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基层干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区的疑惑和难点问题分析

基层干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区的疑惑和难点问题分析

基层干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区的疑惑和难点问题分析

从3月11日开始,××*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乡镇、入社区”战役宣讲团分两组在七县(区)开展了宣讲对谈。宣讲对谈中,对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对他们思想上的疑惑和工作中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这些问题都是我市基层干部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区中所遇到的带有共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能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加以研究探索,尽快合理解决。

一、基层干部群众思想上的困惑和工作上的难题

(一)思想困惑

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现在人们的仇官、仇富心理有所蔓延,牢骚不断,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现阶段我国大范围的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但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人民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和突出,这些矛盾主要表现有哪些?这些矛盾的激化会不会演变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如何及时有效的处理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

2、我国现在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我们西部地区可以说远远落在了后边。我们现在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能不能赶上他们?

3、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老百姓得到了很多实惠,这些政策能不能够长期坚持,并且越来越多?国家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这次人代会上总理提出2007年对农业的投入将达到3917亿元,比上年增加520亿。国家政策很好,但如何保证这些资金能够真正用到该用的地方?

(二)土地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各村都修建小康屋,需要占用一些耕地,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土地法》的规定?一些村采取用公用地同农民置换的办法解决小康屋建设用地问题,这是否符合《土地法》、《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乡村两级动员群众修小康屋、住小康屋,村民搬进小康屋后,原来的旧庄基地无法收回(农民的理由是干部动员我们住小康屋,而原来的房子还能住,拆掉太可惜)。形成了一家占有两处庄基地的局面,这种情况怎样处理?

2、农村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遇到土地适度集中和承包地流转的问题。有的乡上有农民要搞规模养殖,与其他农户按“自愿、有偿”原则集中土地20亩,但土地管理部门说是改变了土地用途,属违法。如果要搞,依法要交纳每平方米20元的申报费,仅此一项费用就超过了整个项目的总投资。这样的矛盾和问题应该怎样处理?

3、农村土地越来越少,新出生的娃娃、嫁过来的媳妇,他们的承包地无法解决。为此,经常找村上、乡上,按政策应该解决,但没有地,谁也没办法。怎样解决这个矛盾?

(三)农村综合改革的问题

1、县上实行合作医疗保险,这本身是件好事,但乡镇医院药价很贵,冲抵了国家给予农民的实惠,不是给农民办了好事,而是给医院办了好事,这事应由谁来管?这种情况是否能尽快解决?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每人交纳10元钱,不管看没看病,这钱一直放在个人账户上没有用,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而且需要村社干部每年去上门逐户催收保险款、发放保险证,加大了工作量,这样不如不交或改用其它更简便的办法收缴。这样的矛盾和问题有没有好的办法解决?

2、国家不向农民收税,但转移支付的力度有限,省上执行的生活补贴每月600元,乡上根本没有,或者只能解决少部分。这样,乡镇干部每年工资收入与省市公务员比要少3000--6000元,如果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就更大。同为国家公务员,为什么收入差距如此悬殊?省上能不能把生活补贴纳入财政统一发放?

(四)干群关系问题

1、取消农业税后,落后地区乡镇干部的工作难度加大。县上每年仍然以任务、指标的形式下达、分解工作,诸如小康屋建设、作物种植面积等等,而中央一再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且农民自主性增强,不听干部的话谁也没办法。这种情况下怎样推动工作、完成任务?怎样处理好干群关系?怎样引导农民发展产业、进入市场?

2、现在的情况是干部叫农民干啥他偏不干,例如我们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工资高、有保障,他不去,他就要自己出去找活干。怎样消除农民对政府和干部的这种不信任感?

(五)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1、现在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情况比较复杂,我们难以解决。例如,现在村级债务普遍存在而且比较严重,怎样进行有效化解?

2、过去修学校、修路等,可以由农民集资,现在不让集资。这样,村里公益事业没有人搞,完全依赖政府和干部,助长了“等靠要”思想。这种情况怎么办?

3、对于取消农业税之前个别农户拖欠的税费,国家政策现在不让追缴,难道准备免掉吗?如果真的免掉,怎么对已经交纳的农户交代?这不是让老实人吃亏吗?如果不免,那么对拖欠的税费怎么处理?

4、现在乡村干部的权力越来越小,而农户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却越来越多,好多不道德的行为不管不行,要管却没有政策和法律依据。比如牛羊啃青,把啃青牛羊赶到村上或乡上;计生对象做完手术,家属不管;儿女不孝,老人蹲在乡政府不走等等。这些具体问题怎么处理?

二、对问题原因的简要分析和建议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经济由计划转入市场还不彻底,正处于转型的矛盾多发期;二是小农经济转向现代农业的路子比较窄,乡镇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的步伐比较慢;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含量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性转变,农民增收缓慢;四是农民和村社干部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

(一)农村生产发展缓慢,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难度较大,这是产生各种疑惑和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抓产业突破,抓农民增收是重中之重。好多问题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彻底解决,好多矛盾会随着生产发展、收入提高迎刃而解,比如干部报酬过低、文娱活动无经费、公益事业无资金等。根据我市实际,在抓好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同时,更要抓好产品的优质化、绿色化、无公害化,以质取胜;在规模化、优质化生产的同时,更要注重开拓市场、打响品牌,以销促产;在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同时,更要注意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促农;在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增加集体积累、壮大集体经济,解决无钱办公益事业的问题;在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时要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办法运行,避免政府错位、越位、不到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发生。

(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政策制度安排没有完全到位,新的有效的管理机制体制还没有形成,使农村工作的难度加大。因此,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和深度,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是当务之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村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客观地要求进行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带动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与进步。当前,农村出现的一些新矛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改革的不深化、不到位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财政稳定持久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部分地方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运转困难,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后,公共财政如何有效覆盖农村,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二是乡村债务量大面广,成因复杂,化解困难,已经成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难点和热点。这个问题不解决,既影响基层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又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是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感到改革后工作缺乏“抓手”。取消农业税后,群众觉得解脱了束缚,自主性空前增强,对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漠不关心;乡镇和村社干部在摆脱了过去催粮要款的事务纠缠后,只满足于完成上级指令性的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现在服务性的工作方式,对怎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没有更为有效可行的办法,出现了“群众不愿干、干部无法干”的局面。准确定位、全面把握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不仅关系到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当前,在落后地区的农村改革方面抓好以下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应当从农村工作的现实状况出发,从农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要求出发,考虑乡镇政府职能问题,重点强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三个方面的职能。

2、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要注重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从国家宏观政策上把财政支持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向落后地区转移,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保证基层运转;要按照体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体现财力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切实增强乡镇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建立公正透明的支农资金支付制度,使支农资金合理分配,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爱哭的娃娃吃奶多”的现象。

3、完善土地承包管理,加速土地流转。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及土地承包档案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民经营承包地的行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条件成熟时加速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以坚决控制新债为重点,积极稳妥化解陈旧债务。在坚决制止乡村发生新债的前提下,乡镇应组织财政、农经等单位对村组债务进行复查,摸清债务的来源、用途和现状,分清债务性质,挤掉债务水分,建立债务管理资料档案,为稳妥化解债务提供依据。应努力探索化债途径,多渠道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在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办法自行化解的同时,上级政府应锁定数额,分年度调剂一定数额资金,帮助基层化解债务。

5、积极清收税费尾欠,着力破解清收难题。基层应在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保护大多数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本着“保持稳定、调整思路、分类清收、稳妥可行、不留隐患”的原则,因户制宜抓清欠。许多基层干群建议:国家应尽快改革、完善粮食直补政策,对个别态度恶劣、无理拒缴税费尾欠的农户,允许用粮食直补金抵扣其拖欠的农业税及附加,从而消除其在群众中的不良影响,不让大多数诚实纳税的农民产生“老实人吃亏”的思想,维护国家税收政策的严肃性。

6、深化村民自治,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农业税的取消,使乡镇与村组行政化联系的纽带不复存在,如何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对村组的有效指导,成为乡镇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要适应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在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基层自治能力的同时,把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事务交给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培育发展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民间矛盾调处组织、专业经济技术协会、老年人协会、读书会等各类群众组织,使其成为农民自我管理的有效组织形式。

(三)在当前大变革时期,人们思想上的趋利性普遍增强,部分村社干部和群众将个人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观念退化,各行其是,人心涣散,削弱了基层组织基础。因此,团结农民,组织农民,教育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长久之计。落后地区农村由于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人口大量流动,贫富差距扩大,封建意识与外来文化,现代物质诱惑与小农经济思想相互交织,冲击着农村长期以来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基础。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对村社集体事业关心得更少,参与意识更加淡漠,少数干部群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等待上级的政策扶助、资金支持和项目投入;乡镇及村的干部与农民的联系更加松散,交流减少,干群联系不如以前密切,有的村干部觉得没有了农业税这个“撒手锏”,不愿意及时解决农民所反映的问题,遇到问题绕道走,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了不少村社事实上的管理者缺位局面,使农村的社会控制能力减弱;乡村干部疏于对农民进行经常性教育,群众平时接受教育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缺乏生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宣传教育覆盖面狭小和传播过程中的失真,造成不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精神吃不透,理解不准,出现了执行过程中的抵触,加大了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阻力。所以,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团结农民、组织农民、教育农民的工作。

1、加强培训和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广大农村工作人员特别是村社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使广大农村工作人员履行好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职责,使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爱国、爱集体的思想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其参与集体和社会事业的积极性。要把“务虚”与“务实”两手紧密结合,在扎实抓好政策形势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村产业,以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过程中组织农民、团结农民、富裕农民、教育农民。要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帮助农民解决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结合起来,使农民群众从感情上欢迎、从行动上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达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的目的。

2、积极繁荣农村文化,不断提高农民素质。目前,农民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业余文化生活贫乏,乡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要通过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主阵地。要加强基础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技能培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倡导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尚。同时,要挖掘农村现有文化资源,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使这些具有深厚积淀和内涵的民族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得以保护、传承、弘扬、发展;要努力发现、扶持、培养农村自己的文化人才,积极尝试创办“合作文化”,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乡土教材和身边鲜活的典型教育农民。

3、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考评新机制,增强乡村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感。过去,衡量乡村干部政绩大小,是把各种税费完成情况、各项达标升级情况列入对干部的考核内容,与干部的报酬和任用相挂钩,从而加剧了基层工作的恶性循环,加剧了干群矛盾,影响了党的形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乡村干部的考评,对乡村干部的考评,要由过去重过程向重结果、重形式向重实效、重数量向重质量、重上考向重下评转变。要实行农民为干部打分,变过去上级部门定性考察干部为基层群众定量测评干部,把衡量评价乡村干部工作绩效的权力交给群众。同时,要强化乡镇干部知识更新培训,增强其为“三农”服务的本领。要实行竞争上岗机制,切实转换工作职能,提倡乡镇干部到村兼职。要加强引导,使乡镇干部的工作向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产品销售、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全程服务转变,并允许乡镇一般干部、鼓励分流干部、支持村社干部通过组建协会、充当经纪人等形式,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获取正当的经济收益,使乡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