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才创新交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才创新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人才创新交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战略,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人才强国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人才工作为全局工作服务这一方向;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薄弱环节,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加快建立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人才问题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求“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才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深刻理解人才强国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人才工作为全局工作服务这一方向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新的国际国内形势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

要把人才工作放在国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把握。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知识愈来愈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用者,已成为各国首先关注的对象。能否拥有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创新上的优势和在竞争中的主动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国际化的态势日趋显现,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争夺和占有国际人才资源。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有为的状态、脚踏实地的作风,立足全局,着眼当前,把人才工作放到国际大背景下去考虑、去谋划,争取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要把人才工作放在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高起点上来思考和把握。十六大确定了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江苏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要求,它反映了全省人民的心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实现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各个阶层、各条战线的人才发挥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人才工作必须强化大局和服务观念,紧紧围绕省委确立的战略目标,确定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

要把人才工作放在党的“三支队伍一起抓”的大格局中来思考和把握。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不仅要努力造就一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党政干部队伍,而且要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善于在市场竞争中办好企业的企业家队伍,还要努力造就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专家和其它各类专门人才队伍。“三支队伍”一起抓,是党的人才政策的重要体现,是新时期人才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内在要求,是在现行体制下形成人才工作合力的有效途径。新时期人才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只有充分体现“三支队伍”一起抓的新特点,才能开阔新视野,打开新思路,创造新机制,形成新优势。

二、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薄弱环节,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紧迫感

近几年来,全省各地坚持把开发人才资源、构筑人才高地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积极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开发的新途径,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三支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向纵深推进;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一大批优秀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加速发展,人才数量显著增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格局正在形成;人才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九五”期间,人才年均增长量****%,基本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5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人才****人、高层次人才****,位居全国前列水平。但是,从总体上看,与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创业能力薄弱现有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型任务繁重,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有三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体制性制约问题。近几年在人才市场化管理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重要突破。但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依然显得滞后。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市场配置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各类人才难以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合理使用;在相对固定的利益分配制度方面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突破,特别是对各类人才取得的智力劳动成果不能适时规范地给予回报;鼓励各种无形资产参与分配,在具体实践中还缺乏执行的微观基础;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形成的人才管理模式弊端,仍制约着人才能力和潜力的发挥;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还很不完善,不同人才、不同管理办法还未建立起来,多样化的激励手段还有待于大力探索。这些体制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不高。

二是结构性矛盾问题。相对地存在“五多五少”问题,即人才总量较多、但高层次人才较少,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多、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少,传统制造业的人才多、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流通领域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一般经营管理类人才多、与经济国际化所需要的如国际商务和跨国经营人才少,从事一般性科研工作的人才多、重大的基础研究领域创新和经济发展创业性拔尖人才少。这几年人才市场就业难的供需矛盾,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才专业结构和层次方面的缺陷。

三是地区性失衡问题。地区间经济的差距根本地表现在人才拥有的差距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也对人才工作的全面性、平衡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全省南北人才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经济相对发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地区,人才资源数量密度较大,随着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以及人才工作力度的加大,外面流进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显著增加;而经济欠发达、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地区,在人才本已十分稀缺的情况下,却还存在着大中专毕业生回流少、局部人才流失等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对我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带来影响。

三、加快建立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牢固树立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转变观念,提升人才工作的领导位置。十六大为人才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创新空间。要按照十六大要求,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转变,实现工作上的大跨越和新突破。要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出人才就是出政绩的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树立用人看本质、看主流的观念,全面正确地看待各类人才,不求全责备;树立选人和用人失误是过错,埋没和耽误人才也是错误的观念,爱惜人才,及时起用人才;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观念,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树立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最具有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是受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突出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阶段工作任务,协同动作,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力求突破。强化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目标的考核,促进有关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推进人才机制转换,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制度创新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人才工作也要在制度创新中不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当前,要抓紧构建开放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推动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发展多类型的人才中介机构,开放人才中介市场,加快人才市场机构向竞争主体的转变;实施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建立人才价值的社会评价体系和人才市场网络体系,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要强化用人单位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人才规划、人才招聘、职位设置、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生涯设计、培训和发展的新型管理机制;加强对各类企业税赋的调节,公平国民待遇,增强企业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人才的经济实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抓紧建立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办法,加快智力资本人格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步伐;妥善解决人才引进中涉及到的生活、工作条件,职称评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解除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拴心留人环境。要建立市场化的人才竞争和选拔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习惯的看学历、职称、资历等人才评价办法,建立重真才实学、重业绩创造的科学人才评定标准,加快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为优秀人才设立“快车道”等措施,形成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加大培养和开发力度;打破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加强体制内外、行业内外、国内海外人才政策的融通,从全社会的视角上拓展管理范畴,适应人才跨国界、跨地区流动和人才分布多元化、需求差别化的大趋势,形成海纳百川、广纳群贤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形成立体化的人才培育格局,为人才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特种教育、在职提高提供良好的进修条件;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有组织地将优秀人才选派到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跨国公司进行培养锻炼,提高掌握先进管理知识、熟悉国际惯例、追踪先进技术的能力;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实施个性化、菜单式的继续教育,并建立相关的人才价值持续升值评估体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搞好人才预测分析,定期公布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提高人才供需配合程度和培养、引进人才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强化对高层次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力度,形成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专家群体。一是要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继续实施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快构筑“六大人才高峰”;着眼于高新技术、第三产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需要,抓紧培养一批关键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的将才、帅才。具体实施中,既要重视国有单位的人才,也要重视海外留学人员和非国有单位的人才;既要重视自然科学人才,也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既要重视已有所成就的人才,更要关注具有潜力的人才。二是要大力开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资源。充分利用全球人才资源,创造条件引进国际上高层次人才参与我省建设。鼓励以定居方式前来进行科技研发、讲学交流,鼓励利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前来投资兴业,也鼓励以柔性流动形式前来工作,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继续巩固和扩大国际引才平台,建立引才信息网络,加大引才投入。三是要为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舞台。继续资助一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处在创业期的拔尖优秀青年人才的研发项目,促进多出成果、出新成果;鼓励企业、开发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办更多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软件园、留学创园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并在政策和物力上给予必要扶持;继续加大与有关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的合作力度,扩大高层次人才进修研发数量;根据各地不同实际,组织有关高层次专家赴经济建设一线,开展“科技行”等活动,贡献才智,了解需求,汲取营养,提升素质。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要十分重视创新创业能级的提高、与国际科技前沿的对接、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衔接和有关成果的及时转化等问题,制定好有关的规划和政策,为他们的表现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切实做好苏北地区的人才开发工作。充分认识做好苏北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四个转移”的要求,把人才开发当作关系苏北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来抓。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联合办学、有关学校重组提升等办法,重点发展苏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加速扩大人才的来源渠道。加强对部分经济薄弱县人才培养的扶持,可考虑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部分高校加大统招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省内有关高校、科研单位、重点企业、党政机关和苏南挂钩县帮助苏北经济薄弱县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人才帮扶工作,包括选派科技县长、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干部挂职等等。只要是能迅速增强这些地方人才实力的,都要满腔热忱地给予支持。对到经济薄弱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各类高层次人才,应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提供有关的服务;对自愿到苏北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不选择落户的,应为其办理择地落户手续,使其来去自由,柔性流动,解除后忧,安心工作。经济薄弱县要进一步创造好的用人环境,通过多种办法,以人才的隆起促进经济的崛起。

大力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氛围和宽松环境,使各类人才创造力、活力竞相迸发。同志在北戴河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应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和工作的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我们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对于尖子人才,要倍加珍惜,注意发挥其特点和专长,不求全责备,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允许在创新和探索中出现失败、包容失败、不怕失败。真正做到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信任人,营造良好合作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要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建立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打破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促进“三支队伍”的融通和交流,加强人才的合理配置,使优秀人才能及时充实到各种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