性表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如何整合智慧学习环境与高校地理教学,开展地理课程慕课、微课研究,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构建虚拟学习情景,系统推动地理教学改革,是当前智慧学习环境与高校地理教育教学整合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方向。

2智慧学习环境与高校地理教学整合途径

智慧学习环境包含3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智慧教育技术、智慧学习及智慧教学。借助Web技术、人工现实等技术,本文从教学资源、课程形式、教学模式优化等方面提出实现智慧学习环境与高校地理教学整合的路径。

2.1基于WebServices的分布式地理教学资源库的构建

要发挥地理教学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化的优势,就必须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的支持。地理教学资源库能为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主学习及教师组织教学材料提供支持服务。因而,地理教学资源库是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基础。通过分析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等教育理论,提出利用3S技术、WebServices技术构建分布式高校地理教学资源库,进而实现智慧学习环境与高校地理教学的系统整合。

2.2基于人工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虚拟学习情景的构建

人工现实技术不仅为学习者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还丰富了教与学的表现形式,对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本文提出基于人工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利用三维仿真建模工具软件MultigenCreator和C语言构建地理虚拟学习情景,这为搭建智慧学习环境,实现智慧学习环境与高校地理教学的整合提供基础。

2.3高校地理慕课、微课网络课程开发及应用示范

慕课与微课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热点,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较果。本文提出在已有地理数据及教育教学资料基础上,结合地理学课程特点,各高校通过开发地理学微课与慕课网络示范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平台,实现初步应用和示范研究,进而揭示和辅助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智慧学习环境与高校地理教学的整合。

2.4结合慕课、微课和翻转教学的混合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模式的选择通常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的特征选择及教师的自身特点有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混合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通过设定合理的信息化学习方式,结合慕课、微课地理课程和翻转教学的特点,开展混合教学在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借此分析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在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实用性,寻求提高高校地理课程教学质量,揭示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智慧学习环境与高校地理教学的高效整合。

3结语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地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教学发展的需要。当前智慧教育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19]。如何实现智慧教育发展背景下高校地理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摆在高校教学改革领域的重要课题。然而,由于地理课程本身及教师、学生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地理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往往具有高度复杂性。本文针对当前理论前沿,提出开发地理慕课、微课网络课程并进行应用示范;促进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方法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基于人工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虚拟学习情景;基于WebServices构建分布式地理教学资源库,从而促进智慧学习环境在高校地理教学的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2):54-57.

[2]李容全,邱维理.地理学的特点[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79-82.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当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思想观念及价值观都呈现新特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问题结合的更加紧密,教育目标不再局限于基于党和国家视角的社会价值,而是更加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也因此注入了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在形势、目标、内容出现新情况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只有与时俱进,创新方法,才能实现育人效果。培育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教育方法与创新性教育方法有效的结合,注重价值观培育中突出解决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用情打动人、用主流社会舆论引导人、用榜样示范力量鼓舞人。加强社会合力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总体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体现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基础;既生动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根本举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可从方法论层面上汲取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更好地落实以大学生为本,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健康成长。科学发展观在方法上体现为统筹兼顾。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原则,就是要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看作是一个由各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全面分析,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认识到位、思路清晰、方法科学、渠道畅通、队伍健全,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以大学生为主体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转化为全体民众的自觉追求,要从青年学生做起。唯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入、更全面地进入大学生思想中,才能确保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全过程”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还要辐射到家庭和社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结果才能更有成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落到实处。

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通过切实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进教材、进课堂,最终目的就是进头脑。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够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汇聚广大青年的“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必可替代。投身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知他人、了解自我,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实践者、示范者。

(二)以教师为主导

1.完善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导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提升,保障其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学识魅力感染教育学生。教师职业道德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可以直接关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否理想。诲人不倦、甘为人梯、为人师表,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示范作用。

2.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教学科研能力、育人本领、政治觉悟、创新能力、提高教师工作待遇等手段,有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才能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通过不断提高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更好发挥表率作用,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3.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方向。

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高校教师都肩负着指引大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职责。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播种者,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引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坚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政治信仰,这是基本前提。

4.明确辅导员重要职责。

辅导员是到学生中开展工作最深入、最频繁、最密切的力量,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骨干力量。对于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来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真切地深入到大学生思想实际、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重大责任担在肩上。

5.突出高校主阵地作用。

高校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保马克思主义和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深入人心,汇聚大学生力量,才能保证造就一个大学生人才阵营。学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多种手段融入校园文化、融入校园网络建设、融入学校的管理服务工作。

作者:李金玲 熊海洁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434页.

[2]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85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第4篇

确立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涉及到学校的培养目标。由于时代不同,我们党的五代领导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表述,但万变不离其宗,实质性的东西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主张通过社会实践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特色的科学概括,也是衡量各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按照这个培养目标,德育是第一位的,社会主义觉悟是第一位的。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了解国情,不脱离实际,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里,邓小平其实明确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教育事业的总体方针。“面向现代化”,就是要使教育能够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促使人的现代化。

基于对“”的反思和对教育现状的忧虑,邓小平力主教育改革,强调改变那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把受教育者带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里去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同志曾经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同志也指出:“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3年5月2日,亲自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学生回信,他勉励大学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对于如何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强调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得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尽管这是针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其实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无裨益和启发的。综上所述,五代领导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观点是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注重学生社会实践,主张让学生联系社会,深入群众,在实践中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与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是一致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经过社会实践,光听课堂上讲,知行不合一,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取得实效,学生没兴趣,更谈不上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紧迫性

伟大的中国梦在催促着大学生早日成才,大学生要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走出自我的藩篱,投身社会,亲近群众,誓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进步融合在一起,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才会出彩。自“五•四”以来,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给予我们当代大学生以明确的启示,那就是“走向社会、深入群众”。目前,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生历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校园;每天的生活是三点一线,从寝室、课堂到食堂,既简单又忙碌。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每天接触较多的是个人的创造、名人的成就,这就会导致一种错误倾向,轻易地把重视知识变为单纯地崇拜名人,而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大学生这种通病如何根治呢?只有走向社会,深入基层,联系人民群众,体验群众生活,感受群众力量。另外,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从书本获得的,这就容易使他们过分强调书本知识,而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书本知识来自于实践,其正确与否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古往今来,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从实践中学习、奋斗,走上成功之路的。

然而,近几年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外语、管理和计算机等新知识和“”前的毕业生相比也有一定优势,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艰苦奋斗精神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一些用人单位经常抱怨现在的大学生是高分低能,自以为是多而自以为非少,好高骛远有余而脚踏实地不足,甚至有单位领导说,“前的大学生毕业当年就可以用,而现在的大学生三年以后才能用。”此话不一定确切,但现在的大学生脱离社会实践,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却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其根源就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守性、滞后性和不作为,具体地说。就是没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实践,联系群众。这些年来,本人作为一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迈入尴尬境地的状况深有感触。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只要抓好专业教学即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地教,而学生不买账,不愿听,所以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逐渐地就失去了教学积极性;学生认为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空洞无物,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干,对就业也没什么帮助。这些问题的存在,令人忧虑也催人反思。本人认为,还得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找原因,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解放初期,学校很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再教育,诸如迎解放、、抗美援朝、统购统销等一系列活动,都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加深了解。学校还主动联系一些工厂和农村,经常组织学生去参加劳动,与工人和农民打成一片。在那个年代,学生思想脉搏的跳动,与新中国前进步伐是同步的,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是紧密相连的。当时的大学生至今都很怀念那火热的大学生活,对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并不觉得是浪费青春,耽误人生,而是深切地感受到获益匪浅,终身难忘。“”之前的十年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通过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通过红专辩论、参加劳动、参加军训,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实效,成果辉煌。其实,只要高校继续发扬光荣传统,重视并积极组织学生搞社会实践,现在的大学生还是很配合的,本人对2013年凯里学院组织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实践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本人所指导的315名学生中85.4%积极而认真地做了实地调查,他们感觉获益匪浅,思想触动很大;14.5%的学生没有进行实地调查而只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资料,敷衍了事甚至抄袭。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社会实践的,认为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有些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农民生产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就勇于开展自我反省,以后一定要改变浪费粮食的陋习;比如,有些学生在企业单位打工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就积极剖析自己,以后要克服自己狭隘的自私心理,乐于助人,积极与同学和谐相处;还比如,有些同学在家乡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看到自己家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一方面对改革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对家乡对祖国充满了热爱之情,等等。一句话,社会实践给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四、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第5篇

1.缺乏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材在教学中,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教材的选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如果教材选择的好,就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否则就会制约教学的发展。目前,在高职院校所选用的教材与其他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的区别不大,高职会计英语教材是在普通本科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不同的是,比普通本科所选用的教材内容的难度有所降低。即使这样,也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理解感悟知识的能力也不高,这种教材内容不能被高职学生有效地吸收运用,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而这些教材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进行教材选择,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会计英语教材是当今高职院校会计英语教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会计英语知识积累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要学好会计英语,学生就需要掌握扎实的会计基本技能和英语基础知识,这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但现在很多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多课文看不懂,即使能够勉强理解会计英语文章的一些字面意思,也很难把所讲述的内容与会计教学中学到的对应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很怕学习这门课程,学习效果不佳。

3.教学设施不足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就成了高职院校教学中遇到的较大问题。教学设施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媒体教室短缺;小班授课条件不允许;教学器材不足等等,这都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实施单班授课,只能安排在传统的教室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手段只能是一支粉笔和一面黑板,缺乏必要的辅助手段,很多教学补充资料无法在传统课堂上得到展现,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生成,教学内容很难得到有效的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会想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但多媒体教室相对短缺,如果保证学生的需要,就需要同时安排几个班的学生上课,这样,许多学生在一起学习,课堂纪律难以维持,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不足,也成为制约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职会计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1.高职院校要结合岗位要求,开发实用会计英语教材现在,在高职院校采用的会计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参照本科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修改而来的,这种教材不适合用于高职会计英语教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材设计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要能够结合岗位要求,不断开发出适合高职学生的会计英语教材。要开发这样的教材,高职院校有关领导要能够充分调动本校教师参与教学开发的积极性,与教师一起努力研究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积极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要积极到涉外企业中进行实践活动,不断了解行业需要,为教材编写积累素材。高职院校也可以与这些企业合作,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和教材资源,整合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开发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校本教材。

2.加强基础教学要提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有效降低教学难度,从英语和会计基础课程抓起,使学生学好这两门基础课程,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会计专业英语学习的学习效率,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改善会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由同一任课教师负责会计基础、会计专业英语两门课程的教学,并能够应用对比方法,把中国财务会计制度和西方财务会计制度的不同之处作对比分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容易理解较有难度的知识内容,为学生有效学习会计英语教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使学生的基本英语素养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积累,使学生感受到会计英语学习并不是很难的课程,自己通过努力是可以学好这门课程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有了兴趣,加上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定能有效提高自己会计英语的学习效果.

3.完善教学设施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完善教学设施,要建立足够多的多媒体教室,建立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以此方式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根据外语教学中有关语言输入理论,语言学习者只有大量接触自然的语言材料,才能有效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积累,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技巧,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是学校应该积极解决的问题。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鲜活的学习环境,并有效提高学生会计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手段。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单方面授课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扩大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知识更好地内化为能力,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