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领军人才的规模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需要一大批各领域各行业的领军人才发挥支撑、保障乃至引领作用。领军人才的明显短缺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这就要求切实转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思维,从供给导向转到需求导向,从按计划培养转到按需求培养,逐步建立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与人才的全球化竞争不相适应。在资源、资本、信息、人才跨国界、高频度流动的现代社会,人才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激烈展开。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客观上要求高层次人才工作需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善于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建立与国际学术科技前沿的合作交流机制。如何在广揽英才为我所用的同时,切实加强本土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战略,加速人才成长,已经成为应对人才国际化竞争必须思考的战略性课题。

人力资本投入力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不相适应。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看,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就进入了以应用技术开发为主导的创新阶段,同时,人才流失趋缓,回归率逐步提升,海外人才的回归率将由谷底逐渐攀升。浙江正处于这一时期,但是,浙江的人力资本投入力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之间的不适应性非常突出。2004年浙江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费用为182.08亿元,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1.09%。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03%,低于*年全国平均水平0.39个百分点。投入差距明显,始终困扰着浙江企业的自主创新。

既需转变理念又需创新体制

在新形势下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既需转变理念,又需创新体制,只有把观念的力量与制度的威力结合起来,才能开创生气勃勃的新局面。

首先要突出强调以下四个方面观念上的转变:更加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以高层次人才带动关键优势产业,以人才的集聚与培养引领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企业创新人才的开发培养,落实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保证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型研究,突破和掌握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应用型核心技术,实现产学研更紧密结合;更加重视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的国际化,充分利用国际人才市场,广揽英才,建立健全学术科技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更加重视公正透明的人事制度建设,破除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正透明的人事制度,特别是要建立让潜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按照这一新思维,可以采取下列战略性举措:

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培养各领域的领军人才。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重点资助的范围和对象,把培养各领域的领军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对高层次学术团队的扶持力度,加快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的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

以应用为导向,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运用各种激励杠杆,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健全完善符合企业特点的人才选拔评价标准,注重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成果产业化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使之成为承担产业关键性共性技术研发和引领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努力形成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创新人才队伍。

完善制度,创造有利于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人才学研究表明,人才成长经历着从“潜人才”→“显人才”→“领军人才”等基本发展阶段。潜人才阶段的创造性实践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人才成长的可能性与潜力空间。当前高层次人才开发对最需扶持的潜人才重视远远不够。各项人才培养工程,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马太效应”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政府部门高层次人才工作,要从学术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年轻人才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充裕的研究时间和配套资金,以及各种深造的机会,切实增强他们自我开发的能力。进一步完善选拔、培养、考核、使用等环节,体现制度的公开、公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