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要点

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要点

一、加强防范责任落实,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各村(社区)、各部门要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层层分工,落实责任。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努力方向,今年我县是以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为目标,要不断推动治安防范各项措施的落实,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把可防性案件的频发态势打压下去,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2014年度,要坚决扭转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的势头,确保平稳下降;坚决遏制住盗窃等可防性案件发案上升势头,确保实现下降;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特别是盗窃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以上;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群众知晓率达到95%以上,群众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二、加强矛盾纠纷调处,进一步提升源头防范能力

坚持依法行政,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大力度改善民生等治本之策。同时健全和运用好镇、村(社区)、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按照村(社区)一周一排查、镇半月一排查一分析一通报、敏感时段重点时期随时排查及时上报的信息排查报送制度。在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及学校四大板块实现调解组织全覆盖。全面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合一”的衔接联动机制。干部要深入群众,积极推行干部问事、群众说事、分类理事、民主议事、扎实办事、定期评事的“六事”工作法,化解社会矛盾,使矛盾纠纷调处率达到98%以上,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三、加强刑事侦查工作,进一步提高破案打处能力

要加大打击整治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公安部门要深入开展“进社区、进村寨、进企业、进重点场所;访民情、访民意、访民难、访民安”的“四进四访”活动,提高群众自防意识。刑事侦查工作要突出重点,实行分片包保。以警情偏高的地区为重点,采取派出所领导分片包保的措施,全力督导压发案工作。对每日警情分析研判,明确案件高发时段、部位,调整警力部署,加强重点控制,提高精确打击能力。镇派出所每日通报各巡区警情及发案情况,促进民警切实履责,坚决杜绝有案不立、立案不查、查而不处、处而不押的现象发生。要依托大情报平台,改进网上追逃战法,结合集中搜捕、特情贴靠、上门敦促投案等传统战法,进一步加大追逃力度。坚持传统刑侦手段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积极运用网络查询、指纹比对、调阅录像、串并分析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服务侦查破案,提升破案效率,并积极以判实刑为主,加大关押力度,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的破案打处能力。

四、加强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治安防范能力

要按照“多层面、立体化、全覆盖”的要求,全面加强防控体系建设,筑牢社会治安防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铜墙铁壁”。一是在人防上,推行层级化管理。在全镇组建10人以上的专职治安巡逻队伍,负责对辖区集镇所在地背街小巷巡逻守护,检查、督导社区专职治安巡逻队员履行巡逻工作职责。在社区层面,实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一格三员”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即按每300户左右居民或10栋左右居民楼落实1名网格员、1名协管员、1名督导员。网格员由党小组长担任,协管员和督导员分别由社区干部和镇挂点社区干部担任。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做好网络内的治安防控等工作。同时,在社区配备5名以上治安专职巡逻队员,负责居民小区的巡逻守护。在农村地区,整合驻村干部和综治、城管、土地、计生等部门力量,组建20人左右的治安联防队伍,利用下乡工作机会,对农村村组进行巡逻守护。积极推广“十户联防”工作做法,驻村干部要划定“十户联防”区域,落实责任人员,实行一户无人,另一户负责看守。村治保主任要组织村民小组长和热心联防工作的村民,定期和不定期夜间在村组义务巡逻守护。二是在物防上,推行标准化防范。镇派出要对辖区企事业单位、重点部位逐一进行检查,发现隐患,督促辖区单位对照标准,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三是在技防上,推行市场化运作。在社区深入推进实施“天网工程”建设,在2013年已建完成视频监控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清理损坏摄像头,在监控盲区增设摄像头。

五、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进一步健全服务管理机制

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整合综治、公安、民政、计生、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资源,完善镇、村(社区)和信息采集点四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的服务管理模式,确保镇流管办、社区流管站、信息采集点的建设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各村包村干部、村(社区)干部、各片区联系民警、流动人口协管员、村(社区)干部的工作职责,以村(社区)为单位分片包干,及时对辖区流动人口入户登记,采集信息,更新相关数据,全面掌握辖区“人、屋、车、路、场、网、组织”等基本要素和重点人员“吃、住、行、消、乐”等动态轨迹。民政、计生、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探索推行“一证通’’管理模式,实行数据资源共享,以实现全镇流动人口流入流出登记率和登记准确率分别达到100%。

六、加强社会力量整合,进一步强化特殊群体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创新体制和方法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问题青少年和留守儿童、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艾滋病危险人群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帮扶和管理。一是加强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数管理。以司法所为责任主体,派出所等部门整体联动,全面开展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充分调动司法所的积极性,落实村(社区)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协管员,建立跟踪帮教、分类管理、技能培训、推介就业、社会救助“五位一体”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模式。司法所牵头成立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专班,社区落实专人,形成镇、村(社区)二级帮教网络。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成立专门协会,聘请具有高素质的专业社会志愿者,对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矫正对象和回归人员提供心理矫正、帮助教育、技能培训和临时救助等各项服务。创建规范化安置基地,最大限度地安排矫正对象和回归人员上岗再就业。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就业率达到60%以上。二是加强留守儿童及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管理。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教育部门协助,辖区学校负责实施,开办“第二家长”学校,组织、引导、督促父母、亲属对其子女依法履行监护的主体职责。村(社区)每个党员、干部均要联系3至5户留守孩子或问题青年,定期上门了解情况,监督“第二家长”临时监护责任是否到位,并及时与外出务工家长沟通、反馈孩子的各种信息。建立以校长挂帅,班主任、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队伍,加强留守孩子和问题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行留守孩子寄宿制,由学校配备结对老师对寄宿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行为进行指导。镇关工委要发挥“五老”队伍作用,开展“老少牵手’’结对帮扶、活动;妇联组织要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孩子,争当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共青团要开展“心手相连、共赴未来”结对帮扶活动等等,从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等方面对留守孩子和问题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政法部门及法制副校长要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讲座,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有效整治,对扰乱学校正常秩序和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依法严厉打击,实现辖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同比下降20%以上。

三是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艾滋病危险人群防控。各村(社区)要加强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艾滋病危险人群的管理防控工作,切实做好对精神病人和艾滋病危险人群的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工作。对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要定期摸排、分析、筛选、核查,建立基础档案和信息库,实现应送尽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控尽控。对艾滋病患者和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要坚持预防、救治、救助、管理相结合,加强综合干预。

七、加强治安防范宣传,进一步营造群防群治氛围

各村(社区)和镇直各工作部门要有固定的综治工作宣传栏。各片区联系民警要通过宣传栏每周治安预警通报和警情信息,增强居民自我防范意识。各村(社区)每半年向辖区内写一封平安创建公开信,分析治安形势,告知群众注意事项。各村(社区)、各单位要在本辖区所在地显目位置书写1—2幅治安防范永久性宣传标语(内容附后),且要求在2014年2月底前完成制作任务。政法部门要在村(社区)和学校以平安建设、治安防范、法制宣传等为内容的召开专题会、开设专题课。各片区联系民警要组织村(社区)干部对辖区内当月发生的每一起可防性案件进行认真分析,及时上门到案件当事人家庭了解情况,通报案件侦察进展情况。全镇综治委要联合各包村干部、各片区联系民警开展“百名干部入千户访万民”活动,做到近距离收集信息,零距离服务群众,营造亲民、爱民、警民一家的和谐氛围。镇综治办每月对各村的综治宣传工作要进行检查、督办和通报。镇派出所要组织1至2次集中退还赃物行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政法机关打击的力度。政法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工作动态,以提升群众对政法综治工作的知晓率和公信度。镇派出所牵头将治安防范温馨提示牌,在各村(社区)广泛张贴,随时警示群众,以提高群众自防意识。

八、加强检查督办工作,确保治安防范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镇综治委要采取走期督查、随机抽查和跟踪检查等办法,通过月度通报、季度分析、半年巡查、年度考核、日常互学互促和互查互评等活动,加强对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的过程管理,并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全年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上升的村(社区)和责任人员给予重奖;对社会治安防范措施不力,导致本村(社区)全年可防性案件同比上升幅度较大、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下降的村(社区),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要通报批评,或诫免谈话,情节严重的要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