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实训总结

线上实训总结范文精选

线上实训总结

线上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车工教学;雨课堂;项目式;思政元素

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跟着练”车工实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和学生的期盼,引进雨课堂,项目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有准备、有目标地进行车工实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进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动参与、主动实践的教学效果。同时,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金课标准的车工实训教学[1]。

一、车工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式落后、单一,缺少多元化。传统的车工实训教学方式是教师集中讲解,学生练习使用机床,存在对理论知识、操作要领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遗忘度高等问题。由于知识吸收转化效率低,增加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二是学生“被动式”学习。车工实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向操作演示,在操作过程中加入理论知识讲解,内容繁多,学生被动接受进行实习操作,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由于重灌输轻探究,缺少教学反馈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三是车工实训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性、创造性、探究性。由于缺少学生自主设计部分,有些学生想了解更多车床相关知识、机床结构、相关原理、先进机械加工知识等,但网上资源繁多,不便于精准查看,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也缺少对各专业学生后续学习的启发引导及探究式训练[2]。四是安全教育不到位。车工实训使用工业级设备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在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虽然会把相关安全注意事项讲解清楚,但部分学生掌握不深入、不到位。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只为学生讲解安全问题,没有图片展示等直观的认识,学生容易掉以轻心。五是考核形式单一。在车工实训考核中,学生实训尺寸是否合格占考核成绩的80%,其余2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及工具摆放等内容,这些成绩全部由教师来评分,不利于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3]。

二、基于雨课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车工实训混合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雨课堂,将“线上”资源应用于教学,向互联网要学时,用信息改变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支撑实践教学,通过参与式实践教学巩固、拓展理论知识。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注重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实施教学反馈,通过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一)线上教学。学生使用手机或电脑进入雨课堂,按教师要求完成相应理论知识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在操作前完成。基于雨课堂的车工教学线上内容包括本课程的授课进度计划、各实习环节教学内容的文字资料、授课课件及视频、车床操作规则、机床操作示范视频、学生学习任务及要求、习题测验及拓展资源、课题评价、课程评价等。教师通过查看教学资源浏览情况、成员详情、各活动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及进度,通过“测试活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私聊、提醒、答疑讨论等功能,提醒和督促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调动对车床加工操作的好奇心,做好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同时,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线上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雨课堂能够提前细化安全防范措施,时时提醒,内化于心。加入设计制作,网上进行答疑指导。引入教学视频,机械原理、机床结构相关视频,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提前进行安全预警,节约时间,消除安全隐患。做好教学数据分析,量化教学过程。通过雨课堂中引入车工相关内容视频,激发兴趣,吸引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深度学习。利于开展翻转课堂,加强实践操作环节,把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输,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多元、丰富的系统过程。

(二)“线下”教学。线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式”为主,提高培养效果和课程教学效率。改变过去以工种为单位的课程组织模式,注重工种间教学的交叉融合。采用集中动员+集中演示+单独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并通过设置综合性、创新性项目,将各工种的实训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更系统、全面了解不同工种的差异与联系。

1.集中授课。授课前学生应已完成线上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测试,初步掌握本课程相关知识内容。集中授课主要以操作加工示范为主,归纳总结加工注意事项、安全操作预警,重在拾遗补缺,并对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出深入探讨或讲解。通过提问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2.参与式实际操作。以学生按计划完成零件加工、教师巡回指导为主,依托翻转课堂、项目式等方式,主要以零件设计、研发、加工到零件使用全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实训课题的工作计划、加工工艺制定、明确加工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每个学生以自主实践、项目课程间有效结合的模式,自己处理工件,教师提供统一的检查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培养合作能力、个人实践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从基础的普车动手操作部分开始,到能够单独操作机床完成机械加工制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一个较长的理论学习和动手动脑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单一工种的实训很难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枯燥学习的现状,提出以项目为导向的普车和雕铣项目式综合实训课程。项目以设计加工印章为例,介绍普车和雕铣项目式综合实训的基本知识。印章是用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印章制作材质有石头、金属、玉石、木头等。以印章为例,选用金属钢作为加工材料,实现普车与雕铣项目式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印章的制作加工过程:确定印章形状、尺寸、雕铣内容;熟悉普车、雕铣机床;制作加工工艺流程,独立操作机床,加工印章。

3.探究式延伸。完成加工后,结束阶段主要包括工件评分,总结分析加工中出现的问题,习题报告,课题评价及反思创新设计,提出创新理念,探究式研究等。其中,探究性研究主要通过每堂课预留10~20分钟时间,针对不同专业进行课程总结。例如,针对机械专业学生,思考如何保证车削质量,如何提高刀具使用寿命;针对材料专业学生,对加工过程中材料的变形、材料应力等进行分析;针对自动化专业学生,探究如何避免车刀撞到三爪卡盘,提出几种限位方式;针对数控专业同学,考虑如何将普通车床数控化等[5]。

三、健全课程评价体系,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车工教学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个人职业道德素质养成,培养学生“求精、求实、求新”的工匠精神。通过对自己加工的零件进行精雕细琢、不断改善,培养学生追求精益求精、作风严谨,以及在实践操作中建立专业自信,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通过普车实习,掌握车削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启发学生通过多学科交叉学习,建立专业自豪感。通过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指导学生坚定“热爱、专注、责任、担当,精益求精”的信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坚持内容为主的教学根本,形式为金的启发式引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授予学生知识、文化价值观、思辨思维和核心价值观等。在传授本领过程中,进一步激励鼓舞学生。车工实训在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将思想品德与专业相结合,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形成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品德素养等为主的“知识+能力+思政元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社会培养既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又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四、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系数

线上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引言: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师生大多

是进行现场教学,依照课堂教学需要购买汽车零部件,这种方式不仅会使教学成本增加,而且也无法让学生快速上手操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将使这一问题得到改善,为高职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带来良好契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及时训练操作,解决问题,在提高实训效果的同时降低教学成本。

1“互联网+”对传统汽车维修服务行业的影响

汽车维修服务业的主营业务包括汽车维修、零配件销售以及车辆保养等项目。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汽车维修服务行业也是如此,无论是维修技术手段,还是服务、运营模式将产生螺旋式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营销模式转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许多汽车企业推出O2O商业模式,该模式的推出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这一变化也为汽车维修行业服务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拓宽了汽车零配件分销渠道。企业可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获得更多采购渠道,选取质量更佳、价格更优惠的零配件进行采购。与此同时,从车主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选择的汽车维修公司也有所增加,车主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更多汽车维修方面的内容,维修服务、配件价格、配件渠道也不再是秘密,打破了汽车行业原有的垄断地位。

1.2服务空间转变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和车主在选择服务空间时也将更加方便快捷,从车主角度来看,他们可以利用移动设备来选择服务公司,既方便有快捷,可以为车主省去更多时间;对于维修企业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连锁、共享、互助等方式将多个服务点接入服务网络,将有限的固定服务单元扩展到无线互联网服务[1]。

1.3技术路线转变

许多维修网点可以依托“互联网+”,通过共享联盟、连锁店等相互支持的方法,获得更新、更周到、更精准的维修技术咨询。就如在拆装一些复杂设备时,相关技术人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详细拆解方法或视频说明。同时,维修网点还可以通过共享功能来选择更多高水平维修专业人员或远程实时维修指导,解决更多疑难问题,尽可能为车主带来更放心、更周到、更安心、更精准的维修服务。

1.4服务模式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汽车维修服务模式也发生较大改变,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4S店、汽车连锁和个人企业外,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将推出新的服务模式,车主可以依托互联网根据汽车所需对维修保养项目、零配件等进行线上选择,选好后再到线下服务站进行具体操作。从当前汽车服务维修现状来看,甚至还有部分企业推出DIY自助维修服务,也就是在线上专业技师或网络资讯的指导下,让车主自行操作、自己动手完成汽车维修和保养。业主在在线服务技术人员或相关网络信息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维修和保养的服务模式。此外,借助“互联网+汽车”技术,还可以将汽车参数传输到集成诊断系统,确保维护维修指导更加可靠。

2“互联网+”在高职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2.1教学资源丰富

众所周知,互联网中拥有大量的教学和学习资源,除了文字资源外,还包括视频和图片资源,而将其应用于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实训教学中,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汽车知识不再只是无聊乏味的文字,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视频和图片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汽车内部结构,进而更好理解汽车知识,通过这种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源相结合的教学,可以更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拓宽其对知识了解的深度与广度,进而促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2.2便于线上技术讲解

互联网平台是一个广阔的教学天地,没有固定的范围,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因此,这也方便专家教师运用互联网进行授课教学。教师可以总结汽车维修知识,做成视频后到互联网学习平台,更便于学生学习,甚至于在如今网络发达的年代,教师可以直接用钉钉、QQ视频聊天功能进行线上教学,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疑惑,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另外,通过互联网展开学习也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主动进行知识学习,进而提升自己汽车维修知识技能。

2.3师生交流更加方便

以往教学都是在固定时间固定教室中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在课堂中,在课外时间,学生很少能够接触到老师并与其展开交流。但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师生之间的交流将更加畅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模拟教学环境为其讲授汽车维修知识,以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汽车维修知识。

2.4情景教学体验

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实训教学中,难免存在造价太高或者具有危险性的教学内容,出于教学成本和学生自身安全考虑,这些实训教学内容难以在课堂上顺利开展。因此,这也就需要用到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在互联网中模拟一个真实的情景来进行实训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具体操作流程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实践操作,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2.5便于教师综合评价

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堂结束之后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通过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来了解其对本堂课汽车维修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在薄弱环节,认真分析收集到的学生数据,根据数据结果对学生展开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

2.6有效了解和使用工具

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同机械设备和工具上贴上二维码,学生扫码之后在手机上可以显示该设备或工具的名称、具体用途、使用规范、保养手段等内容,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间接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牢记住不同设备和工具的名称、具体用法以及使用规范等,加强其对设备工具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

3“互联网+”下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

3.1教学过程。3.1.1依托互联网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在每堂课新授之前安排些学习任务,让学生依托互联网进行课前预习,然后使用在线学习资源详细探索课程内容,记录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之后教师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和相应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透彻分析,之后再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确保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更加合理,进而使学生在课内学习中获得更多汽车维修方面的知识与技能。3.1.2运用互联网开展课堂教学。学生通过之前的线上课程预习,对所学内容已经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展中也会更加顺利。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的共享功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模拟实训操作场景,将汽车维修保养知识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边学生加强记忆和理解,学生也可以依托于互联网进行实践操作,提升其实践技能水平。3.1.3借助互联网进行课后线上总结。互联网是一个较好的存储教学资源的平台,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可以将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之后做成课件在互联网平台上,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需要观看课件内容,对重难点知识进行重温并巩固,在重温知识对知识充分掌握后再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后作业。作业完成后,学生可将作业发送给教师,教师可根据作业评判标准对学生作业进行评分,利用大数据将每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记录下来,便于持续关注学生成绩。另外,教师要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其详细指导,以促使学生知识水平不断提升。

3.2教学目的

3.2.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使用网络资源平台搜索与汽车维修方面有关的内容并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2.2便于教师统一管理。教师可以通过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来实现对学生的统一管理,同时针对于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安排、知识点梳理等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统一管理,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也可以及时通过互联网求助教师。3.2.3便于学校进行档案查询。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学校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查询,同时也可以收集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意见与反馈,进而及时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法。3.2.4提升实训课教学效果。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汽车行业是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行业,所以也需要相关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弥补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传统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教师在教学开展中有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将获得更为专业系统化的知识,同时利用互联网共享功能学生还可以了解更多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动手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2]。此外,“互联网+教育”的教学形式也将充分激发出学生对汽车维修实训课程的积极性与热爱,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实训教学效果提升。

4“互联网+”下高职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的推出,“互联网+汽车维修服务”也逐渐成为汽车维修服务业未来不可阻挠的发展趋势。对此,为了更好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也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结合当下时代形式对自身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就目前众多高职院校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师资队伍互联网+教学意识与能力不足、实训基地缺乏相应的互联网+环境与技术。实训教学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教学中绝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因而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中,还应当积极构建与互联网+相适应的实训教学体系,以全面推进实训教学效果提升。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打造互联网+实训教学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也应当做出相应创新变革,为相关专业学生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实训教学平台,该平台可为学生提供相关资讯、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训练。由于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而在具体的实训教学中,高职院校可适当与相关互联网+汽车维修服务单位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操作的平台和机会,包括“互联网+”技术维修、配件渠道体验等,并为其提供相关实现教学服务。

4.2开设互联网+实训课程或项目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传播,其对汽车维修服务行业、汽车维修服务类职业教育也产生深远影响。对此,高职院校在探索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时,还需要注意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其一为互联网+对汽车技术的影响;其二为互联网+对汽车服务模式的影响;其三为互联网+对汽车维修服务专业教学模式的影响。为适应“互联网+”的变化,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课程还应建立与互联网+相应的实训教学体系,具体如下:一是新增有关于互联网、物联网以及车联网知识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网络的了解。对此,高职院校可通过开设相关选修课或者是开展系列讲座等形式来实现,同时校方还要注意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开展相关实训项目,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具体的汽车技术应用方法。二是开设线上线下实训教学实践项目。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最重要的也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还应开设具体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于互联网+的汽车维修技术、服务模式、技术路线等服务流程。三是组织远程服务培训。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还应注重学生运用互联网对汽车进行远程诊断、技术指导、车辆体检以及维修方面的能力。对此,院校可以通过引入相应的APP软件,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来了解车辆信息数据的获取方法,进而提升学生远程服务的能力。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展开顶岗实习或模拟实训。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互联网+汽车”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到实践场地进行现场学习,体验互联网+下汽车维修服务流程。

4.3构建互联网+汽车维修服务师资队伍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无疑为汽车行业发展也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也为许多职业院校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较大挑战。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以要想提高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的实训教学效果还应从教师队伍着手,高职院校应为专业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使其具备互联网+的思维与教学能力,并掌握先进的互联网+实训教学理念与方法,能够合理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实训教学,同时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学习和思考意识,加强对最新市场发展动态与未来发展趋势的了解与掌握,能够随时根据市场发展变化需求调整教学结构与内容,进而推动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实训教学效果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汽车维修服务行业还是职业教育都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发展挑战。对此,为了更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还应抓住机遇,顺应时展趋势,加速对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积极引进互联网+技术,并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实训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而在推进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实训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的同时培养出更多满足时展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俊杰.“互联网+”下高职汽车维修服务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汽车,2021,(24):82-83.

线上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方法

为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建设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教学为辅,推动课堂理论、实训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的综合性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提高中药鉴定的教学质量。

1课程建设基础

我院中药鉴定课程已有二十多年的教学发展历程,药学专业四十多年来开设的专业课有生药学、药用植物与生药学、中药识别技术,课程内容与中药鉴定相似,为中药鉴定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课程基础。中药鉴定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共72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34学时。从2011级开始,在中药学专业学生中授课,至今授课人数1100人。在中药学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编写了中药鉴定课程标准,完成中药鉴定课程教案和课件的制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已经在药材市场收集200多种中药材的照片,与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天灵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为在线课程的建设奠定基础资源。我们主编《中药鉴定实训指导》教材,供中药学专业使用,目前该教材是项目化教改教材。建设中药学专业网站、苏州中药科普馆,面向社会开放,参观者在校园网上可以看到苏州中药科普馆的资源,包括科普资料、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等网络资源。同时,在学院和药学院的指导下,建设中药学实训基地,有特色吴地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中药炮制实验、生药数码互动实验室、中药实训室、中药制剂检测、中药生产模拟车间、模拟药店、国药大师室及吴门医药研究发展中心,共同构建教学实训平台。苏州中药科普馆201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基地。

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本教学团队有良好师资和优秀的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兼职教师3人,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均相当合理(教授1人,主任中药师3人,讲师8人,博士2人),在职称结构上,主任中药师占23%,教授占8%,讲师占69%。在年龄结构上,40~50岁教师占46%,40岁以下教师占54%。专兼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9人,占总数的69%。专兼教师比例10∶3,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皆为优秀教育技术骨干教师[1]。

3课程内容和在线课程建设

3.1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中药鉴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根、根茎类中药、茎木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和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其他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等重点中药的鉴定知识。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与方剂、药用植物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力求科学地反映当前中药鉴定的技术,培养学生识别中药材及饮片的能力,加强对中药鉴定理论与应用的探讨,促进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中药鉴定在线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共计13个项目、49个专题的重点鉴定内容,还有一般重点的鉴定内容,15个技能训练项目讲授的内容。课程体系完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3.2在线课程建设

3.2.1在线课程基本内容建设。(1)中药鉴定课程概况包括课程介绍、教师团队、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按照章节分类课程,每个章节有重点药材,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件、视频和作业。(2)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视频、参考资料,选取重点药材制作微课视频。引用一些电子版的书籍,如《中药鉴定技术》《常用中药真伪易混鉴定》等在线平台上面的出版资料,补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江苏省高校防控指导手册》等,丰富课外知识[2]。(3)题库资料丰富,重点药材有测验,每个项目有作业,为学生平时测试提供平台和资源。案例库讲解具体生动的中药真伪鉴别案例,帮助学生区别相似中药和真伪,讲解中药的优劣,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中药。(4)实践技能实训建设包括各个实践技能实训项目。以行业技术对接实验实训要求,做成实训项目。为省、市级传统中药技能大赛(中药真伪鉴别部分)提供专业知识培训,鼓励合作行业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发挥在线开放课程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作用。3.2.2其他课程内容的建设。建立师生互动讨论区,完善中药鉴定实训室,完善苏州中药科普馆,建立实体中药资源,创新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馆。3.2.3后期维护。结合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每年课程教学资源更新5%以上,做好在线辅导、答疑等工作,保证课程的创新性,知识的前沿性。

4探索中药鉴定的新型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按照《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线教学工作方案》,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结合,完成中药鉴定的课程教学。

4.1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3]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线上包括讲述重点中药的内容,线下总结归纳线上的重点中药内容,并讲授各章节一般重点中药的鉴定等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实验室完成实验技能的线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还进行课堂小测验或者课余小测验,学生答题正确率很高。

4.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用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运用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如观察厚朴与肉桂的显微特征,比较石细胞的不同点等,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区分特征。

4.3按照学院的要求,布置学习的任务

通过qq群、在线课程平台通知学生,提醒学生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完成本周的课程内容,做好预习复习,并且开展讨论,发放学习的讨论内容。很多学生积极发言,通过讨论,提高相似中药的鉴别能力。讨论举例:红花和西红花性状鉴别的不同点。学生从形态、颜色、质地、气味、水试现象等进行比较讨论。讨论川贝母中松贝、青贝、炉贝的性状鉴别不同点,加强了对川贝母的鉴定能力。课后及时沟通,督促学生完成上课的各项任务。结合课堂教学,通过观看视频,巩固学生对中药鉴定知识点的掌握,认真观察中药材的性状、显微鉴定特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5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评价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学生评价采用多种方式,中药鉴定考试有理论和实验。线上成绩考核:作业、收看课程音视频、章节测验、章节学习次数等;线下成绩考核: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技能考试单列,将平时实验、药材的识别、显微的鉴定作为主要内容,提高中药鉴定的操作技能水平。多方位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后,探索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探索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6课程特色、效果和建议

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医药卫生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整合院校、行业、专家各方资源,合力打造具有“跟进发展、产教合用”的专业标准。通过网络开发,将专业重点教学资源集成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该课程平台架构合理,安全可靠,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标准化特点。建设课件260份、重点视频49份,建设单元测验49份、作业14份、试题库400多题,为学生平时测试、考试提供平台和资源。建立师生互动讨论区、答疑区,学生、教师、行业专家互相学习讨论,解决学习问题。线上线下结合讲解中药的鉴定知识,夯实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将线上的课程同时应用到学生的课程重修、学困生辅导等学习中。完善中药鉴定实训室,完善苏州中药科普馆,建立实体中药资源,服务师生、服务社会。鼓励合作企业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并且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咨询。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水平和能力,进行教学的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多样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5]。

参考文献:

[1]刘家水,谈永进,毛小明,等.高职高专中药鉴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4):9-11.

[2]董术发,刘鹏,李红梅.数字信息化资源在高职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畜牧科技,2020(8):13-14.

[3]陆叶,刘春宇,陈重,等.打造“中药鉴定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204-205.

[4]陈秀花.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1):49-50.

线上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混合式教学;PLC课程

1“工匠精神”的提出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了务实、道技合一、创新等具有工匠精神的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倡人类要注重劳动实践与技能训练,推崇人类要务实更要创新,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因此墨子也被称为“中国职业教育的萌芽人物”。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推进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更需要优秀产业工人来提升国际竞争力。那么,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如何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将“工匠精神”在职教中发扬以及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则是本研究的重点。

2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目前,创新在线课程共享,推动优质课程开放,实现校内校际、线上线下、交互教材、移动学习的混合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革。混合式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SPOC、MOOC、微课等创新课堂模式,从实践效果来看,在小班授课制下,更能让教师实现针对性教学,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学习,其教学效果较为显著。然而,实施混合式教学不仅要有成熟技术的支持,还要注意各个要素的合理分配与整合。因此,在大班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线上教学管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等,在给予网络环境系统更多的支持下,翻转课堂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还是受到很大限制,参与情况并不理想。因此,提高大班授课学生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需要精心设计课程环节,增强在线课堂互动,优化在线评价方式。

3《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PLC编程与应用技术》是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通过工程实践中常见被控机构的控制实例,讲述各种控制要求的处理方法和编程思路,包括典型继电器控制电路、时间控制电路、顺序控制电路的PLC编程方法,以及传感器应用与定位问题的处理等。学生既要了解PLC的工作原理与应用领域,认识PLC的结构,又要逐渐建立编程思想,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设计程序控制PLC外部电路工作,因而大多数学习者都会觉得这门课很难吃透。其中,在PLC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众多专任教师的首选。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完成一项课题,以具体任务为教学主线,以实训场所为教学平台,通过理实一体和任务驱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程序设计和创新合作的能力。由于PLC实训场所投入较大,设备不足,很多院校只能保证开展简单的实训项目,综合型的工程项目经常会以指示灯模拟实际被控制对象,以按钮或普通开关代替工业实际使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缺少综合设计,没有形象的实际应用系统做实验,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PLC性能和应用的理解。其次,很多现代工业新技术、新方向的生产项目,学校实训场所无条件开设实验,导致学生所做的项目与企业脱轨,不能真正掌握PLC实际工程应用技术。

4《PLC编程与应用技术》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

4.1精心设置法治类任务,将法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法治教育的渗透主要培养当代职校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能力。将法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现教育方式创新,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情和本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将教材内容重构,突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围绕四大核心素养,以弘扬法治精神为主线,开展项目化教学,强调实践学习和团队学习的重要性,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成效。其中,项目二为行人交通违章统计处理系统。该项目紧紧围绕交通安全法,通过学法、明法、模拟执法等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交通安全意识。项目共分配16课时,主要内容为定时器、计数器工作原理及其在各程序中的应用。

4.2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学习

混合式教学设计是为应急状态下PLC专业课程的线上教学作准备。设计理念是建立PLC课程教学资源平台,以信息化为支撑,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智慧教学。依托教学平台,教师将教学视频、课件、习题作业、讨论话题、课后拓展等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作为线上资源。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课中活动主要为企业任务,小组进行研讨,教师授课辅导,专家直播点评,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实操协同,利用交互式媒体,构建数字化渠道,实时、高效地开展教学示范和错误点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3企业行家参与教学,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及混合实践教学新方法的结合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针对《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中各项目模块,企业行家参与各项目的微视频制作,通过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训课程并顺利完成实训项目。教学中倡导劳模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以点带面渗透匠人匠心的工匠文化,使师生通过专业可循的途径,更清晰、专业和全面的认知工匠精神,能自动自主地进行有意识的改变和成长。

4.4参照企业8S管理标准,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常规

对接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在实习实训中强化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单位共同加强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工作流程、操作标准、检验标准、工具使用、设备整理中融入企业8S管理理念,将学生参与劳动活动及表现,劳动检查结果等纳入考核评价。通过在线监控、定期检查、实地观察、资料抽查和学生评教等方式,对实践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效进行全方位、全流程、实时动态化的过程管理,激励学生重视劳动,积极参与劳动,体验劳动乐趣。

5教学效果

5.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采用线上课程、线下授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优化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提出在云平台上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突破现有实验平台的局限,通过规范教学体系、优化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手段、增强实验效果等方面共同提升PLC理实一体教学的效果。

5.2创新项目设计,培养法治意识

法治教学,围绕法律主题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法治观念,明晰交通法规对通行安全的作用。通过模拟执法流程,宣传执法必严的思想,使学生树立守法意识。

5.3探究学习任务,培养创新精神

项目化任务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勇于尝试、探究的创新精神。最终所完成的各具风格的控制程序,促进了学生对创新的认同,提升了创新的信心。借助创新大赛的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积极参加大赛,提升创新落实能力。

5.4实施项目任务,培养职业精神

围绕职业精神这一核心素养,通过项目实施、工作环境整理等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根据企业规范制定的项目要求、施工规范、检验标准,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完成教学任务,各小组灵活分工、合作探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坚韧、团结的品质。

5.5利用平台、硬件,培养自学能力

基于项目驱动,团队合作分析任务书、讨论控制要求,锻炼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学习视频和文字资料,训练了学生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项目总结中,自评任务完成质量,他评别组成果,使学生习他人之长,总结提高自我。

6结语

随着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对职校培养更多能工巧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教学研究中,从“工匠精神”出发,利用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设置法治类项目重构课程内容,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渗透匠人文化,是一次推进课程创新的挑战与突破。

参考文献:

[1]雷杰.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更有利文化支撑[J].人民论坛期刊,2020(2).

[2]王娜.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4):18-19.

[3]苗红霞,齐本胜.PLC控制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0(3):136-139.

线上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元育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教学设计

一、双元育人视域下国际贸易课程群体系下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提高整体课堂效益

双元育人模式是课堂学习直接关联校企合作项目,课程群设置基于学生、教师、企业三方的需求共同营造的学习场景。教师根据企业对外贸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把握教学进度和难度,制订合理有效的课堂设计及各项目任务并进行考核,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互助学习能力,从科学的教学规律和现实情况的角度出发,积极了解企业反馈以加强教学反思与总结,在增长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商务场景下的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下的特长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二)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每个教师的教学所长、技能培训经历及企业实践背景不一,课程群体系内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加强教学反思与总结,还能有效地避免各实践课程各自为政、各自完成实践考核的局限性与重复讲授,共同整合开发教学内容,把握整体学习的同时突出重点,并按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爱好进行分支学科的选修与拓展,在学习国际贸易实操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尽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冲突,各专业教师在齐力指导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外贸行业职业操守与爱国情怀。

(三)拓展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思路

通过校企共建经济实体(跨境电商运营、网上商城外贸专员等模式)与师资队伍,实现人才双向流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三教”改革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同时也为今后打造特色专业和课程、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打好基础、把准方向。

二、双元育人视域下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注重课程群体系内纵向和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是指国贸课程群内各科课程的开设,应基于国际贸易实务体系完整性和进出口业务流程次序,其下各课程章节内容需要增删、压缩、改编,以建立立体的以进出口贸易流程下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为项目的教学模式,针对完整进出口业务流程加强学生口语沟通表达、业务谈判应急处理、专业贸易术语及结算方式,以及在谈判环节中的业务利害关系的处理能力和在、经销、寄售、招投标等不同贸易方式中细节和要点的处理能力。各课程尽量在同一进度内加强各个环节知识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整合式学习。横向联系是指各课程的交叉扩展及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延伸至外贸企业具体实操的上手,一方面让学生平时的学习真正学有所用,真实地感受到商业竞争的压力与氛围,参与到合作企业实战性的客户海选及潜在客户的定向海围等初期项目中。

(二)切实推进“三教”改革的落地

跨课程甚至跨专业维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建设要求根据企业需求,由企业行业及学校共同把关、合作开发,对各科教材内容进行统一增删和排序,体现了教材要求的灵活性和联动性。在当前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及信息化资源便捷共享共用的前提下,其实不难实现新型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的配套教学的转化和使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自身的实践和理念更新的要求。

(三)践行教学融合、过程融合、文化融合、资源融合、利益融合

据调查显示,当前很多课程的在线自主学习、线上模拟、线下实训只是简单地把课后练习题搬到了互联网上,利用网络完成习题提交和批改过程,绝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检查学生各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主的练习。因此,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其二,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教学设计应基于校企共建项目式合作,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的外包式实践实训项目。只有在丰富教学内涵的前提下加强文化融合、资源融合,将课程群的各课程知识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点面结合,做到产业链人才培养的互惠互利,构建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使校企双方遵循共赢原则,最终实现利益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贸易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岗位契合度不够的问题,从而实现长期稳定而深度的校企合作、双元育人。

三、双元育人视域下优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教学效能的实施策略

(一)关注MI理论下学生的成长体验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风行全球,其倡导的全面化、多样化人才培养观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MI理论指导下的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教学设计可以在同一任务项目上让每个学生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特长的角色,发现自身的多元智能体系,从语言智能特长、逻辑分析特长、人际交往特长到自然感知及空间感知特长等方面。在同一项目上的个人分工与团队的合作,可以让每个学生适应不同的分工和合作。但从MI理论指导的本质上讲,更重要的是,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效能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评价机制,旨在倡导教师因材施教的同时调动学生的自我认同的内在驱动力。

(二)强化学生为本位的实训实践与就业能力

“双元育人”模式源自德国的“学徒制”,是一种现代学徒制的学习和实践模式。项目教学式的教学与实践,引导学生分析对方的意图,掌握推动项目进展的方法,总结案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主动加强函电写作、谈判技巧、跨文化认知、市场调研、口语交流、听力等各方面的训练与学习;同时可以就项目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请教教师或企业专业人员,有机会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通过B2B平台与真实客户“建交”,进行新项目的开发,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政府、企业及行业、学校共同参与实践的技能培训与考核模式

一方面,定期派送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和实践,同时聘用业界优秀管理人员及一线业务人员到学校定期指导,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及评价机制,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外包式项目学习与跟进,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将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实践实训软件课程(如函电及商务谈判实训课)、云岗位实习等相互结合。另一方面,将课程群的升级与证书升级“互助共长”,课程同步更新并反哺认证体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完善知识储备,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教学评估与职业标准对接。

四、总结

通过优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教学设计,夯实与企业合作的制度基础,形成长效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共建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层次且富有弹性的外贸人才供应链模式,有助于培养进出口贸易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深度融合的校企双方会遵循共赢原则,并竭力维护和提升双方的社会形象,培育的专业外贸人才将会为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政府规划发挥作用,必然引起学校、行业和政府的重视,从而促进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

[2]汪贵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课程设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176-178.

[3]李丽,郭德伟.国际贸易实践实训课程群教学模式与方法综述与运用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3):21-23.

友情链接