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语课程论文

英语课程论文范文精选

英语课程论文

英语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及相互照搬一直是阻碍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一大痼疾。因此,了解和分析商务英语专业的社会发展需求,正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修正培养模式,认真研究已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认识当今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课程设置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契机。

商务英语教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由于沿海各大城市乃至内陆地区对外经贸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会英语、懂商务的人才提供了客观需求,推动了商英教学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应时而起,纷纷设立商务英语课程或专业。20世纪90年代,商务英语教学进人全面发展阶段,开设的范围扩大,形式变得多样,由原来有商务基础优势的院校扩展到职业院校、私立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教学内容也随之拓宽。在生源争夺战中,为吸引优质考生报考本院校,存在不顾本校师资及硬件设备欠缺的情况下,便增加诸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营销英语、单证与报关、旅游英语、饭店英语等所谓热门课程的现象。进人21世纪,商务英语的发展进人积极提升阶段,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学术层次开始提高,教学者不只停留在教书阶段,而是开始审视教学模式、总结教学方法,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见解并总结经验编写新教材与此同时,商务英语教学在提升中继续发展,课程设置者和管理者开始根据社会需求关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规范商务英语教学,加强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支持推动了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为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提供了发展动力。

一、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目前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有两种:一是应聘者进人单位后能独立处理进出口报关、涉外文秘、涉外营销等业务;二是以前有过相关L作经验的人才。社会对英语教育或英语文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很低,而多达60%的英语类人才需求是针对诸如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外语+专业)的关于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也有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急需人才的涉外岗位中,外贸业务员占40%,涉外文秘占20%最重视的岗位索质为职业道德(占80%),然后是发展潜能(占20%)。最重视的职业技能为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和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知识。这表明,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意设置文秘课程、礼仪课程、职业道德课程和与外贸相关的业务技能等课程。毛忠霞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市场对营销方面人才的需求占60%,这表明用人单位对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熟悉市场营销业务,具备推销的技能和策略,具有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按需求比例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而目前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大多设置较多的语言基础课程,使得学生在专业技能及实务方面的知识捉襟见肘,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相关专家们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多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了很多调整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_L的修改意见。

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的方式。高校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所以高校教育应突出服务经济、讲究教学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科技成果的应用性等一系列与生产有关的教育特色。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可分解为: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业务能力、综合能力(即英语素质、商务素质和综合素质)。英语素质包括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商务素质包括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综合素质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计算机应用、办公室事务等。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给出比较形象的“宽、厚、活三维能力”模式说法。“宽”是宽基础能力,即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英语与商务专业知识基础和人文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以适应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厚”是厚专业能力,即拓宽专业口径,不断加大经贸、金融、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浸泡式”教学或“双语”教学的力度和范围,从而突出了该专业“英语+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活”在于增强适应未来岗位的柔性化特征,加大专业选修课的门数,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专业,如金融、保险、工商管理、经贸等开设的辅修课程。课程教学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根据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调整专业选修课,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根据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合理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综合实践教学,保证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从而适应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为了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就需要相关高校在课程设置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解决好目前存在的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三、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相关学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各地开办的商务英语课程差别很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英语十商务知识”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里加少量的商务英语课程,如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学生完成了英语专业课程,但商科专业知识笼统、零散、缺乏系统的体系,仅能了解某些概念和进行部分具体操作,从事商务工作的能力不足。第二种是“商务英语”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如商务谈判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单证实务英语等,课程的系统性增强。但是此种课程设置的核心是英语,学生对于商务知识因基础不好,没有相关经验,直接用英语来接受商务知识,听课过程中难度很大;绝大部分教师是英语教师,能说清英语,但不一定能用英语讲清楚商务,结果是学生接受和掌握得不太好。第三种是“英语十汉语商科课程”模式。即在英语基础课程之外列出汉语商科课程,聘请商务专业的教师授课,学生可以学到较为系统的商科知识。但由于基础英语是英美人生活背景下的英语,英语和商务知识没有经过在商务背景下的磨合,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第四种是“英语十商科专业方向(英语)”模式。与模式一、模式二不同,为了增加商科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开出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要么是国际贸易,要么是国际金融等,而不是笼统的商务课程,师资是能够使用英语操作的商科专业教师,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商科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实质是全英双专业课程。与模式三不同,商科课程与国际接轨,同时增加英语浸泡量。由于此种模式要兼顾基础英语和商务两种专业体系,同时还要在商务背景下锤炼商务英语,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很重,商科课程也不易深化。

审视这四种模式,会发现:一是四种模式都各有缺点。模式一比较陈旧,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模式二比较前卫,目前国内具备这种师资的院校较少,不具有广泛性;模式三中英语和商务知识各自为政,不相融合;模式四体系较为庞大,处理不好英语和商务方向的关系,会造成重点不突出,商务知识得不到深化。二是课程设置在执行人才培养目标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缺陷。

2.当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四个缺陷0(1)课程的局限性和不系统性。课程设置者或者局限于基础英语的设置,认为学生英语基础不好,需要在基础英语方面补课,因而需要少设商务方面的课程,其结果是学生在升学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因为这种局限性加之专科学生的学制较短,课时有限,所学商务知识不够系统,毕业后可塑性和竞争能力不强。(2)课程的残缺性和重复性。层次较高的商务英语课程,因课时所限,缺乏前期相应的知识储备做基础,学生对英语授课的接受存在困难,根本达不到商务英语课程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各课程界限模糊,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信用证部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和单证与报关都有讲述。(3)课程设置不是基于社会需求,而是基于本校的历史、基础或教师资源。这样会出现同称商务英语,有的学校侧重于外贸,有的学校侧重于国际经济法,有的侧重于金融等。(4)专业实训在摸索中无所适从。实训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很大一部分院校在实训项目的内容选择及实施办法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

四、针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需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决策者在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以往的课程设置内容和现有的教师情况,对社会需求进行全面调查的较少。许多课程设置者为了省事而又能快速地完成任务,往往照抄以前或者别校课程设置的模本。真正的课程设置是一件艰辛的工作,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问题和关系:

1.配备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课程设置团队,明确分工,相互合作。主要的工作有:收集整理近两三年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工作方向;走访、调查和网上收集当年商务英语专业招聘单位的需求情况和预测需求发展趋势;整理数据,分析研究数据得出社会需求情况;借鉴前沿研究成果、本校和别校课程设置内容;进行新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2.处理好社会需求和课程体系完整性之间的关系。课程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建立突出高校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会减少对学生具体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过于突出某一具体专业知识或技能也可能破坏学科的完整性。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学生不可能全面掌握。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很难培养出具体的实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学科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市场所需求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确定公共课模块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专业基础课模块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专业技能课模块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技能;专业选修课模块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实训模块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英语、商务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实现“零”对接。这种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框架既突出了社会需求导向,又兼顾了对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英语语言素质、商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3.处理好英语基本技能与商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商务英语教学,既要培养普通英语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技能,又要传授商务知识和技能,涉及贸易、管理、法律、金融、会计等众多方面。

长期以来,课程设置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分歧,部分人认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必须用大量的时间来学好基础英语,持此种观点设计出来的商务课程往往是上面所提到的第一种模式,即“英语+商务知识”模式,基础英语课时占绝对优势,听、说、读、写、译体系完整,科目清晰,但商务知识零散而不系统;另外部分课程设置者认为,语言训练应贯穿于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通过模拟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寻找交易伙伴,进行交易谈判,撰写往来信函,将商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人低年级语言技能课的教学中,同时适当地介绍商务专业词汇、术语及商务英语表达方式的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课占相当大比重外,还有许多人文学科的内容,而商务专业课比例偏低。建议商务英语专业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并可考虑将低年级的“基础英语”课程以商务专业词汇+语言知识技能培训代替,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商务知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超级秘书网

英语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成人医学继续学历教育。北京地区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是成人高等教育本科(非外语专业)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考试结果是能否授予成人本科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北京市自1991年实施此项考试以来,此项考试对学生申请学位,保证学位质量,促进成人高等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成人高等学校师生的普遍重视。考生人数逐年递增,为适应形势需要,北京市教委组织有关专家对考试大纲进行重新修订,增加了新的题型。同时决定此项考试由以前的一年一次改为一年两次,鉴于此,高校成人英语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

从年龄上他们已经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发音辨音都不如少儿灵敏,成人英语学习也不具备良好的语言环境,另外他们工作繁忙、上课学习、回家复习的时间很有限、英语基础薄弱、方法不得当等等都阻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进程。成人英语教学面对的一个问题,学生们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的学习目标也不一样,其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希望通过学习仅仅获得毕业文凭即可;第二类学生希望努力学习,通过英语三级考试,获得本科学位证书;第三类学生希望在得到本科学位证书后,在医学专业上继续深造提升水平。为了更好地满足成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需求,更好的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首都医科大学应用语言学系对所承担的医学成人本科英语课程在原有教学大纲、教学性质与任务、学时数目、考核性质等均不改变的前提下,对英语课程进行分层次性的教学,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考核过程及考核结果、教材及材料等进行改革,把现代技术的高科技充分运用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我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英语课程教学层次的划分

我系按照学生的不同专业设置(包括临床、药学、护理等专业),以及学生不同需求为目标,推行英语课程教学分层次进行:基准课程教学层次、学位英语教学层次、专业英语教学层次。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可自主选择任一层次的课程学习。

3.1基准课程教学层次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成人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其课程属于基本阶段英语课程。3.2学位英语教学层次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医学成人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在达到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及应试能力,顺利通过成人学位英语三级考试,并尽可能取得良好成绩。其课程属于提高阶段英语课程。

3.3专业英语教学层次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今后从事医学领域相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将有利于其实际工作,也为选择该课程的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或攻读硕士研究生打下基础。该课程属于拓展阶段英语课程。

4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

医学成人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一定的英汉互译能力和初步的听力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为此,成人学位英语三级考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重点是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熟练程度。这里重点讨论学位英语教学层次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实行传统的面授教学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模式。即在校的面授课程和计算机上的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面授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学时,面授课程应引导学生了解语言内容,综合语言功能,把讲解词句、结构难点以及英语三级学位辅导内容等语言形式放在面授课程的重要位置上,并把三级考试的相关内容渗透在每次在学校里面授课的内容当中,以便让学生能够抓住并掌握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动因素,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分析,从他们的思想及语言表达中抓住信息反馈点,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薄弱点并做进一步的加强。在课堂上无论从课文的朗读到词语的讲解,尽量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锻炼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尽快提升他们的英语能力和水平。网络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操练,也是面授课堂学习的进一步延伸。每学期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网络课程训练,其英语学习任务占英语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学时。网络学习内容对应教学大纲中的单元内容和三级水平考试内容,学生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并认真完成网上布置的单元作业,并且在网络上完成每一单元的测试题目,最终完成规定的网络学习任务。

5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5.1医学成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整理并制作出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求的大学英语完整课件,包括大学英语1~4册每课授课要点、语法结构、词汇用法、难句分析及精彩、优美、实用的句式等。以确保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即使授课教师发生改变,但授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及学生的运用仍能得到不间断的贯彻落实和执行。针对推行的医学成人专升本英语课程分层次教学,对所选用的教学材料进行调整。保留已选定的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以及郭杰克主编的《大学英语快速阅读》。

5.2扩充学生学习资料为了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资源进行网络学习,对教材及学位考试中所涉及到的全部语法要点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并配合以相关支撑的大量配套练习题目,如:词汇(介、副词,词组的固定搭配,三级必备词汇)选择、完形填空、挑错、阅读理解、翻译(中、英互译)。收集汇总了近十年的英语三级学位考试真题,并配有相关分析讲解及参考答案,自行组卷整套三级题目或模拟试卷供学生学习练习使用。

5.3配套的三级考试辅导教材为了满足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参加英语三级学位考试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三级英语学位考试,应用语言学系增加了校内教材,即《北京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位英语统一考试辅导用书》,作为配套的英语三级考试辅导教材。书中涵盖了三级考试中所要求掌握的全部语法点并配有大量的对应练习题目,供学生复习时参考使用。其中包括名词与主谓一致;常用时态;被动语态;动词的非谓语形式;虚拟语气;强调句;倒装句;附加疑问句;情态动词;各种从句(主、宾、表、定、状、同位语从句);介词搭配等。此教材先在学校课堂面授教学中进行使用,待使用成熟后再正式出版发行。

6结束语

英语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包括英语在内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实验教材,已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使用。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生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增强跨文化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音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来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体,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5.建立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英语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为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使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课程标准在继承原来教学大纲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英语课程的结构

为帮助广大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标准和现行英语教学大纲的关系与异同,现就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作如下比较。

1.课程标准的总体架构更加完整、科学新的课程目标主体内容共有四个部分,并附录了七项具体内容。在第一部分“前言”中,课程标准全面论述了中小学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的设计思路。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着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旨在体现英语课程的连续性、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为具体目标。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规定了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标准,分别从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级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四部分是关于课程实施的建议,它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体现了课程标准结构的完整性。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语音项目表、语法项目表、功能意念项目表、话题项目表、技能教学参考表以及课堂教学用语和词汇表。与课程标准相比,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虽然也有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和内容附录等,但大纲对中小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没有明确的定位;教学目标与要求部分只有笼统的二级标准(一级为较低标准,二级为较高标准),缺乏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要求和必要的课程弹性要求。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只有短短的几句话,缺乏具体内容目标和可操作的行为描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方面均没有涉及,更没有具体的内容要求。大纲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提出了几个教育方面的观念,没有可操作层面上的方法建议,更没有教学案例可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大纲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没提出任何建议。大纲的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语言描述使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在使用大纲时感到难以把握,人们往往觉得大纲真正有作用的仅是一个词汇表。

2.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性质的定位更全面、准确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英语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英语课程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个性和素质的发展上;英语课程的价值也不仅仅是体现为学习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体现为现代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英语课程也不再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技能,而且还要通过语言技能的学习过程来磨砺学习者的意志,陶冶其情操,拓宽其视野,丰富其生活的经历,开发其思维的能力,发展其个性和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价值的描述比大纲中的英语“工具论”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它对英语学科价值的准确定位必将给广大中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以全新的视野。

3.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明确、具体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大纲的目标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承续关系是十分清楚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不同之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大纲关注的重点是英语的知识与技能,追求的是学会使用英语这个结果,而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体验;大纲关注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课程标准更强调语言习得和学生的自主发展。二是课程标准将学生情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把“兴趣”、“自信心”、“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等个体情感范畴的东西放到了中小学英语课程目标的最为突出的地位。学生倾情参与不再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佐料,而是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的教学目标。三是课程标准的叙述方式更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它要求在教学中激发、培养和帮助学生,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教导和灌输。

4.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更符合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设计的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目标,以学生的语言知识、语音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为二级目标,并分九个级别对课程目标进行总体描述。各个级别的描述均以学生能做什么为叙述方式,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要求全面而又具体,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可直接作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测试评估的依据。而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只分为两级,一级目标为高中毕业的较低要求,二级目标为较高要求。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的教学内容要求是相同的,而只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文字表述比较模糊笼统,大多是原则性的话语,操作性不够强。

5.课程标准规定的语言知识目标有大幅度的提高课程标准对各个级别的英语知识目标按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五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纳入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其中的知识目标实际上是将大纲中规定的很大一部分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仅就词汇量一项来说就比大纲的要求提高了好几个层次。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初中毕业需学会使用的词汇是83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词语230个左右,而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增加了近一倍。高中阶段,大纲规定要学会的词汇量是1940个,词组450个,而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八级水平)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增加的词汇有1060个。课程标准对英语语音的要求除了要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外,还增加了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了解和表达隐含的意图与态度以及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或简单句。课程标准中对功能、话题的系统的目标要求是大纲中所没有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分二、五、八级做出了明确规定,体现了素质教育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给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师和考试评估人员提供了准确明了的依据。

6.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更具可操作性

(1)教学建议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标准在其教学建议中改变了以往英语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它不再将英语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英语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的不确定性,认识到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能够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应用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新的知识技能观,课程标准超越了以往的知识技能取向,使英语知识技能的获取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真正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即对知识技能的反思与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通过知识技能而构建出个性意义)三者统一起来了。

(2)评价建议追求主体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课程标准认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各个级别的评价应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有效监控。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应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3)课程标准对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选择权留出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对教学资源尤其是教材的选择、取舍或调整具有适当的权利是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独创性从而形成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适合自己学生的内容和活动进行替换,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和活动步骤可以进行必要的扩展,对教材的顺序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方法,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及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和适当调整。总之,教材对教师来说不再是金料玉律,不能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超级秘书网

三、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标准是由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三个部分的关系不是分割开来分段实施,而是自始至终都在互相影响,相互依存,交叉进行。课程实施是课程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没有实施,课程标准就毫无存在的价值。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核心环节。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并建议和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并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要对“任务型”教学途径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

1.“任务型”教学:“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的教学法,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广为采用。“任务型”教学强调以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必须有思考过程(thinkingprocess),也就是说,学生首先要考虑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如何学会某种语言形式。“任务型”教学所谋求的教学效果不单单是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任务活动中机械地学习语言,获得语言技能,而是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完善其内在的语言学习机制,实现任务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调整情感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t;2.任务类型: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信息差型的任务活动(information-gaptask)、推理差型的任务活动(reasoning-gaptask)和见解差型的任务活动(opinion-gaptask)。三种类型的任务活动的内涵分别是:(1)信息差任务活动:要求学生通过目的语(要求掌握的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2)推理差任务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知的信息进行推理、概括或演绎获取所需要的信息。(3)见解差任务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某种特定的情境或话题辨别和表达个人的情感(爱好、感受或态度等)。

3.“任务型”教学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pre-task(前期活动)、task(中期活动)和post-task(后期活动)。pre-task阶段又分description(解说任务)和preparation(准备活动)两步,这在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description是指教师向学生讲解任务情境,展示任务。preparation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或学生自己(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进行有关准备。这一步教学要求教师给学生以指导,如给出例子或做一些示范,目的是帮助学生排除完成任务的障碍。task阶段即完成任务阶段,一般是由学生个人完成。post-task是学生根据要求通过各种语言活动(说、写、读、做、扮演角色等)展示所完成的任务。

4.“任务型”教学案例:案例1活动目的:学习和运用有关介绍自己的英语单词,利用表格介绍自己。适合级别:3级教学过程:1.教师事先准备小卡片(表格)、大卡片(表格)。活动时每人一个小卡片、每小组一个大卡片。2.把单词school、Korean、Chinese、reading、singing、dancing、football、music、watchingTV、number(one~twenty)分别写在一个小卡片上,做成若干套。做活动时每小组一套。3.借助表格向学生呈现上述单词。要求学生做到:(1)根据表格要求填写自己的情况;(2)根据填写内容能说出自己的情况。4.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个人发一个小卡片(表格),每个组发一套单词卡片。要求学生借助单词卡片填写表格,并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情况。

5.各小组在组内把介绍情况的部分内容统计出来,填写在大卡片上。6.在黑板上设计一个大的情况统计表。通过问答形式汇总各小组学生情况。评述: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和统计,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锻炼口头、书面交流能力。案例2活动目的:学习和运用有关学校场所的英语单词,利用平面图介绍自己学校的各种场所。适合级别:1~2级教学过程:1.教师事先根据本学校各个场所的位置画一幅平面图(简图),但不标出场所的名称。把平面图复印若干份(活动时每小组一份)。2.把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artroom、musicroom、multimediaroom、library、languagelab做成2cm×3cm的小卡片(若干套)。活动时每小组发一套。3.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上述单词。要求学生做到:(1)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2)给出单词也能说出场所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认读,不要求拼写。4.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组发一张学校平面图和一套单词小卡片。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卡贴在平面图上。5.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比他们贴好的平面图。如有不同之处,学生自己讨论为什么出现不同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6.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队),并在黑板上贴三幅平面图。给每个大组再发一套单词卡片,每个大组派两个人到前面,把卡片贴到平面图上。首先完成且贴得正确的大组获胜。

7.小组内学生轮流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如:Thisistheplayground.)。鼓励学生使用所学的其它词语进行创造性表达,如Itissmall,butIlikeit.

英语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能更好地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出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给学生讲解和传授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第二,能更好地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以书本为主,将重点放在单词和词组的讲解以及语法和句型的分析上,忽略了学校学习过程与将来工作过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就业单位的实际要求相背离,学生应用的英语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日益突出。吴巧红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衡量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要看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利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传授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更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摆脱“哑巴英语”的困境,并加入与其就业方向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使其在学校时就能具备工作中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毕业后相对容易得到就业岗位,并且可以直接上岗。

二、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现状与就业要求的差距

1.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模糊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经过一定学时的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够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能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为今后继续提高英语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打好语言基础,从就业的角度来看,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应紧密贴合工作需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本专业实用英语能力。然而,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满足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需要,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衡量标准。部分学校甚至在学生刚进校时就进行针对A、B级考试的针对性训练,完全将英语课堂变成应付考试的培训场所,教师也将教学重点放在解题技巧的讲解上,完全忽略了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结果是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英语A/B的合格证书,但却连最简单的日常对话都不会,更谈不上阅读相关英语文件、起草基本英语函电等方面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从而招致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严重不满和社会对高职英语教育的深深质疑。究其原因,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大部分高职院校没能把英语教学定位在“为专业服务”、“就业服务”这一根本上,仍然把英语学科作为一门普通的基础学科对待。

2.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薄弱且学习动力不足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来源有多种途径,高中、中专学校、技校等,且来自全国各地,所以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但是大部分同学的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很多学生由于在中专或高中阶段没有打好英语基础,词汇量少,语法不理解,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更加欠缺。大多数学生不清楚英语对他们未来的工作会不会有帮助,会有怎样的帮助。学生们潜意识中认为英语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与今后的职业需要关系不大,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不重视英语学习,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彻底放弃了英语学习。因此,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以后英语应用能力低下,远远没有达到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具有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领域“实用性”英语人才的目标。

3.教学内容与就业脱节、教学方法落后高职公共英语教材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选的教材主要包括《新编实用英语教程》、《希望英语》、《新视野英语》等,这些教材基本满足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需求,涉及了校园生活、文化教育、旅游观光、邀请与会晤、求职、餐饮礼仪等生活场景。但是,这些内容说到底还是普通英语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就业的需求。从教学方法上来看,目前大部分高职英语课堂中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解释单词、词组和句子、讲解语法知识、核对课后练习题等方面,未能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对英语的需求特点,没有将课本内容与就业要求有机结合,从而采取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确定培养“实用性”英语人才的教学目标作为高职英语教师,首先必须要明确一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绝不是仅仅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是要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更好地满足将来就业的需要。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只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一个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一旦学生英语基础得到加强,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并非难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来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坚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以“实用性英语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知识的传授,倡导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要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切实开展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重视英语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此外,教师在进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时,应在多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这也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选择对接就业要求的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一本好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也奠定了优秀英语课堂的基础。因此,开展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也要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英语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要为专业教学服务,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服务,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英语教材的编写,在强调实用性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循序渐进原则”,要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同时要与学生的就业有联系。当然,一本教材的内容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教学需要,就这要求高职英语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整合授课内容,传授对学生有实际帮助的语言知识,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好地满足就业的需求。

(四)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最关键的因素。在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不断提高英语基础知识以及授课水平的同时,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工作,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教师要将英语教学与所学教专业学生专业结合起来,将学生英语水平和企业单位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实现高职特色教学。高职院校在招聘英语教师的时候,可以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另外,各高职院校应给教师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鼓励教师定期企业第一线参观或实习锻炼,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各行各业生产、建设、技术等领域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用性英语人才,所以其相应的考核体系和标准必须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考核是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是教学效果的检验手段。因此,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就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考核内容应该与实践性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呼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职场应用为目的,将知识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使课程考核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测试。

四、结束语

英语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1.1课程设置现状甘肃民院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三个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发展课程、教育选修课程。教育基础课程为必修课,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它包含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实务、现代教育技术,由教育科学系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育发展课程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由外语系教师在第7学期教授“英语教学论”。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而实践课程平台也包含三个模块:基础实践课程包含“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即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每门1学分。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实习反思,而综合实践课程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1.2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应该归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三个模块的分类标准模糊。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仅仅占总学分数的1.8%,不占课时。有限的授课时间,难以解决好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势必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和职业竞争力,最终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达标。

1.2.2课程资源不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数量较少、且基本为必修课。教师选修课的4门英语学科课程,为外语系学生限选课,事实上,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其它教师教育类课程。而且,部分教材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地体现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求。陈旧的知识和理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益于学生的教育观的形成。无法获取必备的现代的知识和理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校外课程资源中,教育实习基地较少,致使不少同学不能进行英语教学实践,而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

1.2.3课程实施不得力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夏学期)集中授课,课时密度较大,任课教师需要备课、撰写教案和讲义、制作课件、批改作业等,教学进度紧,任务重。教师教育类课程多是“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地“静听”,缺乏实践。另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没有课时,要求结合校内试讲进行,但因为时间紧,内容多,无法兼顾。缺乏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保障导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成为一纸空谈。

1.2.4课程实践性不足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专业实践课程为11学分,仅占总学分数的5.05%。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2优化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2.1优化课程结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规定的必修学习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建议外语系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分为四个模块:教育理论课程(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学原理、中学英语教学论、心理学概论、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技能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拓展课程(选修课)、教育实践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原专业实践课程中的“教育实习反思”建议整合入教育实习。“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包含普通话和中英文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中英文书面表达技能、英语教学技能、班级管理技能。

2.2丰富课程资源提供灵活多样、新颖实用、针对性强的课程满足未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他们加深英语专业理解、解决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促进专业发展。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原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建议开发以下教育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儿童发展、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学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专题、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论文写作、教育政策与法规。利用我院本科评估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鼓励广大教师建设“教师教育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通过“精彩一课”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和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2.3改进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者和课程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调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实践,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课程平台,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成为连接“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桥梁,提高未来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之能较快地胜任入职后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课程实施中,应该体现任务式、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的课程理念,使学生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感悟,并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快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内化过程,引导他们建构教育知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师资培养机构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传统及工作方式的转变,也许是今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2.4强化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

2.4.1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可以在大二进行,通过观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可使学生了解中学日常的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听评课等教学相关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动机和兴趣,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

2.4.2校内试讲校内试讲在第7学期进行,试讲指导内容包括:英语教案的撰写、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听课记录的撰写、评课的基本要点、班主任工作等。按照“三步走”的试讲模式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第一步、指导学生撰写并修改教案,教案合格后方可参加微格教学。第二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微格教学练习。第三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试讲、听课、评课。

2.4.3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活动,它的教学效果在教育实习中得到检验。教育实习采用“援教顶岗”等方式,在第8学期进行。学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并提交相关的教育实习材料、反思和总结。教育实习可“实现师范教育与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增强了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基地学校之间的专业互动,促进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