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素养论文

语言素养论文范文精选

语言素养论文

语言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所谓胜任力,是一种行为特征,是在特定活动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内在的、深层次的特征。可以是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也可以是动机、特质、态度或价值观。对胜任力最早展开研究的是“管理科学之父”泰勒(Taylor),当时他对“科学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兰德主张用胜任力测试代替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试,他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掀起了人们对胜任力研究的热潮,自此以后,研究者对胜任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且逐渐将研究拓展到教育领域。对幼儿教师而言,胜任力强意味着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为幼儿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曾说:“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对幼儿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也表明,幼儿语言的习得与发展和成人的语言有着极大的关系。幼儿语言学习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上述环境中学校环境最为重要。学校语言环境包括教师的语言示范、宽松自由的气氛、教师参与指导的热情以及对学生语言行为持有的态度等。诸多因素中,首要的是教师的示范,如果缺乏良好的语言示范效应,幼儿的语言不能得到系统的、较好的、积极的发展。鉴于幼儿教师语言素养的特殊重要性和显性突出影响,教师要用正确、规范、生动的语言,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树立榜样,从而促进幼儿能够习得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身心的和谐发展。笔者以为,胜任力强的幼儿教师其语言素养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语音方面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幼儿教师职业语言是标准的普通话,为了提高胜任力,幼儿教师应做到语音准确、吐字清晰。首先,我国普通话还未全面普及,部分地区普通话推广程度较低;其次,幼儿自身发音器官还不成熟,吐字不清,发音不准的状况时有发生;再次,幼儿有意注意较弱,倾听他人说话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的表达不能出现口齿不清、语音含混等现象,而要语音标准,语言规范。教师既要用正确的发音给幼儿作出示范,还要引导幼儿注意区别发音相似的读音和容易混淆的发音,如平舌音z、c、s和翘舌音Rh、ch、sh,f和h,n和l,韵母中的前、后鼻韵母等。这些如果不引导幼儿加以区分,幼儿一旦形成错误的习惯,将会对其终身语言产生影响。

(二)词汇方面

生动浅显,简练易懂幼儿生活经验有限,词汇比较贫乏,具体交谈过程中,词不达意现象、用错词语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用正确的语言给孩子做示范。但是如果幼儿教师对自身语言素养和语言表述习惯不加以重视,语言表述方面存在漏洞,其负面的影响就会非常明显。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重视语言修炼,努力克服语言缺点,为幼儿的语言学习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由于幼儿处在特殊的学习阶段,她们掌握的词汇较少,不同年龄、不同个性幼儿的个体化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对幼儿说话要尽量简单、具体,交流时,要多用单句、短句,要高度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同幼儿的交际口语尽量儿童化、浅显化、形象化、生活化。

(三)语法方面

语句完整,语言规范语法是构词成句的规则。由于交际阅历少,幼儿本身对语句的把握很多时候不够准确,类似单词句、电报句及其他缺少成分的不完整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老师要注意倾听幼儿谈话,要用规范的语句做出示范,说话时语音要标准,语句要通顺,组词或造句要符合语法规范和要求。还要从交际效果入手,让幼儿意识到完整、规范化语言的重要作用,引导孩子说完整的话,表达正确的意思,提高语言的交际功能。

(四)语用方面

文明有礼,和蔼自然对于幼儿教师而言,耐心、爱心、恒心是衡量其胜任力高低程度的重要指标。胜任力高的教师,她们在语言交流时表现出较好的耐心、爱心、恒心。她们在语言中融入了浓浓的关爱,她们对幼儿体贴、关爱有加,每句话都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她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真诚地对待每个儿童,把幼儿当作自己的朋友,甚或是自己的孩子,说话的内容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均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范围,说话时态度和蔼可亲,上述表现使教师的教育更具吸引力。

二、幼儿教师语言素养提升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优秀教师的魅力在语言方面的表现是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能够春风化雨、滋润心灵。但在现实中,幼儿教师间语言素养差距较大,公立学校经过招聘选拔的教师总体语言素养尚好,但部分临时雇佣的教师语言问题较为严重,比如发音不够标准、语言不够规范;师生交流、家校互动时语言平淡,语病频出,不能做到感情丰富、内容充实。幼儿教师应如何提高语言素养,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交际、感人育人作用,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加强学习,夯实理论

根基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由此可见,作为幼儿教师除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化修养等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对自身的定位尤其是自身的语言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准确的把握。为了提高胜任力,教师除了要不断学习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如《教师言语表达》《语言学概论》等理论书籍。只有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语言表达上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二)扩大阅读,丰富文化

底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经过历史淘汰与积淀的经典篇章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于一体。教师要博览群书,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教师感受丰富优美的语言,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对于优秀篇章,幼儿教师可以示范朗诵,朗诵前邀请其他老师对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剖析,共同探讨,把握要点。朗诵时可选择合适曲目配乐,在优美的氛围中,老师的诵读不知不觉地训练了自己的发音技巧,丰富了词汇,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感受与语言熏陶。

(三)注重情感,美化生活

语言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由许多环节组成,老师可从日常生活语言表达效果的提升方面来提高自己的胜任力。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均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可用准确、生动、充满生活乐趣的话语,对日常生活中不同生活场合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早操之前,教师要对幼儿队伍进行整理,老师可以说:“小朋友,横的一条线,竖的一条线,我们都在线上站。”午睡时,教师可以说:“小肚皮,吃饱饱,小脚丫,跑累了,小眼睛,要睡觉。”盖被子时,教师可以说:“小眼睛,闭起来,小被子,拉过来,小手小脚藏起来。”这些语言简单明了、便于理解,不仅能让幼儿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能让幼儿乐意去做,这样基本上可以让孩子很容易理解该如何做事,也能实现老师的教育目的,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优化策略,锤炼沟通

语言有效的沟通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告诉我们:“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因此,对幼儿实施教育时应当以激励为主。但现代教育实践表明,成功的孩子应该是鼓励+批评的模式。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与激励的原则,但也要客观指出孩子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帮助孩子自信、健康、正确地成长。胜任力强的教师,无疑是能够艺术性运用语言对幼儿展开评价和引导的老师。

(五)加强内省,创新教学

语言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学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创新,在提高语言能力方面下工夫,才能提高教学能力。首先,注重内省。学而不思则罔,教若不思同样也罔。现在的幼儿同以往相比,差别十分明显,教师不能仅凭过去的经验,想当然地与幼儿进行交往沟通,必须牢记“经验+反思=成功”模式,通过不断反思生成新的理念、新的认识进而构建新的教法,为高效教学夯实基础。其次,注重创新。幼儿教师的工作重复性较强,但老师不能仅是简单的重复,要更具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努力“从同中找出不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注重积累语言材料,建设语言仓库,贮藏丰富的资料,使语言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结语

语言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但因缺乏信息素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令人担忧。结合英语学科论文教学和论文指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对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下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RobertBurnhein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应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所获得信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的缺失

21世纪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超过80%的高校开办了英语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学术与研究能力不容乐观,其原因,信息素养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道德的缺失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使用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与规范和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只要有学术创作,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学术行为准则和规范。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自然应该遵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但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批改、评阅和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很不规范。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欠缺,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课程,但是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还局限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的专题讲座这样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把这种作风带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后果不堪设想。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大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或者举办了文献检索讲座,但很少与英语学科相联系,缺乏现场操练,学生感觉抽象或缺乏兴趣,结果仍对信息检索一知半解。此外,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对电子文献的利用知之不多。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检索方法,不能正确地运用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是网络电子信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手段单一,论证资料匮乏,论证过程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根据路文军对五所高校468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作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源于图书馆的占78%,主要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只有10%(44人),参阅相关论文的只有10%(46人)。研究还表明:2/3以上学生的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图书馆纸质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还很低。而对另一常用的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滚雪球(snowballing),也只有10%的学生使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掌握这一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这样,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参考文献来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迸发了。

(三)信息处理的创新能力缺失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论证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很少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写作思路狭窄。在写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仅限于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重组,对语言现象或教学过程的描述上,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他们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充分利用和检索各种信息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此外,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得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与他们合理利用、检索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不无关系,即信息素养匮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一)将知识与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learning)”,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英语专业学生处于国际化前沿的学习环境中,面临着更丰富的多元化信息选择。但他们在信息检索和信息选择中,往往不加分析和筛选,或者不能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具体学科论文写作结合,现场操作,为他们创造信息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开展信息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学校统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结合具体学科,缺乏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之中并进行操作实践,能让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数据库资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二)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除论文写作教学课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指导方向的实际情况,给所指导的学生“开小灶”。指导教师把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渗透到论文指导的各个环节如开题报告、文献查阅、文献引用、论文结构、论证方法、论文格式的要求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加强信息素养的修养,把自己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共享。其次,定期召集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把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思路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共同进步。

(三)借助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摇篮,是提供文献资源检索、文献信息服务、信息素质教育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是培养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将电子资源检索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应加强与本校院系之间的合作,要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图书馆界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信息素养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而其他学科也要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到唯技术论、唯计算机论等观点的片面性,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共同勾画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体系。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英语学科论文教学教师的合作与联系,定期举办相关的现场指导和培训,充分利用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对培养学生自主、合法、规范地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已有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构建个人理解,也即是将认识与本体结合,最终实现创新与突破,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英语学科教学之中,也即是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评阅及分析中找到学生缺乏的信息素养因素,然后在论文指导和写作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写作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对英语专业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对其他语种和其他专业学生论文的改进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文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卜友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6]马桂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8]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9]王守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

[10]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

语言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1.引言

学术论文写作,讲究立论新颖、证据确凿,注重论证与分析的严谨,讲求内容布局条理清楚,是典型注重“学思结合”的教学实践,重在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能力(戴炜栋王雪梅,2006)。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广受诟病。多数研究发现,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教育部,2004)的硬性要求,迄今在实践中尚未看到积极的效果。(穆凤英,2001;孙文抗,2004)纵观近年来国内关于毕业论文的研究文献(王崇义,2004;张奕王健,2005等),除了探讨论文规范、论文指导的教学管理之外,大多着眼于写作质量和结果,力图从学生身上找到症结的原因,而缺乏针对教师层面因素的探讨与研究。笔者以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为载体,着眼于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的教师介入行为,对所反应出的教师职业素养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关注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其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

2.文献研究

2.1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关系研究外语教学,教师研究是关键。教师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发展意识和需求的外在行为表现,其内在驱动力则来自教师的自我发展认知,这也是影响教师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和著述中,教师职业素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素养要求有了更为具体的补充和提升。比如,陆谷孙(2003)将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细化为plethoraofmethods(兼收并蓄)、wide2awakeness(知识更新)、masterfulness(管理能力)等具体能力要求;这些素养在现代教学模式下,也可以被诠释为教师对教育理论学习的关注、对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戴曼纯张希春,2004);或者具体地表现为“敬业、认真、责任心强;真心喜欢、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思考/反思”(吴一安,2005)等职业态度;在强调教师爱岗敬业、专业知识渊博、综合能力强的基础上,“教学+科研型外语教师”(戴炜栋王雪梅,2006),将成为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

此外,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义发展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外语学习方法的向导,外语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这些都进一步对教师的师德风范、教学活动的管理能力和教师的反思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毋庸置疑,面对越来越高的职业要求,教师自主学习和发展将成为其日常教学工作之外的重心所在。然而,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要求的同时,高校外语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多能化,教学目标和方法的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不尽完善,以及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对教师要求更高等,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带给教师更多的职业焦虑。我国英语教师数量庞大,培训途径、资源和经费都很有限,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需求受到制约。

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束定芳,2004:304-305;周燕,2005:206-210),外语师资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问题、教师待遇过低问题、工作量过大而科研薄弱问题、缺少进修与培训机会问题等。教师纵然有着正确的“学习观与发展观”(吴一安,2005),其“自我发展”的需求因缺少具体的、长效机制和实施措施而变得望尘莫及(周燕,2005)。即便是刚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0)中所提及的师训目标———“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也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机制建设之中,才能看得到实际的意义。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有促进意义的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机制,教学行为中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就会差强人意。教师生涯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有积极的、支援性的,也有消极的、干预性的,后者则阻碍、抑制甚至会中断教师的认知发展、生涯发展与动机发展(Glatthorn,1995),这是教师教育中值得研究者持续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的机制尚待完善,教师处境艰难,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职业发展和需求之间的种种矛盾,教师的自我发展无条件达成、或受太多条件制约,也就妄谈外语教育的整体进步,毕竟,“把握着改革关键的是教师而不是别人”。(Stenhouse,1985)2.2教师介入“教师介入”(TeacherInvolvement)作为外语教师职业素养在论文指导过程中的最直接体现,其充分与否检验着教师的职业观。“教师介入”一词,涵盖的研究范围很广,通常介入的载体有校务管理、课程改革、学生学习实践等。在教学研究中,介入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而教师介入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中的学生介入程度。介入具体有两个组成部分:行为介入和情感介入(behavioralcomponent,emotionalcomponent)(Skinner&Belmont,1993)。

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对教师介入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教师应亲自参与学生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通过活动向学生介绍经验,参与学生活动设计和指标设定,建立并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将活动反思用以改善教学,以及关注学生发展的连续性等。研究发现:教师介入的程度和频度对学习者的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就教师介入与促成作用的关系而言,教师介入得越充分,越能理解并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接受、评价学生的观点,鼓励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与学习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变化持接纳、无偏见的积极态度,并以富有创新和变革的精神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Schmidt,Finch&Moore,1997)教师介入从行为方式上分为“积极性引导”和“禁令性干预”(江庆心,2006)。前者强调教师针对学习者的困难主动地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给予鼓励和奖赏的指导性建议;后者属于“消极”介入方式,表现为教师适时介入于学习者表现为怠惰、盲目和固执的态度,以及破坏性的学习行为中,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和制止。“禁令性干预”通常必须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在必要而合理的时机,以协调、引导学生回归正常学习为目的。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合理有效的介入有着主、客观上的需求,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真正地充当了知识的权威、学习的榜样、思想开明的朋友,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亲近,教师的建议和指导才能充分为学生所接受。(吴一安,2005)

3.本研究概述

3.1研究问题笔者以论文指导教师同时也是研究者的身份,从分析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入手,基于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师介入的理论支撑,旨在回答两个问题:

1.在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介入是否充分?

2.英语教师的哪些职业素养对学生写作产生了影响?

3.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学生问卷、教师微型问卷、教师访谈的研究方法,学生问卷发放178份,实收回150份;教师微型问卷47份;接受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访谈的教师为10人。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侧重于定性的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理论讨论和质的分析。学生问卷由四个部分组成:论文写作中的写作困难、知识载重、教师作用,以及两个开放式问题。教师微型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关于教师职业素养的多项选择题;(2)两个开放式问题:①“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有提高的空间?”②“有哪些问题您觉得值得进行反思?请各举一例,并说明对自己的意义。”教师访谈题目与问卷大致相仿,旨在补充信息,10名教师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语言为汉语,平均长度为25分钟。

3.3研究对象受调查对象为某大学英语专业师生。被调查的学生占该校英语学院全年学生总数52%。教师问卷中,女教师比例高达89.4%,教龄在5至15年之间的教师约占76.6%,绝大多数教师(89.4%)拥有硕士学位,处于讲师职称阶段的中青年教师比例为59.6%。从这一组调查数字观察:这是一群正处于“合格的实践者—熟练的实践者”(Tsui,2003)动态成长中的教师,其职业素养既具有代表性,也具有普遍的研究意义。

4.调查结果与讨论

笔者从论文选题、准备书单、搜集资料、编制提纲,到撰写论文等环节的行为分析入手,将学生论文写作的问题大体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技术(technical)层面,即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主题性(thematic)层面,即论文的主旨和选题的切入点;第三个层面是方法论(methodo2logical)层面,即选题后该用何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其中,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是学生困惑较多的环节,也是需要教师倾心指导的部分,基本可以检验出教师介入的程度和频度是否充分,也可以检验出其职业素养是否存在缺失的问题。

4.1从师生的学术交流反观教师的师德素养外语教师的师德素养,往往表现为对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吴一安,2005:5),在指导论文写作这一教学行为上,教师的时间投入、认真态度和责任心对学生影响很大。首先是教师介入是否充分的问题。在笔者所调研的学校,论文指导为导师负责制,师生交流时间、次数都有专门的量化规定,规定要求师生的学术交流不少于8次;印制了“学生指导”手册为监督手段,要求学生对师生交流进行详细描述性文字记录,并请教师签字。对此,学生问卷中,对导师面对面的指导,认为存在如下问题:见面次数较少(56.4%)、交流时间短(67.5%)、双方事先准备不充分(54.3%);此外,学生指出面谈中老师缺乏情感鼓励(87.7%),以及缺乏任务的认真检查和布置(47.2%)。

数据表明,实际发生的师生交流次数并不达标,教师的积极引导性介入不够充分,学生所需要的指导、评价,甚至鼓励无法实现。其次是师生合作是否有效的问题。在回答“是选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还是其他”这一问题时,约44.7%受调查的学生选择“生生合作”,远远高于占24%的“师生合作”,如果将选择独立作战的学生(31.3%)因素考虑在内,数据暴露出矛盾,教师的自我发展无条件达成、或受太多条件制约,也就妄谈外语教育的整体进步,毕竟,“把握着改革关键的是教师而不是别人”。(Stenhouse,1985)2.2教师介入“教师介入”(TeacherInvolvement)作为外语教师职业素养在论文指导过程中的最直接体现,其充分与否检验着教师的职业观。“教师介入”一词,涵盖的研究范围很广,通常介入的载体有校务管理、课程改革、学生学习实践等。在教学研究中,介入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而教师介入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中的学生介入程度。

介入具体有两个组成部分:行为介入和情感介入(behavioralcomponent,emotionalcomponent)(Skinner&Belmont,1993)。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对教师介入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教师应亲自参与学生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通过活动向学生介绍经验,参与学生活动设计和指标设定,建立并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将活动反思用以改善教学,以及关注学生发展的连续性等。研究发现:教师介入的程度和频度对学习者的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就教师介入与促成作用的关系而言,教师介入得越充分,越能理解并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接受、评价学生的观点,鼓励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与学习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变化持接纳、无偏见的积极态度,并以富有创新和变革的精神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Schmidt,Finch&Moore,1997)教师介入从行为方式上分为“积极性引导”和“禁令性干预”(江庆心,2006)。前者强调教师针对学习者的困难主动地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给予鼓励和奖赏的指导性建议;后者属于“消极”介入方式,表现为教师适时介入于学习者表现为怠惰、盲目和固执的态度,以及破坏性的学习行为中,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和制止。

“禁令性干预”通常必须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在必要而合理的时机,以协调、引导学生回归正常学习为目的。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合理有效的介入有着主、客观上的需求,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真正地充当了知识的权威、学习的榜样、思想开明的朋友,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亲近,教师的建议和指导才能充分为学生所接受。(吴一安,2005)3.本研究概述3.1研究问题笔者以论文指导教师同时也是研究者的身份,从分析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入手,基于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师介入的理论支撑,旨在回答两个问题:1.在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介入是否充分?2.英语教师的哪些职业素养对学生写作产生了影响?3.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学生问卷、教师微型问卷、教师访谈的研究方法,学生问卷发放178份,实收回150份;教师微型问卷47份;接受访谈的教师为10人。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侧重于定性的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理论讨论和质的分析。学生问卷由四个部分组成:论文写作中的写作困难、知识载重、教师作用,以及两个开放式问题。教师微型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1)关于教师职业素养的多项选择题

(2)两个开放式问题:①“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有提高的空间?”②“有哪些问题您觉得值得进行反思?请各举一例,并说明对自己的意义。”教师访谈题目与问卷大致相仿,旨在补充信息,10名教师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语言为汉语,平均长度为25分钟。3.3研究对象受调查对象为某大学英语专业师生。被调查的学生占该校英语学院全年学生总数52%。教师问卷中,女教师比例高达89.4%,教龄在5至15年之间的教师约占76.6%,绝大多数教师(89.4%)拥有硕士学位,处于讲师职称阶段的中青年教师比例为59.6%。从这一组调查数字观察:这是一群正处于“合格的实践者—熟练的实践者”(Tsui,2003)动态成长中的教师,其职业素养既具有代表性,也具有普遍的研究意义。

4.调查结果与讨论笔者从论文选题、准备书单、搜集资料、编制提纲,到撰写论文等环节的行为分析入手,将学生论文写作的问题大体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技术(technical)层面,即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主题性(thematic)层面,即论文的主旨和选题的切入点;第三个层面是方法论(methodo2logical)层面,即选题后该用何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其中,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是学生困惑较多的环节,也是需要教师倾心指导的部分,基本可以检验出教师介入的程度和频度是否充分,也可以检验出其职业素养是否存在缺失的问题。

4.1从师生的学术交流反观教师的师德素养外语教师的师德素养,往往表现为对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吴一安,2005:5),在指导论文写作这一教学行为上,教师的时间投入、认真态度和责任心对学生影响很大。首先是教师介入是否充分的问题。在笔者所调研的学校,论文指导为导师负责制,师生交流时间、次数都有专门的量化规定,规定要求师生的学术交流不少于8次;印制了“学生指导”手册为监督手段,要求学生对师生交流进行详细描述性文字记录,并请教师签字。对此,学生问卷中,对导师面对面的指导,认为存在如下问题:见面次数较少(56.4%)、交流时间短(67.5%)、双方事先准备不充分(54.3%);此外,学生指出面谈中老师缺乏情感鼓励(87.7%),以及缺乏任务的认真检查和布置(47.2%)。数据表明,实际发生的师生交流次数并不达标,教师的积极引导性介入不够充分,学生所需要的指导、评价,甚至鼓励无法实现。其次是师生合作是否有效的问题。在回答“是选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还是其他”这一问题时,约44.7%受调查的学生选择“生生合作”,远远高于占24%的“师生合作”,如果将选择独立作战的学生(31.3%)因素考虑在内,数据暴露出实际学生论文写作脱离教师指导的严重程度。受访谈的教师对此做出解释:“毕业论文开始较早,大约每年11月份左右,但学生大多忙着自己的事情,很难见面,真正的论文指导集中在三月中的一两周内,时间很急。”教师问卷中,教师的周课时数在14学时/周以上的约占87.2%,有些年轻教师的周课时数高达18学时/周,教师们“单位上班很远,每天都是赶着班车上下班,课程很满,与学生约定时间很困难,通常都是下班后,晚上回家后通过电话或邮件与学生联络。”但这不等同与学生无序或盲目的学习状态;相反,学生对教师介入是有多元需求的,比如,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帮助他们认识学习任务的意义、产生胜任感、确立目的、控制自身学习行为、寻求挑战、认识变化等。(Williams&Burden,1997)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教师的哪些特点会带给学生良性的影响。笔者对论文获得“良好”和“优秀”的学生进行了访谈,请他们对自己的指导教师进行概括性的评价。结果,学生喜欢的指导教师普遍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风趣、热情、善于发现别人优点、乐于给与肯定、懂得尊重”,认为“人人都希望有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喜欢在鼓励中进步。这样的教师言语带有热情和激励,比较让人容易亲近和接受。”对于表情严肃的教师,学生认为“交流中比较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

教师的投入(时间、精力)和责任感(态度),是教师自身魅力的一种体现和彰显,也许更能鼓舞并影响学生,激发出他们完成任务的积极性。4.2从学生论文选题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反观教师的科研素养笔者认为教师的科研素养体现为教师的两方面能力:专业信息更新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这两点在学生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的教师介入指导中尤为明显。(1)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信息之源”。专业信息素养(In2formationLiteracyofExpertise),这一提法,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素质的升级要求。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应体现出教师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评判能力、信息与专业的整合能力,以及共建或共享信息资源的同事或师生的合作能力。现代的外语教育,单纯依赖教科书或几本参考书显然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学生毕业论文写作首先遭遇的往往就是选题问题,即论文的主旨和切入点。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选题有“过大、过泛、缺少创意、缺乏理论支撑”等毛病。笔者在研究中有了新的发现:英语专业的论文选题重复单一,但不乏突破、创新。笔者就该校2009年和2010年的论文选题进行了对照分析,比较突出地发现其中的变化:以往的问题在于:学生理论知识有限,造成论文选题重复单一。比如,调查中,翻译类论文选题重复率较高,含有“功能对等”或“奈达”字眼的论文分别为40篇(2009年)、21篇(2010年);文学类仍偏重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如《伟大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破灭的主题,《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简爱》中的爱情主题和女性主题等,由于“国内外评论界可能早有定论,而学生缺乏当代文论知识,找不到新的解读视角”。目前的现状是,如若没有教师理论上的分析和指导,对于一般本科生而言,要就这些作品的某一方面进行较为深入、有创意的探讨,是有相当难度的(王春徐彬,2007)。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引起了多数教师的重视,他们开始引导学生突破理论研究载体的局限性,出现了许多典籍之外的时尚作品研究(教师访谈)。

眼下流行的《老爸老妈浪漫史》、《越狱》、《疯狂主妇》、《宠儿》等影视剧、文学作品风靡校园,许多学生论文出现了将“旧酒(理论)”装入“新瓶”的尝试。访谈中教师认为,“提升学生兴趣是论文写作的保证,学生乐于分析,才有了自己的思考,甚至引发了其关于传统翻译理论、文论分析的质疑。”毋庸置疑的是,在学生论文选题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必须适时介入,合理而必要地“干预”学生选题的不可行问题,给予知识和理论上的梳理和引导(knowledge2navigator),谨防学生凭借个人兴趣从事研究,避免学生丧失信心。在Kra2vas2Dukas(引自束定芳,2004:304-305)的调查结果中,富有经验的外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之源(sourceofexpertise)占46.4%,而作为建议之源(sourceofadvice)的占约53.5%,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评本估者(evaluator),仅仅占10.7%。对比数据发现,许多论文指导教师一直在舍本逐末。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教师的理论引导、分析,带动着学生的积极思考;反之,学生的问题研究,也促使着教师反思和学习。在笔者的问卷数据中,约31.9%的英语教师对近年来本专业研究发展“一般了解”或“不太了解”。有教师坦言,自己“有时感觉比较困惑和痛苦,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最新信息没有多少阅读和研究。”不过,教师的一个趋同的看法是,“指导学生论文的过程中,也迫使自己将专业信息进行了梳理和更新,以求在辅导学生选题中拿出合理的建议。”(2)教师应“授之以渔”,教会方法。教师从一个教学实践者成长为教学研究者,其行动研究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要素之一。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常常表现为:教师能够理解并接受教学改革,有科研的敏感性,勤于更新专业知识,主动整合、建构自己的教研体系。一个惯于反思学习的教师,在指导、影响学生的时候,才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研究乐趣,带动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营造其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教师只有自己的研究经验丰富,在对学生论文方法论层面的指导上,才能“授之以渔”,教会学习者自主地研究学习,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任务。英语专业学生论文中,理论研读和实证研究方法,是两块相对薄弱的地方,需要教师的积极介入引导。比如,学生问卷数据表明,在45名选题方向为语言学和教学法的学生中,有31人(约占68.9%)在自己的实证研究中大胆使用了问卷、访谈和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上述这些方法指导过程中,教师介入的充分程度是极为重要的,问卷反应出了存在的问题:学生尝试的实证研究方法中,有的导师仅仅给予简单的建议(68.1%),有的没有参与问卷、访谈等问题的设计(78.8%),更多的教师不曾协助过学生的问卷或访谈的试验(95.6%)等,令学生处于一种盲目的摸索实践中,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的技术支持、精神鼓励和手把手的帮助。对此,有的教师认为,“自身的科研实践本身还有些盲目,意识也淡漠,对研究素材缺乏敏感性”;很多文学、翻译等专业教师轻视教学实践的研究,认为“文学与翻译的研究不需要实证数据”,严重地脱离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走入了科研的误区;还有一些教师在观念上只强调外语的工具性,对提高科研能力有抵触情绪,“又要备课、又要批改试卷、又要指导论文,科研简直成了把骆驼压死的那最后一根稻草了。”这些问题,也带动了教师的反思,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带动学生进行了相关子课题的探索(教师访谈);有的教师尝试了开设博客(blog)或利用BBS的网络方式,建立与学生论文指导的紧密联系,与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科研成果。就笔者自身的经历而言,教授论文写作课、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以学生论文写作为研究资源,就地取材,既进行了教学反思,也有反思后的研究学习,是有很多受益的。这个研究过程本身,就是在实践一种研究方法:研究从教学实践中来,到学生中去。超级秘书网

4.3从论文剽窃与论文批改反观教师的管理素养教师的管理素养,最能表现教师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通常体现为教师介入中合理的“禁令性干预”。普遍的看法是,高校外语教育对学术规范的教育缺乏重视,学生撰写论文的技术规范和道德意识都很薄弱。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常常表现出怠工、糊弄、屡教不“改”、抄袭等破坏性学习行为。这些是导致学生论文质量多年来只见努力、不见起色的原因之一。管还是不管,这是个问题。论文写作中,学生较为严重的破坏性学习行为是学术剽窃。学生惯常使用的剽窃模式有:观点剽窃,伪引式剽窃,以及组合式剽窃。在网络信息时代,这些剽窃形式很难辨别,在教师的问卷中,约31.9%的教师对鉴别学生论文违规剽窃表示头痛,结果如访谈教师所言:“非常无奈!有时,只要学生能较为合理的引用、改写,也就放任他们了。”论文批改是一项繁琐的任务。教师们疲于奔命、夜以继日地修改学生的论文,并及时给学生以修改意见。教师问卷数据显示,论文批改大多集中于如下问题上:改正语法错误(87.2%)、指出规范格式问题(78.6%)、建议修改论文框架结构(47.1%)、指出引文出处不明(61.3%)等。由于学生大量依靠网络灰色资源(greyliterature),造成鉴别是否抄袭比较困难。而且,如此巨大的修改任务,结果却令教师束手无策,“学生拿到反馈意见,只是简单做做替换、改写、调整,就返还给我们。”一位受访的老教师说:“论文指导中普遍地存在着的现象有两种:要么对学生放任自流,要么为学生提供保姆式服务。”有些学生的论文就这样蒙混过关了。论文剽窃和论文批改中的问题,其实也是教师的管理素养问题。要不要管?如果不管,疏于对学生实行合理的“禁令性干预”,没有积极地纠正、引导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是一味地顺从、妥协,就会造成论文管理上的漏洞,也直接导致论文质量的问题,甚至形成一种放纵的风气,在学生中届届相传。

一年一度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辐射面很广,涉及整个高年级师生集体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学生而言,论文写作是一次学术研究的模拟和实战演习,对指导教师而言,也是反思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一次实践。5.结论与启示本研究是教师职业发展问题中的一个个案分析,旨在通过论文指导过程,提出教师职业素养中存在的问题,其意义在于最终发掘出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英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默默地分担着高校扩招后师资不足的隐忧,作为常规的教学活动之一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热情,一个融“知识之源、德行榜样、思想开明学者”等素养于一身的师长,将影响学习者未来的成长和学习;(2)科研素养是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深化学术研究的能力,以研促教,将带动学生完成一次“发现、探究之旅”的体验;(3)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大纲和评估体系等与管理机制存在着诸多矛盾,教师的管理素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笔者发现,教师职业素养与其职业发展需求是成正比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英语教师大多反思学习能力强,自我发展意识紧迫———这与吴一安、周燕(2005)等关于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发现相吻合。研究表明,针对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坐而论道”不足以解决问题,只有切实地健全教师学习和教师发展的机制,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根本上避免因教师的职业倦怠、焦虑而导致的职业素养问题。

语言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1.引言

学术论文写作,讲究立论新颖、证据确凿,注重论证与分析的严谨,讲求内容布局条理清楚,是典型注重“学思结合”的教学实践,重在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能力(戴炜栋王雪梅,2006)。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广受诟病。多数研究发现,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教育部,2004)的硬性要求,迄今在实践中尚未看到积极的效果。(穆凤英,2001;孙文抗,2004)纵观近年来国内关于毕业论文的研究文献(王崇义,2004;张奕王健,2005等),除了探讨论文规范、论文指导的教学管理之外,大多着眼于写作质量和结果,力图从学生身上找到症结的原因,而缺乏针对教师层面因素的探讨与研究。笔者以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为载体,着眼于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的教师介入行为,对所反应出的教师职业素养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关注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其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

2.文献研究

2.1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关系研究外语教学,教师研究是关键。教师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发展意识和需求的外在行为表现,其内在驱动力则来自教师的自我发展认知,这也是影响教师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和著述中,教师职业素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素养要求有了更为具体的补充和提升。比如,陆谷孙(2003)将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细化为plethoraofmethods(兼收并蓄)、wide2awakeness(知识更新)、masterfulness(管理能力)等具体能力要求;这些素养在现代教学模式下,也可以被诠释为教师对教育理论学习的关注、对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戴曼纯张希春,2004);或者具体地表现为“敬业、认真、责任心强;真心喜欢、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思考/反思”(吴一安,2005)等职业态度;在强调教师爱岗敬业、专业知识渊博、综合能力强的基础上,“教学+科研型外语教师”(戴炜栋王雪梅,2006),将成为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

此外,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义发展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外语学习方法的向导,外语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这些都进一步对教师的师德风范、教学活动的管理能力和教师的反思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毋庸置疑,面对越来越高的职业要求,教师自主学习和发展将成为其日常教学工作之外的重心所在。然而,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要求的同时,高校外语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多能化,教学目标和方法的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不尽完善,以及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对教师要求更高等,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带给教师更多的职业焦虑。我国英语教师数量庞大,培训途径、资源和经费都很有限,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需求受到制约。

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束定芳,2004:304-305;周燕,2005:206-210),外语师资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问题、教师待遇过低问题、工作量过大而科研薄弱问题、缺少进修与培训机会问题等。教师纵然有着正确的“学习观与发展观”(吴一安,2005),其“自我发展”的需求因缺少具体的、长效机制和实施措施而变得望尘莫及(周燕,2005)。即便是刚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0)中所提及的师训目标———“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也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机制建设之中,才能看得到实际的意义。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有促进意义的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机制,教学行为中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就会差强人意。教师生涯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有积极的、支援性的,也有消极的、干预性的,后者则阻碍、抑制甚至会中断教师的认知发展、生涯发展与动机发展(Glatthorn,1995),这是教师教育中值得研究者持续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的机制尚待完善,教师处境艰难,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职业发展和需求之间的种种矛盾,教师的自我发展无条件达成、或受太多条件制约,也就妄谈外语教育的整体进步,毕竟,“把握着改革关键的是教师而不是别人”。(Stenhouse,1985)2.2教师介入“教师介入”(TeacherInvolvement)作为外语教师职业素养在论文指导过程中的最直接体现,其充分与否检验着教师的职业观。“教师介入”一词,涵盖的研究范围很广,通常介入的载体有校务管理、课程改革、学生学习实践等。在教学研究中,介入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而教师介入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中的学生介入程度。介入具体有两个组成部分:行为介入和情感介入(behavioralcomponent,emotionalcomponent)(Skinner&Belmont,1993)。

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对教师介入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教师应亲自参与学生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通过活动向学生介绍经验,参与学生活动设计和指标设定,建立并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将活动反思用以改善教学,以及关注学生发展的连续性等。研究发现:教师介入的程度和频度对学习者的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就教师介入与促成作用的关系而言,教师介入得越充分,越能理解并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接受、评价学生的观点,鼓励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与学习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变化持接纳、无偏见的积极态度,并以富有创新和变革的精神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Schmidt,Finch&Moore,1997)教师介入从行为方式上分为“积极性引导”和“禁令性干预”(江庆心,2006)。前者强调教师针对学习者的困难主动地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给予鼓励和奖赏的指导性建议;后者属于“消极”介入方式,表现为教师适时介入于学习者表现为怠惰、盲目和固执的态度,以及破坏性的学习行为中,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和制止。“禁令性干预”通常必须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在必要而合理的时机,以协调、引导学生回归正常学习为目的。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合理有效的介入有着主、客观上的需求,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真正地充当了知识的权威、学习的榜样、思想开明的朋友,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亲近,教师的建议和指导才能充分为学生所接受。(吴一安,2005)

3.本研究概述

3.1研究问题笔者以论文指导教师同时也是研究者的身份,从分析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入手,基于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师介入的理论支撑,旨在回答两个问题:1.在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介入是否充分?2.英语教师的哪些职业素养对学生写作产生了影响?

3.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学生问卷、教师微型问卷、教师访谈的研究方法,学生问卷发放178份,实收回150份;教师微型问卷47份;接受访谈的教师为10人。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侧重于定性的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理论讨论和质的分析。学生问卷由四个部分组成:论文写作中的写作困难、知识载重、教师作用,以及两个开放式问题。教师微型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1)关于教师职业素养的多项选择题

(2)两个开放式问题:①“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有提高的空间?”②“有哪些问题您觉得值得进行反思?请各举一例,并说明对自己的意义。”教师访谈题目与问卷大致相仿,旨在补充信息,10名教师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语言为汉语,平均长度为25分钟。3.3研究对象受调查对象为某大学英语专业师生。被调查的学生占该校英语学院全年学生总数52%。教师问卷中,女教师比例高达89.4%,教龄在5至15年之间的教师约占76.6%,绝大多数教师(89.4%)拥有硕士学位,处于讲师职称阶段的中青年教师比例为59.6%。从这一组调查数字观察:这是一群正处于“合格的实践者—熟练的实践者”(Tsui,2003)动态成长中的教师,其职业素养既具有代表性,也具有普遍的研究意义。

4.调查结果与讨论

笔者从论文选题、准备书单、搜集资料、编制提纲,到撰写论文等环节的行为分析入手,将学生论文写作的问题大体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技术(technical)层面,即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主题性(thematic)层面,即论文的主旨和选题的切入点;第三个层面是方法论(methodo2logical)层面,即选题后该用何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其中,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是学生困惑较多的环节,也是需要教师倾心指导的部分,基本可以检验出教师介入的程度和频度是否充分,也可以检验出其职业素养是否存在缺失的问题。

4.1从师生的学术交流反观教师的师德素养外语教师的师德素养,往往表现为对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吴一安,2005:5),在指导论文写作这一教学行为上,教师的时间投入、认真态度和责任心对学生影响很大。首先是教师介入是否充分的问题。在笔者所调研的学校,论文指导为导师负责制,师生交流时间、次数都有专门的量化规定,规定要求师生的学术交流不少于8次;印制了“学生指导”手册为监督手段,要求学生对师生交流进行详细描述性文字记录,并请教师签字。对此,学生问卷中,对导师面对面的指导,认为存在如下问题:见面次数较少(56.4%)、交流时间短(67.5%)、双方事先准备不充分(54.3%);此外,学生指出面谈中老师缺乏情感鼓励(87.7%),以及缺乏任务的认真检查和布置(47.2%)。数据表明,实际发生的师生交流次数并不达标,教师的积极引导性介入不够充分,学生所需要的指导、评价,甚至鼓励无法实现。其次是师生合作是否有效的问题。在回答“是选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还是其他”这一问题时,约44.7%受调查的学生选择“生生合作”,远远高于占24%的“师生合作”,如果将选择独立作战的学生(31.3%)因素考虑在内,数据暴露出实际学生论文写作脱离教师指导的严重程度。受访谈的教师对此做出解释:“毕业论文开始较早,大约每年11月份左右,但学生大多忙着自己的事情,很难见面,真正的论文指导集中在三月中的一两周内,时间很急。”教师问卷中,教师的周课时数在14学时/周以上的约占87.2%,有些年轻教师的周课时数高达18学时/周,教师们“单位上班很远,每天都是赶着班车上下班,课程很满,与学生约定时间很困难,通常都是下班后,晚上回家后通过电话或邮件与学生联络。”但这不等同与学生无序或盲目的学习状态;相反,学生对教师介入是有多元需求的,比如,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帮助他们认识学习任务的意义、产生胜任感、确立目的、控制自身学习行为、寻求挑战、认识变化等。(Williams&Burden,1997)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教师的哪些特点会带给学生良性的影响。笔者对论文获得“良好”和“优秀”的学生进行了访谈,请他们对自己的指导教师进行概括性的评价。结果,学生喜欢的指导教师普遍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风趣、热情、善于发现别人优点、乐于给与肯定、懂得尊重”,认为“人人都希望有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喜欢在鼓励中进步。这样的教师言语带有热情和激励,比较让人容易亲近和接受。”对于表情严肃的教师,学生认为“交流中比较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

教师的投入(时间、精力)和责任感(态度),是教师自身魅力的一种体现和彰显,也许更能鼓舞并影响学生,激发出他们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4.2从学生论文选题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反观教师的科研素养笔者认为教师的科研素养体现为教师的两方面能力:专业信息更新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这两点在学生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的教师介入指导中尤为明显。(1)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信息之源”。专业信息素养(In2formationLiteracyofExpertise),这一提法,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素质的升级要求。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应体现出教师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评判能力、信息与专业的整合能力,以及共建或共享信息资源的同事或师生的合作能力。现代的外语教育,单纯依赖教科书或几本参考书显然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学生毕业论文写作首先遭遇的往往就是选题问题,即论文的主旨和切入点。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选题有“过大、过泛、缺少创意、缺乏理论支撑”等毛病。笔者在研究中有了新的发现:英语专业的论文选题重复单一,但不乏突破、创新。笔者就该校2009年和2010年的论文选题进行了对照分析,比较突出地发现其中的变化:以往的问题在于:学生理论知识有限,造成论文选题重复单一。比如,调查中,翻译类论文选题重复率较高,含有“功能对等”或“奈达”字眼的论文分别为40篇(2009年)、21篇(2010年);文学类仍偏重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如《伟大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破灭的主题,《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简爱》中的爱情主题和女性主题等,由于“国内外评论界可能早有定论,而学生缺乏当代文论知识,找不到新的解读视角”。目前的现状是,如若没有教师理论上的分析和指导,对于一般本科生而言,要就这些作品的某一方面进行较为深入、有创意的探讨,是有相当难度的(王春徐彬,2007)。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引起了多数教师的重视,他们开始引导学生突破理论研究载体的局限性,出现了许多典籍之外的时尚作品研究(教师访谈)。

眼下流行的《老爸老妈浪漫史》、《越狱》、《疯狂主妇》、《宠儿》等影视剧、文学作品风靡校园,许多学生论文出现了将“旧酒(理论)”装入“新瓶”的尝试。访谈中教师认为,“提升学生兴趣是论文写作的保证,学生乐于分析,才有了自己的思考,甚至引发了其关于传统翻译理论、文论分析的质疑。”毋庸置疑的是,在学生论文选题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必须适时介入,合理而必要地“干预”学生选题的不可行问题,给予知识和理论上的梳理和引导(knowledge2navigator),谨防学生凭借个人兴趣从事研究,避免学生丧失信心。在ra2vas2Dukas(引自束定芳,2004:304-305)的调查结果中,富有经验的外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之源(sourceofexpertise)占46.4%,而作为建议之源(sourceofadvice)的占约53.5%,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评估者(evaluator),仅仅占10.7%。对比数据发现,许多论文指导教师一直在舍本逐末。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教师的理论引导、分析,带动着学生的积极思考;反之,学生的问题研究,也促使着教师反思和学习。在笔者的问卷数据中,约31.9%的英语教师对近年来本专业研究发展“一般了解”或“不太了解”。有教师坦言,自己“有时感觉比较困惑和痛苦,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最新信息没有多少阅读和研究。”不过,教师的一个趋同的看法是,“指导学生论文的过程中,也迫使自己将专业信息进行了梳理和更新,以求在辅导学生选题中拿出合理的建议。”(2)教师应“授之以渔”,教会方法。教师从一个教学实践者成长为教学研究者,其行动研究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要素之一。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常常表现为:教师能够理解并接受教学改革,有科研的敏感性,勤于更新专业知识,主动整合、建构自己的教研体系。一个惯于反思学习的教师,在指导、影响学生的时候,才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研究乐趣,带动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营造其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教师只有自己的研究经验丰富,在对学生论文方法论层面的指导上,才能“授之以渔”,教会学习者自主地研究学习,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任务。英语专业学生论文中,理论研读和实证研究方法,是两块相对薄弱的地方,需要教师的积极介入引导。比如,学生问卷数据表明,在45名选题方向为语言学和教学法的学生中,有31人(约占68.9%)在自己的实证研究中大胆使用了问卷、访谈和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上述这些方法指导过程中,教师介入的充分程度是极为重要的,问卷反应出了存在的问题:学生尝试的实证研究方法中,有的导师仅仅给予简单的建议(68.1%),有的没有参与问卷、访谈等问题的设计(78.8%),更多的教师不曾协助过学生的问卷或访谈的试验(95.6%)等,令学生处于一种盲目的摸索实践中,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的技术支持、精神鼓励和手把手的帮助。对此,有的教师认为,“自身的科研实践本身还有些盲目,意识也淡漠,对研究素材缺乏敏感性”;很多文学、翻译等专业教师轻视教学实践的研究,认为“文学与翻译的研究不需要实证数据”,严重地脱离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走入了科研的误区;还有一些教师在观念上只强调外语的工具性,对提高科研能力有抵触情绪,“又要备课、又要批改试卷、又要指导论文,科研简直成了把骆驼压死的那最后一根稻草了。”这些问题,也带动了教师的反思,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带动学生进行了相关子课题的探索(教师访谈);有的教师尝试了开设博客(blog)或利用BBS的网络方式,建立与学生论文指导的紧密联系,与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科研成果。就笔者自身的经历而言,教授论文写作课、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以学生论文写作为研究资源,就地取材,既进行了教学反思,也有反思后的研究学习,是有很多受益的。这个研究过程本身,就是在实践一种研究方法:研究从教学实践中来,到学生中去。

4.3从论文剽窃与论文批改反观教师的管理素养教师的管理素养,最能表现教师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通常体现为教师介入中合理的“禁令性干预”。普遍的看法是,高校外语教育对学术规范的教育缺乏重视,学生撰写论文的技术规范和道德意识都很薄弱。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常常表现出怠工、糊弄、屡教不“改”、抄袭等破坏性学习行为。这些是导致学生论文质量多年来只见努力、不见起色的原因之一。管还是不管,这是个问题。论文写作中,学生较为严重的破坏性学习行为是学术剽窃。学生惯常使用的剽窃模式有:观点剽窃,伪引式剽窃,以及组合式剽窃。在网络信息时代,这些剽窃形式很难辨别,在教师的问卷中,约31.9%的教师对鉴别学生论文违规剽窃表示头痛,结果如访谈教师所言:“非常无奈!有时,只要学生能较为合理的引用、改写,也就放任他们了。”论文批改是一项繁琐的任务。教师们疲于奔命、夜以继日地修改学生的论文,并及时给学生以修改意见。教师问卷数据显示,论文批改大多集中于如下问题上:改正语法错误(87.2%)、指出规范格式问题(78.6%)、建议修改论文框架结构(47.1%)、指出引文出处不明(61.3%)等。由于学生大量依靠网络灰色资源(greyliterature),造成鉴别是否抄袭比较困难。而且,如此巨大的修改任务,结果却令教师束手无策,“学生拿到反馈意见,只是简单做做替换、改写、调整,就返还给我们。”一位受访的老教师说:“论文指导中普遍地存在着的现象有两种:要么对学生放任自流,要么为学生提供保姆式服务。”有些学生的论文就这样蒙混过关了。论文剽窃和论文批改中的问题,其实也是教师的管理素养问题。要不要管?如果不管,疏于对学生实行合理的“禁令性干预”,没有积极地纠正、引导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是一味地顺从、妥协,就会造成论文管理上的漏洞,也直接导致论文质量的问题,甚至形成一种放纵的风气,在学生中届届相传。超级秘书网

一年一度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辐射面很广,涉及整个高年级师生集体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学生而言,论文写作是一次学术研究的模拟和实战演习,对指导教师而言,也是反思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一次实践。

5.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是教师职业发展问题中的一个个案分析,旨在通过论文指导过程,提出教师职业素养中存在的问题,其意义在于最终发掘出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高校英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默默地分担着高校扩招后师资不足的隐忧,作为常规的教学活动之一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热情,一个融“知识之源、德行榜样、思想开明学者”等素养于一身的师长,将影响学习者未来的成长和学习;

(2)科研素养是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深化学术研究的能力,以研促教,将带动学生完成一次“发现、探究之旅”的体验;

(3)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大纲和评估体系等与管理机制存在着诸多矛盾,教师的管理素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笔者发现,教师职业素养与其职业发展需求是成正比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英语教师大多反思学习能力强,自我发展意识紧迫———这与吴一安、周燕(2005)等关于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发现相吻合。研究表明,针对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坐而论道”不足以解决问题,只有切实地健全教师学习和教师发展的机制,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根本上避免因教师的职业倦怠、焦虑而导致的职业素养问题。

参考文献:

[1]Glatthorn,A.Teacherdevelopment[A].InChristine,E.D.Interna2tionalEncyclopediaof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Z].Ox2ford:ElsevierScienceLtd.,1995.

语言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期刊;编辑加工;编辑素养

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即将作者的创作,通过出版的手段,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播给读者。而稿件的编辑加工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步骤,也是编辑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编辑加工是在审稿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改进稿件的质量和提高期刊的水平有重要作用。而编辑素养决定着编辑加工的质量,故二者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现将医学期刊编辑加工和编辑素养的具体内容概述如下。

1编辑加工

1.1编辑加工的概念

编辑加工是从微观方面对文章进行全面的、细致的加工和整理[1-3]。编辑加工的本质,是提高稿件的价值,使稿件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符合出版要求。重点是从微观上检查、改进稿件,使其做到内容完善,逻辑严谨,体例规范。所谓的加工是指全面、深入地检查稿件的质量,包括文题是否相符,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改正错漏字句,核实引用文献,统一编写格式,使稿件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1.2编辑加工的范围

一是政治性、著作权和第三者权益的审查修改。包括著作权问题,肖像权问题以及涉及个人、企业或机构的其他权益问题。编辑在加工整理稿件时要充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编辑加工,既要防止随意删改原稿,又要注意“文责自负”式的不负责任。二是内容正确性的审查修改。包括概念错误,数据不准确,知识陈旧,以及公式、化学结构的差错,表格、图表差错等。编辑加工时注意稿件的创新性,尤其着眼于稿件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工艺[4-6]。对于是否刊用提出具体的意见,做到用之有理,退之有据。三是规范性审查修改。包括内容框架结构和表达形式,专业名词术语的规范,数字符号和标点符号的应用等。出版规范性的审查包括规范使用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的著录,章节标题的层级规范等。

1.3编辑加工的注意事项

编辑加工的首要任务是严把政治关,不能出现任何一点的政治性差错。对于稿件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对待,科学质疑,认真求证,对于有违科学原理和常识的地方要修改订正,以消除讹误,避免误导读者。一是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忌强加于人,可改可不改处不改。二是对待科学持谨慎态度,改必有据,忌无知妄为。三是编辑加工按照编校规范进行,忌滥施刀斧。四是认真细致,正确使用改稿符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错误。

1.4编辑加工的步骤

准备工作:检查稿件是否符合各项审定手续,阅读并核实修改意见,若作者修改意见不完善,应进行协调处理。通读工作:至少要通读一遍全文,掌握稿件内容和结构布局,图表安排等,对需要修改的地方做好标记。精读并细加工:逐字逐句斟酌稿件,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加工。数字、标点符号、剂量单位的使用符合规范,前后一致。编辑加工后的稿件应达到“齐、清、定”的要求。“齐”是指稿件的各个部分齐全,没有缺漏。“清”是指稿面清楚,包括字迹清楚,标记清楚等。“定”是指所发稿件必须是定稿。

2编辑素养

编辑的素养,包括编辑的知识与技能、心理素质、工作经验和态度等方面,是编辑在从事出版工作时具备的知识和修养[7-8]。要求编辑不仅要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还要有很强的学术修养。

2.1政治素养

编辑的政治素养,是指在从事编辑活动中由编辑内在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决定,从而使编辑工作具备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等一系列素质能力的总和。包括坚持政治原则、明确编辑职责、增强政治敏感性、提高辨别能力。具体体现在编辑出版工作中为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和办刊宗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医学期刊编辑应当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鉴别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准确地分辨出伪科学与真科学的不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引导舆论的能力。

2.2职业素养

编辑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其特点决定编辑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职业素养,及其他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及学术洞察力等方方面面的能力。《道德经》有云:“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没有良好的审稿能力和编辑加工能力,是不可能提出好选题的,更不可能是一名好编辑。编校质量是对一名合格的医学期刊编辑的基本要求。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都是期刊出版编辑的看家本领。从编辑学的角度出发,对稿件进行深加工,在编校工作中严格落实“三审三校一读”制。医学期刊的编辑应通过岗位培训,学术交流活动及自学等,及时更新编校知识,学习期刊编排的最新标准规范,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2.3文化素养

医学期刊编辑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来进行工作的,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核心,无论审稿、改稿还是校稿,都与语言文字有关,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具备良好的文字编辑能力,深厚的文字功底。医学论文中专业术语和英文缩写较多,图、表、符号使用频繁,标注复杂,医学论文一般篇幅较长,少则数千字,多则上万字,而在论文的写作方面,讲究层次清晰,布局合理,逻辑严谨,这就对编辑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以及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容量,编辑才能保持追踪和探索学术热点问题的敏锐性,使期刊发展跟上学术研究不断多元化的趋势,保持期刊的生命力[9-10]。

2.4创新能力

医学期刊的编辑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开拓性的勇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不仅局限于当前直接接触到的,而且能更多地进行间接的判断和推理,并有预见性。尤其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信息增长空前加速,期刊编辑工作中要具有创新意识,善于思考,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大胆探索,不囿于重复性的工作,关注自身领域的前沿动态,与作者、读者保持良好的互动,深入了解专业医学创新行情,积极发现医学创新成果,推动医学创新发展。

3小结

随着现代医学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学科之间的互相交叉,相互渗透,新学科的产生,以及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医学期刊编辑工作日益受到挑战。医学期刊编辑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经常浏览同类学术期刊,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国内优秀的学术会议,经常与编委专家以及作者进行沟通交流,多方面扩充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具备独特的文化素养和高水准的职业能力,才能在编辑加工整理工作中得心应手,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张岩,齐蕊,赵文慧,等.医学期刊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及建议[J].白求恩医学杂志,2020,18(2):176-178.

[2]王娜娜,王国品.医学论文常见问题及编辑加工分析[J].中国报业,2019(18):82-83.

[3]王俐颖,黄才胜.医学论文在编辑环节常见退修原因分析与建议[J].采写编,2019(1):140-142.

[4]姚丽.学术期刊退修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学理论,2017(12):183-184.

[5]陈唯真,粟晓黎.从优质文章特性谈科技论文的编辑加工[J].编辑学报,2017,29(2):135-138.

[6]马晓敏.新形势下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名家名作,2019(8):82-83.

[7]林雪怡.医学期刊素养的提高[J].传媒论坛,2019,2(8):55.

[8]屠强.试论新形势下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新闻研究导刊,2017,8(5):241-242.

[9]于晓文.新形势下文字编辑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探讨[J].新一代:理论版,2019(1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