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双创教育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精选

高校双创教育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字】大数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创业为结果目标导向、以创新为核心内在素质的整合型教育模式,即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多维度、多方式地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它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根据2017年由人民大学为主发表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87.9%的大学生想过创业,其中有30%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是报告中还显示只有54%的高校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满意程度进行了跟踪调查,这说明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望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人数非常的少,只占了不到总数的4%,这个比例在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大约为20%,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时代背景下,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亟待高校构建较为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1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双创教育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对双创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地整合资源,开设相关的课程,已经从最开始的仅仅以帮助学生就业为目标转变成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综合创造能力。虽然双创教育在中国高校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者很多问题。(1)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这些高校将双创教育概念的分离,只是针对就业教育、创新或是创业教育而分别设立选修课,而没有设置必修课,如此便导致学生们本身对于课程的重视度不高,教学效果一般。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一是政府的政策不够明确,政府对高校宏观的指导不够清晰;二是高校周边的创业气氛不够浓厚,学生即使接收了双创教育,但是没有环境来刺激他们勇敢的进行创业,这便造成了学校的懈怠。(2)教师的双创教育经验不足,没有体系化的教育方式。有经验的老师匮乏是制约双创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学校重视度不高,高校的双创课程大部分都是由原先在学校中担任就业指导的老师开展,但是他们本身并没有创新创业的经验,其次他们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导致他们并没有一个新思路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因为高校资金短缺,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聘请专业的教师授课,就有本校的老师负责;三是传统教育对老师的考核制度与双创教育的制度相冲突,占据了老师大部分精力,这使得老师并没有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完善双创教育体系中。(3)缺乏宏观的支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顺利完成的,它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而高校的教育资金大部分还是要用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于双创教育的投入很少,所以高校在雇佣专业的教师以及搭建双创教学平台时都会有多顾虑,造成了教学效率低;平台的短缺使学生们的所接受的课程有限,管理部门的老师没有办法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阻碍了本校的双创教学体系的动态完善。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加大对高校的投资,加大激励政策,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综上,我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双创教育体系,并可以针对各个高校存在的问题随时对该体系进行调整,确保体系的完善。

2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的新特点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技术革命的兴起,全球网络的数据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分布于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技术升级和商业模式的颠覆。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方案针对性大数据为高校了解本校的教师以及学生特点提供了便利,分析数据总结出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真实情况,并且有针对本校的教师的教学特色,学生的响应程度制定最适合本校的双创教育模式,同时还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追踪与预测,随时做出动态调整,确保教育模式符合本校现状。(2)教育资源丰富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包括教师资源的丰富性和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在国际和国家政策的号召下,高校逐渐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这些人才随后到高校进行教学,为高校的双创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教育方式,使高校的双创教育模式焕然一新。大数据时代将一些教育资源转变成共享资源,学生通过各种网络信息平台随时随地学习各种共享的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3)教育方式的灵活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包括时间地点的灵活性以及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传统教育把学生集中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差异化特点,教学效果一般。大数据背景下远程教育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状况进按兴趣的创新创业方向行补充学习,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状况、生源地、学习兴趣等数据,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3构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双创教育模式,要根据大数据的特点,遵循差异化、主动性、一体化和实践性原则。差异化原则主要是指通过数据分析不同类型同学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做到因材施教;主动性原则要求在这个模式中以学生主动性为主,高校主动性为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一体化原则要求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在该模式中共同努力,为大学生营造有利的环境。而实践性原则要求将双创教育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同学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帮助学生成功创业。遵循这四个原则,高校要构建一个在线双创教育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一种便利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相应调整。平台上课程包含双创教育体系中的所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大学生根据学校指定的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在平台上成所有的课程,而平台上的老师则是来自于各个高校的具有创业经验的老师,这些老师在平台上远程授课,实现更高校教师资源共享。本校双创教育的负责部门可以在平台上随时了解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并适时引进适合学校的课程,使双创教育能够有更效率的进行。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宏观的支持,包括对高校资金的投入,解决高校双创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引导政策与激励政策,及时的为高校双创教育的开展指明大方向。而企业则是具有创业经验的部门,企业负责给高校的学生传授成功的创业经验,以及在学生实践是能够给予到位的创业指导。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随时了解高校的双创教育效果,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及时给予高校正确的政策指导,帮助高校不断完善大数据时代下的双创教育模式;其次还应加大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投资,设立激励基金,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双创教育;政府还要在社会中宣传双创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2)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双创教育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并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根据平台上学生的反馈及时的完善教学计划。同时负责双创教育的部门要随时了解本校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爱好的学生引进不同的课程,实现大数据背景下双创教育教学的差异化。(3)高校要积极在网上共享本校优秀的教师资源,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教育资源丰富性的优势,让全国各地各个高校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将知识传授给所有学生。同时高校要不定期的举行双创教育交流会,大家相互交流成功的教学方式,开拓创新思维,使高校能够共同进步。(4)高校要贯彻落实大数据时代下的双创教育的实践性的特点,创新对学生的成绩测评方式,同时也要改变对老师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测评,要更加注重实践的部分,而减少分数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其次要改变对教师的考核方式,减少及格率等条件对老师的束缚,增加实践考核,让优秀的老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也要鼓励师生共创,共同进步,相互学习。(5)企业要帮助高校构建双创教育平台,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技术,也没有更多的资金,所以一些编程企业要主动地帮助这些高校构建适用于该高校的平台,而且还要指导高校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减少高校的开支,是他们更够把更多的资金应用于丰富课程体系、聘请优秀老师等用途。(6)企业要不定时的为高校开设专题讲座,传授经验,让老师、同学都能吸取企业优秀的经验。一是帮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运用于实践的保持并提高学生们的创业热情;同时要为高校的学生提供到位创业指导,使学生能够少走弯路,助力学生创业顺利。二是对高校老师进行培训,总结企业在创业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方法、理论基础,帮助老师形成更加全面、更加有助于学生创业的教育方式。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已进入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情况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党的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企业以及高校要创造合力,为学生们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为国家输送大量具备核心竞争要素、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2017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R].《2017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会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院长论坛.北京,2018-1-6.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近年来,国家继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大学生是朝气蓬勃、勇于挑战的一代,是助力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所以高校推进双创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时代使命,也能较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然而现代社会的进步,传统双创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进一步总结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构建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高校稳步推进双创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符合当前时展需要。

一、本科高校双创教育的内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驱动了新商业模式兴起,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和社会也需要不断创新,双创教育也得到重视和深入开展。双创教育概念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改革催生而来的新理念。双创教育不是简单将创新和创业教育结合,而是高校瞄准本校发展实际、地区特点和学生情况,开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方面培养。即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是创新,在开展双创教育时,核心和根本是创新,而创新的目的既要让学生有较好的创业能力,也要注重其在创业中稳健发展。我们开展双创教育要区别于学科教育,双创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它是面向未来培养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双创教育是创新了教学方式和内容,释放学生的活力潜能以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二、本科高校双创教育的反思

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对高等教育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当前,创新创业能力逐渐得到重视,但传统的双创教育呈现出一些弊端,不能满足时展需要。结合教学经验和查阅资料,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双创教育落实不到位

对高校双创教育的反思发现部分高校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深入研究,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受传统教学影响将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放在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素质能力培养,忽视了双创教育重要性。部分高校对双创教育的内涵了解不足,师资力量和资金等投入不足,无法实现素质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效融合。部分学校双创教育停留在表面,学生只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创业创新方面的基础知识,忽视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个别高校教育方法刻板,课堂枯燥乏味,导致双创教育无法得到有效落实,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缺少多方合作

只依靠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展双创教育,很难到达双创教育的本质要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大量的实践帮助学生寻找创新灵感和创业思路。但有些高校不能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项目来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高校没意识到社会资源对双创教育的作用,将教学重点放在双创教育课堂,脱离实际需要。此外尽管各界高度重视双创教育,创新创业涉及的资源丰富但又缺少整合效应。高校政府及企业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导致双创教育缺乏外部支持,很难有效推动其深远发展。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高校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未能涵盖创新、创业完整链条。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支撑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一些高校虽开设了多数量的双创课程,但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内容上缺乏深度和广度,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融合,不利学生综合发展。而教师受传统教学影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这种模式的教育,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限制于理论体系,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能力不足,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校双创教育模式的策略

双创教育过程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特点,加强构建科学的双创教育模式,对推动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意义重大。

(一)构建双创项目孵化模式

将高校的场地项目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等多资源有效结合推进双创教育,构建和完善双创项目孵化模式,为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奠定扎实基础。通过打破学科界限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吸引多学科背景学生参加到项目研究中,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其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同时,高校要开展双创教育教研教改,加强与校内外合作对项目成果进行合理转化。

(二)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在大学生双创教育中,核心单位是高校,为学生传输创新创业知识;校外企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和平台;政府部门提供有利的环境例如政策、资金等资源支持帮助高校开展双创教育。高校建立多方合作机制获取多方支持,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和资源,如与金融机构合作获取充足创业资金;加强外部合作提供创业服务;高校构建多方合作实践平台,注重多方教育融合,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创业资金及创业信息的融合中增强对创新创业的认识,积累创新创业经验。高校也可在校建设培训基地设置实训部门,通过与机构合作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挖掘自身潜力。综合以上,多方资源支持可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训练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落实专业实践教学

改善双创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了解学生实践需求,拓展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双创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熟练地学以致用,实现创新创业。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或在教学中定期举办模拟企业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了解企业流程与发展,对创新创业做基础规划,进而增强学生竞争力。高校在指导学生开展双创项目时,聘请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增强学生专业技能,从而激发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四)综合模式的应用

通过搭建系统的双创教育体系,包括创新创业的课程、实践和服务体系。其中课程包括理论专业知识或是认可度较高的KAB或SYB等;创业实践包括了企业实训和创业导师讲座等;创新创业服务是采取线上线下方式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此外学校通过师资队伍及基地平台等方式,为双创教育提供了帮助,促使双创教育更好地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随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顺应时代需求促进双创教育改革提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通过深化改革双创教育,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提高双创教育成效。高校建立多方合作机制获取资源,为双创教育提供支持与帮助,使双创教育更有效开展。此外,通过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流程与发展,启蒙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松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7):155.

[2]周丹丹,梁春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模式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6):1-2.

[3]彭黎明.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4):183-184.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校企合作;工匠精神;教育方法

一、工匠精神对于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世界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工匠精神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始终贯穿其中,历经文化的洗礼和沉淀,现已成为人类社会前行的精神源泉。传统意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对细节严苛,对技艺精益求精。一方面,体现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手作从业者的范围,而是体现在各行各业的价值追求中。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双创战略背景下,培养双创人才与工匠精神在现代价值取向上产生一致。一方面,培养双创人才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基石提供支撑,而另一方面,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双创人才作为精神延续,二者相辅相成。如今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每年高校都会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毕业生,与此同时,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补贴,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占比也是连年增加。但这会显现出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转变了,而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发生转变。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选拔任用往往过多地注重学历而不是能力,使得教育培养的侧重点一直是向理论倾斜而非实践技术,长此以往,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从“精”变成了“快”,不再追求精益求精的人才,而是追求如何快速向社会输送“理论型”和“考试型”的人才。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的转变,要想打破现状,就需要将工匠精神延伸到双创人才培养和高校文化建设中,从刚入学抓起,以工匠精神为主导,重新定位办学方向,将传统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结合到一起,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以及未知环境带来的挑战。

二、目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不足

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吉林省曾在省内高校随机向大学生发放有关“双创”的问卷共1600份,其中有效问卷1398份。调查发现,大学生本身对于双创方面很重视,主要缺乏的是相关经验。还有就是高校对于双创环境打造得很好,但真正具有双创经验的教师数量很少,最后导致学生对于双创知识只知皮毛不懂内涵。

1.高校的双创人才培养理念缺失。双创人才培养教育现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强调,要把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根本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在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方向,并制定多种双创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尽快适应双创人才培养教学。但由于大部分院校的教育理念并不科学,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分数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培养教学中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导致现阶段虽有成效但仍暴露出不少问题。究其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高校是否拥有完整的双创人才的培养理念。双创的本质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核心词就是“创”。那么如何将创业融入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中去,又如何将创新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中去,是高校对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教学方向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目前高校在双创人才培养教学中暴露最多的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什么样的教学成果,理念的缺失必然不会给高校带来全新的教学变革。高校对于理念的确立要明确,要具有实用性,不要浮于表面,既要结合实际又要跳出传统老旧思想的桎梏,以全新完整理念的引领,衔接传统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以此顺应时展,实施教育改革。

2.高校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从教室教学到实验室教学、从开展专业竞赛到课外实践实训再到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换句话说,高校一直在“被迫”地向前走。而双创人才培养除了理念很重要外,模式也很重要。然而大多数院校还是没有找到真正与高校自身相匹配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去高校考察时如果提到有关双创人才培养的问题,大多数都会回答有关于增加大学生创业课程、邀请名人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校有创建科创社团等内容,但这还远远不够。双创人才培养中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高校怎样能够培养出拥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学生,双创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它不仅可以改变目前高校处于“被动”局面,还可以推动教学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高校给出的答卷仍旧是老生常谈。在双创人才培养刚起步阶段,高校首先失去了创新能力,因此制定出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无法将真正的创新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而导致在高校按照制定好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学时仍然无法打破学生的刻板思维。

3.高校的双创人才培养教学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错误地将双创人才培养教学方案视作具有普适性,认为无论是什么学科都可以用同一种双创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比如学习生物科学与学习计算机,这两门学科在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教学方案下达的时候,基本都是相同的内容,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开展创新专业竞赛”等,缺少各学科的特色化与针对性的内容,纵深推进不够。而意大利和德国在人才培养教学中很有建树,实行的是师徒制,即在一个学期内,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运用成果项目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规划未来创新方向的项目成果。与此同时,国内的长沙理工大学也是如此,其电气工程学院与湖南省电力行业共同打造专业人才实践基地,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充分实践,还实现了校企联合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院校自身特点,推进“传统专业+创新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完善技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4.高校的双创人才培养实训平台不完善。要想提升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教学的实效性,让工匠精神能够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就要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完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实训教学平台。就目前看,首先,大部分高校太注重办公楼、教学楼以及实验室等校园基础教学设施建设,而忽视了双创人才培养实训平台建设;其次,由于缺乏对双创人才培养实训平台的重视,导致高校对其投入的资金不足,目前存在双创实训软件开发得太少,机器设备匮乏,打造双创师资队伍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再次,学生参与双创实践项目竞赛时,大部分实践小组都是先分工再做各自的部分,最后合到一起,导致学生面对双创实践课题就是盲人摸象,只弄懂了自己的部分,没有完全达到双创实践的教育效果;最后,因为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实训软件,所以在双创课程实训结课时,最终的结果还是落在了分数上,导致部分学生为了分数仅仅只是照着课本内容一步步做下来,并没有动脑的过程,失去了高校创办双创人才培养教学的真正意义。为了使双创人才培养教学融入学校毕业指导工作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对工匠精神的促进作用,高校运行的双创人才培养相关课程体系必须完善,使得学生面对问题有信心,不易退缩,得到及时的解答,增强双创意识,使实践载体落实到真正的双创教育中。

三、在双创人才培养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对策

1.通过价值主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在双创人才培养中追求精益求精。首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工匠精神的价值主张搭建双创人才培养平台,突破传统思路,彰显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风貌;其次,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双创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将工匠精神系统融入各个环节,实现价值传递;最后,抓住工匠精神的精髓与双创人才培养教学课程的交汇点,时刻以工匠精神的高标准进行教学,自觉践行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内敛于心、追求卓越等核心职业素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通过价值主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的方式全面推动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教学的改革,这一举措对于社会而言,缓解了当前的就业紧张形势,实现了新行业的兴起;对于高校而言,工匠精神加快了双创人才培养教学的步伐,提高了人力资本附加值,使校园文化气息愈加浓厚;对于大学生而言,工匠精神的融入会使其思想发生转变,以往传统的将工作视为谋生手段的思想现已转变为是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追求。

2.结合实际建立学院管理机制,融入工匠精神,深化双创人才培养。高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时,应结合各学院情况实际考虑建立管理机制,确保各学院在双创计划开展时具备基本的构成要素。就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建立管理机制并非易事,如何将工匠精神贯穿双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高校面临的必考课题。高校可以通过分级管理的方式,使工匠精神有效矫正双创教育中各层级的非理性行为。首先,高校可以在校级管理层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管理机制、统筹总体相关方案项目、审查研发经费的支出、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等,矫正“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例如,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实践创新中心采用的是直线式职能结构,学校管理委员会下设中心管理委员会和工作室管理委员会,共有25个学科工作室,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其次,高校可以在领导小组下设双创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双创人才培养项目的申报、项目的落实、中期审查与结项验收等,校正“重领导轻思考”的刻板思想。比如,由兰州大学科技园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口衔接的兰州大学萃英众创空间,就是由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室负责管理,其下设的园区开发部进行审批双创项目入驻申请。最后,高校可以在各学院成立执行小组,配备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学生可与指导老师自由组队,开展感兴趣的双创项目,改正“重技能轻创新”的印象。比如,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技师班”和“导师制”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即学校通过聘请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班导,研究项目和横向课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双创项目的培养机制。建立学院管理机制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改变长久以来高校对于双创人才培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空有形式不见双创技能培养的现状。

3.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工匠精神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双创课程体系中也需要有一个持续内化的过程,与其强塞给学生工匠精神的想法,不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和实践过程中慢慢渗透,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切入点。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而培育工匠精神与教授思想政治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立德树人,二者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是互通的,而如何打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刻板印象成了重中之重。对外,高校可以在操场、教室、实验室、楼道等地放置有关工匠精神和双创的宣传标语,接受工匠精神文化熏陶;对内,高校可以将工匠精神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灌输给学生,如南京邮电大学就从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培养、信息数字技术岗位技能实践、设计项目实地实战这三方面构建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与此同时,高校要打破“创新创业只能成功,不然就白费功夫”“认真工作没用,还得走关系”等错误观念,保护高校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养成工匠精神。第二,专业课是工匠精神融入双创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工匠精神的特点就是稳扎稳打,因此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必然会为今后的创新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高校可以设置学年任务,比如大一安排初级教学与简单的专业实践操作,大二安排中级教学与分项目的专业实训,大三安排高级教学与顶岗实训,大四安排创新创业模拟沙盘。除了专业知识外,从简单的专业操作到分项目实训再到顶岗实训和创新创业模拟沙盘,将高校内部打造成预备职场,使学生感受各部门、各职业的不同,不仅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双创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还让工匠精神融入双创人才培养中,丰富了教学。第三,实践是工匠精神融入双创人才能力培养的突破点。高校对内可以下设双创社团,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主联系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双创项目,并向社团分配教师进行普及双创知识和答疑解惑,社团经费由高校奖励、社会团体赞助、企业部门资助等;对外还可以将创新创业与政府扶持项目结合到一起,使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企业可以享受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高校与企业、政府共同育人、联合办学、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是培育双创人才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启产教融合最主要的物质承载。

4.地区政策打造创新创业环境,同步打造工匠精神。一般来说,各地区政策与各地区的双创研究是成正比的。就吉林省而言,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双创发展,国家与吉林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创新创业的政策,其中包括支持双创平台建设、优化双创环境等。与此同时,吉林省加快步伐,不仅建立“政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和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了双创项目建设,还通过推动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从而加大《技术市场条例》的实施力度。2019年,吉林省共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4人,启动实施了6个重大科技专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居全国第12位,已建成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重点实验室114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3个,新打造10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2家省级大企业“平台”;全年新认定部级高新技术企业800户,科技小巨人企业358户,分别比上年增长89%和92%。而到了2020年,吉林省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建设省级创业孵化基地292个,搭建大中小融通型特色载体2个,获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1个。地区制定的双创政策会影响地区的双创环境。地区对于双创的重视会推动高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开放共享高校和科研院所设备资源。当地区的政策推动了高校的双创环境改善,工匠精神才能找到落脚点。

四、结语

在新时代需求和高校课改的大环境背景下,高校在双创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其渗透到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成器”也“成人”,强化岗位责任感,而且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春燕,赵洪兵,黄秀娟,等.工匠精神引领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262-263.

[2]张旭刚.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3):28-33.

[3]张旭刚.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困囿与掘进[J].教育与职业,2017(21):65-72.

[4]马绍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传承[J].科教导刊(下旬),2018(07):172-173.

[5]苏云,陆泽明,康平.“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究——以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20(01):51-57+81.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双创教育

精准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对实践落实具有严格要求,要深入贯彻、全面发展。加强教育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地方高校为解决贫困生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必须全面贯彻扶贫教育思想,并构建完善的扶贫机制。基于双创教育目标对具体的工作机制和战略方法进行全面创新,为贫困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促使其掌握良好的双创技能,从而实现自主就业和高品质职业发展。

一、加强地方高校贫困生双创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精准扶贫战略方针贯彻

现如今,大众化、普及化成为高校教育主要发展趋势,国家也专门提出了扩招体制,学校的生源数量和人群基数在不断的增加,在比例均衡的情况下内部的贫困生数量也有所增加。精准扶贫是国家所提出的战略方针,具体包含了教育扶贫等其他要素。而贫困生是教育扶贫的主要对象,加强此类学生群体的双创教育,能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素质和创业能力,从而有效地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为改善其个人以及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提供良好的动力支撑。这一教育项目的全面落实,对于促进精准扶贫实现深入贯彻是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作用的。

(二)有利于推进大学生高品质就业

对于大学生来讲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是促进其今后实现深入发展的前提基础。而双创教育便是该方针下所提出的一项重要革新举措,即针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特色化的双创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建设,全面提高其整体的创业能力,从而有效缓解当前紧张的就业发展趋势,也能够让其拥有更加丰富、自由的就业发展空间。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讲,加强双创教育能够全面提高贫困生整体就业实力,促进学校在教育领域实现深远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精准扶贫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实现均衡化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发展实力。经济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和支撑,尤其是市场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转变,更加侧重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地方高校为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加强双创教育全面贯彻,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双创能力,不仅能够全面提高生源整体质量,同时也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引进创新性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四)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是国家提出的宏伟蓝图,是基于造福人民所提出的伟大夙愿[1]。若想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要促进各个地区经济均衡发展,这也是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主要目的。地方高校作为素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所承载的人才培育责任十分突出,加强贫困生双创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整体就业水平。而作为国家和家庭的希望,大学生实现了良好就业,不仅能够改善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同时也能够在创新项目的支撑下,带动地方经济以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实现全面发展,尽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愿景。

二、加强地方高校贫困生双创教育的战略举措分析

(一)加强宣传,激发地方贫困大学生的双创意识

全面提高贫困生的双创能力,前提基础是要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2]。因此,地方高校需要从思维层面加强宣传,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以及自主创业的思想内涵进行有效渗透。高校可以根据内部生源个性情况以及自身的办学基础,拓展不同类型的宣传载体,组织丰富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活动,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观建设。首先,组织丰富的知识讲座,邀请一些在双创方面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社会精英和教师人才,莅临学校为学生进行双创理念的渗透,深度剖析国家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所制定的扶持政策和战略方针,从而端正学生的认知态度。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地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宣传渠道进行拓展,依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将双创教育有关的资源和思想理论进行系统整合和直观呈现,以便学生可以拥有良好的学习空间,深入学习基础理论,端正双创认知态度。

(二)优化教育,提升地方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是支撑大学生摆脱经济贫困,知识贫困、提升整体双创能力的重要载体[3]。因此,地方高校需要基于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在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方向上进行系统更新,针对贫困生构建优质的教育培训体系,让学生拥有双创学习空间,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建设与综合提高,也能够为其更好的参与到双创实践活动当中奠定一定的素质基础。首先,革新课程教育体系,在注重专业课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全面落实任务驱动教育思想,加强实践模块规划设置,促使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体系。其次,加强双创教育体系建设。通过组织创业指导、创业项目选择与规划课程等,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精准性的创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创业目标,把握好方向,精准定位。同时,重点加强学生创业观培养,通过落实思政课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在思政课中向学生渗透先进的创新理念,加强市场环境的全面分析,并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提出全新的创业项目,为学生在双创方面的具体行动表现给予正确的战略指导,从而保证学生的创新举措能够顺利落实。

(三)政府干预,加强双创教育与资助育人的融合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教育均衡化,政府需要针对贫困生提供一定的扶持政策[4]。与地方高校有效联合,对教育机制进行系统革新。在常规化、专业化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合理融入双创教育,从而保证大学生所具有的素质更加符合新时代背景所提出的创新型人才储备要求。首先,政府需要制定扶持政策,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设置扶持资金。同时,与学校联合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从而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和平台支撑。不仅如此,政府需要加强干预,发挥社会力量在学校双创教育体系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利用社会力量引进先进的仪器,构建多元化的双创实践平台,从而为贫困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环境,为其创业项目提供一定的环境基础。此外,政府需要加强监督机制的干预与落实,针对地方高校在双创教育方面的落实情况进行综合性地监督,进一步规范教育工作执行方式,从而保证精准扶贫实现全面落实,有效地杜绝形式化等不良现象。

(四)校企联合,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双创实践平台

校企联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共同体合理构建的重要思想导向。地方高校为积极顺应精准扶贫发展趋势,需要重点关注贫困生的素质教育,并以双创教育为发展目标,通过校企联合构建丰富并且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可以拥有更加广泛的空间进行项目创新和研发,积极拓展和实践自主创业项目,有效缓解目前比较紧张的就业趋势。首先,借助企业力量成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学生自主创业实践体验提供良好的设备支撑。同时,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的生产作业环境,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当前的市场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准创新专业理念,提出创业项目目标和战略方案,从而保证学生所提出的创新项目具有一定的前景性和发展性。此外,重点加强双创教育考核机制的创建与完善,丰富考核参与主体,要求企业积极地参与到考核工作当中,针对学生的创新表现以及创业项目的市场价值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并与学校共同分析当前双创教育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规范,从而为后续的教育革新提供一定的思想依据,同时也能够为精准扶贫全面落实提供有效助力。

(五)完善体制,建立精准的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

为支撑大学生实现自主创新和创业,学校需要构建完善的帮扶机制,为其提供丰富的资源储备和实践平台。以便大学生可以在学校的支持和帮扶下,自主完成创业项目的实践、落实,并逐渐走向正轨,推动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实现深入落实、高效发展。学校可以积极引进信息技术,构建双创资源数据库,加强市场数据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的整合,加强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与推广。以便学生在全面了解市场前景以及国家政策趋向的前提下,规范、有序的参与到自主创业活动当中,全面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国家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储备。同时,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针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以及战略性的考核与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指导策略。此外,国家可以在双创教育方针的支撑下,加强创新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落实,明确具体的创新主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参与空间。同时也能够让大学生对双创教育提高思想重视,端正自身思想认知,进而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果努力发掘创新思路,不断优化创新技术,并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立足精准扶贫思想考虑,根据不同情况的贫困生以及所对应的创新项目,实施针对性的帮扶。

三、结论

依前所述,在地方高校教育领域,为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必须加强扶贫理念全面贯彻,重点关注贫困生队伍素质建设。以精准扶贫为思想导向,关注贫困生的就业情境,全面落实双创教育,促使其规范掌握自主创新和创业的技巧,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且从宏观角度讲,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实现高速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分别从宣传、教育、政策干预、社会介入以及体制完善等多个层面对扶贫机制进行创新,拓展双创教育渠道和实训空间,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促进其双创精神和品质素养实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郭亮.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反馈机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3):10-11.

[2]王为.基于精准扶贫的贫困大学生创业资助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10):178-179.

[3]王翠平,谢少群,熊泳妍,曾玉婷.精准扶贫理念下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6):100-102.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创”教育;“模块化”体系;教育改革;农业电气类专业

一、引言

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黑龙江垦区逐步出现农业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低[1],原创性智能农业科研成果少,先进的技术壁垒难以突破,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等现象[2]。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科研队伍人才构架不合理,除了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型人才外,还缺乏熟悉地方地域特性的技术型人才。黑龙江省内高校培养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又具有丰富的涉农实践经验,同时还了解寒地自然状况,可以快速地适应黑龙江垦区的作业环境。由此可见,地方高校毕业生是黑龙江垦区向智慧农业发展所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最直接、最便捷的重要来源[3]。以佳木斯大学为例,依托广袤的三江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创建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平台,该校已经初步确立了农业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方向[4]。因此,基于该培养定位和黑龙江农业发展的特点,就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课程创新和“模块化”教学体系研究,跟进技术革新和创业步伐,提升农业电气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才能不断向垦区输送“双创”型农业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5]。

二、“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全社会创新创业政策宣传的不断深入,“双创”人才将逐步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而高校将成为“双创”型农业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特别是在对高校农业电气类专业“双创”教育工作探索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农业电气类专业“双创”教育理念、模式、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肩负着推进“双创”教育发展战略的重任。当前,“双创”教育已经由发展阶段到深入拓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农业电气类专业依托专业课程,深化“双创”教育是必选之路。所以,地方高校针对自身地域优势和学科特点,明确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求[6],确立以“双创”型农业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新的创新教学体系改革[7]。

三、“双创”教育的意义

农业电气类专业具有交叉学科性质,在农业建设的基础上,集成了计算机、电力、电子等多个学科,使学生具有较强电力电子技术方向应用能力的“宽口径”专业[8]。地方高校农业电气类专业“双创”教育“模块化”教学体系研究,其意义在于可以不断更新和完善“双创”课程体系,推动“双创”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落到实处[9];可以提高学生对农业电气类专业的认可程度,树立正确、科学的“双创”理念[10];可以树立地方高校农业电气专业的特色性,有利于“双创”教育在地方高校特色专业中的常态化和长远化发展。

四、地方高校农业电气类专业双创教育“模块化”教学体系的现实问题

(一)地方高校对“双创”教育缺乏重视

地方高校对于农业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定位不准确,出现“双创”教学内容和实际专业匹配度不高,脱离本专业实际,缺乏应用性的情况;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不完整,缺乏考核和奖励机制,执行和重视力度不足;课程的设置和教研处于初级阶段,内容较为零散,标准参差不一,多数学校仅是在教学大纲中设定了创业学分,设置了职业规划或者是创业类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多数以讲座、参观或者学术报告的形式,教学内容过于流于形式,内容陈旧,无法与现代农业电气类技术发展相适应;对于竞赛或者科创类的项目,学生参与度较低,多数学生选择较容易获奖的内容,与实际地方特点联系较少、专业关联度不高,缺乏原创性和实用性,无法真正地实现科技转化成果,对于本地区农业电气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支撑;地方高校对于创新创业类的资本投入不足,同时缺少社会资金的来源,无法真正从事具有深度的农业电气类的科研创新研究[11]。

(二)缺少专业教师队伍

在“双创”教育和高校科研型人才共同培养的要求下,一部分高校已经将授课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体系改革,但大部分高校仍然缺少一支创新意识较强且专业能力过硬的农业电气类专业教师队伍;部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组成多数以辅导员、学生和年轻老师为主,大部分人没有创业经历和经验[12],不了解创业的流程和企业运行管理制度,授课时多个专业一起上课,内容缺少专业针对性,与农业电气类关联性不强;创业创新团队比较年轻化,团队科研实力较弱,缺少高层次的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受限于科研或者职称等工作压力,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投入精力较少,影响授课效果[11]。

(三)缺少校企联动合作

高校和地方企业协同合作过程中存在不足,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之间立体化合作衔接不匹配,政府缺乏人才引进的长远计划,地方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动合作往往采用框架协议,或以参观实习为主,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践环节和实践平台,无法让学生从实践中培养出“双创”意识,在“双创”能力提高上得不到有效积累[13]。

五、具体措施

(一)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和多主体参与的双重保障。通过对课程进行“模块化”的重组构建,明确“双创”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确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总体构架;同时,通过培养“模块化”专业教学师资队伍、构建“模块化”专业校企协作实训平台以及建立“模块化”教学评价机制等[14],结合东北地区农业电气类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职业发展技能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各个模块核心课程,从而将教学理论、创新活动、学科竞赛、和企业实训融合到一起,分项、分层地进行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构建起完整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弥补地方高校农业电气类专业传统教学课程中的创新缺失。

(二)重视“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需要加强“双创”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增加高校之间和专业之间的内部交流和学习机会,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创新能力;需要柔性的进行“双创”人才引进工作,增设农业电气类行业的校友、优秀企业家或者专家学者的“双创”教师兼职岗位,以顾问、讲师或者导师的身份,增加“双创”教师队伍的专业力量;建立“双创”教师管理体系,实行科技转化奖惩机制,对于可以应用到农业电气领域的“双创”教学成果予以奖励,提高教师教学和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实行末尾淘汰制考核等。

(三)多方共建“双创”教学内容

建立地方高校农业电气类专业“双创”教育“模块化”教学体系,主要是结合本地农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整合地方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综合资源,对地方高校特色专业进行“双创”教学体系改革。高校还需要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双创”教育教学内容,明确每个模块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标准、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等,将理论教学与地域特性进行有机连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政府还应该针对本地农业电气类人才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和资金资助政策,设立专项教育基金促进高校对于“双创”人才的培养;企业应该持续加大对校内“双创”人才培养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提供科研实训设备和实训平台,为创新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设备保障。

六、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