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分级管理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精选

风险分级管理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粉饰行为审计风险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关于目前上市公司日益出现的粉饰造假行为及其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以期引起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对此种行为予以关注,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降低和控制审计执业风险。

一、关于上市公司的粉饰行为

(一)粉饰行为的分类

尽管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处于不断建设和发展完善过程中,但是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日益出现的粉饰造假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相差多少。由于我国目前的财务分析侧重于分析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效率、获利能力等方面,因此尽管目前上市公司粉饰造假的手段很多,笔者仅从上述几方面来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1.粉饰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

公司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到期偿债。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或维持经营周转,一般会借入款项;国家为了维持市场经济正常秩序,通过立法规定公司必须清偿到期债务,否则破产偿债。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债权人一般很关心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和本金的安全程度,会利用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以判断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为了博取商业信用和获得信贷资金,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来粉饰公司的会计报表,美化偿债能力。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的评价多体现在象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一些静态指标上,而这些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上市公司利用这些指标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的会计信息的不均衡性,在期末采用各种手段达到其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其典型做法有:年度结帐前将有价证券出售或将应收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以清偿债务;对残、损、冷、背的存货长期搁置不处理;短期投资当市价低于成本时不处理也不披露;逾期应收账款长期挂帐等等。

2.粉饰公司的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是对公司在资产管理效率能力方面的一种评价,所以也称运营效率能力,它是用来衡量管理者运用公司资产赚取收入的能力。它不仅是对公司总体经营状况的评价,而且是对公司厂长经理的经营业绩的评价。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粉饰公司管理当局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如利用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的信息和会计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区分现销与赊销在销货中的比例,把现销也包括进去,从而夸大公司的变现能力;在存货计价时,将计价方法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而在会计报表中不披露,以提高公司的现金净流量;在年末大幅下降销售额或采用现金结算,或降低信用标准收回应收账款,销出商品;将应收账款卖给代收机构等等。

3.粉饰公司的获利能力

赢利不但体现公司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概括了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其投资的目的就是在将来获利,债权人不会忽略公司的获利能力。公司的赢利能力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公司的正常评价,影响到公司的价值、股票的价格等。因此,公司管理当局常用各种手段粉饰会计报表。常见手段有:任意收缩在短期内不易察觉具有不良影响的支出(如研究开发费、资产维护费、广告费及员工训练费),经营欠佳时,有意减少这类开支,可以提高赢余,虽然当期不会产生立即影响,但必将削弱企业的根基及损害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掉期等工具在签订合约时提前确认资产与收益,但是实际上无法保证这种收益的实现;提前确认收入;利用关联交易获得收入等等。

(二)粉饰行为的特征

1.粉饰行为的欺骗性。随着市场的扩大,公司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其经营环境越来越难以预测,商业风险不断增大,从而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等不确定性增大。因此,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为了达到博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任,刺激股价,表示公司盈利和偿债能力强,隐瞒亏损等目的,事前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会计信息虚假从而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

2.粉饰手段的隐蔽性。由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为了欺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为了隐瞒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不良的会计信息,而利用会计信息市场中供需双方对会计信息掌握的不对称规律提供虚假获利能力、变现能力和企业的生长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其粉饰造假手段一般经过周密的考虑、设计、安排,不容易被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和发现,所以其隐蔽性较强。

3.粉饰后果的严重性。一般来说,会计信息提供者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从理论上说,会计信息应该真实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它是公司经营活动真实写照,这样投资者才能依此作出正确的决策。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就会诱导投资者作出错误决策,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造成国家宏观决策失误,危及国家经济安全。

二、粉饰行为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按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除审计人员的主观因素外,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是指因“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对舞弊下的定义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这种故意行为,“在手段上,采取故意制造错报或漏报、钻制度空子、篡改凭证、伪造单据、更改账表等技术手段,进行有意掩饰,歪曲和欺骗;在形式上,表现出掩盖真相,貌似正确,一般不易察觉;在性质上,属于一种不法经济行为,其结果往往是造成国家、单位财产的损失”。

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公司管理当局欺诈和舞弊案将上升,审计风险更多的是来源于未能揭露的重大差错与舞弊。因此我们目前有必要将揭露和报告重大欺诈、舞弊和非法行为作为一项重要的审计目标。

2.《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表明,审计的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该关注“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审计的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高,较小的错误对其判断或决策就会产生影响,则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就越高;反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低,较大的错误对其判断或决策也不一定会产生影响,则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就越低。”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时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对上市公司的粉饰行为导致的重要性水平作出正确的判断。

3.《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第6条也指出:“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揭示被审单位粉饰行为的有关错误与舞弊,并为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立达:《如何应付审计风险》。《中国财经报·财会世界》1999年4月。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准则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释义》第二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入手,探讨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中的互动关系和目标上的一致性。指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是监督者,并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角色定位

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许多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始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估与监督,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安全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纵观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可发现,两者之间互相融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二者互动交融关系形成的现实背景

当今世界,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变得广泛而复杂。企业必须谨慎地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并在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督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效率。而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又必然涉及多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这就需要一个超然、独立的组织机构予以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超然地位以及独立评估和监督的特殊职能,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必然要将内部审计纳入自身体系。

随着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增加,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由此,内部审计也借机及时进行了自身的重新定位,改变了过去只是作为企业财务监督者的定位,将自身的目标确定为向企业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评估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这样,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两者各自不同的发展路线逐渐接近并找到了交点。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互动关系

(一)内部审计定义中包含有风险管理的内容

内部审计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历了几个世纪,每个时期内部审计的概念都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国际上,内部审计已有7次定义,至今仍在不断变化,内部审计定义的发展在内部审计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管理改变着内部审计的定义,也就同时改变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在企业中的价值。1993年版《标准》的序言中对内部审计的表述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企业的控制及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而2001年版对内部审计是如下表述的:内部审计是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这个定义与1993年的定义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比旧定义中提及的控制及经营活动要更为广泛和深入。只有在风险管理框架中实施的内部审计才能称之为风险管理审计。显然,将“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领域,是内部审计的新发展,扩大了内部审计的领域,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对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修订内部审计准则,重整内部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服务质量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风险管理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总是在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十分重要的领域。风险的广泛存在,使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高度。正因如此,内部审计师的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才不遗余力地倡导内部审计师进军这一领域,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直接写入了内部审计的定义。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目标上的一致性

风险管理的定义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估测、评价,准确把握各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内部方法,以便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风险管理通过测试、评价和控制风险因素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直接服务于实现企业目标。21写作秘书网

而在内部审计新定义中,已明确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营效率。IIA在2001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增加价值”一词作了如下解释:“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其所有者、其他利益方、顾客和客户创造价值和谋取利益……内部审计是在收集资料、认识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对经营与改良时机产生了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可能会对机构带来诸多利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通过其他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所有这些得传达给相应的经营管理人员。”根据这一解释,增加价值的目标应由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来共同完成,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之一,也应该努力增加企业的价值;同时,内部审计部门经过收集资料、识别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之后,对企业管理层及其他职能部门的见解更为深刻,而且这些见解是富有价值的,而企业管理者采纳、利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后,一方面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从而达到使企业增值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在其目标上是相一致的。

上述种种使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联动发展的紧密关系。众多企业在制定本企业风险管理方案时,将内部审计列为风险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线,由内部审计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监控;有的企业还特意安排内部审计直接参与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全过程,以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突出作用。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也将风险管理作为“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重要手段。

四、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的“职能和责任”章节,阐明各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并指出组织里的每个人对全面风险管理都有责任。首席执行官承担最终责任,其他管理人员支持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促使组织在风险容量内经营,并在各自负责的领域里负责将风险降低到相应的风险容忍度内。首席风险官、首席财务官、内部审计及其他人员通常承担关键的支持性责任。组织的其他人员负责按照制定的指令和协议执行全面风险管理。这明确表明,内部审计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建立并没有基本责任,这是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角色是,帮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监督、检查、评估、报告、建议全面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IIA2001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其实务公告——“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指出,风险管理是管理人员的关键职责,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人员和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管理层和委员会负责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以咨询顾问身份开展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协助机构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

在充分考虑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规、报告的观点,可以看出:对整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所有者、利益相关人、监管机构和普通公众负责的是企业管理层,内部审计人员应立足于协助、帮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主要职责是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认定并评价管理的充分性与有效性,向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报告情况并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以此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首要的角色是监督者,包括对风险管理流程的评估和保证服务、对风险评估准确性的保证服务、对关键风险报告的评估和对关键风险管理的评估。按IIA的标准,内部审计的服务种类可以划分为保证服务和咨询服务,前者是一种独立评价的活动,后者是提供建议及咨询的活动。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并不发生改变,因而它可以担任的角色也是基于这两种服务衍生而来的。除了作为监督者所提供的保证服务外,内部审计还可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促进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指导和协调风险管理活动、加强对风险的报告、保持和发展风险管理框架、支持建立风险管理、参与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等。与此相适应,内部审计承担了咨询者、协调者、建议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刘德运.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6):25.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管理;风险控制;问题;改进建议

会计管理是每一个企业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评价,要从是否透明、准确、及时、高效的反映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是否达到效益最大化、是否促进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进行。

一、企业会计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从企业管理的层次上看,会计管理工作可视为一个极具关联性的有机体系,主要包括前、中、后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制约,在共同的作用下促进会计职能的正常履行。[1]

1.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预测

企业的会计工作时时刻刻都与企业的财政、资产相联系,透过会计管理可以准确的获取到企业的财政信息,会计信息的数字中透露出的信息,可为决策者所用,通过对市场行情的分析,结合企业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

2.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会计管理工作者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与加工,并进一步的整理改制,使这些信息为企业所用,成为可以供给内部管理使用的特定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呈现在管理者面前,使管理者能够了解管理现状,并利用这些管理信息透露出的问题对企业的管理计划进行修改。

3.协调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会计管理工作具有财务预算的职能,可以进一步对企业内部财务关系进行协调、控制与计划。通过会计管理工作,就可以实现预算编制,使企业内部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人员都能够及时了解到本部门的任务和目标,并促进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在协调之下共同实现企业的整体规划和目标的统一。[2]

4.实现成本与收益的最优配比

企业发展是以获利为基础的,而实现利益最大化也是企业所有工作的核心。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细化出成本与收益的数额,甚至可以进一步细分到每个产品、每个部门。科学地评价企业、部门的状况,为进一步的成本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发展计划的改进,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成因

1.会计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

目前,很多企业一方面想要实现效益的不断增长,一方面却忽视了会计管理,使之存在明显的矛盾。企业存在会计管理目标定位不明确的严重问题,导致企业决策者很难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长此以往,造成了会计管理的长期失衡,加剧了企业遭遇风险的可能性,不利于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2.会计管理混乱,缺乏秩序

某些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只注重外部效益,重视短期内为企业增加收益,却忽视了企业的管理,尤其是会计管理,使企业管理混乱,贪污、挪用公款等案件屡见不鲜,也是缺乏有效监督与控制、会计管理混乱的写照。混乱的会计管理秩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风险。

3.会计管理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

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性虽然为众多企业所认识,但是目前有些企业的会计管理仍缺乏,甚至不具备风险评估机制和处理能力,更没有将其视为企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部分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会计管理工作者的风险意识,风险处理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造成不能对会计管理风险进行及时预判和有效的处理。

三、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会计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违法乱纪现象出现

许多企业存在严重的会计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对会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会计管理的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而,账簿不完备、不规范的违规现象,挪用公款、贪污腐败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2.会计管理界限混乱,公与私划分不清

在很多企业中存在会计管理意识模糊、界限混乱的情况,个人财产与企业产权之间区分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施行企业制度时就会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越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这种趋势越明显。许多企业投资者同样具备管理者与经营者的身份,就很容易造成公司与个人的财产划分不清,加大了管理的难度。[3]

3.会计管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相对于普通工作岗位,会计的工作性质较特殊,这就决定了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审计素质、风险意识等。但是,企业的相关人员素质很存在明显的不足,高端人才缺口一直存在。企业会计管理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欠缺,无疑会加大会计管理的风险。

四、对企业改进会计管理风险控制的建议

1.完善会计管理风险预警系统

会计管理中的风险往往存在一定的标志,能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前进行预知。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下,会计管理工作应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才能对信息进行高速的处理与整合,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反应迅速的会计风险预警系统。目前,在大多数企业中,会计风险预警多数是采用静态方式进行的,即采用经验模型,通过经验对所取得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判断。但是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缺陷,对会计管理的监控不能达到动态、全程的特点。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这种方式的局限性逐步显露。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前沿技术,将信息的处理速度进一步提升,甚至达到时时反映、时时预警的效果,以使风险的预警监控具备动态性。[4]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结合使用,对会计管理风险做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处理分析,优化风险的处理效率。企业构建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应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并重的方法,系统下的每个子系统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及时跟进,并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分析,使每个环节都具备客观性和动态性。相关管理人员应根据系统中所反映的数据进行风险预判,查缺补漏,及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升会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加强对会计风险管理的监督

在会计风险管理中,只是进行风险的预判还不够,更需要对风险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时时的监督,完善监督机制,这是实施风险控制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使整个风险管理过程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主要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进行。(1)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水平是重中之重。内部控制机构的建设需要专门的对会计管理风险的监督,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监督,并对整个会计管理活动作出客观的评价,为企业内控制度的改革提供依据。对监督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需及时反映给相关的管理人员,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当然,内部监督机制效果存在明显的不足,内部人员负责监督往往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腐败。(2)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相互配合,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充分利用政府与部门资源,建立外部监督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间的冲突。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更凸显了会计管理风险外部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多部门参与、多部门监督,保障监督效果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升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迫在眉睫。会计管理人员的招聘,应在考核是否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视风险识别、管理意识的培养。目前,很多会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过关、素质较差,甚至不具备从业资格,造成了会计风险管理的效率低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在这方面予以重视,除了在招聘条件上进行筛选外,还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素质培训,包括风险意识和专业素养等方面,并要求他们不断提升素质,以使会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及时避免各种风险出现。

参考文献:

[1]牟荣.浅论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2011(5X):63.

[2]周娜.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企业导报,2015(15):32-33.

[3]李雪梅.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与控制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0):117.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管理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电力项目建设的不断加快,国家出资办电的局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出现了国家、地方、投资商公共出资办电的局面。然而,在电力项目投资中,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进而存在着一些风险,所以受到了大众的特别关注。加强对电力项目投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对促进电力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一)风险来源

一般情况下,电力项目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电力项目自身情况。一般而言,在电力项目建设中,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与完善的设备,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物力、财力、人力,所以致使电力项目投资风险无法有效掌控。(2)外部环境。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逐步调整,均会对电力项目投资产生影响。(3)电力项目设计人员及管理运营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无法保证电力项目顺利建设,以此增加了投资风险。

(二)风险种类

通常而言,电力项目投资风险主要包括三种:(1)技术风险。其指的就是电力工程的技术风险。因为电力项目对技术与设备的要求非常高,使得技术因素严重影响着电力项目投资,并且技术因素还会受到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技术因素不断变化,进一步影响了电力项目投资。(2)市场风险。电力项目投资金额非常大,加之电力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导致电力项目投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在电力项目投资途径越来越多的形势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极大促进了投资市场竞争的发展,增加了投资的市场风险。(3)管理风险。通常而言,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盈利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很大风险。若管理制度不合理,就会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增大了电力项目投资风险。

二、电力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开发阶段风险管理

在电力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发阶段风险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风险诊断小组,全面分析电力项目投资风险,并且全程参与风险管理。(2)在风险诊断小组指导下,预测电力项目投资风险,找出项目设计、施工、经营等方面的不足。(3)基于诊断技术、环境风险,全面分析诊断结果,根据风险小组建议,召开全体会议,并邀请有关技术专家,全面分析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4)在明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以此减少投资,并且最大限度的降低投资风险。

(二)建设阶段风险管理

在电力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阶段风险管理策略主要为:(1)重视风险防范及控制。加强对项目技术可行性的分析,保证设计方案合理、科学,并且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有效弥补与调整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根据施工要求与进度做好材料、设备、资金的供应,确保电力项目质量达标。为了最大限度的完善风险防范与控制,必须对项目调试可能性予以及时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评价及处理。(2)强化风险转移。通常而言,风险转移就是在项目建设中,对活动风险予以分解、分散,以此削弱投资主体风险。其主要包括以下途径:①风险投保:即向保险公司交纳一些保险费,通过投保的方式转移风险。②进行项目组合:在电力项目投资中,可以在同一电网中进行火电、水电组合,以此对市场风险予以分散。

(三)经营阶段的风险管理

在电力项目投资建设中,经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强化风险防范及管理。在电力项目经营中,结合实际需要,编制合理、科学的战略计划,并且完善技术结构调整、市场调整、管理调整,以此提高电力项目经营效益。(2)加强电力项目的宏观调控与统一管理,突破电力系统的垄断形势,以此降低电力项目投资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项目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投资主体越来越多,为电力项目投资增加了更多的渠道,活跃了投资市场,但是也增多了投资风险。因此,为了有效降低电力项目投资风险,必须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加强管理,提高企业与社会的抗风险能力,以此实现电力事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道彬.电力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2):265.

[2]刘丹民.加强电力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02):100-101.

[3]黄登钦.关于电力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应用[J].投资与合作,2012(09):190.

风险分级管理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国的通信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管是在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能够完全规避通信过程中的风险,也因此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我国必须十分注重通信工程的项目管理和风险分析,降低通信行业的故障和损失,为人们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

2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2.1通信工程项目缺乏严格的合同管理。

合同是当事人或当事双方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因此,合同是一个工程进行的重要法律依据和权益保障书,在通信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它就是该工程项目进行施工的重要基础。目前,在我国的通信行业中对于不重视合同的签订,双方的责任和权益的规定具有模糊性,不能够具有强有力的约束性,不能够作为解决问题纠纷和合约处理的有效依据,对于工程的顺利维护和开展不具有保障作用。

2.2通信工程项目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的通信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商业价值,与此同时,也逐渐发生通信行业的故障造成的损失的事件和例子,这些都从侧面体现出通信工程项目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企业在进行通信项目建设之前,没有全面的风险预估,也缺乏快速的风险处理方案,进而影响通信行业的业务使用,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3通信工程项目缺乏规范的操作行为。

工作人员是通信工程项目建设的直接操作者和管理者,是整个工程的指挥棒,其行为的规范性将严重影响通信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运行的效率。目前,经过调查,发现在我国的通信行业工作人员的不规范性行为普遍存在,比如,在进行工程建设前为了业绩签订合同的草率性,造成合同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在进行工程建设之时,为了工程的进度,违规操作,或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偷工减料谋取不义之财,建设豆腐渣工程;在工程进行验收阶段,不严格按照验收规定,搞程序化或者形式主义,对于不合格项目置之不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大大影响通信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投入运营的效率,从而影响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特性

3.1风险的客观性。

通信设备的正常和稳定运行,不仅与工程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并且与环境密不可分。比如,气象状况的多变性对于通信设备造成的干扰将会影响通信的畅通性;通信工程的建设周期不较长、规模大,必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由此可见,通信工程项目在建设中的风险是具有客观存在性的,是不可以避免的,因此,在项目建设中,管理人员应该冷静处理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2风险的不确定性。

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覆盖面也比较广,参与人员也比较多,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因此,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有些风险是可以被提前预估并且做好相应的准备,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甚至是规避风险;有些风险是具有不可预知性的,比如气象条件的突变,因此,可以看出,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管理者在风险发生的时候,要快速处理,找出问题的所在并且进行解决才是面对风险的最佳选择。

3.3风险的复杂性。

通信工程项目建设的长期性必然会面临施工环境的改变、工作人员的流动、施工进度的不断深入等因素,每一个因素的地改变都有可能对通信工程项目产生一定的风险,但是其造成的风险也会不尽相同,这些都会造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复杂性,因此,在进行工程建设时,管理者不仅要严格监督工人严格执行工作标准,还要统筹全局,做到未雨绸缪,既要不断解决正面临或者短期内可能面临的风险,还应该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应对措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和降低施工成本,提升企业效益。

4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解决风险的措施

4.1制定全面的项目管理计划。

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往往周期比较长,这就要求该项工程必须具有全面的项目管理计划。一方面,在工程进行建设前,对于工程建设要进行宏观规划,在宏观方面是制定出工程的整体施工计划,确保工程进度能够如期进行,不会增加施工成本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微观方面,也要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要明确责任和分工,管理者和施工者都必须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约束力,并且制定出对于每一个预估到的风险的解决方案,为日后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好准备,从而降低风险的造成的损失或者避免风险的发生,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4.2制定严格的项目监督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监督则没有约束力。通信项目工程建设的周期性比较长也比较复杂,必须制定出严格的项目监督制度。一方面,要制定出针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制度,确保管理者和施工人员在工程建设时完全执行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采购符合要求的原材料、符合标准的建设,从而保障工程的高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针对工程验收环节的重要监督,针对存在的问题不予以包庇,从而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约束能力,确保通信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为企业生产效益。

4.3提升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科学技术密不可分,涉及的知识技术也比较高科技化和专业化,比如数字信号的处理、通信电路等,这些都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和知识,因此,一方面在招聘的环节,必须要严格把关,筛选出具有高水平技术和高素质业务的工作人员,保证其可以完成工作任务和约束自身行为;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强化旧知识,补充新知识,确保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能跟得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设备的要求,从而确保通信工程项目建设的高质量。

5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