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司法局依法行政座谈会发言市

司法局依法行政座谈会发言市

一、依法行政工作推进情况<BR>*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市的依法行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政府法制办的指导下,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达州为主题,以贯彻落实《纲要》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扎实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1.认真夯实依法行政工作基础。

一是《纲要》下发后,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和秘书长为副组长,相关1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提升了市政府法制局的机构级别,充实加强了工作人员,负责推进依法行政日常工作,为《纲要》的贯彻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按照《纲要》提出的“五年有规划、年度有安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政府及时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并分别制定了年度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重点、时限和责任等,保证了依法行政工作的稳步推进。

三是市政府印发了《达州市人民政府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试行)》,从*年3月以来,市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半小时专题学习《纲要》和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共计31部,并建立了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实行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广大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配合《纲要》的学习宣传,我局先后编印了《行政许可法学习要览》、《规范政府共同行为法律法规汇编》、《依法行政手册》、《依法行政培训教程》等学习资料,分行业、分重点,会同相关部门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或学法辅导。今年5月,根据市政府56次常务会议决定,按照统一组织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安排了对全市17426名行政执法人员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由我局负责的市本级的集中培训目前已经结束,共有2300名执法人员参训。达县、大竹、万源等地已全面完成培训任务。全市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了明显增强。

四是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今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了以“加强法制建设,建设和谐达州”为主题的法制集中宣传月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各县、市、区和市级部门也相应成立了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了学法制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按照《纲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我市大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市政府成立了推行政务公开工作领导机构;制定了《关于违反政务公开规定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达州市政务公开审核办法》等多项制度;完成了《达州市政务公开内容目录》的编制工作;市、县、区政府和多个市级部门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网站,乡镇、社区、村社等普遍建立了政务公开栏;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外,其余事项通过各种载体一律予以公开,提高了行政行为的透明度,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二是全面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在市政府分两批公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58项的基础上,*年,又由我局组织对市级各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出与《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412号令规定不一致的行政许可事项72项,报请市政府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6项,依法界定、归并了部门保留项目名称;市政府还组织相关部门对行政许可收费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共取消收费项目223项。

三是不断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年,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全部建立起了政务服务中心,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了“一个窗口对外”,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工作机制,规范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群众办事。如市政务服务中心自*年7月截至今年9月底,共受件56113件,办结53638件,按期办结率100%;其中现场办结24027件,办结率达44.8%。

四是坚持依法、高效、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市政府自*年以来,制定了各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预案。例如《达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达州市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达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等。各县、市、区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也相应建立健全了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使处突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了政府依法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如我市遭遇的“9.3”、“7.8”特大洪灾和*年特大旱灾,大竹县杨家镇禽流感疫情和“1.17”事件,中石化宣汉清溪1井天然气溢流等突发事件,均得到了依法、有序和妥善处置,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好评。

3.加快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程序。

一是市政府先后制定了《达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达州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实施办法》、《达州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团工作规则》、《达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公民旁听试行办法》、《达州市行政机关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达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等相关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府决策规范。

二是*年9月市政府成立了政府法律顾问团,聘请了2名资深法官和6名知名律师担任市政府法律顾问,协助我局对市政府重大决策和涉法事务进行法制审查论证,并建立了法律顾问轮值制度。一年来,法律顾问团共召开全体会议9次,法律顾问个别接受咨询12次,为23件市政府重大决策和涉法事务提供了法律论证意见,保证了政府决策的合法性。

三是对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坚持事先组织市科技顾问团或有关专家及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确保科学决策。四是开通了市(县)长热线、网上信箱和手机信息平台,及时听取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决策事项、行政管理事项的意见和建议;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坚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在媒体上公告决策草案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决策机制和程序逐步健全和完善。

4.着力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

一是健全制度。先后出台了《达州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实施细则》、《关于明确规范性文件送审和备案要求的通知》,规范了制定和备案程序,从源头上杜绝出台规范性文件的随意性;明确了法制审查制度,凡拟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发的规范性文件草案必须先送市政府法制局审查把关,否则,一律不予讨论签发。

二是坚持合法性与可行性并重的审查原则。从*年以来,我局共审查各类规范性文件184件,论证修改后报送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或直接报送市政府领导签发的116件,决定由部门自行的54件,决定不予出台或暂缓出台的14件。

三是严格备案审查。*年至*年,我局共审查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行政部门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89件,依法撤销1件,依法责令自行纠正1件。

四是注重对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以及实际情况的变化,由我局适时组织对已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年,清理涉及行政许可事项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67件,报请市政府对其中9件进行了修改或废止;*年,对*年以来以市政府名义的所有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报请市政府修改和废止19件;同时,组织相关部门清理了全市所有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236件,对其中4件予以了废止。

5.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一是认真开展“三项清理”工作。为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我局组织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对照法律规定,认真梳理执法依据,明确执法主体,分解执法职权。经初步审核,确认我市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市级单位68个,执行的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共计1033部;具体行政执法职权共计2262项。其中,行政处罚1526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483项,行政强制136项,行政征收58项,行政确认16项、行政给付6项,行政裁决12项,其他行政职权25项。

二是我市在全省首创了行政执法资格统考制度。为严格执法人员资格认证,我市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每三年(与执法证有效期相同)参加一次全市执法资格统一考试,合格后方可申办执法证件。考试按年度举行,市设中心考场,县设分考场;采用标准化命题,机读卡答题判卷。凡未经考试或者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一律不确认执法资格,一律不办理执法证件,一律不准上岗执法。从*年开始推行这项制度以来,全市累计有44948人次参加执法资格统一考试,平均合格率为73.5%。同时,我局与成都三瑞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了《执法人员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使执法证件的颁发、年审、注销、登记、核对等更加科学规范。此项工作得到了省政府充分肯定,原省长张中伟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对我市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由我局首创的集中统考制度以及执法证件的微机管理方式,目前已由省政府法制办在全省各市州全面推行。安徽省、湖南省、上海市政府法制办还来人考察或来函索取相关资料。

三是积极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由政府法制机构对行政机关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等行政执法的案卷进行随机抽查,对卷内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等进行评析,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正,要求改进。既详细了解了行政执法状况,又以此规范了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促进执法水平的提高。今年上半年,我局已对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包括直属一、二大队)的行政处罚案卷进行了评查。下半年还将在建设、交通、国土等重点行政执法部门展开。

四是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将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纳入了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目标管理,每年根据工作重点,修订《达州市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逗硬奖惩,将执法责任制由“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我市还从*年开始,在达县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保证金制度试点,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起了执法程序制度、执法公示制度、罚缴分离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等,基本做到了职权明确、责任清晰。我市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已连续四年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

五是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我市拟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涉及城市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绿化、市容卫生、市政管理方面的全部行政处罚权和环保、工商、公安、卫生、交通、河道管理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具体工作方案市委、市政府已审定通过并上报,待省政府批准后即可实施。我市城市管理领域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即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6.大力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

一是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工作。切实畅通了行政复议渠道,积极受案。*年1月截至*年6月底,全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640件,经审查,依法受理了574件,其中市政府法制局受理了146件。坚持了有错必纠的原则,逗硬监督。已审结的案件中,撤销、变更、责令被申请人履行职责以及确认违法的共116件,占结案总数的21%。探索创新了办案方式,提高了办案质量。对于一些案情复杂、影响重大的复议案件,原则上通过听证方式实行公开审理,增强了办案透明度和公信力;对于一些仅仅涉及行政行为合理性问题的案件和行政赔偿、行政补偿争议案件,原则上采取复议调解、和解等协调方式处理,力争做到案结事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行政程序。近年来,通过协调方式结案的复议案件占受案总数的19%。注重通过个案审查指导执法行为。对于复议审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共性和突出问题,及时向相关执法部门发出行政复议建议书,限期整改,并将改进情况纳入年终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内容。

二是拓宽了行政执法监督渠道。对当事人非经行政复议程序提起的行政执法投诉或举报,依据《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的规定依法立案受理。*年以来,全市各级行政执法监督机关共受理执法投诉案167件,依法纠正违法或明显不当的执法行为41件,占受案总数的24.5%。

全市的依法行政工作虽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依法行政意识树立的不够牢固。二是制定规范性文件工作不规范。三是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强。四是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与依法行政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继续推进法制理念教育。坚持和推广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带头转变行政理念。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通过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习通用法律知识以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专门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增强依法行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增强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观念和意识,积极营造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2.切实加大考核督促和责任追究工作力度。在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总体责任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分解、细化此项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制定更为科学、具体的考核办法,逗硬考核,严格奖惩。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检查、督促力度,对相关制度不健全或制度建设与实际工作“两张皮”的,坚决予以整改纠正。加强行政过错责任追究,今年年底前抓住1—2个典型案例或事件,及时商纪检监察部门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作出严肃处理,力争达到惩戒一个,警示一片的作用。

3.着力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一是进一步加大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力度,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二是以贯彻国务院《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为契机,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创新行政复议工作方式,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和效率,坚决纠正违法或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扩大行政复议制度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充分发挥行政复议这一法定层级监督制度的作用。三是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深入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对群众举报和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并及时依法作出处理。

4.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自身建设。一是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年度安排的通知》(川办发[*]30号)的规定,并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政府法制机构调查的通知》(达市府办函[*]256号)的要求,争取在本月底前,由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局就县级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问题向市委、市政府写出专题报告;二是各县、市、区积极组织法制工作人员参加多层次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制工作队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团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协助作用和处理政府民商事行为方面的智囊作用。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积极宣传政府法制。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单位建立密切的工作联系,开辟专门的版块和节目,加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宣传力度,塑造法治政府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