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和研究

农村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和研究

农村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党的领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对此我们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

目前,我县农村党员18058名,55岁以上党员5270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党员1198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6%。村级党组织223个,其中村党总支123个(含338个支部),村党支部100个,全县共有党小组1030个。

1、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影响班子整体战斗力。近年来,由于农村大多数青年外出务工,发展年轻党员相对比较难。同时,有的村党组织负责人嫉贤妒能,怕发展年青党员会抢自已的“位子”。有的党组织负责人重男轻女、论资排辈,致使妇女、青年入党难。党组织内新鲜血液少,致使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整个党员队伍战斗力不强。

2、党员外出多,活动性大,增加管理难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党员是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流转更加频繁。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外居住。党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平常教育管理的难度,有的村开支部大会人员到会率不高,导致组织生活不正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部的建设。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影响组织威信。全县部分村级集体收入微薄,除土地、水面发包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固定收入来源。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村里也想为民办实事,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群众长期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长期无钱办事,就会变得无所事事,就会影响村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4、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方法陈旧。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知识结构还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工作缺乏创新与改革精神,对村民自治政策精神领会不深,习惯依赖镇政府的行政领导,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缺乏带领村民创业的能力与勇气。他们普遍感到老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

二、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内涵深刻,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个方面的建设。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斗保垒,作为各项工作任务的承接载体,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而言,基层党组织亟需提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只有物质基础坚实了,才有条件实现其他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心,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职责。各村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立足本村实际,挖掘内部潜力,谋划发展。在尊重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使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努力开辟致富门路。村党组织要帮助和引导农民积极上项目,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选项目难、上项目难的问题。

2、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民主,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形成农民合理有序地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监督的机制。现阶段由于大多数农民民主素质不高,基层民主的实现需要党组织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政策的能力。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治理越来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感越来越强,有关方面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村的政策法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真正落实到位的却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没有很好地组织实施,监督实施。二是对村两委工作的驾驭能力。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从根本上界定了村党组织的领导主要是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而事务性、功能性,经济社会和民间的事务管理交给农村自治组织,即村民委员会来管理。然而现实当中很多村是两委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少数村支部甚至丧失对两委工作的主导权。三是协调处理农村矛盾的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埋下隐患,酿成大的祸端,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3、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能力。贫困落后不仅表出在经济上,更体现在观念和文化上。事实表明越贫穷,封建迷信越盛行。实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作为先进性群体的代表,倡导文明新风尚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传,党员干部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带动周围的群众。党员干部要努力做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的榜样,做传承民间优良文化传统、扬弃腐朽落后封建习俗的榜样,做学科学、用科学方面的榜样,做自觉遵守法规法纪的榜样。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这一目标,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受益者,又是实践者,必须突出其主体地位。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科学方式和有效途径,为建设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班子

1、进一步加大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力度。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靠得住、有本事”的要求,积极推进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选配好乡村两级班子,特别是要选好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加大选派国家干部下村任职和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工作力度。要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打破地域、身份等界限,不拘一格选人才,把那些政治思想好、“双带”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村级“两委”班子。

2、加强农村基层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乡镇党委和有关部门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熟悉业务、廉洁务实、结构合理的乡村两级后备干部队伍。

3、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集中系统的培训。充分发挥县委党校办学能力,鼓励和动员乡、村干部参加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和其他大专院校的学历教育。在培训方式上,除了采取常规培训方法外,要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培训方式加强培训力度。

4、进一步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要强化群众意识,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引导党员干部转变作风。

理思路

1、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制订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和措施。乡镇党委要帮助村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和措施,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树立“多业并举,多条腿走路”的观念。唱“地方戏”,走“特色路”,打“优势仗”,走名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

2、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扶持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强化对集体资产、土地和房屋的管理、使用,积极探索村级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发展二、三产业。要把市场需求和当地优势结合起来,用政策和市场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经济结构,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做好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开展长期帮扶活动,采取县级领导联系,包扶部门帮助,下派工作队员等多种综合措施,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创造条件。

重管理

1、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级治理的长效机制。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保障,促进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一是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内的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学习制度的落实。二是建立村级治理的规范化制度。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操作的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重点规定村务民主决策、财务公开等内容。把指导性的政策法规予以通俗化,本土化,便于群众理解、接受,增加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要求党员带头执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机制。建立镇党委与村党总支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任务落实到人,公布于众,让群众监督评判,并根据结果奖优罚劣,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2、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外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进一步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对流动党员建档造册,实行动态管理。

3、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面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全程联名推荐制、责任追究制和票决制,着力培养“双带”能人入党,及时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有效方式来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关键在于培养一个好的带头人,重点是建成基层组织阵地,根本是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只要党的基层组织能顺应形势要求,保证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发展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能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