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农村经验交流

农业农村经验交流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动之年,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之年,全市“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八战略”及市委“”战略,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十网”建设为抓手,加大支农扶农力度;全面实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增强我市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工作重点是:

一、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为抓手,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综合竞争力

(一)提升种粮比较效益。全年确保完成212万亩粮食种植面积、85万吨产量,农田抛荒率控制在1.5%以内。要加大对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确保标准农田的质量和数量,坚决制止农田抛荒。大力推进科技兴粮步伐,加大对先进栽培技术和防治技术的推广,推行高效种植模式,实行科学布局,努力提高复种指数,积极兴办示范方,搞点作样,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沃土工程,促进地力培育,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完善粮食扶持政策,积极创新粮食经营体制,大力培育粮食产业化主体,巩固稳定种粮大户,培育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植保专业合作社等,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努力稳定和激发大户种粮积极性,提高种粮比较效益。

(二)提升结构优化水平。按照《*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目标全面提升结构优化水平。要围绕“7+1”方案的实施,重点培育粮食、茶叶、蔬菜、花卉、珍珠和畜禽等,做强做大主导产业,优化种养结构,培育特色品牌,构建起优势产业群,推进产业升级。全市新发展特色基地20万亩,使全市特色基地达到240万亩,万字号基地新增3个,达到92个,打造绿色茶都、构建花卉强市、创建蔬菜大市、提升珍珠之乡工作有新进展。按照“生态、绿色、效益”的原则,着力优化畜禽产业,加快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

(三)提升产业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引导其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集约发展新路子,积极引导增加技改投入,增强发展的后劲,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向大、高、外、新、强、优方向发展。全市新增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5家,其中亿元以上的新增5家。二要继续完善专业市场建设。按照集、批、配、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专业市场建设,促进货畅其流。通过调整、完善现有农产品集贸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进一步提升批发市场的辐射功能。积极引导大中型专业市场“走出去”,在农产品集中区、规模产区建设销地批发市场。重视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贩销大户队伍建设,积极鼓励经纪人、贩销大户采取多种形式推销当地农产品。三要坚持质量并重,深化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农业外拓要稳定面积、讲究质量、规范运作、提升效率。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要继续在技术、信息、财政、税收、信贷、用地及协调沟通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提高外拓经营水平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现农业外拓质量双赢。全市外建基地新增30万亩,达到680万亩左右。四要大力培育农业品牌。培育和打响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和地方经济特色的农业品牌。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加强引导,整合资源,注重营销,打响品牌,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规模初具的品牌农业发展格局。五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围绕绿色、生态、高效的主题,着眼于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文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统筹规划,合理定点,提升品位,打响品牌,做响做优休闲观光农业。要主动与*旅游资源的分布相衔接,集中力量,捧出一轮“明月”,串起一串“珍珠”,深度开发各类农业资源,多方增加农民收入。

(四)提升组织化水平。要着力培育农业的市场主体,集聚农业生产要素,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一要坚持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多元化参与、多渠道发展,鼓励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利用生产、经营、购销等优势,组建合作社,鼓励基层农技组织利用技术、服务领办合作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加工、品牌、营销等优势,创办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带动、拉动、推动作用。二要以贯彻《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为契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着力解决合作社性质不明、地位不明、登记无序等问题,加紧制订农民专业合作社“十一五”发展规划,积极筹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适时组织开展农民经济人培训,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三要利用现有农业专业(科技)协会的技术、信息、网络的优势,加快改造,注入活力,拓展服务范围,使其尽快改造成为组织严密、利益联结的专业合作社。新发展专业合作社30家,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得到较大提高。

(五)提升安全化水平。要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农业安全化水平。一要构建动植物防疫安全屏障。加强对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健全疫情监测预警和防疫监督体系,严格落实各项检疫和免疫措施,防止外来生物入侵,防止和控制疫病发生传播,确保我市不发生重大动物、植物疫病。二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屏障。要以标准化为抓手,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实现从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加工工艺、产品品质等全过程的标准化。积极引导企业开展QS认证,加快推进无公害茶厂改造,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三要建立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屏障。全面启动以建立“农资现代经营网、农资监管监督网、农资信用信息网和农资企业生产经营诚信制、农资企业评价制、农民利益受损补偿制”为主要内容的农资信用体系“三网三制”建设。四要建立依法护农屏障。进一步深化农、林、水等各类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依法护农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各类执法行动和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坑农害农事件,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五要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肃查处各类乱收费、乱摊派等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六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实施以农药化肥减量化、畜禽粪便无害化和外塘养殖清洁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切实减轻环境承载。

二、以“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年是“百千工程”的攻坚之年,也是村庄整治建设内容向纵深推进之年,全市要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35个,完成环境整治村300个,累计建成100个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900个环境整治村。一是完善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县(市、区)规划编制工作的检查督促,并按照“是不是科学、有没有特色、受不受群众欢迎”为标准,从严把关搞好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二是重点抓好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要因地制宜,编制规划,落实资金,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切实改变农村卫生面貌脏、乱、差状况。三是切实抓好村庄整理工作。要借鉴土地整理的经验,在村庄整治建设中,大力开展村庄整理。各地要努力破解土地要素制约难题,通过撤并自然村、整治空心村、退建还耕、宅基地置换、土地整理等办法,缓解村庄整治建设用地矛盾。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建设新村,滚动分块改造旧村,努力挖掘潜力,探索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四是要进一步整体推进。切实抓好重点乡镇、重点区域建设,形成点线、点面结合,成片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每个县(市)要落实好重点镇,全面展开村庄整治建设,并完成1个示范村建设和其他村的整治任务;其他镇要选择1个以上条件较好的村,开展并完成村庄整治建设任务。

(二)农村水利建设工程。认真抓好以曹娥江大闸为龙头的全市18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全年力争完成投资13亿元,其中,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计划完成投资3.8亿元,闸前大桥工程计划完成投资1.4亿元。累计完成土石方3500万方,千库保安24座、加固山塘水库120座,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4万亩,渠道衬砌500公里,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成清水河道200公里。切实抓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争取全年改善18万农民的饮用水条件。

(三)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各地要根据全省农业信息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政发〔2005〕51号、浙政办发〔2005〕78号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按照“构建‘网上社会’、做强‘千龙网站’、做大手机平台、提升农技服务、完善‘三电合一’、建立监督平台、拓展应用领域、建设一支队伍”的要求,科学规划,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创新投入机制,探索服务方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林业,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重点加强20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育壮森林生态主体。加快发展15万亩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抓好迹地更新和退耕还林,修复森林生态链环,更新采伐、火烧迹地1.5万亩,退耕还林1万亩。搞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构筑森林生态屏障。推进城市林业均衡布局,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实现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和城郊防护林的有机衔接。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营造绿色林带200公里。建设绿色生态村100个,建成“兴林富民”示范村18个。

(五)农民培训转移工程。认真落实市委[2004]11号文件精神,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继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要按照“人均不低于300元资金筹措农民培训转移专项资金”的要求,安排和落实好培训资金。农民培训转移工作要按照完善培训网络、严格培训标准、提升培训层次、加快转移步伐、强化督查考核的要求,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机制,努力提高转业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三、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着力推进各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山区经济发展。认真贯彻全市加快发展山区工作会议精神,各地要制定落实山区乡镇奔小康、下山移民、产业化扶贫、结对帮扶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做好扶贫项目申报和资金审计,加大对山区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要优化山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山区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家庭个私工业,适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强区域协作,加快山区发展,运用灵活的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要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深入开展农民培训,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有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和协调,加快下山移民,条件成熟的地方要重点抓好一批移民小区建设,确保完成一批下山移民,实现异地脱贫。要加大建设投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结对帮扶单位要积极为山区欠发达乡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支持,帮助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安排劳动力就业,组织农产品销售等,切切实实办成几件实事。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要进一步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纵深推进。一要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收益权。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争端解决机制。探索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长远生计的办法。研究制定土地征用款分配和使用管理的有效办法,进一步明确政策,解决当前农村土地补偿款分配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二要切实维护好农民的资产分配权。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发展以物业经营为主体的村级集体经济。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土地有序流转,让兼业农户不再经营土地,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三要探索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的流转形式,促进城乡资本、人口要素的流动。对通过各种整理形成节约的土地,可抵作建设用地指标。四要加快农村综合改革进程。*县要在前阶段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推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镇(街道)机构改革;以均衡发展为重点,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以构建公共财政为重点,深化完善县镇(街道)财政体制;以限期清欠为重点,化解镇(街道)债务;以民主建设为重点,优化村级组织运转。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信贷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努力降低农业风险系数;认真抓好农技推广体制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要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要理清思路抓实载体,着力构筑城乡一体的十大网络建设,即村镇布局网、城乡交通网、城乡信息网、城乡生态网、城乡现代超市网、城乡健康保障网、城乡社会保障网、城乡现代化教育网、城乡金融网、城乡平安网,有效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扎实推进城乡一体的对接融合进程。要按照“四个有”要求,即“有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有卫生医疗室、有老年活动室、有文化体育设施”的基本要求,加强村级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当前要优先和重点解决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着力缩小城乡社保水平的差距,逐步形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五保户集中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贫困户子女免费入学制度在内的“新五保”体系,逐步提高农村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促进农民从土地保障、集体保障、子女供养等传统方式向社会保障转变,增加农村居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建立健全平安乡村长效机制,着力深化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完善各类竞争机制,杜绝各种乱收费。

(四)进一步推进农业开放度。加快开放农业建设是主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一要花大力气开拓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克服重生产轻销售的倾向,强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意识,继续按照“建市场、设窗口、进超市、办展销、强品牌”的思路,从总体上把握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趋势,不断拓宽国内外市场。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农业招商引资意识,认真研究农业项目选择和包装,拓展招商引资领域,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坚持外资、内资并举,优化环境,突出重点,拓宽渠道,吸引资金。坚持多元化战略,推进出口主体多样化、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促进创汇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全年实到外资2000万美元,农产品出口额增长15%以上。

(五)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工作。要积极贯彻省委要求,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好多种资源、多个市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要素合理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一要继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充分发挥重庆涪陵区良好的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抓住三峡工程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坚持以经济为纽带、项目为载体,切实做好与涪陵区对口支援合作项目跟踪服务工作,继续援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帮助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开展干部挂职交流,真正实现“双赢”。二要继续加大山海协作工作力度,认真抓好与衢州市“互访交流、项目衔接、签约捐资”等“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逐步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在两市间人员交流、企业合作上要创新机制,注重实效,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面,重点抓好“山海协作促进中心”工程援建进度,结对县(市、区)每年至少要完成2个山海协作项目,切实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工作方针,做到“输血”与“造血”并举,推动经济合作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积极探索一条“建机制、搭平台、促交流、谋合作”的有效路子。三要继续加大对口帮扶力度。要按照“浙川扶贫新村示范工程”要求,在剑阁、青川两地进行重点帮扶,分解任务、落实资金,与当地合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民劳务技能培训,积极动员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参与对口帮扶,多形式、多领域谋求经贸合作,重点探索建立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发展特色种养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推动两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力度,齐心协力,制定政策,搞好规划,增加投入,千方百计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面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