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教学改革范文精选

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教学改革范文第1篇

经济活动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加入WTO后,我国将允许国外高校到中国来办学或合作办学,国内的大学将面临和国外大学展开竞争的局面。人才竞争的国际化,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即便是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可能面向以地方经济建设为主,但仍然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因为他们将要就业的企业正在走向国际化,所有商务活动都正在走向国际化,他们面临的将是国际化的经营环境和国际化的商务活动,必须具有熟练处理和应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科技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包括专业设置、教材、教学内容,同时科技的迅速发展还给高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撑。

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国际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我们培养不出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管理等各类人才,国家就要落后。要占领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增强综合国力,就必须重视教育。

高等教育自身在面临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正朝着与经济活动更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正在引导高等教育的革命。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日益得到强化,科研结合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网络教育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它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变化。这些都改变了和正在影响着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本科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教学改革既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和趋势是:①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这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紧密。由于办学体制的多样化,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学校经费来源增多,高校将更加重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科技成果为经济发展服务,高校将和区域经济结为更加紧密的联盟;②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合化。这种趋势突出地表现为理工教育强化人文,人文教育强化科学和技术。将文化融入科技,向社会传播先进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科学与文化的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然,因为创新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过程;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个性化。高校都越来越注重扩大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从以强调选读课程为中心的学籍管理,转变为更加重视检查学生学习的最后成效;④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传统专业需要改造,教师资源也将国际化。

2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特点,为提高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质量,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2.1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本科院校,要以发展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还应积极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2)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增加、补充教师队伍数量为基础,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严格地讲,所有专业的主干课程都要建立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教授、副教授都要承担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权制。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基础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同时,要重视和鼓励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极各类竞赛等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教师、学生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灵活机制,积极完善多种教学管理制度,以形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个性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动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同时要积极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活动,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推广和应用优秀教学成果,使之在教学和教学改革中产生效益。

2.3加强学风建设

校风是高等学校形象和精神的体现,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优化教学工作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教风建设是建设良好校风的基础。高校的教师应当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典范。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考风考纪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考风建设,采取得力措施,严格考试纪律,杜绝考试舞弊现象。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学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学生运用外语的阅读能力、听说交流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等,都是衡量一所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学校是否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主要看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科技论文很有帮助,也为大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国家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当然,评价学生质量的标准要素还要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体育成绩等综合素质。

要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领导真正重视,把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强化质量意识,围绕中心工作,实现根本任务。要增加教学投入,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学校学费收入的20%以上要投入到日常教学经费中来的标准。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法制、诚信、社会素质感等方面的素质教育、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教学改革范文第2篇

1.过分重视篮球教学的技术性。

篮球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与其可以带给人们的娱乐性有很大关系。目前的高校篮球教学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影响很大,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篮球技术的教授,课程比较传统,缺乏生机和活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过分强调篮球教学的技术性,必然使其所拥有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降低,不仅使课堂氛围比较沉闷,也使得这门篮球技术课失去了其对于学生所具有的真实意义,包括其艺术性和美观性,因而,不能真正掌握篮球的内涵和意义,从而使得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篮球教学发展。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但是大多数学校仍然以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分数不仅是评判学生的标准,更决定了教师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这是传统教学观念所带来的后果。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文化课的学习以及成绩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其他体育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甚至有些学校取消这样的课程,仅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搞其他课程,正是这种思想观念使大部分学校对体育教育事业缺乏正确认识,不论是设施完善方面还是师资培养方面都不够重视。篮球教学亦是如此,设施落后、教师数量少、时间不充裕等原因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降低,阻碍篮球教学的发展。

3.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缺陷。

课堂教学应顺应时展,与时俱进,但目前的篮球教学课程仍然是老一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受传统教学思路影响,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老套,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这都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课堂安排几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没有发挥个性的空间。这些原因都大大影响篮球教学的发展,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篮球教学的改革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改革篮球教学,首先应该明确,高校的篮球教育并非仅教授学生技术、技能,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它有其自身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有助于整体综合素质的改善。特别是在进行篮球团队的学习时,更需要让学生理解到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的团队精神,理解这种运动的的真正内涵和意义;针对教学模式问题,学校应该不仅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设计,突出其特色性,还应注重考虑学生的需求,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和情况进行分组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以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在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且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也应该格外关注,如: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自练等能力都应该成为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能力培养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需要教师能够在比赛或训练时注意观察学生,分析学生的情况,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来及时改变战术或打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在篮球的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体验多种情况,提升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裁判工作来使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临时情况和巨大的压力的同时,做出正确决策,提高他们的临场反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可见,教师的有意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不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体验到除了单纯篮球技术之外的其他有趣事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3.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高校教学改革范文第3篇

钢琴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进行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现今高校教学目标创新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的情景下,钢琴教学有必要在现实教学基础分析的前提下结合改革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那么,在这整个实践的过程中高校钢琴教学改革思路的分析对于保证钢琴教学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相关的工作起着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钢琴教学;改革思路;创新策略;注意问题

面对现今高校教育教学不断创新改革进行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进行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进行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其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学重要的基础的课程学习,其对于非钢琴专业的学生学习来讲,能够通过对基础钢琴曲目的欣赏等俩姐其中蕴含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及其所反射的价值观和教育意义等。总体上而言,现今高校进行钢琴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能够积极的应对教学和形式的变化不断改进创新改进钢琴教学促使其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等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分析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改革目标

高校进行钢琴教学改革的创新进行最为基础性且最为重要的则是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是保证其教育教学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且对于保证改革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基于这一方面而言,现今高校在钢琴教学改革目标确立的过程中应重点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改革中主题位置的恢复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强化与学生多渠道的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以及基础钢琴素养或音乐素养,这样能够在把握所教授对象基础需求和基础情况的前提下,将钢琴教学改革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的进行实施。具体而言,在实际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实际的贯彻中要将其细化为具体的目标。那么,一方面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目标的确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建立学生对钢琴最为基本的理性认识,为后期的教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能够注重培养学生钢琴基础上音乐素养的形成,这就包括培养学生钢琴演奏和欣赏的技巧,同时最为主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学生对优秀作品的学习,主动的地质落后的作品。此外,钢琴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是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改革创新教学内容

如果说确定高校钢琴教学目标是钢琴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那么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则是保证钢琴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的“物质保障”。基于这一方面而言,现今高校在创新改革钢琴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额吸收与时展相契合的优秀的钢琴作品,并且能够合理的掌握时代性的钢琴作品与经典作品之间的平衡,能够在两者之间协调平衡,通过时代性强又不缺乏经典的钢琴教学内容提高高校非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层次。此外,在创新改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高校还应注重学生实际演奏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学习,坚决摒弃以往过度注重学生演奏,而忽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后期的创新出现了“无根基、虚化”的现象。

(三)创新完善教学模式

在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创新完善教学模式是保障钢琴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实施路径。在现今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使用,灵活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实际教学开展的趣味性,对于总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可以积极的采用一对一教学、大班教学以及小组教学等教学模式,这样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在学生自身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主动的与学生交流沟通,从而在学生“亲力亲为”中提高学生参与钢琴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此外,在创新完善教学模式中能够促使教师创新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积极的使用网络、多媒体等展开教学,通过声、色、彩丰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高校钢琴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应注重掌握改革创新的平衡度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进行尤其是面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实际进行改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能够面对专业的学生和非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采取和学习方法的应用中有一个良好的把握。坚决避免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而出现的面对非音乐专业学生所采用的内容难度比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明显不足,这样则失去了最初改革的意义。

(二)注重教师现代化教学观念和意识的更新

在整个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改革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内容或是教学模式的采用,从根本上其依靠的是教师现代化教学观念和教学意识的确定,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师主观思想为客观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所以,这就要求高校教学团队能够积极的针对钢琴教师做好实际培训工作和交流学习,做好评价和改进工作。

(三)注重钢琴教学改革中经典与时代的结合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注重到教学内容的创新能够积极的汲取时代性强的优秀的钢琴作品,但是要注重对经典的传承。教师要能够时刻认识到经典是时展的基础和前提,注重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学习,能够从根本上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而如何在经典与时代之间掌握一个平衡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教学管理团队能够做好指导,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进行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进行改革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综合灵活使用等方面,并且能够在注重经典与时代结合、掌握改革创新平衡度以及更新教师现代化教学观念和教学意识等方面全面的促进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吴一帆.高校钢琴教育方法改革分析探讨[J].教育,2016,12:106.

高校教学改革范文第4篇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口译工作者所扮演的桥梁作用也愈显突出。然而,由于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我国高校口译教学体系仍不完善。结合亲身教学和口译实践的经验,分析了当前高校口译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改革口译教学的有效对策。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高校的翻译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翻译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翻译学科的研究体系和教学体系仍不太成熟和完善。翻译教学,特别是口译教学依然是我国翻译研究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口译教学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口译教材单一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口译教学的现状,提倡口译教学应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设以技能和专题为基础的课程,体现口译教学的新理念,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中英文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专业口译技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口译实践的重要性。

一、高校口译教学的重要性

口译是一种即席双语转换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人类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将信息迅速、准确、流利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译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口译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有二:一是传授口译理论知识,包括合格译员的必备素质;二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口译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它对口译课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因此,口译教学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要求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口译课和口译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语口译课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一名学生的英语听、说、译等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方面的修养。然而,长时间以来,口译在我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口译课程。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口译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重视对口译的研究,探讨口译教学的相关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都很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统一的纲要和体系来指导口译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各院校口译课的开设不但随意性大,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种局面给口译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际间的互动性交流。

首先,我国高校口译课开设的课时数普遍过少,造成了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尽管学生一开始对口译课有浓厚的兴趣,可由于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而大打折扣。至于选用的教材,目前的口译教材大都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的理论方法,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系统性不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例子不丰富,很难满足师生的要求,给学生学习、教师备课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此外,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口译教师队伍不稳定,口译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相互支持较少,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并且现有的口译课教师大多未接受过比较完整、系统、正规的口译教育与培训,不少口译课教师缺少甚至没有口译实践的经验,自身也缺乏对口译的理论和教学的研究,很难胜任口译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学生也是口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准备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听力、口语水平和翻译能力,但这并不等于他们都具备接受培训的条件。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师们反映: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未曾经过选拔,对母语和外语均未要求,也没有限制学生的数量,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会听会讲英语就能接受口译学习并胜任口译工作。因此,在学习口译的过程中,多数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达不到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在口译实践中普遍感到很吃力。

三、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由于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口译教学不能仅依赖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的口译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口译教学效率,改善现阶段口译教学存在的弊端,口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口译方面的教材,多数是针对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相应水平的口译工作者编写的。大多数教材是采用主题训练和技能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口译材料练习里,如梅德明的《高级口译教程》,吴冰主编的《汉译英口译教程》等,这类教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每本教材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除了使用固定的教材外,任课教师应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形势的发展、热点的转移或涌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信息资源,如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来补充课外材料,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灵活,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此外,为了突出场景的真实性,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录制音像资料,从互联网、书籍等渠道获得一些录音材料。

口译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贯彻实践性原则,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营造真实口译气氛,如模拟商务谈判、迎来送往、学术会议、场景发言等,以让学生较好地熟悉未来口译的实际情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较早地熟悉口译的实际工作。在教学方法上,口译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口译经验与口译教学能力,还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给口译教学方法带来的深刻变化。

我国高校口译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应依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应改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口译课堂应由“被动式”教学转向“主动式”教学,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此外,口译员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不同语言的讲话者之间的“桥梁”和“协调者”。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安排学生担任在本校开展的与外语活动相关的口译工作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译员工作的重要性与口译现场的压力感。进一步了解口译的即席性或突发性、情景交融属性、双语转换等特征,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学生双语能力的基础训练及口译技能强化

“翻译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培养他们的双语交际能力”。译员必须是能操练双语的人,所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对成功地理解源语和最终的语言再表达非常重要。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双语基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口译教学的效果。因此,注重两种语言的对比,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学生双语基础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双语能力检测。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需要进行严格的入学测试,考察学生的双语能力,学习动机、人格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通过考核,选拔出最合适学习口译的学生。二是注重双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口译的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听”懂了源语的内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语码转换,而“说”则是用口头表达的形式转达发言者意愿和传递信息。因此,教师在培训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掌握听得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原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原语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原语的意义,综合原语的信息要点,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同时,口译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翻译某些专题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口译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口译技能。这些口译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

听力理解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他们所听的应该是文章中语言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良好的记忆力和得当的记忆技巧是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养成好的理解和记忆方法,为循序渐进的口译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听力理解是口译的首要前提与任务,所以听力理解与短期记忆的培训也应在教学初期进行。

2、公共演说的技能

对于口译员来说,几乎所有的讯息都是靠口头表达,因此,公众演说技能是口译员必备的重要技能。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公共演讲机会,使学生在进行口译实践时更加从容、自信。

3、笔记法训练

口译中的笔记法是用简单的文字,符号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记下讲话内容。在训练时,教师要和学生探讨记口译笔记的方法与技巧,使用的语言,采用的形式,符号,及所记的内容,并帮助学生不断更新、提高记录口译笔记的方式。

4、口译教师在进行口译教学时还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添加文化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对比。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口译技巧训练。如文化诠释法,文化和谐对应策略等。

(三)口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口译课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实践课。因此,口译教学除了要讲解与传授口译的理论技巧,还要重视口译的实践性。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在课堂内营造真实口译氛围

课堂翻译训练的“现场、即时”原则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发言和翻译来体现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口译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真实口译环境下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例如,模拟记者招待会翻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两位学生分别坐在发言席和翻译席上,其中一位充当发言人,另一位扮演译员,同时还可安排几位学生充当记者提出问题,并要求口议员对问答环节进行翻译。活动结束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2、在课堂外加强口译实践

课后必须坚持口译训练,这将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坚持收听英语电台和相关英文材料,作为合格的口译人员,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学校与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可多组织些口译比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口译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译技能,积累社会经验。

结语

口译课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本人也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适时补充新的知识和见解,以保持良好的素养。口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口译课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力求做到传授理论、培养技能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口译教学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教师还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教学规律进行讨论和研究,以规范口译教学,保证向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葛艳.口译教学研究之我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2]姜克银.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现状研究——以宁夏大学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2007,(5).

高校教学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足球运动;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影响

足球运动是高校中较为常见的一项运动,其本身具有的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众多大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并以其内在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相关概述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基于各项体育活动而产生的所有精神财富。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体育观念等[1]。这一文化的具体形式就是各类运动竞赛、体育报告会、学校体育节等能够反映大学生体育知识、精神等的精神文化形式。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具有全面教育性、娱乐性、渗透性、时代性、相对稳定性等多个特征。全面教育性就是指其在学生身心健康及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教育作用。娱乐性即其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能够使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而渗透性则是指大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时代性是指高校体育精神文化能够反映一定时期高校所处的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展现时代风貌。相对稳定性便是指这一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2]。

2足球运动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

2.1对体育观念方面的影响

体育观念是体育精神文化的本质和核心。能够引导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体育观念也就是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知,据相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足球运动在提高身体素质、增加愉悦感、宣泄不良情绪、强化交际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的过程中,身体所有器官都会得到运动负荷的刺激,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器官系统功能得到改善,达到提升身体素质的目的。足球运动具有娱乐性的特征,一些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足球运动,能够将平日里的愤懑发泄出来,获得愉悦的感受,有助于心理健康。同时,足球运动也需要一定的战术,对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且在运动过程中,大学生能够结识到更多的培养,实现了自身交际能力的提升。通过参与足球运动,大学生获得了多重效益,更加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有重要作用。

2.2对体育知识方面的影响

学生所获取的体育文化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在参与足球运动后,学生对足球方面的体育知识十分渴求,据调查表明,有77%的学生希望能够在课堂上获取足球方面知识,认为教师应将足球知识纳入到体育课程内容中。足球运动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并进一步促使教师增加对体育知识的传授,不断补充教学中的不足,完善学校体育文化体系。同时,很多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后,逐渐开始通过网络、广播等多种途径观看足球比赛,查询足球知识,参与足球俱乐部,不断补充自身足球基本知识,例如比赛规则、比赛战术,并学习与足球相关的体育知识,例如体育保健康复知识等,促进了体育知识在学校的应用和传播,实现了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中文化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2.3对体育精神方面的影响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中的体育精神,主要包括创新精神、竞争精神、协作精神、遵纪守法精神、顽强拼搏精神等。在足球运动中,这些体育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足球运动不仅是一项消耗体力的运动,同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脑力,运用不同的战术击败对手。在一般教学中,学生能够了解到基本的足球运动战术,但是在足球运动中,学生则可以切实运用这些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转变战术,对足球运动技术和战术进行适当创新,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足球运动主要是以竞争的方式进行,在该运动中,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所有人的目标都是成为获胜的一方。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竞争,在学校需要在学习成绩上竞争,毕业后要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而竞争,工作后还需要为了业绩而竞争,失去竞争精神,便意味着被社会所淘汰。足球运动的竞争方式,恰好为学生提供了演练竞争场景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勇于进取、敢于奋斗的竞争精神,良好适应生活中面临的各类竞争。足球运动中的每支队伍都需要十一名队员,在运动过程中,这些队员需要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比赛。要求队员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默契,每一名队员都要注重与其他队员的协作配合,在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才能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团队合作。这就使团结协作成为了所有大学生的目标,也使大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比赛有输有赢,在足球运动中,大学生不能因对方踢进了一个球而放弃比赛,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奋斗获得更多的分数,直至取得胜利。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大学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一旦历经挫折便失去了自信,无法再次迎接挑战,足球运动能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失败和挫折,不断奋发向上,直至达到人生目标。通过足球运动,高校体育精神的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对培养学生优秀体育精神、促进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对体育风尚方面的影响

体育风尚就是盛行的体育习惯和风气。体育风尚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心境和思想。大学生在参加足球运动后,平日的体育运动有所增加,据对某高校参与足球运动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82%的学生每次参与足球运动的时间大于30分钟,其中,每周参与足球运动次数大于三次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8%。在自主锻炼的调查中也发现,有83%的学生是自愿参与足球运动,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在足球运动的影响下,已经被充分调动起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本养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也在高校中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风尚,进一步促进了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

4结论

足球运动是在大学生中较为普及的一项体育运动,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观念、优化高校体育文化知识体系、发扬高校体育精神、形成良好体育风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还需高校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国宝,李大鹏.浅谈足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1,1(1):96-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