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局学校体育演讲稿

教育局学校体育演讲稿

同志们:

在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之际,省政府今天召开建国以来的首次全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工作,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广大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刚才获奖的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与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级政府部门的同志们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使命感

应当肯定,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省广大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整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日臻完善,学校体育设施日益完备,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但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全社会的教育观、健康观、生活方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还没有真正摆到应有的位置,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学生的体质和运动素质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比例迅速上升。据最近一次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情况反映,全省学生生理机能水平的肺活量及运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与*年调研情况比较均呈下降趋势;学生平均视力不良率为47.48%,与*年比较上升了10个百分点。这些情况表明,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情况不容乐观,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必须审时度势,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事关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的战略要求。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从*多年前孔子提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全球性的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到几千年来绵延不息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表明,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2006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要求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并于去年4月23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二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就包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基础和重点,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而且也要充分利用自身在体育师资、基础设备等方面的优势,积极组织和参与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引导人民群众热爱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并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来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工作,通过与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相结合,共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同志说过:“体者,寓知识之舍,载道德之车”。离开了学生的健康的体魄,就谈不上德育、智育的发展。在构成学生素质和人才质量的诸多要素中,身心健康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和道德品质、学识能力同等重要。同时,体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特别是今天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通过体育运动能帮助他们锻炼意志、磨炼毅力,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因此,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方面。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后备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任务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省政府组织省教育厅、省省体育局等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湖南青少年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我省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领会,狠抓贯彻落实。这里,我着重强调几项主要工作。

1、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和高校扩招,许多城镇中小学和高校的办学容量处于饱和状态,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导致学校供学生活动的空间和器材设施严重不足,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锻炼习惯和兴趣得不到更全面的培养,学生体育潜能和特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全面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各级各类学校要按学校建设与装备标准,做好建设规划,力争“十一五”期间配齐体育器材设施,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努力满足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器材支持项目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重点改善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体育设施,提高体育器材装备水平,满足农村学生健康成长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着力规范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造成目前学生体质和运动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少学校办学思想出现偏差,不按规定落实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和任务。特别是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规压缩毕业年级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据学生问卷调查,47.56%的学生认为目前课业学习负担过重,34.15%的学生每天睡眠不足,33.74%的学生精神紧张。这种过重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在体育活动中释放,必然会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务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规范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足体育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挪用体育课程时间。要严格控制学生到校和放学时间,合理安排各学科教学内容和作业量,尽可能给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不得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文化课学习时间,不得成建制举办任何形式的补习班和辅导班。鼓励学校在保证正常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将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广大学生和周边居住的青少年开放。要补充强调的是,各高校也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保证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作息制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季节变化情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每天9小时、高中生每天8小时。各中小学校要坚持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坚持每天上下午安排1次眼保健操,每学期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坚持每天上午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还要坚持每天出早操。三是完善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招生制度。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所占权重;积极推行中学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把初中毕业体育测试成绩计入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将高中毕业会考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要制订有关优秀学生运动员招生、训练比赛和学籍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优秀体育人才选择、培养机制,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四是加强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和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常抓不懈。要经常检查体育器材破损情况,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保证体育设施和器材的质量。要完善体育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并密切与公安、卫生、交通等部门的协作,防止发生群体性体育安全事件。所有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管理机制,妥善解决好青少年校园意外伤害保险问题。

3、广泛开展群体性学生体育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鼓励与引导学生走向操场、走进自然、走到阳光下,在全省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真正把仰望蓝天白云的机会、选择体育锻炼的自由还给学生。要积极开发与推广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个人、集体竞赛项目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要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因地制宜经常开展以校、以班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努力营造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氛围。要完善和落实高校和高中阶段学校军训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开展“少年军校”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军训在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等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积极倡导和鼓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活动和团队活动,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到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来,以此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而深入开展。

4、切实提高学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目前我省中小学体育师资水平偏低,边远山区体育专业教师缺乏;部分体育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少数体育教师过度强调学生运动成绩,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针对以上问题,各级人事、教育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幅度增加体育课时、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总量的实际情况,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统筹安排好体育教师的编制。要改善和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聘、工资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要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制度,将体育教师的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训工作计划,并对兼职体育教师严格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师德教育,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师队伍。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和相关人员开展体育科研项目研究,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的体育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同时,体育部门要选派优秀教练员,深入学校指导青少年体育活动。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学校是基础,青少年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加强领导,履行职责,努力把学校体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的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统筹协调和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二是努力增加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设立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经费,并实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城乡学校体育工作协调、均衡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的健康体检费用等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切实提高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保障水平。省政府将制定统一的费用标准,统筹解决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的健康体检经费问题。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安排一定的比例公用经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和活动开展,体育部门应在每年的体育公益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发展学校体育事业。

三是建立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监督机制。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体质健康测试报告制度,并将体育锻炼与健康状况作为学生成长记录的重要内容,列入学生档案,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健全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及时公告体育工作督导结论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作为调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分配的重要参考。要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督查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督促各地各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要加快建立学校体育工作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要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责任追究制,各级教育、体育部门都要设立固定的举报电话并向全社会公开,凡不落实国家体育课程要求、违规挤占、挪用体育课时或学生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的,一律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并追究当事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四是动员全社会关心与支持学校体育工作。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组织的作用,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要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设施,鼓励社区组织青少年开展有益的体育活动。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普及体育健康知识,为学校体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学校、社区、家庭相沟通的体育工作网络,通过转变家长的教育观、成才观、健康观,使更多家长支持、配合学校做好体育工作,更多的父母能和孩子们共同参加体育锻炼,更多的家庭养成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同志们,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力的日益强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大国。这既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新形象的大好机会,也是一次促进学校体育工作乃至全民健身运动的难得机遇。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推进建设教育强省、加快富民强省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