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古代蒙学语文写作教学发展历程浅析

古代蒙学语文写作教学发展历程浅析

【提要】夏商西周到清末时期,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过渡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笔者通过梳理我国古代蒙学写作教学方法,从中得到启示,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改善当今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弊端,提高小学生写作的兴趣:联系儿童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审思作文修改,重在激励儿童;利用好读本,教师亲自下水。

【关键词】古代蒙学语文写作教学

一、中国古代蒙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产生、发展

(一)萌芽阶段

1.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语文教学内容在内容上有三代相承相因的关系。一方面,口头语言教学主要是结合礼乐教育和射御教育进行的;另一方面,随着汉字的演变和篇章的形成发展,识字教学日趋完善,读书教学初见端倪。夏商西周时期,“乐”教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乐”教中的乐语之教,《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包括“兴、道、讽、诵、言、语”诸项,皆有大司乐负责向国子传授。“兴”是指比喻,“道”是引古论今,进行启发引导。“兴”和“道”,属于语言文字的修辞知识,这是进行阅读、写作的基础训练。其中的“言”“语”之教,近乎后世的作文教学。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已有所提高,无论是叙事的严谨有条理,还是人物的刻画与描写,又或是记叙文与议论文,都已经显示出相当高的写作技巧。这时期,议论文和记叙文正式确立,实用文有了发展,同时也开始有了抒情文。《易传》提到把“言”作为“君子”的标准。《家人·象》:“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意思是君子说话必须要有事实根据,而行动也必须依据法律规则。《艮·爻》中的“言有序”,即说话必须有条理。想要成为一名“君子”,与人对话既要有内容,也要有条理,也就是所谓的“言要有物,言要有序”。《易传》中“言行”的观点,对后世的小学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影响。3.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经学统治趋于崩溃,人们思想逐渐解放,在此背景下,玄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玄学思想如自然、通变、本末、有无、虚静、言意、形神等理论,被运用到文章写作领域,因而影响着国家的语文教育。陆机从写作过程进行研究,他认为写文章之前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生活准备,“伫中区亦玄览”,对外界失去进行观察和分析;二是学养准备,即所谓“颐情志于典坟”,要认真学习典范文章。此外,陆机还认为写作过程的核心是构思,构思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构思使情与物联动起来。刘勰关于写作提出两个主张,一是“秉心养术”,刘勰认为写好文章要具备五个条件:修养思想、陶冶感情;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学习分析、增长才干;观察学习,明白道理;文辞方法、掌握技巧。二是“为情而造文”,写文章的人只有感情被触动了,他的写作灵感才会被触发,写出文章。刘勰反对“辞”的滥用,更注重于表达主观的真实情感,因此,刘勰这两个主张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来说,也有指导意义。

(二)过渡阶段

隋唐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语文蒙学方法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科举考试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此时古文运动也冉冉兴起,对蒙学教育产生了影响。隋唐以后一千年时间里,蒙学读文教学读什么书,作文教学写什么文,以及怎样教学,都受隋唐五代古文运动的影响。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于写作目的,他主张“文书自传道”,“道”是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且读与写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传道。“辞事相称”和“辞必己出,文从字顺”都是“为文传道”基于写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文章是反映事实的,因此写什么样的文章,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修饰。韩愈主张,文章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应该自己创造;写文章要推陈出新,不搞公式化,不要过分追求华丽辞藻,只要合乎语法规律即可。这时期,蒙学主要还是进行识字教育,也有初步的读文教育。初步的读文教育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基础,也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三)发展阶段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蒙学语文教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蒙学语言训练读本包括读书和作文两个方面。宋元蒙学语言训练以读书为主,语言教材主要是阅读教材。阅读教材从语言形式上看,分为韵文和散文,韵文主要学习诗歌和属对,掌握属对的方法,为进一步写诗打好基础。而此时的作文教学的内容方式,主要是属对、作诗还有模仿作文,通过属对训练让学童初步了解些语音、词汇、词法、修辞写作必备知识。作诗,也是宋元蒙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此外,教师也会从文选类教材中选一些有价值而且易被学童理解的文章进行评析,主要是为了让学童了解一些文章的写法,以便模仿。在此时期,苏轼在作文方面说道,“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勤学苦练,多实用而少空文。

(四)完善阶段

明清两朝,国家推崇尊经崇儒、八股取士政策,重视儿童的写作能力,出现了专门训练写作的教材,蒙师负责教给他们阅读和协作的技巧和方法。明代蒙学教学方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此时训蒙法著作主要有沈鲤《义学约》、吕坤《蒙养礼》和佚名《教子良规》。清代蒙学与明代相比,关于训蒙法的著作,大都讲到了蒙学语文教学法。如崔学古《幼训》《少学》,他总结出了“八法”“五要”“四十字诀”,分别从文章的结构、文理、章法和技巧角度对作文教学方法展开论述。张行简主张作文要有内容,不要硬凑。李新庵着重强调作文训练要循序渐进,写自己想说的话,同时写作要注意修改。这一时期继承和发展前人语文教学智慧,总结了写作教学的几点方法,在下文详细论述。

二、中国古代蒙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

(一)属对

隋唐五代蒙学教育已经出现了属对的教学方法,以应科举考试。学童在掌握了识字、阅读基本方法以后,需进行习作练习。乡学课程主要是经学、书学、科考预备,课程大体上有读文、属对和写字。到了宋元两代,属对已经是一门基础课程,广泛使用的教材《对类》里面列举了很多属对的材料,还有属对的方法,使蒙童可以积累属对所需要的各种对应词句,掌握属对方法,为进一步写诗打好基础。清代蒙学集中识字以后,这时学童才八九岁,清人做法是让蒙童读韵语知识读物,向“四书”过渡,一方面继续进行识字教育,另一方面学习掌握历史知识、掌故,并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了韵语知识读物以后,就进入读写基础训练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课程是读“四书”;为了属对,也会读浅显的诗,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为了训练学童押韵,对仗,平仄的能力,也会读《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

(二)词意并重

唐彪曾引用:“有词有理,而理为之主。故理明则词显,理密则词精,理当则词确。理簪则主人,词簪则奴仆也。”这里的“词”与“意”的关系相当于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词”表示形式,“意”表示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写作时首先要重视思想内容。我们在注重思想内容的同时也不能撇开辞章的作用,只是不赞同写文过分辞藻华丽,喧宾夺主。扬雄从美育角度,提出“事辞称”主张。“事”与“辞”的关系,即“质”与“文”的关系,是表里内外的关系。他在“事”(内容)和“辞”(形式)上针对当时辞赋刻意雕琢的倾向,着重强调内容。

(三)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体现了教学规律,学童从未接触写作,若是蒙师对写作提出各种要求,学童会有畏难情绪,降低对写作的兴趣,因此主张让学童大胆写作,直抒胸臆,到学童把握写作的整体脉络,再学会精雕细琢。清代王筠对写作教学强调两点,其中一点就是作文要有训练过程,大体上分为“放、脱换、收”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放”,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文本创作。第二阶段是“脱换”,此时学生会写文章,写作水平有了长进后,会出现语言空洞、敷衍了事等现象。蒙师不必过多苛责,需明白“作文不脱换,终是无用之才”。第三阶段是“收”,在学生掌握写作文法后,可指导学生学习当时名家的作品中写作技巧手法,把文章写得精练。

(四)多做多改

经过读与写的基础训练,以后便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写好文章前,我们需要大量阅读。“为文有三多:多读、多做、多商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写好文章,我们就不能怕写,唐彪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除了学童努力多读,多作之外,还要名师多去指点,多去修改。唐彪提到“文章全籍改窜”。文章为什么要修改?因为一笔写成不加修饰的文章太少了,在一般情况下,“文章最难落笔便佳”。人于文章从写到改是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须精思细改,仔细推敲。且唐彪强调修改时要注意四点:一是少改,不是要将儿童的作文修改得面目全非,为保持儿童写作热情,蒙师应以启发为主,适当修改;二是自改,有一定写作经验、修改能力的学童,可以令其比对其他文章自行修改;三是隔时改,文章刚作时,不能察觉其中问题,等到数月以后再拿起文章时,也许能发现其中问题;四是反复改,好的文章都是反复修改出来。

三、对当今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联系儿童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陶行知(1984)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现在的作文有点地道的八股精神,根据程式而决定形式,不根据内容而决定形式。写作离不开生活,陶行知曾在自己的文集中描述道:“看到儿子写的信里面的文字竟然像没有水的柑橘那样干瘪。”原因是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度、理解度不够。作文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关于命题作文,要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如命题可以是“我与教室”“校园的春景”“一次运动会”等,这样涉及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参与过的活动,接触过的人,体验过的感情,甚至思考过的问题,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就会感到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而且乐意写,乐意说,从而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写起来也会具体、生动、真实。

(二)审思作文修改,重在激励儿童

修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位于写作的中心。作为教师,不是简单地为学生作文评判等级,你是通过批阅作文了解学生的学情,应该从中发现学生的写作症结在哪里,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分析他们的写作行为,他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如何发扬他的长处,如何克服其短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没有迹象的,但是写作有迹象。写作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来选择内容方法。有的学生写作已经不错了,不需要你教,教师则可以鼓励他去投稿,鼓励他去得奖;其他部分同学则按照正常课时上课,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才思。王日休曾说过:“若改小儿文字,纵做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做得十分是了,方可尽改作十分,若只随他立意而改,亦是一法。”这种对学生作品不求完美,重在激励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利用好读本,教师亲自下水

作文与阅读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初学作文,就像孩子模仿大人说话,就像练字之前需要临帖一样。利用好现在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把握写作方法,再通过阅读中的学习目标,给出命题作文,这样能使学生学以致用,阅读时的情感、写作方法及时得到巩固,学生写起来也会更加轻松,愉快。教师除了出题目以外,自己还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题目。在此写一篇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习作范文,文章想表达情感是春节不能回家的思乡之情、难过之情,又正逢下雨,感时伤怀。这里引用部分句子并说明写作意图。作文题目是《下雨的春节》,开头点明“除夕那天”,第三段“正月初二”,第四段“正月初三”,告诉学生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那天晚上,纵使我眼皮子打斗得激烈万分,我还坚持观看春晚。”这里点明神态描写,从中感受到我的激动万分。“一整晚伴随着心脏中的打鼓声浅浅地熬过,不到六点……”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写出我由于盼望而兴奋得睡不着。“雨猖狂地下着,无情地猛击着我,那声音越发响亮,像是在讥笑:‘你今天就是回不了家了,哈哈。’吃不下瓜子,倒在被窝里静静地哭着。”这里“雨”运用拟人手法,突出雨大,衬出我的难过。教师将下水文转化为作文教学的生产力,首先是教师要经常写作,一个会写的人自然也会读,对一篇文章往往能够独具慧眼,甄别学生所需;其次做到从生活出发,引“活水”进入课堂,找到阅读材料的共性。

作者:高思嘉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