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评估方案

风险评估方案范文精选

风险评估方案

风险评估方案范文第1篇

摘要:任何利用机械进行的生产或服务活动都伴随着危险,都存在着可能酿成的事故风险。进行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根据现实的各种约束,提出合理可行的消除危险或减小风险的安全措施。风险评价对减少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防止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论文对现有的几种机械安全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机械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进行风险评定,需要选择所使用风险评定的工具或评定方法。评定方法的选择和确定是核心问题。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十多种,ISO/TR14121-2中列举了4种。了解这些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些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尽管与评价的过程相比,方法选择的重要性并非在其之上,但是随意选用方法可能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收效甚微。

首先这些方法必须具备科学性。其次这些方法必须具备针对性。需要风险评价的机械的限制千差万别,涉及到预期使用、误用、使用者、空间、时间等各个方面,不可能有一种方法能适合所有的机械。例如不同类型的机械,产生的危险有的大不相同,就需要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所以采用的评价方法应该是专门针对这一方面的,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这些方法还必须具备适用性。一切方法都要适用于应用、便于应用,方法要简单、结论要明确、效果要显著,这样人们才能乐于接受。一些设定的参数值过多,计算复杂,貌似艰深而难于理解应用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目前应用于机械设计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矩阵法、风险图法、评分法、定量风险评价等。这些方法既可以对危险的风险水平进行排序,确定最严重的危险,也可以通过减少风险的多少去评估采取的措施,从中选择出最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风险矩阵法

风险矩阵法是一个简单有效的风险评价方法,最早应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识别风险重要性。它将决定危险事件风险的两种因素即所有种类的伤害严重度和引起伤害的概率,按其特点划分为相对的等级,形成风险矩阵,即多维表格,来定性地衡量风险大小。

根据确定风险要素,一般选择严重度和伤害发生的概率两个要素。严重度的等级通常可分为灾难的、严重的、中等的、轻微的:伤害发生的概率的等级可以是数字值,如从10到1表示从高到低的级别,也可以按发生的可能性分级,如非常可能、可能、不太可能、不可能。

风险矩阵方法为获得危险的风险水平提供了一个简单、快速和有效的方法。风险矩阵的方法是主观的,它依靠人评价风险良好的判断力。因此,用这个方法工作最好具备一组在任务和机械的评估具有经验和知识的人。在使用上风险矩阵方法比较简单和快速。然而,由于方法受人的主观性影响,它不能为风险水平提供高的精确度或重复性,高精度的结果需要更多的时间研究、总结。

二、风险图法

风险图以决策树为基础发展而来。用决策树方法形成风险图时,先确定每个节点和路径的规则。从要分析的风险开始,风险图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风险参数,如:一个节点是严重度,另一个节点是发生概率;从这些节点分出的每个分枝代表一类参数的规则,如针对“严重度”这个节点,其分枝可能是“轻微的”、或“严重的”;依次最后确定出风险指标,画出相应的风险图。

风险图法的特点是使所评价的危险形象化。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出分析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把各种可能、可能出现的状态、可能性的大小以及产生的后果,简明地绘制在图纸上,便于比较,也有利于人们对方案进行集体对比讨论,充分交换意见,在讨论研究中,还可以对风险参数树随时进行补充和修正,从而选出具有最高优先权的消除或减小风险风险指标。如果图中大多数节点的分枝超过两个,或其参数超过两个,风险图会变得非常复杂和混乱。

三、评分法和定量风险评价

评分法是在风险评价中给风险要素打分,然后通过数学运算确定危险状态的风险指标。评分通常使用的参数大于两个,不受大多数方法如风险矩阵和风险图等由于分析参数的数量增加而带来的限制。应用方法即为,根据实际情况定出取值范围,在此基础上给各个参数打分,然后根据一定的运算规则(如相乘、相加或混合运算)求出总分值,作为各个危险状态的风险指标。评分法一般使用数字代表从最低到最高的风险水平。

风险评估方案范文第2篇

本文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易评价性、独立性等指标确定原则,并在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大型矿务集团煤矿安全生产的运行实际,从人力资源配置、安全规章制度及执行、作业环境、地测及防治水、一通三防、防止煤与瓦斯突出、采掘系统、机运系统、煤矿固有风险等9个方面、101个指标,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1:人力资源配置。主要侧重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置情况、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否经过培训考核并取得煤矿安全技术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按要求参加相关资格培训,并取得操作资格证书、作业人员日常安全培训及考核、新工人的比例;

指标2:安全规章制度及执行。主要包括:矿井“五证一照”是否齐全、矿井是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领导跟班制度是否严格执行、矿井是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煤矿企业是否编制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安全投入是否符合要求、安全生产隐患及整改情况、安全生产机构设置是否完备、矿井安全文化建设情况。

指标3:作业环境。主要包括温度、照明、粉尘浓度、风速、噪声、有害气体。

指标4:地测及防治水。主要包括矿井基本矿图是否符合要求、地测部门所派发的相关通知单是否完备、主要泵房出口及矿井主要水仓设置是否符合要求、矿井是否配备与矿井涌水量相匹配的排水设施、矿井是否有完善的水文观测系统、矿井防治水基础资料是否完备、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是否建立水闸门与水闸墙或安装排水能力不小于最大涌水量的潜水泵、防水煤柱的留设是否符合规定。

指标5:一通三防。主要包括矿井是否有独立的通风系统、风量供需比是否符合要求、矿井通风设备及仪表是否完好、矿井主要通风机装置外部漏风率是否符合要求并定期检测、矿井、采区通风能力能否满足生产需要、矿井有效风量率是否符合要求、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或易燃煤层采区是否设有专用回风巷、回风巷失修率是否符合要求、局部通风机的安装和使用是否符合规定,不发生循环风、采掘工作面和其他工作地点做到无瓦斯超限作业,无瓦斯聚集、每班检查次数符合规定,瓦斯检查员在指定地点交接班,无空班和漏检、停风区管理符合规范、瓦斯检查每日记录是否完好,每日是否及时上报矿长和矿技术负责人、是否建立地面永久抽放瓦斯系统或井下临时抽放瓦斯系统、瓦斯抽放系统应定期测定瓦斯流量、负压、浓度等参数、定期检查抽放系统并对抽放仪表进行校正、瓦斯抽放矿井,应按时完成抽放量计划、煤矿建立完善的爆破材料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高瓦斯、突出矿井采掘工作面放炮必须执行停电制度、实行爆破作业的采掘工作面必须实行湿式打眼,放炮使用水泡泥,放炮前后要洒水和冲洗巷帮,掘进工作面实行放炮喷雾、矿井按《规程》规定安装安全监测监控设备并运行完好、安全监测监控设备定期调校和测试、监测监控记录完好,管理规范有序、矿井是否建立防灭火系统、开采自燃煤层的矿井,是否定期开展火灾的预测预防工作、矿井是否存在CO超限作业、煤层开采前是否注水、隔爆设施安装的地点、数量、水量及安装质量符合要求、防尘制度是否健全、记录完好。

指标6:防止煤与瓦斯突出。主要包括在突出煤层进行采掘作业的工作面,须进行预测预报、突出煤层的采掘工作面应根据预测预报的结果,按照批准的防止突出措施进行作业、采取防突措施后的工作面,应进行效果检验、突出煤层作业的采掘工作面,须按照《规程》要求有经批准的防突措施、开采突出煤层的矿井,应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门的防突机构,有专门的防突施工队伍、井巷揭穿突出煤层,必须采取经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的安全技术措施,并探测突出煤层的有关参数。

指标7:采掘系统。主要包括矿井采掘关系是否正常,三个煤量可采期是否符合规定、设备是否定期检修并记录完好、是否对支护质量及顶板进行动态监测、能否认真开展班评估工作、工作面地质预报、工作面控顶范围内,顶底板移近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迎头空帮空顶、留煤顶开采是否符合规程、安全出口设置是否符合要求、支架顶梁与顶板设置是否符合要求、井下图板悬挂布置是否合理,便于作业人员观看、采掘安全设施是否齐全、有效,并定期校正、采掘设备安装与拆除流程化、规范化。

指标8:机运系统。主要包括机电设备是否具备煤安认证标志、矿井机电设备是否运行完好、小型电器是否运行完好、电缆吊挂是否运行完好、是否能够完成集团公司(局)下达的大修计划、矿井是否有应急提升预案、地面供电系统能否满足生产要求:矿井双电源,分列运行;主要设备双回路、井下供电系统是否符合要求、电气设备预防性实验、运输巷道断面是否符合《规程》要求、运输线路轨型选用是否符合《规程》要求、轨道运输设备是否运行完好、信号系统设置是否合理并运行完好、安装机车是否安装通讯装置、是否定期对井下各种车辆及防护装置进行测试和实验、机车是否规范年审。

指标9:煤矿固有风险。主要包括矿井平均断层落差、单位面积断层条数、煤层倾角、煤层厚度变异系数、顶底板管理难易程度、矿井正常涌水量、煤层自然发火期、平均瓦斯涌出量。

基于ANP的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在走访相关煤矿安全专家的基础上,对所构建指标的二级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梳理,考虑到问卷及处理的复杂性,忽略了指标体系的三级及四级指标间的影响关系。根据本文所构建的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专家对各指标关联关系的打分表,并运用SuperDecision(SD)软件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限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列出第2级指标的权重。通过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从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可以看出,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所占比重较大,达到0.3928;其次为人力资源配置,达到0.1681;一通三防、防止煤与瓦斯突出和地测及防治水分别列在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其权重分别为:0.1208、0.1166和0.1059;作业环境、采掘系统、机运系统和作业环境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

研究结论

风险评估方案范文第3篇

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及实践表明,对计算机信息安全保障的工作可归纳为安全管理、安全组织以及安全技术等三方面的体系建设。而确保其保障工作的顺利展开需以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作为核心内容。因此对风险评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信息安全保障需以风险评估作为基础。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过程多集中在对系统所面临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防范、控制、转移以及分散等策略。其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评估是重要环节。从《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要求》中不难发现,对ISMS的建立、实施以及维护等方面都应充分发挥风险评估的作用。最后,风险评估的核查作用。验收信息系统设计安装等是否满足安全标准时,风险评估可提供具体的数据参考。同时在维护信息系统贵过程中,通过风险评估也可将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相关的安全措施进行核查。若出现信息系统出现故障问题时,风险评估又可对其中的风险作出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或管理措施。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评估方法分析

(一)以定性与定量为主的评估方法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为定性评估方式,其分析内容大多为信息系统威胁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通常以指定期望值进行表示如高值、中值以及低值等。但这种方式无法将风险的大小作出正确判断。另外定量分析方法对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所造成的损失评估时,首先会对特定资产价值进行分析,再以客观数据为依据对威胁频率进行计算,当完成威胁影响系数的计算后,便将三者综合分析,最终推出计算风险的等级。

(二)以知识和模型为基础的风险评估

以知识为基础的风险评估通常会根据安全专家的评估经验为依据,优势在于风险评估的结构框架、实施计划以及保护措施可被提供,对较为相似的机构可直接利用以往的保护措施等便可实现机构安全风险的降低。另外以模型为基础的评估方式可将计算机信息系统自身的风险及其与外部环境交互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等进行分析,以此实现对系统安全风险的定性评估。

(三)动态评估与分析方式

计算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实际又可理解为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过程,一般会将信息安全方针的制定、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控制方式的选择等内容包含在内。整个评估与分析方式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以PDCA为典型代表,其计划、实施、检查以及改进实现了对风险的动态管理。

(四)典型风险评估与差距分析方法分析

典型风险评估主要包括FTA、FMECA、Hazop等方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设计中潜在的故障与薄弱之处,都可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FTA故障树分析为典型代表,在分析家算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面极为有效。差距分析方式往往以识别、判断以及具体分析的方式对系统的安全要求与当前的系统现状存在的差距进行系统风险的确定,存在的差距越大则证明存在的风险越大。

三、结论

风险评估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改进BP神经网络;商业保险;介入风险;主控芯片

0引言

传统的商业保险主要是以人身保险和物品保险为主,包括医疗、意外事故以及物品损坏等。但近些年来,保险介入范围不再局限于人身和物品这两类实体,而是开始向抽象化的趋势发展[1-3]。从上面两种典型的新型商业保险种类可以看出,商业保险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许多保险企业也开始加大对个性化险种的研究力度,以期通过推出更加符合现代人个性化需求的保险吸引更多客户,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供保障[4-6]。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任何类型的保险,企业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始终是以自身的经济效益为基础开展的。因此,对保险介入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十分重要,且评估结果是判断保险方案可行性的重要指标[7]。

1硬件设计

1.1主控芯片

主控芯片是整个系统实现风险评估的主要部件,其不仅对系统的运行起到智慧调度作用,而且也是调节系统中其他硬件运行状态的核心。由于商业保险介入评估风险需要参考的数据量较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同时进行大量数据的运算,这就要求其能够同时满足系统内不同部件的信号调度需求,因此本文选用海信的二代主控芯片STM32F407ZG。该芯片包括OV7670CMOS模块和SD卡模块两部分,且二者之间需要以引脚作为连接,引脚的数量为6个,可以满足多个硬件设备的连接需求,其中1个引脚起稳定作用。内部电阻与负载组成STM32F407ZG的上电复位电路,同时芯片上的滤波电容的最大电流为2.5A,当供电系统出现异常时,可以由供应系统完成瞬时保存操作,运行频率为3.0Hz,并支持多信号并发。

1.2内置存储器

内置存储器是系统进行运算评估时的主要存储设备。商业保险介入风险评估需要的数据较多,因此在选择内置存储器时,对存储空间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针对该问题,本文选择联想systemX系列的IBM46W0833存储器,内存大小为128GB。其传输类型为DDR4,以单条的形式与其他硬件进行组合,最大储存效率为20m/s,支持数据远程读取和写入,且允许数据并行,可以大大减少时间开销[8-10]。

1.3SPI控制器

SPI控制器是传输主控芯片命令核心部件,当系统开始运行后,主控芯片发出的命令都是通过SPI控制器传达的。对于部分与接收端不适配的命令信号,SPI控制器也要将其进行转化,以此确保命令可以被有效执行。考虑上述运行需求,本文选用伟斯托科技公司的LT-200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的主从模式构架为Master-Slave,支持一个或多个Slave设备的连接。其传送速率为1200Byte/s,并且支持编程,具有十分良好的扩展性。

2软件设计

2.1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用户自画像构建

主控芯片发起系统唤醒指令,SPI控制器将信号发送到内置存储器后,存储器将其状态调整为可读写模式,以此实现主控芯片数据调取与修改工作的进行。在系统运行状态下,主控芯片对影响保险介入风险的要素进行统计,包括制度设计风险Ps、筹资风险Pc、基金投资风险Pj、操作风险Pz以及给付风险Pf。分析目标用户的数据特征,根据分析结果,构建对应的用户自画像。用户自画像的构建与评价标准直接相关,为了确保构建的画像在风险评估阶段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本文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对标准进行寻优。以制度设计风险Ps为例,假设影响Ps的因素为n,并存在n=(n1,n2,…,ni),则将n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值,其在隐含层经过赋权处理后,得到W=(w1,w2,…,wi),赋权方式表示为:1iiniinwnλ==∑式中,λ表示风险系数。按照同样的方式计算其他风险指标的赋权值,最后进行检验。如果赋权总和为1,则将其作为用户自画像构建的评价标准;如果赋权总和不为1,则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此时将各个指标不同因素对应的赋权结果作为输入值,在BP神经网络中进行反向计算,对得到的结果与正向结果的不一致的因素重新赋权,再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满足赋权要求。随着评估的进行,将得出的数据重新输入到BP神经网络中,实现对计算结果的逐步优化,提高系统计算精度。

2.2介入风险评估

主控芯片发出数据提取命令,调用储存在内置存储器中的用户自画像。假设向系统内输入的商业保险方案为A=(M,S,R),其中A表示商业保险的总体方案,M表示方案中的资金规划,S表示方案预计实施的主要区域,S表示方案面向的主要群体。主控芯片接收到输入的信息后,对方案中的S进行识别,指挥SPI控制器在内置存储器中提取对应的用户自画像,并传输到主控芯片。将用户自画像中的风险输出结果作为方案A介入风险评估的依据,则其赔付评估结果可以表示为:fSRMMEE=+U(2)

3测试分析

3.1测试环境

由于保险风险的验证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因此对未实施的险种进行保险介入风险评估效果验证不仅成本投入较大,而且周期较长。针对该问题,本文以某保险公司已实施的5个保险方案(分别编号1~5)为测试对象,将某一年内该险种反馈出的数据结果作为对系统最终输出评估结果的评价标准。以此为基础,利用本文设计的系统对测试保险的介入风险进行评估,并与已有数据结果进行对比。

3.2测试结果

在上述测试环境下,首先对比了系统输出的5个保险方案的介入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性。系统分析的影响介入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保险人教育背景、住房情况、月收入、工作年限以及负债情况等,将系统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评估系统能够实现对风险因素的准确评估。系统在对风险类型进行评估时,其输出结果包括不恰当的理赔介入时间、保险理赔需求预测错误、保险理赔信息操作不当以及保险制度设计不当4种。对比系统输出的风险类型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在对4种风险类型作用效果进行评估时,本文设计系统的输出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也较小,特别是对于由于理赔时间引起的保险介入风险,其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完全一致。其中误差最大的是对理赔需求预测作用的评估,其他风险类型的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性均在可控范围内。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系统能够实现对商业保险介入风险类型的准确分析,具有较好的评估效果和较高的评估准确性。

4结语

风险评估方案范文第5篇

目前农村信用社对信贷风险的控制有着一套标准和规范的流程与政策,具体到每一笔贷款的管理流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先后顺序的分项工作流程:

第一是客户经理营销。客户经理根据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总体要求和业务分工,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客户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开拓市场且开发新的客户资源,营销本农村信用社的产品,并且对客户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与管理。

第二是风险评估。按照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评估方法,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估部门将利用农村信用社自身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客户经理开发的贷款客户进行全面评估,评估贷款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评估此项贷款的客户风险、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和交易风险等因素。

第三是确定方案。根据对贷款客户的综合评估结果,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估部门将确定是否对其进行贷款、贷款的额度、贷款的年限和贷款的偿还方案。

第四是贷款审批。根据风险评估部门对每项贷款和评估报告和确定的贷款方案,具有贷款审批权限的机构或管理人员对贷款进行审批,依据农村信用社关于信贷业务的有关规定和管理人员的相关从业经验来最终确定是否发放贷款、是否同意已确定贷款方案等事项。

第五是放贷。一项贷款最终通过贷款审批,农村信用社相关部门会按照审批通过的贷款确定方案来进行放款,同时收集此项贷款的全部数据和产生资料,从而形成客户信息和贷款信息库。

第六是贷后监控。根据贷款既定方案中的贷后管理方案,由农村信用社贷后监控部门对每一项贷款进行及时且有效的贷后监控,建立贷款预警体系,用于识别每一项贷款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七是贷后管理。贷后管理主要是贷后管理部门对每一项贷款进行贷后处理工作,包括资金保全工作、对出现风险和问题的贷款进行及时处理、对无法回收的贷款进行及时的计提准备金。

二、农村信用社控制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构建科学的信贷风险控制文化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时间还较短,其信贷风险控制文化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气息,这就必须从以下方面构建管理科学且制度健全的信贷风险控制文化:第一,农村信用社要从整体企业文化入手来构建完善的信贷风险控制文化。整体企业文化是对企业发展方向和员工努力方向的引导,农村信用社要将信贷风险控制文化不断渗透到企业文化的氛围,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工作标准和工作态度的引导作用,倡导员工重视信贷风险控制文化的学习和应用,从上而下推动风险控制文化在农村信用社整体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第二,农村信用社要将信贷风险控制指标纳入到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中。现在农村信用社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多数只重视贷款的前期营销过程,忽视后期的贷款风险评估、控制和管理过程。在这种绩效考核体系下,客户经理往往只重视贷款客户的数量和贷款的规模,忽视贷款的风险水平。农村信用社要将信贷风险控制指标纳入到整体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中,作为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全体员工尤其是客户经理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

(二)构建按行业分类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体系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国内众多农村信用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各自的指标体系,他们现有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偿债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营运能力等方面的指标,无法对不同行业间企业的巨大差别进行区分,因此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应该构建按行业分类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类指标和非财务类指标:财务类指标包括企业偿债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非财务类指标包括企业所在行业的前景指标、所在行业的发展现状指标、企业社会关系指标、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指标、企业信用记录指标、主要经营者行业经验指标、担保质押指标、企业管理水平指标等。

(三)构建全方位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首先,要构建全方位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指标量化体系,根据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来对相关借款人进行筛选,从源头入手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发生;农村信用社还要做好贷款的后期监控工作,在发放贷款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核查借款人的财务报表,或者对借款人的信用问题进行定期审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的经营管理状况。其次,深入推进组织架构改革。农村信用社各分社要继续深化组织架构改革,逐步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且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架构;推进信贷审批垂直管理和稽核垂直体制改革,调整风险管理及内控合规与法律事务管理架构,优化运营支持保障体系、网点布局和分社组织架构,提高内部运作效率,为业务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再次,采用不同方法和模型监控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农村信用社要通过敞口分析、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手段对各业务中的市场风险开展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控管理。最后,大力推进内控与操作风险项目。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开展内控与操作风险咨询项目,梳理业务和管理流程,识别内控缺陷或薄弱环节并进行整改,最终建立起内部控制风险自我评估的方法、流程和机制

三、小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