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硕士研究论文

硕士研究论文范文精选

硕士研究论文

硕士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1.1成立研究小组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来自某医科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及护理学院,由2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3名护理教育专家、4名临床护理教育实施者及2名研究生组成。研究小组定期召开集体讨论会,对Delphi专家函询问卷制定及有争议条目的筛选等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做出决定。

1.2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2011年9月—2012年8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全国75所拥有护理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医学院校中抽取25所,选取6所国外高校,包括3所美国高校(密西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辛辛那提大学)、1所澳大利亚高校(弗林德期大学)、2所泰国高校(清迈大学和东方大学)。通过面谈调研法和媒介调研法(包括电话、网络和书面调研等)对这31所大学的护理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分析其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要素特点,并进行比较和综合;同时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国内外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构成要素,制定专家函询问卷,数据库来源包括维普中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OVID-BIOSIS、EBSCO-MEDLINE、Highwire-Press和Google。经课题组集体讨论,初步拟定以培养目标10个条目及课程体系78个条目为主体,并包含致专家信、填表说明、各级指标、专家情况调查表的完整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专家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领域、工作年限、对内容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条目的评价采用Liker5级评分法,并在每个条目后设计意见及建议栏,收集专家对条目的意见。

1.3遴选函询专家进行函询

函询专家纳入标准:具有3年以上研究生带教经验的护理学硕士及博士生导师、具有高级职称且从事护理工作15年以上的临床护理教育和管理专家、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3年以上的科级以上的教学管理人员。综合考虑地域分布,选择40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进行函询。通过电子邮件、邮寄、亲自发放的方法发放第1轮函询问卷,根据第1轮的函询专家意见及小组讨论结果,对问卷条目及内容进行修改、删减和补充等形成第2轮问卷,专家意见达到一致性时结束函询。

1.4数据处理方法

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回收后采取双人双复核的方法,用SPSS19和Excel对数据录入分析,计算出各级指标的均数、标准差、满分率、变异系数等,最终依据满分率、均数和变异系数的界值确定指标的去留。相关计算公式如下:变异系数=指标标准差/指标均值;满分频率和算术均数的界值=均数-标准差,高于界值的入选;变异系数界值=均数+标准差,低于界值的入选。指标判断:若某指标的3项数值都符合界值,则指标留下;若某指标只有一项或者两项数值符合界值,则由课题小组根据指标内容讨论决定指标的去留;若某指标的3项数值均不符合界值,则直接删除该指标内容。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和协调系数,并进行肯德尔协调系数显著性检验。权威系数由熟悉系数和判断依据系数二者算术平均和构成。本研究专家熟悉系数从很熟悉、熟悉、一般熟悉、不熟悉和很不熟悉分别赋值1.0,0.8,0.5,0.2,0.0,判断依据按大、中、小3个等级依次赋值为理论分析(0.3,0.2,0.1)、工作经验(0.5,0.4,0.3)、国内外参考文献(0.1,0.1,0.1)和直觉判断(0.1,0.1,0.1)。

2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

共有26名专家全程参与了本课题的函询。函询专家所在单位:复旦大学1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人,哈尔滨医科大学1人,河南省人民医院1人,安徽医科大学2人,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1人,郑州大学2人,西南交通大学2人,昆明医学院1人,宁夏医科大学1人,广西医科大学2人,第三军医大学1人,成都中医学院1人,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1人,四川大学2人,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1人,重庆医科大学5人。学历:本科5人,硕士研究生13人,博士研究生及以上8人;工作年限:5年~10年1人,11年~15年2人,16年~20年6人,>20年17人;年龄:30岁~40岁6人,41岁~50岁12人,>50岁8人;职称:中级2人,副高级4人,正高级20人;专业领域:研究生管理5人,护理管理11人,护理教育5人,临床护理专家5人。

2.2专家的积极系数

两轮专家的函询回复率分别为65%和100%。第1轮函询中,15名专家给予建设性意见,另有3名专家给予了远程电话指导;第2轮函询中,13名专家给予了修改参考意见。两轮协调系数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专家的权威程度和协调程度

本研究的专家熟悉系数为0.86,判断依据系数为0.90,权威系数为0.88。经过2轮函询,本研究得到的Kendall协调系数值为0.531,经χ2检验P<0.01。

2.4专家咨询结果

2.4.1第1轮函询结果

第1轮问卷发出40份,回收问卷26份,问卷回收率65%,问卷有效率100%。统计分析处理后,得出满分率和算术均数的界值分别为0.538和3.613,高于此界值入选。变异系数界值为0.255,低于此界值入选。

2.4.1.1培养目标函询结果

在培养目标的10个条目中,虽然均符合了界值的标准,但有专家提出培养目标条目内容的逻辑性待提高。根据专家建议及小组讨论决定,在第2轮的函询中修改培养目标内容,并在第2轮问卷中再次进行函询。

2.4.1.2课程设置函询结果

第1轮进入函询的课程共有78个条目,符合保留界值标准的条目为44条,不符合者34条。

2.4.2第2轮函询结果

第2轮问卷的发放方式同第1轮,共发出问卷26份,回收26份,问卷有效率100%。经过高优指标和低优指标相结合的界值界定法,此次满分率的界值为0.711,算术均数的界值为4.015,变异系数的界值为0.231,其中课程部分的满分率为0.78,均值为4.25,变异系数为0.20。

3讨论

3.1专家意见权威且协调

两轮专家的函询回复率均高,给予建设性意见者占回复专家的50%以上,且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对此课题非常关注且认同一致性高;一般认为专家的权威系数在0.7以上即可接受。本次参与函询专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80%、高级职称者>90%、工作年限超过20年者>6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说明本课题函询专家对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有较强的权威性;本研究用肯德尔系数表示专家的协调程度,其W值范围在0~1之间,值越大,表示专家的协调程度越好。本研究协调系数>0.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的意见协调程度好,结论可信。

3.2培养目标明确细化

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基础和根本导向。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各高校虽制订了各自的培养目标,但是多较为笼统且未充分体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有的甚至与护理学本科学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分度不大。如某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上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调理论和学术研究,如规定研究生具有进行创造性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院校都将教学、科研和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作为护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本研究中,“掌握评判性思维方式,能够系统地思考问题,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运用专业沟通技巧进行有效沟通,尊重他人,建立信任”“掌握护理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研究过程,能结合研究领域书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具有循证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等条目的满分率为100%,说明专家认为护理学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不但要有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的要求,而且对思维方式、人文素养、心理调试、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等方面也非常看重。本研究最后形成了9个条目的培养目标,既包含了对护理研究生作为临床护理专家、护理教师、护理管理者等高级护理实践者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要求,也强调了其终身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个人素养的培养,目标具体、细化且可操作。

3.3课程体系具有护理专业特色

护理学研究生培养的20多年来,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一直是广泛关注而没有得到较好解决的问题。李峥教授提出护理研究生教育必须增设相关的临床护理专科课程,才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本研究第1轮问卷中课程体系包含的78个条目为抽样中得到护理专业研究生现行开设的课程名称,其中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占较大比重。专家对课程设置意见集中,平均满分率为0.78,均值为4.25,变异系数为0.20,表明护理专家对建立具有护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意见非常一致。本研究结果从必修和选修两方面构建了课程基本框架,必修课包含了护理理论与实践、循证护理学、医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心理学、统计学、英语等课程,选修课包括了临床进展课程、专业发展课程、护理管理课程、护理教育课程及方法课程等共20门,为针对护理亚专业发展方向选取课程提供了参考,培训对象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选修课程,使各个亚专业领域的临床护理专家、护理教师、护理管理者等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4小结

硕士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1、中国高校课程结构分析

根据2013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国际广告教育论坛所提供的《中外部分院校广告教育教学计划》,笔者选取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为分析对象,发现其课程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补修课程。这4所高校广告专业研究生学位总学分要求基本接近,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也大体相当。笔者综合了所选4所高校广告专业硕士教学计划的内容(详见表2),分析发现4所高校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设置有较高的一致性:首先,都设有包含的公共课程;其次,专业基础课基本都是围绕传播、媒介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课程,表现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课程居多;再者,专业必修课主要以广告综合理论研究为核心,涉及广告运作管理、广告伦理法规等方面;最后,专业选修课涉及领域广泛,既有研究方法类的课程,也有广告专业实务课程,还包括营销、公关、媒体等方面的研究课程,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研究视野。

2、美国高校课程结构分析

根据2013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国际广告教育论坛所提供的《中外部分院校广告教育教学计划》,本文选择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佛罗里达大学、西北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4所美国高校为研究对象。他们都将广告专业设在其新闻或传播学院之下,其课程一般分为广告专业的必修课程、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以及毕业环节(包括论文和研讨会),所有课程基本要求学生在两个学年内修完,课程安排可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对所选4所美国高校广告专业硕士教学计划内容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与中国高校不同,美国高校广告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有各自的特点,这种差异在选修课内容设置与选择要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西北大学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强化课程(con-centration)远多于其他高校广告专业,分为“品牌与广告策略”、“企业传播与公共关系”、“媒介管理”、“营销分析”、“直销与互动市场销售”5种类型。

二、中美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比较

1、学科归属

到2004年,根据《我该去哪里学广告和公关》所列美国129所设有广告专业大学的统计,有占总数近80%的广告专业设在新闻、传播或新闻/大众传播院系。而梳理中国高校广告专业所属学院,根据其不同的办学特色,将广告专业基本设立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三类院系之中。就本文所选择的中美两国高校来看,其广告专业也基本都设于传播学院之下,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以新闻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为研究生广告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固的学科基础。

2、课程分类

中国的大学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为政治与英语,美国因社会体制与国情的不同,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一般就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有的学校会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辅修课程、强化课程(concentration)等。本文所选的中美8所高校都会根据该校广告专业自身特色来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课,例如西北大学IMC项目就以整合营销传播相关课程为主。除此之外,中美两国也都同样开设了广告学理论与传播学研究方法两门核心课程。

3、课程安排

美国高校研究生的研究课程可提供多种方法供学生选择,美国学生可完全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相应的教师,只需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选学足够数量的选修课,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完全学分制也是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比如佛罗里达大学并未直接规定具体的课程安排时间,但提供了一份“推荐课程列表”,让学生在课程安排选择时有所参考。而中国虽然也实行选课制,但在课程安排上却几乎是统一划定。

三、对中国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自1983年厦门大学成立广告专业以来,短短的30年间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广告教育大国。在如此高速的规模发展形势下,如何提高我国广告教育质量则成为了国内广告教育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1、改革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市场条件的成熟,广告业对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但整体上仍侧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型硕士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构、考核评价体系等都深受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影响,并未形成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内高校广告专业应拓宽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渠道,与资历雄厚的广告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寻求更为广阔的实践性学习平台。

2、优化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硕士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我国法学硕士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多渠道、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包括既有普通院校,又有军事院校;既有教育部直属的院校,又有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院校,既有国民教育系列院校,又有为数众多的党校、行政学院等非国民教育机构。多类型包括既有参加统一考试入学的普通学历硕士、推荐免试硕士,又有同等学力的学位硕士、单独考试硕士,还有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开设的在职硕士教育。多形式包括非定向、自筹经费和委托培养等。截止2014年,具有法学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和科研所大概有200个,具有法学专业博士点的高校和科研所大约有170个。而且我国法学硕士培养单位出现了快速增长的现象,同2008年相比,具有法学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和研究所增加了约60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培养了许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法学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法学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状况并不理想。北大朱苏力教授谈到:“当下中国的法学院发展尚不能满足社会的急迫需求,根因在于‘过剩’与‘紧缺’的错位。过剩的是中间、低端产品,而能够参与治理国家、决定对内对外政策的高端法律人才仍然欠缺,明显的例证是,扮演经济问题立法的主角多为经济学家而少有法学家,深谙涉外事务的多为来自外域的‘中国通’而鲜有本国的‘外国通’。

事实上,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够深入,尽管培养形式采取了多渠道、多类型、多形式,但是多数都还是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学校做了一些改革,但是总体而言,培养模式都较为单一,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不多,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人才需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合作多领域拓展的形势下,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远未满足需求;适应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西部边远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需要的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维护民族团结的法治人才远未满足需求。综上所述,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限于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现实条件:一是办学理念的现状。我国高等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研究法律条文的理性思考,课程设置重在完成部门法规原理的学习理解,缺乏针对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实践研究;我国高等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研究国内法律体系立法成果,缺乏研究法律成果的实际运用,缺乏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法律体系研究,特别是缺乏对先进法律体系在指导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运用研究。二是办学条件现状。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发展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法学教育教学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钻研教科书,多数学校没有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设施,诸如:电子阅览室,远程视频教育,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刑侦实验室、法律研究所、律师事务所、法律图书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三是实践教学现状。我国高等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理论教学和适当案例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的亲身体验,多数学生在实务部门实习期间,安排的实习过程又都是一些记录、归档环节。有的实务部门办公条件有限,无法更多接收指导学生实习研究的任务。同时学校多集中在大城市,基于学校经费紧缺,没有更多经费输送学生到边远贫穷落后地区进行实习,很多法学硕士研究生对西部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知法执法现状研究知之甚少。

二、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方式与本科教育区分不明显本科阶段法学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教师只是单纯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与创新能力,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更多的理论的、实践的互动和讨论。但是随着法学硕士研究生人数的激增,教学条件不充分,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还在沿用本科阶段教学方式,没有完全实现培养目标。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提到,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一个“极限容量”,一个班级有20~30名学生,那么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有机会很好地沟通和交流;如果学生达到40~50人,就已经到了可以承受的极限;如果再多,上课就变成了“报告会”,很多学生就会失去和教师交流、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等机会,甚至有些学校学生上自习都难以找到座位,教学质量必然大为降低。学生人数的过多增加会导致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和研讨的减少,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增多,没有办法对每个研究生都密切关注,许多学生处于“放羊”状态,甚至还出现过导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次数不多,学生难以把握,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造成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

(二)教学的方式方法滞后我国长久以来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独自讲授为主,缺乏讨论、研究和启发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学科的设置上,几乎不会开设交叉学科研究动向和前沿趋势的相关课程,使得学生局限于法学的知识之中,不能够和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其他领域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几年在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出现了专题讨论的教学形式,大大改善了灌输式教育带来的缺乏互动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缺乏的问题。这种方式是以学生讲授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这就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教师无法控制学生讲课的质量,在几名学生做某个专题的时候,其他同学感觉不是自己的任务,关注度和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中经常会有只是做专题的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互动、其他同学基本不参与的情况出现,缺乏所有同学参与实践的过程。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等方式未成体系化。1870年,兰德尔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他开创了案例教学法,使哈佛法学院不仅成为美国最著名的法学院,而且建立起了作为法律职业界领导人所需要的制度化的法律培训。1959年在国家法律援助和辩护人协会赞助下,法律诊所委员会(CLC)成立,1965年,该委员会被美国法学院协会接管,并更名为职业责任委员会(COEPR),1968年,具有独立地位的职业责任法律教育委员会(CLEPR)取而代之,在CLEPR的大力推动下,法律诊所项目的数量从1970年的169个迅速增长到1976年的494个。而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教学和诊所式教学的关注度不够,同时学生在十几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下,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的法学院由于教学设施和资源的缺乏,同实务部门联系不够都使得案例教学和诊所式教学流于形式。

(三)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培养不够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方法是在黑暗中照亮道路的明灯,是条条蹊径中的路标,它的作用在于能给理智提供暗示或警告。”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能为法律人在科研以及实务活动中提供正确的思维路径,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更关键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我国目前对于法律思维的培养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几乎见不到专门培养和训练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课程,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提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零星的讲授完全不成体系化,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在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

(四)法学教育与职业之间存在脱节现阶段高校的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遍以理论学习为主,忽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预期相差巨大,造成了法学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后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同美国法学教育目标———面向职业化的法学教育,即将学生培养成“像律师一样思考”的人才———不同,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伊始目标是:法律教育和学术人才的培养,它所预期的毕业生是学术法律人,而非实务法律人。从目前的社会需求来看,不仅仅需要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

三、提高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向

(一)完善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容一是教学内容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无论是科研活动还是法律实务工作都离不开理论基础。但是现代社会法学硕士研究生只有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需要讲授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成果,还要增加法庭辩护、模拟审判、法庭调解、律师实习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并开设研究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法学在交叉领域中法律问题的课程。二是加强法律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博登海默曾经提到:“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引导研究生利用科学的法律思维来思考法律现象,反思现行的法律规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

(二)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方式需要多样化一是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案例式教学法在学理界还没有得到充分关注。案例式教学法的目的不是要教授给学生知识,不是去探讨这个案例的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通过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围绕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训练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起到引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不要轻易去评价学生观点的对错,要从方法和思维的层面来评析学生的成功与不足。二是诊所式实践教学法。20世纪60年代,为了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在美国法学教育中兴起了法律诊所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法律诊所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基础,是一种增强法学教育实践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在法律诊所的实践,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当事人接触、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如何搜集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如何撰写基本的法律文书,包括上诉请求,如何进行审前准备、处理审判事项以及对裁决作出后一些事项的处理。但是诊所式教学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照搬美国的模式是不现实的,国内的法学院可以像美国著名的街道法律诊所那样,除了把学生送入司法实务部门实习外,可以让学生深入社区、乡村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并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指导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具体的法律问题。把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双导师制落实到位,即,法律实务部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到高校任教,高校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学习,形成良好的专兼职结合的法学教师队伍。三是强化实践性教学实习内容。教学实习是目前法学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深入检察院、法院和律师事务所等司法实务部门,向检察官、法官以及律师学习处理案件的全部过程和具体方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实务部门往往安排实习生做一些琐碎的“学徒式”的工作,比如:订卷宗、打印文书,整理卷宗等,无法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实践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的理念是学校重点在于理论教学包括实体法程序法的教学和案例教学,为社会输送理论知识性强的合格人才,而司法实务部门本身也有义务为法治社会战线培养实践合格人才,更应该认真安排每一位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辅导教师,减少学生做机械性工作的时间,逐步让学生参与到案件的审理和辩护活动中,指导学生书写法律文书。学校导师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习活动情况,与学生实习单位辅导教师配合指导学生解决疑难重点具体的问题,实现创新能力培养。

硕士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1.1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不足,保留着部分本科培养的批量生产模式的特点研究生的培养是导师制,所以与本科省的培养相比会占用更大的教育资源。今年来,随着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单位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等资源紧张的问题。由此造成研究生的师生比不断减小,之前沿用的导师制度不能满足大批量培养研究生的要求,学校自然的沿用本科阶段的培养模式,有学校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培养流程,课程设置也较为统一。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个性化的丧失。

1.2学生就业期望与劳动力市场不符,研究生自身定位和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研究生自身的定位是科研型人才,所以期望到研究所或大中专院校工作,但这两种岗位的需求很小,大部分的研究生还是要去煤矿及其相关单位。

1.3师生交流不充分,研究生没有充分发挥其科研矿业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初探姚海燕(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人员的作用由于之前说的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研究生与导师见面次数少,导师直接指导的时间少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年级研究生主要在学校的安排下学习课程,其他时间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部分学生在校自己学习。研究生作为科研的预备军,这部分人力资源显然被闲置了。以上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还存在很大改进的空间。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这所工科院校为例,试分析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办法。

2.矿业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2.1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本科生培养的目标是了解知识,掌握知识。研究生则要进一步理解、掌握并运用知识,要知道知识从哪里来,怎么用。博士研究生则要掌握知识,创造知识。要知道知识的缺陷在哪里,怎么样改造和创新。所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学生能够掌握专业领域内的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当然,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所以,学校又要发展其特色,学科特色要鲜明,这一点在其研究生培养中也有其要处处体现。尤其工科的研究生,其知识运用应该要很强,培养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2.2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学校都是教学型,或者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些学校的教学的重心是本科教育。自1998年扩招以来,本科教育逐渐变成一种规模型的,流水线式的教育。从学生的课程教学,到实践都是批量进行,有教务处这一组织机构来统一安排,二级学院及学校的其他部门都配合教务处的教学活动安排工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批量产的本科生,但是并不适合强调个性化的研究生。但是大部分学校仍旧沿用本科的模式,成立研究生院(部)来行使类似本科教务处的职责,安排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为了统一管理的方便,学生都是按照学制的安排,三年毕业。实际上,中间可以压缩的时间很多。从国外高校的管理经验看,由二级学院负责学生的管理,学校则进行统一的考核,这种模式更加能够体现各专业的特色且更加的灵活。学院内部,从我校的经验看,相近研究方向的导师往往结合成科研团队,研究生作为团队中的一份子,其日常的培养进程、科研、学习也实行团队统一管理。导师同时也要负责自己学生的学术进展等。这种方式较学校统一管理的模式更加的能够体现学科的特色,同时增加了管理层级,管理幅度更加合理,效率也更高。同时在这种模式下,研究生作为基层研究人员,也能更加快速的融入团队的科研工作中去,对增加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2.3课程教学改革首先从课程的设置,目前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公共课尤其英语课的学分过多。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研究生要求课程学分28,其中英语课占6,政治课占8,这极大的挤占了专业课的课时。因此,本文认为硕士研究生阶段,英语主要用于阅读外文文献和撰写外文论文,没有必要占用如此多的学分。其次,从课程的讲授方式看,公共课学校统一安排,专业课则由学生所在学院统一安排。从国外学校的教学经验看,例如牛津大学,研究生课程有三种,包括公共课,类似国内的专业基础课,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每周两课时。这种课堂教学主要是交流问题,而不是讲授课本。第二种课为小班课,以小班讨论为主。第三种课为导师课,上课人数只有1-3人,每周2次,学生每周要写两篇论文,在导师课上进行讨论。从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导师科研能力的角度,这种课程设置显然更加合理一些,我国的高校应该适当的改进现有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生的教育占用的教育资源很大,但这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特色,如果批量生产研究生,那么研究生的质量势必下降,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将逐渐失去其特色。

3.结论

硕士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和实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着重训练研究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实际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能使用英语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发挥专业优势,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英语教学旨在培养与专业结合,具有较强的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型人才。为符合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对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把一学年、两个学期的英语课程进行分类、分层次和专长教学。第一学期进行分类教学,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把英语课程分为“专业硕士综合英语”(下简称“专硕综英”)和“学术型硕士综合英语”两类课程。专硕综英课程含“专硕英语读写译”和“研究生英语视听说”两门课程,着重解决研究生英语听、说、写能力较差的问题。“专硕综英”课程的设置以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培养研究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提高该类研究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国际学术和专业交流的能力为目的,在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估四个方面进行的较大力度的改革。

(一)教学模块改革

根据教改目标和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际需要,我们提出三个模块的教学改革模式,即综合课、拓展课和自主学习三个模块。只有完成三个模块的学习,拿到全部4学分后,才能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三个模块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以综合课为主。综合课是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包括读写译课程和视听说课程两门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入校研究生都必须修读,在第一学期开设。课程设置的改革首先对这两门课程进行了新教学大纲的审定和编写、新教材的编撰、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课件的制作,确定了课程考核方式和建立了教学评估体系。拓展课是指高级阶段的英语选修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根据我校研究生的需要,已开设的有科技英语翻译、英美文化、学术交流英语、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中国文化英语五门课程。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课外借助学校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学习。第二课堂包括学科大赛和其他竞赛、名师讲座、外教讲座、英语角、佳片赏析、原著朗读等活动。经过三年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确立了寓语言学习、语言应用、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并在教学中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位英语考试及格率在95%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自信心增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专硕综英”课程内容由“英语读写译课程”和“英语视听说课程”两部分组成,相辅相成。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英语读写译课程”教学时数为72学时,完成9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一周的专业英语讲座。每单元有一个主题,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热身:以英语视频、音频输入引出该单元的主题,辅以相关听力和听写练习,帮助学生熟悉主题内容,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力。第二部分是阅读,由两篇紧紧围绕该单元主题的课文组成TextA和B。配以相关的阅读理解、词汇、完型和讨论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准确性、扩大词汇量并进一步训练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第三部分是翻译技能系统学习。每单元讲授一至二个翻译技巧并配以相关练习。翻译技巧的学习在该学期的前十周完成,后七周讲授各类运用文体的翻译并布置相关文体的翻译练习。第四部分是应用文写作训练。每两单元讲授一类应用文的写作(如总结、摘要、履历、个人陈述、合同、备忘录等)并通过相关练习加强学生对该应用文写作的掌握。读写译课程以人文和科技内容为题材,通过视、听、读的信息输入,重点加强说、译、写技能的训练。学期最后一周是专业讲座,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准备。“英语视听说课程”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时数为36学时,完成9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每单元有一个主题,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听力训练、口语实践和听力测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辅以外教的补充材料,内容不仅涉及该单元的主题,同时涉及文化知识的介绍,特别是当前英语国家主流文化的介绍。在提高研究生英语听说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部分录制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方言,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听懂不同国家的英语口音。

(三)教学模式改革

“专硕综英”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采用立体式教学,在保持传统教学法精华的基础上,十分重视整体语言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任务型教学,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重视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言之外,还非常强调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重视合作精神。我们改革了过去以课堂讲授和灌输为主、教材单维输入为主、单纯知识学习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以四种教学模式综合应用。通过不同模式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PowerPoint、英语光盘、磁带、录像机、录音机、投影、黑板、粉笔等教学手段,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个人展示法、辩论法、自主学习法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组织教学。以启发学生探究为主,鼓励交互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者和帮助者式学习,以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基础的综合性评价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讲解式、灌输式、单向式→讲解+任务式、功能式、交际式、互动式、自主式、合作式、表演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或综合型的教学模式:①课堂讲授→教师教授+学生展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②单维输入→多维输入;③单纯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能力提高;④学生被动学习→学生主动、自主学习;⑤通过一学期的立体式教学模式训练,学生能通过Power-Point陈述自己的专业研究和思想,基本上能达到国际交流的目标。

(四)课程评估改革

“专硕综英”课程形成以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基础的学生综合性评价和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①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估(50%)+终结性评估(50%):形成性评估=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第二课堂学习;终结性评估=期末考试成绩(考核读、写、译水平)。②教师评估=学生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自我评价:自主学习成绩=翻译训练成绩+写作训练成绩+单元测验成绩。该课程评估体系全面、完整地对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对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结合有很大促进。同时,激励学生的课堂和课外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总体上提高了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质量。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