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实验区学生评价与考试改革的调研报告

实验区学生评价与考试改革的调研报告

在新课程实验的第一个学期,评价与考试改革工作主要集中在学生方面。通过我们的调研和各实验区寄来的有关材料,可以看出实验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对于评价与考试改革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改革工作充满了热情,大家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送审稿)》以及《关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中小学期末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建议》等文件,较深刻地理解和贯彻了评价与考试改革的理念,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围绕着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和评价反馈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努力和尝试,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同时,我们和实验区也感到当前的评价与考试改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还有种种困惑,评价与考试改革的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对实验区一个学期的评价与考试改革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积累成功的经验,关注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更好地推进下一阶段的改革。

一、实验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有益尝试和成功经验

通过培训和课改实践,实验区的行政领导、科研和教学人员逐步树立了正确的评价与考试观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已成为实验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观念改变的基础上,实验区教育工作者做出了种种有益的改革尝试。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各实验区主要从四个方面突出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第一,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如青岛市北区推行的口头评价,根据“短、小、勤、快”的原则,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利用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促使学生朝向既定的学习目标。此外,实验区的广大教师还充分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第二,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实验区的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其中收集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虽然成长记录方法应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这种关注学生差异和发展过程的思路是值得提倡的。

第三,实验区很多学校试图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做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但老师反映,很多家长并不看重孩子平时的成绩和表现,只关注期末考试成绩。我们认为教育工作者对此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某些方法和策略,如在学科期末成绩评定中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分别报告,并根据内容的不同对平时和期末成绩设定不同的权重。

第四,许多学校重视学科学习和评价的特点,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如将语文的评价、考试分为语言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表达卡等考察方式,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考试采取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

此外,还有些学校尝试在数学期末考试中实行免考,如平时数学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以不参加期末考试,这是给学生的荣誉,激励了学生在平时努力学习。虽然这种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免试的学生往往是在数学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期末对学生的数学评价不只是学业内容,还有非学业内容,而且数学竞赛和学科期末考试有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等,但在评价和考试中注重平时成绩的思路我们是赞同的。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实验区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认识到,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后者一方面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业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如有的美术教师将学科教学目标中的非学业内容提炼出来,如学生是否对美术有兴趣,其创造性怎样,在生活中探求美的愿望和能力的高低等,在日常教学和评价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方面给予关注。还有很多学校也通过将各科课程标准中关键的非学业培养目标总结出来,提供给教师作为评价的依据,提高了非学业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学校一般利用统一的评价手册定期对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同学的相处、劳动、关心集体等方面。但是,这些评价内容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也没有将非学业评价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反映其中的很多评价项目显得空洞和不切实际,操作起来也费时费力。另外,大部分教师采用即时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没有在学科目标的指导下形成规范和有效的纪录,难以形成对学生整体和深刻的认识,削弱了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验区教育教学人员正在力图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此外,有时教师也定期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在多次主体评价实践和改革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种评价的实效性很难评估;其次,同学、家长评价往往目的和标准不明确,使评价散、大、空,难免流于形式,有时家长感觉教师推卸责任,而教师感觉家长不负责任;此外,学生互评时往往注重成绩和等级,有时同学之间互不服气,评价成了“挑错”和“指责”,教师经常要为此做调解工作。

我们认为多主体评价是必要的,但在今后的评价中可能要注意三点:首先,评价者(同学、家长等)要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标准;其次,要分清楚哪些内容适合多主体评价,哪些内容不适合多主体评价,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多主体评价;最后,在多主体评价,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品评和反思。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实验区正试图通过多种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如有的学校在期末数学考试中出了“三张卷子”——基础卷、自反馈卷和提高卷。基础卷着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该卷做得不理想,可以通过反馈卷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弥补和强化,而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在完成基础卷后可以做提高卷。这样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在评价与考试中注重学生差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此外,很多学校给予学生多次的考试机会,只要学生觉得考试结果不理想,就可以申请重考,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如一个学校的英语考试,包括词汇、表达和写作等,一个学生由于没有好好复习,第一次词汇考试成绩很差,学生主动要求重考,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这个学生的词汇掌握率达到95%以上。因此,在考试中给予学生多次机会,是真正体现评价与考试发展性功能的途径,值得提倡。

教师反映,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多次考试机会表示:“这样做不公平,我们一次就考得很好,他们多次才能考好,为什么我们得到相同的成绩呢?”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淡化分数、等级和相互比较,要强调进步和纵向比较,在学生中树立起考试是考察和检验,更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观念。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实验区的评价与考试改革体现了这一理念。很多学校都将考察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在物理、生物等科目中增加对实际操作的考核。在数学考试中要求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车棚,这样的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索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决策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很多学校在英语和语文考试中施行了口试,不但考察学生的语言应用的能力,还考察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表达和交际能力;在政治课的教学和评价中,他们采用情境故事的方法,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收集论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点并进行论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论证内容是否清晰合理,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表达和沟通等。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强烈感到实验区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他们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谈心式的评语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很多学校设立了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如体育之星、劳动之星、纪律之星等,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师,他们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及小幼衔接的问题,采取了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激励形式,如学生上课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在测验中表现优异都能够得到相应的鼓励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很多教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一味的表扬、激励使得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所以,不能认为说好不说差才是激励,在对学生有全面和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优势和进步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成功的激励。另外,很多“差生”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单一而“制造”出来的,在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后,对学生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不只凭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

二、实验区评价与考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实验区在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还存在种种困惑,包括评价改革的理念、方法和体制等方面。对此,我们对当前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试图探讨解决方法。

1.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加强评价与考试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其中包含了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是学科教学的依据和目标,评价与考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评估并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这些都要严格地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实验区的很多学校,除了考卷和类似《素质评价手册》的定期评价资料,缺乏其他规范的、与学科紧密结合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纪录。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对他们是很了解的,但这种了解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要么是片断的和细节的,要么是非常笼统和模糊的,教师缺乏在一定目标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观察和概括,这将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形成整体、精确、深刻的认识,使得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受到局限。一个中学的学生给老师建议,“您给我的评语再多写点吧”,这反映出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对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的把握还不够,所以在写评语的时候往往只好笼而统之。我们认为,在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应该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参照一定的标准,综合学生一系列表现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而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适当的描述。如学生经过了一个语文单元的学习,根据其几次关键作业、测验或表现性任务的记录对学生学习的总体状况或其中的几个方面给予描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下一阶段改进的目标,更好地体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此外,上述教师对学生的非学业评价感到困难的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对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把握不够,有时造成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所以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明确学科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加强评价与考试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2.加强评价与考试改革研究和实践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可能由于改革的时间还比较短,总的说来评价与考试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强,当前实验区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片断的和局部的尝试,没有形成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整体思路,没有找到改革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实验区改革工作所关注的往往是众多评价环节中的某个环节,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给学生建立成长纪录等;或者着力解决某个问题,如怎样确定平时与期末成绩的比例等。由于评价和考试改革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局部或孤立的改革往往难见成效,而且由于对评价和考试改革缺乏整体的认识,容易在工作中丧失目标,从而难以使改革走向深入。

根据调研的情况,我们建议实验区系统地对以下内容给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哪些内容,标准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评价形式;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其信度和效度怎样评估和控制;评价结果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多长时间给予学生评价报告等。如果想要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深刻细致的了解,必须从上述几个方面加强评价与考试的系统性,这样才能保证评价过程的合理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当然,我们提倡系统的工作思路并不是说“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在整体的改革思路下理清评价各环节的关系,既要兼顾、也要有针对性地抓住难点、重点和突破口。例如根据新课程标准明确哪些是学科评价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应该形成哪些新的评价方法;怎样收集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资料;怎样进行非学业评价;怎样给学生反馈等等。

3.成长记录亟待改进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在实验区推进的成长记录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成长记录没有很好地与学科相结合,其中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变成了没有条理的资料的容器。那些纷乱的资料由于缺乏目标和针对性,无法清晰地反映学生一个阶段在某个领域成长的轨迹和发生的变化,丧失了成长记录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另外,成长记录中生硬套用了多主体评价,由于评价目标不明确,一些成长记录中学生给自己的评价连续几次都是“我要好好学习”,同学的评价也多是空洞的语言,不但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效果也不好。

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把握建立成长记录评价的一些关键要素,如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反映成长和变化的资料、自我反省等。我们建议成长记录更紧密地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而且不要求大求全,可以先只在一些反映不同侧重点的领域建立成长记录,使学生能够从中切实体会和反省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从而发挥成长记录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4.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和研究有待加强

新课程强调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探究,培养其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与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只凭一张考试卷对学生进行评价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了,必须在学生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表现性评价。

从调查到的情况看,除一些学校在英语和语文学科实施口试收到较好效果外,学校和教师们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我们认为,口试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方式。对怎样根据学科目标选定表现性任务,怎样获得真实有效的评价数据,怎样达成评价结论,都需要深入研究。

5.非学业评价有待改进和加强

当前的非学业评价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前对学生非学业评价还没有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评价的主要内容多限于学生的思想品德、遵规守纪方面,而对学科教学中丰富的非学业培养目标,如探究与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实践和应用能力、表达和沟通、合作与分享等等,还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我们建议各科教师将课程标准中的各项非学业评价的内容和要求总结提炼出来,在某个阶段重点关注某些方面,并形成一些关键指标,指导自己进行观察和记录,如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表现了学生的自信;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第二,非学业评价的工具和形式有待改进。很多学校使用统一印发的“学生素质评价手册”,评价结果是“优良中差”,一个月集中评一次。其中包括诸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能够明辨是非”等等。教师们对此评价有意见,却没有办法改变,因为上级要定期检查,他们只能“应景”地每个月“划”一次,使这项评价流于形式。

我们建议通过对评语的规范和改进更好地进行非学业评价,通过一个阶段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对学生某方面的表现形成较清晰和整体的认识后,以评语的形式将非学业评价的内容反馈给学生,肯定学生的优势和进步,指出其不足。需要注意的是,评语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如规定评语的时间间隔、字数、内容等。评语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出现在正规的阶段性评价报告中,也可以是批改作业时简单的三言两语。只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觉得“有感要发”,就可以给学生写一个评语,使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差异性更好地得到体现。

6.激励的导向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实验区各学校非常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更多地是关注激励的形式:你给学生激励语言,我就给学生小星星;你给学生荣誉卡,我就给学生大红花。有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除了给学生优、良以外,还要盖上相应的图章,“优”对应的是“太棒了”,良对应的是“有进步”。人们要问如果一个学生上次的作业是“优”,这次变成“良”,难道也是“有进步”?激励只是评价过程众多环节中的一项,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恰当的评价结论,最后的激励将无疑会是盲目的或无效的。

我们认为激励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背景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没有目标的、片断的和随意的激励无法起到对学生的促进作业,反而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不足,对自己盲目乐观。有一个学生对老师说:“您别总给我们带高帽”,反映出了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他们对一味的“激励”已经感到乏味。

我们建议教师首先要确定明确的目标,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和资料积累,在此基础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不因为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而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这样,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学生所感受到的将是教师的殷殷期望,从而产生出进步的动力。

三、实验区评价与考试改革下一阶段工作的建议

总的说来,实验区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评价与考试改革寄予了高度的热情和期望,满怀热忱地进行改革,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显示出一定的成效,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改革的步伐

学生、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调研和实验区的相关材料发现,实验区的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已经滞后于学生评价改革。很多地区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仍然沿用旧有的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评价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在各地区的教师和学校评价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评价者素质参差不齐,多头评价,评价内容庞杂、死板、教条和形式化,评价手段单一,评价没有发挥促进发展的功能等现象。在下一步的改革工作中,应围绕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个好教师,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开展对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同时,要通过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评价行为,加强对评价者的培训和对评价的监督和评估,切实减轻教师和学校的负担。

2.优化评价改革环境,建立改革工作的推进和保障机制

由于评价改革工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为了保证评价改革科学、实效、持续、深入地推进,实验区应成立由主管领导牵头的评价改革工作组,在政策、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评价改革工作。实验区和学校领导要对评价与考试改革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这是做好改革工作的重要条件。很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如果领导对改革工作抱有热情,对改革的进展和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那么这个学校的工作往往是出色的。

实验区要从推进工作的角度出发,广泛宣传评价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改革督导和评估机制,不断对实验区的改革进行指导和调整。实验区要处理好自主实践和借鉴经验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积极地吸收和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自我发展的主导地位,为实验区改革工作留有充分的空间,发挥广大教育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套用他人的做法。

实验区在改革过程中要着力去除种种束缚教师创造性和积极性的障碍,在实验区形成不唯上、不唯权,只唯真、只唯实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作风。鼓励教师说真话,办实事,给教师创设更宽松的环境,从培养教学专家的角度鼓励教师投入评价与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使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他们职业发展和体现生命价值的一次重要机遇。必须改变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硬性推行某种改革举措的做法,将不科学的指令下达给教师,让他们没有创造性、缺乏动力地照章执行。要更多地采取“自下而上”的工作思路,倾听教师的意见并深入实际进行研究和实践,同时应该更多地鼓励广大教师从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给评价与考试改革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有些学校由于政策宽松,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和富有实效的研究与实践,致使教师充满改革的愿望和热情。而如果学校工作不务实,教师对改革工作的看法则会较为消极,会普遍感到负担重,并有较多怨言。中学普遍反映现行的中考制度是阻碍评价改革的重要因素,还有班额过大,加强教师培训,加强科研与实践的联系等实际问题,都是需要加以认真对待的。

3.加强沟通、交流和培训

实验区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们经过摸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在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对此,评价项目组要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并组织实验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实验区的教育工作者们具有非常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但他们急切地希望得到来自理论工作者的具体而富有实效的指导。因此,在项目组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中,将密切结合实验区的评价改革需要,将一些好的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系统地介绍给实验区,并通过一定的培训和指导,使实验区的教师们能够更为科学地运用评价方法,避免走弯路和形式化、表面化,切实地为实验区的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专业支持。

当前,教师非常希望接受和补充有关评价与考试的专业知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多渠道的和高效的培训资源提供给教师,可以考虑开办培训班对教师直接培训,或在教学一线成立科研人员和教师共同组成的课题组,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能力。评价与考试的科研部门必须避免科研与实践脱钩,怎样做到科研为实践服务,将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建立畅通、高效的联络和反馈通道,及时调整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更好地适应教师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