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育论文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高校教育论文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现代教育已由传统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合”,它包括从出生到死亡所受到的连续的教育及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终身体育的思想便应运而生。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自身“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之前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作为学生体育的最后一站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此,应在指导思想上确立终身体育观的,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以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迎接社会的挑战。终身体育是“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的核心是:使体育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使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贯性。从人生历程上讲,依据人体生理发育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主动地、积极的、有效的健身体育锻炼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适应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及衰退带来的影响,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振奋精神,使其终身受益。

三、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指导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以往是以“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培养能力”为主导思想,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其自身的不足已日渐显露,以至于有关学者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并被高校体育界所接受。《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深化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依据。

2、教材体系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大学生体育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不尽完善。就体育理论教材而言,选题内容较窄,所占教材内容比重小,一般只涉及到体育概论、体育锻炼及运动竞赛的基础知识,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使用的价值不高。而实践教材部分又是以技术传授为主线的结构,并大量选用竞技体育项目,技术环节过细,且难度较大;教材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多运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例如,对提高心肺功能的健身跑,却以竞技式的内容为主,对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而对于该项目的特点,健身价值却未能提现出来。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兴趣淡漠,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加之受时间、环境、兴趣的制约,所学内容无法在课外运行。

3、教学模式高校体育课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并限于一、二年级开设,就在这每周仅有的90分钟室外体育教学活动中,也多是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系统性,形式上体现规范性,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形成了固定、古板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要用相当时间用于组织管理、讲解示范、队伍调动、内容安排等方面。学生在90分钟体育课上的实际活动时间不超过50分钟,约占总课时的45%。这种状况从科学锻炼身体的强度、密度及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来看都是不利的。四、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首先应确立“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培养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要求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价值观,能够依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迅速自觉地调整其运动内容、方法手段和时间。把教学内容更新,学习内容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发展身体素质理论、健身理论、健身运动处方、身体锻炼作用、方法、评价与监督,体育的基本规律、价值及功能,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与简单的处理等。对实践教材的选择内容,应注重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终身运动项目,如:健身跑、游泳、网球、乒乓球等。对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要适当的改造,把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作为增强体质的一种手短,使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化。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己有兴趣的、有特长的终身体育项目,包括相应的锻炼方法,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四、总结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深入到了高校的体育教育中,高校师生应认识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广阳光体育运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质量,高校就要构建和谐的体育教育环境,以此来熏陶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培养健康的运动方式和体育锻炼习惯.这种和谐校园环境的营造需要通过几个方面的建设才能实现.要通过对体育运动硬件设施的改建与管理,如体育运动器械、运动场地环境建设,高校校园要有浓厚的体育运动文化,对校内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与活动要进行规范化管理,高校要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给予尊重与宽容,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自觉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

2构建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重要性意义

2.1和谐环境有助于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理念高校体育教育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要以大学生为教学主题,教师应发挥指导的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体育运动活力,减轻大学生的运动负担与压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让阳光体育理念深入到大学生的意识中,在和谐环境下,大学生应享受到校园内各种体育设施与器材,能够参与到高校各种体育竞赛项目中.这种和谐的校园氛围,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宣传和推广阳光体育运动价值理念做好了基础.

2.2和谐环境有助于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高校的和谐环境能够成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平台.高校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终身运动的理念,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身体素质,也提高了新时期大学生的运动能力.这种结果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阳光体育运动重视学生体质的提高,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高校和谐的环境还能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增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逐渐培养了大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观念.

3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3.1高校师生缺乏阳光体育运动意识的人文环境一些高校师生将精力全部放在了教育教学中,关注未来的学习与就业,忽视了日常的体育运动.这就是明显地缺乏阳光体育运动意识.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已经不单纯是专业能力和学识,而是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优秀人才的必要因素.由于一些高校缺乏和谐的校园环境,不能积极培育学生的运动素养,使阳光体育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大学生的健身意识淡薄,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进.

3.2高校缺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设施保障的物质环境由于一些高校在扩招后,人均体育器材与设施比重明显下降,这样就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高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相对落后,限制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也使得大学生失去了体育运动的兴趣.如没有游泳馆、室内运动场地等.此外,高校体育教师也比较缺乏,难以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体育师资力量的不足,难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

3.3高校体育教育缺乏创新的教学环境高校的体育教学受到大学生专业课学习、就业等压力的影响,一般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要求并不严格.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重视的是体育技能的讲授,忽视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体育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活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这样就不能给大学生建立适合自身体育锻炼与运动的体系.有的高校具有浓厚的学术和学习氛围,但是就是缺乏体育运动氛围,这样不能将大学生吸引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就不能得到保证.

4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能够对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构建给予科学的评价,就应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在收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环境的信息,对其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就能够判断阳光体育运动和谐校园环境的状况,这能够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和谐环境构建给予指导.

4.1确定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评价指标的原则高等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为了能够促进广大在校学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也推广了校园的体育文化.对体育教育的和谐环境的评价原则就必须能够根据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给予正确的反映、评价、预测和激励.首先,要遵守科学系统性的原则.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符合教育部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教育精神,系统反映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状况与效果.采取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体育教育环境评价的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包括了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实际变化数据.主观指标就是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师生的主观感受.这样才能完善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教育环境的正确评价.其次,要具有导向性的评价原则.对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体育教育教学的效果、体育资源的配置等.通过评价指标体系来正确体现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方向,可以看到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高校的体育教育环境能够有很大的改善,对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有一些改进.最后,要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使用性,能够将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构建的方法和内容得到反映,以便进行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交流.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操作性,数据可通过学校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途径获得.

4.2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给予体育资源的配置和保障,加强校园体育教育的宣传,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树立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其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是组织管理指标,包括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其次是条件保障指标,包括师资队伍、专项资金、场馆设施等;再次是体育教学指标,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效果;最后是课外体育活动指标,包括日常体育锻炼、课外竞赛与活动、宣传教育等.建立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运行机制.

5构建高校和谐环境,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措施

5.1构建浓厚的体育运动校园氛围高校要提高高校师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大学生的健身运动意识,保证日常的体育运动时间.高校要在各种宣传媒体与渠道上,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宣传,提高师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传播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课堂教学、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途径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便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5.2构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环境加大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设施建设,优化师资力量,构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环境.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体育教学的场地场馆、器材设施的建设,满足广大师生体育运动的需求.同时,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运动要设置专项运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进行专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确保收到良好的体育运动效果.

5.3构建轻松愉悦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高校体育教学实行专项课与素质课分开教学的模式,保证大学生选项课与素质课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要建立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教学检查,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监管力度.体育教学要依据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发展特点以及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提供差异性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此外,高校的体育教学应与竞赛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不同规模丰富多彩的群体比赛,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6结论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理念转变。现代教育技术立足于服务学生本身,对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征的关注比较多,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方式更加有利于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传统教学理念主张学习和训练应当服从教师的安排,个体服从集体,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容易造成忽视学生个性特征,从而是一些有条件成长为更优秀的学生得不到重视。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也是出于被动状态的。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本位出发的观点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突破传统窠臼。

(二)丰富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也具有丰富内容的关键作用。体育教学对教育技术的要求较高,而且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体情况的不断变化也非常容易造成当下教育技术的滞后性。因此不断创新和吸收新的教育技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包括教学方法,同时还包括科学的教育理念,这对体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提升教学实效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体育教育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技与教育理念融合的最新成果,它是在总结当前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革新。因而其中包含了对传统教学经验的反思和继承。从这个角度上看,现代教育技术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体育改革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也起着强有力的反作用。从源头来看,体育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动力,正是因为改革的现实需求才推动教学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教学技术的自我发展。从这个角度上看体育教育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们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最新需求,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是最能够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素质,这对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也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当及时了解和注重体育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以最新成果和环境因素充实教学改革。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行性

(一)高校建设过程中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设施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不断提升,其中硬件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日益提升,这对教学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体育教学无论从场馆建设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行十分有利。而且这对教学计划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教学计划和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的普及和推广过程中具有高度可行性,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高校教育软实力的提升更加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和普及。我国高校在经历了高速规模化扩张之后现已转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同时这也对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起着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高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不断拓展,教师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提升有效的推动了高校教育软实力的积累和加强,同时这些教育教学技术的更新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也起着更加有效的推动作用。这对教育和教学计划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感兴趣,学习和训练从而也长期处于低效状态。因此这种形式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形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这对教学计划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且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最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完善程度的。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是立足于学生需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传授。因此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兴趣。

(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现代教育技术是服务式教学理念的产物,他主要是通过发挥教学辅助措施的作用为学生更好的学习“铺路”。让他们更好的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步骤,同时也对他们教学计划的发展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基础。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和计划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基础性影响作用,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对于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有重要作用。教学管理制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教学体制下教学管理制度繁杂,人为因素较多,容易出现失误,因此对教学效果起着负面影响。但是现代教学技术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现象,以现代技术代替传统人力,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另外,高校体育教师一般承担着体育专业和全校体育公共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教学任务的繁重对教学效率产生不利影响,而现代技术的应用将教师从重复性的简单工作解放出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对整个教学计划的设施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创新高校英语教育的方式

英语教学方式不能像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一样,仅仅局限在“教”的程度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本身就是注重交流的语言,外国人开放的文化气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氛围。所以,老师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最后结果。注重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语言的表达,甚至对于一些故事和对话类型的课文进行表演,通过这种实践型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还可以从表演和竞争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甚至在课上可以放映一些国外的影片,通过影片来学习英语,并且针对影片写一些英文影片观后感,这样在英语的教学中就多了很多学习的乐趣。同时对于英语考核模式也不再局限于考试,可以综合学校老师和企业两方面作为考试的评委,包含了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职业能力的掌握两方面,创造性地将学生的能力展现在这些事业单位上,给学生们一个进步的空间以及对于考核的重视程度,同时企业的意见反馈也是今后学校英语教学模式的一个方向,不断加强学生的现代化适应能力。

二、明确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

对于高校英语教学而言必须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自我定位,加强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学习,高校英语教学包含了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两个方面。针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开展英语不同的学习方向,对于专业学习英语的学生如:商务英语等等。加强学生对于现代经济的了解,也要努力丰富商务英语词汇以及自己的社会应变能力。这些知识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所以学校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英语教学方向,对于很多学习金融方面知识的学生,很多时候他们的目标都致力于能进外企,了解这些公司对于学生英语的要求,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操作能力,将英语真正地作为一门语言来学习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积极培养学生们互相交流的能力。

三、强化高校英语教师的素质

对于高校英语老师而言,其素质也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于英语公共课的教学以及专业课的教学,老师可以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动和知识流通,甚至可以让英语专业的老师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上课,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差别,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老师课堂的要求。同时,学校作为教育基地要加强和其他学校的互动,对一些学校英语教学职业化办的比较好的学校进行沟通,把老师委派到那里去进行深造和进修,进一步提升对老师的职业化要求,更多地鼓励和要求老师根据现在的企业发展趋势制定学生英语职业化的具体要求。深入到企业单位进行实习和工作体验,让老师更深入地对英语职业化制定详细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英语学习职业化的发展,提升高校英语教育的质量。

四、构建高校英语课程的职业化

高校英语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不断地构造职业化的课程体系,高校英语教学的职业化要求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已有的职业化知识进行实施和应用,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职业化中需要不断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如李阳的《疯狂英语》中对于英语的“说”的重视是现代中国教学所缺少的,可以创造性地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英语名字,要求每天和同学打招呼都用“Hello”,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使用简易的英语“Whatisyourfavoritemovie?”“Ifyougototravel,wheredoyouwanttogo?”等等,培养一种良好的交流模式,同时在分析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及岗位要求上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以及培养模式,将新颖的、开放的模式应用在学生的学习中。

五、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学生英语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化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文章从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出发,立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高校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更加全面地概述了现代社会对于新型英语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和引导培养人才方式的积极发展。

作者:张娱张烁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部

第二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办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校学习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三种情况:其一,沉迷网络或者热衷于谈恋爱,没有心思去学习,逐步演变为逃课、厌学、不学;其二,在学习上中规中矩,还是以应试教育的心态来学习,知识面局限于书本,忽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及必要的相关的扩展。而书本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专业实际发展,等到毕业时可能大学数年所学的知识早已过时;其三,有的学生自主性强,渴望锻炼,积极从事于创业,这本质上是好的。但问题出在没有平衡好学习和创业的关系,忽略了对一些有用知识或理念的学习及相关扩展,并不利于日后发展。造成这三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所以,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主次不明或虚度光阴。

二、实现途径

2.1入学教育。大学新生入学时,高校一般会组织为期一月的军训,在这一时期,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入价值观教育内容,在新生大学学习生活刚开始时就在其心中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

2.2日常教育。因为思想的养成要有一个过程,所以价值观教育要日常化。同时,价值观教育要注意灵活性、多样性,避免枯燥的照本宣科引起学生的抵触。可以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每周小组组织一次学习,并做记录。每半月组织一次班会,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学习。每月组织一次全校范围内的集体学习,形式可以是观看主旋律影片,学习心得品鉴会或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等。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大讨论或辩论大赛,选取一个本学期价值观教育主题,进行全员讨论,一方面加深印象,一方面选出价值观学习先进个人、组织,起到示范作用。

2.3特例教育。特例教育是随机性的,发现优秀典型就积极宣传,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发现不良事件就给予严厉通报批评,告诉学生什么是错的,要引以为戒。总之,通过分阶段、多层次、立体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结语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特征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由于大学生个人差异性及学习需求不同,对其网络学习特征主要从学习动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方面进行分析。

1缺乏深层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习效果最核心的影响要素。一些高校开设了文化素质类网络课程,但不少学生在修读时,并没有从自身发展规划角度出发,思考自己到底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哪些课程为自我成长寻找更多资源。一部分学生是从授课模式新颖角度出发选课,还有一部分仅是为了拿到学分而盲目选课,并没有真正将网络课程学习当做促进个人成长的途径。说到底,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自我认识不足现象,不能从自身寻找深层次学习动机,因此难以保持网络课程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2自主学习能力差

很多大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如何调整学习方式以适应网络学习需要。一旦脱离了教师的约束,就变得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不能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也懒于向教师询问,自主学习效果不佳。

3自控力不强

面对网络课程新颖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部分大学生难以抵制网络纷杂信息的诱惑,无法对课程内容保持长久的注意力,边学边玩,甚至只将网络教学视频打开以保证学时的正常计算而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不能真正保障高质量的网络学习,学习效率不高。

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途径

针对网络课程建设现状和大学生网络学习特性,结合现阶段课程建设从传统以知识教授为重心向以课程学习为重心的转变、从传统关注结果向突出学习过程的转变以及从传统重视资源向强调教学环境的转变,架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体系,注重提升网络课程的内涵,增强吸引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设计结构较为紧密的教学活动,以保证网络教学的顺利开展。

1明确网络课程建设目标

优化课程设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作为与传统课程并行的一种课程类别,首先,要将其与传统课程同等对待,提高广大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明确对其要按照正规课程规范建设的思路,避免将网络课程建设简单等同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其次,确定每门网络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到底“教什么”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设计相应课程结构和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如何教”问题,确定教学计划,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2注重与传统课程的衔接

完善课程体系很多高校都通过开设众多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此类课程在实际运行中常常不受重视,大学生修读积极性缺乏,学时也在不断压缩。对此,高校应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及长远发展需要,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调研,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类别划分、结构框架和课程方向等做出整体性规划设计。一方面要精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开发网络课程,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在架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比如,不少高校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分模块建设,网络课程也要按相对应的模块进行整体设计,注重与传统课程的衔接补充,体现其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而对于要开发建设哪些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就要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而定,但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某些在整体课程体系中有要求,但希望通过网络教学扩大学习主体和影响力的课程实行完全网络教学,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来获得该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针对某些因学时限制难以在课堂上完成授课任务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通过网络学习完成该课程所要求的部分教学任务。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网络课程,都应在文化素质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之下进行开发和建设,以更好地形成网络与课堂的互动。

3基于网络平台的特殊性

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及活动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脱离了课堂束缚,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基于网络平台的特殊性,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及互动方式都将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延伸。

(1)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保证网络课程顺利开展。在网络课程界面要专门开辟“学习指南”板块,告知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必备条件、操作方法、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步骤、教学活动开展方式以及要注意的事项等,并且最好在学生修读该课程前告知,让其提前做好接受网络教学的准备,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

(2)充实、扩展学习资源,增加网络课程信息承载量。高校学生由于高中文理分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文化素质差别较明显,学习需求不一致。因此,可以将大量学习资源上传、链接到网络课程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情况选择性地学习,以体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较好满足其不同需求。

(3)鼓励师生自由交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网络课程平台上,教师可选择主题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也可以就自身关注的某个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探讨,教师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帮助其内化知识,深刻体会课程内涵和精神,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突破传统教学知识灌输的局限性,使互动更加深入,更加有针对性。

(4)创新网络课程表现形式,提升吸引力。网络课程不论是界面设计还是内容形式,都要灵活多样,力求新颖性和创新性,既要全面、准确表现课程的内容,又要顾及网络表现形式的特殊性,用生动、美观的界面来展示文化素质课程特色,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来表现课程的内涵和精神,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尔雅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在网络教学视频资料基础上,增加试题测验、网上相关资料阅读等环节,加入大量生动直观的PPT、图片资料,增强网络教学的可视性和趣味性。

(5)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网络课程在设置上要力求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视频教学、资料查询、试题测验以及师生互动讨论等环节穿插设计,比例恰当,给大学生呈现清晰的网络学习步骤。培养大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和喜好,自主选择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或做试题的习惯,通过自我检测调节学习进度和深度,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由“课程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

(6)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不断提升课程内涵。教师可通过师生网络交流互动或组织课堂讨论等方式,解答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听取学生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4完善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加强大学生网络学习监管力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本身难以像某些可以量化的学习一样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各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基本都是根据学生所修读文化素质课程的成绩来确定,考试要么开卷,要么教师划定考试范围。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不能真正评估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学习效果。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更多地在于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教师只能监管课堂学习部分,对于课后学习无从监管。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要大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有效监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下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局限性。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考勤、平时表现和最终考核成绩测评教学效果,还要考虑学生网络学习时数、网络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网络互动参与情况等。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管也需要不断通过网络技术来改进,如当学生打开一个网络教学视频后,不能再打开其他窗口;在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设计若干问题,学生只有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后面的视频,否则需要重新学习该部分知识,直到回答正确。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数据,实时掌握学生网络学习时间、进度、相关资料阅读情况以及问题回答正确率等,全面掌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提高网络学习实效性。

5加强管理

保证网络课程的良好运行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配备基础设施和专门工作人员,统筹管理全校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落实各授课教师的任务,将网络课程建设纳入日常教学工作范畴。制定详细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案、计划和实施步骤,科学、合理地计算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学分和成绩,并给予相应资金支持用于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网络应用技术。改进网络课程后台管理系统,补充教学资源,确保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顺利开展。

6优化学生课程修读引导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