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事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区

人事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区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实现我区“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建设一支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全国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人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确立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牢固确立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21世纪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竞争;发展经济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实现“两个率先”,人才是关键。各级党政组织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2、确立加强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紧紧抓住吸引、培养、用好三个环节,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把我区建设成人才强区,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总体目标。到2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7万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达1万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150名左右;高级职称人才0.25万人;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0%。努力建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达1.5万人,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全区人才竞争力在“长三角”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基本建成以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为主要标志的人才强区。

二、加大三支队伍建设力度

4、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忠实实践“三个代表”,在“两个率先”中奋发有为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重视年轻人才、妇女人才、非中共党员人才的培养使用。努力建设一支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和复杂局面考验,执政能力较强和领导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通过完善制度、多岗锻炼,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效能监察、考核激励等途径和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大力实施“252党政人才工程”。即在3至5年内,全区要培养20名以年龄在35岁左右至40岁、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体的县处级后备干部,50名以40岁左右、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体的镇局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200名以30岁左右、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体的镇局级后备干部。

5、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发展具有竞争力的规模企业,培育一批熟悉国际经济和法律、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职业经理人,一大批善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适应我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热情关心和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家成长,引导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6、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及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市、区中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继续实施“515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即重点培养出5名以上在国内或省内学术技术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10名以上在常州市学术技术界具有一定声望的专家或学者,50名以上在*区内各学科、各行业成绩突出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努力构筑我区“八大行业人才高峰”,抓紧培养一批与我区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的科技管理人才。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常州大学城等高等职业院校的资源,扩大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发展和致富农民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着力做好吸引人才工作

7、放开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大力引进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等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各类优秀人才。同时要坚持按需引进、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

8、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切实为引进人才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人才引进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一站式”服务,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期办结制。对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直通车”式服务;对海外留学人员引进手续提供“一门式”服务,实行全过程。

9、强化用人单位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各单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全区各类企事业单位都要成为人才的吸纳主体和开发主体。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汇集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群体。

10、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和完善“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制定人才柔性流动管理办法。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以咨询、讲学、兼职、短期受聘、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来我区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和提供专业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在国内外人才密集区设立研发机构,借助“外脑”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

11、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机制。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以推行聘任、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12、完善人才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加快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切实把工作人员的报酬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相挂钩,拉开分配档次。企业可将年薪、利润分享、养老保险与技术入股、股份期权、风险投资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激活分配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建立有利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对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可按工作实绩和贡献大小,实行补充养老、医疗保险,提高优秀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

13、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构建适合各类人才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全社会教育资源和开放式学习网络,形成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相互动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和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出资的投入机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14、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有方、监督有力”的原则,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加快形成统一的人才市场,加强人才市场的网络化建设,使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互通。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立与国内外人才市场的有效链接,拓宽人才交流的平台。

五、优化集聚人才的环境

15、营造开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强人才政策的针对性研究,根据人才竞争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出台有关政策,增强我区在人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要用好已经出台的人才政策,并真正落到实处,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政策环境。

16、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全区各用人单位要积极为人才提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妥善处理引进人才和用好、留住人才的关系,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知识更新、能力提升、事业发展的机会。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333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加快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使*成为最适合各类人才创业的地方。

17、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全区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并大力倡导“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重视城乡文化建设,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同时,努力缩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营造浓厚的学术自由的氛围,形成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树立*珍惜人才、重用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形象。

18、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加强环境治理,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居住环境;加快城镇住宅、学校、医院、购物、交通、信息、休闲娱乐等各种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社会需求;大力推进“平安*”建设,优化*的治安环境。

六、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19、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党管人才就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各级党政组织要按照管好用活的要求,搞好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实行依法管理。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全区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0、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的人才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开发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和推动用人单位加大人才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人才资源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21、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挥人才工作职能部门的效能和监察作用,推进我区人才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