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德育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范文精选

高校德育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范文第1篇

一、道德接受的心理阻抗与心理障碍

道德接受是指在道德领域中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道德立场或者某种原则给予全盘接受并主动奉行的一种特殊状态。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道德接受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学生的道德接受能力和接受机制十分顺畅。因此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他们不但能够依赖道德的影响力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给予一定的影响和变革。而且这些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利用工作基础的一个重要条件。并且这对学生的影响也会随着德育教育的实际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心理阻抗和心理障碍成为影响整个教育工作的关键原因,并且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心理阻抗和心理障碍的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相应的解析。而且这些研究过程也可能成为提升道德接受能力的关键原因所在。当前由于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导致一些学生对已经成型的德育模式产生和审美疲劳,而且这些影响因素也逐渐成为导致学生成绩下滑的原因所在。可以说,学生对于德育课程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所谓德育课程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拿学分的工具,而且德育理论对他们的行为指导效果非常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心理阻抗和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对德育知识的接受。

二、心理障碍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机制

受教育者的心理障碍是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以及心理教育科研工作的不力,导致高校德育工作无法从心理学角度给予深入的剖析和全面的解决。具体而言,高校德育部门应当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心理因素对德育工作的影响机制。例如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还应当以更加有效的机制和层面对整个教育工作给与全面的重视,在工作中能够以更加有效的层面和心理措施给学生进行全面的疏导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从而形成对德育知识的全面深入接受。心理障碍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德育课程本身的枯燥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接受没有满足大学生追求新事物的心理特征。而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机制和因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能很好的面对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存在的提携重要障碍性因素。此外,德育工作和教学人员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的授课方式的新需求也是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程度无法全面满足要求的重要基础,而且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产生各种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对他们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搞下德育工作应当从更深入的层面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全面分析,首先应当知道学生心理现状,他们对德育工作行程的心理接受定势是否正确。而且这种影响机制和因素也是非常不利与德育教育工作机制和水平的。

三、解决道德教育低效的措施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德育教育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在这种心理过程中还应当对造成这些心理特征的原因做深入的分析。这些工作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内完成,同时也可以在德育工作框架内完成。但是无论在哪个方面完成都需要结合德育工作的实际要求,能够确保学生在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话语情况下完成这些教育内容。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应当对这些教育内容给予更为广泛的支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不断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注重以心理疏导教学排除学生道德接受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以此增强德育效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充分深化和利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作用。

(二)着力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德育工作当前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心理障碍。他们无法一正确的形态对待德育课程,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没有形成很好的教育机制。因此着力破除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障碍是影响他们工作先进性的重要基础。而且这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基础和具体措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同时这些教育作用和教育心理学对整个课程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深。

(三)增强德育工作者的心理疏通能力

高校德育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德育

一、德育教育概述

德育在我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称谓,在此之前一般称之为思想道德教育。道德这一概念在我国的历史就比较长久,从社会早期就有相关的提法,道德一词在我国最初是两个字分别是“道”和“德”。《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劝学》中写道:“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其中,“道”和“德”均有着各自的含义。主要指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德行。随着后来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道德包含的内容不断地增加,最后在我国一些教育家的努力下,结合我国当代的国情,将思想道德等范围包含在一起组成了德育这一概念。德育教育与智、体、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活动组成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体系,对于学生个人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2015年年底,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该规程明确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高校图书馆需要有效地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的功能。这意味着高等学校图书馆具有育人、树人的教育属性,因此高校图书馆很有必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创立德育教育环境,以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图书馆需要依托自身丰富的图书资源、信息资源,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不仅履行信息服务职能,还需要在实践服务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德育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政治觉悟等,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素质养成,能够以更加优秀的品德进入社会,不仅实现高校的人才德育目标,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良好的三观,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品质,为和谐社会发展创造个人价值。

二、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内容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与课堂理论教育及通识教育不同。高校图书馆需要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调整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打造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具体来说,当前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基本的道德和基本的行为规范教育。基本的道德是每个人基础性的道德要求。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走入社会都应当遵守文明行为规范。当然,文明行为不仅仅是人行为的一个外部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这些外部表现行为实际衬托了一个人的内心或者性格特征。比如现实中有的人给人的印象很好,很有讲究,但实际上背后仍可能虚伪、狭隘、自私。因此,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应当和个人的精神培育相互结合,言行一致。高等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和教育当代学生长期坚持并严格落实。

(二)思想道德与政治品德教育。思想道德与政治品德教育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内容上。集体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集体主义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要求学生要具有个人利益让位于集体利益的觉悟,能够具有积极阳光的心态,能够关心热爱集体,并且能够融入班级事务,增强学生为社团、院系和学校服务的意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和谐。集体主义教育促使每位学生养成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是学生健康幸福成长的重要路径。

(三)“三观”的基础反映。“三观”是每个自然人的精神内核,也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每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有其合乎的道德行为,才能形成合乎行为规范。目前学生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三观”教育也应当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和根本任务。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氛围营造,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三、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现状

(一)德育教育观念落后。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工作是较为隐性的,难以短时间产生德育工作效果。即便是一些图书馆开展了德育工作,也仅仅是形式上的德育工作,主要是为了满足考核需求,开展德育工作更多的是面子工程,没有达成德育的实际效果。这种观念下,使得图书馆将大量人、财、物倾向资源建设、管理工作以及基础性服务工作,却没有发挥图书馆的德育功能。

(二)信息化发展及信息识别能力滞后。网络的发展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有着其负面影响的因素。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很快,学生能够快捷地获取信息,但是网络社会充斥各类信息,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识别能力,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应用信息化资源,但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落后,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滞后。

(三)图书馆德育功能宣传及引导力匮乏。大多高校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略了太多,只是一味地追求采购任务,追求馆舍的面积,在常规工作中将好书推荐、读者座谈会、学生访谈、经典导读、阅读调查等重要工作作为形式,但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在服务工作中没有贯穿德育功能,主要由于缺乏相应的德育理念,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贯穿德育功能,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品德和行为。

(四)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自身德育素质水平不高。工作人员是图书馆进行德育教育的主力军,但是要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就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并且其个人的职业道德、个人观念、道德修养等对引导学生的德育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校图书馆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图书管理员工作模式更新缓慢,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和定位不清,不准确,成就感较差,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工作缺乏热情、创新等,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德育责任。

四、提升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思考

(一)增强图书馆德育职责观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形成于实践,同时观念也指导具体工作”。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在思想层面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是图书馆职能的有效延伸,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增强德育意识,将德育工作融入图书馆服务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为和素养,做好学生的行为榜样,更好的将态度和行为表现呈现于学生,从而达到德育目标。

(二)丰富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重专业、轻素质”的传统教育观念。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基础素质教育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补充,以及专业以外的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外文献。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供更加有营养价值的书籍,更新图书馆的文藏资源,提升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对中原文化、红色文化、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有所了解,增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关注度。

(三)加强图书馆德育环境建设。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的大学生涯意义突出,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空间场所之一,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德育环境营造对于图书馆德育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就需要重视图书馆的德育环境建设。营造德育环境离不开物质环境,因此图书馆需要在馆舍建筑、馆藏文献、技术设施等物质载体环境中丰富德育内容,通过这些可视化的物质环境载体传递德育功能。在高校图书馆整体建设中,不仅要设计外观模式,也需要通过空间布局等,这些都能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教育。比如,高校图书馆选址应该注重环境的安静,避免各类噪音污染,加强绿色元素注重营造美好的图书馆环境,调整内外部环境的美化,来使得学生感受到美,从而改造自己的心灵,使得思想品德更为高尚,从而达成图书馆德育功能。此外,每所高校、每所图书馆均有自身特定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由馆员和读者共同创造并逐渐形成。因此,高校图书馆要重视图书馆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打造,注重标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形成制度文化,通过文化传递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是一项可持续的工作,高校图书馆要通过丰富资源、传播优秀文化、传承校园精神和营造德育环境等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完成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更重要的是拓展图书馆的德育功能,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服务,实现高校以德育人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品德高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乔拉•乔小燕.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的探析[J].国际公关,2020(03):188-188.

[2]李友红.网络时代如何实施图书馆德育教育[J].传媒论坛,2020,3(05):118-119.

[3]路丽肖.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图书馆育人服务体系研究[J].采写编,2020(01):186-188.

[4]付正芳,田原,刘伟,等.某校图书馆德育现状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9,42(06):449-452.

高校德育教育范文第3篇

1全方位了解网络德育的教育功能

(1)运用网络特征,让学生可以构成正确的思想意识。网络德育具备了实时性和匿藏性的特点,运用网络,老师和同学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可以毫无保留的谈天说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把平时不会表露出来的真实思想、真实情感都表露出来,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更近距离的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进行接触,掌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引。所以说,网络具备了可以帮助学生构成正确的思信息时代高校网络德育之思考王玲(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710300)维意识的德育功能。事实上也印证了网络德育在改正学生错误思维意识、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提供了帮助,这些优势都是传统的德育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2)将德育形式进行更新,确立学生的人格。就算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引、帮助高校学生构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并逐渐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可是因为教育模式、方法都过于陈旧和乏味,学生们对学习会失去兴趣,甚至自身会有一种很强的抵制情绪。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同社会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社会作为一个大校园、大讲堂,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大染缸。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网络德育教育可以运用网络平台本身的对等性、开放性等特征,经过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对等、相互的沟通交流,逐渐对高校学生的人格构成了影响,以此达成可以对高校学生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的目的。

(3)利用网络的直观特点,指引学生的行为。高校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可是他们的思维意识还没有达到成熟,对于有些行为可否执行、怎样执行经常会让心里充满疑惑,高校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及经验还不能够协助自身对有些行为的判断、分析、选择或执行。高校对于传统德育工作方面存有较多的缺点,在指引学生的实践方面较为欠缺,但是网络德育恰好具备了直观性、互动性的特点,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同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训练他们的处事能力。

2执行网络德育的重点是创新

运用网络开展德育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人员的首要课题,并且,也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入口。网络平台开拓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工作,拓展并完善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功能,也为高校的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有效的条件。网络信息具有丰富性、传播快捷性、表现多样性、交流互动性、空间无局限性和虚拟性等优势,这为强化和加快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做出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所以,高校应当正确意识网络的特征和功能,进一步开发其德育潜质,合理利用网络方式,开创高校的德育工作。可以通过开办德育方面的网页、网站来建筑德育工作的新战营,良好运用网络技术,加快建设、强化管理、合理利用,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信息抵抗消极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害。高校在相关的德育实践当中,一定要做到积极创新。

(1)创新德育教育,加强网络伦理规则。网络运用过程中表露出来的道德问题逐渐加大,是当前社会紧迫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网络伦理规则规定网络用户对社会公益的关心,要站在有利发展的角度,要互惠互利、公平公正、诚心相待、拒绝欺骗,一同维持网络安全,抵抗黑客的入侵。高校的德育教育应当加强学生的网络伦理意识,指引学生培养自律的修养,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形下也能守住自身的道德理念,对自身的言行仔细谨慎,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同时这也是对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考核。处在网络虚拟世界当中,高校学生也会将自身虚拟化,以此构成了学生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两面性。

(2)创建道德内容,提倡心灵健康。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在自我意识当中的误区。首先,从内因方面分析。高校学生严重欠缺健全的自我意识、高校学生无法全面的了解自己、无法从客观的角度来评判自己、无法有效的控制自己。其次,从外因方面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有害信息的侵蚀。实际上,网络社会无非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污染也是现实社会污染的延伸。污染的源头不但有社会各界的不良之风、官场的败坏及国外敌对势力的恶意宣传,还有网络平台的垃圾资源,淫秽信息就是其中一种。当前有很多社会人员运用淫秽色情网站传播恶性信息,而在成千上万的点击人员当中,高校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

(3)创建德育技术,设立校园信息网。过去对于德育形式达不到高科技的应用,仅仅是满足老师对学生灌输知识。在网络环境里,高校的德育工作想要顺利进行,同网络技术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网络为高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因此,在高校德育系统里,需要设立一个全面的校园信息传播系统,保证系统具有客观性和引导性。既不能将网络信息过滤的太单调,也不能让主流信息过于消极。可以创建关于思想政治的网站,通过网络平台,针对高校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老师对各类信息的理解和解析比学生透彻,可以指引学生的自我意识朝着健康的方面发展。传统的德育教育注重于教育者本身,而网络德育教育注重的是整个高校学生。

3执行网络德育教育的基础是提升老师的网络素质

老师自身的网络素质的提升,对于整个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德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形势让知识思想政治工作孕育而生。它要求高校的德育工作人员冲破过去保守的观点,用更加宽泛的视野、活跃的思维、灵敏的思想和较快的应变能力,结合高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效,充分体现网络的优点,协助高校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思维及生活观。有效结合网络特点对高校学生执行思想道德教育,让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可以更加熟练的使用网络技术。所以,高校德育工作人员的网络素质一定要提升,学校也要积极配合,为老师们提供更多的进修及训练的机会,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高校的德育工作人员要积极的学习网络知识,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让德育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结束语

高校德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德育;新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培养,它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优良的品德,都需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例如,有健康的性格,才可能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谈不上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的德育工作至关重要,要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必须加强在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关心集体、诚实谦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等,这些内容无一不和心理健康有关。因此,要把培养大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与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结合起来,在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它是积极地影响着学生有关健康的实践、态度和知识在其心理及行为方式方面的有意识活动的总和。它与德育有共性,都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活动,并且包含在德育的内容之中。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主要是指以“健康”为目标,有目标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由此可见,心理学健康教育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施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大学生,近几年来已经成为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课题组曾对不同类型2961名大中学生进行调查,有36.84%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初中生占l6.46%,高中生占20.39%,大学生占35.32%;浙江省教育厅2007年组织人员对全省l2.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我省大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在24.53%。《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报道,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症、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种,表现为怯懦、狭隘、自卑、抑郁、破坏、孤独、对立等不良心理。这些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已成为各大专院校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应值得注重和重视。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带来了新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政治风云的变幻,各种思潮的涌入,中西文化的碰撞,思想理论界的反思乃至人们日常生活诸多变化,使得不少青少年无所适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带来的压力以及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贫富差别的拉大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也逐渐加大,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社会化程度不完善,自主能力、应付挫折技能较差,一旦遇到困境,就会出现心理上的失调行为,出现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课余生活的单调化,特别是双休日生活的乏味,娱乐场所、活动器具的缺乏,使有些学生觉得压抑、烦躁、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也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高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劳动,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当然,学生个体的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方面,它包括心理素质脆弱、个性特征的影响,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影响,人生观的不成熟、不稳定等等。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适应能力

1、提高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健康教育开展得如何,领导重视是关键。高校各级领导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因为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条件,是完成学业、胜任今后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领导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强投入,组织得以落实,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育人”的根本宗旨联系在一起,作为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来抓。现在高校德育工作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充分遵循和应用心理科学来对照、分析教育对象,没有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使得德育工作脱离大学生的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充分认识并努力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它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来抓,才会促进德育工作正常开展,取得应有的效果。

2、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的教育与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但并没有引起学生自身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够。有的学生害怕去心理门诊,被别人议论为“精神病”、“脑子有问题”,影响自己的前途,致使本来应接受心理咨询的大量神经症、心身疾病却在卫生部门治疗,更多轻度心理障碍者讳疾忌医,致使病状越发严重。因此,要广泛宣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多开设一些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讲座,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竞赛,利用黑板报、广播、有线电视、网站、报刊等宣传工具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3、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形成的,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在现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基本上没有反映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这一现象已引起不少高校的重视,有的院校已在着手修订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权重与分值,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向应该是好的,但是,没有心理素质档案为前提,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出准确的评价是勉为其难的。高校应尽快改变学生只有品德评语,学业成绩,家庭档案,身体素质档案,而无心理素质档案的局面,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努力的方向,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4、培养一支专兼职思想、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育人先育己。心理卫生学认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起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因此,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人格品质。应选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热爱自己的事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的人员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时,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从事德育工作的同志应把批评、惩戒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当学生犯了错误,对其批评、惩处后,要注意用心理咨询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心态,防止出现抵触情绪而导致心理失衡。

高校德育教育范文第5篇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任务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体育教学是以“练”为主。这种“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练习,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比如在排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传”、“垫”、“发”三大基本技术,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外,采用最多的是练习方法,即组织同学互相对传、对垫、对发。在练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会出现过多的失误。对此,教师就要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相互协作、尊重对方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以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技能。

(二)体育运动是激烈的对抗运动。这种对抗既是技术的、战术的,也是心理的。如前不久在我国举行的第43届世乒赛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我国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不负重望,终于夺得了全部项目的冠军。这说明,我国运动员除了在技术、战术上胜人一筹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稳定心理素质、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女子单打冠军争夺战中,邓亚萍对乔红的第五届(决胜局)比赛中,乔红以12比20落后,但乔红毫不手软,韧劲十足,连赶4分,使比分追到了16比20。虽然最后乔红负于邓亚萍,但她这种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到最后也不松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论能力大小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在参与和竞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斗志;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以便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无高不攀,无坚不摧,胜不骄、败不馁、坚韧不拔,敢于开拓进取的良好心态。

(三)体育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我们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国家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品德。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中为国争光的典型人物不胜枚举。例如为祖国获得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容国团,于1957年从香港回到内地,1959年他在第25届世乒赛中荣获男子单打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又例如世界闻名的我国女排名将郎平,为了发展我国的女排事业,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优厚待遇,回国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其月收入只有562.6元,约合71美元。她视国家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不顾回国执教风险大,压力大,工作辛苦,克服了同丈夫女儿两地分居的种种困难。她这些表现就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还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克服伤病的困扰,冲破重重障碍,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为国争光。他们顽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事例,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可以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一般说来,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常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体育课的教学阶段,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这一教学阶段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

第一,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器械体操的动作不是一两次课就能掌握的,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就是说,在学习器械体操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有时练得很累,手掌会磨破流血,有时甚至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在器械体操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同学一上杠子,就吓得动作失常。对这类同学,除了耐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外,更重要的是要心理“治疗”,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让他们体会自信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同学们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第二,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田径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枯燥无味。特别是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有些同学更是感到心里发怵。这时,教师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跑的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精神战胜自我,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终点。第三,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球类教学和比赛中努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第四,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霍元甲的“痛击洋人”等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励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学习武术,首先是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其次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的保卫者,而不是为了打架斗殴,以强欺弱。因此,要告诫同学们,习武一定要有良好的武德。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一定的负荷。体育课的结束阶段首先要通过一些放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此时,我们仍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对待事情应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学、敬业精神。在体育课教学的结束阶段还要小结本课教学情况。除了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学们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三、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发挥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他们不仅要在技能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品德上也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仪表整洁,语言文明,品行端正。在教学中要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比如:在推铅球的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动作技术,教师除了要强调正确掌握技术外,还要对同学们特别是那些怕弄脏脖子的女生进行不怕脏的教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

体育课同别的课程一样,有优秀学生,也有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对于比较差的学生,不能歧视他们,而要热情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对于他们的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使他们逐渐地树立信心,积极参加动作的学习,掌握应该掌握的动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